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国家预算

第五章 国家预算

第五章  国家预算
第五章  国家预算

第五章国家预算

*主要内容:

*1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全面反映了政府活动的内容、范围和政策取向。

*2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和年度性是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

*3均衡预算论主张按年度或按经济周期来实现公共收支平衡,反对赤字财政。

*4功能预算论主张不追求公共收支的平衡,而要追求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5高度就业预算论的核心是政府支出应保持在高度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6中国的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各级政府预算组成,实行的是复式预算,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部分组成。

第五章国家预算

*一、国家预算基本概念

*二、预算的理论流派

*三、预算的效益分析

*四、西方国家的预算实践

*五、中国的国家预算

一、国家预算基本概念

* 1.国家预算的定义

Budget: plan of how money will be spent over a period time

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全面反映了政府活动的内容、范围和政策取向。

*公共部门的收支决策是通过预算的编制过程来完成的。

*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两个互为关联的问题:

*一是公共支出的规模应当控制在怎样的水平上?

*二是如何保证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

*公共支出是预算活动的主要内容,其效益高低是预算决策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2.国家预算的产生与发展

*从出现国家的奴隶社会开始就有了财政收支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并不存在将国家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统一在一个计划文件中并经过一定法律程序审核批准才能实施的国家预算。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财政收支活动都是在没有公众约束、没有科学计划的情况下进行的。

*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议会制度形成最早的国家。在14世纪初,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城市市民和广大农民就起来反对封建君主横征暴敛,要求对国王的课税权进行一定的限制。此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充分利用议会同封建统治者争夺国家财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审查国家的财政收支,要求政府各项收支必须事先做计划,经议会审查通过,才能执行,从而限制了封建君主的财政权。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财政权已经受到议会的完全控制。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议会还进一步规定皇室年俸由议会决定,国王的私人支出与政府的财政支出要区别开来,不得混淆。

*1689年,英国通过的《权利法案》重申,不经议会批准王室政府不得强迫任何人纳税或作其他缴纳;还规定征税收入的使用和预算支出必须经过议会批准,并采用按年分配收支,在年前做出收支计划,提请议会审批和监督的办法。此外,还规定了国家机关和官吏处理国家财政收支的权限和责任,以及必须遵守的法令和规章。

*英国的预算制度,从公元14世纪出现新兴资产阶级后,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到到18世纪,才发展成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预算。

*1789年,英国资产阶段经过长期斗争,在议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预算。在西方民主政治中,议会对预算的审议是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主要内容。

*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预算制度确立较晚,一般是在十八九世纪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之后才形成的。

*如美国直到1800年才规定财政部要向国会报告财政收支汇总的情况;1908年和1909年,美国财政收支连续出现赤字,这才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建立联邦预算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会在1921年通过了《预算审计方案》,正式规定总统每年要向国会提出预算报告。

3.预算的分类

*以形式上的差别为依据,预算可以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政府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一个统一的

计划表格来反映;

复式预算——政府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我国1949-1992单式预算,1992-现今复式预算

3.预算的分类

*以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预算可以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指公共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指公共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

*零基预算通常只适用于某些具体的收支项目。

*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仍主要是增量预算法。

一、国家预算基本概念

* 4.国家预算的编制方法

◆基数法:中央政府的收支计划在前一年预算基础上,参照本年度社会经济发展加以调整而

确定。

◆零基法:中央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一切从零开始,对原有的各项开支项目重新进行核定,

不是停留在修改上一年度预算或审查新增部分上。

我国采用增量的基数法预算

一、国家预算基本概念

* 5.国家预算的功能

★反映了政府活动的深度、广度和政策取向。

★控制政府规模,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官僚的政治行为特点是追求公共机构权力的极大化,而公共权力的增大与公共支出的规模正相关。

*如不对公共支出加以有效的控制,很可能会出现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供给过剩。预算恰恰就是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一个有效手段。

*政府的全部收支项目及其规模都纳入预算,预算能够全面地反映政府的收支状况。预算作为公共选择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审批才能生效,并最终形成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这就使得政府的支出被置于公民(投票者)、代议机关的监督和制约之下。

6.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

五项原则:

1、完整性原则

*预算必须具有完整性,就是要求政府的预算必须包括政府的全部公共收支项目,反映以政府为主体的全部财政活动,不允许在政府预算规定范围之外的任何以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收支活动。预算的完整性是建立规范化、法制化预算的前提条件。

2、统一性原则

*预算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保证预算的统一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必要条件。预算必须具有统一性,就是要求预算收支按照统一的程序来计算和编制。

五项原则:

3、可靠性原则

*预算必须具有可靠性,就是要求预算收支数字必须正确估计,不能估计得过高或过低;各种收支的性质必须明确地区分,不能掺杂混同。

4、公开性原则

*预算必须具有公开性,就是要求全部公共收支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议,而且要采取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

5、年度性原则

*各国的预算均有时间界定,通常为1年

预算的原则

*八项原则:1945年美国联邦政府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斯密提出,目的是加强行政部门的预算权限。①预算必须有利于行政部门的计划;②预算必须加强行政部门的责任;③预算必须加强行政部门的主动性;④预算收支在时间上保持收支的灵活性;⑤预算应以行政部门的情况报告为依据;⑥预算的工具必须充分;⑦预算程序必须多样化;⑧预算必须上下结合。

一、国家预算基本概念

*7.PPBS方式与预算编制

*PPBS是Planning Programming Budgeting System的缩写,指由计划制定、方案评估和预算编制三阶段组成的体系。

*计划制定:为实现本届政府施政纲领设定的本年度预算基本目标而进行的备选方案选择。*方案评估:对选出的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预算编制:确定和分配项目资金。

7.PPBS方式与预算编制

8预算的决策程序

*整个预算决策程序,即“预算周期”分四个阶段: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批准、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的事后监督。

*每一个预算年度开始之前,由政府的编制预算机关编制当年度的预算草案;

*经立法机关审议批准,成为正式预算;

*预算年度开始后,由政府行政机关负责执行预算,并由审计机关进行日常监督;

*预算年度终了后,由执行预算机关就全年执行预算情况及其结果编制该年度的实际收支报告(决算),经审计机关审核后,由立法机关予以批准。

一、国家预算基本概念

*9.国家预算的年度

*自然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法国、德国、意大利、中国等)

*财政年度:

*1)4月制。即从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日本、英国、印尼、新加坡、新西兰等);

*2)7月制。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瑞典、苏丹、喀麦隆、科威特、肯尼亚等);

*3)10月制。10月1日至次年的9月30日(美国、泰国等)

决定一国预算年度起止日期的因素

*1)每年立法机构开会的日期。因为,政府预算作为立法文件,是需要经过最高权力机关的审议通过后才可以组织实施的,所以,预算年度起止日期的确定必须便于在立法机构开会期间审议和通过预算,以便及时执行。

*2)收入旺季。预算年度开始时如正值收入旺季,可使国库较为充裕,便于执行新的预算。*3)历史原因。对于原来属于殖民地的国家,其预算年度一般要受其宗主国的预算年度的影响,独立后往往沿用原来预算年度的起止日期。

*此外,风俗习惯等也会影响预算年度的确定,如一些宗教信仰比较盛行的国家,会自觉地将最高权力机构开会地日期选在重要地宗教纪念日之外。

一、国家预算基本概念

*10.国家预算的周期

二、预算的理论流派

* 1.均衡预算论

(1)定义:预算无赤字,收支平衡。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竞争原则,认为经济具有自律机制,通

过市场竞争可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以市场竞争原则为前提设立的各项财政制度本身就是宏观经济内设的自动稳定器。税收最为典型。

二、预算的理论流派

周期均衡预算示意图

二、预算的理论流派

* 2.功能预算论

*(1)定义:着眼于预算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而不拘泥于预算本身平衡与否。核心是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出发点是不拘泥于预算是否平衡,而是追求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二、预算的理论流派

*(2)实施:

二、预算的理论流派

* 3.高度就业预算论

*又称结构性预算理论,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反思,是均衡预算理论的发展。核心是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按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净税收入来确定,预算要保持一定的财政盈余,用作公债的还本付息。恢复和发挥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预算不只是着眼于熨平经济周期,而是致力于在经济循环中取得动态平衡。

3.高度就业预算论

*高度就业预算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提出。其实施时有三个原则。一是高度就业水平下的预算平衡原则,即按95%以上的劳动者有工作为前提来,即额外支出由额外税源去补,支出盈余通过减税去消除;三是货币当局独立于财政的原则,政府不可向中央银行透支。

三、预算的效益分析

*预算效益分析的目的: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

宏观效益具有主导决定作用,微观效益是实现宏观效益的现实途径,微观效益服从宏观效益。

3、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统一

三、预算的效益分析

预算的效益分析,从两方面进行:

1、从宏观的角度,就整体的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

2、从微观的角度,就某一项目或方案的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

前者使用的是机会成本分析法,后者使用的则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法。

三、预算的效益分析

* 1.机会成本分析

*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social opportunity cost of budget funds)指一笔资金由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私人部门的效益损失。因此,公共预算决策地效率评估也就演变为同样一笔资金由公共部门和由非政府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的比较了。

*它考察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当资源进入政府部门能发挥比在私人部门中更大的效益时,政府占用社会资源才是合理的.

1.机会成本分析

*如果一笔特定的资金交由公共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恰恰等于交由私人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或者说是等于其机会成本),整个社会的资源(资金)配置处于最佳状态。

*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2.成本效益分析

*涵义

*对预算决策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就是把预算资金的使用划分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分别就每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项目和不同方案之间进行比较,确定其优先采用的次序,并摒弃那些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社会边际效益的项目或方案。

2.成本效益分析

*步骤:

>计算各项目的支出和收益:实际成本与实际收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货币为计量的成本与收益;

>计算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的比率

>确定各个项目或方案的优劣次序

>进行各个项目或方案的选择和决策。

例:政府为治理洪水拟建设一座防洪设施,其成本和效益,如图:

第一步,计算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

*该项目直接的效益和成本与该项目有关的或者由此引起的间接的效益和成本

*实际的成本和效益金钱的成本和效益

*有形的成本和效益以及无形的成本或效益

第二步,计算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的比率。

*一,B/C(即效益/成本)比率。其值的最低限是1,凡低于1的项目在经济上都是不可行的。*二,B-C/C[即(效益一成本)/成本]比率。其值的最低限应是0,凡是低于0即负值的项目在经济上都是不可行的。

第三步,确定各个项目或方案的优劣次序。

第四步,进行各个项目或方案的选择和决策。

成本-效益分析中的贴现问题

*任何一个项目的效益和成本,都要形成一系列的数值,即形成所谓由若干年的效益和若干年的成本所构成的“效益流”和“成本流”。

*不同时间发生的效益或成本不能直接相加,不同时间发生的效益和成本也不能直接相减,即不能进行比较。

*必须通过“贴现”的过程,将这些发生在若干年间的“成本流”和“效益流”都折算成现值,然后才能相加或相减,进行比较和分析。

贴现:把未来某一金额换算成现值的过程。

现值:指未来某一金额的现在价值。

公式:P=A/(1+r)n, 其中(A)为终值、(P)为现值、(r)为年利率、(n)为年数

*支出:C

1

,C

2

,……,C

n

*收益:B

1

,B

2

,……,B

n

*利息:r

*净效益(net present value ,NPV ):考虑了r以后该项目净效益(B—C)的现值。

成本-效益分析中的贴现问题

*公共支出项目的净效益(B-C)的现值,即该项目的“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简写为“NPV”)。

*只有NPV大于0的项目或方案,在经济上才是可行的。但对于不同的项目来说,NPV是不可比的。

*为了使不同项目或方案之间可以比较,还应按同样的程序计算出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成本流”的“总现值”(present value of costs,简写为“PVC”),从而求出每个项目或方案的比值,NPV/PVC。由于这个比值是相对数,这时就可以在不同项目或方案之间进行比较,进而按这个比率的数值大小,确定各个项目或方案的优劣次序。

成本-效益分析中的贴现问题

*较高的贴现率,对使用年限较短的支出项目有利。

*较低的贴现率,则有利于使用期限较长的支出项目。

*过低的贴现率,会使得政府的支出计划受到过分的鼓励,私人投资相对减少,其结果会扭曲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

成本-效益分析中的贴现问题

*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通常可以用资金市场上的利率来表示。但须注意:

(1)市场利率应是完全竞争的资金市场上的利率,在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就必须利用

“影子利率”(shadow interest rate)来衡量了。

(2)市场利率往往含有税收的因素,在使用时必须加以排除。

2.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的优点:

*有助于纠正那些只顾需要,不管成本如何的倾向。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公共支出的项目确实是需要的,但是考虑到其成本情况,却是不值得的,因此必须予以放弃。因为预算资金有限,要在一些项目或方案之间进行稳妥的选择,过分强调需要则无助于使公共支出的效益达到最优。*有助于纠正那种只考虑成本,而不管效益如何的倾向。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有些公共支出项目的成本相当庞大,但是其效益更大,在经济上这种项目就是可行的,应该选定,不应该因为成本过大就予以放弃。

*成本效益分析的局限性:

适用范围是很有限的。因为以货币为尺度并不能适当地对许多政府活动领域的效益进行分析。

衡量公共支出的效益

衡量公共支出的效益需要多种方法:

*对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计量公共支出的效益,可以采用“成本-效益”法进行分析;

*对成本易于计算的,但效益却不易衡量,且通过此类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类公共支出的效益,如军事、政治项目之类,一般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

*对成本易于衡量,效益难以计算,但通过这些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如公路、邮电之类,可部分或全部地进入市场交易类项目,可通过设计某种“公共定价法”(或称为“公共服务收费法”)来衡量和提高效益。

3.最低费用选择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

》多被用在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公共支出项目上。

》对于不能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公共支出项目,可以运用最低费用选择法进行分析。

此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区别,是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公共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4.公共定价法

*在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行为主体都采取使自我利益 (企业是利润,消费者是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行动,价格成为行为信号,价格机制是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由于政府也提供大量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性物品”,这些物品(包括服务)也涉及到同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法即政府直接或间接制定某些行业的价格。*1、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 (如能源、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钢铁等基本品行业)的价格;

2、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如金融、农业、教育和保健等行业)

的价格。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益。

*公共定价、管制定价,涉及到两个方面: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

*定价水平是指政府提供每一单位“公共物品”的定价 (收费)是多少。在管制行业里,定价水平依据正常成本加合理报酬得到的总成本计算。因此,研究定价水平实质上是研究如何确定总成本。

*定价体系是指把费用结构 (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率)和需求结构 (家庭用、企业用和产业用,以及少量需求和大量需求等不同种类的需求,高峰负荷和非高峰负荷等不同负荷的需求)考虑进来的各种定价组合。

四、西方国家的预算实践(以美国的预算编制为例)

* 1.概况

*时间跨度:3年

*编制主体:预算支出——白宫行政管理与预算局

预算收入——财政部。

*执行主体:行政部门。

*审议主体:国会。

*审计主体:总会计署。

* 2.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流程

四、西方国家的预算实践(以美国的预算编制为例)

3.财政总监制度

*财政部的财政总监由总统任命,常驻财政部,负责预算执行的监督,同时向总统和国会负

责;各部委的财政总监由总统任命,常驻各部,对总统和财政部负责,所在部门的每一笔支出均需其签字。

五、中国的国家预算

* 1.特殊的经济环境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经济运行:市场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引导作用。

*政府具有双重经济职能:

社会管理者——维护国家机关正常运行;宏观经济调控;

国有资产管理者——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中国的国家预算

* 2.复式预算

一要吃饭(经常性预算);二要建设(建设性预算)。

* 3.预算的管理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预算、决算的审批权;预算、决算的监督权;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预算执行的监督权;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批权;根据授权,对决算进行审计;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

*各级政府的职权:预算管理体制具体办法的确定权;预算、决算草案的编制权;预备费动用的决定权;预算执行的组织和监督权;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各级政府有权改变和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

*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具体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或总预算的执行,提出本级预备费动用方案和预算调整方案,定期按预算规定的程序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4.预算的编制程序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指示和上级财政部门的部署,具体布置本级各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草案,并负责汇总编制本级总预算草案,由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各级人民政府将下级一人民政府上报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 4.预算制度改革

*a)从增量预算到零基预算,从复式预算走向分类预算;

*公共预算(行使社会管理者职能):收入:税收为主;支出:政权建设、社会事业、公益投资。

*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收入:公共预算的结余转入、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专项建设费基金收入;支出:国家经营性基本建设支出、国有企业生产性亏损补贴;支援农业生产支出等

*社会保障预算(行使国家特有的再分配职能):收入: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基金运用收入、从公共预算和国有资金收益中划入的各项资金等;支出社会保障。

4.预算制度改革

*b)预算外资金的规范化;

*c)预算决策的民主化;

*d)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督;

*e)建立国库集中统一支付制度。

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4.03亿元,比2006年增加12543.83亿元,增长32.4%,完成预算的116.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738.99亿元,地方本级收入23565.04亿元。全国财政支出49565.4亿元,增加9142.67亿元,增长22.6%,完成预算的106.6%。

*中央财政收入28589.49亿元,增加7345.6亿元,增长34.6%,完成预算的117.1%。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738.99亿元,地方上解收入850.5亿元。中央财政支出29557.49亿元,增加6064.64亿元,增长25.8%,完成预算的110%。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1445.04亿元,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18112.45亿元。另外,安排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32亿元以备以后使用。中央财政赤字2000亿元,比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450亿元减少450亿元。2007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52074.65亿元,控制在年度预算限额53365.53亿元以内。

*地方财政收入41677.49亿元,增加9872.46亿元,增长31%,完成预算的114.9%。地方财政支出38970.86亿元,增加7752.26亿元,增长24.8%,完成预算的107.4%。地方财政收支相抵,结转和结余2706.63亿元。

2007年预算执行和财政运行主要情况

*--全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全国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比预算超收723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超收4168亿元。中央财政超收收入除依法增加有关支出外,主要用于办关系民生的大事、办建立机制制度的事。一是根据现行财政体制和制度规定增加安排支出1014亿元。二是改善民生和加强薄弱环节增加安排支出1437亿元。三是进一步增强财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安排1717亿元。

--财政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认真落实加大“三农”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的基础上,及时完善稳健财政政策有关措施,并与其他政策协调配合,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较大幅度地削减财政赤字,优化中央建设投资结构。实施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财税措施。调整完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财税措施。强化支持节能减排的财税措施。大力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大幅增加涉农补贴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抗灾救灾和扶贫开发,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以上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4318亿元,增加801亿元,增长23%。

*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076.35亿元,增长76%。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664.31亿元,增长296.8%。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工作。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3.16亿元,增长13.7%。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央财政支出383.7亿元,支持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建立廉租住房制度。中央财政安排51亿元,各地也相应加大了投入,支持各地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

* --财税改革稳步推进。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2007年中央财政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达到7092.9亿元,增加1933.2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2505亿元,促进了地区间财力均衡分配。税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预算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财政管理和监督继续强化。增加预算编制时间,规范预算编报程序,预算编制管理进一步强化。加强预算执行工作,完善有关制度措施,预算执行效率不断提高。财政监督成效明显,共查出各种违规违纪资金569亿元,挽回损失215亿元,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2008年预算主要指标安排如下:全国财政收入58486亿元,比2007年执行数增加7181.97亿元,增长1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1622亿元,增长14%;地方本级收入26864亿元,增长14%。全国财政支出60786亿元,增加11220.6亿元,增长22.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3205.2亿元,增长15.4%;地方本级支出47580.8亿元,增长24.8%。中央财政可安排的预算收入为33031.72

亿元(含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进500亿元和预计地方上解收入909.72亿元),中央财政支出安排34831.72亿元,增长17.8%。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

中央财政收入安排情况

*国内增值税13400亿元,增长15.5%;国内消费税2470亿元,增长11.9%;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6855亿元,增长11.4%;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5750亿元,增长2%(账务上作冲减收入处理);营业税225亿元,增长11%;企业所得税6430亿元,增长13.9%;个人所得税2030亿元,增长6.2%;印花税1945.15亿元,与2007年持平;关税1600亿元,增长11.7%;非税收入1439.85亿元,增长5%。

中央财政支出安排

*教育支出1561.76亿元,增长45.1%;科学技术支出1133.9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2%;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增长25.2%;环境保护支出1027.51亿元,增长31.4%;农林水事务支出1450.4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7.2%;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包括安全生产、粮棉油等重要物资储备、解决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本息等方面的事务)支出3373.24亿元,增长38.9%;国防支出4099.4亿元,增长17.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55.4亿元,增长14.3%,其中国内外债务付息1235.66亿元,增长24.4%;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12317.81亿元,增长12.8%。

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重点安排和主要财税政策

*--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着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和促平衡有机结合起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一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安排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减少200亿元(比上年预算赤字减少650亿元),预计占GDP比重下降到0.6%。中央建设投资安排1521亿元,增加177亿元。二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是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继续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切实加强资金保障,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

--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财税政策。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点,突出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合计5625亿元,增加1307亿元,增长30.3%。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多渠道增加“三农”投入。

*--大力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建设。一是保障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教育支出1561.76亿元,增长45.1%。二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增长25.2%。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2%。四是帮助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对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中央财政安排资金68亿元,增加17亿元。五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六是促进公共安全建设。

--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一是促进科技创新。增加对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投入,安排147.6亿元,增长24%。二是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中央财政安排节能减排资金270亿元,增加35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西部地区污水管网、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建设。

*--推进各项财税改革。一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8467.02亿元,增加1374.17亿元,增长19.4%。安排奖补资金440亿元,增加100亿元,调整和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建立县乡最低财政支出保障机制。二是积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推进资源税制度改革,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研究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调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减轻低收入者负担。三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四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大力支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清理化解乡村债务。五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促进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六是支持深化金融等体制改革。切实代行好国有金融资产出资人职责,积极稳妥推进中国农业银行等重点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大力支持投资体制等改革。

国家预算管理条例(doc 13)

国家预算管理条例(doc 13)

国家预算管理条例 (1991年10月21日国务院令第90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预算管理,强化国家预算的分配、调控和监督职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等,下同),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国家预算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原则。 国家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 第四条国家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 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 第五条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 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第六条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 第七条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第八条单位预算是指实行预算管理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财务收支计划中与预算有关的部分。 第九条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改变。 第十条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第十一条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以人民币元为计算单位。 第二章预算管理职权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是预算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 各级人民政府编制本级总预算草案、决算草案;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预备费的动用;编制本级预算调整方案;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执行;改变或者撤消本级各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预算方面的不适当的决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第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是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 各级财政部门具体编制本级总预算草案、决算草案;具体组织和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编报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本级预算调整方案;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点: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周期

2020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点:第十三 章政府预算周期 二、政府预算周期 (一)政府预算周期和标准预算周期 理解政府预算周期的含义:政府预算周期,也称为政府预算循环。严格的讲,政府预算周期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批复、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等几个环节。 实行标准预算周期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预算管理的通行做法。一个标准的预算管理周期由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与绩效评价三个阶段组成。 (二)我国政府预算周期 我国政府预算的编制权和执行权在政府,政府预算的审查、批准和监督权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我国政府预算年度实行公历制(历年制),即从每年公历 1 月 1 日至当年12 月31 日。 我国政府预算周期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查批准、预算批复、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等环节。 1.政府预算编制 我国中央政府预算编制坚持“两上两下”程序。这“两上两下”程序是指: 1.一上:各中央部门将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报财政部审核 2.一下:财政部向中央各部门下达预算控制 3.二上:各中央部门上报预算草案 4.二下:财政部门批复预算 2.政府预算的审查和批准 政府预算草案编制完成以后,只有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后,才能成为政府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批准中央预算。 3.政府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支出、动用预备费等内容。 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财政部负责。中央预算预备费使用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按规定用途使用。 我国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业务。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政府预算执行的重要环节。国库单一账户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 4.政府预算调整(掌握) 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5.政府决算 政府决算是指经法定程序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年度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最终反映,也是政府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表现。 编制政府决算的意义(了解)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预算是财政的基础。建立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现代预算体系是深化财税改革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预算法》的修改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已经搭建完成。但目前阶段,仍然面临一些“老大难”问题需要攻坚,未来的改革主要围绕这些“老大难”问题展开。 一、目前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四本预算的统筹综合尚不能完全到位 全面性、一致性是现代政府预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将所有政府收支按照统一的标准纳入预算管理。按照这一原则,新预算法明确了四本预算各自的编制要求,提出加大统筹力度,建立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体系。但从原则层面深入到实际操作环节,就会发现,四本预算之间的有机衔接还未实现,四本预算未能有机综合成一本预算,且管理标准尚有差异。 (二)公开透明还需强化顶层设计 预算公开透明是现代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本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念与要求,更是促进改革落地、完善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公开不等于透明,

预算透明是更高一层级的要求。从现状来看,预算公开尚不充分,公开的部分离透明预算尚有距离。 (三)表外信息有待丰富 预算报告应当充分体现政府的经济活动。发达国家的预算报告中,均有若干附录以表外信息的方式,披露在正式预算表格中难以包含的内容。我国的预算报告,除若干预算表格之外,仅有部分对表格进行解释的说明,缺乏表外信息。首先,缺乏债务与资本性支出预算。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财政的特殊之处也是资本性支出规模庞大,2012年依然高达39%,远高于OECD国家的10%左右。但是,在预算管理上未给予特殊关注。按现有制度规定,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一般债和专项债,分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从长远看,这种制度安排既将政府债务割裂开来,又不将其与债务资金的使用相结合,不利于从整体上分析、控制资本性支出和举债融资的规模、结构。其次,缺乏税式支出预算。我国现实的税收优惠几乎涉及所有税种,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繁多,其对应资金量较大,但目前的预算报告对税式支出预算关注不够。 (四)地方债管理制度设计尚需优化 按照新预算法规定,由全国人大确定地方债总额度,仅省级政府有公开发行地方债券的资格。这相当于将原来省、市、县均有的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举债决策的权力,集中到几

国家预算的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 1、公开性,其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方向、政策,与全民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国家预算及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形式公开。 2、可靠性,预算数字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确实的资料得出。不得假定、估算、更不得任意编造。 3、完整性,国家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列入预算,不得打埋伏、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虽一级政府设一级预算,但所有的地方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了统一的国家预算。因此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应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填列。 5、年度性,按法定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要反映全年的收支活动,不允许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国家预算。 (二)国家预算的作用 1、财力保证作用(国家预算最根本作用) 2、调节制约作用 3、反映监督作用

(三)国家预算的级次划分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我国国家预算分为五级,具体包括:中央预算、省级预算、地市级预算、县市级预算、乡镇预算。 其中,对于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可暂不设立预算。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但不作为一级预算。 (四)国家预算的构成 根据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划的不同,分为中央预算、地方预算、各级总预算和部门预算、单位预算。各级预算都要实行收支平衡原则。 1、中央预算:指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中央预算包括地方向中央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补助的数额。 2、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包括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返还或给予补助数额。 3、总预算:指政府的财政汇总预算。各级政府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政府总预算级成,由财政部门负责编制。 若下一级政府只有本级预算的,则下一级政府总预算即指下一级政府的本级预算,没有

中央预算资金拨付管理条例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各人民团体,高法院,高检院,总后勤部财务部,武警后勤部,总装综合计划部,总装后勤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中央企业: 为了适应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支付方式的改革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中央预算资金拨付程序,加强中央预算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我部对现行《关于中央预算资金拨付管理的有关规定》(财预字[1997]391号)进行了修改,重新制定了《中央预算资金拨付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如果在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及时向我部反映。 附件:中央预算资金拨付管理暂行办法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附件: 中央预算资金拨付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支付方式改革的需要,规范中央预算资金拨付程序,加强中央预算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中央预算资金,包括中央预算内资金和纳入中央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第三条凡向中央财政申请办理预算资金支出拨款和收入退库的中央预算单位,一律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中央预算单位是指在中央财政单列并与中央预算有直接经费领拨关系的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局、军队、党派、社会团体等机关、事业单位和中央企业。

第二章中央预算单位预留 印鉴手续的办理 第五条中央预算单位的财务部门,必须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财政部办理预留印鉴手续。 第六条中央预算单位应持书面申请,经财政部审查同意后,由申请单位填制财政部统一制发的《中央财政拨款印鉴卡》和《中央财政预算外资金拨款印鉴卡》,各一式两份,申请单位自留一份,交财政部(国库司)一份。 第七条《中央财政拨款印鉴卡》和《中央财政预算外资金拨款印鉴卡》中统一规定的各栏必须填写齐全,“单位代码”、“申请单位”、“经办财务部门”、“预算科目”、“开户银行”、“账号”各栏要填写全称,字迹工整清晰,不得涂改;其中“单位代码”、“预算科目”按财政部制发的“单位代码表”和“国家预算收支科目表”填写。 第八条印鉴卡必须加盖申请单位公章、单位主管领导和财务部门领导印章,印模要清晰,便于查验。 第九条印鉴卡内容如有变更,中央预算单位应当及时提出变更的书面申请,办理更换印鉴手续。原印鉴不退还,存档备查,按期注销。 第十条根据《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银行账户管理的规定》,一般只允许各中央预算单位各开设一个预算支出存款账户和一个预算外资金支出专用存款账户,凡属一般预算范畴的资金,中央财政均通过以上账户拨付。各中央预算单位要根据《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不同性质的资金进行分账核算。 凡需要在上述拨款账户之外另行开户的,应当按规定的开户程序报批。 第三章中央预算资金的审核与拨付 第十一条财政部依据下达的各中央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年(季)度分月用款计划,追加、追减的预算,以及项目进度和收入缴库进度等,拨付中央预算资

财政学 第13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习题 深圳大学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于1995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一部()。A.权责法 B. 组织法 C. 程序法 D. 权责法、组织法和程序法相结合的综合性预算法 2.预算法的核心内容是()。 A.预算组织和管理的基本内容 B.预算决算编制、审查和批准的程序 C.各级预算管理职权 D.预算决算的监督和法律责任 3.以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 A.以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B. 总预算和单位预算 C. 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D. 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4.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特点不包括()。 A.预算外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 B.预算外资金是一种非集中性资金 C.预算外资金中积累性和消费性资金可以统筹使用 D.我国目前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 5.属于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是指()。 A.国有企业的各种专用基金 B.国有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C.各项附加收入 D.地方预算的后备资金 6.按照我国预算法的规定,()拥有国家预算的最终审批权 A.国务院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财政部 D. 全国人大常委员 7.国家预算的执行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家计委 C. 中国人民银行 D.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8.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的税种是()。 A.营业税 B. 房产税 C. 资源税 D. 土地增值税 9.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中,中央与地方分享增值税的比例为()。 A.80%与20% B. 75%与25% C. 60%与40% D. 50%与50% 10.分级预算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关系主要体现在()。 A.中央与地方收支的划分 B.地方是否构成一级独立的预算主体 C. 地方政府是否有税收立法权、税率调整权和减免权 D. 各税种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划分 11.下列有关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在收入划分上实行分税制 B.预算调节制度的典型做法是实行补助金制度 C.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分立,自求平衡 D.最高权力机关只审批中央预算,地方预算包含在中央预算之中。 12.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的重点是()。 A.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B.进一步完善工商税制 C.进一步调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D.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二、判断题 1.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情况,是目前各国编制的普遍方法之一。() 2.预算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目前,我国实行五级预算。() 3.现代国家中,一级政府的总预算由本级一般财政收支和下级政府的总预算组成,对于一些特殊项目的收支预算一般单列,从而更具明确性和灵活性。() 4.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 5.预算调整是指经过批准的各级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情况引起收支总规模的变动。() 6.各级政府预算应按本级政府预算收入额的1%-3%设备预备费。()

第六章-国家预算

第六章国家预算 重点:预算的特征、组成和原则,复式预算及预算外资金 难点:我国现行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国家预算概述 一、国家预算的概念: 二、国家预算的分类: 我国国家预算构成的环节 中央预算 国家总省、自治区、直辖市 预算地方预算市 区、县 乡 三、国家预算的原则 公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年度性原则

四、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 (一)国家预算的编制 国家预算编制的程序如下: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二)国家预算的执行 国家预算执行的基本任务 国家预算的执行机关 第二节复式预算 一、复式预算的产生和特点: (一)产生 (二)复式预算的特点: 复式预算的特点从它与单式预算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从形式上看,单式预算是把财政收支全部列入统一的表格中;复式预算是把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格中。 从内容上看,单式预算的收大于支,即为预算盈余,反之则为预算赤字;而复式预算中由于建设性预算主要以国债和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或公营)资产收益为收入来源,一般不允许出现赤字,但往往将经常性预算的盈余或赤字转入建设性预算。 从对国债收支的处理方法上看,单式预算通常把国家债务收支作为一般的收支项目对待,纳入总的收支项目中统一核算预算

收支的平衡状况;复式预算的经常预算只列债务利息支出,不列债务本金,债务本金放在建设性预算中用于安排投资性支出,或者用建立偿债基金的方法,把债务收支单独放在建设性预算中加以反映。 从对财政活动的反映程度上看,单式预算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特点,可以较为明确地反映财政活动的总体情况,更符合统一性和完整性的预算原则,但不能明确反映收支的结构性,更不能反映政府投资性支出的经济效益状况;复式预算虽然不如单式预算那样全面、集中、直观,但收支结构、债务规模和经济建设状况的反映则较为明确,更符合分类性和宏观调控的要求,便于对预算情况进行结构分析和加强宏观管理,这也正是各国普遍实行复式预算的原因所在。 二、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的必要性和现状 (一)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的必要性 1.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既是政权组织,又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政府具有社会经济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经济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决定着国家财政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具体职能和任务,应采取不同的政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行复式预算。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企分开,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而国家预算作为政府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行复式预算,把整个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列出,便于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经费、税收、投资、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效益等问题,进行分析、监督和控制,符合宏观调控的客观要求。 3.我国财政职能的转变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要求实行复式预算。从财政职能的转变来看,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预算管理办法(3)

预算管理办法 生效日期:2008年3月28日修订日期:2011年8月6日 为了加强我院预算控制,规范预算编制及调整,严格预算执行与考核,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根据我院的财务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我院预算控制管理办,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环节提出具体工作方案。 预算编制管理 一、预算管理机构 (一)根据山大二院院字〔2007〕32号文件的要求设立由单位负责人担任领导,分管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预算编制委员会,对我院的预算控制管理情况进行集体领导决策。 (二)预算编制工作由计财部统一组织, 预算执行部门共同参与, 分工协作, 密切配合。编制(或调整)、审批、执行、考核不得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人办理预算业务的全过程。 (三)为了确保预算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预算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二、预算编制的原则 (一)完整性原则。各项收支必须全部纳入统一预算管理。 (二)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预算应依据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 结合当年事业发展规划, 合理预测本年度的收支, 坚持以收定支, 略有结余, 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三)保证重点的原则。支出中必须优先保证医疗业务正常运转的支出。

(四)归口管理的原则。内部各个职能管理部门为预算执行部门, 其直接费用由计财部在预算批准范围内实施控制。 (五)统一性原则。按照计财部统一设置的预算表格、程序及规定编制预算。 三、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分析、研究上年度及以前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 掌握医院财务收支和业务规律的变化情况, 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 预测预算年度的收支增减趋势, 为编制年度预算奠定基础。 (二)准确掌握相关基础数据。通过核实医院人员、资产、业务量等基础数据, 如在职和离退休职工人数、门急诊人次、床位编制和实有病床数, 计划年度政策性增支因素的标准或定额等,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三)正确测算各种因素对收支的影响。一是分析测算预算年度内国家有关政策对医疗机构收支的影响, 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发展社区卫生、增设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对收入的影响, 增加工资补贴。二是分析单位事业发展计划对医疗机构收支的要求, 如新增病床、新进大型医疗设备和计划进行的大型修缮等对资金的需求和对收入的影响等。

国家预算习题及答案汇总

1.(√)政府预算是纳税人及其代议机构控制政府财政活动的机制。 2.(√)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专项补助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 4.(√)年度预算平衡政策是古典经济学家的一贯主张。 5.( ×)我国的政府预算编制工作是在各级人大的主持下进行的。(财政部门) 6.( ×)2006年起,我国采用新的国债发行管理办法——赤字管理办法。(余额管理) 7.(√)现行《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8. ( ×)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改正:决算编制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7. ( ×)国家总决算(即国家决算)以单位和部门决算为基础,由国务院汇编。 改正:国家总决算(即国家决算)以单位和部门决算为基础,由财政部汇编。 8. ( ×)政府预算收入缴库后,即成为政府预算资金。政府预算资金属于国家所有,由税务部门统一支配使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退库 改正:政府预算收入缴库后,即成为政府预算资金。政府预算资金属于国家所有,由财政部门统一支配使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退库。 9. ( ×)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就是不定期以报表和文字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制度。 改正: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就是定期以报表和文字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制度。 10. ( ×)中央各主管部门的单位决算,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复。 改正:中央各主管部门的单位决算,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批复。 11. ( ×)债务依存度是当年公债收入总额与当年财政收入总额之比。 改正:债务依存度是当年公债收入总额与与当年财政支出之比。 12. (√)在现代社会,公债市场是传递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之一。 13. (√)财政集中付款机制是我国预算付款机制的改革方向。改革付款机制的实质是改革财政资金管理。 14. ( ×)不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应。正常情况下,一般均衡补助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而专项补助则有利于实现公共资金分配的纵向和横向公平。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杜绝违纪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我市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财政部《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如下: 预算编制与内部审批 一、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编制、申报、审查程序。 二、单位预算的编制应当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单位事业的发展计划,应当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有保有压、收支平衡”的原则。 三、对于企业的内部审批,我们应当遵循各项收入应全部纳入预算,无任何漏编、重编等现象,预算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执行,不能存在随意调整预算或变更项目等行为。 分解下达 一、单位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用款计划和项目支出计划。 二、预算一经确立和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和追加,如若调整和追加,必须提出相应的申请,由上级相关负责人同意并下达相应的文件才能更改。

预算执行 一、根据预算和部门用款计划,必须认真予以落实。对于部门项目支出,以及政府特定资金的支出,则依据年度预算和项目实施的时间进度付款。 二、财政资金的支付方式包括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严格限制各部门的授权支付范围和金额,凡政府采购项目、以及限额以上的其他各类项目支出和往来款项,均按市财政规定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同时,逐步推行公务卡现代消费制度,通过公务卡消费方式实现部门定额公用经费的直接支付。 三、凡是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必须纳入政府采购程序,依据年度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确定采购方式,落实采购计划,各部门不得擅自购买或签订合同。 四、对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大支出项目,应实行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的管理办法由我局负责制定,考评工作由我局组织相关专业部门和项目专家,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施。 年度决算和绩效评价 一、单位应当每年都编制企业的年度决算,年度决算中应当包括应有的内容,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年度决算表,不得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 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它单位的收支预算。单位预算是国家预算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指各级政府的直属机关就其本身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经费收支所汇编的预算。 第一章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杜绝违纪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我市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财政部《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单位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监控制度,防止财产、资金流失、浪费或被贪污、挪用。 第三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往来资金结算管理、现金及银行存款管理、财务监督和财务机构等项管理。 第四条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审计、税务、物价、监察、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 第二章预算管理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按法定程序审核、报批。部门预算由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组成。 第六条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和罚没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捐赠、其他收入等必须列入收入预算,不得隐瞒或少列。 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实物),要据实及时入账,不得隐瞒,更不得另设账户或私设“小金库”。 按规定纳入财政专户或财政预算内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或罚没款,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及时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滞留在单位坐支、挪用。 第七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支出预算,应当保证本部门履行基本职能所需要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对其他弹性支出和专项支出应当严格控制。 支出预算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专项支出。人员支出预算的编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标准,逐项核定,没有政策规定的项目,不得

预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管理)

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 为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本着量入为出,事前控制的原则,有计划的调配使用教育资金,合理配置办学资源,安排好费用支出,保障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预算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管理体制。学校预算编制要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预算年度全校可能组织的收入情况,统筹合理安排支出项目,不搞赤字预算。 2.财务预算是根据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固定资产设备购置计划、资金使用计划、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和财力结合单位工作任务安排所需资金,是学校筹集、分配、运用、控制资金的依据。 3.做好预算编制前期准备工作。要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实际情况与预算的对比,摸索收支规律,为本年度的预算编制打下基础;要了解和掌握预算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及其资金供需情况,以便安排支出预算时做到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4.学校基础信息是做好财务预算的根本保障,各部门有义务向财务部门提供其职责范围内的数据资料,并对所提供的基础信息负责,对于重大数据差错,要追究其责任。 5.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稳健的原则,尽可能排除收入的不确定因素,不将上年非经常性的收入作为预算年度的收入依据。收入预算的编制按来源测算:在编制财政补助收入时应根据有关政策法规、人员工资

标准及北京市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编列;在编制预算外资金收入(事业收入)时,应根据具体的收费项目确定,凡明确有收费标准的项目,要根据有关基数和收费标准计算编列;在编制其他收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结合上年情况编列。 6.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各部门应根据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参照上年度本部门各项实际开支,考虑可能出现的变化因素,先自行做出本部门费用预算。财务部门汇总后编制学校年度预算草案。 7.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两部分,支出预算首先要保证基本支出。 8.编制基本支出时,应分为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和对个人及家庭补助支出三个两部分:人员支出应按国家有关政策、标准和编制人数等计算编列;公用支出有支出定额的,要按定额计算编列,无支出定额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测算编列。 9.项目支出的预算要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其安排要做到“量力而行”,对于不能短期完成的项目要制定项目规划,分步实施。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应分为“基本建设项目支出”、“行政事业性项目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在对申报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并及时上报财政局。项目支出实行项目管理,要有执行项目完成情况报告、招投标制度、重大项目审核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

中级经济基础-第十三章政府预算(精选试题)

中级经济基础-第十三章政府预算 1、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 A.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 B.重大的政治行为 C.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产物 D.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 2、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政府预算,实质是对政府支出规模的一种()。 A.法定授权 B.安排计划 C.重要规定 D.人为安排 3、资本预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 A.税收 B.收费 C.国债 D.专项收入 4、政府预算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其划分依据是()。

A.按预算编制形式 B.按预算管理层级 C.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 D.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 5、()是指对连续多个年度的财政收支进行预测、规划或规定的一种财政计划形式。 A.多年预算 B.年度预算 C.平衡预算 D.差额预算 6、我国的政府预算由()组成。 A.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 B.中央、省、市三级预算 C.中央、省、市、县四级预算 D.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 7、目前我国每年统计公报公布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的数字,都是就()而言的。 A.一般公共预算 B.政府性基金预算

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D.社会保障预算 8、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称为()。 A.政府性基金预算 B.社会保障预算 C.公共财政预算 D.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9、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 A.统筹兼顾、适度集中 B.相对独立、相互衔接 C.分级编制、逐步实施 D.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10、部门预算编制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两上两下”的基本流程,其中“一上”是指()。 A.下达预算控制限额 B.上报预算建议数 C.上报部门预算草案

预算管理规定内部控制管理精编版

预算管理规定内部控制 管理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 为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本着量入为出,事前控制的原则,有计划的调配使用教育资金,合理配置办学资源,安排好费用支出,保障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预算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管理体制。学校预算编制要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预算年度全校可能组织的收入情况,统筹合理安排支出项目,不搞赤字预算。 2.财务预算是根据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固定资产设备购置计划、资金使用计划、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和财力结合单位工作任务安排所需资金,是学校筹集、分配、运用、控制资金的依据。 3.做好预算编制前期准备工作。要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实际情况与预算的对比,摸索收支规律,为本年度的预算编制打下基础;要了解和掌握预算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及其资金供需情况,以便安排支出预算时做到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4.学校基础信息是做好财务预算的根本保障,各部门有义务向财务部门提供其职责范围内的数据资料,并对所提供的基础信息负责,对于重大数据差错,要追究其责任。 5.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稳健的原则,尽可能排除收入的不确定因素,不将上年非经常性的收入作为预算年度的收入依据。收入预算的编制按来源测算:在编制财政补助收入时应根据有关政策法规、人员工资标准及北京市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编列;在编制预算外资金收入(事业收入)时,应根据具体的收

费项目确定,凡明确有收费标准的项目,要根据有关基数和收费标准计算编列;在编制其他收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结合上年情况编列。 6.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各部门应根据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参照上年度本部门各项实际开支,考虑可能出现的变化因素,先自行做出本部门费用预算。财务部门汇总后编制学校年度预算草案。 7.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两部分,支出预算首先要保证基本支出。 8.编制基本支出时,应分为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和对个人及家庭补助支出三个两部分:人员支出应按国家有关政策、标准和编制人数等计算编列;公用支出有支出定额的,要按定额计算编列,无支出定额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测算编列。 9.项目支出的预算要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其安排要做到“量力而行”,对于不能短期完成的项目要制定项目规划,分步实施。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应分为“基本建设项目支出”、“行政事业性项目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在对申报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并及时上报财政局。项目支出实行项目管理,要有执行项目完成情况报告、招投标制度、重大项目审核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 10.学校财务预算一经批准实施,必须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各部门应严格按预算进度执行,严格控制超过预算及无预算开支情况,非经规定程序,不得随意更改和突破。 11.凡是未报预算或未经批准执行的预算项目,所需支出必须写出书面报告,经学校主管领导批准后,报校务会审定、校长批准后方可执行。

预算与决算的区别

预算与决算的区别 预算是在施工图出来后编制 结算是工程竣工后根据竣工图来编制,决算是由建设方编制的 结算与决算的区别在于: 1.编制主体不同。结算由施工单位编制;决算由建设单位编制。 2.内容组成不同。结算仅仅包括按照施工合同约定应当得到的工程价款,决算应该包括建设单位从可行性研究到工程试运行完成发生的所有费用。 3.作用用途不同。结算用于向建设单位要求支付价款,决算用于建设单位向其上级部门办理工程竣工移交。 工程竣工决算是由建设单位编制,包括建成工程项目所实际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如工程前期费用、工程造价、管理费、销售费用、税金等。 竣工结算是竣工决算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施工单位在承包的工程全部完工交工后,向建设单位进行的最后工程价款结算。 如果工程中有甩项部分,如装修、门窗、设备是由不同施工单位完成,当然要针对不同单位进行结算,如果只有一个总包单位,那就只对其结算。 1、二者包含的范围不同: 工程竣工结算是指按工程进度、施工合同、施工监理情况办理的工程价款结算,以及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超出施工合同范围的工程变更情况,调整施工图预算价格,确定工程项目最终结算价格。它分为单位工程竣工结算、单项工程竣工结算和建设项目竣工总结算。竣工结算工程价款等于合同价款加上施工过程中合同款调整数额减去预付及已结算的工程价款再减去保修金。 竣工决算包括从筹集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实际费用,即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及预备费和投资方向调解税等费用。按照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有关文件规定,竣工决算是由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工程竣工

图和工程竣工造价对比分析四部分组成。前两部分又称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竣工决算的核心内容。 2、编制人和审查人不同: 单位工程竣工结算由承包人编制,发包人审查;实行总承包的工程,由具体承包人编制,在总承包人审查的基础上,发包人审查。单项工程竣工结算或建设项目竣工总结算由总(承)包人编制,发包人可直接审查,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审查。 建设工程竣工决算的文件,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人员编写,上报主管部门审查,同时抄送有关设计单位。大中型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还应抄送财政部、建设银行总行和省、市、自治区的财政局和建设银行分行各一份。 3、二者的目标不同 结算是在施工完成已经竣工后编制的,反映的是基本建设工程的实际造价。 决算是竣工验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核算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分析投资效果,建立健全经济责任的依据,是反应建设项目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的文件。竣工决算要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投资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最新版】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预算管理制度 一、责任单位 雁峰区财政局产权企业外经股 二、责任人 实行股长负责下的岗位分工责任制,股长主持股内全面工作,其他同志按照岗位分工分别承担各自的工作任务。 三、权力行使依据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湖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暂行办法》(湘政办发[2008]33号)、《衡阳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衡政发[2010]25号和《雁峰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 四、受理范围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制定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办法,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调剂、出租、出借以及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事项的审批; (五)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及经营性资产收益的管理; (六)负责建立行政事业资产使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向本级政府及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七)负责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五、办理程序 (一)资产配置 1、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履行职能需要以及地方财政状况制定资产配置标准,经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后,报政府批准执行。

2、车辆配置。单位申报换购车辆资料、主管部门意见、市控购办初审、报国有资产小组审核批准到区控购办、办理相关控购手续。 (二)资产调剂 对超标准配置、低效运转或长期闲置等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同意,报区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批准。 (三)资产使用 单位提出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使用方式的申请,报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到财政资产部门办理手续。 (四)资产处置 单位提出资产处置申请、主管部门同意,报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到财政资产部门办理手续。 (五)资产清查 根据上级安排或工作需要,制订资产管理办法,督促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业务。

政府预算管理-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政府预算的执行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预算执行 2、国库集中收付 3、国家金库 4、预算收入划分报解 5、限额拨款 6、政府预算调整 二、填空题 1、我国政府预算执行按照国家政权级次、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分工负责。” 2、我国《预算法》规定,负责政府预算执行的组织领导机关是。 3、政府预算收支的执行工作,由统一负责组织,并按各项预算收支的性质和不同的管理办法,分别由财政部门和各主管收支的专职机构负责组织管理。 4、我国的国家金库由代理,国家金库担负着政府预算执行的重要任务。 5、国库机构按照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设立,原则上是一级财政设一级国库,国库分为 和。 6、预算支出的执行是由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由各支出预算部门或单位具体负责执行。 7、总预算的列支基础是,单位预算的列支基础是。 8、预算调整按调整幅度不同分为全面调整和局部调整,局部调整的措施主要有、 、和。 9、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又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它是建立、规范国库集中收付活动的各种法令、办法、制度的总称,由制度和制度组成。 10、我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的每月预算收支情况文字说明资料,于每月终了后日内报送财政部;每季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全面分析材料于季度终了后日内报送财政部。 三、单项选择题 1、政府预算执行的组织领导机构是() A、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本级政府财政部门 C、全国人大 D、税务机关和海关 2、按现行规定,税务局(所)应于将自收税款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并严格按照限期限额结报办法办理。 A、当日 B、次日 C、3日内 D、5日内 3、根据批准的企业亏损计划,应当弥补给企业的计划亏损需要的退库属于() A、技术性差错退库 B、结算性退库 C、政策性退库 D、提留性退库 4、总预算的列支基础是() A、实际支出数 B、财政拨款数 C、预算拨款数 D、预计执行数 5、()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法制化、程序化的开始。 A、《政府采购暂行办法》 B、《政府采购协议》 C、《政府采购守则》

当前我国国家预算体系

当前我国国家预算体系 政府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一个国家各级政府预算的总和。 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国务院编制中央预算草案,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地方各级政府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地方各级预算收支统称地方财政收支。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中承担着各自不同的职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的预算管理职权是: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拥有的预算管理职权是: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各级人民政府拥有的预算管理职权是: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监督本级和下级政府各部门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拥有的预算管理职权是:具体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提出本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