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农民工社会福利概况的问题研究

关于中国农民工社会福利概况的问题研究

关于中国农民工社会福利概况的问题研究
关于中国农民工社会福利概况的问题研究

当前农民工的社会福利概况

摘要:本文运用事实论证、引用等方法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民工社会地位,权益保障,社会福利等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福利,权益,歧视,户籍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政策的放宽,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开始进入工厂上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人群——“农民工”。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综合认为,目前中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数量大约为2亿人。占总人口的15%。

早期,他们大多数外出打工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赚钱谋生,当然也不排除农村发展机会缺乏、外出打工有利于个人发展等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农民工出现在他们的队伍当中,他们大多是接受过一定教育的八零后或九零后,他们不同与父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留在城市,获得与城里人相同的地位和福利,但由于我国特有的户口制度,以及他们中大多数人缺少专业的培训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在城市里一直扮演着一种尴尬的角色。首先,他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普通居民一样,活跃在城市生产建设的各个方面,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都有他们辛勤劳动的功劳,然而就在日益发展的城市里,他们作为和别人一样的建设者却很难或根本无法享受到城市进步所带来的便利,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无法享受与居民同等的待遇。

农民工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以致存在并且长期存在着权益受损现象,有的甚至转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农民工在从业过程中普遍会出现权益受损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工作时间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劳动。在基本工资和计件工资陷阱式组合下,绝大多数务工人员经常加班加点,一般日工作时间都在10-13个小时左右,更有甚者,在14小时以上;这些民工每月只有1-2天休息时间,如果休息,还不能享受美其名曰的“全勤奖”,以致大多数务工者都感觉到“累”。有的家庭负担重的民工,承担的压力更大,有时常年累月不休息,带病坚持工作,严重透支

自身体能,遇上紧急生产任务,通宵加班也是时有发生,为健康和安全带来了许多隐患。

二是劳动条件差,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制造、建筑、矿山开采等高危行业,从事这些行业的民工,是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高发群体,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个体作坊,不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进入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劳动、生活条件明显落后,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有的长期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伤亡故事发生率居高不下。据调查统计,接受调查的民工中,因公伤亡达300余人。

三是劳动报酬低,拖欠现象时有发生。在农民工务工群体中,除文化水平较高和有一技之长的外,按每天8小时工时折算,大多数人员月平均工资在800元左右。在待遇不高的情况下,有的企业还规定,平时每月只能领取基本生活费,承诺年底结总帐,以致务工人员不能如期领取工资。有的老板以压扣工资为手段,防止农民工跳槽,一般农民工在辞去工作时都会被克扣1-3个月的工资。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加强农民工维权工作任重道远、迫在眉睫,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必须立即行动起来。然而,这些损害他们利益的现象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在获得同普通居民相同的保障上他们面临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

在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户籍管理的体制,导致进城务工“门槛”高, 农民虽已进城务工, 但始终戴着写有“农民”二字的大帽子, 在劳保、社保、医保等方面不能完全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其就业范围也受到很大限制。许多进城务工人员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拥有城市户口, 能和城里人一样平等地生活与工作。但是现实中, 他们面临着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意识的误区使农民工受到城里人观念意识的歧视。因为观念的歧视导致农民工在就业上存在工资歧视、雇用歧视和职业歧视。近年来社会呼吁给予农民“居民待遇”。而每年成千上万转移到城市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所受到的工资歧视、雇用歧视、职业歧视是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地位不平等的集中反映, 也是所有农民工

受歧视的缩影。

二是他们和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 经济上得不到

应有的福利, 政治上也缺少地位, 沦为二等公民。并且在部分舆论的诱导下, 农

民工不断被妖魔化, 因此经常遭受人身攻击, 基本人格都无法得到羊重。他们过

着既不是单纯农民又不是单纯工人的两栖生活。与农民工相关的许多问题都无法直接放到农民或工人阶级的范畴中去理解、解决,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的阶层。

2、面临社会排斥等制度性障碍

在城市这个大家庭中,农民工从一开始就不被认为是平等的一员,他们的利益和尊严随时都有可能受到伤害,前不久,在网上疯传的农民工在地铁上有座不坐的照片,还有电视上播出的农民工让座遭白眼事件,以及震惊大众的深圳大运会期间政府发文件禁止农民工讨薪事件,无不反映出一个问题,社会对农民工存在着歧视,我们的政府在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上存在着排斥,这也是农民工的一些基本权益在社会中难以得到保障的社会背景。相应的,关于农民工的社会福利问题,也引起了政府及一些社会学者的关注,但由于农民工自身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及户籍制度的约束,导致现行的相关福利制度很难真正使他们受益。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农民工的重视也在不断加强。比如说,在长期困扰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上,政府加大重视力度,使他们的基本权益有了一定的保障,还有诸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设立,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还有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政策的实施上,也基本有了各种相关制度与政策进行保障。然而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政策大多这从表面上解决了农民工的某方面的问题与需求,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利益无法得到强有力的保障的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民工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都没能普遍使农民工真正受益。

而一些专家就农民工的社会福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卢海元(2003)提出,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应将农民工纳入其中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但鉴于我

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多元化要求,只能适时地分层分类将农民工纳入。张启春(2004)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可供选择的两条途径是通过户籍改革将其变成城镇居民,进而纳入镇社会保障体系,或者通过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扩面将农民工直接纳入。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对农民工实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李迎生(2001)认为仍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靠,但对农民工一开始即推出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缺乏财源及其他资源,因此现阶段应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罗遐(2003)指出农民工身份的过渡性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勾勒了一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架构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并从该制度的保障对象、保障项目、基金筹集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杨立雄(2004)认为,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和参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两种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具备可行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应加快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最终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过渡。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看法,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改革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还要着力开展对农民工的再教育,让他们能够提升素质,懂得维权,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城市中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社会福利问题。

参考文献:1)胥学忠《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ca10969478.html,/Thesis_Y1610697.aspx

2)艾君《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工会博览》2005年23期

3)郝柱《农民工社会福利服务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本文链接:

https://www.doczj.com/doc/ca10969478.html,/Thesis_Y1799637.aspx

4)《新生代农民工"进城"面临就业住房等制度性社会排斥》2010年02月03日来源:《法制日报》

关于中国社会福利协会

关于中国社会福利协会

中国社会福利协会 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人员名单 (按姓氏笔划为序) 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丁圣海南省民政厅社会福善处处长于秀田广东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处副处长万亚伟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马占顺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马俊德青海省民政厅副厅长卫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处长王天才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王久安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王永武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王立松吉林省民政厅工业办公室主任王林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国黎黑龙江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主任王宝卿央视电视文化中心总经理助理王柏发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王建利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福利企业工作委员会副总干事王建华新疆石河子社会福利中心主任王绍忠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部门主任王虎彪大连市甘井子区社会福利企业协会会长

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春光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教授王振耀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晓毅中国社科院社会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爱平中国社会新闻出版总社社长王爱秋北京市大宝日用化学制品厂董事长王喜太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主任王朝举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社会福利院院长王辉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处长王富孝陕西省民政厅社会福善处处长王锡坤大连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兼书记甘薇薇中国收养中心副主任毛寿龙人大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教授公晓颖吉林省北药药材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嘉珂天津市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尹学萍合肥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石好荣厦门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处长石青华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光爱基金副主任龙环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院长史柏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史铁尔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系主任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 专业:09 社会工作班级:(2)班学号:1311209047 姓名:陈开富文章摘要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首次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对我国过去发展社会福利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也为继续、加强社会福利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本篇论文简略的概述了社会福利在传统中国以及现代的发展,并从过去和现在发现一些社会福利发展的弊端、不足之处,同时找出相对应解决措施。从社会福利的前世今生分析,更好、更全面的为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传统福利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正文 一、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英文写作“Social Welfare”,是国家或社会为其成员提供某些物质或服务,以期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其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其目标是“抵消市场出于种种原因给那些难以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处理人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如生病、残疾、失业以及年老等危机的方法。 国际上,社会福利的体系分成两大部分; 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体系),它包括 a:社会救助体系 b:社会保险体系 2、其他的社会福利体系; a: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和服务)b: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c;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d:公司的集体福利(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e: 国际社会的捐助(教育、医疗、环保、救灾等) 在中国,与国际化社会福利制度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覆盖面有限,社会福利制度尚不成熟。 研究中国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国家的福利问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从一个缩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福利社会的发展和变更,对于一国制定和改善的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进程的分析: 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我们建立起的是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阶段为包产到户与生产扶贫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在农村,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原有公社体制中包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被废除了;公积金、公益金也逐步减少;五保户费用的承担变得日益困难;合作医疗制度日益荒废;农村公共养老制度基本回归到家庭赡养为主的历史传统。在城市,效率主导型的国企改革砸烂了工人的铁饭碗,城市就业制度逐步放开,无保险体系的农民工制度开始兴起。 第三阶段为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从1992年到2001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后,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改革。但当时所有救济制度的试验都由地方承担费用,覆盖人口相当少。 第四阶段为普及城乡最低保障时期,从2001年到2008年。从2001年9月开始的全面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行动,要求社会救济要变阳光雨露型为社会责任型,全面普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阶段为普惠型教育福利和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时期,从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义务教育开始免费,大学教育开始增加对贫困生的资助。同时也完善了医疗、劳动者权益、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保障等方面。 社会福利的发展在传统中国经历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一个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没完整,还未成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各项制度安排的融资机制远未合理定型。 三、中国社会福利现状的分析: 一般而言,不同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中国与美国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普遍福利的崇高目标 “普遍福利”是一个“大福利”概念,它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福利需求的,其中包括: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安全保障、养老福利、健康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我们现在熟悉的是“小福利”,即特殊群体享有的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贫困救助、优抚安置等。 老年社会福利 在城镇,我国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以及一部分集体单位,覆盖面正在积极扩大。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它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缴费可多可少,采取个人账户基金累积制度,养老保险缴费由有关部门管理和运营,受保人达到规定年龄后就可以按照其缴费的年数和数额领取养老金等。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家庭福利: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养老的费用与大部分服务都由其家庭成员了提供,它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 儿童社会福利 (一)儿童与儿童社会福利 1、儿童的界定——我国法律将儿童期规定为0~14周岁。 2、儿童社会福利的含义 ※我国是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儿童社会福利的。具体来说,儿童社会福利是指由社会福利机构向特殊儿童群体——孤儿与弃婴提供的一种福利服务。 ※在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主要是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这类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流浪儿童等。 ※儿童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 残疾人社会福利 残疾人生活收入性福利 1.供养与救济 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疾人进行供养、救济。2.伤残抚恤 伤残抚恤是国家队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负伤致残,根据其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以现金津贴形式给予的抚慰保障。国家队革命残疾军人实行终身抚恤。 3.残疾人劳动就业 残疾人就业的方式 (1)集中安置(2)分散安置(3)自谋职业 社会福利事业 1.社会福利企业: 靠社会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它在解决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国家创造财富。 2.公办社会福利机构 绝大多数孤残儿童或流落社会或由家庭抚养。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是社会福利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国家担保发展社区服务,填补社会福利机构之不足。因此,要发展社会福利机构最根本的是增强国力,这是一个长期任务。 3.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2019年整理--浅议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浅议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摘要] 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包括经济和社会地位及精神等多方面。引起农民工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国家和社会亟待采取措施以解决日益突出的农民工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医疗心理 我来自农村,亲历农民生活的艰难,对农民工的问题也一直比较关注,现尝试探索农民工问题的种种,包括:一,问题的重要性;二,农民工问题的诸多表现;三,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原因;四,提出几个解决对策。 重要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我们应当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农民工问题。新一届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并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其一,如果农民工长期遭受社会排斥,这说明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农民工及其家庭受益,社会依然是不平等的;其二,农民工的不利境况也难以保证城市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农民工的高犯罪比例就是证明;其三,如果农民工得不到有效保护,那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城市实现了发展,而

受损害的农民工被当成负担又摔回输出地和农村;其四,如果解决不好农民工问题,那么在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又会出现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其五,如果不能解决好农民工问题,那么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会出现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而不是先发展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包含部分,统帅着部分。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范畴之内,要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农民工问题。知名国情专家胡鞍钢却提出,中国其实存在着“四农”问题,除人们常常提到的“三农”问题外,还有一个农民工问题。他认为,这一问题正越来越突出,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这一点,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而且党中央也提出了要“以人为本”。农民工正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状况。 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认识感性和理性之分,认识对象有表象和本质之分,认识事物表象,获得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我们要探索农民工问题,首先得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经济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由他的经济地位决定。然而,事实不容乐观。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为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者。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民政福利事业的改革 (1)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①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c.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的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 c.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的关系,抓紧制定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关法规,研究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②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的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院系:城南学院 姓名:吴鑫 班级:市营1403班 学号:201493250328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我们应当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农民工问题。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并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包含部分,统筹着部分。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范畴之内,要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农民工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这一点,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而且党中央也提出了要“以人为本”。农民工是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状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认识感性和理性之分,认识对象有表象和本质之分,认识事物表象,获得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我们要探索农民工问题,首先得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农民工”是中国现有户籍制度之下的特殊群体,也是城市被雇佣劳动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了少量的第一批入城打工的农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出现了第二代民工群体。这个群体与第一代相比,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在现实生存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经济地位问题。农民工是城市的“廉价劳动力”,干的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但工资水平却很低,还经常不能按时领到工资,拖欠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农民工辛勤劳作了大半年,最后老板一走了之,工资再无着落,付出的血汗白白流失。在用工企业的概念中,农民工与廉价劳动力划等号,同工不同酬,有些企业在用工的时候不缴各类保险基金,也不给农民工节假日,使农民工成为超时劳动力。欠薪严重凸显,工人为了多拿加班费而“自愿”选择严重超时工作,并且拿到的加班费远远不是法定加班费。 (二)、矿难频发凸显劳动者工作环境之恶劣。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2005 年,全国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安全事故12826 起,死亡15396 人,其中煤矿企业发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 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第四个方面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外资在华工厂、国有企业,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行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售货员、保姆、保安、小贩、个体工商户、市场菜贩、流浪乞讨人员、收破烂人员等等,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中国大陆的企业普遍不同程度违反劳动法,工会制度名存实亡,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政治地位,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工作条件最差、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是贫富巨大差距的压力承受者,和城里人一样承受通货澎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压力,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大力支持孝行天下公益活动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 大力支持孝行天下公益活动 2015年1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由威纳邦承办的“孝行天下---威孝”公益项目正式启动。 作为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对“孝行天下---威孝”公益项目进行大力的支持,在启动仪式上理事长刘光和发表致辞: 今天,我们相聚到这里参加孝行天下公益活动暨孝行天下公益项目的启动仪式,我代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对各位领导和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这项公益活动是由河北威纳邦集团向小朋友们捐赠清 洁的洗涤用品,帮助妈妈洗衣服,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快乐,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学会孝敬父母,感恩父母,传承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威纳邦集团是一家大型民办福利企业。在董事长武胜刚先生的带领下,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非常重视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威纳邦”被国家工商总局评委“中国驰名商标”,多次荣获中国轻工行业和河北省授予的荣誉称号;他们非常关注残疾人就业,被民政部授予“中国社会福利企业示范单位”,在集团公司本部的员工中安排了60%以上的残疾人就业,在社会福利企业艰难发展的今天,实属难能可贵;

他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成立孝行天下公益项目,在过去已经覆盖北京、河北等地100多所学校的基础上承诺无偿捐赠1000万元的洗衣用品开展这项活动,继续扩大发放的范围。百善孝为先,仁爱满天下。让我们对他们奋发有为、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由衷感谢!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和人生观,要从孩子抓起,把孝心孝行变成孩子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和心态,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孝行天下,从我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孝道文化进校园,进企业,切实为孝道回归社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实事、好事,真正实现孝行天下、社会和谐、国富民强! 最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刘光和先生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 韩佳宏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 6500092 ) 摘要: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该问题研究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排斥;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639 (2008) 02-0054-04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和破解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协调与处理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关系,促进城镇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以促进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 1.研究现状 1.1.社会排斥概念的界定 学界目前对农民工社会排斥研究中的社会排斥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王刚认为:社会排斥是部分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使其被排除在主流群体之外的一种系统性过程,其结果是这一部分群体丧失参与主流社会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机会,从而处于一种被孤立、被隔离的状态。 周奎君认为:社会排斥是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排斥。 杨冬明和张卉认为:社会排斥由游戏规则造成,研究社会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修订游戏规则,使其尽可能惠及下一个社会成员而趋于更合理更公平。 景小芬认为:社会排斥是个人、团体和地方由于国家、企业(市场)和利益集团等施动者的作用而使全部或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系统、文化权利及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 张家伶指出:社会排斥是指由于制度机制系统化地拒绝向某些社会群体提供资源,使之不能完全参与社会生活,因社会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过程,国家在一些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政策上没有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对待。而往往给予了很不公平的待遇,使之处于边缘化状态。 成华威和崔永军认为:社会排斥指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这种排挤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又累积与传递。 李景治和熊光清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获取正当的各种资源的过程或者状态。 学者章娟认为:社会排斥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是社会弱势群体因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而被主流群体排斥及边缘化为劣势群体的机制、状态和过程,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单指物质层面,而且拓展到政治、社会关系、文化和福利制度,以及个人、群体、空间、精神、理与符号等层面;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综合性状态和过程。 1.2.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形式 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形式是学术界研究中讨论比较多的领域,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九种形式: 1.2.1.经济排斥。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差别对待、消费市场的拒入和经济收入困乏即贫困三个方面。 第2卷第2期铜仁学院学报 2008年 3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07-04-10 基金项目:本文系笔者参加的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边疆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社会政策的视角”(批准号:07BSH025)的子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韩佳宏(1983-),男,云南禄丰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07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 ——农民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六大主要特征 一.农民是集体经济的体现者,同时占有部分生产资料。 中国的农民从总体上说是集体经济的体现者,是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同时,又是部分生产资料的个体占有者。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看,中国的农民是同集体所有制相联系的。农民集体占有基本的生产资料,同时,农民个人又占有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而且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过程中,农民个人占有的部分,无论在数量上、在范围上都有所增加。据1980年的资料,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当年农民家庭经济产值达3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8.9%,社员自留地生产的粮食每年达350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5.5%。1984年末统计,全国农民个人和联户购买的拖拉机312万台,比1983年增加47.3%,占全国农村(国营农场除外)拖拉机拥有量的77.9%。农户自有的农用汽车达18万辆,比1983年增加9万辆,占全国农村汽车总数的57.1%。中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状况。在集体占有中有个人占有;有较大规模和范围上的集体占有,如乡镇、村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也有在较小规模和范围上的集体占有,如新经济联合体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和生产资料;也有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占有。这种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状况,是适合中国农村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的。实践也证明,它对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调动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两个积极性,都有巨大作用。同时,这

种状况也表明了中国农村的集体经济是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式,它还只是同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 二.开始向商品生产者转化,但尚未结束自给或半自给的状态。中国农民开始向商品生产者转化,但尚未结束自给或半自给的状态。中国农副产品商品率有所提高,但是增长速度并不快。据统计,1978至1980年期间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平均为33.9%,只比1978年以前提高了2.4%。至1983年,农村商品零售额也才占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58.6%。农村的产业结构近几年开始得到调整。但是,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仍然很大。据统计,1984年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比1980年下降5.6%,但仍占63.2%。种植业产值的比重,比1980年下降3.1%,但仍占68%。农村专业户的出现,反映了农村突破自给、半自给经济,提高商品率的好现象。但是,专业户所占的比例并不高。1985年国家统计局规定了专业户的统计标准是:第一,以户为单位计算,它的主要劳动力或多数劳动力从事某项专业生产,或进行专业经营活动时间在60%以上。第二,专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60%以上。第三,专业产品的商品率达到80%以上(粮食专业户商品率达到60%以上)。第四,出售产品收入(包括服务性收入)高出当地(县)农村住户家庭经营每户平均出售产品收入水平的一倍以上。这个标准,在目前情况下,商品率是比较高的。上述资料表明,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的基本概貌包括着两方面的情况:一是由“自然经济型”的合作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型”的合作经济转变,而且转变的势头不小。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协会

中国社会福利协会 团体会员名单 单位姓名职务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冯晓丽主任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鲍学全主任中国收养中心张世峰副主任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蒋昆生院长民政部信息中心俞建良主任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王喜太主任中国老年报社李耀东总编辑中国社会新闻出版总社米有录总编辑北京市社会福利协会孟钧会长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管理中心孟钧主任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善处贠根华处长北京市宣武区民政局福利生产办公室陈凤志主任北京市崇文区社会福利生产管理办公室赵震奇主任北京市延庆县民政局福利生产办公室赵华军主任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王雪琪院长北京市第二儿童社会福利院侯进义院长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李明院长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常华院长

北京市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院长北京市共创智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鲍振川总经理北京市普瑞鑫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宋景云总经理北京市金都冶金机械厂任志国厂长北京市胜利高级润滑油分装福利厂王继刚厂长北京市绅士服装有限公司丁宝利董事长北京市奥豹伟业(北京)制衣中心王金豹董事长北京市中惠普分析技术研究所胡文捷董事长北京市东华门街道民政综合加工厂邵嘉喜厂长北京市红叶齿科医用器材厂高德喜厂长北京市西北旺福利园艺厂杨震厂长北京市艾瑞机械厂林记元厂长北京市威尔森睿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黄玉宝总经理北京市芳草工艺品厂程纪勇厂长北京市福海工贸集团贾维忠总经理北京市花果山钢压延有限公司王振海董事长北京市大宝日用化学制品厂王爱秋董事长天津市民政局社会福善处赵金亮处长天津市儿童福利院李桂荣院长天津市养老院李存容院长天津市龙福宫老人院张文革董事长天津市退休职工养老院孙仕信院长

天津市第三老年公寓万钢院长 天津市西青区龙鹏焊接厂孙丽君厂长 天津市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刘晓程院长 天津市南开区鹤童老年福利协会方嘉珂副理事长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韩金红院长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社区老年公寓李永琦院长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三教老年公寓王秀平院长 河北省衡水市友力托老康复中心王少丽院长 河北省正龙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李志民董事长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公室康亚明主任 河北省石家庄东华金龙化工有限公司闫福顺董事长河北省石家庄威纳邦日化有限公司崔秋菊董事长河北省石家庄鹏海制药有限公司赵国庆董事长河北省辛集市兴恒福利海绵复合厂杨书学董事长河北省辛集市玉环防水建材有限公司苏步谦厂长 河北省涉县社会福利企业协会武利民主任 河北省巨龙淀粉实业有限公司刘光董事长山西省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耿开文院长 山西省志信化工有限公司王建国董事长山西省闻喜县八达煤业有限公司刘英杰董事长山西省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福利总厂王晋刚厂长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张成英院长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基础建设也迅猛发展,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我国有 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且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收入水平极低,不能满足生活 上和子女的上学需要,于是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 政治体制,在从传统社会像现代社会转变的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职业流动和社会身 份转变不一致、不协调,从而产生了我国特有的在城市从事劳动的农民即农民工。 因此关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本文要介绍的文章是以下几个 方面: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研究;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障碍问题研究;三、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对策研究;四、国外关于农民工研究现状。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研究 邵念、陈爱云指出“这一群体患病后不就诊、应住院不住院、住院后提前出院、选择低廉自我医疗措施的比例相当高。同时,他们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在城市中几 乎享受不到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在面临较大疾病风险时,就会陷入‘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境地”①。 王芳在《医疗保障的社会分层分析》中提出,现阶段我国城市中的农民工基本 没有医疗保险,大多数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单位的医疗保险待遇,而是完全依靠自 己有限的个人积蓄,这种依靠自身的保障是一种十分脆弱的保障,不利于促进社会 公平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②。 针对农民工目前这种无保障的现状,不少城市尤其是外来农民工比较多的经济 发达的地区,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进行了探索。杨艳、陈立坤、唐荣分析了上海、北京和深圳三个城市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政策和措施后指出“这些政策都将农民 工当成可长期在同一个城市居住的人来对待,所实施的保障模式大致和城镇职工的 医疗模式相似。但是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不适合这些具有很强地区性 的保障政策③。 ①邵念、陈爱云.浅析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J].农民工医保,2010(10). ②王芳、卢祖洵、王红、肖峥山.医疗保障的社会分层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09(10). ③杨艳、陈立坤、唐荣.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探讨[J].北京市计划经济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摘要首先提出对社会福利涵义及特征的界定,然后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其改革进程,最后根据上海、香港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提出笔者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构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呈现出制度化再分配与补缺型并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关键词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方向 1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 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主张。笔者把它界定为,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需求,运用社会互助的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活动。在现实中,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此外在广义上亦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内容。社会福利有

三个本质特征: 脆弱群体优先。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脆弱群体,他们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和满足,其中主要是生活照顾服务,也包括身体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应该首先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福利性。对受益者个人来说,社会福利具有福利性。面向脆弱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有限,常常是免费或者是象征性的收费,这无疑具有福利性。即使收取的费用比较高,但只要未达到该项服务的市场价格,则仍然存在着福利性,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市场价格是判断是否存在社会福利的标尺。”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就超出了社会福利领域而属于经济领域。 服务性。“社会福利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的,因此社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主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为个人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因此,福利服务的主体和资源是社会化的,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却是个体化的,必须针对每个服务对象具体的特点和情况,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地开展福利服务。 2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改革

中国农民工现状分析.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课程论文 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题目 完善 学生姓名 学号 系部工商管理 专业班级人管1021 指导教师李友德 职称副教授 2013年6月14日

目录 摘要 (2) 一、中国农民工现状 (2) (一)中国农民工受教育状况 (2) (二)廉价农民工的经济效益 (3) (三)现阶段中国农民工的新特点 (3) 二、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 (7) (一)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工”为本的薪酬体系制度 (8) (1)人本管理理的含义 (8) (2)以“农民工”为本对薪酬体系制度的要求 (10) (3)建立以“农民工”本的薪酬体系制度的原则 (11) 四、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队伍的产生和不断壮大,对改变农村面貌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伴随着农民工的发展壮大,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关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湖南长株潭为例,对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字:长株潭农民工薪酬制度以人为本 一、中国农民工现状 (一)中国农民工受教育状况 中国官方日前首次公开发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透露目前中国农村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中国农村剩余劳力太多、质素太低,是难以找到出路的两大要因。在我们看来,目前农民工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数量大、素质低、就业难等方面。 经收集资料及走访湖南省浏阳市政府进行了解相关情况,对目前浏阳市农村劳力的质素有以下描述: 1.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4.9%;文盲及半文盲劳力占8.5%。在外出就业劳力中,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力的整体水平,说明学历高与外出就业率成正比。

毕业论文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综述》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已逐步形成为一个新兴阶层,其社会保障权益也同样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的权益正视不足和关注不够, 导致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存在着各种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问题, 归根结底是在新形势下重新调整国家、企业和农民工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应及早加以研究解决。加强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重大. 社会及政府应该把这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加以研究, 以期更加完善。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建设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而形成的特殊群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队伍正迅速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10 年,我国农民工共计24223 万人,比上年增加1245 万人,增长5.4%。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妥善解决农民工急需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巩固执政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任务。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农民工最显著的特点是流动性大,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并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而且外出的人群每年都在不断变动,新老农民工进行着代际更替。农民工总量一直保持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农民工就业类型看,有的属于正规就业,相当部分已 成为企业生产技术骨干,这些农民工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渴望长期留在

城镇工作和生活,但现在的城镇公共服务系统仍不能做到平等对待;有的属于灵活就业,工作极不稳定,随时可能返乡。从就业的行业分布看,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接近80%;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到52%以上。显而易见,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对于在用人单位正规就业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问题,虽然国家尚未为其建立专门的制度,但在《劳动法》实施后,进入城镇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原则上也同样适用该法,应当参加法定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可以说,现行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度层面并不排斥正规就业的农民工,这部分人员参加各险种的通道是敞开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既有农民工就业状态不稳定而难参保等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有农民工对现行制度缺乏信任,用人单位怕参保增加人工成本,地方政府担心推进农民工参保会影响本地投资环境等主观方面的问题,还有现行制度不适合农民工(如门槛高、难转移等)方面的问题。 在城镇就业的大多数农民工没有稳定工作。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农民工在一个单位工作以上的只占20%?30%。由于技能不高,又面对工资低、劳动强度大,且受到不平等对待,为寻找更好工作机会,多数人频繁流动。这一方面使经办的工作量倍增;另一方面,在农民工社保关系不便转移的情况下,增加了管理难度,凸现现有的信息系统不能适应需要;此外,高流动性还导致单位和本人都缺乏参保积极性,也给劳动保障部门缴费基数核定及监察执法等工作带来困难。 农民工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缺乏信任,对自己以后能否享受养老待遇

中国农民工问题探究

中国农民工问题探究 姓名:杨林指导教师:张雯雯 内容摘要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推进现代化相叠加的一种产物,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社会现象。农民工群体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仍是处于城市边缘的边缘人,在城市里享受不到公平待遇,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的演变,农民工现状,农民工问题 所谓农民工是农民进城变成工人的中间形态,他们拥有农村户籍,在法律上享有农民的权利,承担农民的义务,却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外出务工人员。数以千万计的大规模农民工是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社会现象。 在整理和分析资料后,我将中国农民工的演变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萌芽和争议阶段,二是形成和发展阶段。 一萌芽和争议阶段「改革开放之前」 从1953年开始我国由战争的恢复时期进入了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全国各地大上项目,这就需求大量的新劳动力,于是从1953年开始,不断有大量农民被招工而转移到城镇,开始出现农民流动的第一次高峰。1956年,由于农业合作化,急躁冒进造成农村恐慌,统购统销又购 1

了过头粮,加上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灾情,导致农民大批外流到城镇,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盲流”问题。1958年出现又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则是因为“大跃进”的发动而造成了瞬间城镇劳动力供应短缺假象并促使了城市人口非正常机械增长。国家劳动权限下放,各建设单位纷纷争夺劳动力,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转为“吃商品粮”的工厂,城市人口再度膨胀起来。1961―1978年,一系列人为的经济政策的失误与失败,城乡鼓励制度的出台,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等,农民流动出现倒退性回流和逆城市化。 综上所述,1949年到1978年间,我国农民工进城经历一个曲折和畸变的过程,但大规模的自发性的经济性质的流动并没有出现,所以此阶段为萌芽和争议阶段。 二、形成和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制度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的发展阶段。1984年我国彻底废除了人民公社制,这样农民就获得了自主决定,自由流动的极大自主权,为积极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流动创造了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和基础。1985年以来,国家在控制农村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方面也有松动,如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以及“蓝印户口”和“暂住证”的出现都为农民进城就业打开了政策缺口。到1989年,春节铁路客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拥挤状况,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争论,于是,媒体惊呼:“民工潮”①来了。按照迟子华先生的看法,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出现了“民工潮”。即指此次。这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受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规范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影响。2000年以后,国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户籍、就业、住房、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农村劳动力就业进入公平流动时期。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号文件”,首次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建国以来农民工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在2005年的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农民工现状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民工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所选调查地点包括深圳,珠海,成都与北京,它们是中国不同地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典型代表,调查表明,变化主要表现 ①参见:迟子华,中国“民工潮”的历史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4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