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估算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或困惑

估算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或困惑

估算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或困惑
估算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或困惑

估算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或困惑

历城区锦绣川西南峪小学刘廷兴2012年7月24日 14:12浏览:1评论:0鲜花:0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0

送花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观察,与同事交流学习,发现现在小学估算教学的现状非常不尽人意,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教学中“登台亮相”,估算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使有老师认识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施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更为明显。

1、教师重视不够,引导不足。许多老师认为,学生会笔算就可以了,会不会估算无关紧要,反正考试时很少有估算的内容,考试时还是要用笔算。这些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估算能对学生的数感、思维及计算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受这种教学认识上的主观偏差及心理上的误导,因此很少有教师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估算教学上,更不愿意对估算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实践。

2、学生意识淡薄,能力不强。大多学校学生的估算意识较差,估算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屡见不鲜,如计算题目时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计算结果跟正确答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学生就是觉察不出,这可从学生的作业本中反映出来;又如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估算时,学生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等等。

对策: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1、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

2、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1、挖掘教材,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

2、重视交流,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

3、关注结果,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1、培养兴趣愿意用。

2、结合计算经常用。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课题研究过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组内成员太少,每个人的负担太重,既要顾全平时的教学,还要能够静下心来搞研究,时间上达不到; 2、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没有能够建立成完整的体系; 3、课题组个别老师在实验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摸式,但还是放不开,主要是担心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因此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充分。 4、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 5、实验教学中的基本课型探索较少,缺少一些细化的实际操作的内容。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15年在教育局和县教研室的指导和关心支持下,经过凉风小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申报的县级三个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

了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提高,学校课题组在课题研究方面的进行分析思考,查找问题,扬长避短,为今后能实现省市课题的申报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反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选题与真正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有差距。从县级申报的三个立项的课题来看,很大一部分来自别人已经研究得比较多的选题或写得比较多的论文经验中,没有很好把握选题的角度,因而造成选题价值大、空、繁琐。例如《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建共享研究》就显得大而繁琐。 二是选题的切口太大,研究的问题也太大,研究的对象也不太明确。如“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的是学校?老师?学生资源运用呢,还是资源的开发?“与共建共享研究”是资源呢还是网络的建设?等等。 三是课题名称表达不规范。课题名称没有体现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三要素,相反重复、累赘、啰嗦。 (二)、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 1、教师没有成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以致理论依据比较单薄,无法支撑课题。; 2、即使有部分理论依据,但理论依据比较陈旧,层次比较浅。 (三)、研究过程中总结还不够及时。教师大多重视做而轻视写,重视开展了工作的过程而忽视了成果积累和资料的收集整理提炼。因此好多资料保存不够完整,目前教师虽然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但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及时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以致总结不够及时,好多资料保存不够完整,不能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对下一步学校课题研究的几点改进思路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严肃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育每一个课题参与者必须努力学习,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教育教学研究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真正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好做实,抓有成效。要切合实际,把三个课题做好做实。我们的主攻的目标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课堂上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这也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一些困惑。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呢? 对策: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教学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估算教学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

估算教学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估算教学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困惑 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困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小学阶段估算都包括哪几种形式?每种形式估算的方法有没有不同? 2、估算如何与笔算相结合? 3、如何评价估算方法与结果的正确性? 4、估算结果能是准确值吗? …… 二、小学数学中的估算问题 小学数学中加、减、乘、除的估算主要包括估值和区间估计两种形式。区间估计又可包括估上限和估下限两种不同的形式。 1、估值 估值是指估计和、差、积、商大约是多少。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8页例2: 这道题是估计“和”大约是多少,它的主要解法有: 解法一:把376看成300,把284看成200,300+200=500。有的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500种,还有的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合起来肯定比500种多。 解法二:把376看成350,把284看成300,350+300=650。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650种。 解法三:把376看成400,把284看成300,400+300=700。有的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700种,还有的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合起来比700种少一些。 ……

这道题对和的估计大约在500~700之间。 再如苏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3页例题 这道题是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它的主要解法有: 解法一:把42头看成40头,把29千克看成20千克,40×20=800(千克)。有的学生回答为一天大约可挤奶800千克,还的学生回答一天挤奶的数量比800千克多。 解法二:把42头看成40头,把29千克看成30千克,40×30=1200(千克)。学生回答为一天大约可挤奶1200千克。 解法三:把42头看成50头,把29千克看成30千克,50×30=1500(千克)。有的学生回答为一天大约可挤奶1500千克,还有的学生回答为一天挤奶的数量比1500千克少。 …… 这道题对积的估计在800~1500之间。 通过上面两道例题,我们可以看出: (1)在计算教学中引入估算,符合“课标”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扬各自的聪明才智,表现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小学“估值”教学中,由于没有精确度的要求,主要看估值的方法是否正确。第一道题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学生对376加284的和估值在500~ 700之间,可以认为估算正确。第二道例题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学生对4229的积估值在800~1500之间,就可以认为估算正确。 (3)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在估算中有较大的差异是正常现象。但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地同比精确值相差较多向相差较少转变。如在第一题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笔算精确地计算出376+284=660,让学生比一比谁的估算的结果相差得比较少,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第二道题,也要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比一比,有意识的引到学生不断地提高估算水平。

(完整版)新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新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作为初入教育行业的年轻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还是很多的,如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需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磨练自己的毅力等,而所面临的困惑则是如何做好角色的转变,怎样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等。 对于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困惑,我结合书中所学的内容和自己的一些想法,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教育事业。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情感的教师,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在教学工作中,我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追求自身价值,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学生的活动中。 2.热爱学生。一个对学生充满诚挚的爱的教师,会随时随地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年轻教师热爱学生,应做到书中写的那样“像母亲一样慈爱,像父亲一样严格,像兄长一样亲近,像朋友一样真诚”。当一个教师真正的热爱学生,他的爱学、乐教的情绪会自然地流露出来,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使他们也产生愉悦、和谐的情感体验,激发起积极的学习动机,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境界。 3.热爱所教的学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教材,将整本书各章节梳理好,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富有情感地去讲课,让学生在平静、亲切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能深刻地感知与理解教材,从而使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做人。 4.提高政治素质。要有正确的政治信仰,确保立场不出问题;要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一个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念;要有一个理性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 5.提高业务素质。在这方面自己需要进行严格的职业训练和全面的知识储备,博览群书,使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能够胜任本学科教师的工作。要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与技能,进行教育的基本训练,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扎实的教育学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在从事教育方面的技术业务工作时得心应手。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包括教材组织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班级组织管理能力和思维精湛能力。要对教材有良好的理解与处理能力,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 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如何教学中估算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估算?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设计方案一、活动题目: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 二、对本专题的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并且对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在新教材中却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编排。估算教学纵向贯穿于各个年级,横向蕴含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内容的具体教学中。 三、确定专题的依据: 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估算教学现状不尽人意,不重视、不关心、不清楚如何教学估算由来已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令人关注的热点。 四、解决专题中相关问题的初步经验和做法: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观察,与同事交流学习,发现现在小学估算教学的现状非常不尽人意,估算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使有老师认识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施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更为明显。主要问题是: 1、教师重视不够,引导不足。许多老师认为,学生会笔算就可以了,会不会估算无关紧要,反正考试时很少有估算的内容,考试时还是要用笔算。这些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估算能对学生的数感、思维及计算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受这种教学认识上的主观偏差及心理上的误导,因此很少有教师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估算教学上,更不愿意对估算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实践。 2、学生意识淡薄,能力不强。大多学校学生的估算意识较差,估算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屡见不鲜,如计算题目时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计算结果跟正确答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学生就是觉察不出,这可从学生的作业本中反映出来;又如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估算时,学生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等等。 五、相关对策对策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1、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2、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估算已在数学教材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估算无处不在。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4812÷12,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以来,小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教学行为上的偏离: 困惑一:观念落后,方式死板 对策:扩散思维,真正开放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师很满意。如教师在教学时,教师说一学生动手做一,教师说二学生动手做二……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注重统一、过于封闭的教学都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不但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老师走。学生的一步步学习都是老师规定好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不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求知,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身心的特征等原因,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从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扩散性。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开放的文化,只有开放才有空间,才有选择,才有合作。 困惑二: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对策:克服片面,追求多样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善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效仿和专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追求名人效应,如有的教师认为尝试教学法影响面广,效果好,就不管是新授课、练习课,也不管知识难易,都放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偶尔启发一下,以为这就是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结果一段时间后,学生变得不想学习,学习成绩明显比不上同年级班级。这就是教师简单化地理解教学方法,做法上的片面性导致的不良后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选择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要始终使学生兴趣浓厚地自主学习,真正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困惑三:教材处理,舍本逐末 对策:依据实际,灵活处理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而新课标强调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简算的困惑 “简便计算”顾名思义就是比较简单、方便的计算,它是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种现象: 一、学完简便运算,常常会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这道题目要不要用简便方法计算?同时也经常发现,在刚学过简便计算后,或题目中有明确的简便计算的要求时,学生会用简便方法去计算,但是在平时的计算中就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用简便方法去做题了,而在解决问题中能用简算得更寥寥无几。这说明“简便计算”没有引发他们的内在需求,简算意识还很差。 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不用简便方法的话他可以正确的算出得数,而用了简便方法后反而错了。 为此,我不禁反思,作为教师该如何强化学生的简便意识呢?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上传: 谢龙更新时间:2013-3-6 23:29:26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我发现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更感兴趣于副科还有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学校里每学期都有几个活动,时常我们班里就剩5、6个人。课堂上我们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等等,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把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那么生动、有趣呢?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呢? 二、关于“小组合作”的困惑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但我在教学中发现,每次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讨论问题或者交流想法的时候,我们班总是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互相交流,而不管旁边学习成绩差的,学习成绩差的呢也不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就那样干坐着,也不知道别人交流的时候他有没有听进去。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依然没有进步的机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三、关于“给学困生课后辅导”的困惑 我们班有十来个学困生,在课堂上,其他同学做完题并改完了,但是这几个人总也改不完,要改的任务量也大,为了教学进度我们也不能一直等着他们。我在每学期初,就制定了给他们课后辅导的计划,但常常完不成任务。有时由于我工作没做完,但更多是因为我“抓”不到他们。我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但巧的很,这些学困生,正是中午回家吃饭的同学,他们只有等到学校开门才能进校,而那时已经要上课了。还有这些学困生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数学学的不好,语文、英语也不好,往往是三科老师排着队都要找他补作业。有时看他们补一天也补不完。而这些孩子们即使有课余时间他们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补习,真有“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如何提高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呢?

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周鎏云 一、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课时严重不够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 新教材课文多,容量大,新课的讲授尚且来不及,课后练习、作文训练的课时从那里来。 新教材课文部分难度是否太大,是否过分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很明显的以前在高三的课文现在提前到高一来上了,难道其本来就没有一个认识的梯度吗?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三、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她本身的东西如何保证? 四、不学语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 五、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行为,那如何去备好课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学生去哪里搜集资料,拓宽知识面。 六、新课程、新教材的非功利性和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功利性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朱敏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

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完整版)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问题 1.估算意识薄弱。 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像“小刚身高160分米,一只鸡蛋重30千克,汽车每小时行60米……”这些答案在学生作业中屡见不鲜。其实利用生活常识,稍作估计就能推翻这些答案。学生错误原因自然是计算不准确,但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还有的学生为了估算而估算,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而后根据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这也是缺乏估算意识导致的。只有当学生有了估算意识,便会自觉地意识到, 多可以买250,但 2 人。”也有的说: 3 一年级有 习惯。 4.估算策略单一。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乘法”中,教学第33页的例题:小明家有42头奶牛,一头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29千克,照这样计算,小明家的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就试着让学生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多数学生想到把42看成40,29看成30,40乘30等于1200,积大约是1200左右。试着让学生说说其他估计的方法,学生沉默了,教师只好自己设问,“小萝卜”估计出比800多,是怎么想的?“青椒”估计出比1500少,是怎么想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可以估大,也可以估小,也就是确定积的范围。由此看来,解决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会估算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的估算策略。当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时,教师要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比较估算策略的合理性,从而优化估算策略。

二、解决策略 1.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估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作好估算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意识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的传授上,估算示范则应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例如,二年级(上册)、(下册)和三年级(上册)中,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估算训练即可开始。在学过米、厘米、克和千克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可让学生估一估1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单位:黑板长4(),课本宽18(),一条大青鱼重2(),一 2 (1 1,商的位(2) 54×9 36岁, 3 在教学中, (1)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 (2)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出示:学校图书馆要买一种价格为29元的科技书14本,请你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学生甲是这样估计的:把29看作30,把14看作10,大约要准备300元钱;学生乙是这样估计的:把29看作30,把14看作15,大约要准备450元钱;学生丙是这样估计的:把29看作30,30×14=420,大约要准备420元。通过三个学生的交流,学生们逐渐体会到了学生丙的估计更接近准确值,更有说服力。因而,在下次碰到类似题目时,便会调整自己的估计策略,使自己的估计值更有说服力。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1、案例:初中二年级学生张某,其母亲是他所就读学校的 一名教师,该生天资聪明,接接受新事物较快,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很会猜人心思说话,小学时品行端正成绩较好,与伙伴关系融洽,但是不喜欢运动。如今,悄悄地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没有兴趣,表现为:上课走神,作业完成情况较差,更让人无所适从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消极、低落,对一切都好像无所谓似的。 采取的方法措施:其母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其各科老师座谈商讨,共同来教育、关心他。首先,家长和教师共同采用表扬的办法,如:在学习上他稍有进步时,在家里能按时学习时、完成家庭作业时,他帮助了其他同学时,某天上课纪律好、听讲认真时,等等,只要有一点好转,教师就表扬他,其父母更是如此,但他只能好上两天,就又返回原路——上课走神、作业拖沓。其次,去年暑假,其父母还让其参加了华商报举办的特训营。在七日的活动中,有夜行军、日常生活料理、团队活动、模拟找工作等项目,家长想让其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想让他明白“遇到困难应该想办法去克服”、“一份工作来之不易”等道理。结果,在活动结束他们归来时,举办方召开了欢迎仪式家长们心中都有一份期盼:孩子在外受苦了,应该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可孩子有所

改变吗?当他们出现时,家长们用暴风雨般的掌声欢迎 他们。张某父母锁定目标,看到一个疲惫的有点憔悴的 身影,暗自庆幸:这次一定有收获!可他一回到家,别 的什么也没说,就立即要打两个小时网络游戏。家长很 纳闷!后来,家长与教师经常沟通,教师也多方配合,可他还是上课走神,作业错得更厉害,父母实在没办法,就想吓唬吓唬他,让他停学,在家呆了两天,他就恳求 父母,还主动写了保证书,又去上学,好景不长,又回 到原状,期间,父母还狠狠的揍了他一次,可这一次又 一次,只能好转一两周,老问题又出现了。 担忧:我们担心,他因此而荒废学业,毁其一生。 分析:近几年来,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有一些通 病:贪玩、缺乏责任心、意志力不坚强、做事不认真、对什么都显示出不在乎、犯错时总是一边承认和保证,一边在行动上继续错误。张某的父母还是用心良苦,更 有甚者父母忙于生计,还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积极配 合,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 2、随着经济的好转,优等生、大部分中上等学生纷纷转入 县城就读,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以基础薄弱、家长期望 值小的学生为主。在课间、课后,一个个学生都生龙活 虎,有礼貌、有思想,但在课堂上,不少学生看似在认 真听讲,上课总是低着头,眼光停留在课本上,而头脑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与思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实验小学郭小云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

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较合理。可是你能够指责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众多的答案表示认可和赞扬的做法吗?毕竟赏识、表扬是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是如果说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廉价”的表扬,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三、教学模式的困惑

计算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及解决方法之思考

计算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及解决方法之思考困惑一:计算教学起来较枯燥和单调,学生兴趣不大,做题时应付式的完成任务。 解决方法: 教学时老师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他们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调整、补充等创造性的处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优化的途径有: 1、学习材料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入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及时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一节课涉及的数字也尽可能从生活素材中提练出来, 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可在课的开始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小红到超市里挑选了6件生日礼物,书包30元,文具盒9元,笔记本5元,玩具狗27元,闹钟14元,童话书7元。妈妈要求她从中选择两件,一件在10元以上,一件在10元之内。请猜猜她可以怎么选,选择这两种一共要花多少钱?这样的设计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 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和组织,能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可出示2、3、6、9、7五个数字,让学生从中挑选三个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再把学生写的算式分成“不退

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类后展开新课教学。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4、适度引进开放题 开放题是指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条件不充分、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在计算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题可为学生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创造条件,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应用阶段,可设计这样的开放题:一位外地的小朋友来老师家做客,老师刚好有一张50元的游乐券,请你帮助老师设计几个游乐方案。(游乐项目的价格略) 这样的题目给学生一定程度的思考自由和选择余地,是一种需要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对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十分有益。 另外,我们要提倡算法多样化,长此以往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计算的正确率自然会提高。 困惑二、学生明明已经学会了计算的方法,可是计算老是出错。 解决方法: 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有助于身心的发展。从小养成的好习惯,让你受益一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

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我长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充满好奇,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随着学习英语的时间的增长,学习内容的增多,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习的兴趣会随之减弱,此时的英语教学正在消磨着孩子们初学外语的的积极性。本来对外语显现的那点好奇心正逐渐的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英语的害怕,讨厌。对次,我心中产生了不少困惑。 困惑一:为什么年级越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 这两年来我接触了各个年级的学生,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低年级学生学英语是兴趣盎然;中年级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到了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下降,甚至有小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怀有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 困惑二:为什么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在中段英语的教学中,我还发现:三年级时英语较好的学生学习英语倍感轻松,但原先底子薄的学生,因为基础词汇掌握不扎实,加上新知识难度的不断增加,他们学习英语就越发困难。虽然有心想学好,在学习过程中却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引导,便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情绪,最终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困惑三:为什么记忆单词会让学生倍感困难?

在朗读对话时,常有学生因“拦路虎”而卡壳,尤其是在单词听写或考试时,碰到一些相近的单词,学生更是容易张冠李戴。 我自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最大的原因是学生在单词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策略,以致在学习过程中事倍功半,想说英语而不能,久而久之,就降低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就渐渐出现了两极分化等现象。 通过这次学习,我希望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好地驾驭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认为要搞好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很重要。 一年多的英语教学,我深深认识到,学生并不是不喜欢英语这门学科。相反,绝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英语的浓厚兴趣。关键要看教师怎样去上。我认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这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动作、言语让学生意识到你是愉快的、轻松的。比如夸张的教态、幽默的语言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另外,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操作性很强,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发言和大胆地参与。逐步引导学生英语课上“敢讲、敢练、敢演、敢用”。只有让英语教学活起来,才能吸引学生,只有让英语教学活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困惑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课堂上往往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很难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落差,因此两极分化现象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导致小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但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两极分化的比率更大些。为了缩小差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能教死了新教材。对于新教材,教师要努力吃透、悟透,努力领会新教材编排的特点与意图,把握新教材的脉络,能深“潜”进去,更能高“跳”出来,这样便能活用教材,教活教材。而且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该点到的要点到,该总结归纳的要总结归纳,避免各册教材之间出现知识的盲点。 二、教师要时刻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尤其要多关注那些上课容易走神的孩子,多鼓励,多提醒,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个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再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水平,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努力提升课堂调控能力。比如在课堂练习中有效关注反馈信息,关注出现错误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不让他们在起点处掉队。 三、教师要承认、善待学生间的差异。十个指头也有长短,我们不能硬拿那个短的和长的比,使学生觉得不论我怎么跳也是够不到那个桃子的,并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变得更差。要分层要求,对于那些已经处在下极中的学生多从最基本的问题严格要求,比如基本的计算、概念、简单的应用题等要求他们必须会。

夯实基础,避免他们掉队。太难解决的问题对他们可以网开一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保障每个孩子得到基本的、正常的、和谐的发展。 四、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缩小两端学生的差距,双方都能获益,尤其对后进生有很大的帮助。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中,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但又不敢问,也没机会问。问题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假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就有可能在自己熟悉的小团体中提出问题,因为小组讨论学习的气氛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小组的集体智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对提供帮助的同学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双方都会有合作成功的喜悦感。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