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题目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美的熏陶

题目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美的熏陶

题目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美的熏陶
题目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美的熏陶

题目: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中美的熏陶

工作单位:土山镇第一小学

作者:许露娄红伟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美的熏陶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本人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能使学生通过教材挖掘和拓展延伸受到美的熏陶。那么,如何做呢?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让学生感受美;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整合,让学生发现美;三、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呈现形式整合,让学生欣赏美;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外活动整合,让学生创造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计算机画面形象生动,应用功能灵活,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生动、立体的情境。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能使学生通过教材挖掘和拓展延伸受到美的熏陶。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让学生感受美

语文教材几乎年年在变,有些课文涉及到的知识点只是一笔带过,信息量少,满足不了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寻找相关信息。因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具有形、声、色、光的特点,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接受,通过看、听、想,造成一个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

比如教学课文《碧螺春》,学生了解到课文主要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来历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课文到此戛然而止,学生的兴趣却远不止于此。学生渴望了解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教者以此为契机拓展延伸,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从最关注的角度出发,茶叶分类知多少?江苏名茶知多少?挑选茶叶知多少?泡茶要素知多少?茶叶药用价值知多少?茶历来是和文人雅士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名人与茶的故事,文人关于茶的笔墨知多少……去搜集有关数据资料,展开交流。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到语文教学中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让学生发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作为三大

出口物品之一的“茶”更是与众不同,它不仅仅有着解渴生津的作用,更具有让人着迷的独特文化。

这样的教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美的启迪,拨动学生的情弦。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整合,让学生发现美。

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网络空间自主探究,通过BBS、聊天软件让学生自由地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辨论,从中让学生发现美。

如教学《嫦娥奔月》。学生利用宽带网络检索相关信息,由于学生访问的网站各不相同,查询到的信息也就不一定相同。师生一边查询,一边通过“聊天室”相互交流。嫦娥为民着想,吃药奔月成仙。人间的后羿苦苦相追,月中的嫦娥深情凝望,师生和他们共分离别情深,从而使嫦娥、后羿为民着想、牺牲个人幸福的美好形象深深地萦绕在师生心头,八月十五人们企盼团圆由此而来,更加深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从中让学生知道,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外表美,而是心灵美,学生从中发现了美,同时增强了辨是非,知善恶的能力,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呈现形式整合,让学生欣赏美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所以我们一般通过课件或网页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让学生欣赏。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更好地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口语交际课《请到我的家乡来》。课前让学生上网冲浪,在网上漫游掌握第一手资料。教学时把一些生动的视频画面,360度的全景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的需要从众多的资料中自主地选择某一方面,去城市广场的,游古镇周庄的,访历史名人的,尝风味美食的……同桌合作,一人当导游,一人操作电脑,配以舒缓的音乐,展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鲜活的思维潺潺流淌。如诗如画的情境,不仅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学生也从中欣赏了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从小树立起认真学习,长大为家乡建设出力的思想。

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外活动整合,让学生创造美

这里所说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外活动的整合,是指学生在参加语文课外活动时,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制成多媒体课件或演示文稿。通过这些“劳动”,让学生创造美。

如在教学《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后,安排了“居家环境调查”的课外活动。我们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依靠自己的仔细观察,进入居住小区网站,取得具体详实的资料,制作成统计表,配以图像文字说明,小组合作完成一分电脑小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份份虽然稚嫩却真实的报告。有的写:我家居住在北门路,门前有个小公园,虽不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却带来了新鲜清凉的空气。那是孩子们游戏的天堂,老人们健身的乐园……有的写:我家又搬新房子,新房子宽敞明亮,装修漂亮,可我不太喜欢,因为没有小伙伴一起玩了,更因为新房子处于闹市,在一家超市的楼上,四周被厂房、住宅楼包围着,东边临着一条大马路,声音嘈杂。放眼远眺,我都没发现绿色植物。我的调查结果是居家附近绿化面积少得可怜……

这类课外活动的课题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可结合当地环境、生活习俗等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不管是否成功,学生的参与是最重要的。比如,我们设计了“家燕繁殖习性观察”(学了《燕子》一课后)、“家乡竹子怎么都没了”(学了《沙漠中的绿洲》后)、“中华鲟的饲养”(学了《小动物》后)等课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上网查询相关信息,然后小组交流,形成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并用Authorware制成多媒体电子教材或用Powerpoint制成多媒体演示文稿。

通过调查、分析、制作等一系列“劳动”,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教师要把这种美渗透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能真正领悟到语文课中的种种美的因素,使他们的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

参考书目:

1、《现代教育技术》苏州大学出版2000年4月第1版;

2、《江苏教育》小学版7、8期B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增速过快,教材更新过于缓慢,学习者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以至于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从而使现代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面对发展如此快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如果把21世纪比作山中的老虎,那么这个黔驴——传统教育已经技穷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弹性,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相违背;21世纪需要自主探究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下教学安排孤零,学习者无法深入地探究,更无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教育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迫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只死记硬背,应于考试,而不是加以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传统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拥有“屠龙本领”——在传统教育下所学的知识,在这个21世纪根本无法施展,也没有

施展的空间,因为这个本领与这个时代不搭配,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也注定拥有“屠龙本领”的人才抑郁而终。从上所述,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21世纪这个战场上驰骋万里。 为了迎合21世纪的到来,这个“国家之本”——教育需要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符合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自主探究,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教育之中,这样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题库选择题

一、选择题: 第1章教育技术概述 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B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1918—1942 C. 二战时期 D. 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C)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D)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 D. 视听运动 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C) A. 19世纪末 B. 1922 C. 20世纪20年代 D. 1936年 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程序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B) A. 戴尔 B. 斯金纳 C. 克劳德 D. 加涅 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C) 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B. 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 性劳动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 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7.*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D) A. 1972 B. 1973 C. 1977 D. 1994 8.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 (B) A.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 B.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C.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为了促进学习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文、诗词的比重,小学语文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容。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哪些容适合与小学语文教材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从呈现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语文教材时,也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具体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一、专题

语文教材大都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所有教材容、各项语文活动都围绕专题编排。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题组织,以加强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整合。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下至五下,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很多,如,设计了“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民风民俗”等单元。这些教学单元从不同的方面(如,风光名胜、神话传说、汉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诗歌、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等),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该专题安排了一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诗人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启发而作的古诗《乞巧》《嫦娥》,有讲述古人凭借智慧惩治巫婆和官绅、为民除害的课文《西门豹》,有描写古代先民们探索天地万物起源和世界奥秘而创造的瑰丽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二、识字课 人教版教材低年级单编识字课。识字课很重视吸收中华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 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 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 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 美国的举措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 .面向学生(NETS·S) .教师(NETS·T) .管理员(NETS·A) 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 亚洲各国的情况 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 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 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 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 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 中国的努力 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 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 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2000年“校校通”工程 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 .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 .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 .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使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_____,学生从单纯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 2.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_____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表征教育信息的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_____两大类. 4._____主要利用模型、图像等,它比实物直观和语言直观更为优越. 5.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_____、_____及学校卫生条件等等. 6.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及传播理论,而系统科学理论是它的方法论基础. 7.被誉为现代教学论的三大典型代表是苏联赞可夫的"新教学体系",美国布鲁纳的_____教学论和联邦德国瓦根舍因的_____教学论. 8.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是理智技能,认知策略,_____,动作技能,态度. 9.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综合性和_____. 10.有一只镜头焦距为50mm的照相机,标有如下光圈值2.8、4.5、5.6、8、11、16,如果拍照时选用的光圈值8,则此时相机镜头的进光孔直径为_____mm. 11.盒式录音机主要由_____、音频放大电路、超音频振荡电路、走带机构和喇叭等组成. 12.录像电视教材从表现形式上有讲授型、图解型、_____和表演型等四种. 13.录像机录像过程是通过磁头将电信号转换成磁信息记录在磁带上的_____过程.

14.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的"教师"是负责_____和_____工作. 15.有时在播放录像带时,电视机图像画面出现白色水平横条干扰并伴有噪声,这时可以尝试调节录像机上_____旋钮来消除此干扰. 16.教学设计以_____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_____作为研究对象. 17.PC机的硬件系统主要由主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_____和_____组成. 18.当代学习理论的三大学派分别是_____、_____和联结—认知学派. 19.课的划分依据一般为: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两课之间的间隔时间和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6分) 1.教育传播中,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是() A.教育传播模式 B.教育传播媒体 C.教育传播通道 D.教育传播环境 2.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基础是() A.学习理论 B.教学理论 C.传播理论 D.系统科学 3.国外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的促进下兴起的. A.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发展 B.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发展 C.教育传播理论研究发展 D.直观教育与媒体技术 4.校风和班风是属于教育传播活动中的() A.教育传播媒体 B.教育传播环境 C.教育传播通道 D.教育传播系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山东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张爱清 273500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热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已进入普及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通过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这个目标绝非是几次公开课或研讨课就能实现的,必须通过日常教学中执行并贯彻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指导理念才能达到,在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交往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化,一方面广大教师的整合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发生转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教育目标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遇到的问题也越发突出的表现出来。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课题的深入发展?结合自己几年来从事电教工作的感受,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建议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硬件、设备、环境影响 对于刚参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课题的实验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硬件环境的整体设计是否合理、硬件和配套软件的质量好坏、是否运转正常都会直接影响其上课的积极性。如果在硬件环境构建时考虑不当,极易导致课堂上频发故障,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几次三番的挫折经历会让教师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的畏难心理: 对整合方面的研究采取敷衍或逃避的态度。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采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硬件教学环境的合理构建。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初始构建时,帮助实验学校细致周密的计划,设计易于师生操作,方便学生之间协作、学生和教师的信息交流和教师课堂的组织管理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严把硬件设备质量关,禁止伪劣产品进入课堂教学环境,消除硬件在课堂教学中潜伏的负面因素。消除学科教师对使用教学设备的后顾之忧。 2、对网络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要求实验学校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保证网络教学环境的正常运转,对学校网络硬件机器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对教学软件和环境及时更新升级,确保网络的安全畅通。使其时刻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多方面多形式提高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教学的积极性。 二、针对性资源匮乏,教师负担加重 有了合理的硬件环境构建,教师缺乏可用的教学资源,由于技术人员和教学软件开发商开发的资源与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环节不相适应,教师就需要额外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资源收

(精心整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 石庙镇中心小学语文组张忠云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由于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对于“万马奔腾、天崩地裂”等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光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

五、案例反思 1、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拼音已掌握较好,我采用了让学生预学生字、个别字老师带学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也完成的较好。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答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答,不包办。课后的作业讲故事、画未来都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 2、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文中较好的发挥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学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像最开始的猜谜后出示投影图、学习生字用投影显示、讲课中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的出示增加直观效果,在学生读课文或讲故事时配乐,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学课文: 对课文进行学习分析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或读,而是采用了引导启发得手段,学生能说的让他们尽量说,老师只是在学生确实无法弄懂的情况下才讲解,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简答题大全docx

新编现代教育技术简答题大全考试必过 一、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7题,50分) 1、现代教育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现代教育技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2分),对教学的过程、教与学的资源进行综合实施(2分),以达到教学的优化,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分)。 2、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作用为:1)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3分)。2)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它能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获取知识,能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3分)。 3、多媒体CAI有哪些主要特点? 多媒体CAI的特点:1)教学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2)教学过程的交互性;3)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4)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存储;5)教学信息处理的智能化。(6分) 4、媒体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现代教学媒体具有那些基本功能?(6分) 媒体发展的三个阶段:语言发展阶段、印刷媒体阶段和电子媒体阶段(3分)。 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有:1)呈现功能;2)传送功能;3)重现功能;4)可控功能;5)参与功能段(3分)。 5、请叙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分)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基本环节:1)前期分析,包含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2分);2)确定教学目标(1分);3)组织教学资源,形成经常方案(2分);4)实施学习评价(1分)。 6、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方法有哪两种,其适用领域和具体涵义时什么?(10分) 1)ABCD法(1分),A指教学对象(Audience)、B指教学行为(Behavior)、C指教学条件(Condition)、D指标准(Degree)(2分),它非常适用于编写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2分)。 2)内外结合法(1分),它是指用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来阐明学习目标的方法(2分),适合于编写情感领域的学习目标(2分)。 7、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学习评价的目的、方法和作用有什么不同?(10分) 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学习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类:(1分) 1)1)诊断性评价:实施时间在教学之前,评价目的是摸清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安排教学,评价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作业分析法、测验等,评价的作用是查明学生准备情况和不利因素(3分); 2)2)形成性评价:实施时间在教学之中,评价目的是了解学习进程调整教学方案,评价方法有经常性测验、日常观察等,评价的作用是确定学习效果(3分); 3)3)总结性评价:实施时间在教学之后中,评价目的是检查学习结果评定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有考试、考察等,评价的作用是评定血液成绩(3分)。 2教学设计操作程序 P84 (1)学习者分析: A学习者一般特征的分析(学习有关学科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特点) B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与测量 C学习者初始能力的确定(初始技能分析包括对预备技能、目标技能、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分析;试题测定包括前测(预 测)和后测)(2)学习需要分析: A学习需要(差距)=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目前学习状况 B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C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内部需要参照分析法、外部需要参照分析法 D分析问题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 E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设计课题的认证;阐明总的教学目标 (3)学习内容分析: 内容的详细说明,教学分析,任务分析; 分析学习内容的基本方法:归纳分析法、图解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 (4)学习目标阐明:目标的额详细说明,陈述目标,确立目标,编写行为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3、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4、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5、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临境技术,它汇集了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资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学多项关键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 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要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只是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7、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用于检查在活动过程中被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通过反馈信息保证目标顺利实现。 8、量规:一种结构化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从评价目标相关的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由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 二、简答题 1、简述webquest的组成部分及设计要点 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个部分,各个部分的设计要点如下: (1)介绍: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Webquest简介部分包括两方面目的:第一,让学习者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任务:对于学习者要做的事情的描述。 (3)资源: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 (4)过程描述:说明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5)学习建议: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 (6)评估: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结果。 (7)结论:对于将可完成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的简要总结。 2、说出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整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整合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杨文华) 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有老师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我们不妨用具体的课文来代替文本的概念,进而准确理解这一阐述。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笔者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人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李振村) 互动 互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笔者理解,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为什么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整合的意义何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或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以下是现代教育技术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现代教育体系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2、浅论现代化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3、现代化教育媒体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初探 4、浅谈现代化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6、浅谈现代舞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7、现代化教育技术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8、从现代化教育到合作安全教育 9、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主体性原则及其现代走向 10、学校管理困境及现代化教育管理制度构建思考 11、幼儿园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与研究 12、语文教学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弊端略说 13、简论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14、论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教育融入藏区幼儿园教学 15、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16、浅谈运用现代化教育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7、现代化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18、现代化教学措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的研究与实践 20、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21、新课程算法教学给我的启迪 22、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23、用网络学习评价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4、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的实践研究 25、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的预约管理模式 26、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27、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 28、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之我见 29、感悟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从2000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大规模项目和工程的实施;硬件设施建设日渐完备、软件资源建设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备受重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现代教育发展论坛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发展及理论提升 的相关活动举办;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效果日益明显。 ●发展历程 概览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多媒体的到来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到2000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这段时间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氛围,一些学校和地区仅仅停留在视听教学的硬件本位时代;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及方法指导,教师应用信

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中应用了图片、动画、影音、视频等素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得呆板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容易理解和领会。 2.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多媒体的到来阶段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教师而言,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们也逐渐发现: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多是针对某一知识或者具体章节的演示课件或素材,往往无法根据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他们渴望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及学生特征选择适合的资源,然而当时的资源建设极大地滞后于教学需求,虽然已经涌现了很多致力于资源建设的公司和企业,但是由于缺少教学理念指导,并非所有资源都是有价值的,甚至很难在其中查找真正需要的资源。 这种情况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开展,因此,资源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期,大多数人都在关注网络资源库快速建设,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以发展的眼光关注网络资源库的内涵发展,对其定位、分类、标准、功能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国的网络资源库建设也逐渐关注资源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可以将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资源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两个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松鼠和松果》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朗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三、教学手段及目标: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拼音已较掌握,课文基本读通,生字已能通过拼音自己认读;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还需靠老师讲,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突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为全面推进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建以评价学生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是单纯地学会知识,而是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因素的全方位评价,不能离开信息技术而单纯对学科知识本身学习进行评价。 3.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环境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5.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构建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他是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设计者。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6.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要立足于相互融合。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都接受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之上的。这里有个层次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水平。利用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库及答案(参考借鉴)

精品文档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B ) A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B . 1918—1942 C. 二战时期 D.1945---1955 2 、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C ) A .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 网络技术应用 C .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 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 D) A .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 D. 视听运动 4 .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C ) A .19 世纪末 B . 1922 年 C .20 世纪 20 年代 D . 1936 年 5 .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D ) A .戴尔 B .斯金纳 C. 克劳德 D .加涅 6 .程序教学法是强调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B) A .教学资源 B .学习者 C . 系统设计思想 D .教学实践7 .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C) 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B .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 CAI 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C 当前, CAI 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 .早期的 CAI 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8 .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D ) A .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以前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基本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B .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中的概念和模式相互影 C .教育技术是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整合形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或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 D . 20 世纪 70 年代,由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结合的教育技术的实践已广泛应用 9 .教育技术发展为一门专业和学科,大约经历了多少年 (A ) A . 80 年 B .70 年 C . 60 年 D .50 年 10 .在视听教学运动背景下,教育技术基本定义的错误表述是 ( A) A .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点.

第一章 信息从认识论角度上看,信息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它不同于客观世界,也不同于精神世界,而是物质与精神的中介。信息资源管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则认为,信息是数据处理的最终产品,是经过收集、记录、处理以及能检索的新式存储的事实或数据。 信息分类从信息的记录符号划分,有语音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等;从信息应用领域划分,有工业信息、农业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和经济信息。 技术在信息社会,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或者说信息技术主要是指感测与识别、通信、计算机与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中所有学科的总称,或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课程与学科是同等概念,学科即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是指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材(文字教材或电子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安排则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 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南国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何克抗(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