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5、《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5、《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5、《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让学生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测量石头、橡皮泥等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思考、实验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价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学法】:

1、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法: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合作探究: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合作探究、实验感悟的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

【教学准备】:长方体容器、水、石块、橡皮泥、量杯、课件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教师讲阿基米德测量皇冠中是否掺有银子的故事。)

2、教师质疑: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进行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的吗?(生:想知道)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3、揭示课题:有趣的测量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规则物体。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不规则物体,如:土豆、地瓜、石块、橡皮泥,苹果等)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设疑,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二、启发引导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师:怎样知道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样物体来测量它的体积,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

师:在实验前,我们一起来看实验要求

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

实验时: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

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实验感悟

(1)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我参与到小组合作中,进行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学生展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并说明理论依据。

(3)归纳实验方法

学生在动手实验后自主概括总结测量的方法

预设:测量可变形物体的体积。

方法: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橡皮泥的体积。

测量不可变形物体的体积。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或量杯)里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物体沉入水中,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方法二:将物体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方法三:把物体浸入在一个长方体容器(或量杯)里,往里面倒水,物体完全浸没后,再把物体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物体的体积。

处理:在学生所说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归纳总结。

师:太棒了,老师真佩服你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测量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除了以上测量方法外,你们还有其他测量方法吗?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对于有创意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在测量过程中都会出现误差,我们要尽量减少误差。

(4)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自己喜欢的物体的体积,那你们就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取一个名字吧!

(学生给测量方法取名字)

师:同学们都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取了不同的名字,表现的真不错。现在知道阿基米德是用什么办法测量物体的体积吗?

预设:学生会说出,他是利用排水法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利用排水法就知道皇冠中是否掺有银子呢?

师:科学中介绍几种常见的物品,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的轻重不一样。

也就是说,不同物品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体积也不相等。这里涉及到关于物体的密度,以后学习物理知识后,你们就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我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方法,讨论方法的可行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和方法策略意识有所增强,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出示“试一试”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盛满水的正方体容器,棱长为14厘米,放入一个石块后,水溢出0.5立方分米,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智力大闯关

(1)第一关:想办法测量鱼缸的容积。

(2)第二关:想办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3)第三关:想办法测量一块不规则木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测量鱼缸的容积到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再到测量不规则木块的体积,题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去商量,去想办法。培养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要活学活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上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是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都能用我们今天课上所用的没入水中的方法测量呢?同学们,你们课后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测量一些能吸水的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体积呢?

【设计意图:使数学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更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

系,使学生懂得,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不规则物体转化规则物体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从隐性方面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

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 石块、量杯、水槽、黄豆、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大家注意看。(课件演示:《乌鸦喝水》) 问:你看到了什么?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察石块的形状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9的乘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9的乘法口诀蕴涵的规律。 情感与价值观:在编写口诀和探索9的乘法中的积的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得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一、课前准备:(手指操) 二、学习新课 (一)编口诀 1、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课件出示:数一数有几个格子?(10)再出示9颗智慧星。(这里有几颗智慧星?) 师:你能很快地告诉老师这里有几颗智慧星吗?你怎么看的这么快、这么准呢?(共10格,空了一格)

空了一格,也就是比10少1,用式子算就是10—1=9 师:我们可以说1个9比几少1是9。 2、出示两排智慧星: 师:现在是两排了,你还能很快看出现在有几颗智慧星?(怎么看的?)师:1个9和1个10比,那2个9就可以和几十比?跟20比你还能用算式算到有多少颗智慧星吗?所以我们就可以说2个9比几十少2是18。 3、出示三排智慧星: 师:再看是几个9,就可以和几十比,那3个9就是?我们也可以说3个9比30少3是27。 师:像这样还有4个9一直到9个9,你能每次和几十比一比,看看比它少几写下来,在减一减得数是几。 生:填表后汇报。(略) 导:刚才我们说的这些数都和几有关? 板书: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式子自己编口诀 师:我们以前学习了2—8的口诀,今天你能根据表格,自己编9的乘法口诀吗? 生汇报师贴口诀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有趣的测量》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 测量》教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橡皮泥、石头、大豆、正方体、长方体。 四、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从组成上说,一部分属于原来中心小学

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各村学和教学班点,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选取橡皮泥测量,由于学生都玩过,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学生非常熟悉的土豆来测量,由于土豆煮熟后和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变形,也很快能找出结果。③再出现石块让学生探索,发现简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1、复习旧知,首先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二年级《9的乘法口诀》教案

9的乘法口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新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完全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总结并牢记9的乘法口诀。同时在教学中,借助数轴,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并熟记口诀。 四、教具准备 课件、作业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揭题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情境图: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分单打和双打两种,其中双打需要两个队员合作,请看情境图。 (2)计算人数:你知道图中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吗?你是怎么求的呢?4×3=12(名) (3)说说想法:我们知道一幅图有4人,这里有几个4人,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回顾口诀:我们都学了哪些乘法口诀呢?(2—8的乘法口诀)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乒乓球双打情境,既能复习乘法口诀的应用,又能为赛龙舟的情境做好铺垫。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轻松地来探究9的乘法口诀。同时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主动探究 (1)提供情境:在我国有一项传统的运动项目──赛龙舟(课件一条接一条地演示赛龙舟情境图)(2)收集信息:观察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有9条龙舟,每条龙舟上都有9人) (3)自由提问:分组自主提出问题,并尝试列式。如:2条龙舟上有多少人?3条龙舟上有多少人…… (4)交流汇报:学生的式子可能有两种:连加或乘法。如果有连加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板书每个乘法算式) 2.自编口诀 (1)讨论乘法算式的积。 ①出示数轴,让学生填一填。 ②根据乘法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如:2×9可以表示几个9相加。 (2)自编9的乘法口诀。 (3)根据9的乘法口诀写出对应的另一个乘法算式。 3.多种形式,熟记口诀 (1)找规律: ①观察相邻两个乘法口诀的差是几? ②看图找规律:10个方格中有9个五角星,1个空格。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 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 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 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 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 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 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 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 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 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 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 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 2. 演示法 3. 讨论法 五、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合作与交流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1、复习旧知,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再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块等物体,从外形上得出规则和不规则体的概念,谁能说出它们的形状?这些物体、形状不像长方体(正)的形状那样规则,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称这样的物体为不规则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提示课题。 3、提问: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看谁能想出办法?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方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鼓劢,让学生大胆探索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形状或不允许改变形状的时候,该怎么办?提示能不能由乌鸦喝水的故事得到启发?引入方案。 教师演示:将石块沉入水中。(学生仔细观察):①有何变化?②讨论:水面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李梅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中第80页“9的乘法口诀”。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9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充分学习和掌握了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用“龙舟赛”这种喜庆的活动为教学背景教学9 的乘法口诀,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结合连加结果编出9的乘法口诀。在交流自主学习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发现9的乘法口诀中积的规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经历了总结1~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有了学习1~8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初步掌握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基本具备了自己总结9的乘法口诀的能力,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9的乘法口诀,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设计理念: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历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2、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 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通过自主探索活动,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四、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把整个学习活动孕育在一个大的生活情境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丰富认识。 课件呈现一副“龙舟赛”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这副图中有几条龙舟在比赛?每条龙舟上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参加龙舟赛?

(精品)微课教案

微课知识点名称:解方程(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以及解方程的依据,掌握解 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能较熟练地运用等式性质正确地求出方程的解,学会代入法检验 方程的解。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录屏工具。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x+3=9,借助天平的动态演示,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依据,掌握运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2、进行小结。(1)建立3个概念:①方程的解。②解方程。③方程的检验。(2)归纳方法:①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性质。②验证方程解 的过程是代入法。(3)解方程的步骤。①先写“解字和冒号”。②运用等式性质逐步求解,要求等号对齐。③进行检验。 3、解方程3x=18。再次借助天平数形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解 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4、进行总结和鼓励。 教学反思: 1、遵循新课标理念,落实新课标的4个基本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关注数形结合、函数等数学思想渗透,注重观察、比较、

操作、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的学习指导 2、注重数形结合,动态演示,将枯燥的等式性质进行生动演绎,帮 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依据;注重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步骤,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微课知识点名称:《长方体的认识》 知识点来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面、棱、顶点,掌握其特征。 (2)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掌握其特征。 (3)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录屏工具。 教学过程: 一、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指明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指明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二、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 (1)长方体面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内容: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出9的乘法口诀,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找出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能用规律记口诀。 3、能用口诀正确计算9的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纸。 教学设计说明: 一、合理把握教学起点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1----8的乘法口诀,对于9的乘法口诀已

有所了解,因此,在设计时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在引入新课时没有创设情景,开门见山的出示了课题,根据已往的经验,进行猜测,让学生自由的说出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完成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二、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自由验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当学生的出9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验证,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让学生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交流等数学能力。 三、设计多层次的练习 为让学生熟练的掌握9的乘法口诀,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对口令、小熊跳远、快乐大转盘、口算等练习,将几种记忆方法进行归纳和演练,以求更好的掌握。同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寻找口诀 1、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猜测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3、学生把知道的’关于9的乘法口诀和同桌交流。 4、老师指名学生说9的乘法口诀,并板书9句乘法口诀。 5、教师课件出示9的乘法口诀,学生齐读。 6、学生说自己喜欢的乘法口诀。

幼儿园大班数学游戏活动教案《有趣的测量》

幼儿园大班数学游戏活动教案《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 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 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 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 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 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 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 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 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 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 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 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 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 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 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 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 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6、师: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之欧阳家百创编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欧阳家百(2021.03.07)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9的乘法口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中第80页例4,这一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列出9的乘法算式,根据算式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发现其规律,是乘法口诀中的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8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内容和学习方法衔接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1—8的乘法口诀,能够运用1—8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有了学习乘法口诀的经验,能够通过主自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基本具备了自己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能力,但是,由于二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不长,而且班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能力不均,所以在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知识类推的能力。 3.在编写口诀和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提升与人相处的能力。 教学重点: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四、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我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1. 说教法。 本节课在编制9的乘法口诀和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我将灵活选择引导发现、尝试学习、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努力为学生营造可探索的学习时间。 2. 说学法。 在以“实新”课堂为核心的标准上,我十分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我将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于一体,通过自主学习、思考、讨论和练习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 五、教学流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

公开课《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实验操作中精确度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再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出示石块]它(石块)的体积也能用刚才捏长方体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石块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石块、橡皮泥等这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石块的体积指的是什么呢?(生: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那所占空间有多大呢?估一估吧!(生猜)你有什么方法能准确测量一下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有哪些测量方法?(学生思考、交流。)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出示课件方案一操作图)

9的乘法口诀(标准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标准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熨斗中心小学聂小明 一、【概述】 《九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所需一课时。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8的乘法口诀和用1-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多次经历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给了学生更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无论是观察插图、填表还是编口诀,都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完成。 二、【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4页。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掌握9的乘法口诀记忆方法。 ②熟记9 的乘法口诀。 ③会用9得乘法口诀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合作探究过程中掌握9的乘法口诀编制口诀的过程,从而学会一种学习方法。 ②在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9的乘法口诀记忆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9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②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石泉熨斗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2、学生是8-10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3、学生有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的特点。 4、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5、学生已已经掌握1-8的乘法口诀和用1-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 6、学生对于编制乘法口诀兴趣很高,非常渴望自己编制9的乘法口诀。 五、【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在掌握了1-8的乘法口诀和用1-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独立编制9的乘法口诀表。 2、情景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景,巩固提高学生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六、【资源】 多媒体教室 PPT课件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教案)

幼儿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 /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大班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一寸虫图片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

幼:毛毛虫 (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 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件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橡皮泥、石头、大豆、正方体、长方体。 四、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从组成上说,一部分属于原来中心小学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各村学和教学班点,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选取橡皮泥测量,由于学生都玩过,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学生非常熟悉的土豆来测量,由于土豆煮熟后和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变形,也很快能找出结果。③再出现石块让学生探索,发现简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结束本 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9的乘法口诀公开课教案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公开课) 凤冈县龙泉二小二年级(1)班孔健 一、设计思想 1、采用了“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模式,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理念.。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自编9的乘法口诀,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培养了探索精神。突出过程,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让活动、游戏成为课堂学习的主线,创新成为课堂的灵魂,学生活动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情景串带动问题串,问题串寓情景串之中,这一设计思想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中。数学是实实在在有用的,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逐步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2、本课主要教学内容为课本第84页。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熟练掌握1到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推导口诀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对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学生就会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独立的推导。教师就应在学生推导口诀的过程中,注意1到8口诀方法的延用。学生又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创造出新的推导方法。形成了开放式教学,培养了探索精神,并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三、学情分析 1、本课的内容是在2~8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2~8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 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出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数。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大班数学游戏活动教案《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游戏活动教案《有趣的测量》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

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案

第6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39页的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重点难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一个魔方,一块橡皮泥,土豆(若干),量杯(若干),圆筒盒(若干),量筒(若干),正方体的盒子(若干)。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老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 学生:想。 老师:当当当,出来了,你们认识它吗?怎样求出它的体积呢? 学生:它是魔方,求魔方的体积就相当于求正方体的体积,用棱长乘以棱长乘以棱长。 老师:老师是一位魔法师,现在给它变了变,你还会求的体积吗?

学生:体积不变。 学生:恢复成正方体。 老师:你们可真是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新课讲授】 (1)老师:现在还有一位朋友也迫不及待的想要来到我们的课堂,想和大家交个朋友。(老师出示一块橡皮泥) 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 学生: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宽、高,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老师:刚才我们求魔方的体积获橡皮泥的体积都是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了规则的物体,从而求出物体的体积。这里呢,我们就是运用了转化的思想。你们想一想,我们以前还在哪里用到了转化的思想呢?学生:......... 老师:比如我们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老师:你们说的很好,其实我们在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页运用到了转化的思想,保证积不变,把这种运算转化成另外一种运算。我们在运用转化的思想的时候,必须保证一定量是不变的。比如体积不变,面积不变,积不变........ (2)出示一个土豆。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9的乘法口诀》教案

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引导学生背诵1~8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1)、出示相应的题目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明确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 2)、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完成。 将口诀补充完整: ()六二十四二()十四 七()五十六()八四十 …… [设计意图]:强化乘法口诀的记忆和有关表内乘法的知识。 。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准备题。(学生自制卡片) 拿出9张卡片,在第一张上写9,然后依次加9,一直加到和为81,把每次加的得数写在卡片上,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好。 把写好的卡片读一遍。 问:27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45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63呢? (2)自编9的口诀。 1×9=9 一九得九 9×1=9 2×9=18 二九十八 9×2=18 3×9=27 三九二十七 9×3=27 4×9=36 四九三十六 9×4=36 5×9=45 五九四十五 9×5=45 6×9=54 六九五十四 9×6=54 7×9=63 七九六十三 9×7=63 8×9=72 八九七十二 9×8=72 9×9=81 九九八十一 9×9=81 (3)熟记口诀。 ①找规律。 看9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找一找9的口诀中其他规律。 三、积累运用 (1)看卡片口算,说出用哪句口诀。 9×7= 9×5= 9×3= 9×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