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壶口瀑布》导学案答案

《壶口瀑布》导学案答案

《壶口瀑布》导学案答案
《壶口瀑布》导学案答案

课题:《壶口瀑布》(答案)

()班组姓名教师评价三案用时 2课时

【预习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通过重点学习第六自然段,结合全文,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材助读】

1.梁衡有多部散文集问世,《壶口瀑布》选自《梁衡理性散文》,梁衡在该书的“代序”里提到:“文章为思想而写”,他认为散文美的最高层次是“哲理美”,要写出新的思想。

2. 简介壶口: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 ,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 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预习自测】:

一、基础梳理(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轧.钢 zhá轧.账ɡá倾轧.yà迂.回yū推推搡搡.sǎng

霎.时 shà刹.那 chà潺.潺chán 寒噤. jìn 怒不可遏.è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身体因受冷、受惊或疾病而微微颤动。

噤若寒蝉:像深秋的蝉那样不鸣叫。比喻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含贬意。

弥漫:形容烟尘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是。

二、整体感受文本:

1、壶口瀑布地点?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明确:晋陕两省边境;两次。

2、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探究案】

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探究一:作者在开篇处提到“两次到过那里”,文章重点描写哪一次?为什么这么处理?

【明确】①突出壶口瀑布之“险”;②行文曲折有致。

探究二: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完成下面表格。

探究三: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写作意图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探究四:品味下列句子,分析文辞优美的原因: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明确: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探究五: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明确: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训练案】

一.基础巩固——把简单的做好就叫不简单!

1.比较阅读:阅读梁衡同题文章《壶口瀑布记》,比较其与课文在选材、布局、语言运用和主旨上的异同。

壶口瀑布记

凡世间能容、能藏、能变之物惟有水。其亦硬亦软,或傲或嗔,载舟覆舟,润物毁物,全在一瞬之间。时桃花流水而阴柔,又裂岸拍天而狂放。凡河川能

伸能屈,能收能藏,惟我黄河,其高峡为镜,平原飘带,奔川浸谷,挟雷裹电,即因时势而变。时滔天接地而狂呼,又拥地抱天而低言。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上惟一的瀑布。因状如壶口而得名。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即古书上所载“河里冒烟,旱地行船。”原来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喧声蔽天。却正当她得意扬眉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照徐霞客所记,三百年来竟剜石开沟上剁三百余米;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据民间所言,有黑猪落水,眨眼之间,退毫拔毛,竟成雪白之豚。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辟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再现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2、从语言、内容或结构三者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赏析。200字。

3、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三、我的收获: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寓言四则(前二则) 学案(完美版)

3、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学习重难点1、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 2、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庇.护()较量.()喇叭 ..()饶.头( ) 2、解释下列词语 庇护: 虚荣: 较量: 凯歌: 3、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4、把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想认识爱慕虚荣和不自量力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吗?学了这两则寓言你就会明白的。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样以神喻人来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现出深刻哲理的?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三问三答有何特点?

5)《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 6)分析《蚊子和狮子》的语言特点? 4、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小组讨论:1、第一则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什么形象? 2、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3、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三、点拨讲解: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板书:第一则:爱慕虚荣 第二则:不自量力 四、练习测评: 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五、布置作业: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课外阅览室】 猴子戴手套 樊发稼

2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授课时间: 2014年8月20、21日备课时间:2014年8月18日 《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

《新闻两则》导学案概论

第1课 《新闻两则》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 (二)、交流质疑 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 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 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 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0寓言四则导学案

平凉十中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30课《寓言四则》第1 课时 主备人:白静参与教师:侯占平李葆华包丽娟叶红红李德银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二、预习检测:梳理语言的先关知识 三、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自主学习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虚荣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明确: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二)合作学习: 1.精度这则寓言,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可以用省略号) 一“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 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学生填充,教师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 3、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读《蚊子和狮子》 (一)自主学习: ①这则寓言的故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②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 ③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原因? 二次备课记录二次备课记

《新闻两则》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学习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自主学习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报道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 物、、、事件的原因、、。 E.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 分:、、、、。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 3、字词积累:

(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 ()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要塞业已绥靖溃退 阻遏 排山倒海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二合作探究 1、听录音朗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4、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七上部编版语文《寓言四则》导学案

22.《寓言四则》第一课时导学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了解寓言的文学常识;了解伊索、《伊索寓言》和古代希腊的神灵; 2.通过阅读,理清文中字词;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3.赏读文章,体会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感悟做人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中字词;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2.赏读文章,体会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自主学习】 1.寓言是:用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给人以启示。寓言故事的主人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 或者,阅读寓言,要注意领会故事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耳墨斯雕.()像庇.()护爱慕.() 3.解释下列词语 饶头: 庇护: 爱慕: 【设问导读】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他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道。为什么“笑”?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4.提问:当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回答“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拓展提升】 1.发挥想象,续写文章: 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什么?或者还会做些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你有什么收获(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谈-----知识能力的获得;情感价值观) 22.《寓言四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蚊子和狮子》

【学习目标】 1.读懂故事,领会寓意; 2.能抓住情节、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寓言特点,尝试创作寓言。 【学习重难点】 能抓住情节、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疑难字词。 2.小组交流,明确疑难字词的意思,正确流畅翻译本文。 【设问导读】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3.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4.比较这则寓言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堂检测】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①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③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④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拓展提升】 1.尝试创作寓言。 请合理想像,续写寓言的结尾部分。下面是给定的开头,你可接着往下写,也可自己另写。 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 【课后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2.《寓言四则》第三课时导学案 《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 溃.( )退荻.( )港鄂.()豫.()绥靖 ..()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

【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寓言四则》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诵读法、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法:、探究拓展法。 1.多媒体课件。 2.投影仪。 3.录音机。 2课时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诸子百家著作《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书》,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这些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寓言大师,都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则》。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腊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名字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的“笑”说明了什么? 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这段着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

《新闻两则》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新闻两则》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1、新闻两则(八年级上) 毛泽东 课题:《新闻两则》课型:讲读修订:审核: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4、培养学生阅读新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5、体会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难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读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 荻港()溃退()锐不可当 ()歼灭()绥靖()阻遏()阌乡() 解释词语 锐不可当: 业已: 2、根据课后一题的提示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 3、朗读2-3遍课文,试着找出每则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研读.赏析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检查预习 2、3 2、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四)、问题探析 1、依据预习5,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划分本则新闻的结构 (2)、标题中的“十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3)、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2、研讨《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3、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的词句,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2)、完成课后二题,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问题。 辽宁省委领导捐助希望工程 ①本报沈阳3月30日电(记者迟洪江)②3月29日,辽宁省委办公厅将5万多元捐款送到市希望工程办公室。③这是省领导和办公厅近900名同志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一片深情厚谊。 ④辽宁省委书记顾金池提出,省委机关要带好头重视和支持“希望工程”建设,从整个民族的未来、民族的素质提高的战略高度认识和解决贫困地区辍学儿童读书问题。⑤他带头向希望工程捐款300元,省委其他领导和老同志也带头捐了款。

寓言四则学案1MicrosoftWord文档

《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3、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学习重点】重点是分析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多角度概括寓意,学习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1)伊索生平介绍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在基督诞生前约600年,也就是2500多年前出生在希腊。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他的舅舅恨这个又矮又丑的外甥,常常强迫他在田里做最艰苦的工作。 母亲去世后,伊索跟着曾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他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后来,伊索被牧羊人卖了,从此以后伊索就变成一个奴隶。有一天,伊索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他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放松他的舌头。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 大家都喜欢伊索说故事,也都敬佩他过人的聪明。伊索曾经靠机智救过朋友和主人的急难;凭机智避免敌人的伤害,解除奴隶的桎梏。据说伊索因得罪特耳菲人而被陷害致死。 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中大多以动物为主:有的用豺狼、狮子等比喻人间权贵,揭露其残暴、肆虐的一面;有的则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2)《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的神 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是众神之王。他掌管着天地的秩序。赫拉,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以至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3)韩非(?~公元前233),出身韩国贵族,曾和李斯同学于荀况,李斯自以为不及。当时韩国国力衰弱,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富国强兵、修明法制的主张,不被采纳,退而著书,成十余万言。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后十分钦佩,于是发兵攻韩,索要韩非。韩王派遣韩非入秦,秦王却又不加信用,后又听了李斯、姚贾诬陷,将他拘囚下狱,李斯送毒药使他自杀于狱中。 《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今传本正合其数。不过今本除《史记》中所举《孤愤》《说难》等十篇外,多有窜入文字。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 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习资料参考 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时代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寓言四则》教学案 新人教版

24 寓言四则 【导学目标】 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2.了解寓言的艺术特色。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1课时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寓言故事传达着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寓言四则》,看看我们能获得哪些人生经验。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赫.拉(hè)宙.斯(zhòu)庇.护(bì)粘.住(zhān) 2.文体知识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3.作者名片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感。 4.背景链接 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1)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塞冬和哈迪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冥府;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菲斯托斯,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耳墨斯,美神阿芙洛狄忒,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2)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3)赫耳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牲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概括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交流点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寓言四则》课内阅读2(含答案)

课内阅读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句中的“笑”呢?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战斗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斗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__________ (2)《蚊子和狮子》: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3.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4.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5.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寓言四则》学案

30课《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和概括寓意。 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③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赫拉﹝﹞宙斯﹝﹞庇护﹝﹞饶头﹝﹞较量﹝﹞粘住﹝﹞ 塞翁﹝﹞何遽﹝﹞堕﹝﹞将骏马﹝﹞折()其髀﹝﹞ 跛足﹝﹞ 2. 解释加线的词: ⑴天雨墙坏()不筑,⑵暮而果大亡其财()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22 寓言四则 知识目标 了解几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能力目标 学习改写及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教师活动 学法指导: 针对第1课时步骤二中的概括寓意 如何归纳寓言的寓意 归纳寓言的寓意,常用方法有: 1.看寓言的题目。 寓言的题目一般都是对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搞清题目的意思,从而弄清寓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归纳寓意的方法。 2.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 有的寓言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有暗示寓意的语句。 3.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 寓言中的某些重点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只要反复推敲,就能得出寓言的寓意。 4.看各段意思的共同点。 如《狼和小羊》,明明狼的三次借口都被小羊以事实驳回,狼还是露出凶残的本性吃掉小羊,从而可以得出文章的寓意;对像狼这样凶狠的家伙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5.联系实际是弄懂寓意的关键。 寓意的主人公一般都象征着生活中的人或事物。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寓意。 联系生活实际,弄懂了寓言的寓意,我们不仅可以学好寓言,还可以使自己受到教育,认识水平也会不断提 高。 第1课时 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寓言故事传达着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寓言四则》,看看我们能获得哪些人生经验。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目标导学一 知识卡片】 1.作者名片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