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论文人工智能读后感

马克思论文人工智能读后感

人类自我寻求的反思---人工智能观后感 – 人工智能影评

2010/1/18 20:49:38 作者:金刚 阅读95次

“你就是真实的男孩。。。在你出生前,机器人除了遵循我们的指示,它们没有梦想,没有欲望。。。而你发现了一个童话,被爱所鼓舞,被欲望所驱使,踏上了实现这个童话的旅程。最可贵的是,没有任何人教你怎样做!如果蓝仙女只是代表人类能力缺陷的一部分,希望将不存在的事物变为真实,那么她也可以代表人类最宝贵的礼物,一种追逐梦想并使梦想成真的能力。。。。。。” ----教授哈比 故事情节概要: [ 21世纪中期,由于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地球上很多城市都已经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纽约等等。人类为了在有限的资源里存活下去,不消耗能源的机器人渐渐成为社会链中为人类服务的重要一环,并且人口出生被严厉控制,一对夫妻往往要等上很久才能拿到生育的资格。为了给这些没有孩子的夫妻带来感情上的慰籍,教授哈比准备研发一种能产生情感与爱的人工智能。于是大卫诞生了,一个以哈比过世儿子为原型的小男孩机器人。作为第一个试验品,他被机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员亨利带回了家,作为礼物送给他的太太莫妮卡。由于他们自己的儿子马丁患某种疾病后一直被冷冻,类似于死亡,莫妮卡一直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而沉浸于痛苦中,亨利希望大卫的到来能给莫妮卡带来慰籍,让她的母爱得以释放。在莫妮卡经过再三犹豫后,她终于开启了大卫的情感密码。从此,大卫存在的意义被程序定义为无条件无止境地爱他的妈妈,而且这种爱是不可逆转和转移的,如果有一天莫妮卡决定不再要他,大卫只有被无情地摧毁掉。在大卫和莫妮卡渡过一段甜蜜的时光后,也许是医学的进步或人为的奇迹,莫妮卡的儿子马丁竟然苏醒了过来,并回到了家中。在马丁和大卫发生了一连串矛盾与误会后,莫妮卡终于决定放弃大卫,将他抛弃在机器人躲藏的树林里。大卫伤心欲绝,认为妈妈之所以离开他,只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小男孩。大卫曾无意中听到妈妈讲木偶皮诺曹在遇到蓝仙女后,许愿成为一个真正小男孩的童话,所以为了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孩,重新回到妈妈的身边,他开始了漫长而艰难寻找蓝仙女的梦想成真之旅。。。。。。]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故事,并由此而衍生的两者之间伦理道德,生存竞争等等问题。不过我更愿意认为,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在讲述人类自己的故事,对人类存在意

义与人类自我寻求的一次深刻反思。 人类与机器人的本质区别,或许应该就是人类是有自我意识的,有情感的,有动机的,并能运用由此而产生的生命动力去进行更高一层的自我实现。而机器人的一切都是被设定的,被程序化的,没有自我意识的,也无法独自完成自我的更高升级。 大卫的诞生,正如电影海报里那个仰望的小男孩侧影,在这里成为一个隐喻,象征着正在失去自我感,逐步丧失自我寻求能力的现代人类:被程序化、弱小、无助、迷茫、强烈需要爱或种种关系,似乎只有在这些关系中,我们能隐隐感觉到自我的存在。 自工业文明以来,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和竞争化的一味强调,疏忽对人文精神和伦理学的相应发展,造成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逐步丧失。人们渐渐失去内在的自我感,失去人存在的价值感和尊严感,并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孤独、空虚和焦虑。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现代人正在被“非人化”。如果人类最终丧失掉全部的自我存在意识和价值感,并且连由此而带来的空虚和焦虑也妥协掉,则人类的存在和机器人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也是现代人类在对待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上,始终抱有一种矛盾冲突的希望和抵制。一方面,希望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担心社会对人类“非人化”进程的加深和彻底,使人类失去作为人的真正意义,最终被机器人所代替。 影片中,怀着对妈妈莫妮卡矢志不渝的爱,抱着实现愿望的执着和艰定,大卫踏上了艰难寻找蓝仙女的道路,他不要做机器人,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真实的男孩。正是这样的举动,使他的“父亲”,教授哈比发自内心地告诉大卫,他就是真实的,因为只有真实的“人”,才会进行这样一种自我寻求的举动。也正是因为这点,大卫成为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对大卫而言,如果能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孩,他就可以回家,回到妈妈莫妮卡的身边,爱她并得到她爱的回报。大卫希望在这种关系中去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外投的自我寻求。然而,当大卫在教授的房间看到另一个机器人大卫的时候,他困惑了,怒不可遏,但当他后来看到几十个甚至还有更多没有完工的大卫时,他陷入了彻底的迷惑与恐惧 ,因为这个时候,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内投的自我寻求问题,当这么多的机器人都可以成为大卫,都可以代替他成为妈妈莫妮卡的儿子,那么失去和莫妮卡的关系,“我到底是谁”? 在彻底的绝望之中,大卫最后轻轻唤了一声“妈咪”,然后从楼顶跳进了汪洋大海,那一刻,我听

到了大卫心碎的声音。 如果影片到处结束,我也认为,以电影近乎完美的科幻效果和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探索与思考,好莱坞大师斯皮尔格伯已经完成了一次飞跃,使《人工智能》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虽然这样的结局是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因为它似乎预示着人类对自身的自我寻求与实现,终将在与社会“非人化”进程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中以失败告终。 或许,连导演自己对这样的结局也感到于心不甘,所以电影最后埋下伏笔。影片的结尾,人类在冰川时代的到来中消亡,两千年后的地球存在着一种类似于灵长类与机器人相结合的更高级生物,有人说是外星人,有人说是更高级的机器人,也有人说或许是人类与机器人的结合进化,导演在这里留下了悬念。 但是,正是这样一种更高级的生物,告诉大卫,他们嫉妒人类称之为“精神”的这种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人类赋予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使“存在”不仅仅是存在着。 影片最后,更高级的生物为了实现大卫的愿望,用妈妈莫妮卡的头发复制了她的DNA,将她复活,虽然她只能存活一天。大卫和莫妮卡渡过了愉快完美的一天,莫妮卡在睡去前,告诉大卫,她其实一直都爱着他。大卫流下眼泪,拉着妈妈的手,躺在她的身边,第一次睡去,开始去到遥远的梦开始的地方。。。。。。 -----献给玩具熊泰迪,是他一直陪伴在大卫身边,给以大卫无尽的爱,支持与忠诚

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人的工具的延长 而不可能取代人的大脑的工具论, 人工智 能诞生的初衷是作为人类工具的延长, 其 作用和发展从其诞生的那一天就已经确 定, 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人类智能的附庸和 补充, 而不可能对人类智能构成挑战, 更 不可能取代人类智能。当然随着人类对 人脑的功能会不断地进一步认识, 人工智 能也会不断的近似于人类智能。但即使 人工智能再不断的进化和发展, 计算机与
具有社会性的人的大脑仍是无法比拟的, 计算机仅是人脑的延伸而已, 高度智能化 的计算机再怎么发展也只是人类的工具,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智能主体客体化的产 物, 其作用和功能仍将受到人类智能的制 约与支配。 讨论人工智能, 并不能替代人工智能 的研究, 但可以使人工智能研究者不致迷 失方向, 希望人工智能研究者不要忽略人 工智能与哲学的联系和基本的辩证思维 方法。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

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类社会通过人类不断的对世界的认知向前发展,而这种发展的驱动力则是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自身所处的环境的改善。 当人类不断的提高了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利用不断发展的科技来满足自己,可是人类越来越认不清楚自己,天空变得越来越浑浊,绿地变得越来越少,人与人越来越冷漠,我们逐渐忘记了人类的感情,忘记了生命的本质,忘记了爱。

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智能计算机等智能机器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的观点得到了更充分的证明。它进一步证明了思维、意识并不是神秘的,不是寄居在肉体之中的脱离人脑的灵魂;它深化了意识对物质能动把握的原理。人工智能的出现,说明了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化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的运动,延长意识器官。这是意识对人脑的一种巨大的反作用。
马克思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大脑,现在又加上人工智能的计算系统)上的实践-认识-实践(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循环过程中产生的。人工智能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识论并不矛盾,而是一种证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