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史习题

中国经济史习题

中国经济史习题
中国经济史习题

习题

导论部分

一、判断题

1、经济史仅仅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本身。(×)

2、经济史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学科。(√)

3、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流而不是源。(×)

二、选择题

1、经济史研究的内容包括( E )

A、经济制度与政策

B、经济结构与方式

C、经济发展事实与行为

D、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E、以上都是

2、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D )

A、经济发展本身规律

B、自然环境

C、国家和社会文化

D、以上皆是

三、名词解释

经济史

三、思考题

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判断题×√

1、古代气候变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北方人口南移,改变了“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

2、中国古代气候变迁的特点是寒冷期越来越长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

3、气候变迁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中心向北发展(×)。

4、气候变迁使得中国政治中心北移。(√)

5、我国古代幅员辽阔,可利用土地资源远远大于欧洲。(×)

6、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是唐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7、北宋后我国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北重南迁人口分布格局被打破。(√)

8、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可概括为经济中心北上、政治中心南移。(×)

9、我国可利用土地远大于欧洲。(×)

10、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且富矿、单一矿多。(×)

11、管子模式认为发展经济应农工商并重。(√)

12、商君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

13、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体制可以归结为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14、引起我国古代人口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制度引起的周期性经济萧

条。(√)

15、人口迁徙的目的有维护生存和谋取发展,我国古代人口迁徙主要以后者为主。(×)

16、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没有任何商品交易。(×)

17、小农经济的特征之一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

18、与小农经济相对应的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二、选择题

1、中国古代气候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四个温暖期分别是:( A )

A、仰韶暖期、秦汉暖期、隋唐暖期、宋元暖期

B、仰韶暖期、秦汉暖期、宋元暖期、明清暖期

C、秦汉暖期、隋唐暖期、宋元暖期、明清暖期

D、仰韶暖期、隋唐暖期、宋元暖期、明清暖期

2、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是( C )

A、黄河流域人口大增

B、人口向边疆地区迁移

C、人口向南方迁移

D、人口向山区迁移

3、以下哪个不是我国古代土地资源的特性:( D )

A、幅员辽阔

B、土特产品丰富

C、可利用土地远小于欧洲

D、土壤条件良好。

4、以下哪个描述不符合我国古代矿产资源的特点( C )

A、资源总量大

B、富矿少,贫矿多

C、单一矿多

D、单一矿少

5、北宋以前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可概括为(B )

A、南北均衡分布

B、北重南轻

C、南重北轻

D、东重西轻

6、我国古代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统治观念是( A )

A、重农抑商

B、重商抑农

C、农商并重

D、以上三种观点交替存在

7、以下哪个时期我国人口增长最快?( D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8、我国人口分布从北重南轻到南重北轻的转折点在( B )。

A、魏晋南北朝

B、唐安史之乱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9、明清两代由于人地矛盾突出,人口迁移表现形式为:( D )

A、向海外移民

B、向山区进发

C、向边区迁徙

D、以上皆是

10、导致人口迁徙的最根本原因是:( C )

A、战争

B、动乱

C、人口增长超过经济承载能力

D、宗教信仰

11、中国传统经济方式是一种小农经济,这种小农经济以(C )为基础。

A、农工结合

B、农商结合

C、耕织结合

D、耕种

12、小农经济的特征有:( D )

A、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

B、独立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

C、以小私有制为基础

D、以上都是

三、名词解释

1、管子模式

2、商君书模式

3、闯关东

4、跑口外

5、小农经济

三、思考题

1、述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格局演化产生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3、管子模式和商君书模式的含义是什么?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形成的影响如何?

4、简述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原因。

5、中国古代人口发展趋势及特点。

6、试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原因。

7、什么是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

8、我国古代主要生产方式形式是什么?影响这种生产方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生产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中国原始农业是在采集经济中为开辟食物来源而发明的。(√)

2、中国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开始了铁农具的使用。(×)

3、耜耕农业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石制农耕农具,采取“刀耕火种”和“抛荒制”耕作方式。(√)

4、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在生产工具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是否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

5、在战国、秦汉、南北朝时期,我国精耕细作农业进入成型期,其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6、土地国有制是我国传统社会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新式。(×)

7、我国土地私有制在汉代确立。(×)

8、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可概括为以大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

9、明清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

10、定额租契约租佃制中佃农自由度较分成租契约租佃制要低。(×)

11、秦汉以后,实物地租是我国古代地租的主要形式。(√)

二、选择题

1、传统农业较之原始农业,以下哪种论述是错误的。(D )

A、使用畜力牵引

B、使用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

C、精耕细作

D、抛荒制为主

2、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期在隋唐辽宋金元时期,主要标志是:( A )

A、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B、黄河流域“沟洫农业”的形成

C、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D、多熟种植的推广

3、以下哪种土地所有制是我国传统社会最主要的形式( C )

A、土地公有制

B、土地国有制

C、地主土地所有制

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4、我国租佃制度的发展依次为:( B )

A、依附农租佃制—定额租契约租佃制——分成组契约租佃制

B、依附农租佃制—分成组契约租佃制——定额租契约租佃制

C、定额租契约租佃制—依附农租佃制—分成组契约租佃制

D、分成组契约租佃制—定额租契约租佃制—依附农租佃制

5、我国地租形态变化轨迹为:(D )

A、劳役地租—货币地租—实物地租

B、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劳役地租

C、货币地租—劳役地租—实物地租

D、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三、名词解释

1、传统农业

四、简单题

1、简述我国传统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标志。

2、分析古代土地所有制变迁的过程

3、传统租佃制度有哪几种?不同租佃制度对农民的影响如何?

第三章工商业发展与主要制度安排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冶铜业的兴起和普遍是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作坊手工业。(×)

3、中国古代手工业中一直是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但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官

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发生进行了互换。(√)

4、“百工”的出现和“工商食官”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官营手工业制度的形成。(√)

5、“盐铁专卖”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制度走向成熟。(√)

6、古代手工行业主要集中在丝织业、棉(毛、麻)纺织业、陶瓷业、冶金、铸造业、盐业等。(√)

7、宋代在商业上的重大突破是取消了禁榷制度(×)。(应为坊市制度)

8、清代天下四镇中佛山镇以船码头著称。(×)

9、市舶司制度出现于宋代完善于明代。(×)

10、明代前期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

11、朝贡贸易是一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等价易货贸易。(×)(不等价)

12、市舶制度的主要特征是海关与外贸相结合。(√)

13、朝贡贸易以获取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以通好、怀柔为目的)

14、清代承继明朝实行朝贡贸易制度。(×)(公行制度)

15、清代对外贸易实施公行制度,其行商具有商务和外交双重职责。(√)

二、选择题

1、以下哪个行业不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手工行业之一。( B )

A、丝织业

B、造船业

C、陶瓷业

D、盐业

2、中国古代对手工业者实行哪种管理制度(C )

A、国家专营制度

B、作土作贡制度

C、匠籍制度

D、市舶司制度

3、把各郡国应纳贡物及运费,按当地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土特产交由均输官销售,这种制度被称为:( A )

A、均输制度

B、平准制度

C、作土作贡制度

D、专卖制度

4、清代出现的天下四镇指:(D)

A、景德镇、汉口镇、诛仙镇、河口镇

B、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镇江镇

C、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河口镇

D、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诛仙镇

5、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实行(C )制度。

A、海关

B、坊市

C、市舶司

D、国家垄断

6、以下哪个是对行商的准确描述(B )。

A、从事某行业的商人

B、清政府特许的专营对外贸易的商人

C、奔走于各个行业的商人

D、是相对于坐商而言的一个概念。

A、B、C、D

A、B、C、D

三、名词解释

1、工商食官

2、百工

3、匠籍制度

4、禁榷制度

5、均输法

6、平准法

7、市舶司制度

8、朝贡贸易

9、行商

四、思考题

1、简述官营手工业发展和衰退的过程

2、简述官营手工业的利弊。

3、我国古代商业制度主要有哪项?其利弊如何?

4、简述古代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制度及利弊。

5、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和影响如何?

第四章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商周时期的赋役制度为税、赋、役三征。(×)(贡、助、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税、赋、役三征结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赋役体系。(√)

3、一条鞭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以土地为本获得财政收入的发端。(×)

4、清朝摊丁入亩的实施,基本取消了按人丁和土地分别征收赋役的双重标准,只按土地的单一标准征收。(√)

5、我国古代赋役制度总体来说是从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发展。(√)

6、唐中期以前的军费支出小于唐中期以后。(×)

7、中国古代财政支出的特点是消费性支出远远大于生产性公益性支出。(√)

8、“量入为出”财政原则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9、实物性收入增加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10、五铢钱首开我国货币方孔圆形的货币形状,从此铜钱的形制被固定下来并沿用了两千余年。(×)(秦半两)

11、秦半两是我国历史上用得最久、最成功的币种。(×)(五铢钱)

12、私人借贷的主体主要是富商或高官。(×)(贵族)

13、总体来说,古代私人借贷利率高于国家借贷利率。(√)

14、中国古代汇兑始于唐中期,当时主要是采取“合券乃取”的“飞钱”。(√)

15、票号是一种专门经营放贷活动的古代金融机构。(×)(汇兑)

二、选择题

1、我国古代财政收入可分为以人丁为本和地产为本两个阶段,其界限是:( C )

A、方田均税法

B、一条鞭法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2、在中国古代财政支出中,占前三位支出的是:( D )

A、军费支出、皇室支出、工程文教支出

B、军费支出、官俸支出、工程文教支出

C、皇室支出、官俸支出、工程文教支出

D、军费支出、皇室支出、官俸支出

3、开创我国古代黄金与铜钱并列的复本位货币制度的货币是:( A )

A、秦半两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交子

4、钱帛兼用意味着货币制度的倒退,这种现象发生在我国古代哪一时期?( B )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C、宋明时期

D、清代

5、“飞钱”的兑取方式是:( C )

A、认劵又认人

B、认人不认券

C、认券不认人

D、认券或认人

三、思考题

1、我国古代货币形态变化的阶段性特点

2、古代货币制度的特点如何?

第五章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与波动

一、思考题

1、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有何特征?

2、试述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六章世界市场的扩张与中国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世界市场的形成以世界货币的产生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为标志。(√)

2、我国近代进口商品结构可概括为生产资料比重大于消费资料。(×)

3、鸦片战争后,我国出口以农产品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

4、中国近代化由民用工业开始。(×)(军事工业)

5、中国近代化投资形式经历了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的转变。(√)

6、中国近代化采取的是由政府主导的由上而下的路径。(√)

二、选择题

1、19世纪中国进口主要由哪三项构成?( D )

A、鸦片、棉布、煤油

B、鸦片、棉纱、粮食

C、棉布、棉纱、煤油

D、鸦片、棉布、棉纱

2、以下那句话不是对鸦片战争后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正确描述:( D )

A、消费资料进口比重大于生产资料比重;

B、直接消费品进口大于消费品原料进口;

C、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不断增加,制成品比重趋于下降;

D、进出口商品价格由国内市场根据年成丰歉决定。

3、经济近代化有不同模式,市场基础上的内生模式被称为:( A )

A、英美模式

B、德日模式

C、俄国非资本主义模式

D、法国模式

4、政府主导下的赶超模式被称为经济近代化的( B )。

A、英美模式

B、德日模式

C、俄国非资本主义模式

D、法国模式

5、以下哪句话对中国近代化路径的描述不正确:( D )

A、从发展军事工业开始

B、主角为地主阶级开明派

C、推动力是外部因素;

D、通过“民办”方式发展工业

三、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发展近代化的初始条件。

2、世界市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3、耕织结合的农村经济是特点有哪些?它是如何走向瓦解的?

4、比较中国与西方近代化道路的不同之处。

第七章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经营地主与传统封建地主的基本区别在于土地出租给他人经营。(×)(雇工自营)

2、新式富农凭借自己手中掌握的货币资本租种土地,生产目的是为了自己消费。(×)

3、新式富农自己不参加劳动,全部雇工经营。(×)

4、非生产性垦务组织开垦土地的目的是为了出租而不是转卖。(×)

1、以下哪个不是新式富农的特点。( B )

A、以租入土地为主

B、拥有土地所有权

C、自己也参加劳动或管理

D、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2、地主只出租土地,其他生产资料由佃户自备的租佃制度是()

A、伙种制

B、帮工佃种制

C、租种制

D、雇佣制

三、名词解释

1、租种制

2、伙种制

四、思考题

1、中国近代农村资本主义方式的滋长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近代农业近代化迟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简述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第八章近代工矿业的发展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近代工业表现为先进的机器工业和传统的手工业并存的二元特征。(√)

2、官营资本的来源是官员俸禄。(×)(政府拨款)

3、我国近代工业由西方“移植”而来。(√)

4、我国最早的近代工业是洋务运动所办的军事工业。(×)

5、由于纺织业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外资首先在华经营的近代工业是纺织业。(×)

6、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组织形式是官督商办。(×)

7、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我国近代工矿业中处于垄断和支配地位。(√)

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1920年,我国中资企业产值超过外资企业。(×)(1936年)

9、我国近代资本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先是外国资本居优势地位,一战到抗战时期民族资本居主导地位,抗战爆发后官僚资本居优势和垄断地位。(√)

10、抗战爆发后我国轻工业部门增长速度超过重工业生产部门。(×)

1、近代我国传统手工业发生了以下哪些分化?( D )

A、向机器工业转变

B、趋于没落

C、发展成新兴的手工业行业

D、以上都是

2、中国近代工业资本包括:( B )

A、外商资本、官营资本和地主资本

B、外商资本、官营资本和民营资本

C、官营资本、民营资本和买办资本

D、外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商业资本

3、我国近代工业发展模式依次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C )

A、国资启动—国家垄断—民营为主

B、民营为主—国资启动—国家垄断

C、国资启动—民营为主—国家垄断

D、国家垄断—民营为主—国资启动

4、以下那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描述。( D )

A、鸦片战争前官僚资本在中国工业中处于明显优势地位

B、20世纪初民族资本迅速发展,到1936年民族居于主导地位

C、抗战爆发后官僚资本迅速增加,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

D、民族资本在近代呈现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运动轨迹

三、思考题

1、试述近代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状况。

2、简述我国近代资本结构变化的几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第九章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清政府最初与外国人贸易是通过在广州设立“公行”来进行的。(√)

2、广州十三行是一个清政府用以对外贸易和海关征缴的官办机构。(×)(民间

机构)

3、中国近代商业呈现外资商业、华资新式商业、传统商业三重结构并存的特征。(√)

4、钱庄、票号、银行被称为旧式的金融机构。(×)

5、民国初年钱庄的两个变化一是开始面向民族资本企业吗,二是实行实物抵押放款。(√)

6、钱庄除对商人放款外,还向票号放款。(×)

7、近代票号的最大主顾清政府及各级官员,因此随着清政府的倒台票号也走向

了衰落。(√)

8、我国最早出现的保险公司从经验人寿保险业务开始。(×)(水火险)

二、选择题

1、以下哪种形式不是近代商业的三重结构之一。( B )

A、外资商业

B、中外合资商业

C、华资新式商业

D、传统商业

2、旧式金融机构包括以下各项除()之外

A、钱庄

B、票号

C、保险公司

D、典当行

3、以下哪个银行在民国政府时期被改组为中国银行,承担中央银行的职能。

A、通商银行

B、交通银行

C、中南银行

D、户部银行

三、思考题

1、中国近代新式商业与传统商业的区别是什么?

2、简述中国近代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应的社会功能。

第十章近代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迁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孙中山实业计划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交通建设、交通运输)

2、孙中山节制资本的主张是指“发达私人资本,节制国家资本”。(×)

3、近代工商管理方面发生了较大转变,从国家政策来看,主要是从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为保护工商业发展政策。(√)

4、清代前期管理全国财政的部门是工部。(×)

5、清代前期省级财政总管部门是布政司。(√)

6、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所借外债用关税担保,我国关税自主权丧失。(×)(鸦片战争后)

7、西原解款后我国盐务行政权丧失。(×)

8、近代由于汇票、银行劵等金融工具的使用,使我国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变。(√)

二、选择题

1、以下均是清代前期的财政制度安排除( B )以外。

A、解协饷制度

B、漕运制度

C、奏销制度

D、库藏制度

2、我国近代盐务行政权丧失是在( C )之后。

A、西原解款

B、棉麦解款

C、善后大解款

D、中德易货解款

三、名词解释

解款协款引岸制度

四、思考题

1、试述孙中山实业计划的内容

2、论述政府对近代工商业管理的发展变化及局限性。

第十一章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年)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950-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2、我国所选择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3、赶超战略是一种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工业化一般先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6、我国计划体制的形成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战略所致。(√)

二、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 C )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旧式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指( A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学大寨运动

D、四清运动

3、我国计划体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B )

A、保卫新生共和国的需要

B、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战略所致

C、苏联的示范效应导致

D、实行现代化的需要

4、除( D )外,其他三项是新中国初期重工业的三个基本特征。

A、建设周期长

B、早期大部分设备需从国外引进

C、初始投资规模大

D、自我建设能力强

三、名词解释

赶超战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四、思考题

1、简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措施.

2、简述我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原因

3、简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骤

4、试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必然性

第十二章计划体制下的国民经济(1958-1976年)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大跃进时期城市经济体制的变动主要是上收地方权限。(×)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计划体制改革没有涉及企业自主权问题,因此此次改革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由高级农业合作社向人民公社发展。(√)

4、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大指生产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5、大跃进是一种“以粮为纲”的极端化工业发展战略。(×)

6、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村在产品分配和经营方面实行“一平二调”制度。(√)

7、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8、1969年后文化大革命在农村的形式主要是串联—学习班。(×)

二、选择题

1、人民公社的特点是:( B )

A、一穷二白

B、一大二公

C、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

D、个人责任制

2、以下哪项不是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经济建设转轨的特点( C )

A、从和平发展方针转向以备战为中心

B、从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人民吃穿用为主要任务转向以国防经济为中心

C、建设中争时间抢速度,注重各部门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

D、建设重点转向内地。

3、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实行( D )分配制度

A、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结合

B、按劳分配

C、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D、按需分配

三、名词解释

三线

三、简单题

1、计划体制时期,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几次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2、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经济建设发生了什么转变?

3、“农业学大寨”后,有哪些大寨经验被推广?带来的后果如何?

第十三章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转变,主要是从过去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民生转变为强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就确定了要建立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4、中国经济体制首先从城市开始,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5、中国经济体制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从提高农产品价格入手。(√)

7、城市流通体制改革主要是要建立一种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

8、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城市激励方式先后经历了“奖金—承包制—股权”等方式。(√)

二、判断题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历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 )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为主、计划调节为辅再到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到到市场经济为主、计划调节为辅再到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

D、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

2、以下哪种不是国家队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在分配方面的主要类型。(C )

A、利润留成

B、盈亏包干

C、利润上缴,亏损补贴 D,以税代利,自负盈亏

三、思考题

1、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历程。

2、简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下经济体制转型的主要内容。(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

(2)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

(3)财政上改“统收统支”为“划分分支,分级包干”

(4)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的适当发展。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xx经济史复习题 一.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 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 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2.简析中西方古代社会结构的异同及原因(作业)

3.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4.为何说中国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著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政治经济学试题库

《政治经济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学是在__________________ 初出现的,是由法国重商主义理论家____________ 在他的著作______________ 一书中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 个名称的。 2. 资本主义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 了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个阶段。 3. 预付资本总周转由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的平均周转构成。 4. 年剩余价值率是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 的比率。 5. 利息率是____________ 对 __________ 的比率。 6. 级差地租形成的实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对地租形成的实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 8.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这就是 和______________ 。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10.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性,价值是商品的 属性。 11. 个别资本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两种形式增大的。

12.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_______ 和____________ 两个条件。 13.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14.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的现象则表现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 前提。 1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相结合的资本 主义。 17.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政治上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其统治。 18. 生产价格就是_______________ 加_____________ 。 19. 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2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调节经济主要手段是国家财政调 节___________________ 、、 21.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目的的经济 形式,括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_________ 成正比,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反比。 23.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二、单项选择题 1. 布料与缝纫机在服装厂的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

辽宁大学 中国经济史 期末考试题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永佃制: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一 些发达省份盛行的一种由农村下层自发形成的特殊租佃制度。永佃制最早出现于宋代官田的经营中,主要是出于鼓励垦荒的目的,后来在私田的经营中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是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李静博士论文)。在土地占有关系上,永佃制表现为土地的所有权同耕作权的分离,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永佃制放松了地主对佃农的人身隶属关系,佃农有了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较有保障。即将地权分为田底权、田面权,地主享有前者以收租;佃农享有后者(耕作权),可以转让,地主不能干涉剥夺。 2、条约制度: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起,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 约在中国攫取侵略特权,包括割地、赔款,而它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就是以条约特权的享受为基本特征的。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被迫和资本主义世界建立新的关系的产物,。 作为中国蒙受屈辱的标记,它产生和形成于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被迫卷入国际市场,同时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 3、子口税:是指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时期,外商在交纳进出口 商品的5%关税外,如果要把进口洋货自通商口岸运入中国内地市场,或将中国土货从内地运往口岸出口,只须再纳一次从价2.5%的子口半税,就可在中国广大内地通行无阻,不再交纳任何捐税。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种“子口税”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内地征税主权的一种税制,阻碍了民族产业发展。 4、厘金:商品过境税。厘金是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 (最初为商品过境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它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由于厘金征收混乱,它成为一种扰民剥商的恶税,严重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社会的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D ) A. 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B. 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3.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是(A )商品交换 A.用现金购买商品 B.交纳税款 C.付房租 D.发工资 4.通货紧缩的迹象是(B) A.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增加,物价普遍上涨 B.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下降 C.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增加,物价普遍下降 D.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上涨 5.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A )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6.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与(A ) A.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B.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正比 C.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无关 D. 商品价格总额相等 7.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C) A.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 C.创造了新的价值 D.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8.剩余价值(C)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B )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D.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 10.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C)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C )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中国经济概论复习题(全)附答案

一、单选题 1. 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经历了:()。 A. 由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二、三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演进 B. 由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一次产业占优势的演进 C. 由二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一、三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演进 D. 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 下列对于国有企业的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 中国的国有企业既是特殊企业,又是一般企业。 B. 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特殊企业。 C. 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一般企业。 D. 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3. 下列对于“经济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A. 指经济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 B.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C.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异 D. 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结构没有很大差异 4. 鉴于中国的国情,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A. 主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B. 主要鼓励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C. 主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D. 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并存,共同发展 5.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 实行承包制 B. 实行租赁制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建立市场经济 B. 放弃计划经济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7. 公共物品是指()。

A. 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B. 既不具有排他性又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C. 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D. 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8. 下述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归纳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大高于国际经验 B. 第二产业占GDP的份额大大高于国际经验 C. 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大大低于国际经验 D.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份额大大高于于国际经验 E.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份额大大低于国际经验 9. 下述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正确的说法是:() A. 是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农业经营方式 B. 是对人民公社制度的有效替代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 D. 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生产制度 1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国有企业承包制存在的问题?() A. 承包制不能使企业取得独立经济主体的地位 B. 企业获得了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C. 企业只能“负盈不负亏 D. 承包基数界定很难合理 E. 承包制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1. 中国现阶段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是()。 A. 计划形成价格为主 B. 国家控制价格为主 C. 计划和市场共同形成价格 D. 市场形成价格为主 12. 一国的产业结构往往对其就业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A.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通常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 B. 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通常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 C. 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通常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 13.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 A. 公司制 B. 合伙制 C. 业主制 D. 承包制 14.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习题1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走向统一B.分封制的瓦解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B.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比较水力筒车与脚踏翻车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D.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4.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6.“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这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A.家庭为单位B.男耕女织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 7.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8.“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②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③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④小农经济始终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历史记载: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市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由此推断出洛阳繁盛的时期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10.明清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 A.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B.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C.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 11.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2.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反映思想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交换关系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 2划分经济时代和衡量人类控制自然能力并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A人的劳动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 3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A价值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D按比例发展规律【】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C社会分工的出现D私有制的产生【】 5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换算的比例是 A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协商决定的 B商品生产者在长期交换实践中自发确定的 C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这两种劳动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7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C年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 8个别资本家或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D年剩余价值【】 A工人出卖劳动所得到的货币额 B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 C工人购买到生活资料和服务的货币额 D工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实现的货币额【】 1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盲目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 D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1资本周转时间是指 A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B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 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2年剩余价值率是 A年剩余价值与固定资本之比

《中国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库.doc

2134《中国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鉴于中国的国情,需要在相当长的吋间内(D) A.主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B.主要鼓励资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C.主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D.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并存,共同发展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C) A.建立市场经济 B.放弃计划经济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D.建立类似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3.改革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好的发展阶段是(A ) A.“一五〃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调整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4.下列关于资源禀赋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C ) A.资源禀赋是指由大自然赋予的天然的物质资料 B.不同的国家或个人拥有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 C.各国的资源禀赋大体相当,差别不大 D.各国的资源禀赋存在着丰饶或贫瘠的差异 E.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情况总体看并不乐观 5.下列对于“经济发展〃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是(C) A.经济发展意味着经济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人 B.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全面进步 D.经济发展就是人民收入的提高 6.下列对于投入(成本)产出(收益)的组合中哪一种最有效率(C) A.高投入、高产出

B.高投入、低产出 C.低投入、高产出 D.低投入、低产出 7.下列哪一点不属于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B ) A.经济决策高度集屮于政府手屮 B.经济决策权分属于不同的企业 C.经济运行依靠行政命令推动 D.企业已完成国家任务为目标 &下列哪个选择不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粮食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原因(D) A.这些国家土地资源丰富 B.天然具有发展农业的资源条件 C.农业发展的成本较低 D.农民人数众多 9.作为普通企业,当商品滞销,价格下跌时,企业会生产规模,向市场提供的商品。(D) A.扩大、更少 B.扩大、更多 C.缩小、更多 D.缩小、更少 10?公共物品是指(B ) A.即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B.即不具有排他性又不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C.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D.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 11?下列对市场经济建立的基本前提的表述哪一个不正确(B ) A.市场主体都是经济人 B.存在大量活跃在市场上的企业 C.用于生产的资源具有稀缺性 D.国家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12?下面哪一点不属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C) A.全面小康社会是上承温饱社会,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难点 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的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及稳定和发展职能。 2自然经济:一家一户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给自足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肋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3行商制度:中国政府不直接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使用行商制度,其业务主要是垄断对外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4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5废两改元:1932年7月,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币制改革,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远制度 6四行二局: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四行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两局是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 7.经济统制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 8.南三行: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被称为南三行是实力雄厚的银行资本集团 9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 10平准中国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 11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12 法币政策:亦称“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实施的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经币制度的币制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统一货币发行权,规定法币准备金,实行白银国有,确定法币对外币的汇率,推行新辅币。 13经营地主:是旧中国农村经济中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式,即一些较多土地的地主,用部分土地雇工经营。它与旧式富农的区别是本人不参加劳动,由管家代为经营,其封建性比旧式富农更严重。是由封建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一种形式。

通化师范成人教育《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级中国经济史试卷 一、填空题(30分) 1、关于我国古代原始农业产生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②生产工具的发明 ③先民创造性的劳动 ④自耕农的贡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形成规模是在() 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C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 3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的是() A 牛马 B鸡狗 C猪羊 D兔鸭 4.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5.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6.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是( )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贵族土地所有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8、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特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9、汉代的山东是指:() A泰山以东 B恒山以东 C崤山以东 D华山以东 10、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 A自然灾害严重 B长期战乱 C 兵役徭役繁重 D环境恶化 二、问答题(30) 1、结合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代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简述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容看(B )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C )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义在实质上同旧殖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题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商品经济:概念:所谓商品经济,就是生产目的直接为市场交换而进行的一种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两个方面。 表现:明清时期,特别是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主要表现在:(1)手工业生产门类增多(冶铁、缫丝、采矿、陶瓷、榨油、造纸、印刷、酿酒、制盐、造船等)。(2)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如粮食生产有了专业化地区;商品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3)商业信贷有所发展。据张国辉:《清代钱庄、票号研究》。我国民间金融活动中出现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 2、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被称为“最惠国待遇”。但在近代史上,中国与外国签订的许多协定中,中方给予外方以许多优惠条款,却得不到外方给予的相应条款。因此,这些优惠条款被称作“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缺乏平等的国际地位和权益,正处于被侵略、被奴役的状态。 3、官督商办:官督商办,就是政府出面招揽商股,以私人资本创办、管理近代企业。十九世纪后半期洋务派民用工业的主要创办形式是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来源不同。官督商办企业的全部投资都是私方,官方没有投资。有些官督商办企业在创办初期虽然也有官方资金,但这部分官方资金不是投资,而属于临时垫拨性质,以后要逐年取利抵还的。而官商合办企业则不同,官商合办企业是官方和私方都有投资。二是管理权限不同。官商合办企业,大权都在官方手里,私方很少权力,并且私方一般无权过问企业事务。而官督商办企业,大权虽也主要在官方手里,但一般来说,私方的权力比官督商办企业中私方的权力要大一些。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这两种形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从清政府来看,当时财政困难,府库空虚,缺乏经费,急需钱用,但是又不放心私人自由开办厂矿,因此就想通过“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来利用、控制和侵吞私人资本。按照洋务派官僚的话来说,就是“收天下之财为已用”。 4、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或资本家集团将本国资金定期或不定期向外输出,以获取高额利润。在近现代史上,与商品输出相比,资本输出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1916年,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曾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侵略活动中,既有商品输出,又有资本输出,其中资本输出是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列宁的这一科学论断对当今社会和时代,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5、减租减息政策:减租减息政策(又称“二五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具体内容是:土地所有者向土地租佃者征收的税额要在原税额的基础上减少25%;贷款者向被贷款者征收的利息数量要在原金额的基础上减少25%。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后者所承受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形成、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推动国民党和当时可能参加抗日的人们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主动地将战前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个政策既能推动国民党参加抗日,又使解放区的地主减少其对我们发动农民抗日的阻力。这个政策,如果没有特殊阻碍,我们准备在战后继续实行下去,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减租减息”,然后采取适当方法,有步骤地达到“耕者有其田”。 6、商品输出:所谓商品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或资本家集团为获得高额利润将本国商品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三专题复 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考点分析 本单元高考考点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史实,以市场和城市的演变发展为代表的商业发展概况,“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等. 中国古代的经济,是长期以来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从考查内容来看,农业和商业是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和商业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较为密切.从考查角度看,需要注意三个结合:①经济史与政治史的结合,以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②中外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与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异同,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世界的发展轨迹.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其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重点 知识: 〔一〕精 耕细作的 古代农业 1.耕作方 式 〔1〕原 始社会和 商周时期 是简单协 作,集体 劳作. 〔2〕春 秋以后, 个体农耕 成为主要 耕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农业得到发发展.

2.生产工具的演进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发明了新式播种工具耧车.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 〔3〕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4.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基本形态 〔1〕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皇家和官府、贵族使用的精美物品,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占主导地位. 〔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使用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发展艰难. 〔1〕治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考试题库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题库(简答、名词解释) 简答: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 3.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 北京条约及内内容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侵略者交换天津条约和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公使驻京 2.开放新口岸 3.内江通商 4.内地传教 5.控制海关 6.掠卖华工合法化 7.鸦片贸易合法化 买办的产生与作用 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最初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买办从产生之初就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经济侵略服务的 作用:买办不仅是起着媒介和经纪人的作用,而且一步步地发展为经销和承购,包购包销,买办按照洋行规定的数量和期限,完成购销任务。而买办为了洋行和自身的利益,则在全国组织起一个推销外国工业产品,收购中国土产的商业收购与销售网络 通商口岸城市集中体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 1.这些口岸城市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据点 2.其次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权,成为国中之国 3.再次,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资设厂,兴办各种实业,直接渗入到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垄断和独占地位 4.最后,殖民地经济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的一大特色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1.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在社会生产方面,他极为赞赏的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并据以设计理想社会的生产形式 3.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特别是经济生活中主张妇女享有平等,独产的地位 4.在对外关系方面,洪秀全反对闭自守局限性:洪秀全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还有小生产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军事化的社会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这都反映出他经济思想的乌托邦性质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1.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扩张,改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刺激并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 2.适应近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及少数华侨的货币财富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货币财富 4.在十分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清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进行资本积累中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的封建性 1.清政府创办的企业是为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出发的 2.清政府创办的这些企业实权均操在少数洋务派官僚买办之手 3.清政府创办的企业通过政权往往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实行垄断经营,并享有特权 4.清政府创办的这些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 实力雄厚的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 1.外国在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贸易,金融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部门 2.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长远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西方列强更好地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3.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利润丰厚的经济部门,如银行,航运等行业 4.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通商口岸,而投资在内地则极为罕见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首先,如此巨大的战争赔偿几乎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从此之后这个政府只有对外国俯首贴耳,再也不能在外国列强面前"胡作非为" 2.其次,条约规实,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 3.再次,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所有反对与外国建立各种政府经济关系,支持义和团的人都遭到清洗 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实际到手760W,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息竟达6789.36 W.合同规定,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数,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款,再加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 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 国民北京政府为鼓励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哪些新措施 1.中央政府设工商部,下设矿务,工务,商务三司 2.颁布一些保护工矿业发展的法规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中国近代经济史题库

第一章 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单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阶段。 【多选、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 (1) 传统农业十分发达; (2) 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单选】据统计,我国人口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从明嘉靖、万历时的约1.2亿增至清嘉庆末年的4亿。 【单选】景德镇由于窑火不绝呗戏称为“四时雷电镇”。 【单选】明清以来商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于南方。 【单选】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单选】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静听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名词解释】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 【多选、简答】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有: (1) 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2) 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 (3) 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 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单选】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多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单选】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 【单选】租佃制经营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利、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势。 【多选、简单、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深深的自然经济性质。 (2)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势头,并几度辉煌,但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揭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序幕的历史任务。 (3)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它瓦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很有限。 (4) 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所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地抑制和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压抑和摧残着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单选】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执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多选、简答】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包括: (1) 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 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地限制。 (3) 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 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看,即洋行,也称“牙行”、“公行”。 【名词解释】洋行制度: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不直接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洋行制度。洋行的具体业务是:垄断对买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单选】1795年,乾隆皇帝只广州一口通商。 【单选】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西方殖民者拿不出多少商品可供中国需要,原因是中国是自然经济统治地位。 【单选】西方商人用来和中国呼唤的商品中只有印度出产的棉花受欢迎。 【单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更直接的原因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名词解释】闭关锁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执行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严格限制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以及对来华贸易的商人的活动也进行严格限制。在这种政策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降到了最低水平。 【简答】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