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名称来源:1615年重商主义者孟克莱田写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创

经济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指家庭管理

经济一词最早出自色诺芬,古希腊最早研究经济的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35),他的著作《经济论》以对话的形式转述了苏格拉底的许多经济思想。《经济论》是论述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其副标题是关于"财富管理的讨论",成为古希腊关于经济的代表作,其主要思想包括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维护自然经济,高度重视农业等。

孟克莱田在小册子中为了表达与经济学原本意义所不同的内容,加上了“政治”这个修饰语,用来表示它是国王管理整个国家经济的一问学问。政治经济学,指的是国家的经济学(即国家的经济管理),社会的经济学(即社会的经济管理)。

政治:社会、国家经济:家务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财产管理的学问

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形成独立的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

重商主义 15、16、17世纪

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叶

威廉.配第 17世纪

亚当.斯密 18世纪

不能解释劳动与价值和剩余价值

李嘉图 18世纪、19世纪

破产后

①庸俗政经学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19世纪40年代)

经济学(马歇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19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当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重商主义

最初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是重商主义。它是封建社会瓦解后,伴随海外贸易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是15中叶、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代表了当时欧洲经济思想的主流。

重商主义最突出的思想是重金、贸易顺差和国家干预。因而重商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从诞生之始就强烈地包含有国家的经济管理这样的内容。

代表:英国威廉.斯塔福托马斯.曼法国:孟克莱田柯尔贝尔

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是继重商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流派。重农学派的出发点“是在法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不是在英国这个以工业、商业和航海业为主的国家”。

重农学派是打着封建招牌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重农学派把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基础,他们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惟一产生剩余的部门,同时他们也重视整体经济中各部门的联系。

重农学派认为重商主义破坏了法国农业和经济,分析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所以表现出了强烈的反重商主义倾向。

代表:法国弗兰斯瓦.魁奈杜尔哥

魁奈提出“纯产品学说”;认为物质才是财富,农业使财富增加,工业只改变财富形态,货币只是流动手段;此外,还提出保障土地所有权、增加农民收入、实行适度赋税等观点。

杜尔哥明确了生产要素有三:土地、劳动和资本,从而其收入也有三种形态:地租、工资和利润。杜尔哥的经济理论体系无疑是近代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雏形。

古典(政治)经济学派

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主流经济学派,第一次提出宏伟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反映了那个时代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其理论批判封建旧制度以及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想,主张经济自由主义。

代表:英国: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布阿吉尔贝尔、魁奈、西斯蒙第

古典经济学率先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增加国民财富的有效源泉,研究了劳动和分工,研究了位于社会经济运行的背后并且支配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尽管古典经济学最终的结论,仍然要归结到国家的管理政策(只不过从重商主义的干预政策转向了自由放任政策),但在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中,古典经济学显然更加关注经济运行规律本

身。由此,经济学的研究思路,逐渐从对国家经济管理的直接关注,转向对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与此同时,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也逐渐扬弃了原先“经济管理”的内涵,开始体现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涵。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

英国早期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赋税论》于1662年出版《政治算术》于1672年出版

《赋税论》共分十五章,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政府怎样征收和使用赋税,才能促进财富生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配第在《赋税论》中的第一个重要经济观点:从生产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把劳动看作财富的源泉。配第有一句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另一个重要经济观点:把劳动时间看作衡量价值的尺度和基础。这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配第在创立劳动价值论上的贡献,不仅在于首先明确地用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价值,而且在于他已经看到价值量的大小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却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配第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地租的性质和来源,提出了第三个重要的经济观点:地租是从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费用(工资加种子)以后的余额。

* 亚当.斯密

被尊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其经典著作《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正式诞生。1776年3月9日,《国富论》这部经济学巨著问世。在斯密生前《国富论》出了5版(1776,1778,1784,1786,1789)。这本巨著对英国经济政策影响甚大。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心任务就是弄清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而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正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兼顾好个人和社会、生产者的利益,而避免牺牲掉某一方面的利益。

围绕着这个主题,斯密系统地发挥了关于价值、市场、竞争、经济目标的分析、经济政治学、财政学等一系列观点。

《国富论》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但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斯密所论述的劳动价值论和三个阶级三种收入的学说。

斯密所论述的劳动价值论:斯密区分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认为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斯密认为,在前资本主义阶段,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因此,在简

单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商品的交换是等量劳动的互换。交换对于交换的任何一方来说,都不可能产生更多的价值。

斯密将视野转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他就面临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既然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交换是等价交换,而等价交换不可能产生新增加的价值,那么,资本家的利润从何而来?

他认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产生以后,购买到的劳动量大于生产中耗费的劳动量。因此,商品的价值不再由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由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这种购买到的劳动量可以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由此他第一次将社会分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斯密从“经济人”观念出发,系统论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他认为,人们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却使整个社会获得最大利益。在“自然秩序”下,能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促进社会财富增长。国家的职能是保护国家和个人的安全,建设并维护私人无力办或不愿办的公共事业,起“守夜人”的作用。

*大卫·李嘉图(1772-1823 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

李嘉图的主要经济思想反映在他1817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简称《赋税原理》)之中李嘉图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他继承了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原理。他提出,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但并不是个别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实际所耗费的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但他没有提出劳动的二重性)。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它是表现其它商品价值的媒介。

李嘉图的分配论

全部价值由劳动产生,并在3个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他认为,在既定的收入格局下,地租是主动的,首要的,最有保证的;工资有其固定不变的法则和水准,是发展生产不得不支出的代价;利润则是支付了地租和工资之后的余额,最容易受到损害。由此说明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实际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

李嘉图的对外贸易学说

对外贸易学说是他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的扩张虽然大大有助于一国商品总量的增长,从而使享用品总量增加,但却不会直接增加一国的价值总量,因为价值总量由本国商品所

包含的劳动决定。但是,如果存在比较成本差别,则国际分工可以带来劳动节省和效率提高。

他的理论体系的破产:李嘉图面临着两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等价交换与利润成为一对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该是等价交换,而等价的依据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如果价值规律适用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那么,就没有利润存在,否则等价交换引出了不等价的结果。而如果等价交换不引出利润,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无法解释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现实。如果按照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在生产中耗费或使用了等量劳动,就应该获得等量价值,也应该获得等量利润。在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一般来说,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不是与劳动成比例,而是与资本数量成比例。这一现实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矛盾的。

庸俗经济学

李嘉图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学只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对经济活动的表面现象进行描述,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美化经济制度。

19世纪70年代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处于自由竞争——垄断过渡阶段,该经济学对组织社会化生产,管理现代化企业、发展市场,实行宏观调控,股份制,提高企业效率等问题作了分析,但抛开生产关系(人之间经济关系)单纯分析经济问题,抹煞不同制度下社会差异。经济学有三个层面:现象、操作、理论,庸俗经济学只进行了现象、操作的分析。

代表:萨伊、马尔萨斯、穆勒

* 马尔萨斯.罗伯特

马尔萨斯(1766-1834 英国)是与李嘉图同时代的人,以其“人口论”而驰名于世。他的代表作有《人口原理》(1798年)、《政治经济学原理》(1820年)等。由于马尔萨斯试图证明劳动人民贫困和失业是因为人口增长过快,而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无关,因此,他被马克思称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代表。

*让.巴蒂斯特.萨伊

萨伊(1767-1832 法国)是19世纪初期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学说的系统化者,他的主要作品是《政治经济学概论》、《政治经济学问答》和《政治经济学教程》等。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从而将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部分。他提出效用价值论,指出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来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效用由劳动、资本和土地(自然)共同创造出来,物品价值也是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 J.S.穆勒

J.S.穆勒(1806-1873 英国)所处的时代是英国资本主义正处于比较繁荣发展的时期,工人运动

和社会改良运动高涨,使他成为一个折衷主义者。

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同时也将社会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原因、精神、心理、社会关系和人类天性等作为讨论范围。他的折衷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在对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的分析之上。他将生产仅仅看作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依社会制度改变;而财富分配则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会依社会的变化而改变。他认为唯一的生产力是劳动生产力;但又认为资本是劳动产品的积蓄来为利润辩解。他规定了使用价值、价格、价值(交换价值)的定义。他将价值分为市场价值和自然价值。市场价值决定于需求和供给;自然价值决定于它的获取难度。他考察了社会进步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批判了奴隶制和封建制,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肯定,但认为需要进行改良,对经济自由主义和干涉保护主义采取折衷,提出了适度干涉主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中叶,马克思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份,又克服了它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全面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对庸俗经济学进行了批判。

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份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坚持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中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一科学内核。通过劳动二重性的原理的创立,将新价值创造与旧价值转移统一于一个劳动过程;通过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创立,解决了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产生过程,从而解决了李嘉图的第一个矛盾。通过对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型的分析,解释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现象,解决了李嘉图的第二个矛盾。

对庸俗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却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唯一源泉。”非常准确严密的给定了交换价值即价值的概念。而庸俗经济学是不做这种区分的,认为凡是有用的,能卖钱的,就都是商品,没有什么必要进行区别。对于什么是商品交换,庸俗经济学认为商品交换就是不同效用按比例的交换,这种交换自古如此,永远如此。马克思则认为,商品交换是等量价值的交换,即等价交换。并且深刻分析了交换发展的历史。在交换的发展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和其他任何商品交换,这种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最初的职能就是作为商品的价值尺度。庸俗经济学完全无视货币的历史,直接认为货币就是资本,自行增殖就是资本的神秘的本能。马克思则认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时都不是资本,只有投入生产以后,生产资料和劳动结合以后,才成为资本。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母体,一旦产生,成为了全世界劳动者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共同财产。以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研究新问题,从

而发展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个阶段

(1)经典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理论构成了经典形式或称原创形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特征、分析框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30年代-----1967《资本论》第1卷出版

1883,马克思去世到20世纪3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黄金时代。《资本论》2、3卷、《剩余价值学论史》(考茨基整理,相当于NO.4)出版,此外大量其他经济学家完成一批高水平著作,尤其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达新水平。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兴起,中断研究。

(2)传统形式:20世纪30~6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传统形式的系统表达

德国的研究中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建立,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又取得显著成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用经济理论研究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为主要目的,学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和当时政治需发,引经据典,说文解字代替了现实的批判性考察,主观唯意志论、教条主义盛行。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一概否定、排斥、自我封闭,传统形式固守经典作家的每个具体结论,但忽视了经典理论的活灵魂(唯物辨证法,与时俱进),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找不到新的理论权威,研究停滞了。

(3)现代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变缓,学生造反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西方得到复兴。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运用《资本论》的原理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围绕V和剥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不平等交换、利润率下降、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等,进行大范围讨论。

世界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计划经济弊病严重,向市场经济过度成为改革目标,苏联、东欧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对新现象、问题的探索中产生了现代形式,现代形式在与西方经济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发展。现代形式对经典理论进行了理性反思,看到经济理论不能完全摆脱历史局限,力求对经济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

二、如何定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

马克思:研究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科学。

此外: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方式如何产生、发生和灭亡的科学。

苏联教科书: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发展的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西方经济学通行的说法

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他进一步说明该定义有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资源。

从两类定义看:

西方经济学以资源配置立论,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存在着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无限性的矛盾,由此才需要有一股力量来规范、调节在资源配置当中人的行为,这才需要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正是资源配置中人的行为及关系,研究的生产方式正是资源利用的方式。

西方经济学认识到了稀缺性,但其研究多见物不见人,忽视个体、群体的行为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对稀缺性认识有所不足。

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在于研不研究资源配置,而在于西方经济学不研究生产方式,不研究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区分一般抽象的资源配置和具体特定生产方式下的资源配置,不研究具体的资源配置。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起点:生产①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按自己设想的目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必需的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人们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另一方面人们之间相互也发生联系。前者是生产力的问题,后者是生产关系的问题。

1、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其基本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

①劳动者的劳动:活着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车间、土地等

③劳动对象:自然物,经过劳动和加工过的物品(资料)

新要素: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狭义)

生产关系: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关系,又叫生产关系体系。(广义)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交换产品和活动的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生产关系三个方面又体现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人们在这四个环节和各个环节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生产居首要地位,其余三个方面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1)生产的社会性质(集中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使用、支配)决定三者的性质

(2)生产的规模决定交换、分配、消费的规模、水平。

(3)生产的方式决定交换、分配、消费的方式。

(4)生产决定三者的对象。

(5)交换反作用于生产:

①交换能否顺利进行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

②交换为生产提供条件和信息。

(6)分配反作用于生产:

①生产前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生产的性质;分配是否合理影响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②收入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7)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②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马克思: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条件

人们在以上环节中的关系

交换环节,人们交换劳动(劳动成果、商品)、交换生产资料

分配环节,参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分配

消费环节,参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

直接的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关系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基本方式

总之,人们的关系性质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1、不能孤立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生产力、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即人们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集合起来进行生产的方式。

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质变和更替。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的生产关系

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③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水平/性质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超前、滞后),就

会阻碍或是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④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决定社

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研究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

及与此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

①要研究一定社会形态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②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中的相互关系。

③一定社会形态中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④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运行机制、发展机制。

四、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评价甚高的一个原因,是他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规律,即剩余价值的规律。

在马克思看来,政治经济学的要务,是要分析隐藏在纷繁的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因而他把目光集中在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特征之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经济规律。具体说,①考察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②阐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③揭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其运行规律,更好的为物质资料生产服务。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是可以被发现、认识和利用的、原因在于它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的三种层次

①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其存在条件是社会生

产。

②几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共有规律:价值规律、货币(G)流通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如价值规律,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存在条件是商品生产。

③某个社会形态才存在的特有规律:剩余价值(m)规律,按劳分配规律。

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辨证法,(根本方法)

经典著作《资本论》就是一部哲学著作,运用了大量唯物辩证法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科学的抽象法:

研究方法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复杂到简单,由现象到本质。

叙述方法是由简单到复杂,从本质到现象,从抽象到具体。

3、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按逻辑方法从简单、抽象的经济范畴到复杂的经济范畴,如从商品(物)到人之间关系,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到货币产生、资本出现,从简单的再生产到复杂的再生产。

用历史的方法分析问题,如介绍企业形态的变迁。

4、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实证分析回答经济现象“现实是什么”

规范分析解决人们的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

通过实证分析才能对社会生产方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通过规范分析才能正确提出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政策措施。

实例:

社会生产力概念及其发展途径

社会生产力:是指数量较多的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因劳动的社会结合而产生的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节约、分工协作的好处,以及生产工具进步等。

A、即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被考虑在内。

B、科学技术的因素

协作与分工

1、协作: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协作的优越性:提高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如果放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中看,协作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资本的集中,深化了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协作需要统一的管理),生产规模扩大。

简单协作:如果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从事协作的劳动者之间没有劳动分工,就叫做简单协作。

分工协作:以分工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协作。即有了分工,简单协作形式发展为工场手工业

2、分工: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可分为个别分工和社会分工。

个别分工:企业内部把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局部劳动,使其独立成为不同劳动者的专门职能,这种分工叫个别分工。

个别分工的优越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①缩短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空间距离,时间间隔,使生产过程有连续性。

②各个生产阶段具有并存性(空间上),同一时间可提供更多成品。

③为了空间并存,时间连续,须有计划按比例组织生产,使劳动力、原料、劳动资料等要素有合理比例。

④使劳动者的劳动专门化,使劳动方法完善。⑤使生产工具专门化,使机器偶然出现。

社会分工:农业、工业等之间的分工,农业内部、工业内部的特殊形式之间的分工。

社会分工、个别分工的联系、区别

联系:社会分工是个别分工的前提,个别分工又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工具专门化,生产劳动工具的行业分化;同一经营者经营的行业分化;半成品独立生产,同一行业不同品种产品的分化;促进国内地域分工。

区别: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劳动的联系方式不同,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对劳动力、生产资料比例的决定不同,认可的权威不同

社会生产力与企业形态变迁马克思的分析

简单协作从分散、独立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中生长出来——简单协作(无分工、共同作业,出现于手工作坊、14世纪)好处: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节约、劳动协作的经济、管理的经济——由偶然获得分工好处到主动加以利用——分工协作(出现于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14、15世纪,在封建社会,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企业的萌牙)——工人局部化,生产工具分化、专业化——机器产生——工厂制度产生(18世纪中后期)——外部竞争激烈——规模要求扩大——信用制度成为时代的需求,单个资本局限性被克服——联合经营的企业大量出现(如股份公司,19世纪初)。

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的变化,使得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形式产生,相应新的生产组织产生对整个生产力又有促进,生产工具等又有变革。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的分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

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简单协作最初是当作个体经济的对立形式,以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为中心组织起来的。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业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工人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有了雇佣关系。

分工协作(工场手工业)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阶段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有了分工后,工人劳动的独立性丧失,成为大机器生产所需工人,生产工具专业化,为大机器发明提供技术条件。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手工工场作为生产组织形式,也是工厂制度的先驱。

工厂制度(机器大生产)是资本主义典型生产方式。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

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机器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革命。既是技术的革命,还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大机器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的胜利。

机器大生产的影响:

1、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机器的使用,可大量雇用女工、童工,剥削范围扩大,机器使用时间长,资本家可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工人进一步成机器的附庸,频繁被更换,城市工人和农村的联系被割断,农业中大量农民失业。

2、资本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矛盾激化。技术运用、机器生产机器,生产力快速提高,资本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产品多样化、机器本身多样化,社会分工扩大,并产生奴役性的国际分工。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政治经济学B

西南科技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B卷) 学院: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B.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D.探索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 2、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3、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相互关系的正确论断是() A.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B.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 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二者完全一致 D. 价值由交换价值决定,二者量上没有区别 4、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 C.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 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5、资本的流通公式是() A.W-W-G′ B.G-W-G C.W-G-W D.G-W-G′ 6、部门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

A.越大 B.越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7、价值是商品的()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物质属性 D.一般属性 8、一切社会的财富都是由() A.价值构成的 B.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C.货币构成的 D.资本构成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 A、资本家集中大量货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 10、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 A、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的价值 C、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D、创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11、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 A、商品的个别价值 B、商品的社会价值 C、商品的生产成本 D、商品的生产价格 1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揭露了利润的真正来源 B、表明了利润的本质 C、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D、完全消除了各企业、各部门在所获利润上的差别 13、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体现在() A、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B、直接占有商业店员销售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C、直接榨取商业店员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D、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14、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4、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联系()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 5、生产资料是指()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 D、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 6、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和消费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7、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9、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经济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有阶级性,经济规律没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经济规 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要素是( ) A、劳动 B、资本 C、生产资料 D、劳动对象 E、劳动资料 2、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C、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E、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 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 、1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 、资本积聚()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 W?P? W’— G’ B. W? P? W’— G’·G— W

C. P? W’G’·G—W?P D. G’— W? P? W’ ) 9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 、价值手段与流通 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10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32 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C、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D、生产工具的社会化 E、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F、产品的社会化 5、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 社会生产力 B. 社会生产关系 C. 社会生产方式 D. 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 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 A. 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 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 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 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 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 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 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 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 劳动力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 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 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环节之上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A.资本主义世界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 B. 资本集中和垄断现象日益严重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 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劳动价值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重商主义经济学 D.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意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3、经济规律有哪些不同于白然规律的特点? 4、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答案

当代政治经济学讲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世界经济从出现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C,过渡时期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立时期。 E,新经济时期。 2.国家间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主要基础是 A.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近B.政治经济制度基本相同 C.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D.经济相互依赖 3.当今世界存在的发展问题,其核心是 A.西方国家的发展 B.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C.东方国家的发展 D.发达国家的发展4.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 A、英国 B、联邦德 C、法国 D、意大利 5.)当今,东西关系的实质是( )

A,和平问题B,发展问题C,战争问题D,革命问题E,生态问题 6.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 A.《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B.《世界第三理论》绿皮书 C.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D.不结盟理论 7.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D,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8.美国总统制的特点是 A.总统由全体公民选举选举人团而产生B.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C.总统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D.总统由选举委员会任命 9.南南合作的主要机构是( ) A,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B,石油输出国组织C,南方首脑会议D,七十

七国集团E,西非经济共同体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困扰世界的中东问题,其核心是( ) A,宗教问题B,水源问题 C,石油问题D,巴勒斯坦问题E,民族问题 11.“布拉格之春”是出现在捷克的 A.一个持不同政见者的地下组织 B.一场音乐会 C.一场社会主义改革运动D.一个反对派论坛 12,原东欧国家中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政治经济模式的国家是( ) A.波兰B.南斯拉夫C.匈牙利D.民主德国 13独立国家联合体是 A.国家的一种形式B.超国家的政治经济实体 C.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D.设立权力有限的中央政权机关 14. 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 A.超国家一体化组织B.关税同盟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资本积聚()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

多项选择题(32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一讲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1、经济学的含义: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 它包括理论经济学(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如会计学、技术经济学等)。 其中,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有时也简称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3、关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名称也是通用的。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被最早使用时,其中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当时,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 目前,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理解,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同义语。如有学者说,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但是都未见成功。我们这里仍然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看作是同义语。(参见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有的学者则认为,虽然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史上曾经是同义语,但今天已不宜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理由是,政治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与其它经济学科相区别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要拓宽研究对象,但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它更加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理论抽象的特色不能变。 研究基本理论,以为其它经济学科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是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对此必须坚持。(逄锦聚:《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2002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生产: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的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亦称“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还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和人们在生产关系系统中的地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A.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劳动力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 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 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一环节之上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 治 经 济 学 熊宇虹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 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 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人) 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 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

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答案(A)

广东金融学院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A) 出卷老师:蔡赛男 使用班级:1015211,1015212,1015213,1015214,1015221,1015222,1015223,1015224, 1015231,1015232,1015241,1015242,1015251,1015252,1015311,1015312,1015313,1015314 1015321,1015322,1015323,1015421,1015422,1015423,1015424,1015425,1015811,1015812 1015813,1015814,1015815,1015816,1015821,1015822,1015841,1015842,1015843,1015844 1015111,1015112,1015113,1015114,1015115,1015116,1015117,1015118,1015119,101512 1,1015122,1015123,1015131,1015132,1015133,1015151,1015152,1015511,1015512,1015 513,1015514,1015515,1015516,1015517,1015541,1015542,1015543,1015544,1015551,10 15552,1015553,1015711,1015712,1015721,1015722,1016211,1016212,1016221,1016271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5 DDADD 6----10 DDCDD 11----15 CADAD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计15分。 二、多项选择题 1----5 AE、ADE、ADE、BCD、BCD 三、辨析题(请先判断正确与否,再说明理由。)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是制度安排,二者没有区别。 答:错。(1分)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基本性制度,它反映着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虽然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者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者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3分)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错。(1分)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3分)

国际政治经济学讲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学院杨毅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世界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研究议题上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跨国生产(跨国直接投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全球化;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国家联盟经济;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等。 本课程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注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在教学上旨在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明晰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本课程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注重分析性和描述性相结合;同时注重从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出发,注重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既懂政治又明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 在课程安排上,本课从导论、范式及专题三个方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导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过程、研究议题及研究方法;范式部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国家政治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专题部分则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领域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关系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导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含义;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它的建立与发展对国际关系理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界定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霸权衰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2、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转向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关系B 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3.商品是() A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A具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具有价值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D经过商品交换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1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16.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是() A.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B.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7.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一定点之内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是() A.必要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 B.形成新价值的时间 C.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时间 D.转移所消费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A. 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剩余劳动 D.必要劳动19.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标准是() A.根据资本在劳动过程中采取形态的不同 B.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 C.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D.根据资本职能形式的不同20.资本集中() A并未改变整个社会资本的价值总量B并未改变单个资本的价值C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增大D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减少21.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生产规模的方式称为()A资本积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 讲义 CH1 总论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经济:古希腊的含义,中国古汉语的含义。 经济学的产生: 古希腊学者色诺芬(BC430—BC354)的《经济论》 (中国孔子BC551—479)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BC384—BC322)的《政治论》(中国孟子BC372—289)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法国的孟克列钦(1575—1622)(中国此时已明末清初)《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 政治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都、社会、国家的意见。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局限于流通领域。 威廉·配第:(1623—1687)《赋税论》 区分了“自然价格”与“政治价格” 两大贡献: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量决定价值量; 认识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反比。 两大误区:混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

亚当·斯密:(1723~1790)《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贡献:(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注意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 = 生活耗费的劳动 误区:价值混淆了耗费劳动与购买劳动 = 交换中购买的劳动 二元论 大卫·嘉图(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6年)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 贡献: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认识到直接的活劳动和间接的物业劳动 区分了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论述了工资与P的相对关系,说明了工人创造的价值,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分配,有相互关电系,是相对的。 提倡贸易自由“比较成本说” 缺陷:没有区分劳动与劳动力 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 两大茅盾:劳动与资本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等量资本得到等量报酬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5.5—1883.3.14);出生于律师家庭。《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资本论》1867第一卷、1885年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生产关系体系中,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是() ①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②产品分配关系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④人们在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①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②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③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④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①生产力和上层建筑②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③生产力和生产方式④某个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与赊购商品有关的货币职能是()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支付手段④贮藏手段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①不同商品生产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 ②同一商品生产中分别进行的两个劳动过程 ③商品生产中同一劳动的两重属性 ④劳动过程中两种不同职能的分工 7、在商品价值中() ①C+V+M都是在这次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②C+V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③C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④C是不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V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①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③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④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9、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②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③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④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10、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 ①可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②流动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③不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④固定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11、资本积聚是() 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②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 ③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增大资本总额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