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主义建筑基本观点

现代主义建筑基本观点

现代主义建筑基本观点
现代主义建筑基本观点

现代主义建筑基本观点

从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观点:

①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格罗皮乌斯说:“我们正处在全部勒柯布西耶生活发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最要紧的是跟上不断发展的潮流。”

②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针对学院派建筑师轻视实用和经济问题,密斯范德罗说:“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又说:“我们的实用性房屋值得称之为建筑,只要它们能以完善的功能真正反映所处的时代。”勒柯布西耶则号召建筑师要从轮船、汽车和飞机的设计中得到启示:“一切都建立在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③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格罗皮乌斯在1910年即建议用工业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范德罗认为:“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筑师和营造者的关键课题。”他一生不倦地探求钢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建筑特性。勒柯布西耶则努力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们在使用这些建筑材料方面,树立了许多范例。

④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密斯范德罗说:“在我们的建筑中使用已往时代的形式是没有出路的。即使有最高的艺术才能,这样去做也要失败。”格罗皮乌斯说:“我们不能

再无尽无休地复古了。建筑不前进,就要死亡。”

⑤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外立面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外立面 3.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外立面 源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19年的包豪斯学派发起。现代主义建筑的立面特征反映了当代建筑表现工业化时代的精神。 具体特征: (1)建筑外观应成为新技术的反映,而不去掩饰。 (2)建筑造型自由且不对称,立面的形式取决于使用功能的需要。 (3)建筑立面造型摒弃这种主义的复古思潮与繁琐装饰,成为几何形体的抽象组合,简洁、明亮、轻快便是它的外部特征,反对多余的装饰,墙面平整光滑,无突出的柱式或线脚,窗子用大片玻璃,不加窗棂,干净利落。 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 国际式:当时的现代主义风格 自由平面自由面横向长窗,技术精美 柯布西耶 风格变化大 早期:理性主义思想萨夫以别墅1928设计1930建成 1.自由平面(生长起自由立面) 2 自由立面 3带型长窗 (采用框架结构,窗户开设不受墙体限制) 4底层架空(由于结构技术的发展,可将底层架空) 5屋顶花园(现在多见,当时是了不起的创新)(屋顶种植绿植——屋顶景观) 粗野主义时期 1952年马赛公寓 提出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立面: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立面不做任何多余装饰。直接表现的是模板拆 除之后混凝土的效果。立面装饰粗野的一面:清水混凝土。 阳台侧板颜色鲜艳 浪漫主义时期朗香教堂1950 抽象主义代表作品 上帝聆听你祈祷的声学原件 曲线屋顶像是给建筑戴上帽子倾斜白墙上大小不一的喇叭口形状的窗户。 有的外大内小,有的内小外大。营造出室内彩色的光线。 室内的家具设计皮革钢管:可调整角度的躺椅、大沙发椅。当代也一直在沿用。 赖特美国浪漫的田园主义柯布西耶:狂飙式建筑大师 流水别墅横向和竖向构图,空间交错设置。空间虚实对比、材质对比 特点:和环境的有机融合这样的作品只能放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若放在城市里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像从环境中长出来一样。 约翰逊制蜡中心蘑菇柱造型蘑菇住之间镶嵌由玻璃管组成的玻璃顶why在大空间下是开敞式办公空间(现代开敞式办公的由来)避免光线太强形成眩光。(玻璃管粘合在一起形成的玻璃可形成漫射型光线,光线柔和,适合办公空间的需要。) 密斯凡德罗 少就是多 1929巴塞罗那展馆 技术精美形式简洁 范思沃斯住宅 玻璃盒子钢和玻璃表现玻璃的透明性内部空间布局夜间一览无余忽略了住 宅私密性的需求

现代十大设计理念

现代十大设计理念 高技术派设计 后现代主义设计 解构主义设计 孟菲斯设计 人性化设计 未来风格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 新现代主义设计 绿色设计 波普设计 高技术派设计/高科技风格 高科技风格源于20世纪20到30年代的机器美学,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点。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设计师和建筑师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尖端技术不断进入人类的生活空间,要求树立一种与高科技相应的设计美学,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高科技风格。 后现代主义设计(Post 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它涉及到艺术、设计、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态的诸多领域,它是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 后现代主义以科技和信息革命为特征、并以后工业社会文明为基础。 一、反对设计形式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 二、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 三、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主张新旧糅合,主张兼容并蓄。 四、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设计的后果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讲究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和人对技术的整体系统化把握,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 解构主义设计 解构主义设计是一种重要的现代设计风格,是后现代时期的设计师在对设计形式及其理论进行探索时所创造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建筑设计界。 解构主义设计师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和后现代主义历史风格的过分装饰化、商业化的形式均持否定态度,认为设计应充分表现作品的局部特征,作品的真正完整性应寓于各部件的独立显现之中。其建筑在整体外观、立面墙壁、室内设计等方面,都追求各局部部件和立体空间的明显分离的效果及其独立特征。经解构主义设计精心处理的相互分离的局部与局部之间,往往存在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整体关系,往往并非是无序的杂乱拼合。 最著名的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设计师盖里、埃森曼等,其中以美国设计师盖里的作品最负盛名。

现代艺术思潮名词解释

现代艺术思潮 一名词解释 1.未来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文艺流派,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的。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热衷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否定一些文艺规律和传统,表现出对未来社会的追求和热切向往,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艺术。 2.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一座富有个性的建筑作品。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位于贝尼朗岛,面临大海,被设计成贝壳型。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桥梁工程师埃菲尔。设计以钢架结构而成,高300米。埃菲尔铁塔在现代美学上的意义今天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它解开了现代审美的新篇章,是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新纪元的伟大起点之一。 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约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 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他们没有明确的纲领,指是思想、类型相近的艺术一群。其设计风格颇为大胆独特,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是追求艺术实用性合理性的新艺术流派。 士集团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 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纹样和色彩,利用观众的视觉变化来造成一种幻觉效果。他们是打

破了纯绘画艺术和装饰图案艺术之间的界限,对工艺美术银幕艺术,广告艺术和建筑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代表比亚齐、赖利等。 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后来将这一观念用于建筑和机械设计,代表艺术家塔特林,代表作《第三国际纪念碑》。构成主义对现代设计与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影响的艺术大家。他的雕塑注重造形与材质,作品流露出结实的造型和赋予思考的、独特的创作思维。他以现代手法结合罗马尼亚民间木雕艺术特点,形成独特的象征主义风格,被视为现代抽象雕塑之父。 影响,开始制作以抽象形态组成的、可以由机器牵动的金属雕塑。通过不断更换位置和方向,随之不断出现新的形态,给人以多种多样的感受。他的活动雕塑打破了雕塑的静态法则,并使之成为工业制品,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环境之中。 现代媒体和现代媒介两部分。使艺术向所有可了解的媒介和社会关系延伸,是当代艺术的主流样式。 抽象造型能力来控制画面的形式因素。他的艺术是链接19世界末实验性绘画和10世纪初表现主义的桥梁。 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以《风格》杂志为中心,因此而得名。其绘画宗旨是只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5个基本观点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5个基本观点 现代主义建筑基本观点有哪些? 从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观点: ①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格罗皮乌斯说:我们正处在全部勒柯布西耶生活发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最要紧的是跟上不断发展的潮流。 ②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针对学院派建筑师轻视实用和经济问题,密斯范德罗说: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又说:我们的实用性房屋值得称之为建筑,只要它们能以完善的功能真正反映所处的时代。勒柯布西耶则号召建筑师要从轮船、汽车和飞机的设计中得到启示:一切都建立在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基础上。 ③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格罗皮乌斯在1910年即建议用工业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范德罗认为: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 筑师和营造者的关键课题。他一生不倦地探求钢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建筑特性。勒柯布西 耶则努力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们在使用这些建筑材料方面,树立了许多范例。 ④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密斯范德罗说:在我们的建筑中使用已往时代的形式是没有出路的。即使有最高的艺术才能,这样去做也要失败。格罗皮乌斯说:我们不能再无尽无休地复古了。建筑不前进,就要死亡。 ⑤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浅论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

浅论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 摘要:本文意在阐述用空间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其产生到发展,再到其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的不同,看空间的不同和空间给人感知上的不同。阐述在建筑风格,建筑形式的改变与空间的改变之间的影响以及联系,并以一些建筑实例加以说明。 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及其发展 现代主义建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

现代主义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现代主义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摘要: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在中国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基本原则顺应了中国最初工业快速发展的 需要。但是其并未解决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成长的艺术设计的矛盾。设计师盲目追求现代风格,把功能凌 驾在建筑个性之上。提出现代中国设计的发展方向是以人为本、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历史文脉与时代感 并重、多元化的包容。本文先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形成和影响分析入手,再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及环境 设计从理论上到对实际作品设计风格的分析。从而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我们 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进程,走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设计之路,最后作了一些总结。 关键词: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建筑特点;设计影响;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一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1)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形成的时代背景 时间上一般是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它的产生是产业革命和由此引起的资本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同时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影响建筑发展的新因素引起。 大概是工业革命以后,因为社会生产大分工,设计因此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正是这个建筑历史上空前的建筑革命孕育了20世纪的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出现,对于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形成的背景。 (2)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作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建筑创作的主张,并且推出大胆创新的优秀作品,将推动建筑改革走向高潮。德国建筑师格罗皮厄斯和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格罗皮厄斯的代表作中1911年的法古斯工厂,世界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建筑。1926年在德国德绍建造设计的包豪斯新校舍,代表着现代建筑的成熟,此时的建筑强调功能性和理性。彼得·贝伦斯设计的透平机车间采用钢筋混凝土被西方称之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3)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特点 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是当时的工业化生产而产生的。同时由于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出现,促使了当时建筑技术的革新。而且现代主义又称为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第一强调功能,提倡“形式服从功能”,第二是对新技术应用,第三体现新的审美观点,摈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和繁琐装饰,第四主义空间组合与结合环境。 二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1)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在中国的产生原因 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在中国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基本原则顺应了中国最初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建筑师不但大量运用现代建筑的技术成果,出现了“北京和平饭店”,上海同济大学“文远楼”等一批现代建筑,它们共同的特点:1.功能合理,平面流畅;2.造型简洁,不尚装饰;3.施工方便、建造经济; (2)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设计的功能性和理性成为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师门所追求的目标,现代中国建筑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原则,根本出发点是“人本精神,适宜环境”。现代中国建筑设计以功能为根本出发点,对建筑进行灵活的处理,兼顾技术和艺术对空间进行创造,侧重文化内涵的表达,注重绿色生态设计。没有过分的装饰,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充分的表达了现代中国快节奏生活、简约和实用,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例如北京798艺术区其主要建筑就是由上世纪50年代设计师设计并建造,采用了当时最先进

建筑设计方法

二十世纪中期美国现代主义独体住宅设计浅析 摘要:二十世纪初期主要在欧洲发生两次的世界大战,导致大量欧洲人移民美国,具有现代主义理论知识的欧洲建筑师将现代设计理念传播至美国,掀起了在美国繁荣发展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高潮,同时美国优秀本土建筑师通过结合自身建筑经验,将本土地域性和气候与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相结合,设计出了许多优秀的具有浓郁美国风情的现代主义独体住宅,本文将从功能、立面造型、地域性等方面对其作浅要分析。 关键词:现代主义;独体住宅;功能;立面造型;地域性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mainly in Europe occurred twice world wars, resulting in many Europeans e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with modern theory knowledge of European architect of modern design idea spread to the United States, surging in the climax of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modernism, and the excellent local architects through combined with its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combining local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ed many excellent with strong American style modernism only residential. I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s a shallow from the aspects of function, facade, regionality. Modernism; Singleton residence; function; elevation modeling; regionality 历史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量欧洲移民移居美国,随着政治与经济的日益强盛,钢铁、汽车与建筑业在二战后大力发展并成为美国三大支柱产业。而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随着二战的爆发欧洲各国遭受巨大破坏,移民更是大量涌向美国。此时,在欧洲诞生的现代主义经历长期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大批欧洲建筑师带着成熟的现代主义理论与实践经验在美国从事建筑设计与教学活动,深深地影响了美国二战后的大规模建设。 来自奥地利的两位欧洲建筑师诺伊特拉和辛德勒把欧洲现代主义理念带到美国,并发展出极具时代特征的现代主义独体住宅,而美国本土建筑大师赖特则独具一格,推出了一种称为“美国风”(Usonian)的住宅新体系,发展出了草原式住宅,使之与美国中西部广阔的草原风光相配,与环境协调,体现材料的本性,成为符合地域特色的建筑。下面我将就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盛的现代主义独体住宅做简要的分析。 1 平面功能分析 1.1 首先介绍独体住宅的一般平面设计特性。按使用性质划分独体住宅和其它类型的住宅一样,一般分为也分为居住、辅助、交通三大功能部分。居住部分一般包括起居室(或起居室兼餐室、起居室兼客厅)、卧室(包括成人卧室、儿童卧室)、餐室、客厅、工作室(包括书房、写作室、绘画室、琴房、小型实验室以及练功房等)。某些特定的住宅里还设有警卫员卧室、保姆室等。辅助部分包括厨房(或厨房兼餐室)、卫生间(包括厕所、洗脸间、浴室)、车库。除此之外还有作为上述两大部分之间的联系部分和附属部分,如门厅、走廊、阳台、平台等。 1.2 美国现代主义独体住宅一般可按私密性可划分为开放空间(公共性空间)——服务性空间——半私密空间(过渡空间)——私密空间,其中客厅——厨房——书房——阳台(露台)——卧室——卫生间,私密程度依次增大。独体住宅的房间组成并不复杂,然而却因功能使用性质不同而要求各异:卧室有较高的私密性,需以“隔”保持相对的封闭与独立;起居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

浅谈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设计艺术史概论 ——浅谈现代主义建筑 经过八周设计艺术史的学习,对现代设计艺术史的来龙去脉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萌芽到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再到现代主义和包豪斯学校的建立,最后到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设计艺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艺术家、设计师们的努力下走向了新的纪元。下面我简要概述一下设计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19世纪初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从此人类由农业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工业设计随之产生,1850年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代表着工业设计的萌芽,工艺美术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其特点有: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3、提倡简单、朴实,功能良好。4、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华而不实趋向。 20世纪初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一场对传统意识形态革命——现代主义设计,成为20世纪设计的核心。主要是设计师为找寻代表新时代的形式,为改变设计观念,开始在设计观念、风格、形式及材料等方面进行探索,而集中在德国(始于工业同盟,包豪斯为高潮)、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进行试验,在30年代中期取得惊人成就。 二战的爆发各国的经济都遭到极大破坏,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西方各国才开始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两次大战期间,美国设计是最辉煌的时期,在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1、出现了独立的设计事务所。2、美国大众文化对于设计风格的影响。 现代主义采用同一的、单调的设计对待不同的设计问题,以简单的

中性方式来应付复杂的设计要求,忽视了人的要求、审美价值以及传统的影响;另外人们开始重视设计责任,要求保护有限的资源,因此国际主义造成了广泛的不满,促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以改变国际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后现代主义是从建筑设计开始的,70年代建筑上出现了对现代主义的挑战,最早在建筑上提出比较明确的后现代主义主张的首推温图利。在温图利向提出现代主义挑战以来,除了后现代主义还有一条道路就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被称为“新现代主义”或“新现代”设计。新现代主义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根据新的需要给现代主义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新现代主义是在混乱的后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回归过程,重新恢复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一些理性的、次序的、功能性的特征,具有它特有的清新味道。 现代艺术史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设计师,下面来谈谈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上体现的现代主义内容分为: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设计形式包括: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中心,不再以形式为出发点,讲究效率、科学性。2、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立体主义影响。具体特征表现:A、六面建筑。B、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特征,结果是幕墙结构的产生。C、标准化原则。D、反装饰主义立场。E、中性色彩计划。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特别是整体设计的考虑。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 美国著名建筑家弗兰克·赖特他是美国现代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先驱人物,他毕生设计了大量的住宅建筑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探索特征;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1937年,他设计出“美国风格”的住宅建筑,这种风格的住宅建筑的构思是采用现代主义的简单几何形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 当我们讨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这一论题时,相信许多人心怀疑虑:"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至少,第一以"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第二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假如我们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史观的思维定势,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转而将目光放在中国建筑发展自身,我们蓦然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一、现代风格的诞生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 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作者:佚名 时间:2008-7-14 浏览量: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浅析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特点

浅析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特点 ——以唐纳公园公园为例 内容摘要: 托马斯·丘奇(Thomas Church)是上世纪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作为美国现代园林设计的开拓者之一,他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了自己的景观实践,开创了被称为"加州花园"的美国西海岸现代园林风格。他的作品根植于加州环境的独特风格,为世人所追捧,是"加州花园"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设计思想和手法对今天美国和世界的风景园林设计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托马斯·丘奇(Thomas Church)的唐纳公园为例,分析现代景观设计的特点。 关键词:托马斯·丘奇唐纳公园现代主义景观, 1.现代主义的产生 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对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主义从文化的历史角度来说,是1914年前的几十年中兴起的新艺术与文学风格,是艺术家为了反抗19世纪末期的陈规旧矩,转而用一种他们认为感情上更真实的方式,来表现出大家真正的感受与想法。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 2.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理念 现代主义是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发生的变化,但是相比较于景观而言,景观确实受到了土地,水,植物的限制,无法在材料上找到变革。于是在对传统中的对称、轴线和附加装饰的攻击中找到了变革的方向。西方古典主义园林设计认为自然中的空间只有得到清晰的界定才能被感知。凡尔赛宫的园林就是一典型代表。在这样的古典园林中,空间是通过一系列轴线组织起来的序列,再由中心焦点和围合要素所界定的闭合体。但在现代主义景观设计者来看,空间是自由而活生生地呼吸着的事物,正如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 所认为的:“空间是相互流动没有边界。”设计应当去追求自由流动的成为一个时空连续体的空间,是现代主义景观不同于古典园林的重要特征。这种创造动态流动空间的目标也衍生出了一系列新的空间设计模式和手法。现代主义以功能主义作为新的设计出发点,将人的体验和在景观中的活动流线看做设计结构的组成部分,反对强加的图案之内活动的设计,从而使人的活动和体验成为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景观设计第一指南。 3.以托马斯`丘奇和他的加州花园中的唐纳花园为例,分析现代主义景观的特点。 3.1托马斯·丘奇的唐纳公园浅析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西海岸,一种不同以往的私人花园风格逐渐兴起,不仅搜到渴望拥有自己的花园的中产阶层的喜爱,也在美国风景园林行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当时现代园林的代表。这种露天木质平台、游泳池、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的小花园为人们创造了户外生活的新方式,被称之为“加州花园”。丘奇说:每一个设计都应该是独特的,都有独特的场地性质和使用需求,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找出一个满足所有求的“解。形式应该来源场地的特质和业主独特的需求,并不是那些历史典籍,对于场地中类景观因素需要通过理性的处理,而非一味的根据习惯。他喜欢用锯齿线、钢琴线、肾形、米巴曲线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形式语言来构成他的平面,不同质感的地面铺装间的对比,形成他的风格。 丘奇的每一个设计都是独特的,都符合独特的场地性质和使用需求。他认为,景观的形式取决于场地的特性、建筑的风格和业主的生活方式,并反对绝对的形式主义,作品拥有全新的形式和独特的空间特性,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需求。丘奇一生完成的作品数量极多,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

浅谈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 摘要:当代生活强调建筑与工业的结合, 强调建筑必须走向工业化的脚步, 这样建筑可保障质与量让建筑服务于工业化与商业 化的社会。这样同时强调技术在建筑中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建筑与艺术之间, 由技术决定了艺术的意涵,也决定了建筑形式呈现。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建筑形式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life emphasizes building and industrial union, emphasizes building must to the steps of industrialization, so building can guarante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let building services 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society. this also stressed that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al has decisive role, i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art, the technology to the meaning of art, also determines the building representation. keywords: modern socialist, building design, architecture for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 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在开始的十余年里,西方有学者将建筑领域这种新的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般学术界仍将它们作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现象进行考察与认识,也有将其统称做“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建筑中后现代概念的提出是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关于社会文化问题的讨论密不可分的。后现代不是建筑领域的专有名词,其在不同的领域内涵不尽相同,但这个名词已被用来描述20世纪后半叶涉及人类政治、经济、社会、艺术以及思想与知识领域观念转变的共同特性。后现代思考开始于西方世界对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的全面反思。 建筑思想的转变总是折射出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变迁,但就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种种现象来看,建筑的发展也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有形式。建筑中的后现代在开始时往往被理解成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现象,而在以后的十几年里,随着新的建筑思潮与建筑实践的不断涌现,其内涵也不断变化。随着弗兰普敦、柯尔弘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一系列著作的发表,一些在整体上对这一时期建筑转变的学术研究开始形成。建筑的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 西方的现代建筑运动在二次大战之间达到高潮。以现代派建筑大师的思想与时间为代表所推动发展的现代建筑派,在相当一段时期里被人认为是抛弃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发展必然。当时先锋派建筑师们关注大量住宅需求的设计实验、强调建筑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建筑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都是19世纪以来持续探索的工业化时代建筑发展方式的决定性成果。在20世纪30 、40 年代中叶,先锋派门倡导的现代性被变异成一种特殊的、被称作“新传统”的纪念性风格。基甸、佩夫斯纳和希契科克等理论家的书已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著作。 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建筑成为西方世界众多城市更新与振兴的重要策略。同时,这种顺应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而形成的现代化模式,又继续向西方以外的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延伸,并且,现代派所创建的美学形势也同时从边缘走向主流。 现代派建筑师们普遍强调设计与建造技术以及使用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理性精神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引领这个时代建筑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代派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密斯·范·德·罗及其战后的实践活动表现出一种技术至上的典型趋向。这典型地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战前先锋派的理想探索在战后迅疾发展的经济浪潮中不可避免地转化成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力量。他设计的芝加哥湖滨公寓和纽约西格拉姆大厦,不仅是新时代的技术纪念碑,也是现代都市摩天楼的商业形象和资本主义权利的表征建立了最重要的范本。密斯以一种精密的建筑美学与工业技术的最佳利用的高度结合,创造了特有的建筑文化。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塔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成为这个时代技术与资本的最强有力的象征。 战后,技术至上的意识形态还演绎出新的未来主义。一方面是战后西方世界技术持续强劲发展的激励,另一方面,以英国的班纳姆等人为代表的理论家也为这些畅想推波助澜。6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高级派代,其代表是英国的阿基格拉姆集团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 现代建筑派在主张建筑形式是从使用功能以及建造技术的逻辑关系中获得的同时,又极力推崇建筑师作为形式创造者的直觉与才能。20世纪60年代初,建筑设计已经明显地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理解的分化状态,“重理”或“偏情”两种倾向的出现似乎已经说明了这点。

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粗野主义建筑设计特点

中外建筑史 指导老师:杨莹 班级:1206109 学号:120610930 学生:郭建华

考试题目: 分析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建筑、粗野主义建筑的设计特点以及代表人物和作品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点 ?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于全世界,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用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现代派建筑。新的建筑学原则。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风格特征。在20世纪20~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征:平屋顶、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 ?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造型和线条。 以简洁的造型和线条塑造鲜明的社区表情。 ?立面和建材。 通过高耸的建筑外立面和带有强烈金属质感的建筑材料堆积出居住者的炫富感,以国际流行的色调和非对称性的手法,彰显都市感和现代感。色彩。竖线条的色彩分割和纯粹抽象的集合风格,凝练硬朗,营造挺拔的社区形象。?布局。 波浪形态的建筑布局高低跌宕,简单轻松,舒适自然。强调时代感是它最大的特点。

浅谈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与理念

浅谈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与理念 摘要: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独特,富于现代化气息,是城市的潮流。作为一名建筑师,应理解建筑设计的风格与基本理念,明晰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根据现代建筑的潮流,提出关于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构想。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创意 Abstract: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unique design style, full of modern breath, is the trend of the city. As an architect, should underst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style and basic concept, clear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put forward about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idea. Key words: the modern style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originality 现代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富现代化格调的设计工程,仿佛已是城市的商标;综观多年来的城市改造工程,在种类和风格上均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古典、传统或是现代化的呈现,凭着设计者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创意,经过他们的一番塑造之后,房舍的每一处,都散发出独特的神韵。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理解建筑设计的意义可以使建筑师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和职业目标,然后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从而设计出富有个性的现代城市建筑。 一、现代建筑设计的风格与基本理念 风格是对于某个人、某个时代、某个文化的最重要的阐释和代表。建筑则更是有其不同的艺术风格,正是这些风格成为了某位建筑大师、某个时代和某种地域、某个名族的象征。我们从世界范围内划分,建筑风格则有西方建筑风格(或称为欧洲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以及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而每一个建筑风格又在具体的地域中有着各种差别。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欧洲建筑,在中世纪晚期就有哥特建筑、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等不同的类型。而就传统的中国建筑而言,南北之间、不同的民族之间也都有着具很大的差别。 伴随着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市场经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由此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多样化的功能需求。近年来设计界都强调建筑要为社会服务,建筑设计要以实用功能为核心,在现代建筑设计思想中更是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注重设计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性和效率性,重功能轻形式。现代设计的基本理念则包括:1.注重环境保护,2.注重结构设计的合理性,3.注重功能的多样性,4.注重新能源的合理化循环使用。用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在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