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论文报告

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论文报告

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论文报告
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论文报告

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不会爆发?

首先介绍一下希特勒:

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缩写NSDAP)——即纳粹党(德文:Nazi,即Nationalsozialismus 的缩写)——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德国法西斯的头领。他使一战后的德国走向强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和头号战犯,对20世纪后的世界历史产生了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同时希特勒也是杰出的演讲家、政治家、军事家、心理学家、建筑学家、画家。

为什么二战会爆发?以下是我们探讨与查阅相关文献所所找到的资料。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是由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矛盾引起的,中由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冲突引起的。德国在美、英垄断资本的扶植下,经济力量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工业力量已经超过英国。到1929年,英国占百分之九,法国占百分之四。可是,德国原有的殖民地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而全部丢掉了。意大利和日本虽然是战胜国但认为自己分到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太小,也急于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英、法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分到的赃物最多,它们当然不肯放弃既得的帝国主义利益。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尖化导致了大战的爆发。

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由于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在1929年末,美国首先爆发了经济危机。美国

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着世界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附:1929年~1933年美、德、日、法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

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严重,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式,政府显得软弱无能。希特勒和法西斯组织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号,蛊惑人心,同时讨好军队。终于,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国家

政权。从此,德国走上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留下的后患对德和约是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巴黎和会经过五个月多的激烈争吵,

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塞宫签订了对德条约,即凡尔塞和约。《凡尔塞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其主要内容有:第一,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在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士基本上归还波兰。第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第三,在军备上,德国要受严格的限制。第四,德国必须对伪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构成“凡尔塞体系”的一系列条约,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但也隐含了许多矛盾。其一,和约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其二,这些条约是战胜国之间暂时互相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使得这种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华盛顿会议是美、日、英三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会议。一战过后,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美、日、英三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特别是日本势力在远东的急剧扩张,为英、美所不能容忍。在这种形势下,美国于1921年11有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经过三个月的讨价还价,于1922年2月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的主力舰比例为5:5:3:1.75:1.75。在这之中,美国是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了抑制日本势力和目的。至此形成的凡尔塞——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竭力保住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势头,他们处处退让,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的一时太平,并尽可能地将法西斯祸水引入苏联。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开会,签订协义,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强行将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德国更肆无忌惮。

苏联在1939年春夏以后的中立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德国就为发动战争时免于两线佬战,解除了后顾之忧。

英法“祸水东引”与苏联的“中立政策”都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意志角度

我主要以从前我看过的一些有关德意志历史的书和一些个人见解浅从德意志史的角度谈一下二战爆发的原因。

为了建立东至乌拉尔山脉的泛德意志千年大帝国,为了扩大日尔曼民族的生存空间。战争狂人希特勒不惜发动了世界历史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灭绝人道的反人类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你说爆发原因?不少人乃至历史学家认为以张伯伦为代表懦弱的英法纵容了希特勒这个“披着羊皮的狼”所导致的,或是一战后签定的近代史最恶劣和约—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敲骨砺髓的盘剥(列宁语句)从而破坏了欧洲权利平衡的永久传统,在欧洲中央形成了一个权利结构的真空,这种不平衡的结局使仅停歇二十年的欧洲再次被引爆火药桶。终导致希特勒跨入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取下苏台德地区,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导致希特勒闪击波兰,拉开二次大战的序幕。我说这的确没错,而有时去往深了想,还能找出一些更为深刻的原因。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但是否有人想过是谁给了他做这个最大战犯的机会?

一个沦落于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怎可一跃成为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德国总统兼总理。是更为疯狂的德国民众的行为!德国共产党曾经向德国民众做过一个著名的警告:“谁选择了希特勒,谁就选择了战争!”。然而呢“一个元首,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投一个人的票Adolf.Hitler”在柏林街头不停的呼喊淹没了德国共产党的言论。我们不禁感到悲哀,对德国人民感到悲哀,在希特勒极具“天赋”的反动演说中,德国民众接受了希特勒,选择了战争,把自己乃至全世界推入万丈深渊,推入万人坑,推入了无穷无尽的战火中。

德国民众疯了么?为什么呢?这可以去解剖德意志民族思想,找出罪恶思想的源头,从而寻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民族原因。

德意志的历史的确并不辉煌。长期的政治分裂,没有很强大的王权支撑,封建贵族势力了极度疯狂,使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真的让德意志,根本无法

像法国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王国那样,无法像俄罗斯;英吉利;西班牙这些民族思想十分集中的国家,更无法像遥远的中国国度一样有着辉煌而又值得骄傲的历史。一个地处欧洲中央,没有天然屏障的蔽护的地域,加上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统治,自然也就成为欧洲列强的瓜分的奶酪。没有一个欧洲列强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兴起,无论是法,俄还是其他国家都在历史进程中阻碍着德意志的统一,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德意志民族的思想无法得到足够健全的发展。

之后历史交给一个了叫俾斯麦的人,在先后经历了德丹战争,普奥战争,德法战争后,1871年终于完成了德意志的大统。这在德意志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此德国统一,从此德意志国走进世界强国之林,不再受欧洲列强的欺压和耻辱的剥削,德国从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都有着长足的进步,国家的工业革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个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国已经形成。然而这时一个民族沙文主义的思想开始日益膨胀,泛日曼思想开始出现。人民开始有着对日耳曼民族强烈的自豪感,使命感,成就感。威廉二世上台后更是推崇大军国主义,鼓动民族仇恨,鼓吹生存空间论,海上扩张论,进行着强权的统治。德国人民对于德意志的使命感终于变为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将自己日耳曼民族驾驭于其他种族之上,终究选择了扩张。包括对殖民地的扩张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时代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起着一种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盟国战败…威廉皇冠落地。战胜国操纵的和约在凡尔赛签订。1/6德国的领土,1/10德国的人口丧失了,还有大量的赔款,德国至此不再像原来那样团结,阶级的日益矛盾,使得这个看似和谐的魏玛共和国弱不禁风,动荡不堪。刚刚有些好转的德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再度崩溃,中小资产阶级的破产,50%的失业人口。让德国人得不到每天应有的面包。饥饿,贫穷充实着每一天。这使得民族仇恨日益加深。社会再次动荡。

一个以通篇扩张,主张建立一个泛日耳曼大帝国,主张扩大日耳曼民族生存空间,主张族民共同体,反犹,反共,民族极端主义的人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他便就是臭名昭著的Adolf.Hitler 他利用他的反动鼓动的演说才能,大肆鼓动群众,将一些残余在德国人心中威廉二世鼓吹的民族沙文主义升了级,一种极端大民族主义,一种极端种族至上主义,一种极右扩张主义,一种以战争为目的极端思想被广大德国人所接受,不得不说,民众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从膨胀终究到了极端发狂。极端发热的头脑让他们选择了希特勒。

从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到民族极端主义是一种升级。希特勒的思想是威廉二世思想的一种深化。以威廉二世思想为基础-------日耳曼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军队扩张主义,同时希特勒加上自己的反犹,反共思想,便形成了纳粹思想的核心。于是乎第三帝国也可以说是第二帝国的一种延续,二战时的德国思想和一战德国思想也是一脉相承,只是更加恶劣,更加反动而已。

二战的出现可以说是德意志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第三帝国纳粹时

代是一个让德意志民族发狂的时代,一个民众思想发展到真正极端的时代。

德国地理因素

德国是欧洲的几个主要大国之一,他的版图就位于欧洲大陆中央。单从这两点,我们就不难看出德国在欧洲事物上的重要性。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当德国还仅仅是300多个小城邦聚集的一个地理概念,而非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时,德国的一举一动就引起着整个欧洲的关注。反法战争结束后,欧洲诸国担心法国再次出现一个像拿破仑那样雄心勃勃的人物,便将现今德国地区的300多个小城邦合并成了以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代表的30多个国家。这个策略的目的是,如果法国入侵,着30多个国家联合起来便拥有足够力量抵抗。另一方面,由于分散为30多个国家,这个所谓的德国也无法入侵其他国家。即使如此分崩离析的德国依然能够让欧洲其他国家感到压力,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德国在欧洲事物中的作用。有一句话说,只要德国安定,整个欧洲就能安定,但如果德国动乱,整个欧洲也难逃动乱的命运。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力来看也不无道理。德国的地理条件和国力为他们创造了挑起大战的基础。

名族性格特点

两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起领导作用的,我觉得主要是曾经北德意志联盟中的普鲁士、普鲁士可能是欧洲日耳曼血统最纯正的国家之一,他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日耳曼人特有的高傲自大和尚武精神。西方最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被称为“西方的孙子兵法”的《战争论》,其作者就是普鲁士军人。经过奥地利的战争后,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成功的把奥地利赶出了北德意志联盟,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然而,也暴露出来了普鲁士的问题。在尚武的普鲁士,军人十分受到尊崇,他们经常会干涉政权。俾斯麦发现有时自己竟无法管束那些自大尚武的军人。有人评价俾斯麦赋予了德国两个特点:冷酷无情的精打细算和不按套路动兵的传统。而我觉得,这两个传统与俾斯麦没有多大关系,而是深深植根于普鲁士,以及普鲁士统一的德国的民族性格之中的。这些特点几乎表现在普鲁士历代的君主身上,当然也包括后来的希特勒。因此我可以肯定当德国在面临一些极端的事情是,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用武力来解决问题。而只要时机成熟,这个倾向就可能转化为一场战争。

时代背景因素

在欧洲,德国和法国是一对宿敌,看看欧洲地图我们就不难理解其成因了。德国和法国同在欧洲大陆最大两个国家,当然,这里没有考虑俄罗斯。早在神圣罗马第一帝国时期,德法之间就是宿敌了。这两个国家都拥有作欧洲霸主的实力,对于他们,一山难容二虎是最好不过的形容了。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

雨,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仇恨越积越深。一战后,法国上下都弥漫着一种要彻底消灭德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长大的“老虎”克莱蒙索自然希望能通过凡尔赛条约重创德国的力量,所以,凡尔赛条约中充满了对德国的惩罚条款。这份条款对于战后重建中的德国自然是雪上加霜,使德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于是,接受了这条款的温和派的魏玛政府自然成了德国民众唾骂的众矢之的。与此同时以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德意志帝国为口号的强硬派的希特勒也就自然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以血在凡尔赛会议上受到的耻辱要求。

没有及时形成反法西斯阵线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之一

二战爆发迫在眉睫之时,英法美苏中等国并没有及时组成团结一致的反法西斯阵线,终使避免战争爆发失去最后机会。

二战爆发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可以防止战争的力量:苏联为争取集体安全、防止大战作出了很大努力;中国和其他一些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法XS战争,起到了延缓和制约战争扩大的作用;欧洲人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记忆犹新,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很高;德意日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反对侵略的社会与政治力量。此时确实存在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制止大战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英法美苏中等国并没有及时组成坚定的反法西斯阵线。

1935年4至8月,英、法、苏曾为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在莫斯科举行谈判,苏联为防止和推迟世界大战作了很大努力,却没有得到英法等国的响应,还被排斥在解决与其重大利益相关问题的国际会议之外。同时,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与英国秘密谈判,并向苏施加压力;德国还谋求与苏谈判。苏联在集体安全努力遭到失败的情况下,1939年决定首先确保自身安全、避免卷入战争,尽力争取与英法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也不排斥与德国改善关系,苏联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德国则在1939年4月27日宣布废除1934年签订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年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5月22日德意签署军事同盟条约。与此同时,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日本对苏联进行战争挑衅。世界局势急剧紧张,波兰向英法等国求援,与英国缔结临时互助条约,与法国签署军事协定。但是英、法、苏未能实现联合对德,维护世界和平的反法西斯阵线未能及时形成,终使避免战争爆发失去最后机会。德国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发起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结论:

经过以上多种事实证明。我们研究小组认为二战爆发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出现在经济上,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而希特勒他只是德意志名族的一个领头羊,他只是一个历史的偶然。就算没有他也会有其他人来代替他。因此我们认为即使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

备注:法西斯(英语:fascism;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法西斯本义是“束棒”的音译,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历史人物的心理解读

历史人物的心理解读:希特勒充满复仇情结患精神病希特勒(1889-1945)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战争魔王。他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61个国家参加,20亿人参战,5700万人死亡。他曾想独霸世界,却最终自掘坟墓;他生前耀武扬威,却最终畏罪自杀。 在心理学上,情结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 纵观希特勒的一生,他是一个充满复仇情结的人。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这类人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常无端猜疑受人伤害,从不宽容他人的过错,遇事常片面理解,容易产生成见,报复心极强。 希特勒也是一个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希特勒待人冷酷无情,毫无良知。他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61个国家参加,20亿人参战,5700万人死亡。他曾想独霸世界,却最终自掘坟墓;他生前耀武扬威,却最终畏罪自杀。 纵观希特勒一生,他是一个充满复仇情结的人。心理学上,情结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它会在潜移默

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见或偏好。 希特勒早年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也曾想当建筑师。他曾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可都落榜了。由此,他成为维也纳街头的一个流浪汉,住在贫民窟内,饱一餐饿一餐地过日子。他后来回忆说,“那时我除了一身黑大衣和饥饿是忠实朋友外,什么都没有。”为了谋生,希特勒曾到铁路行李房扛包裹,也曾在街道给人画像,还曾在下雪天扫马路,实在没有活干,就到粥棚去蹭粥喝。这段悲惨生活经历深深影响了希特勒的一生,他不但人格上变得刻薄冷酷,在政治上也好走极端。如希特勒主张日耳曼民族优越无比,并顽固地反社会主义、反犹太主义等。 希特勒的复仇情结使他待人冷酷无情,毫无良知。希特勒后来因为“啤酒馆政变”而被捕下狱,他在狱中写下了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其核心思想就是复仇与扩张。希特勒上台之后,完全执行了其纳粹理念,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力的限制,疯狂扩军备战。1939年9月,希特勒悍然发动了侵犯波兰的战争,由此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占领波兰后,希特勒把德国、波兰等国的犹太人都押送至

二战论文

简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奉行绥靖政策,主要执行者是英法,而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然而绥靖政策,使全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一、绥靖政策的基本概念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经济和军事) 军事实力的加强需以经济,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英、美、法本来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抑制与打击侵略者,然而由于经济上推行绥靖主义,倒是以原料、资金、技术、装备与武器武装了轴心国家,支持了侵略战争。 1924—1930年间,流入德国的以美、英为主体的外国资本约计300亿马克,占同时期德国工业投资的1/2,工业固定资本的2/3。借助于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德国恢复其第二工业强国的地位,为后来军国主义的复活奠定物质基础。1934年,当希特勒缺乏外汇以资助进口时,英、德签订了协议,规定德国每购买55英镑的英国货,英国便向德国购买100英镑的货物并以现金支付。据称仅由于这笔交易,德国至少得到一亿英镑的外汇用以进口战略物资。1934—1935年后,美、英两国除同意德国停止外债的尝还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德国输出资金。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物资总额共9.867亿美元,其中军用物资总值占7.039亿美元。 经济上的绥靖主义培植了战争的祸患,准备了战争的温床。而体现在军事上则表现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

《十一种孤独》 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思行 | 遇见波兰:一个最接近幸福的国度 亲爱的奶奶 编者按 行在波兰,逐渐发现,波兰人并没有被互联网绑架了自我和家庭生活,连加班费也不稀罕、每天陪伴爱人儿女的欢笑和周末的family day,既源自于波兰人对历史的包容和对未来的豁达理念,也是值得我们羡慕和学习的生活节奏,又或许是最接近我们对幸福的期待模式。今天就跟你分享一下我们对波兰本地特色的感受。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当下中国的十二种孤独》,讲的就是现代社会人们被互联网绑架后,相对而坐却相距万里的孤独。之前有一本著名的美国小说《十一种孤独》,讲述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复苏而人们却缺乏安全感的纽约故事。可悲的是,我们似乎正在用行动悦纳我们当初讨厌甚至恐惧的生活方式。 行在波兰,我们逐渐发现,波兰人并没有被互联网绑架了自我和家庭生活,连加班费也不稀罕、每天陪伴爱人儿女的欢笑和周末的family day,既源自于波兰人对历史的包容和对未来的豁达理念,也是值得我们羡慕和学习的生活节奏,又或许是最接近我们对幸福的期待模式。说到这里,我也挺惭愧的,打着忙碌的名义,盯着屏幕,错过了多少精彩的对白。 ▲《十一种孤独》

此行来同方威视波兰华沙公司实践,得益于欧美文化中work-family balance的文化,这边早上8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相对于早上4点天亮,晚上9点天黑的漫长白昼,仍然有很多自我探索与思考的时间,比如这两周我在业余时间坚持了每天跑5-10公里,并陆续读完了阿城《孩子王》《树王》《棋王》,刘震云《塔铺》,赫胥黎《美丽新世界》,贾平凹《废都》,哈夫纳《解读希特勒》和约翰《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些作品,可谓是大饱口福了。 在这里,没有诸多你来我往的约饭,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跑步、与队友步行上下班、下班后一起去刨食儿的路上浪费一些时间在商场和公园里,浪费在宾馆的阅读时光中,两周下来,文化感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人也不那么浮躁了,所以也才有心情每天都坐下来花一点时间回味一整天的生活,并记录一点东西,与诸君分享。 凤凰涅槃之城厚重的家庭意识 对于波兰人而言,家庭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织形态。在这个全民信奉天主教的国度里,一夫一妻以及孩子是波兰人民生活的精神归宿和动力源泉。与美国大片里面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大相径庭的是,波兰人一定程度上会将家庭放在工作之前。 在咱们华沙公司,很难要求一个本地员工出差超过一周以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离不开家庭,因此,出差事务往往由几个人接力完成。同方威视波兰华沙公司杨总如是说到。因为公司外派中国员工来到波兰往往是好几个月,

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

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 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透视: 1、历史的原由。在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持有成见。为了阐明问题,有必要对犹太民族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机关的回顾。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马勒斯坦土地上。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基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到公元135年的犹太人起义再义惨遭失败为止,在这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把还把余者全部赶出马勒斯坦土地,使他们流散到西欧完全处于落后的小生产的农牧社会,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犹太人逃往西欧后,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只许他们经营商业。不知是历史过错教育了他们,还是生死磨难砥砺了他们,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的机遇,总之,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历史集合体,铸就了犹太人的特质,使得他们聪明起来,坚强起来。他们不仅在困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德及奥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结。基督教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在欧洲,特别是西欧,人们普遍信仰基督耶稣。虽说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但基督教教义认为,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所以说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这种宗

第二次世界大战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战争从1939年9月开始,一直到1945年9月结束。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经历了波兰战役、闪击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巴巴罗萨计划、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阿拉曼战役、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登陆、柏林会战、冲绳岛登陆战等主要战役。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其特点是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参战人口达17亿。二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欧洲,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即达2600亿美元,共有5000余万人丧生,最终以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而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世界人民无比深重的灾难,但是战争也教育了人民,震荡了旧的世界秩序,人民赢得了和平与进步,战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朝鲜、越南和东欧各国人民在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世界体系,对于战后世界战略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美国发动对苏“冷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互相结盟组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奠定了战后初期以两大阵营全球对峙为内容的世界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用于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解读希特勒式大屠杀

解读希特勒式大屠杀 2012级历史教育一班姓名:喻丹学号:2012030147 德国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的著作《解读希特勒》从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七大方面对希特勒进行了解读,试图了解希特勒大屠杀的有关信息,最终选定了这本著作进行阅读,当然著作从不同方面对希特勒进行了解。尽力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读完此书感慨良多,故写观后感一篇,着重于对希特勒大屠杀发表个人观点。希特勒的罪行可以说是恶贯满盈,罄竹难书。给他一条又一条的罪状并不难,难的是给他的罪一个切实的缘由。希特勒的独特罪行在于他为了个人的满足屠杀了难以数计的无辜人们,战争是他进行屠杀的掩饰工具,他与犯罪史上有名的系列杀手一样,只不过他的受害者是用数百万来计算,希特勒是一个刑事意义上的大屠杀者。 对于希特勒在二战的掩饰下,进行的屠杀对象先后有:德国残疾人,吉卜赛人,波兰的知识分子与领导阶层,苏联的战俘与平民,尤其是对欧美犹太人的迫害。希特勒曾在1939年1月的国会中宣布他将在新一轮的世界大战中消灭犹太人外,还在1945年4月2号写给波曼的最后口授结语中说到:“人们将因为我灭绝了德国与中欧的犹太人而感谢纳粹主义。”希特勒的大屠杀是在战争进行时,但它不是战争行动。它是以战争为借口进行与战争无关的,但对于个人来说一直是一个心愿的大屠杀。他早在《我的奋斗》中写道:“在后方起码可以消灭害虫”。消灭对于希特勒是害虫的人,与战争的关系只在于战争转移了人们的注意。莱茵哈特.亨吉斯所著一书《纳粹主义的暴力罪行》详细的描述:1939年9月1日及二战爆发那天签发对病人进行屠杀的书面命令。按照这一命令,在随后的两年内,约十万德国人被当作无用的吃饭人被官方屠杀,其中七万至八万人在疗养与护理所,一至两万人被筛选出来的病人或残疾人死于集中营......这一行动于1941年8月被取消,一方面由于迫于民众的压力,另一方面希特勒将屠杀对象转移至犹太人。1939年9月在德国开始了消灭吉卜赛人的行动,据有关资料了解1939年生活在德国的两万五千吉卜赛人到1945年只剩下五千人左右。希特勒的第三批大屠杀开始于1939年10月,在德波战争结束后,其受害者是波兰知识分子和领导阶层,这一次屠杀持续了五年之久,执行命令为口头命令,却得到了严格的执行,按波兰官方统计,波兰在几年战争中失去了约六百万人口,其中约三百万是犹太人。波兰原本被希特勒设计成为一个较为宽和的命运,可以与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人一起充当德国的协助民族,因为它拒绝了这一角色,不仅受到责罚,还被当作是灭绝与奴役政策的练习场。当然德国在长达两三年的被占领的广阔俄国领土上对俄罗斯人民的政策与波兰一样:消灭领导阶层,剥夺其余公民权利将其奴役化。众所周知,希特勒最大的屠杀是针对犹太人的,先是针对波兰和俄国的犹太人,然后针对德国和整个欧洲的犹太人,消灭犹太种族这一目的最终没有实现,但是被希特勒屠杀的犹太人最低估计有四百万人,希特勒也曾在二战开始前两次试探德国民众对于针对犹太人的行动作何反应,第一次是在1933年4月“冲锋队”进行的全德规模的对犹太人的商店进行封锁,第二次也是全国规模的,至今仍以“帝国水晶之夜”而闻名的暴行。从他的角度看来,两次实验的结果都是否定的,德国人民没有参加,他们的反应不过是同情与惭愧,不过如此,没有公开的抵抗。 希特勒一开始追求的目标有两个:第一德国的世界霸权,第二消灭全欧洲的犹太人。他做出了最终的抉择,集中力量实现第二个目标,“政治?我不搞政治了?这然我觉得恶心。”这段话是希特勒在领袖大本营对通讯员说过的原话,实际上自1941年底希特勒就不再搞德国政治了,他只进行屠杀与毁灭了。他也愿意让德国承受全面战败及其一切后果。战争最后的三年是一场竞赛:是同盟国在军事上先征服德国,还是希特勒先彻底消灭犹太人,同盟国需要三年半的时间,显然希特勒的目标已经很接近了。

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熊月之

摘要:上海城市在近代大部分时间里, 每遇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战争,租界都保持中立。其人口数量巨大,民族多元,利益交叉,信息交汇,各国利益在这里互相联系,互相牵扯,有大面积的交叉与重叠。上海既像一个多国共有的珠宝店,又像一个国际信息总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上海地位特殊,作用巨大。这里是调动、牵制日本的战略据点,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从这里内迁的工厂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孤岛”时期呈现了世界其他城市都没有的奇观,既可近距离观战,又畸形繁荣;国际情报网络在这里发生神奇链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这里奇妙集合;这里也是如实报道中国抗战的媒介基地,令汉奸丧魂落魄的锄奸之地。战时上海,要悲壮有悲壮,要柔情有柔情,要崇高有崇高,要平庸有平庸,万象杂陈,令人目不暇接。很多戏剧性情节在其他地方是岂有此理,在上海便竟有此事!这些奇迹是包括上海人民在内的中国人 民,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综合妙用上海城市特点的智慧结晶。 ① 关键词:上海;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作者简介: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①本文部分内容曾发表于2015年8月7日《文汇报》,此文是全文。 ●特约专稿 上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熊月 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235) 抗日战争时期,包括自九一八事变以后、七七 事变以前的局部抗战时期,七七事变以后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全面抗战时期,上海城市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呈现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奇特与中立。上海一市三治,存在着国际 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三个政治实体。自从1853年小刀会起义以后,这里就形成惯例,即一旦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战争,无论是中国与外国的战争,还是中国内战,租界都宣布中立,事实上也保持了中立。太平天国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辛亥革命、军阀之间的江浙战争,以及北伐战争,炮火都没有波及租界。一二八淞沪战争、八一三淞沪战争,都是在华界进行的,包括闸北与南市,更主要是闸北。虽然也偶有炸弹误落租界之事发生,但那是极个别、非正常现象。 二是多元与交汇。上海人口庞杂,民族多元,利益交叉,信息交汇。全世界所有国际性大都市,无论伦敦、巴黎、柏林还是东京,都没有上海这一特点。无论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日双方,还是第二次世界大 4

论文 对二战后德国统一的思考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5 —20 16 学年第1 学期) 课号:050T07A02 课程名称:东方文明史改卷教师: 学号:146331635 姓名:童烨芝得分: 对二战后德国统一的思考 摘要: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导致德国被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但在1990年终于重新统一,并对本国乃至国际的征集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促成德国重新统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分别是内因——联邦德国推行的民族主义政策,和外因——四大战胜国的对德政策。而成功统一的联邦德国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原有的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导致欧洲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的均衡体系的确立。 关键词:德国统一统一原因经济发展欧洲均衡体系 一.联邦德国推行民族主义政策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联邦德国政府对民主德国奉行的是“实力政策”和“对抗方针”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从民族主义对外独立性角度出发,联邦政府在外交上推行了著名的“哈尔斯坦主义”,也称单独代表权主义。一方面声称在国际上只有联邦德国才能代表整个德国,坚决不承认民主德国,把其看成是联邦德国的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不与民主德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尽管它使联邦德国在国际上外交活动空间变得日益狭窄并遭受批评,但从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主义立场来看,它的历史作用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70年代勃兰特上台后改变了以前政府强硬的“国家统一”主张,提出“新东方政策”,承认两个德国存在,但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两个独立国家,也不互为外国。在推行德国统一的政策中淡化政治因素,强调民族同一性,对民主德国最主要是实行文化民族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强调德意志因素和语言、历史、文化的共同性;鼓励双方民间贸易往来,把东西德的经济牢牢捆绑,最后从经济上吞并民主德国。 80到90年代,联邦德国科尔政府上台后,奉行“完全统一”政策,在重新推行阿登纳的国家统一主张过程中始终把民族主义放在首位。两德人民来往愈加频繁,贸易额迅速增加,经济关系不断加强;高层互访,两德政要友好往来,缓和两国关系,加强两德人民之间的民族情感。1989年联邦德国开放柏林墙并向民主德国公民发放“欢迎费”,通过向民主德国提供援助又施加压力使其妥协,最终在1990年实现德国重新统一。 二.四大战胜国对德政策转变 1)苏联对德政策转变 战后初期,苏联一直坚持一个德国政策,斯大林曾提出以德国中立化为条件实现两德统一的主张。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莫斯科内部权力调整后也开始调整对德政策和整个外交路线。1955年9月赫鲁晓夫邀请联邦总理阿登纳访苏,两国正式建交。这标志着苏联开始执行两个德国的政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对外政策上提出“自由选择原则”,在对待东欧盟国的政策上,慢慢放弃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国家“有限主权论”,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戈尔巴乔夫对东欧政策的变化时导致东欧国家相继发生政局动荡和最后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外部决定性因素,二东欧政局的变化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民主德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 解析) 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在我)看来这些因素(美苏)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摘编自H采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1)材料中“红军参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终是在哪一次会议上确定的? (2)你同意作者关于日本失败原因的分析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雅尔塔会议 (2)不同意。作者仅看到美苏军事因素对打败日本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中国坚持十四年抗战(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亦可)对打败日本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决定在打败德国后对日本作战等。 (2)不同意,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等,从材料不难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红军、综合因素等是致使日本战败的原因。显然,这样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在抗战中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是不争的事实。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它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它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材料中的“联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2)同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纳粹德国的崛起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纳粹德国的崛起无疑是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空前灾难,德国何以在不到20 年的时间再度崛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策源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凡尔赛体系下促成纳粹德国崛起并再次成为世界大战元凶的因素,并总结为什么维也纳体系能够维持和平近百年,而凡尔赛体系却短命而又充满动荡。【关键词】凡尔赛体系;大萧条;绥靖;均势一、一战后英法美等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合约》1919 年1 月18 日,解决一战遗留问题和安排战后国际秩序的巴黎和会召开,各主要国家怀着不同的目的参加此次盛会:美国携带实力、野心和理想主义来到欧洲,试图推行公开外交、民族自决和建立国联;法国目的是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确保自身安全,进而重建欧陆霸权,尽可能削弱德国;英国的主张是回到对欧陆的“均势”政策,反对肢解德国,以利于抗衡法国和苏联,同时大英帝国仍沉湎于世界霸权的迷梦之中,打算借战胜国有利地位,吞并更多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领地,与日本联手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利用法美矛盾限制法国称霸欧陆的计划。英法美三国在德国疆界问题上的争夺最为激烈:法国的态度很坚决,即通过分割德国领土确定毗连德国的安全边界,不仅要收回阿尔萨斯、洛林,还要从德割让历史上一度属于法国管辖的萨尔南部,并提出把莱茵河左岸全部德国领土划归法国管辖,或建立“莱茵自治共和国”作为缓冲国;英美则强烈反对法国计划:英国认为这样会加强法国霸权,破坏欧洲均势,美国认为割让德国领土破坏了民族自决原则。英美同法国争夺异常尖锐,最终在威尔逊威胁退会的情况下,英国提出折中方案即“枫丹白露文件”:该文件建议保存德国,但要实行非军事化;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法国取得萨尔矿区15 年的所有权,15 年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英美两国许诺共同防御德国的侵略。对于德国的赔款问题,法国提出巨大的赔偿数额,并要求得到最多的赔偿;美国要求按照军事开支分配赔款,并认为数额巨大的赔款会把德国推向苏俄一边;英国也害怕杀鸡取卵,使自己在德国的利益受到损失。各国协商未果,决定交由赔偿委员会去研究。经过激烈的争夺,在《凡尔赛和约》中,德法边界恢复到普法战争前状态,德国将萨尔矿区交给法国开采15 年,到期后全民表决归属;莱茵河右岸50 公里不准德军驻扎,德国两处军事要塞及有争议的摩勒斯涅划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经公民投票表决,前者归还波兰,后者仍留在德国;波兰独立得到承认;德国的波兹南、中西里西亚、西普鲁士等的一部分划归波兰;但泽被划为国联管辖的自由市;德国由此丧失了1/8 领土、1/10 人口这种苛刻的条款引起的严重后果是德国民众的不满,这成为法西斯滋生的温床,为希特勒上台铺平了道路。二、1920~1921 年世界经济危为德国冲破凡尔赛体系提供了有利环境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战后世界经济尤其是欧洲各国经济严重衰落。1920~1921 年爆发了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欧洲各国经济更是跌入谷底,经济混乱带来的政局动荡直接威胁资产阶级统治,各国把恢复经济放在首位。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德国的赔款问题又被提上议事日程:法国最关心赔款问题,赔款问题对法国具有双重意义:首先这是经济上重建法国的需要;其次该问题还与法国的安全紧密相连,法国希望借机遏制德国,树立自己的欧陆霸权;英国则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更不允许法国称霸欧陆,而是希望把德国当做同法国抗衡的力量保存下来;扶德可以恢复英国和欧洲的经济;美国的经济利益与欧洲密切相关,美国的繁荣有赖于欧洲的稳定,美国对德国赔款的问题也抱有强烈的兴趣。然而,1922 年7 月德国正式请求延付1922 年赔款,并免除德国1923~1924 现金支付额度。对此英国于1923 年1 月抛出新方案,允许德国延期付款并将赔款总额减为500 亿金马克,法国断难接受,意大利、比利时也不赞成英国方案。在这种背景下,1923 年1 月11 日,法比出动10 万军队占领德国最大工业区鲁尔,由此演变为军事冲突。德国古诺政府实行“消极抵抗” 政策,下令停止开采鲁尔煤矿,拒绝向法比交付赔款,并号召整个占领区的德国居民进行抵抗。此后德国经济陷入混乱,垄断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激起人民反抗,古诺政府倒台,经济混乱引发工人起义频发,日益威胁垄断资产阶级统治,英美害怕革命蔓延,决定联合对法国施压以尽快结束危机。此时法国也面临严重经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 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091080075 颜廷飞 摘要: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大的一个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亚洲最大的陆地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始终如一地承担了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义务,在战争的第一线,从未停止过战斗。 关键词:二战;中国;影响 前言 二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国军民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非凡的贡献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各国已对中国另眼相看,尤其是战后,中国的命运已不再操纵于列强之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帽子已经甩掉。此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也渐渐加快。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中国在联合国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 一、对中华民族团结的影响 二战对参战各国城市和乡村社会结构的破坏和重塑无法回避。比如中国清末社会的封建因素,由于抗战在辛亥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被破坏和重构,二战抗日期间,我国大量城市平民、农民及乡村地主阶层被迫向大后方迁移,原先稳定而单一的社会结构被打乱,乡村宗族统治势力被破坏,原先农民和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因战争一定程度消失了,人民在战争迁徒中增长了阅历,增进了社会各阶层的了解和团结,为将来平民式社会结构重建和经济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抗战前所谓“旧军阀”势力导致国家政权实际四分五裂,但二战中都能统一接受了国民党政府指挥进行抗战,在国难当头之时,这些军阀都能舍弃小我,毅然为国热血捐躯,颇令人感动! 二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但抗战胜利带给中国的不仅于此,还有更加内在的收获,那就是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精神积弊和悲观阴霾,鼓舞着我们这个民族走出了屈辱幽暗的历史低谷,重新找回了自尊与自信。这种久违了的自尊与自信,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足够的信心去重新缔造一个崭新的国家。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觉醒了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古老民族,并不畏惧战斗和牺牲,她有决心有能力在“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时候”救祖国于危亡,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并在救亡图存的基础上迈向伟大的复兴。从此以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都不敢再像近代列强那样把中国视为一个欺压的对象,中华民族开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日战争的确堪称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勇敢的中国人民面对凶恶的敌人没有屈服,他们举起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奋起抗击侵略者,最先开创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在这个地域和规模都十分浩大的东方反法西斯战场上,只有中国单独地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决斗。在国内外重重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承担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部压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坚持全国抗战长达4年之久。中国的抗战粉碎了日本的战略企图,打乱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时间表,使日本陆军主力陷于中国。 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阿道夫希特勒的性格分析

阿道夫希特勒的性格分析 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没有任何强大的身世背景和教育背景,父母早逝,童年悲戚,少年流浪。可是他却给20世纪的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战争恶魔、战争狂人等等一系列的名号在他的头上。“集中营”、“灭绝犹太人”、“闪电战”、“狂暴”、“怪异”、“残忍”、“双重性格”,似乎希特勒这个名字和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为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成为一国元首,指挥如钢铁一般的军队发动骇世战争,用他非凡的演讲才能煽动万千群众。如狼一样穷兵黩武、自我奋斗一生却最终以悲剧收场,传奇的人生、戏剧的收尾下掩饰着怎样的一颗灵魂,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他的性格如何转变了他的命运又给他带来了怎样的悲剧? 希特勒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也不允许别人议论他的家庭,那么希特勒的家庭是什么样的?他有着怎样的童年? 阿道夫希特勒的家庭关系十分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混乱。1889年4月20日晚上6点半,在流经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边境和莱茵河河畔奥方的布劳瑙小镇的一家小客栈里,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年轻妇女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孩就是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是布劳瑙边境小镇的海关官员,是一个42岁的农妇和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亲是阿道夫父亲的侄女。阿洛伊斯结婚时,已经49岁,新娘刚25岁,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结婚。早在阿洛伊斯第一个妻子在世时,这个好色的家伙就以膝下无子为名把侄女克拉拉领来做过继女,并在他家帮他照顾孩子。克拉拉成年后,本来阿洛伊斯是要迎娶克拉拉的,但由于发生了认祖归宗的事情,阿洛伊斯也认识到这个时候娶自己的外甥女不合适,所以才临时找了个厨娘填补空白。到厨娘弗朗席斯卡死后他才将这个既是自己外甥女又是自己继女的姑娘娶过了门。在这样关系复杂、混乱的一个家庭出生成长,希特勒自然不愿意对自己的家庭过多的提到。希特勒同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安吉拉关系很好,安吉拉年轻时嫁给税务官拉包尔,后来姐夫死了,希特勒把她接到德国来替他管家。她于1936年离开了希特勒,又嫁给德累斯顿的一位建筑教师,当时希特勒已是德国的总理兼独裁元首。不过有意思的是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希特勒也和安吉拉的女儿,自己的外甥女格莉拉包尔发生了爱情,似乎这个姓氏都有这样的爱好和混乱的感情生活。 希特勒的童年是在一个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度过的。他6岁的时候,阿洛伊斯从海关退休,这个不甘心寂寞的父亲不停地搬家。在6年时间里,已经搬了七个地方,而希特勒也换了五个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幼小的心灵始终处在陌生、畏惧和离别中,他在个人心理和性格最需要稳定成长的关键时期,却不得不一直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老师、同学,这对他内心的影响十分巨大。因为总是在陌生的环境中,不断地和陌生人接触,所以希特勒十分的害羞,他总是不能找到更好的和人相处的办法,同时因为不断和刚刚熟悉的小朋友分别,因此他幼小的心灵总是一次次地受伤,而这种搬迁不仅让希特勒十分无奈,也使他认为父亲总不关心自己的生活,可能是为了拒绝再受到伤害,他拒绝和人交往,不交朋友,把自己封闭起来,就这样他人格分裂的苗子在这个时候被栽了下来。 阿洛伊斯一直希望希特勒能当一个公务员,过上一个安定的生活。因此在希特勒11岁的时候,他被送到林嗣上中学。但是这却跟少年希特勒的追求相违背,他向往着成为一名艺术家,他要做个画家。希特勒在说起这段历史时一直在说:“我不要当公务员,我一想到坐在一间办公室里,被剥夺了自由,不能再自由支

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起点

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起点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年间,全世界人民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主义者对全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告诉人们每一个侵略者最终都要失败,它警告人们要时刻铭记,和平才是世界的主题。 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开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起点,他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当时,诺曼底登陆并不像我们今天所想象的一帆风顺,就连当时的总指挥艾森豪威尔都针对诺曼底一役的成败准备了两份完全不同的演讲稿。可见当时的不确定因素足以影响战役的成败,那么,是什么因素致使盟军顺利登陆呢?经过几个月查阅资料和讨论,我组认为原因有四点: 1、由于盟军的战略性欺骗,导致德军主力兵力分散; 2、由于天气恶劣,德军认为盟军不会登陆,导致德军警戒松懈; 3、由于纳粹德国把重要的战略物资用于大西洋壁垒的建造,导致德军军队物资匮乏, 战力下降; 4、由于盟军的充分准备,积极训练,使士兵熟悉战斗方法,从而适应高强度的作战; 接下来,我们将在下文中详细对以上四点原因进行分析。 一:盟军的战略欺骗 盟军在战斗前成功组织了战略欺骗,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错误,不仅保障了登陆作战的突然性,还保证了战役顺利进行,对整个战役具有重大影响。“这场战略欺骗,范围之大,构思之妙,难度之高,都令人难以想象……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各种途径,诱使德军分散在欧洲各地,从而使德军在法国,尤其是诺曼底地区的守军降低到最低限度。二是要使德军统帅部相信,诺曼底登陆只是一场佯攻,目的就是诱使德军过早投入后备部队,从而为下一次更大规模的主攻创造条件……”(摘自https://www.doczj.com/doc/c94237957.html,/mil/2009-06/06/content_11494128.htm) 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佯动,成功运用了各种方法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这就导致了德军在西线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费在加莱地区,而在诺曼底则因兵力单薄无法抵御盟军的登陆。“……(隆美尔在加莱用了数月的时间)在每一个他认为可能会登陆的海滩上,竖起笨重的抗登陆障碍物……与它们连在一起的是杀伤力极强的水雷……一碰触,马上就会爆炸……海岸线上埋置了足足500多万枚这样的地雷……所有的新技术、新发明全都让隆美尔用上了……”(摘自《最长的一天》)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盟军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首先,盟军有意透露了虚假的情报来迷惑敌军。比如利用德军先进的情报网使德军分散兵力。“……英国的BBC广播电台对挪威、瑞典的广播中要求两国的百姓进行防空准备,……这些措施,使德军在挪威和瑞典部署了13个师,其中1个装甲师,以应付盟军的进攻。这13个师直到战争结束都没离开挪威和瑞典……”(摘自https://www.doczj.com/doc/c94237957.html,/mil/2009-06/06/content_11494128.htm)。13个师若布置在诺曼底地区是十分有战斗力的,但由于盟军的骗术,加之希特勒迟钝的观察能力,致使他措施了反击的良机。 另外盟军还利用了一些障眼法蒙骗过了德军的侦察部队:“……在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虚构了(一个)番号为美国第一集团军群的部队。……三百多报务员伪装成集团军、军、师、

希特勒——纳粹的兴起

希特勒——纳粹的兴起 一个极其普通的男婴问世,给世界带来了一个恐怖的名字; 数千年的玄术,自行创立的邪教和染满鲜血的种族歧视,笼罩了一个失落的民族; 罪恶到底来源于哪里?玄术怎样污染德国?一场惨绝 伦寰的屠戮又是如何爆发? 请您听我细说。 一提到纳粹,大家一定想到希特勒。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一级战犯,纳粹和希特勒两个名词从二战以来一直代表着血腥恐怖。希特勒有着极深的种族歧视观念,在二战中他疯狂地灭杀其他民族,妄图在旧世界上建立起所谓的新秩序,他的杀戮使数亿人卷入战火,使人类的文明史遭受到毁灭的打击。 1889年4月20日晚6点半,在奥地利莱茵河河畔的一家名叫波默的小客栈里,一个男婴出生了,孩子的父母相差23岁,这可能是造就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性格的原因之一,而以后的家庭暴力更导致了他残暴性格的发展。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少年时不学无术,幻

想能成为一名画家,他只身来到维也纳,但艺术上的失败让他过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在这段时间,他经常阅读一个叫《东方天坛星》的杂志,该杂志的宗旨是创造出一种金发碧眼的亚利安优秀人种,反对所谓的“劣等杂交人种”、尤其是反对犹太人,同时以卍(wan,四声)字旗作为其标志。希特勒正是在这本杂志里打下了他政治世界观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道夫·希特勒企图在废墟中建立起邪恶的世界新秩序。由所谓的“亚利安超人”领导,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恐怖统治,希特勒利用了自创的宗教和古老欧洲玄术奴化国人。通过研究一些文献,证明了他自创的宗教来自于被曲解的古代异教传说,这让当时的整个世界陷入了由玄学者、杀人狂与疯子的统治之中。 纳粹相信古代的大祭司是其祖先,正是这些关于祖先的信念奠定了德国新宗教的基础,该教奉希特勒为大祭司。希特勒之所以发动邪恶远征,是因为他们相信“劣等人种”正在污染着亚利安纯正血统,外来种族一旦被消灭,新亚利安超人族将统治世界。为证明他们优秀,纳粹探究所有神话和宗教,只要能牵连上亚利安人信仰的,就一律断章取义拿来引用。希特勒妄想用消除异己的方式达到绝对控制,他不仅运用神话的力量,也吸收了基督教的仪式。 希特勒年轻时的经历影响了他日后的道路,他断章取义的改造神话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到底纳粹主义的来源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后感 俗话说,历史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始终是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因素。一部世界战争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了解战争的历史是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 读这本书之前,特意了解了下本书的作者——丘吉尔。凭借之前学历史对他的了解,对丘吉尔还是心生敬意!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他不仅是一代名相,也是一代文豪,一生留下了无数精彩著作与演说,并最终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成就在二十世纪的政治家中是绝无仅有的。丘吉尔出身于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祖先的丰功伟绩、父辈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荣耀和政治传统,对丘吉尔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为丘吉尔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树立了奋斗目标,也培育了他对祖国的历史责任感,成为丘吉尔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业的强大驱动力。丘吉尔从小性格孤僻而且倔强,不擅长与人交流,自制力差,经常违反规定。他不感兴趣的科目成绩都很差,但记忆力的天赋让他在文学和历史方面成绩优秀。他从小就对军事有浓厚的兴趣。这也让他进入了一所军事院校,并最终以一个骑兵军官的身分迈出了他风云生涯的第一步。然而和平的年代里军人的机会并不多。丘吉尔就利用这些时间广泛阅读,闲不住的个性又驱使着他四处参加殖民军事活动。这不仅让他积累了军事上的经验,也给了他小试文笔赚取稿费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的传奇经历让他获得了上流社会的认同。这个时期获得的专业技能、社交经验与经济资本为他步入政界做好了准备。丘吉尔最被人铭记的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反法西斯斗士时他百折不挠的韧性和从不屈服的战斗意志。作为一名政治家,他在保守、自由两党之内都经历了许多次升沉起落。但每次他都能以自己不屈不挠的努力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终于登上首相宝座。在英国历史的严峻关头,面临法西斯主义的狂潮。他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并最终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了胜利。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一生都是顽固的反共分子。但是在二战的关键时刻,他从英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一个杰出政治家高度的勇气和灵活性,毅然与苏联结盟,确保了最后的胜利。丘吉尔的人生内涵极其丰富,其人生历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丘吉尔的这本书共有六本,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有一一翻看,下面就其中的几本谈谈感想吧。看的第一本是《从战争到战争》,本书阐述了1919—1939年作者以自己的眼光审时度势,对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与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的一系列政策进行的深入考量,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德国发动二战的准备工作和希特勒的阴谋。作者在本书中通过相关的历史资料展现出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和谋略家的远见和睿智。丘吉尔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政治家,自然对社会主义苏联与共产主义运动采取敌视态度。这一点从本书中的很多观点中都可以看出来。不过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领导才能,他是一位实干家,他在各个职位上都善于利用手中的职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虽然有时行事鲁莽,但有了这两方面的优点。连他政治上的对手也说;“丘吉尔是大家一致认为永远不能成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样也是在这危急关头获得大家一致欢迎,认为是唯一能出任领袖的人。人们不能不喜欢他.他的才能与朝气是无与伦比的。”总之,丘吉尔是一位人生极为丰富的人物,也是一位经常被人误会和曲解的人物;他有一些明显的弱点,但更具许多极为突出、超乎常人、出类拔萃的优点。通过阅读我更深刻的理解了领导魅力的内涵,让我受益匪浅。(不过说实话,本书却有作者的自恋之嫌) 看的第二本是:《晦暗不明的战争》,这一本花了我不少时间去看,毕竟其中的一些战争情景还是比较触目惊心的,每每读到,内心都会受到震撼。作者详述了波兰的覆灭、法国前线的战况以及北欧国家惨遭蹂躏等事件;此外,作为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了海战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因此,对有关的设备、人员都提前做好了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