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建模电力生产问题精修订

数学建模电力生产问题精修订

数学建模电力生产问题精修订
数学建模电力生产问题精修订

数学建模电力生产问题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电力生产问题

摘要

对于该电力生产问题,在解决发电机的发电量能满足每日的电力需求的条件下,为了使每日的总成本达到最低。我们通过对发动机工作合理安排问题的探究和讨论,通过数学规划,建立了非线性的动态规划模型。

问题一,首先我们根据题意运用非线性规划方法列出目标函数即四种型号的发电机的总的固定成本、总的边际成本、总的启动成本的和函数,根据表一和表二所给的数据要求,列出模型约束条件,编出相应的程序,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最终得出每天最低总成本为1465840元

问题二,将第一个问题中的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变为原来的80%,分析方法和问题一类似。最终求得发电机的工作安排,运行成本为1532952元

关键词:固定成本、边际成本、启动成本、动态规划、最低总成本

一、问题重述

为满足每日电力需求(单位为兆瓦(MW)),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类型的发电机。每日电力需求如下表1。

表1:每日用电需求(兆瓦)

每种发电机都有一个最大发电能力,当接入电网时,其输出功率不应低于某一最小输出功率。所有发电机都存在一个启动成本,以及工作于最小功率状态时的固定的每小时成本,并且如果功率高于最小功率,则超出部分的功率每兆瓦每小时还存在一个成本,即边际成本。这些数据均列于表2中。

表2:发电机情况

只有在每个时段开始时才允许启动或关闭发电机。与启动发电机不同,关闭发电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问题(1)在每个时段应分别使用哪些发电机才能使每天的总成本最小,最小总成本为多少?

问题(2)如果在任何时刻,正在工作的发电机组必须留出20%的发电能力余量,以防用电量突然上升。那么每个时段又应分别使用哪些发电机才能使每天的总成本最小,此时最小总成本又为多少?

二、模型的假设

(1)发动机的实际功率为最大输出功率

(2)所有发动机在运行过程无故障出现

(3)启动发动机的一瞬间就达到最大输出功率

三、符号的说明

四、问题分析

此题解决的是在不同时间段应如何选择不同发电机的型号使总成本最低的优化模型问题。

要使所选择的发电机的总成本最低应该需要建立合理的模型。总成本是由各个时间段的总的固定成本、总的边际成本和总的启动成本构成,即W=W1+W2+W3。总的固定成本W1由每台发动机的固定成本和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及发动机数量的乘积求出。总的边际成本W2是通过先求出当前型号发动机的功率与其相同型号发动机最

小功率的差,再将差值与一台该型号的发动机的边际成本及其工作时间相乘,得到的乘积即为总的边际成本。总的启动成本W3,在不同时间段中,上一阶段的电机运行情况将影响下一阶段的启动成本,

这样就会进接影响总成本,因此在考虑电机的运行费用时应该把下一阶段电机的运行状况和上一阶段的运行状况联系起来,最后得到总的启动成本。在解决此问题的同时,除了考虑满足每天的用电需求外,还应该使每天电机的运行费用尽可能的小。

对于问题二要在任何时候,使正在工作的发电机必须留出20%的发电能力余量,以防用电量突然上升,我们只需要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把各时段电机最大输出功率总和的80%作为各时段电机输出功率总和的最大值。再根据第一问的模型思想,通过非线性规划,得到最低总成本。

五、数据分析

根据题目的表1,将一天分为时间分为七个时间段,列出相关的数据运行时间及需求功率表(表一),功率(MW),时间(小时)

根据题目中的表2,将数据中发电机的情况表列出(表二),功率(MW),固定成本、边际成本(元/小时),启动成本(元)。

六、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问题一

由表中数据可得,总的固定成本W1由每台发动机的固定成本和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及发动机数量的乘积求出

W1=∑∑NN NN NN

4

N=1

7

N=1

而总的边际成本W2是通过先求出当前型号发动机的功率与其相同型号发动机最小功率的差,再将差值与一台该型号的发动机的边际成本及其工作时间相乘,得到的乘积即为总的边际成本

W2=∑∑(NNN

7

N=1?

4

N=1

NN NNNNN)NN NN

再者,求总的启动成本W3,由于上一阶段的电机运行情况将影响下一阶段的启动成本,其值与上阶段启动的发动机数量及下阶段新启动的发动机数量有关,再根据不同型号的发动机启动成本就得出总的启动成本

W3=∑(N1N?N7N)N1N+ 4

N=1∑∑NNN?N(N?1)N

4

N=1

7

N=2

NNN

约束条件如下

{NNN≥NN

0≤N1≤10

0≤N2≤5

0≤N3≤8

0≤N4≤4

最后由总的固定成本W1,总的固定成本W2,总的启动成本W3,得到最小总成本

W=W1+W2+W3

具体结果如下表(表三)

问题二

由于问题二与问题一的的模型思路类似,由表中数据可得,总的固定成本W1由每台发动机的固定成本和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及发动机数量的乘积求出

W1=∑∑NN NN NN

4

N=1

7

N=1

而总的边际成本W2是通过先求出当前型号发动机的功率与其相同型号发动机最小功率的差,再将差值与一台该型号的发动机的边际成本及其工作时间相乘,得到的乘积即为总的边际成本

W2=∑∑(80%NNN

7

N=1?

4

N=1NN NNNNN)NN NN

再者,求总的启动成本W3,由于上一阶段的电机运行情况将影响下一阶段的启动成本,其值与上阶段启动的发动机数量及下阶段新启动的发动机数量有关,再根据

不同型号的发动机启动成本就得出总的启动成本

W3=∑(N1N?N7N)N1N+ 4

N=1∑∑NNN?N(N?1)N

4

N=1

7

N=2

NNN

约束条件如下

{NNN≥NN

0≤N1≤10

0≤N2≤5

0≤N3≤8

0≤N4≤4

最后由总的固定成本W1,总的固定成本W2,总的启动成本W3,得到最小总成本

W=W1+W2+W

具体结果如下表(表四)

七、模型误差分析

1.模型过于理想化,在实际操作中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不可能达到最大输出功率

2.通过lingo软件的计算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数值,使结果更为精确

3.发动机在实际工作中功率是缓慢增加,不可能一瞬间达到,所以实际中的结果

与理想化的模型也会有一定的偏差

八、模型评价

1.该模型在求最低成本的问题上思路明确,从固定成本、边际成本、启动成本三个因素开始计算,通过其总和求出最低成本,步骤及思路清晰。

2.将一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求解,考虑到了各个时段间的关联,考虑到前段时间的启动成本与后一阶段的启动成本可能存在的发动机启动重复性,通过合理的分析,排除前阶段启动后阶段仍然启动的发动机的启动成本,使结果更为精确。

3.本模型忽略了一些实际问题中的问题,是较为理想化的模型,存在误差。

九、模型的推广和改进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计算发动机工作时,从最小功率上升到最大功率的时间和在这期间的输出功率。

发动机在工作中会产生热量,这就代表发动机不可能一直以最大功率进行输出。这需要考虑到发动机随工作时间增长其实际输出功率的变化,从而进行。

十、参考文献

[1]司守奎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习题解答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1

[2]焦云芳数学建模入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4

[3]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十一、附录

问题一

NMI( 1, 1) 2.000000 //所用(时间段,型号)台数

NMI( 1, 2) 5.000000 NMI( 1, 3) 0.000000 NMI( 1, 4) 0.000000 NMI( 2, 1) 2.000000 NMI( 2, 2) 5.000000 NMI( 2, 3) 8.000000 NMI( 2, 4) 2.000000 NMI( 3, 1) 2.000000 NMI( 3, 2) 5.000000 NMI( 3, 3) 7.000000

NMI( 4, 1) 5.000000 NMI( 4, 2) 5.000000 NMI( 4, 3) 8.000000 NMI( 4, 4) 1.000000 NMI( 5, 1) 5.000000 NMI( 5, 2) 4.000000 NMI( 5, 3) 5.000000 NMI( 5, 4) 0.000000 NMI( 6, 1) 5.000000 NMI( 6, 2) 5.000000 NMI( 6, 3) 5.000000 NMI( 6, 4) 1.000000 NMI( 7, 1) 5.000000 NMI( 7, 2) 5.000000 NMI( 7, 3) 1.000000

W( 1, 1) 58800.00 //总成本(时间段,型号)

W( 1, 2) 87000.00 W( 1, 3) 0.000000 W( 1, 4) 0.000000 W( 2, 1) 29400.00 W( 2, 2) 43500.00 W( 2, 3) 144960.0 W( 2, 4) 69960.00 W( 3, 1) 29400.00 W( 3, 2) 43500.00 W( 3, 3) 110040.0 W( 3, 4) 0.000000 W( 4, 1) 64000.00 W( 4, 2) 29000.00 W( 4, 3) 86240.00

W( 5, 1) 98000.00 W( 5, 2) 46400.00 W( 5, 3) 104800.0 W( 5, 4) 0.000000 W( 6, 1) 98000.00 W( 6, 2) 59600.00 W( 6, 3) 104800.0 W( 6, 4) 46240.00 W( 7, 1) 49000.00 W( 7, 2) 29000.00 W( 7, 3) 10480.00 W( 7, 4) 0.000000问题二

NMI( 1, 1) 4.000000 18568.00

NMI( 1, 2) 5.000000 11839.98

NMI( 1, 4) 0.000000 0.000000 NMI( 2, 1) 10.00000 11784.00 NMI( 2, 2) 5.000000 6720.000 NMI( 2, 3) 8.000000 15960.00 NMI( 2, 4) 0.000000 0.000000 NMI( 3, 1) 10.00000 11784.00 NMI( 3, 2) 5.000000 6720.000 NMI( 3, 3) 3.000000 11160.00 NMI( 3, 4) 0.000000 25800.00 NMI( 4, 1) 10.00000 7856.000 NMI( 4, 2) 5.000000 4480.000 NMI( 4, 3) 3.000000 9040.000 NMI( 4, 4) 4.000000 18400.00 NMI( 5, 1) 10.00000 15712.00 NMI( 5, 2) 5.000000 8959.981

NMI( 5, 4) 0.000000 33199.99 NMI( 6, 1) 10.00000 2280.000 NMI( 6, 2) 5.000000 0.000000 NMI( 6, 3) 6.000000 0.000000 NMI( 6, 4) 0.000000 -239.9721 NMI( 7, 1) 5.000000 -280.0000 NMI( 7, 2) 5.000000 0.000000 NMI( 7, 3) 3.000000 0.000000 NMI( 7, 4) 0.000000 0.000000 W( 1, 1) 94272.00 0.000000

W( 1, 2) 67200.00 0.000000 W( 1, 3) 0.000000 0.000000 W( 1, 4) 0.000000 0.9989899 W( 2, 1) 147840.0 0.000000 W( 2, 2) 33600.00 0.000000

数学建模竞赛简介

数学建模竞赛简介 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求解数学模型的过程和方法,首先要通过分析主要矛盾,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并按照有关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明确关系,即明确的数学模型,然后求出该数学问题的解,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来验证解的正确性。 数学建模竞赛于1985年起源于美国,起初竞赛题目通常由工业部门、军事部门提出,然后由数学工作者简化或修正。1989年我国大学生开始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0年我国开始创办我国自己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3年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高教司正式发文,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从1994年开始,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为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的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每年一届的,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全体大学生的一项课外科技竞赛活动。2010年全国共有30省(市、自治区)九百多所院校一万多个队三万多名大学生参赛,成为目前全国高等学校中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大学生三大竞赛之一。 现在的竞赛题目来源于更广泛的领域,都是各行各业的实际问题经过适当简化,提炼出来的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每次两道题,学生任选一题,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包,可以参阅任何资料(含上网参阅任何资料)。竞赛以三人组成的队为单位,三人之间通力合作,在三天三夜内完成一篇论文。不给论文评分,而是按论文的水平为四档: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赛区一等奖,赛区二等奖,成功参赛奖。我校于2001年开始参加这项竞赛活动。多次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湖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 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应变能力、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适应了21世纪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挑战。不少参加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都深有感触,他们说:“参加这次活动是我们大学四年中最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我们真正体会这几年内学到了什么,自己能干什么。”“那不寻常的三天在我们记忆中留下了永恒的一瞬,真是一次参赛,终身受益。”团队精神贯穿在数学建模竞赛的全过程,它往往是成败的关键。有些参赛队员说:“竞赛使我们三个人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协作,在建模的三天中,我们真正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个人心中想的就是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在短暂的时间内做出一份尽量完善的答卷。三天中计算机没停过,我们轮流睡觉、轮流工作、轮流吃饭,可以说是抓住了每一滴可以抓住的时间。”“在这不眠的三天中,我们真正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人生真谛,而这些收获,将会伴随我们一生,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峡大学数学建模第一题电力生产问题

电力生产问题 为满足每日电力需求(单位为兆瓦(MW)),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类型的发电机。每日电力需求如下表1。 所有发电机都存在一个启动成本,以及工作于最小功率状态时的固定的每小时成本,并且如果功率高于最小功率,则超出部分的功率每兆瓦每小时还存在一个成本,即边际成本。这些数据均列于表2中。 ( 只有在每个时段开始时才允许启动或关闭发电机。与启动发电机不同,关闭发电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问题(1)在每个时段应分别使用哪些发电机才能使每天的总成本最小,最小总成本为多少? 问题(2)如果在任何时刻,正在工作的发电机组必须留出20%的发电能力余量,以防用电量突然上升。那么每个时段又应分别使用哪些发电机才能使每天的总成本最小,此时最小总成本又为多少? 电力生产问题的数学模型 摘要 本文解决的是电力生产问题,在发电机的发电量能满足每日的电力需求的条件下,为了使每日的总成本达到最低,我们建立了一个最优化模型。 对于问题一:由已知条件可知有固定成本、边际成本、启用成本,据此,我们确定了三个指标:即固定总成本、边际总成本、启动总成本。总成本即为这三项总成本之和。每天分为七个时段,发电机共有四种型号,方案结果应该包括每个时段每种型号平均功率及该时段该型号发电机的数量,一共有56个未知数,为减少未知数,并将非线性约束条件转化为线性约束条件,将整数规划转化为非整数规划,我们以每个时段每种型号的几个发电机发出的总功率为变量,并列出相应的约束条件,然后通过LINGO求出个时段各种型号发电机的总功率,再采用分支定界法求出最小总成本为

146.9210万元。再根据总功率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总功率所对应的该型号发电机的数量(见表一)。 对于问题二:题目要求在任何时刻,正在工作的发电机组必须留出20%的发电能力余量,以防用电量突然上升。其他条件与问题一相同,因此,只需增加一个约束条件,即发电机机组所能发出的最大总功率乘以80%后大于用电需求。为锻炼编程技术,故在第二问改用Matlab软件编程来求解,将所要求的7个时段4种型号的发电机的平均功率一共28个未知数用X1,X2,,,,X28表示,将其对应的发电机数量用X29,X30,,,X56表示,并利用矩阵列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编程并运行求解,得到的发电机数量有的不为整数,然后采用分支定界法,得到调整后的结果,最小总成本为157.5426万元。 ! 关键词:线性规划、总功率、使用数量、总成本 1.问题重述 1.1问题背景 为满足每日电力需求(单位为兆瓦(MW)),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类型的发电机。每日电力需求如下表1。 所有发电机都存在一个启动成本,以及工作于最小功率状态时的固定的每小时成本,并且如果功率高于最小功率,则超出部分的功率每兆瓦每小时还存在一个成本,即边际成本。这些数据均列于表2中。 任何代价。 1.2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1)在每个时段应分别使用哪些发电机才能使每天的总成本最小,最小总成本为多少? 问题(2)如果在任何时刻,正在工作的发电机组必须留出20%的发电能力余量,以防用电量突然上升。那么每个时段又应分别使用哪些发电机才能使每天的总成本最小,此时最小总成本又为多少? 2.模型假设 假设1:调整发电机功率没有成本 :

2017全国数学建模竞赛B题

2017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B题“拍照赚钱”的任务定价 “拍照赚钱”是移动互联网下的一种自助式服务模式。用户下载APP,注册成为APP的会员,然后从APP上领取需要拍照的任务(比如上超市去检查某种商品的上架情况),赚取APP对任务所标定的酬金。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自助式劳务众包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种商业检查和信息搜集,相比传统的市场调查方式可以大大节省调查成本,而且有效地保证了调查数据真实性,缩短了调查的周期。因此APP成为该平台运行的核心,而APP中的任务定价又是其核心要素。如果定价不合理,有的任务就会无人问津,而导致商品检查的失败。 附件一是一个已结束项目的任务数据,包含了每个任务的位置、定价和完成情况(“1”表示完成,“0”表示未完成);附件二是会员信息数据,包含了会员的位置、信誉值、参考其信誉给出的任务开始预订时间和预订限额,原则上会员信誉越高,越优先开始挑选任务,其配额也就越大(任务分配时实际上是根据预订限额所占比例进行配发);附件三是一个新的检查项目任务数据,只有任务的位置信息。请完成下面的问题: 1.研究附件一中项目的任务定价规律,分析任务未完成的原因。 2.为附件一中的项目设计新的任务定价方案,并和原方案进行比较。 3.实际情况下,多个任务可能因为位置比较集中,导致用户会争相选择,一种 考虑是将这些任务联合在一起打包发布。在这种考虑下,如何修改前面的定价模型,对最终的任务完成情况又有什么影响? 4.对附件三中的新项目给出你的任务定价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实施效果。 附件一:已结束项目任务数据 附件二:会员信息数据 附件三:新项目任务数据

数学建模生产计划有关问题解析

201数学建模生产计划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足球生产计划的规划问题。 对于问题一足球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与储存成本,又由于足球各月的生产成本、储存成本率及需求量已知,故各月足球的生产量对总成本起决定因素。在此建立总成本与足球生产量之间的关系,运用Matlab求出了总成本的最优解。 对于问题二储存成本率的大小影响了储存成本的高低,要使总成本最低,在储存成本率变化的情况下必须不断调整足球各月生产量,我们在Matlab中运用散点法,取了501个点,进而对图形进行线性拟合,得出储存成本率减小时各月足球生产量的变化情况。 对于问题三考虑到储存容量不能用储存成本率直接由函数表达,因此在Matlab 采用散点法结合表格分析法对501个点进行分析可得到储存成本率为0.39%时,储存容量达到最大。 关键词:最优解散点法线性拟合表格分析法 问题的重述 皮革公司在6个月的规划中根据市场调查预计足球需求量分别是10,000、15,000、30,000、35,000、25,000和10,000,在满足需求量的情况下使总成本最低,其包括生产成本及库存成本。根据预测,今后六个月的足球的生产单位成本分别是$12.50、$12.55、$12.70、$12.80、$12.85和$12.95,而每一个足球在每个月中的持有成本是该月生产成本的5%。目前公司的存货是5,000,每个月足球最大产量为30,000,而公司在扣掉需求后,月底的库存量最多只能储存10,000个足球。 问题一、建立数学模型,并求出按时满足需求量的条件下,使生产总成本和储存成本最小化的生产计划。 问题二、如若储存成本率降低,生产计划会怎样变化? 问题三、储存成本率是多少时?储存容量达到极限。 问题的分析 问题一要求在足球的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使生产总成本和储存成本最小。又足球的生产成本和储存成本率已知,故只需要建立生产总成本和储存成本与各月足球的生产量之间的优化模型,运用Matlab即可求出足球生产总成本和储存成本的最优化组合。

数学建模实验报告第十一章最短路问答

实验名称:第十一章最短路问题 一、实验内容与要求 掌握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并运用这两种算法求一些最短路径的问题。 二、实验软件 MATLAB7.0 三、实验内容 1、在一个城市交通系统中取出一段如图所示,其入口为顶点v1,出口为顶点v8,每条弧段旁的数字表示通过该路段所需时间,每次转弯需要附加时间为3,求v1到v8的最短时间路径。 V1 1 V2 3 V3 1 V5 6 V6 V4 2 V7 4 V8

程序: function y=bijiaodaxiao(f1,f2,f3,f4) v12=1;v23=3;v24=2;v35=1;v47=2;v57=2;v56=6;v68=3;v78=4; turn=3; f1=v12+v23+v35+v56+turn+v68; f2=v12+v23+v35+turn+v57+turn+v78; f3=v12+turn+v24+turn+v47+v78; f4=v12+turn+v24+v47+turn+v57+turn+v56+turn+v68; min=f1; if f2

f4 实验结果: v1到v8的最短时间路径为15,路径为1-2-4-7-8. 2、求如图所示中每一结点到其他结点的最短路。V110 V3V59 V6

floy.m中的程序: function[D,R]=floyd(a) n=size(a,1); D=a for i=1:n for j=1:n R(i,j)=j; end end R for k=1:n for i=1:n for j=1:n if D(i,k)+D(k,j)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指导教师组 日期:年月日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论文标题 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使读者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一般说来,摘要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研究的主要问题; ②建立的什么模型; ③用的什么求解方法; ④主要结果(简单、主要的); ⑤自我评价和推广。 摘要中不要有关键字和数学表达式。 数学建模竞赛章程规定,对竞赛论文的评价应以: ①假设的合理性 ②建模的创造性 ③结果的正确性 ④文字表述的清晰性 为主要标准。 所以论文中应努力反映出这些特点。 注意:整个版式要完全按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的要求书写,否则无法送全国评奖。

数学建模常见评价模型简介

常见评价模型简介 评价类数学模型是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经常出现的一类模型,如2005年全国赛A题长江水质的评价问题,2008年B题高校学费标准评价体系问题等。主要介绍三种比较常用的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以期帮助大家了解不同背景下不同评价方法的应用。 层次分析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将所包含的因素进行分类,一般按目标层、准则层和子准则层排列,构成一个层次结构,对同层次内诸因素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权重,这样层层分析下去,直到最后一层,给出所有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按重要性程度的一个排序。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步骤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将有关因素自上而下分层(目标—准则或指标—方案或对象),上层受下层影响,而层内各因素基本上相对独立。 步骤2构造成对比较阵 对于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借助1~9尺度,构造比较矩阵; 步骤3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若通过,则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做为权向量。

步骤4计算组合权向量(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组合权向量可作为决策的定量依据 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介绍层次分析模型的应用。 例(选择旅游地决策问题)如何在桂林、黄山、北戴河3个目的地中按照景色、费用、居住条件、饮食、旅途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 步骤1 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将决策问题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O,准则层C,方案层P;每层有若干元素,各层元素间的关系用相连的直线表示。

电力生产问题数学模型

电力生产问题数学模型

————————————————————————————————作者:————————————————————————————————日期:

电力生产问题数学模型 摘要 本文研究电力生产问题中的最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属于求解优化电力配置下的最小成本问题。由于电力生产有非线性、多变量等特点,所以我们基于在每一时间段非线性局部最优的前提下,建立整体的单目标多变量的非线性最优化模型 。 因此对于研究的课题,我们建立了一个有约束条件的目标函数的最优化模型来求解。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建立起解决问题所需模型。 解决问题(1)时,我们运用LINGO 工具求解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得到每个时段的台数和成本如下表:(详细数据见) 时段1 时段2 时段3 时段4 时段5 时段6 时段7 总成本/元 型号1 0 2 0 2 0 1 0 0 1750 750 1750 1000 1300 750 … … … … … … … … 型号4 0 3 3 3 3 3 3 0 2166.6 1800 3500 1800 1800 解决问题(2)时,我们从节约能源和成本的前提出发,让在工作的每一台发电机保留出20%的发电能力,而不是让其发出多于需求电量的20%白白浪费,因此我们将“每个时段的电力需求”这个约束条件由问题(1)中的j ij j D P m ≤≤改为 8.0?≤≤j ij j D P m 。得到每个时段的台数和成本如下表:(详细数据见) 时段1 时段2 时段3 时段4 时段5 时段6 时段7 总成本/元 型号1 0 5 0 8 1 5 0 0 1400 1400 1400 1400 1400 0 … … … … … … … … 型号4 3 3 3 3 3 3 3 1866.6 2466.6 2466.6 2400 2000 1800 1800 关键词:非线性 整体最优化 LIGNO 软件 时 段 型 号 时 段 型 号

202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

A题炉温曲线 在集成电路板等电子产品生产中,需要将安装有各种电子元件的印刷电路板放置在回焊炉中,通过加热,将电子元件自动焊接到电路板上。在这个生产过程中,让回焊炉的各部分保持工艺要求的温度,对产品质量至关重要。目前,这方面的许多工作是通过实验测试来进行控制和调整的。本题旨在通过机理模型来进行分析研究。 回焊炉内部设置若干个小温区,它们从功能上可分成4个大温区:预热区、恒温区、回流区、冷却区(如图1所示)。电路板两侧搭在传送带上匀速进入炉内进行加热焊接。 图1 回焊炉截面示意图 某回焊炉内有11个小温区及炉前区域和炉后区域(如图1),每个小温区长度为30.5 cm,相邻小温区之间有5 cm的间隙,炉前区域和炉后区域长度均为25 cm。 回焊炉启动后,炉内空气温度会在短时间内达到稳定,此后,回焊炉方可进行焊接工作。炉前区域、炉后区域以及小温区之间的间隙不做特殊的温度控制,其温度与相邻温区的温度有关,各温区边界附近的温度也可能受到相邻温区温度的影响。另外,生产车间的温度保持在25oC。 在设定各温区的温度和传送带的过炉速度后,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测试某些位置上焊接区域中心的温度,称之为炉温曲线(即焊接区域中心温度曲线)。附件是某次实验中炉温曲线的数据,各温区设定的温度分别为175oC(小温区1~5)、195oC(小温区6)、235oC(小温区7)、255oC(小温区8~9)及25oC(小温区10~11);传送带的过炉速度为70 cm/min;焊接区域的厚度为0.15 mm。温度传感器在焊接区域中心的温度达到30oC时开始工作,电路板进入回焊炉开始计时。 实际生产时可以通过调节各温区的设定温度和传送带的过炉速度来控制产品质量。在上述实验设定温度的基础上,各小温区设定温度可以进行oC范围内的调整。调整时要求小温区1~5中的温度保持一致,小温区8~9中的温度保持一致,小温区10~11中的温度保持25oC。传送带的过炉速度调节范围为65~100 cm/min。 在回焊炉电路板焊接生产中,炉温曲线应满足一定的要求,称为制程界限(见表1)。 表1 制程界限 界限名称 最低值 最高值

数学建模简介

数学建模简介 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作表述,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 数学建模的应用逐渐变的广泛,数学建模大量用于一般工程技术领域,用于代替传统工程设计中的现场实验、物理模拟等手段;在高新科技领域,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是在通信、航天、微电子、自动化都是创新工艺、开发新 产品的必要手段;在新的科研领域在用数学方法研究 其中的定量关系时,数学建模就成为首要的、关键的 步骤和这些学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 将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建模进行紧密结合,使得原 本抽象的数学模型生动具体的呈现在研究者面前,使 得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数学建模的分支——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是目前人工智能和数 据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库 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 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数据挖掘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 它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 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高度自动化地分析企业的数据, 做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帮助决策 者调整市场策略,减少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 数据挖掘是通过分析每个数据,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其规律的技术,主要有数据准备、规律寻找和规律表示3个步骤。数据准备是从相关的数据源中选取所需的数据并整合成用于数据挖掘的数据集;规律寻找是用某种方法将数据集所含的规律找出来;规律表示是尽可能以用户可理解的方式(如可视化)将找出的规律表示出来。 数据挖掘的任务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特异群组分析和演变分析,等等。

数学建模之电力的生产问题

数学建模之电力的生产问 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电力生产最小成本 摘要 本文是需解决发电机厂每天在不同时间段用电需求量不同的情况下,根据给定不同型号不同数量的发电机,合理分配各台发电机在不同时间段的开启和关闭以及运行时的输出功率,既使得一天内总发电成本最小,又使发电机组在一天中各个时段的总输出功率达到用电需求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单目标非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所求问题的最优化模型,借助Lingo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每日最小发电总成本,以此制定发电机组的启停计划。 问题一:为了使发电厂一天总的发电成本最低,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时间段开机数量不同对启动成本的相互影响,将七个时间段的成本统一考虑,其中,启动成本与发电机开启数量有关,要让成本少,应在满足相应约束条件下尽量减少开机数量,尽量让上一阶段的发电机下一阶段依然工作,边际成本与开启发电机台数、输出功率、最小功率、时长有关,固定成本与开启发电机台数、时长有关,选取相应的约束条件对目标函数进行约束,从而给出优化模型,运用非线性规划的方法,利用Lingo编程求解,得到发电厂每天最小发电总成本为:1427179 元。具体的发电机使用方案见附录一中表一、表二。 问题二:根据题目的要求,在任何时刻,正在工作的发电机组必须留出20%的发电能力余量,以防用电量突然上升,在建模时将每台发电机的实际输出功率降至80%,所以可以按照问题一建立的模型,将其约束条件中每个时间段的实际输出功率改为功率的80%但同时要满足用电量,同样利用Lingo编程求解,得到发电厂每天最小发电总成本为:1444670元。具体的发电机使用方案见附录一中表三、表四。 在得到上述两个问题的结果后,对结果的正确性性进行检验,并且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给出自己的评价,并且对所建模型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以及对模型做了适当的推广。 关键词:单目标非线性规划发电机的合理搭配电力生产最优解

全国数学建模大赛题目

2010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A题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 通常加油站都有若干个储存燃油的地下储油罐,并且一般都有与之配套的“油位计量管理系统”,采用流量计和油位计来测量进/出油量与罐内油位高度等数据,通过预先标定的罐容表(即罐内油位高度与储油量的对应关系)进行实时计算,以得到罐内油位高度和储油量的变化情况。 许多储油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地基变形等原因,使罐体的位置会发生纵向倾斜和横向偏转等变化(以下称为变位),从而导致罐容表发生改变。按照有关规定,需要定期对罐容表进行重新标定。图1是一种典型的储油罐尺寸及形状示意图,其主体为圆柱体,两端为球冠体。图2是其罐体纵向倾斜变位的示意图,图3是罐体横向偏转变位的截面示意图。 请你们用数学建模方法研究解决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的问题。 (1)为了掌握罐体变位后对罐容表的影响,利用如图4的小椭圆型储油罐(两端平头的椭圆柱体),分别对罐体无变位和倾斜角为α=4.10的纵向变位两种情况做了实验,实验数据如附件1所示。请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罐体变位后对罐容表的影响,并给出罐体变位后油位高度间隔为1cm的罐容表标定值。 (2)对于图1所示的实际储油罐,试建立罐体变位后标定罐容表的数学模型,即罐内储油量与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纵向倾斜角度α和横向偏转角度β)之间的一般关系。请利用罐体变位后在进/出油过程中的实际检测数据(附件2),根据你们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确定变位参数,并给出罐体变位后油位高度间隔为10cm的罐容表标定值。进一步利用附件2中的实际检测数据来分析检验你们模型的正确性与方法的可靠性。 附件1:小椭圆储油罐的实验数据 附件2:实际储油罐的检测数据 地平线油位探针

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

电力生产问题 摘要 本文解决的是电力生产中发电机的安排问题,在满足每日各时间段电力需求的条件下,安排各型号发电机来供电,以期获得最小的成本。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建立了两个最优化模型。 针对问题一:建立了非线性单目标最优化模型。从已知条件、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知,每天的总成本由总固定成本、总边际成本、总启动成本组成,确定总成本为目标函数,各时段各型号发电机工作数量及其总超出功率为主要变量,并列出相应约束条件。最后通过Lingo软件[2]求出最小成本为1540770元,并得出各时段各型号发电机的数量及其功率如下表(具体见表三): 针对问题二:建立了线性单目标最优化模型。引入非负变量,即为各时段新增开的各型号的发电机台数,通过此变量线性表示出启动成本。以总成本为目标函数,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只需改变一个约束条件,即发电机组在任意时间段内所能发出的最大总功率的80%要大于等于该时段的用电需求。最后通过lingo软件求出最小成本为1885420元,并得出各时段各型号发电机的数量及其功率。 关键词:非线性最优化模型线性最优化模型最小生产成本

1 问题重述 1.1 问题背景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为满足每日的电力需求并且使生产成本达到最小,因不同发电性能的发电机成本不同,故可以选用不同型号的发电机组合使用。 1.2 题目信息 题中给出了一天中七个时段的用电需求(见表一)及四种发电机的发电性能和相应成本(见表二)。其中,所有发电机都有一个最大发电能力,当接入电网时,其输出功率不应低于其最小输出功率,且所有发电机均存在一个启动成本,以及工作于其最小功率状态时固定的每小时成本,并且如果功率高于最小功率,则超出部分的功率每兆瓦每小时还存在一个成本,即边际成本。 问题(1):在每个时段应分别使用哪些发电机才能使每天的总成本最小,最小总成本为多少? 问题(2):如果在任何时刻,正在工作的发电机组必须留出20%的发电能力余量,以防用电量突然上升。那么每个时段又应分别使用哪些发电机才能使每天的总成本最小,此时最小总成本又为多少? 2 模型假设 假设1:不计发电机启动时所需时间; 假设2:各发电机均在24时关闭,即不考虑循环过程; 假设3:各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在时段初调整好后,保持不变; 假设4:题目所列出的成本以外的成本消耗不计。

数学建模运输问题

运输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货物运输的最短路径问题,利用图论中的Floyd算法、Kruskal算法,以及整数规划的方法建立相关问题的模型,通过matlab,lingo编程求解出最终结果。 关于问题一,是一个两客户间最短路程的问题,因此本文利用Floyd算法对其进行分析。考虑到计算的方便性,首先,我们将两客户之间的距离输入到网络权矩阵中;然后,逐步分析出两客户间的最短距离;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编程求解,运行得到结果:2-3-8-9-10总路程为85公里。 关于问题二,运输公司分别要对10个客户供货,必须访问每个客户,实际上是一个旅行商问题。首先,不考虑送货员返回提货点的情形,本文利用最小生成树问题中的Kruskal算法,结合题中所给的邻接矩阵,很快可以得到回路的最短路线: 1-5-7-6-3-4-8-9-10-2;然后利用问题一的Floyd算法编程,能求得从客户2到客户1(提货点)的最短路线是:2-1,路程为50公里。即最短路线为:1-5-7-6-3-4-8-9-10-2-1。但考虑到最小生成树法局限于顶点数较少的情形,不宜进一步推广,因此本文建立以路程最短为目标函数的整数规划模型;最后,利用LINGO软件对其进行编程求解,求解出的回路与Kruskal算法求出的回路一致。 关于问题三,是在每个客户所需固定货物量的情况下,使得行程之和最短。这样只要找出两条尽可能短的回路,并保证每条线路客户总需求量在50个单位以内即可。因此我们在问题二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货车容量为限定条件,建立相应的规划模型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寻路算法,对于模型求解出来的结果,本文利用Kruskal算法结合题中所给的邻接矩阵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结果为:第一辆车:1-5-2-3-4-8-9-1,第二辆车:1-7-6-9-10-1,总路程为280公里。 关于问题四,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我们首先用Matlab软件编程确定提货点到每个客户点间的最短路线,然后结合一些限定条件建立一个目标模型,设计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进行求解可得到一种很理想的运输方案。根据matlab运行结果分析得出4条最优路线分别为:1-5-2,1-4-3-8,1-7-6,1-9-10。最短总路线为245公里,最小总费用为645。 关键词: Floyd算法 Kruskal算法整数规划旅行商问题 一、问题重述 某运输公司为10个客户配送货物,假定提货点就在客户1所在的位置,从第i个客户到第j个客户的路线距离(单位公里)用下面矩阵中的(,) i j(,1,,10) i j=位置上的数表示(其中∞表示两个客户之间无直接的路线到达)。 1、运送员在给第二个客户卸货完成的时候,临时接到新的调度通知,让他先给客户10送 货,已知送给客户10的货已在运送员的车上,请帮运送员设计一个到客户10的尽可能短的行使路线(假定上述矩阵中给出了所有可能的路线选择)。 2、现运输公司派了一辆大的货车为这10个客户配送货物,假定这辆货车一次能装满10个 客户所需要的全部货物,请问货车从提货点出发给10个客户配送完货物后再回到提货点所行使的尽可能短的行使路线?对所设计的算法进行分析。 3、现因资源紧张,运输公司没有大货车可以使用,改用两辆小的货车配送货物。每辆小

数学建模的介绍

一、数学建模的意义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这里的实际现象既包涵具体的自然现象比如自由落体现象,也包涵抽象的现象比如顾客对某种商品所取的价值倾向。这里的描述不但包括外在形态,内在机制的描述,也包括预测,试验和解释实际现象等内容。 我们也可以这样直观地理解这个概念:数学建模是一个让纯粹数学家(指只懂数学不懂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的数学家)变成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甚至心理学家等等的过程。 数学模型一般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它常常是以某种意义上接近实际事物的抽象形式存在的,但它和真实的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描述一个实际现象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录音,录像,比喻,传言等等。为了使描述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实验,但这些实验往往用抽象出来了的数学模型作为实际物体的代替而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本身也是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替代。 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一步。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要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深厚扎实的数学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对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广博的知识面。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械广泛应用的媒介,是数学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数学建模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数学界和工程界的普遍重视,它已成为现代科技工作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科技人才,数学建模已经在大学教育中逐步开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进行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和参加开放性的数学建模竞赛,将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的个重要方面,现在许多院校正在将数学建模与教学改革相结

数学建模 生产计划问题

第一题:生产计划安排 2)产品ABC的利润分别在什么范围内变动时,上述最优方案不变 3)如果劳动力数量不增,材料不足时可从市场购买,每单位元,问该厂要不要购进原材料扩大生产,以购多少为宜 4)如果生产一种新产品D,单件劳动力消耗8个单位,材料消耗2个单位,每件可获利3元,问该种产品是否值得生产 答: max3x1+x2+4x3! 利润最大值目标函数x1,x2,x3分别为甲乙丙的生产数量 st!限制条件 6x1+3x2+5x3<45! 劳动力的限制条件 3x1+4x2+5x3<30! 材料的限制条件 End!结束限制条件 得到以下结果 1.生产产品甲5件,丙3件,可以得到最大利润,27元 2.甲利润在—元之间变动,最优生产计划不变 3. max3x1+x2+4x3 st 6x1+3x2+5x3<45 end 可得到生产产品乙9件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36元,应该购入原材料扩大生产,购入15个单位 4. max3x1+x2+4x3+3x4 st 6x1+3x2+5x3+8x4<45 3x1+4x2+5x3+2x4<30 end ginx1 ginx2 ginx3 ginx4 利润没有增加,不值得生产 第二题:工程进度问题 某城市在未来的五年内将启动四个城市住房改造工程,每项工程有不同的开始时间,工程周期也不一样,下表提供了这些项目的基本数据。

工程1和工程4必须在规定的周期内全部完成,必要时,其余的二项工程可以在预算的限制内完成部分。然而,每个工程在他的规定时间内必须至少完成25%。每年底,工程完成的部分立刻入住,并且实现一定比例的收入。例如,如果工程1在第一年完成40%,在第三年完成剩下的60%,在五年计划范围内的相应收入是*50(第二年)+*50(第三年)+(+)*50(第四年)+(+)*50(第五年)=(4*+2*)*50(单位:万元)。试为工程确定最优的时间进度表,使得五年内的总收入达到最大。 答: 假设某年某工程的完成量为Xij, i表示工程的代号,i=1,2,3,j表示年数,j=1,2,3,如第一年工程1完成X11,工程3完成X31,到第二年工程已完成X12,工程3完成X32。 另有一个投入与完成的关系,即第一年的投入总费用的40%,该工程在年底就完成40%,工程1利润: 50*X11+50*(X11+X12)+50*(X11+X12+X13)+50*(X11+X12+X13) 工程2利润: 70*X22+70*(X22+X23)+70*(X22+X23+X24) 工程3利润: 20*X31+150*(X31+X32)+150*(X31+X32+X33)+150*(X31+X32+X33+X34) 工程4利润: 20*X43+20*(X43+X44) max(50*X11+50*(x11+x12)+50*(X11+X12+X13)+50*(X11+X12+X13))+(70*X22+70*(X22+X23) )+70*(X22+X23+X24)+(150*X31+150*(X31+X32)+150*(X31+X32+X33)+150*(X31+X32+X33+X34)) +(20*X43+20*(X43+X44)) st 5000*X11+15000*X31=3000 5000*X12+8000*X22+15000*X32=6000 5000*X13+8000*X23+15000*X33+1200*X43=7000 8000*X24+15000*X34+12000*X44=7000 8000*X25+15000*X35=7000 X11+X12+X13=1 X22+X23+X24+X25≥ X22+X23+X24+X25≤1 X31+X32+X33+X34+X35≥ X31+X32+X33+X34+X35≤1 X43+X44=1 全为大于零的数

数学建模模最短路

基于最短路问题的研究及应用令狐采学 姓名:Fanmeng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最短路问题是图论中的一大问题,对最短路的研究在数学建模和实际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介绍最短路问题的定义及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Dijkstra算法,并且能够在水渠修建实例运用到此数学建模的方法,为我们解决这类图论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与方法。 关键字数学建模最短路问题Dijkstra算法水渠修建。

目录 第一章.研究背景1 第二章.理论基础2 2.1 定义2 2.2 单源最短路问题Dijkstra求解:2 2.2.1 局限性2 2.2.2 Dijkstra算法求解步骤2 2.2.3 时间复杂度2 2.3 简单样例3 第三章.应用实例4 3.1 题目描述4 3.2 问题分析4 3.3符号说明4 3.4 模型假设5 3.5模型建立与求解5 3.5.1模型选用5 3.5.2模型应用及求解5 3.6模型评价5 第四章. 参考文献5 第五章.附录6

第一章.研究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图类问题,图是一种有顶点和边组成,顶点代表对象,在示意图中我们经常使用点或者原来表示,边表示的是两个对象之间的连接关系,在示意图中,我们使用连接两点G点直接按的下端来表示。顶点的集合是V,边的集合是E的图记为G[V,E] ,连接两点u和v的边用e(u,v)表示[1]。最短问题是图论中的基础问题,也是解决图类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在数学建模中会经常遇到,通常会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成一个图,然后来进行求的接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因此掌握最短路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理论基础 2.1 定义 最短路问题(short-path problem ):若网络中的每条边都有一个数值(长度、成本、时间等),则找出两节点,(通常是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总权和最小的路径就是最短路问题。最短路问题是网络理论解决的典型问题之一,可用来解决管道铺设,线路安装,厂区布局和设备更新等实际问题[2]。 2.2 单源最短路问题Dijkstra 求解: 2.2.1局限性 Dijkstra 算法不能够处理带有负边的图,即图中任意两点之间的权值必须非负。 2.2.2Dijkstra 算法求解步骤 (1).先给图中的点进行编号,确定起点的编号。 (2).得到图的构成,写出写出图的矩阵 0000(,)(,) (,) (,) n n n n u u u u G u u u u = (3).根据要求求出发点S 到终点E 的最短距离,那么需要从当前没被访问过的结点集合 unvist={u | u {1,2,3...}}n ∈中找到一个距离已经标记的点的集合中vist={u | u {1,2,3...}}n ∈的最短距离,得到这个顶点; (4).利用这个顶点来松弛其它和它相连的顶点距离S 的值 (5).重复步骤(2)和(3),直到再也没有点可以用来松弛其它点,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由起点S 到其它任意点的最短距离。 2.2.3时间复杂度 时间复杂度达到 2 ()O N

全国数学建模竞赛B题CUMCMB

2 0 1 3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B 题碎纸片的拼接复原 破碎文件的拼接在司法物证复原、历史文献修复以及军事情报获取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传统上,拼接复原工作需由人工完成,准确率较高,但效率很低。特别是当碎片数量巨大,人工拼接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试图开发碎纸片的自动拼接技术,以提高拼接复原效率。请讨论以下问题: 1. 对于给定的来自同一页印刷文字文件的碎纸机破碎纸片(仅纵切),建立碎纸片拼接 复原模型和算法,并针对附件1、附件 2 给出的中、英文各一页文件的碎片数据进行拼接复原。如果复原过程需要人工干预,请写出干预方式及干预的时间节点。复原结果以图片形式及表格形式表达(见【结果表达格式说明】)。 2. 对于碎纸机既纵切又横切的情形,请设计碎纸片拼接复原模型和算法,并针对附件3、附件4 给出的中、英文各一页文件的碎片数据进行拼接复原。如果复原过程需要人工干预,请写出干预方式及干预的时间节点。复原结果表达要求同上。 3. 上述所给碎片数据均为单面打印文件,从现实情形出发,还可能有双面打印文件的碎纸片拼接复原问题需要解决。附件 5 给出的是一页英文印刷文字双面打印文件的碎片数据。请尝试设计相应的碎纸片拼接复原模型与算法,并就附件 5 的碎片数据给出拼接复原结果,结果表达要求同上。 【数据文件说明】 (1) 每一附件为同一页纸的碎片数据。 (2) 附件1、附件2为纵切碎片数据,每页纸被切为19 条碎片。 (3) 附件3、附件4为纵横切碎片数据,每页纸被切为11X19个碎片。 (4) 附件5为纵横切碎片数据,每页纸被切为11 X 19个碎片,每个碎片有正反两面。该附件中 每一碎片对应两个文件,共有2X 11X 19个文件,例如,第一个碎片的两面分别对应文件000a、000b。 【结果表达格式说明】 复原图片放入附录中,表格表达格式如下: (1) 附件1、附件2的结果:将碎片序号按复原后顺序填入1X 19的表格; (2) 附件3、附件4的结果:将碎片序号按复原后顺序填入11X 19的表格; (3) 附件5的结果:将碎片序号按复原后顺序填入两个11X 19的表格;

数模A题:机组组合问题

A题机组组合问题 当前的科学技术还不能有效地存储电力,所以电力生产和消费在任何时刻都要相等,否则就会威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又由于发电机组的物理特性限制,发电机组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发出需要的电力。为了能够实时平衡变化剧烈的电力负荷,电力部门往往需要根据预测的未来电力负荷安排发电机组起停计划,在满足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条件下,追求发电成本最小。 在没有电力负荷损耗以及一个小时之内的电力负荷和发电机出力均不变的前提下,假定所有发电机组的发电成本都是由3部分组成,它们是启动成本(Startup Cost),空载成本(No load cost)和增量成本(Incremental Cost)。需要考虑的约束有: 1.负荷平衡约束:任何小时,电力负荷之和必须等于发电机发电出力之和。 2.系统备用约束:处于运行状态的发电机的最大发电能力减去其出力称为该发电机的备用容量,处于停运状态的发电机的备用容量为0。任何小时,发电机的备用容量之和必须大于系统备用要求。 3.输电线路传输容量约束:线路传输的电能必须在它的传输容量范围内。 4.发电机组出力范围约束:处于运行状态的发电机组的发电出力必须小于其最大发电能力(Pmax, MW)。 5.机组增出力约束(Ramp Up, MW/h):发电机组在增加发电出力时,不能太快,有一个增加出力的速度上限,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10分钟,为简单起见,本题取1个小时)不能超过额定范围。 6.机组降出力约束(Ramp Down, MW/h):与机组增出力约束类似,发电机组在减少发电出力时也有一个减少出力的速度上限。 问题1:3母线系统 有一个3母线系统,其中有2台机组、1个负荷和3条输电线路,已知4个小时的负荷和系统备用要求。请求出这4个小时的最优机组组合计划。最终结果应该包括总成本、各小时各机组的状态、各小时各机组的发电出力和各小时各机组提供的备用。所有数据请见下面图及表格,“3BusData”目录中还有包含了本题所有表格数据的5个xml文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