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沧海优秀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优秀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优秀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优秀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优秀公开课教案

2015-10-17 09:07 1531次

地区:河南省 - 永城市 -

学校:永城市薛湖镇第二初级中学

观沧海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乐府诗一般常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背诵。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还是指导和引导的。对于本文的感悟,往往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学生的认识遵循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从无到有,有零散到集中的过程。本文意在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文,引导理清文章脉络层次,初步了解文章表现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将所学迁移到写作之中,让他们学会描写景物.

教学重点

1、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意境。

第一循环:掌握基础知识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写诗、填词、著文章,是历代文人抒发情感,表达志趣的最好形式。《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中杜甫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写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现了自己先忧

后乐的政治抱负。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乐府诗《观沧海》,作者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呢?下面我们一起《观沧海》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乐府诗一般常识。

2、有情感的朗读诗文,并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学习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正音解词。

3、品读课文。(2分钟后学生讨

论回答)

学生圈画字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1、小组内了解作者,解决疑难字词,并互相提问识记。

2、小组两两结合练习朗读,准备展示。

(一)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有一种新诗体。他的诗歌散文清

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三)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丰茂

2.学生借助注释,解释词语。

①临:靠着

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东临碣石。

③行:运行。

④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⑥若:好像。

⑦何:多么。

⑧洪波: 巨大的波涛。

(四)、朗读诗歌:

1、比读课文,同学之间比读,力争读出诗味。

2.边欣赏边听课文录音,听准读音,体会感情。

第二循环理解诗歌意境

一、出示自学指导(二)

开始共同合作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几句是写实景?那几句是写虚景?

2、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4、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自学质疑

1结合注释,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把不理解的提出来?

2学生反馈后,老师归纳整合,组织学生释疑。

三、合作释疑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2、组长归纳并整理讨论的结果,准备展示。

四、展示评价

(一)各小组选派代表说一说上述问题,教师评价。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几句是写实景?那几句是写虚景?

①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②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③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些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苍茫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树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观沧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4、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看到(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萧瑟秋风),想到(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宏伟志向)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第三循环理解主旨

一、教师出示问题:

1、该诗写景的句子中那几句最能表现诗人的伟大抱负?为什么?

2、诗中写景的句子除了表现诗人伟大的抱负还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自学质疑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写出自我感悟。

三、合作释疑

小组间交流自学成果

四、展示评价

1、学生交流展示,评价后教师点拨: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学生齐读,背诵课文。

五、巩固深化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第一循环:掌握基础知识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写诗、填词、著文章,是历代文人抒发情感,表达志趣的最好形式。《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中杜甫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写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现了自己先忧

后乐的政治抱负。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乐府诗《观沧海》,作者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呢?下面我们一起《观沧海》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乐府诗一般常识。

2、有情感的朗读诗文,并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学习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正音解词。

3、品读课文。(2分钟后学生讨

论回答)

学生圈画字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1、小组内了解作者,解决疑难字词,并互相提问识记。

2、小组两两结合练习朗读,准备展示。

(一)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有一种新诗体。他的诗歌散文清

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三)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丰茂

2.学生借助注释,解释词语。

①临:靠着

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东临碣石。

③行:运行。

④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⑥若:好像。

⑦何:多么。

⑧洪波: 巨大的波涛。

(四)、朗读诗歌:

1、比读课文,同学之间比读,力争读出诗味。

2.边欣赏边听课文录音,听准读音,体会感情。

第二循环理解诗歌意境

一、出示自学指导(二)

开始共同合作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几句是写实景?那几句是写虚景?

2、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4、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自学质疑

1结合注释,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把不理解的提出来?

2学生反馈后,老师归纳整合,组织学生释疑。

三、合作释疑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2、组长归纳并整理讨论的结果,准备展示。

四、展示评价

(一)各小组选派代表说一说上述问题,教师评价。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几句是写实景?那几句是写虚景?

①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②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③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些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苍茫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树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

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观沧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4、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看到(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萧瑟秋风),想到(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宏伟志向)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第三循环理解主旨

一、教师出示问题:

1、该诗写景的句子中那几句最能表现诗人的伟大抱负?为什么?

2、诗中写景的句子除了表现诗人伟大的抱负还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自学质疑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写出自我感悟。

三、合作释疑

小组间交流自学成果

四、展示评价

1、学生交流展示,评价后教师点拨: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学生齐读,背诵课文。

五、巩固深化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最新诫子书教案全国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句,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即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书信。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 (1)标记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提示长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4、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4、掌握重要字词 诫:告诫,劝勉。书:书信。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以:用来。修身:修养身心。养德:陶冶德行。 无以:没办法。致远:达到远大目标。广:扩大。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成学:成就。励精:振奋。 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治性:修养 四、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 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观沧海教学设计公开课

《观沧海》教案 导入: 读以下诗句,划出节奏。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五言)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五言)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六言) 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七言) 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七言)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七言) 总结: 四言诗节奏:二二;五言:二三、二二一;六言:二二二; 七言:二二一二、四三、二二三 请翻到教材14页,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重点)作者及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默读曹操的《观沧海》然后给诗句划出朗读的节奏。 二二节奏: 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 见课件 诗文解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各种草木长势丰茂繁密。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观沧海》教学设计 农汉清 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2班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积极性较高,理解力相对较好,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一角硬币)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是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富豪;看到了一角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你不仅看到了它是硬币还看到了

它的面值;同学们它上面有什么看到了上面刻有花纹了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侦探,因为你关注细节;它是什么形状的看到它的形状你会想到天上的什么说到月亮和太阳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诗人! 那么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人骚客们思想的精华,今天我们将一起进入诗歌的学习。课间大家听到的歌曲所唱的是谁(曹操)林俊杰的歌声里曹操是英雄,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是奸雄,那么曹操的诗中又给我们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今天我们且就《观沧海》一窥曹操的心境。(板书课题:观沧海曹操)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谁可以为我们介绍你所了解到的有关曹操的信息呢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时期(196-220)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他去世之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应玚)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

诫子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5诫子书 一、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淫慢 ..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翻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

《观沧海》导学案 (县优质课)

《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之上鉴赏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情感态度以及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所流露的人生情感态度,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sōu)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 鞭挞宇内,閴(qù)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我”眼中的曹操: 二、基础积累 1.朗读诗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碣石()澹澹()萧瑟()沉没()竦峙()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并翻译全句。 (1)东临 ..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秋风萧瑟 ..涌起 ..,洪波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公开课教案_55

课外古诗词四首 读诗、品诗、写诗 (欣赏活动课,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背诵和默写四首课外古诗词。 2.品读诗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学习仿写课文诗,用课文诗帮助复习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学习仿写课文诗,用课文诗帮助复习课文内容。 难点 学习仿写课文诗,用课文诗帮助复习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中国诗词大会话题及2017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导入。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孙立群表示,诗词真正的力量在于对读诗者灵魂的熏陶,诗者志也,诗者心也。诗词并不给人输赢的力量,它只给人塑造精神的力量,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芳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是影响最大、对人的素质进步最重要的文化,普及、熟知重要的诗词对青年人健康成长很有必要。 二、课前小测 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漆公店(其五)》) 3、赵师秀的《约客》中,体现季节及环境特点的诗句

是:,。 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 5、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三、检查自学导学案。 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小组交流、品读古诗。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理由是什么? 五、展示教师和学生的诗作,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引导学生写课文诗,帮助复习课文内容。 1.补充课文诗。 《邓稼先》课文诗 《河中石兽》课文诗 2.选一篇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一首课文诗。 七、课后提升。 1.写一首诗勉励自己。 写给自己

校级公开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殷殷期盼之情。教学中可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并积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和情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顺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法都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 》 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使学 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 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 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 》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 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1/7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 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 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 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 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 (“日月之行”至“若 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 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 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2/7

《泊秦淮》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长春版>长春版八年级下>二格律诗八>泊秦淮 杜牧 《泊秦淮》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STEAM与创客教育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 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而不断深入的语文教学改革对 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初中语文古 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以《观沧海》为例,为大家讲解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厦门行》,是曹操的名篇。这篇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 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 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这篇诗歌在第四课中担负 着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描绘大海的课文,已经建立了对大海的直观印象;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并知道字义; (2)能够准确地理解全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特点; (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描写实景、虚景及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象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感悟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优势一: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 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 优势二:持有争强好胜之心,稍加鼓励便对学习(尤其是课文背诵)勇往直前。 弱势:背得快忘得快,多以死记硬背;书写以快为荣,错误较多。 措施:背诵的数量每次递减,而质量要求递增,按照背诵——默写——再背——再默——书面测试——背诵巩固模式进行。让学生逐渐明白,背诵不是目的,牢记在心并会熟练运用才是根本。另外不定期配合班主任、美术老师进行书法训练。 ]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 三、知识与技能 1. 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 字孟德,东汉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风格悲凉慷慨。文学史家习惯将他与其子曹丕和曹植称为“曹氏父子”或“三曹”。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三、解题(多媒体显示)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泊秦淮优秀公开课教案

泊秦淮优秀公开课教案 2015-10-27 09:18 2095次 洪登攀 地区:重庆市- 重庆市- 彭水县 学校:平安镇小学 共1课时 泊秦淮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读书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活动2【讲授】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活动3【活动】赏析诗歌 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在酒家。)“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活动4【练习】积累 1、《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板书)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观沧海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能背诵,用“读-译-析-悟”四步法学诗,理解诗歌意思。品悟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诵读并背诵,用四步法理解诗歌意思(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及其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一分钟大海视频,头脑中会出现许多描绘大海的词语,以“我看到了一个大海”说话。 【讲授】了解作者 2.以你在电视中所见的曹操形象,你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屏显: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除此之外,读这首诗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曹操! 【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汉武帝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

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学生评价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 2.听视频朗读:注意把握诗人豪迈的情感 【活动】疏通文意,根据注释译诗 一、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译)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屏显:参考译文 (曹操)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星辰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产生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活动】精析诗句 二、精析课文(析)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所写主要景物是什么? 2.3-10具体描绘了四幅画面,请结合每幅画面中的诗句或词语,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曹操?该句怎样读? 答案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参考: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这是一个辽阔和威严的大海;曹操53岁依然亲率大军北上,可见这是一个充满豪情的曹操!该句朗读要舒缓,语调高亢!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海;他相信自己人生即使到了秋天也会像春天一样奋发向上,这是一个乐观自信的曹操。该句朗读要突出“丛生”“丰茂”重音!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演示教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 课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张志伟 授课时间: 12月21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班级:高一1班 授课地点:高一1班教室 授课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和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3、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难点: 1、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中,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写作背景 苏轼 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此职位实为虚职,因此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他游历访古,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音读 1、听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速、语调;教师正音,作诵读指导。 字词正音:⑴故垒[lěi] ⑵纶巾[guān] ⑶强虏[lǔ] ⑷华发[huā] ⑸酹江月[lèi] 3、教师诵读指导。 4、学生个别诵读。 (六)意读 1、学生散读,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2、学生置疑,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3、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 (七)整体感知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经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先整体感知。 1、你能迅速找到全词的过渡句吗?----“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诫子书教案(人教部编版)

诫子书教案 学习目标 1. 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 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 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学法指导: 1. 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 “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 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 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 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朗读练习】3. 用“/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 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 2. 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 由文章可见,“静”可谓是把握与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那么它一定不似表面上的意思 那么简单。请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到底该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2. 在《论语》十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修身与治学,在本篇文章中,依然强调的是修身治学,这真是件怪事,为何修身与治学之间联系如此紧密。请同学们关于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修身与治学之间的联系,并思考该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堂检测 1. 翻译下列句子,并在翻译过程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