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会用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同学骑车”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两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解决“两人何时相遇”实际上就是求相遇的时间。

二、说学情: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的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去课堂学习这一重要途径外,几乎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其它途径接受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同时,他们已经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

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相对、相距、同时和相遇的含义,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技能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表演、探究、讨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相遇问题中速度不同、时间相同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四、说教法学法

1.突出主体与注重体验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同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模仿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再如:学生对相遇问题中路程、时间的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从线段图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这里并没有把线段图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把“指挥棒”交给学生,“如果我们用线段图来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你们说应该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

用。

2.鼓励探究,自主探索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画线段图之后,提出“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地从线段图上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从而引出出发后几分相遇。所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寻求解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准备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出事例—导入新课

(二)模拟情景—发现问题—探究新知

(三)巩固新知—课外延伸—总结深化

在第一个环节中,课件出示“小林每分钟骑250米,小云每分钟骑200米,小林家和小云相距4.5千米。周日早上9:00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说:“多少时间相遇?”或“两人何时相遇?”从而引出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这一情景用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入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

生可能会想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引出新课。(板书:相遇问题)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让两位同学模仿相遇过程和学生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学生还能发现“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这时课件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因为小林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该在离小云家近的地方。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班里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还不理解。所以,通过课件播放路线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我设计结合线段图讨论分析“如果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相遇的过程,你们想怎么画?”数学教学中,运用线段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并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构造线段图,增强学生运用线段图的自觉性。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老师的操作,完成线段图。“看见这个线段图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说一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知道两人所走的路程和速度,还应知道走这段路所要用的时间,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来解决。因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求时间要逆向思考,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带领学生探

索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首先寻找等量关系,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基于学生在前面的环节已充分理解两人所用时间相同,设所走时间为“x”,列方程250x+200x=450从而求出时间。在学生发现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之后追问:“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时,学生有可能出现用方程(250+200)x=450来解决,或者用算术方法解决用算术方法解决要引导学生理解在两人相对行走的过程中,他们每分共行走250+200米,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的和是450米。求出几分走450米,就是几分钟相遇,列式为:450÷(250+200)。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从而调动其他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体现方法的多样化。本环节我注重营造一个认知、生活、情感等协调互动、共同融洽的多层次的大课堂,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相遇问题。

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说课总结

本课我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接受起来比较主动,学习气氛是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是开放的、生成的,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主人。

我想“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仅体现在行程问题上,而且在诸多如:两人同时打一篇稿件,几分后打完;两个工程队共修一

条路,几天修完?等等,这些问题也可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决。在这节课的学习之后,还可让学生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相遇问题》 首先说教材: 相遇问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部分。在新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中是没有单独的例题来教学相遇问题的,四年级接触了简单行程问题(单一物体时间、路程、速度三者关系的研究),在五年级的下学期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练习中才有接触到相遇问题的相关联系。今借此次学校开展“期中质量分析研讨暨毕业班教学研讨会”的教学展示之际,我尝试着把“相遇问题”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给五年级的学生进行施教。更好的学好此部分内容,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铺垫。 说学情: 学生在四年级下已经学习了简单行程问题,掌握了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过相遇问题这种生活场景,对相遇问题不难理解,但对相遇问题的特征:同时、相向而行、相遇,还需要进一步地加深和理解。 说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

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且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针对以上分析,本课时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过程与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两地的距离和两物体的运行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重点: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其思考方法。 难点: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针对“相遇问题”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突出主体与注重体验 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3、数形结合、运用策略 再来说一说学法: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质疑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

相遇问题整理

应用题—行程问题(相遇、流水行船)知识点: 1.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情况。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越行越近,到一定的时候二者可以相遇。 2.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路程 两地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两地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解题时,除掌握数量关系外,还要根据题意想象实际情景,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和分析题意,突破题目的难点。 4.流水行船问题 船速: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水速:水流速度; 顺水速度:船顺水航行的实际速度; 逆水速度:船逆水航行的实际速度; 行船问题中也反映了行程问题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顺水路程=顺水速度×时间 逆水路程=逆水速度×时间 行船问题中的两个基本关系式: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由以上两个基本关系式还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关系式: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例1 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设原速度是1. %后,所用时间缩短到原时间的这是具体地反映:距离固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 用原速行驶需要 同样道理,车速提高25%,所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 如果一开始就加速25%,可少时间 现在只少了40分钟, 72-40=32(分钟).说明有一段路程未加速而没有少这个32分钟,它应是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真巧,320-160=160(分钟),原速的行程与加速的行程所用时间一样.因此全程长 答:甲、乙两地相距270千米.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评课稿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评课稿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 《交通与数学——相遇》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在课的开始,朱喆老师就是创设了“淘气误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了,要是你是淘气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自然地引出要给笑笑送去就遇到了今天学习的知识——相遇问题;而姚闻亚老师更是设计了一个同学们天天都耳闻目见的一段录像场面——凤二小大门口来往行人车辆的运行导入本节课;郭同春老师就用同学们都熟悉的校名:凤一小、三中、师范附小这几个熟悉的地方来设计了一个相遇问题的线段图引入,这些通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的导入,让学生看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用到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这几节课的三位老师教学都体现出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相遇问题在以前的教材中就是一个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老师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老师讲解、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而在这里三位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的去研究和探索, 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很好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学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三节课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学生自行解决的,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进行启发和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_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_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发展性目标:经历比较、优化的学习过程,发展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二)在游戏中引入;(三)在操作中发现;(四)在巩固中深化;(五)在总结中提高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在游戏中引入 1、理解意义:新授课时,我以学生经常在做的两个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游戏1:红绿灯相向游戏2:跨步子相对 思考:两个游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3、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三)在操作中发现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在充分认识两种运动方式后,问你想研究哪种运动方式,认识了这两种运动方式,你想通过这两种运动方式知道什么。现在小组合作,我们来研究相遇问题,请你利用相遇卡摆一摆,并完成表格 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相遇问题练习题

相遇问题练习题 1、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48 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2.5小时后相遇。两地间的铁路 长多少千米? 2、两个工程队共同开凿一条隧道,各从一端相向施工。甲队每天开凿4米,乙队每天开凿3.5米,21天完工,这条隧道长多少米?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1千米。两车同时从相距237千米的两地相向开出,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4、两地间的铁路长250千米。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5、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6、两城之间的公路长256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1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两地间的路程是245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行,3.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8、两地间的铁路长250千米。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2.5小时后相遇。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两个工程队共同开凿一条117米长的隧道。各从一端相向施工,13天打通。甲队每天开凿4米,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 10、两地相距33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3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34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1)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2)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3)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少行了多少千米 (4)开出后2.5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11、要制作一批竹制品共420件,师徒两人同时制作,师父么每小时做24件,徒弟每小时做18件,几小时后能完成这项任务? 12、两只蜗牛同时从相距2米的两处相对方爬去,大蜗牛每分钟爬行3厘米,小蜗牛每分钟爬行2厘米,几分钟后两只蜗牛相遇?

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大小》评课稿 元志芳今天观摩了徐圆圆老师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整节课听下来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1.本节课非常完整,教师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准确,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训练。张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营造了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非常恰当,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例如:讲第二个例题时,教师演示,动画清楚地反映出大小一样的图形分的分数越少,1份就越大,分的份数越多,1份就越小。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时间充分,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操作,有的学生折纸;有的画阴影,有的比较,学生讨论踊跃,每个学生都在活动、思考,教学效果比较好。整节课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张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分类例举——概括方法——探究意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也正是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改进的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评课稿 元志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会用线段图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重点要让孩子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我校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搭建数学模型 本节课,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一个相遇问题的“点”的学问,而是引领学生通过对这个“点”的探究,建构一种数学模型,形成解题策略。张茹老师在设计时大胆放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探究提示,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究的提示,首先自己动手用线段图来整理信息和问题,然后根据线段图进行分析,逐步理解了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算式,建构数学模型;最后借助多媒体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演示,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整个活动过程注重了学生之间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学生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体现较好。

四年级奥数-相遇问题(1---3)

相遇问题(一) 例1:A、B两地相距138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3千米,乙每小时行12千米,乙在行进中因修车耽误了1小时,然后继续行进,与甲相遇。求出发到相遇经过几小时 例2: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5小时后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快8千米,相遇时乙车行了多少路程 》 例3:A、B两地相距52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2小时后,乙车从B地相对开出,乙车开出后5小时后与甲车相遇,已知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少行8千米。问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例4:某县举行长跑比赛,运动员跑到离起点5千米处要向起跑点返回,领先的运动员每分跑320米,最后的运动员每分跑305米。起跑后多少分这两个运动员相遇相遇时离返回点有多少米 … 练一练 1.甲、乙两地相距450千米,客车10小时行完全程,货车15小时行完全程,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后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2.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背向而行,甲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先行,12分钟后乙才出发,乙行了20分钟后与甲相距3220米,乙每分钟行多少米 、

3.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一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走15千米,另一人骑摩托车从乙地同时出发,两人相向而行,已知摩托车车速是自行车的3倍,问多少小时后两人相遇 4.两地相距320千米,甲车从一地开出1小时后,乙车从另一地相对开出,又经过4小时与甲车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10千米,问一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甲、乙二人从相距116千米的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先出发1小时。他们二人在乙出后的4小时相遇,又已知甲比乙每小时慢2千米,求甲、乙二人的速度。 > 6.A、B两地相距496千米,甲车从A地出发开往B地,每小时行32千米,甲车开出半小时后,乙车从B地出发开往A地,它的速度是甲车的2倍,问乙车开出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7.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从相距75千米处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人相遇,已知甲骑车比一骑车每小时快5千米。相遇时乙车共行了多少千米8.两地相距320千米,甲车从一地开出1小时后,乙车从另一地相对开出,又经过4小时与甲车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10千米,问一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9.甲乙两人沿一条林荫道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40米,乙每分钟走50米,经过20分钟两人相遇,接着又继续前进,分别到达林荫道两端后立即返回,再过多少分钟甲乙会第二次相遇 10.A、B两地相距1200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行65米,乙每分行55米,相遇后继续向前进,分别到达A、B两地后立即返回,途中第二次相遇。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经过多少时间相遇时离开A地有多远

完整word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中的第二课。 2、说课标 课标要求学生能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说教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 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 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课教材让学生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4个问题: (1)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2)用方程解决淘气和笑笑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3)改变了淘气和笑笑两人的速度后,再次用方程解决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4)举出生活中可以用类似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的其它情境。 4、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我能结合图分析简单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我能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根据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求相遇时间。 5、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 教学难点: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6、说学科的教育价值 教材把“相遇问题”这一内容放在第七单元中进行学习,其学科的价值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问题的负担,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中学小学知识的衔接。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这节课我们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预设与生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课堂上我们有意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活动,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同时”这一词,更加明确所用时间是相同的。 2、说学法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通过学生自学,对学,群学不仅掌握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识的形成,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在四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模式 我校的教学模式分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二)自主解疑,合作探究(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四)达标检测,强化巩固(五)小结评价,自我反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在创设情境,复习导入环节 1、我们创设了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走到教室前面,其他学生提出有关走

相遇问题几种特殊解法

相遇问题几种特殊解法(五年级) 解答一般的相遇问题,我们常规的思路是,抓住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来解答。但有一些相遇问题的已知和所求比较特殊,如果仍采用常规的解题思路就难以解决问题,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本文介绍几 种特殊的思维方法。 一、抓住两个数量差并采用对应的思维方法 例1小李从A城到B城,速度是5千米/小时。小兰从B城到A城,速度是4千米/小时。两人同时出发,结果在离A、B两城的中点1千米的地方相遇,求A、B两城间的距离? 分析与解:这道题的条件与问题如图(1)所示。要求A、B两城的距离,关键是求出相遇时间。因路程是未知的,所以用路程÷(李速+兰速)求相遇时间有一定的困难。抓住题设中隐含的两个数量差,即小李与小兰的速度差:5千米/小时-4千米/小时=1千米/小时;相遇时小李与小兰的路差:1千米×2=2千米。再将其对应起来思维:正因为小李每小时比小 兰多走1千米,所以小李多走2千米所花去的时间2小时不正是小李、小兰相遇的时间吗?因此,求A、B两地距离的综合算式是:(5+4)×[1 ×2÷(5-4)]=18(千米)。 二、突出不变量并采用整体的思维方法 例2C、D两地间的公路长96千米,小张骑自行车自C往D,小王骑摩托车自D往C,他们同时出发,经过80分两人相遇,小王到C地后马 上折回,在第一次相遇后40分追上小张,小王到D地后马上折回,问再 过多少时间小张与小王再相遇?

分析与解:依题意小张、小王三次相遇情况可画示意图(2)。这道题如果从常规思路入手,运用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来求解是非常不易的。但可根据题中小张、小兰三次相遇各自的车速不变和在相距96千米两地其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不变,进行整体思维。从图(2)可以看到:第三次相遇时,小王走的路程是CD+CD+DG,小张走的路程是CG,两人走的总路程是3个CD,所花的时间是80×3=240(分)。可见,从第二次相遇到第三次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的综合算式是:80×3-80-40=120(分)。

行程问题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 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篇二:行程问题复习课教案 数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行程问题的拓展,解题步骤有了增加,但基本解题思路没变。依据教学目标,对本节设计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1、运用“迁移”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解决此类典型问题的经验与策略。所以,在教学引入时,复习解答以往学过的行程问题,激活学生已有数量关系结构,为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之后,通过探索、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回归基本的等量关系,实现知识的“迁移”。最后,让学生解决一些数量关系与行程问题相近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把握解题规律与方法。 2、重视画图分析,渗透“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行程问题,常可利用线段图来清晰地显示数量之间关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适当的机会动手画图,以图形助分析,使思维过程程序化、形象化。学生一开始 或许不会画图,教师应予以必要地指导,逐步使学生学会画图的方法。而学生一旦具备了画图的技能,就可体会到借助线段图能帮助自己尽快找到等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最终能够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通过画图又能增进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3、关注学生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对数量相等关系的表述可能有多种形式,由此得出不同的方法。教学中应尊重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各种解题思路,凸显数量关系的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当然有时为了发挥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势,应以寻找直接简明的等量关系为主,不宜过于追求一题多解。所以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各种解题思路,评判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合理,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设计一题多变的练习,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行程问题有具有特殊的数量关系结构。教学活动中要进行适时适当地梳理整合,帮助学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相遇问题》是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用方程解决问题”中的第二课。 2.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①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说一说你的想法。 ②淘气和笑笑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想一想,与同伴交流。 ③如果淘气步行的速度是80米/分,笑笑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先想一想,再列方程解决问题。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 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4.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以下的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③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制定为: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注重学生体验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模仿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模拟情景,探究新知

相遇问题专题——第一版

行程专题 目录 第一讲直线上的相遇与追及问题 第二讲圆周上的相遇与追及 第三讲多人相遇与追及问题 第四讲流水行程问题 第五讲火车过桥问题 第六讲时钟问题 第七讲行程中的比例问题 第八讲多次相遇与追及问题 第九讲发车问题、接送问题、电梯问题第十讲变速与变道问题 第十一讲平均速度问题、猎狗追兔问题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第十五讲

第一讲直线上的相遇与追及问题 教学目的: 1、学会行程的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的关系 2、掌握相向、背向、同向等概念 3、会运用追及和相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 基本知识点 行程三个量的关系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概念: 相向而行:面对面而行(如图)。 同向而行:面朝的方向相同而行(如图) 背向而行:背靠背方向,方向相反而行(如图)。

相遇和追及问题 1、相遇问题 含义: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 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甲速+乙速)=总路程÷相遇时间 2、追及问题 含义: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数量关系: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 (快速-慢速)=追及路程÷追及时间 3、注意点: ①在处理相遇与追及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公式的使用时二者 发生关系那一时刻时候所处的状态。 ②在行程问题里面所用的时间都是时间段,不是时间点(非常重 要)。 ③无论在哪一类行程问题里面,只要是相遇,就与速度和有关, 只要是追及,就与速度差有关。

实际问题与方程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简易方程的运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并且能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算术知识。 教学内容:教材P79例5及练习十七第11、12、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学生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过程与方法: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教师出示速度,让学生猜猜下一个可能会出现什么和速度有关系的词语,从而复习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2.引导:一般情况下,咱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相遇) 3.揭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2.质疑:求相遇的时间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的路程已经不是一个人行驶了,而是两个人行驶的路之和。相遇的时间就是两个人共同行使全程用的时间。 3.活动:让学生上台走一走演示相遇,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出示线段图,教师讲解线段图: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 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4.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 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 再思考:他们两个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 。 5.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列方程解答问题。 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见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经典题型

相遇问题经典题型 经典习题1: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列火车每小时行86千米,乙列火车每小时行102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求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86+102)×5=940千米或者86×5+102×5=940千米 经典习题2: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经过2小时后两人相遇,问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0÷2-6=4千米或者(20-6×2)÷2=4千米 经典习题3:王明和妹妹两人从相距20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王明每分钟行110米,妹妹每分钟行90米,如果一只狗与王明同时同向而行,每分钟行500米,遇到妹妹后,立即回头向王明跑去,遇到王明再向妹妹跑去,这样不断来回,直到王明和妹妹相遇为止。狗共行了多少米? 要求狗跑的路程,必须知道狗的速度和狗跑的时间,狗的速度是每分钟500米,狗的时间其实就是王明和妹妹相遇的时间。 相遇时间/狗跑的时间:2000÷(110+9=)=10(分钟) 狗跑的路程:500×10=5000(米) 经典习题4:甲每小时行7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两人由相隔18千米的两地相背而行,几小时后两人相隔54千米? 其实两人真正相隔的是(54-18)千米 (54-18)÷(7+5)=3小时 经典习题5:甲乙两艘舰由相距418千米的两个港口同时相对开出,甲舰每小时行36千米,乙舰每小时行34千米,开出1小时候,甲舰因有紧急任务返回原港,又立即起航与乙舰继续相对开出,经过多少小时两舰相遇? 其实两艘军舰行驶的总距离是(418+36×2)千米 (418+36×2)÷(36+34)=7小时 经典习题6:甲地到乙地快车每小时行32千米,慢车每小时行18千米,如果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可在距中点35千米的地方相遇,甲乙两地相距是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1 路程

相遇问题1 路程=(速度1+速度2) ×时间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6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3千米,经4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5千米,经过5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一辆汽车从甲城经过乙城开往丙城,共走了36小时。从甲城到乙城每小时走32千米,从乙城到丙城每小时走27千米。已知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是64 0千米。全部路程共有多少千米?

丙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城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60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0千米。4小时后还相距210千米,求两城距离。 甲乙两队合挖一条水渠,甲队从东往西挖,乙队从西往东挖,甲队每天挖75米,比乙队每天多挖2.5米。两队合作8天后还差52米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 甲乙两城相距240千米。客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50千米,货车从乙城开往甲城,每小时行30千米。两车同时出发,2小时后还相距多少千米? 静静和佳佳同时从少科站回家。静静向北每分钟走80米,佳佳向南每分钟走60米,6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相遇问题2 时间=路程÷(速度1+速度2) 两个城市相距500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客车平均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货车平均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问:二人几小时后相遇? 红、蓝两辆摩托车同时从某地相背而行。红摩托车每小时行35千米,蓝摩托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几小时后两摩托车相距450千米? 两列火车同时从A、月两地开出,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快10千米,两地相距510千米。相遇时乙车行了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

行程问题(一) 专题简析: 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是距离、速度和时间。其互逆关系可用乘、除法计算,方法简单,但应注意行驶方向的变化,按所行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相遇问题;(2)相离问题; (3)追及问题。 行 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 (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的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例题1: 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货物到距离165千米的工地。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多少小时?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已知甲车比乙车早刀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乙48分钟行了24千米”。可以先求乙的速度,然后根据路程求时间。也可以先求出全程165千米是24千米的多少倍,再求甲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解法一:乙车速度:24÷48×60=30(千米/小时) 甲行完全程的时间:165÷30—4860 =4.7(小时) 解法二:48×(165÷24)—48=282(分钟)=4.7(小时) 答:甲车行完全程用了4.7小时。 练习1: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2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辆每小时行42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28千米。第一辆汽车到乙地立即返回。两辆汽车从开出到相遇共用多少小时? 2、A 、B 两地相距900千米,甲车由A 地到B 地需15小时,乙车由B 地到A 地需10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遇时甲车距B 地还有多少千米? 3、甲、乙两辆汽车早上8点钟分别从A 、B 两城同时相向而行。到10点钟时两车相距112.5千米。继续行进到下午1时,两车相距还是112.5千米。A 、B 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例题2: 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向开出。第一次在离东站60千米的地方相遇。之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都立即返回,又在距中点西侧30千米处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18《相遇问题》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中的第二课。 2、说课标 课标要求学生能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说教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 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 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课教材让学生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4个问题: (1)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2)用方程解决淘气和笑笑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3)改变了淘气和笑笑两人的速度后,再次用方程解决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4)举出生活中可以用类似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的其它情境。 4、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我能结合图分析简单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我能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根据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求相遇时间。 5、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 教学难点: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6、说学科的教育价值 教材把“相遇问题”这一内容放在第七单元中进行学习,其学科的价值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问题的负担,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中学小学知识的衔接。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这节课我们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预设与生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课堂上我们有意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活动,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同时”这一词,更加明确所用时间是相同的。 2.说学法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通过学生自学,对学,群学不仅掌握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识的形成,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在四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模式我校的教学模式分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二)自主解疑,合作探究(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四)达标检测,强化巩固(五)小结评价,自我反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在创设情境,复习导入环节 1、我们创设了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走到教室前面,其他学生提出有关走路的数学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有关路程、速度和时间的相关问题。紧接

相遇问题整理

相遇问题 课前预习 哲人说:“世界是运动的。”伟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在人类的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一定离不开“行”,所以俗语又称——“衣、食、住、行”。“行”中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和()。 我们从千变万化的运动中,抽象出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在同一直线上运动。那么运动的方向有()和()两种;运动的出发地又分为()和()两种。下面我们就从你我的生活中,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尝试探究: 假如你的家离学校600米,你在家,老师在学校,同时出发,在同一条路上行走,你的速度是40米/分,老师的速度是60米/分,4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问题①老师4分钟走()米。算式: “你”4分钟走()米。算式: 问题②你能确定老师的运动方向吗? 问题③如图所示,两人相距多少米? 问题④如图所示,两人相距多少米? 问题⑤如图所示,两人相距多少米? 问题⑥如图所示,两人相距多少米? 相遇问题补充练习1 1客、货两列火车分别从相距42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客车每时行50千米,货车每时行55千米。

(2)相遇时,客车行了多少千米? (3)出发2时后,客车与货车相距多少千米? (4)出发5时后,客车与货车相距多少千米? (5)几时后,它们第一次相距105千米? (6)几时后,它们第二次相距105千米? 2、甲乙两人同时从学校出发,相背而行,甲每分行60米,乙每分行80米,40 分后甲乙两人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城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千米,5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求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4、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后两 车还相距30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两地相距980千米,两列客车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其中一列客车每小时行65 千米,另一列客车每小时行75千米,几小时相遇?

小学奥数六年级相遇问题(1)

小学奥数相遇问题 一.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在距A 地300米处相遇,相遇后两人继续以原速前进,各自到达对方出发点立即返回,第二次又在距B地100米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米? 参考答案:第一次相遇,甲乙共行了1个全程,甲行了1个300米 第二次相遇,甲乙共行了3个全程,甲行了3个300米 同时甲行的还是1个全程多100米 A、B两地相距 300×3-100=800米300*3-100=800 回复:300*3-100=800米 二.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 地7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辆汽车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B地55千米处。求A、B两地的距离。不列方程怎么算啊 两车两次相遇是共行驶了3个全程,第一次相遇(共走一个全程)时,甲车走了75千米,那么在两车行驶了3个全程时,甲车应该走了75*3=225(千米),那么AB两地的距离

为:225-55=170(千米)。 由“第一次在离A地75千米处相遇”可知:两车每行完一个A、B间距离,甲车行驶75千米; 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两车共行驶了3个A、B间距离,所以甲车共行驶了3个75千米:75*3=225千米; 由“第二次在离B地55千米处相遇”可知:甲车到达B地后又返回行驶了55千米,也就是比一个A、B间距离多55千米。所以A、B两地的距离是: 225-55=170千米。 三.五星级题解:两车两次相遇问题 题目:A、B两城同时对开客车,两车第一次在距A城60千米处相遇,到站后各停了30分钟,让乘客上下后再返回,返回是在距B城45千米处相遇。求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本题经检验,A城开出的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B城开出的客车每小时行75千米,A、B两城相距135千米。第一次相遇时两车各用的时间是1小时,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各用的时间是3小时,加上停车时间30分钟,一共是3小时3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