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展望

陈力(中国国家图书馆)

一、中国古籍数字化之现状

1、简单的历史回顾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对文献内容本身进行数字化,仅仅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籍的数字化最早是从计算机事业最发达的国外开始的。七十年代末期,国外的OCLC和RLIN首先建立了《朱熹大学章句索引》、《朱熹中庸章句索引》、《王阳明大学问索引》、《王阳明传习录索引》、《戴震原善索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索引》等数据库,用计算机对中国古籍进行处理。

国内何时用计算机进行古籍整理,现在没有十分确切的资料,比较早是八十年代初彭昆仑先生完成的“《红楼梦》检索系统”(1983年11月初步建成,但发布是在1987年)。1984年8月20日第127期《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刊登了《微电脑与古文献研究》,提出了关于古籍数字化的设想:随着微型机数量的增加、功能发展以及分布的扩大,其信息的贮存量会愈来愈多,并在一定范围,从一个地区到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组成网络,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料库,所有信息资源便可共享。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几千年来汗牛充栋而又星罗棋布的古文典籍,可尽行收入方寸之地,召之即来。使用微型机对这些古籍进行版本研究、文句校勘、文字订正、字义诠释、篇章会注、作品编年、古语今译,乃至标点、分段等等都将成为现实。

二十多年来,中国古籍数字化的道路基本上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利用计算机对古籍进行揭示,建立古籍的书目型数据库,方便读者检索使用;二是利用计算机对古籍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使读者不仅能通过计算机来阅读古籍,并且能够通过磁盘、光盘和网络进行传播。

2、古籍书目数字化

古籍书目数字化即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从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它经历了自主开发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联合开发的历程。

目前,中国古籍书目的计算机机读目录格式已有通用标准,在大陆地区主要采用CNMARC,在台湾和香港地区则主要采用CMARC,并且著录规则也有一些差异,一般而言,大陆的著录规则要详细一些,而台湾则稍微简单。

大地地区已有比较完备的相关标准、规范: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现正修订)

《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

《中文拓片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

台湾地区也有相应的标准规范。

从2000年起,两岸五地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确立了大陆、台湾等凡收藏有中文古籍的机构开展古籍的联合编目项目,由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负责,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进展缓慢。不过,两岸的古籍编目工作都在近年受到了高度重视,并已有很大的进展。台湾方面,已经建立了“台湾地区善本古籍联合目录” (116034笔)。

大陆方面,国家图书馆2003年已经完成了全部27万册善本古籍和160余万册普通古籍的编目

工作,所有的数据都已经上网供读者使用并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为图书馆界提供下载服务,目前正在进行已建数据的维护以及特种文献如金石拓片、舆图等的编目。其他一些大的公共图书馆如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也都正在进行古籍的编目工作。高校部分,最近CALIS也在组织进行古籍的联合编目。

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还在进行古籍人名、地名等名称规范(Authority)数据库的制作。

目前,大陆地区进行的古籍编目工作大部分都仍然采用MARC格式,一些特种文献则开始尝试用DC格式进行编目。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单位正在联合进行“中文元数据标准规范”的研究。

3、《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情况

下面介绍一下与古籍数字化有密切关系的现存古籍的调查与编目工作。

1994年,由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的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工作开始,到1997年由于各种原因暂停,从2004年1月起该项目又重新启动。

《中国古籍总目》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等十一家所藏古籍为基本馆藏,十一家已有收藏者,其他馆藏就不再著录,十一家均未著录者,则都予补入。

预计此项目将于2005年完成。

《中国古籍总目》是一个品种目录,此项目完成後,必将对今后古籍的数字化提供非常有用的参考。

4、古籍内容的数字化

古籍内容的数字化与书目数据的建设几乎同时起步,也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古籍数字化的主流。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主要的情况:

八十年代,古籍内容的数字化刚刚开始,大部分的工作主要还是在学者的书斋中进行的,并没有对社会产生大的影响。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古籍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在最早出现的一些读书网站中,如“黄金书屋”等,就已经有了数字化的古籍,这些数字化的古籍主要的内容包括古典小说、历代正史、儒家经典和诸子等等,形式主要是手工输入的一般电子文本。

台湾地区的古籍数字化

在台湾地区,从八十年代末,一些重要的研究机构就开始研发以古籍为主的大型的资源库,这里面最成功的要数台湾中央研究院开发的“翰典全文检索系统”,收录了不少重要的典籍。

除中央研究院外,台湾还有一个较为庞大的“数位典藏计划”,包括:

善本古籍典藏数字化

金石拓片典藏数字化

古籍附图典藏数字化

以及“台湾地区地方文献典藏数字化”和“期刊报纸典藏数位化”,具体的数字化数量此从略。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大陆地区一些大的出版机构、学术单位和商业公司介入了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古籍数字化的规模迅速扩大,下面重点介绍一些影响较大的古籍数字化项目。

大陆地区的古籍数字化

书同文公司

书同文公司与台湾迪志公司合作,其开发的主要产品是《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

《四库全书》在汉字处理上颇具特色,采用UNICODE,很好地处理了繁简字、异体字、避讳字等等。在内容处理上,以DC元数据和XML相结合。由于使用XML技术,使得对古籍内容的处理与交换符合目前数字图书馆的通行标准,为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跨库检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该数据库实现了版面还原、全文检索、字(词)频统计,并配有一些知识工具,如字典、干支换算等。

《四部丛刊》情况与《四库全书》相似,但由于《四部丛刊》所收各书字体、版式不似《四库全书》那样整齐划一,因此在汉字识别及版面还原方面难度更大。

国学公司

《国学宝典》v8.0版数据工作正在处理,计划收书总数达到3600种,总字数约7.5亿汉字

《中国历代基本典籍库系列》,全套光盘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辽金卷”、“明清卷”四种,共收入三千多部(六亿多汉字)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文献。

还有其他一些产品。

主要功能:全文检索、统计、摘录、打印输出、生成卡片、浏览

北京大学《中国基本古籍光盘库》

根据媒体介绍,该古籍库光盘将收录古籍万余种,每种典籍有1个通行版本的全文信息,另附1至2个珍贵版本的图像信息。预计全文20亿字,版本图像2000万页。该光盘采用了书同文的技术,因此其数字化的方法与书同文的产品基本相似,增加了版本对照。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内容计划包括馆藏敦煌文献、宋元版书、明代嘉靖、古代舆图、写本系列(包括手稿本、名人信札、日记,影抄本、旧抄本、名人抄本,圣训、玉牒、奏折、文书、档案、地契等)、手绘本、家谱、古代戏曲、地方志等等,目前已有部分成果可以通过网上阅览。

关于其数字化的相关标准方面,该馆有如下考虑:根据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如印本、写本、舆图、拓片、敦煌卷子等制订相关的扫描加工标准,包括加工用途、加工级别、精度及色彩要求、存储格式等,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资源设计相应如拓片元数据标准、古籍元数据标准等。(以上参见肖珑、冯英:《基于古文献特藏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津流觞》第八期)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数字化标准上面,在数字化时也考虑到了相关工具的使用,如中西历转换工具、康熙字典、古今地名对照、人名规范等等。另外,在拓片的数字化方面,也考虑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检索,不过只是用于简单指示碑石的出土地,而如果拓片本身不能明确其地理方位而采用地理信息检索系统的话,甚至有可能出现漏查的问题。

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流程图来看,主要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数字化扫描,然后通过元数据的形式对其进行描述和管理,相关的参考工具也是在系统之外附加,即图像+描述的方式。

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

由清华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三方合作共同研制开发的“建筑数字图书馆”现在仍在进行中,虽然就内容而言在中国的古籍数字化方面并不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其采用的方法值得注意。在该项目中,他们根据《营造法式》所记述的建筑结构,用数字化的动画进行模拟演示,使枯燥无味的古籍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可以说这是用数字化的方式对古籍内容进行知识重组。

浙江大学承担的《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

中华书局的中华古籍语料库

由于该库尚未正式向外公布,具体情况不详。但据说主要是以中华书局标点整理本为基础进行古籍的数字化,其最大长处在于古籍的底本选择上较好。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详后)

宗教文献的数字化

宗教文献数字化的代表有CBETA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的“线上藏经阁”,该数据库采用XML对佛教文献进行数字化。

网上主要中文古籍数据库调查统计表

二、中国古籍数字化工作之检讨

1、古籍数字化的格局

目前,中国大陆的古籍数字化的格局基本上由三大部分构成:一部分为教学和研究机构,一部分为图书馆,还有一部分则是商业机构。

2、不同机构古籍数字化的特点

上述三部分在进行古籍数字化时是各有其特点的:

教学和研究机构对数字化对象选择目的性强,数字化的目标及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学和研究工作需要来决定,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字化项目包括:《全唐诗》《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三经》《全唐文》《诸子集成》等等,北京大学的《全宋诗》、深圳大学的《红楼梦》皆是如此。

图书馆所进行的古籍数字化,则主要是根据其馆藏特色来进行,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基本上是按这个原则来规划的。

至于商业机构对古籍的数字化主要是根据市场来决定的,哪一类文献有市场,就进行哪一类文献的数字化,考虑到市场的动作,常常选择大型古籍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等。

目前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古籍的数字化是一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工作,具有浓厚的公益性色彩,需要各方面加强协调,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整体规划不仅包括数字化对象的内容确定和合作分工,同时包括相关标准、规范的统一。

1、协作方面的问题

关注焦点过于集中,重复建设。

中国古籍的数字化目前是各自为阵,虽然数量已经不少,但关注的焦点过于集中,并且多数都带有商业性或者追求规模与宣传效应,致使古籍的数字化集中于“少数”常用特别是丛书类的古籍,而大多数学术界需要的古籍的数字化无人顾及。例如文渊阁《四库全书》先后已有四家进行影像的数字化(上海、山东、武汉、浙江大学等),一家进行了影像、全文文本的数字化(书同文)。

利益不同,各自为阵,封闭建库。

由于制作单位不同,各自的利益不同,所制作的古籍数据库常常是封闭的,在技术上很难与其他数据库融为一体,造成知识体系的割裂。

标准规范不统一。

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不能协同作战,特别是统一标准与规范,实非易事。

属于数字化本身的问题

应该说,上面所提到的几类问题,都是属于表面层次的问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在我看来,目前的古籍数字化还存在另外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定位不够明确。古籍数字化与其他文献的数字化是什么关系?它在整个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第二、对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特点认识不够。古籍较之其他类型文献有什么特点?如何在数字化时体现这些特点?

三、古籍数字化之展望

1、古籍数字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

古籍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籍数字化的成果,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无论其制作单位是什么,但读者大多是通过图书馆或其他一些文献收藏机构来利用这些成果的。由于各大系统各有其考虑、各有其利益,因此在标准与规范方面难以统一,并且独立成库,互不开放,不仅难于与其他古籍数字化项目共享资源,也很难纳入各图书馆整个的文献资源体系之中。

我们认为,古籍是文献的一种,古籍的数字化不应该与现代普通文献的数字化割裂开来,也不应该与目前各图书馆使用的书目型数字库截然分开,我们希望在一个通用的平台上,读者既可以进行一般性的书目包括现代图书与古籍的查询,同时根据需要可以直接切换到古籍甚至相关的现代研究性著作的全文上。为此,应该注意:

一、古籍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在数字图书馆中,不仅应该包含古籍方面的内容,还应该包括现代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数字化信息,甚至,没有数字化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文献也将通过某种形式(如书目的联接)与数字化的信息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一个完成的知识体系,因此,古籍数字化应该按数字图书馆的模式去组织、加工、发布。

二、古籍数字化应该以是开放式的、分层次的、结构化的数据库来组织与揭示,在进行数字化加工时应与现代图书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古籍的特殊性应该在统一标准规范的框架下进行细化,可以通过某种形式的共享协议或技术,使所有的资源能够在同一平台上使用并互相调用,以节省加工成本;

三、古籍数字化应该建立一些公用的知识库作为支撑,在大多数情况下,古籍与现代图书的知识库应该是可以共用的,如字典、历史年表、纪年换算、历法换算、各类规范文档、地理信息系统等等。

四、基于上述三点认识,各古籍数字化的制作单位应该密切协作,否则必将事倍功半。

2、古籍的特点与古籍数字化

如何进行古籍的数字化?国内已有学者进行过专题研究,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认为:第一是必须实现文本字符的数字化,第二是具有基于超链接的浏览阅读环境,第三是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第四是具有研究支持功能。

李国新教授所列前三项是一般文献数字化都应该具有的,也就是说,并非古籍的特性。关于第四项,李国新教授提出的具体内容是:“所谓‘研究支持功能’是指能够提供有关古籍内容本身科学、准确的统计与计量信息,提供与古籍内容相关的参考数据、辅助工具。这些信息、数据或工具都是

古籍内容的增值或补充。比如古籍字数、字频、词频的统计数据,异体字的汇聚显示,读音的自动标注和朗读,行文风格特点的概率统计,必要的背景知识、参考数据的汇聚,在线标点断句工具的配备,不同版本比勘校对接口的设置,字典词典、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研究工具的加载,等等。有了这些研究支持功能,不仅可以极大地改善研究者的研究条件,而且还会带来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变革。”(〈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年第1期)实际上,如前面所介绍的,许多机构在进行数字化时也都考虑到了相关的工具的开发。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古籍的数字化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我们认为,古籍数字化应该根据古籍的特点来进行,数字化的过程是一个信息重组并上升为知识的过程。

较之其他类型的文献,古籍有什么特点?

第一是版本的问题。

1、古籍的版本选择问题

古籍的整理都有一个版本的选择问题,在传统的古籍整理工作中,也是学者们普遍遵循的原则之一。就古籍的数字化而言,目前的古籍数字化由于许多要追求商业利益或规模效益,因此在许多公司的图书馆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时,通常喜欢选择丛书或一类特色文献来进行古籍数字化,而不是根据版本来安排数字化文献。因此,今后的古籍数字化应该引入专家都古籍的版本进行筛选,尽量提供好的版本进行数字化。

2、与古籍版本选择直接相关的就是古籍版本的比较问题。许多古籍都不止一个版本,虽然我们可以勉强说某种古籍的某个版本比较好,但这并非绝对的,因为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也许各有长短,同时,根据对不同版本异同的分析我们也许能从中了解更多、更重要的信息,因此,版本的比较就非常重要了。在传统的纸质文献下,我们常常会蒐集不同版本的古籍进行比较研究,在数字化时代,直接采用扫描的数字影像文献由于阅读不便,因此即使我们有了不同版本的数字影像文献,但使用起来会非常困难,远不如纸质文献。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来处理不同版本的比较问题将是我们今后必须考虑的,这也是提高古籍数字化水平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目前中华书局正在进行的“中华古籍语料库”,根据已经由学者进行过校勘整理的古籍来数字化,这也许是其中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当然,“中华古籍语料库”由于主要是根据现代整理本来进行数字化,它可能较好地解决不同版本的校勘问题,但没有各种版本的版式、图像,美中不足。

3、已有古籍研究成果的利用问题

在以往的古籍数字化过程中,业界通常采取原版图像和全文检索本配合使用的办法,这当然符合古籍本身的特点,但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前人在古籍研究和整理方面(包括校勘、批注等等)的成果难于被利用。如果按现行的做法,全文检索本只是原版的OCR产品,而原版绝大多数都不能反映前人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如何既要向读者提供反映古籍原貌的影像,同时在全文检索和文本阅读时又能享受前人的研究、整理成果,这也是需要注意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恐怕需要建立一定的知识支撑系统或者对文本本身再进行处理。

4、全文检索与规范控制

全文检索是古籍数字化最先受到重视的技术。简单的全文检索在几乎所有的文本编辑和对象数据库软件中都能实现,但为了防止过多的“噪音”出现,因此人们非常重视汉字的标引特别是词典切分标引。词典切分标引对于现代文献可能相对较易,但对于古籍,由于古籍及古代汉语的复杂性,在实践中更为困难,它不仅要解决防止“噪音”过多的问题,更要解决与名称规范相关的问题,如同书异名、同名异书、同一作者有不同的称谓,其他如职官、地名、事件名等都与现代很不相同,例如李世民=唐太宗、南京=天京(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洪杨之乱等,非常复杂,这是一个尚待研究的课题。

上述问题有些在传统的文献整序时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也就是我们在文献编目时经常要提到的“名称及主题规范”、“权威档”(Authority),通过对文献进行规范控制,我们可以基本上解决一

般性的异名问题。但是,由于古籍的数字化同文献编目不同,它主要是对文献内容的数字化处理,而不是对文献某些特征的抽象性描述,有些问题可能需要建立一些知识性的支撑数据库(或工具库)来解决,如对古籍中地名、职官名的处理。以地名为例,古籍中的地名与今天的地名很不相同,一地有数名,一地的辖区在不同时代各不相同等等,这使得古籍中的地名规范处理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可能有必要考虑建立一个以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式构建的古代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同行在进行古籍数字化时通用的知识支撑系统,这个系统并不简单是附上一个现代的电子地图,而应该正确地反映不同时代政治地理的变迁情况,同时辅以古代地名名称规范数据库。这将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需要各方协作。

中国国家图书馆过去进行了大量的规范控制研究与规范数据库制作,目前已有中文名称及主题规范数据库40余万条,其中包括古籍题名规范、人名规范等等,下一步可能要考虑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3、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

数字化建设项目

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了古籍内容的数字化工作,目前,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也是以古籍的数字化为主,在刚刚通过的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2003-2005年规划)中,确定了今后几年数字化的重点项目有:

数字方志

碑帖菁华

敦煌遗珍

西夏碎金

甲骨世界

《永乐大典》

中国研究资源库

馆藏各类文献书目数据库

前六个资源库都属于古籍类,中国研究资源库中也有一部分涉及古籍,如中国历代法律文献库。另外,西夏文献的数字化已经完成,敦煌文献正与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进行数字化。结合古籍的修复,我们已在逐步建立古籍修复档案数据库,在建库的过程中已有一些新的发现,如宋元本图书的用纸问题等等,相信这个数字库都全世界研究汉籍的学者和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都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这里重点要介绍一下“数字方志”项目。

数字方志

国家图书馆所藏中国各地方志居世界之首。方志作为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样,对于古籍数字化,对地方志的数字化在技术上也有其特殊意义。

地方志从文献内容和结构来说,具备几乎所有类型古籍的特征,它所涉及到的不仅有一般古籍的版本、版式、文字识别等等,还涉及到舆图、地理沿革等等一般古籍所不具备的问题。另外,地方志较之一般古籍更具有可扩充性,我们不仅可以将现在一般古籍数字化时所用到的一些工具库如各类词典库等引入,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入地理信息系统解决地理沿革变迁的问题;引入现代多媒体资料扩充某些方志的内涵,如谈到泰山,我们可以链入相关的图像、音频、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料,使方志本身的信息得到扩充。可以说,“数字方志”不仅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一个古籍数字化的项目,而且,我们是将作为未来数字图书馆的一个模型来看待的。

数字方志的结构我们初步设想是:

1、对方志进行图像扫描,为读者提供完整的原始信息;

2、对方志扫描图像进行识别,以达到全文检索和其他现在一般古籍数字化所能实现的功能;

3、为更好地解决全文检索所遇到的因人名、地名、事件名古今称谓不同而导致的漏检问题,我们考虑引进传统图书馆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所采用的规范控制概念,解决人名、地名、事件名等涉及名称规范的问题,在结合我馆在建的古籍名称规范、人名规范、地名规范数据库,再拟建若干专题数据库,如更完整的地名库、更完整的人物库、景观库、插图库、作品库以及研究文献库等等,不仅解决名称规范的问题,同时使这个数据库具有知识扩充的功能。

4、考虑到方志在地理方面的特殊性,打算引入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以解决古今地名及地域的变迁。

5、数字方志只是国家图书馆众多资源库中的一种,并且它与其他资源库甚至与馆藏纸本文献从知识层面上看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数字方志资源库它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数据库,而应该具有开放性,既能与其他开放型数据库共享知识工具包括各种书目型数据库、规范文档,还能与其他文献整合起来,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性的服务。

6、对读者而言,除了实现基于数据库底层数据库管理的全文检索以外,这个数据库还应该具有:原版再现、不同版本的比勘、与方志库以外的其他数据库的跨库链接、个性化编辑、繁简转换以及其他功能。

展望未来的古籍数字化,我们不仅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更依赖于同行间的合作与用户的帮助。我希望读者、同行既是古籍数字化的使用者,更应该是古籍数字化的参与者。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号:20135014245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法学 年级2013级 姓名陈华悦 论文题目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指导教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2014年 12 月 28 日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生姓名:陈华悦学号20135014245 政法学院法学专业 指导老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的音乐有着很长的文化历史,但是中国真正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人却不多。本文首先就中国古典音乐的大体情况展开分析,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典音乐的关系,重点探讨中国古典音乐的主要特点及其蕴含的意境和感情,由此向世人展示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音乐赏析中国古典音乐特点影响 Abstract: China music has a long cultural history, but Chinese appreciate classical music Chinese person but not much. Firstly, the general situation China classical music to analyz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classical music, focusing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and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feelings contained, thus to show the world the charm of art and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China method. Key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中国古典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古典音乐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和多彩多姿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以音乐修身养性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反映中国古典音乐难以欣赏,不如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那么直感。当然,热衷于中国古典音乐者也大有人在,其关键在于是否懂得欣赏。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大体情况 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中国《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记载:“黄帝令伶伦作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懈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但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远不止于此。1986年—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至于在8000—9000年之前何时开始出现音乐,是千年还是以万年计,难以定论。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国古典音乐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以其浓郁的民

我国能源状况浅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崛起的动力。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刚性约束问题,如何正视我国能源消费现状,科学制定节能规划目标,构建起能支撑我国经济适度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以实现能源、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国际化所面临的地域政治控制威胁也在加剧。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期阶段,是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的保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能源危机的认识和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一次能源的储量和生产量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能源的生产分布并不均衡,能源价格正日益成为改变世界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资源控制导致的能源危机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能源资源可利用总量比较丰富,结构以煤炭为主,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和支持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不同的人类文明时期拥有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使用的主导能源也不相同。主导能源从化学(矿物)能源向物理能源转换,是当前世界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从全球时代背景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我国现代化建设应确立由初级战略——传统能源发展战略和高级战略——新能源发展战略组成的复合型的能源发展战略。

近年来,资源的日益枯竭导致国际之间的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能源甚至成为发动现代战争的根本目的。而20世纪的两次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寻求和发展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其它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长期使用煤炭等污染的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能源短缺、油价飙升,已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要靠能源技术的改进,更要靠正确的能源理论来支撑。就是说,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努力把握能源演进的历史及其规律,是深入认识能源问题的实质、切实把握能源问题的发展趋势、探寻能源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而全球性的能源短缺乃至危机,恰好发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其严重的瓶颈。 一、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 。其中煤炭的消费已经占76% ,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石油和天然气所占能源的消费比例也开始慢慢上升,出现了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步加大。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二、我国能源结构出现的问题 我国供需出现很大的缺口,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增,油价一直攀升,这即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煤炭是主导能源,但据预测,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我国的煤炭的供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BP 2030世界能源展望(中文版)

庆祝BP世界能源统计问世六十年
BP 2030 世 界 能 源 展 望
2011年1月 伦敦

免责声明
本演示文件中包含前瞻性陈述,特别是关于全球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 源消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和能源供应类型等方面的陈述。前瞻性陈述涉 及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它们会受到未来会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事件和局势之影 响。实际结果可能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而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包括产品供应、 需求和定价;政治稳定性;整体经济状况;法律和法规;新技术可用性;自然 灾害和恶劣天气条件;战争和恐怖活动或破坏活动;以及本演示文件其他篇幅 讨论到的其他要素。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2 ? BP 2011

目录
页 导言 全球能源趋势 石油(及其他液体燃料) 天然气、电力和煤 哪些因素会改变趋势? 关键议题 数据来源 4 7 25 45 63 75 80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3
? BP 2011

欢迎走进《BP2030世界能源展望》
全球能源展望不仅关系到能源企业,它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 场活跃而重要的讨论正在展开,它的议题涉及到大家面临的选择-消费者、生产者、投 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我们希望通过共享这份《能源展望》,推动这场讨论。 我们参与这场辩论始于BP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工作,今年是《世界能源统计年 鉴》诞生60周年。这份记录能源生产和使用趋势的统计文件起初仅为BP内部文件,直到 1956年才首次公开发表。 与此类似,这份包含我们对未来能源趋势预测的《能源展望》,迄今为止只在内部 使用。然而我们感到,为公共辩论提供重要信息和分析是企业的责任所在。 更何况, 讨论的内容是对大家至关重要的能源问题,它一方面关系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影响 着气候变化。 在这份展望中,我们希望确定能源长期发展趋势,并提出对世界经济、政策和技术 演变的观点,从而形成对2030年世界能源市场的预测。这只是预测,而非提议,了解这 种区别很重要。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4 ? BP 2011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号: 20135014245 《音乐鉴赏》论文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法学 年级2013级 姓名陈华悦 论文题目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指导教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2014年12 月28 日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生姓名:陈华悦学号20135014245 政法学院法学专业 指导老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的音乐有着很长的文化历史,但是中国真正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人却不多。本文首先就中国古典音乐的大体情况展开分析,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典音乐的关系,重点探讨中国古典音乐的主要特点及其蕴含的意境和感情,由此向世人展示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音乐赏析中国古典音乐特点影响 Abstract: China music has a long cultural history, but Chinese appreciate classical music Chinese person but not much. Firstly, the general situation China classical music to analyz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classical music, focusing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and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feelings contained, thus to show the world the charm of art and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China method. Key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中国古典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古典音乐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和多彩多姿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以音乐修身养性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反映中国古典音乐难以欣赏,不如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那么直感。当然,热衷于中国古典音乐者也大有人在,其关键在于是否懂得欣赏。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学习《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感悟心得体会

学习《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感悟心得体会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引发广泛关注,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在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各国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生活方式,先后让数十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然而,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随之也愈发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人,呼吁世界各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202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10年,而这其中最热的一年是2020年。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将不断出现极端天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12月12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大声呼吁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 能源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加快行动。从签署《巴黎协定》到全球各国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从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全球正在加快推动以清洁低碳为导向

的新一轮能源变革。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显示,在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将增长2/3,约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8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性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性问题,中国通过贯彻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12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国际能源署

浅谈如何欣赏中国古典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以来音乐的精华所在。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明史展现了灿烂辉煌的一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从春秋时期开始,华夏大地百家争鸣的浪潮碰撞出璀璨的火花,中国音乐也迎来黎明的曙光。之后的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更是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音乐高峰,经典音乐更是层出不穷。中国古典音乐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和多彩多姿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以音乐修身养性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中国音乐过去的辉煌成就,曾震撼了无数世人。稽康善古琴,《广陵散》、《梅花三弄》慷慨激昂。从那时起,音乐成为了知识分子阶层日常不可缺少的生活。中国古典音乐与诗人所创作的诗词歌赋一样,诚可谓“阳春白雪”。而这一切,都是思想体系形成一定高度的产物。 一中国古代的乐器 中国古代的乐器,相传在公元前三千年伏羲氏创造了琴与瑟,比埃及发明弦乐器要早一千年;公元前2500年颛顼时期造出了鼓;女娲氏时发明了笙、簧、管、箫、笛等乐器。而到了夏、商、周时期,则为三代盛行铸钟,尤以周代为最,且分为特钟和编钟两种;周代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发明的乐器也多,如馨、搏、竽;秦代主要是造筝。从西域,沿着丝绸之路传来的乐器有:琵琶、箜篌、羌笛、胡笳等。据统计,中国的民族乐器多达1000余种,共分为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四大类,具有风格各异、演奏形式

多样的特点。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河北吹歌、西安鼓乐、舟山锣鼓、新疆十二木卡姆和西藏弦子等。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唐代伎乐人乐舞图》真实展示了1000多年前庞大的宫廷乐演奏的情景。 二古典音乐乐器音色 古人在演奏乐器时特别讲究氛围,必定先焚香沐浴,净心调神,这与佛教文化似出一源,体现了中国乐器的深邃性和高贵不可亵渎性。中国的古乐器是透过感官直达心底,在心灵深处回旋、激荡、屡屡不绝,余味无穷。 中国乐器的音色历来注重个性化,强调不可替代性。凡是在历史上被淘汰或没有得到长久传承或普遍使用的乐器,大都是因为其音色与其他乐器相似。如瑟因其音色与筝和箜篌相近而几乎绝迹,排箫因其与洞箫相近而失传多时。因而好的乐器都有各自的品性特征。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主要特点 1.旋律与和声: 中国古典音乐虽然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中国古典音乐好像是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 2.场面与气势: 中国古典音乐似感情流露,委婉缠绵、细水长流,很多是独奏或者“琴瑟合奏”“琴箫合奏”,场面不大,让欣赏者仔细品味、得以慧悟,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从阿炳的《二泉映月》到中国古典音乐

从阿炳的《二泉映月》到中国古典音乐 一、《二泉映月》之于阿炳 一直来都不太关注古典音乐,客观原因是因为从小接触流行音乐长大,很难对高高在上的所谓古典音乐产生兴趣。而现在我又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沏上了一杯清茶,打开小台灯,听着老师推荐的这首《二泉映月》,体会着阿炳与生活和自我的抗争。这首曲子满载着老人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包涵着他坚强不屈的意志,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骨气。凄凉中透露着人情冷暖,悲切里反映世事兴衰。虽相比阿炳尚显年幼,我亦深深地感受到了其灵魂深处的呐喊:人生在世,苦亦何多,怨亦何在?几多哀愁,江水东流。这才对古典音乐有了浅显的认识——好的音乐,是让人告别颓废、恢复信心、意气风发、才思泉涌最纯净的圣水,洗涤灵魂,沁养道德,绝对称得上“高雅”二字! 《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二胡曲目中的名作,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苦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有过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阿炳来说,给予他战胜苦难的勇气的是音乐。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看到的是二泉美丽的景色,看到了惠山葱翠的树木,看到了师父操劳的背影,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予了他感知和回想世界的媒介。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而音乐正是他表达爱和渴望的最好工具。当我感到疲倦时,听着这首《二泉映月》,我感到了欣慰,因为我的耳朵里面不止只有悲伤,更有了爱,他告诉我即使眼下什么也看不到,我亦并不孤独。 音乐能够缔造灵魂,是心灵的写真和绿洲。卖艺求生是坦荡的,音乐是阿炳谋生的工具,也是唯一值得寄托的心和魂,因为音乐保持着他作为人那在漆黑世界里仍能洞察一切的判断力。在阿炳的心中,有此足够,不再需要呼喊,不再需要狂奔和叫嚣,只需有一种静若山泉的流淌,和着这普通又神秘的力量,持续扩散、源源不息。 二、《二泉映月》之于现代人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摘要 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主体地位,同时,我国煤炭生产 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加成为关注的热点。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告别了10年的发展旺盛期,进入了萧条时代,尤其是15年煤炭行业彻底地进入了“寒冷的冬季”,目前仍没有回暖的迹象,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煤炭行业;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引言: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基础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储量的12.8%,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全球的1.1%和1.8%具 体情况如图表所示 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能源单位2014年占全球比例(%)储采比世界平均储采 比(%) 石油10亿桶18.5 1.1 11.9 52.5 天然气万亿立方 米 3.5 1.8 25.7 5 4.1 煤炭亿吨1145 12.8 30 110 注:储采比:用任何一年年底剩余的储量除以该年度产量,所得的计算结果即表明如果产量继续保持在该年度的水平,这些剩余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资源保证年限角度分析,煤炭仍是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在中国能源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 1.1 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的制约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国家对其加强了安全整顿,无论是从设备上还是从安全防护措施上都加大了监管力度,这样就增加了吨煤成本。其次煤炭污染严重,导致近几年来雾霾现象十分严重,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降至65%以下。不断强化的环境约束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变动对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带来了较大冲击,再有新能源的出现与提倡,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出现大大地挤压了煤炭的产量,占有了煤炭一定的利润空间。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对煤炭的直接代替。 如表1所示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构成(能源生产总量=100)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风电 2010 296916 76.6 9.8 4.2 9.4 2011 317987 77.8 9.1 4.3 8.8 2012 333300 76.6 8.9 4.4 10.1 2013 356536 75.9 8.4 4.5 11.2 2014 357079 73.8 8.5 4.8 12.9 资料来源:《煤炭工业统计提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 1.2受到国际煤炭市场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市场经济这个平台里,信息的流动性与资源的共享性发展迅速,国外的矿石、铁粉、煤炭以其品质好、价格低等优点打入我国煤炭市场。如下图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 差距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