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量子化学理论方法

量子化学理论方法

量子化学理论方法
量子化学理论方法

量子化学理论方法

分子轨道理论:分子体系中的电子用统一的波函数来描述,这种统一的波函数类似于原子体系中的原子轨道,被称作分子轨道,分子轨道理论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量子化学理论方法。

HF自洽场方法:用迭代法解HF方程,是其他高级分子轨道理论方法的基础

CI方法:即组态相互作用方法,是一种考虑了组态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方法,用HFSCF方法计算获得的多电子体系基态波函数和各级激发态波函数为基组展开体系波函数,但是计算量巨大,应用较不广泛,在实际应用中场采用截断CI 方法,如DCI、SDCI等方法

MP方法:即多体微扰方法,将多电子体系电子间的相互作用看做是体系哈密顿算子的微扰项,应用MP微扰理论进行处理,一级微扰可以达到HFSCF方法的精度水平,二级微扰可以达到甚至超过DCI方法的精度水平,但计算量远远小于DCI。

多组态自洽场方法:将HF方程的求解方法用于多电子基函数展开的电子波函数中,本质上是CI方法的一个变种。

半经验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将一些波函数积分用经验常数替代,可以上千倍地减少计算量,采用的经验常数不同,半经验算法的应用范围也不同,应用时需要根据研究体系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价键理论方法

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当分子体系各原子核空间位置确定后,电子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也确定,可以将体系的能量表示为电子密度的泛函,密度泛函分析变分法求出能量最低时的电子密度分布和体系能量。

量子化学中的基组

量子化学中的基组是在量子化学中用于描述体系波函数的若干具有一定性质的函数,基组是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的基础,在量子化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组的概念最早脱胎于原子轨道,随着量子化学的发展,现在量子化学中基组的概念已经大大扩展,不局限于原子轨道的原始概念了。在量子化学计算中,根据体系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基组,构成基组的函数越多,基组便越大,对计算的限制就越小,计算的精度也越高,同时计算量也会随基组的增大而剧增。

压缩高斯型基组

压缩高斯基组是用压缩高斯型函数构成的量子化学基组。为了弥补高斯型函数与***处行为的巨大差异,量子化学家使用多个高斯型函数进行线性组合,以组合获得的新函数作为基函数参与量子化学计算,这样获得的基组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模拟原子轨道波函数的形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斯型函数在数学上的良好性质,简化计算。压缩高斯型基组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基组,根据研究体系的不同性质,量子化学家会选择不同形式的的压缩高斯型基组进行计算。

最小基组

最小基组又叫STO-3G基组,STO是斯莱特型原子轨道的缩写,3G表示每个斯莱特型原子轨道是由三个高斯型函数线性组合获得。STO-3G基组是规模最小的压缩高斯型基组。STO-3G基组用三个高斯型函数的线性组合来描述一个原子轨道,对原子轨道列出HF方程进行自洽场计算,以获得高斯型函数的指数和组合系数。STO-3G基组规模小,计算精度相对差,但是计算量最小,适合较大分子体系的计算。

劈裂价键基组

根据量子化学理论,基组规模越大,量化计算的精度就越高,当基组规模趋于无限大时,量化计算的结果也就逼近真实值,为了提高量子化学计算精度,需要加大基组的规模,即增加基组中基函数的数量,增大基组规模的一个方法是劈裂原子轨道,即使用多于一个基函数来表示一个原子轨道。

劈裂价键基组就是应用上述方法构造的较大型基组,所谓劈裂价键就是将价层电子的原子轨道用两个或以上基函数来表示。常见的劈裂价键基组有3-21G、4-21G、4-31G、6-31G、6-311G等,在这些表示中前一个数字用来表示构成内层电子原子轨道的高斯型函数数目,“-”以后的数字表示构成价层电子原子轨道的高斯型函数数目。如6-31G所代表的基组,每个内层电子轨道是由6个高斯型函数线性组合而成,每个价层电子轨道则会被劈裂成两个基函数,分别由3个和1个高斯型函数线性组合而成。

劈裂价键基组能够比STO-3G基组更好地描述体系波函数,同时计算量也比最小基组有显著的上升需要根据研究的体系不同而选择相应的基组进行计算。

极化基组

劈裂价键基组对于电子云的变型等性质不能较好地描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方便强共轭体系的计算,量子化学家在劈裂价键基组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函数,构成了极化基组。

所谓极化基组就是在劈裂价键基组的基础上添加更高能级原子轨道所对应的基函数,如在第一周期的氢原子上添加p轨道波函数,在第二周期的碳原子上添加d轨道波函数,在过渡金属原子上添加f轨道波函数等等。这些新引入的基函数虽然经过计算没有电子分布,但是实际上会对内层电子构成影响,因而考虑了极化基函数的极化基组能够比劈裂价键基组更好地描述体系。

极化基组的表示方法基本沿用劈裂价键基组,所不同的是需要在劈裂价键基组符号的后面添加*号以示区别,如6-31G**就是在6-31G基组基础上扩大而形成的极化基组,两个*符号表示基组中不仅对重原子添加了极化基函数,而且对氢等轻原子也添加了极化基函数

弥散基组

弥散基组是对劈裂价键基组的另一种扩大。在高斯函数***中,变量对函数形态有极大的作用,当的取值很大时,函数图像会向原点附近聚集,而当

取值很小的时候,函数的图像会向着远离原点的方向弥散,这种很小的高斯函数被称为弥散函数。所谓弥散基组就是在劈裂价键基组的基础上添加了弥散函数的基组,这样的基组可以用于非键相互作用体系的计算。

高角动量基组

高角动量基组是对极化基组的进一步扩大,它在极化基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添加高能级原子轨道所对应的基函数,这一基组通常用于在电子相关方法中描述电子间相互作用。

基组的影响

基组是体系内轨道的数学描述.大的基组由于对电子在空间上有小的限制而具有更大的精确性.用于电子结构计算的标准的基组使用线性的高斯函数来模拟轨道.Gaussian提供大量的已经定义好的基组.

5.1 最小基组

最小基组包含了描述轨道的最少的函数数量.

H: 1s

C: 1s, 2s, 2px, 2py, 2pz

STO-3G是最小基组(虽然不是可能的最小基组),每一个基本函数中含有三个高斯函数,于是就有了3G的名称.STO代表Slater形的轨道,这样,STO-3G就表示采用三个高斯函数来描述Slater轨道.

5.2 分裂基组

增大基组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增加每个原子基函数的数量.分裂基组,比如3-21G和6-31G,对于价键轨道都用两个函数来进行描述,比如

H: 1s, 1s'

C: 1s, 2s, 2s', 2px, spy, spz, spx', spy', spz'

其中的主要轨道和非主要轨道在大小上不同.双zeta基组,如Dunning-Huzinaga基组(D95),采用每个原子的两种不同大小的函数的线性组合来描述分子轨道.同样的,三重分裂基组,如6-311G,采用三个不同大小的收缩函数来描述轨道.

5.3 极化基组

分裂基组允许轨道改变其大小,但不能改变形状.极化基组则取消了这样的限制,增加了角动量.比如在碳原子上增加d轨道的成分,在过渡金属上增加f轨道成分.有些在氢原子上增加p轨道成分.一般的,常用的极化基组是6-31G(d),这个基组来源与6-31G基组,并在其基础上,对于重原子增加了d轨道的成分.由于这个基组是中等大小的基组,在计算中很常用.这个基组也被称为6-31G*.另一个常用的极化基组是6-31G(d,p),也称为6-31G**,在前一个极化基组的基础上,在氢原子轨道中加入了p的成分.注意:d轨道含有6个迪卡尔形式,表示的是五个纯粹的轨道.

迪卡尔: d(x2), d(y2), d(z2), d(xy), d(xz), d(yz)

纯粹轨道: d(z2-r2), d(x2-y2), d(xy), d(xz), d(yz)

5.4 弥散函数(Diffuse Functions)

弥散函数是s和p轨道函数的大号的版本.他们允许轨道占据更大的空间.对于电子相对离原子核比较远的体系,如含有孤对电子的体系,负离子,以及其他带有明显负电荷的体系,激发态的体系,含有低的离子化能的体系,以及纯酸的体系等,弥散函数都有重要的应用.6-31+G(d)基组表示的是6-31G(d)基组在重原子上加上弥散基组,6-31G++(d)基组表示对于氢原子也加上弥散函数.这两者一般在精度上没有大的差别.

例5.1 文件e5_01 甲醇和甲氧基负离子的优化.采用6-31G和6-31+G分别对二者进行优化.对于甲醇的结构,弥散函数没有明显的作用,而对于甲氧基负离子,弥散函数的使用明显改善了优化结果.

5.5 高角动量基组

现在使用的更大的基组,是在分裂基组基础上增加多个角动量.比如6-31G(2d)就是在6-31G基础上增加两个d轨道的函数,而6-311++G(3df,3pd)则增加了更多的极化函数,包括三个分裂的价键基组,在重原子和氢原子上加的弥散函数,在重原子上加的三个d函数和一个f函数,在氢原子上加的三个p函数和一个d函数.这样的基组在电子相关方法重对于描述电子之间的作用有很重要意义.这些基组一般不用于HF计算.一些大的基组根据重原子的周期数而增加不同的极化函数.如6-311+(3df,2df,p)基组在第二周期以及以上都采用三个d函数和一个f函数的极化,而对于第一周期采用两个d函数和一个f函数的极化.注意一般从头算所说的周期是没有氢原子所在的周期的.即碳处于第一周期.

例5.2 文件e5_02 磷氧键的键长采用B3LYP方法,不同基组优化磷氧键键长,结果如下.

6-31G(d) 6-311G(d) 6-311G(2d) 6-311G(2df) 6-311G(3df)

1.4986 1.4914 1.4818 1.4796 1.4758

实验值是 1.476.在这个体系中,三重分裂基组和多极化基组都是必须的. 5.6 第三周期以后的原子的基组第三周期以上的原子的基组很难处理.由于存在非常大的核,原子核附近的电子通过有效核电势方法(ECP)进行了近似,这一处理同时也包含了相对论效应.这其中,LanL2DZ是最有名的基组.

常用基组总结如下;集资:

STO-3G [H-Xe] 3-21G [H-Xe]

6-31G(d) [H-Cl] 6-31G(d,p) [H-Cl]

6-31+G(d) [H-Cl] 6-31+G(d,p) [H-Cl]

6-311+G(d,p) [H-Br] 6-311+G(2d,p) [H-Br]

6-311+G(2df,2p) [H-Br] 6-311++G(3df,2pd) [H-Br] 总之,极化函数是指一些角动量量子数更高的波函数,弥散函数是一些指数很小的函数。如果我们只算一个原子的能量,用的原子轨道基组,这时别的函数不加就可以了。当要描述两个原子成健,用原子轨道基函数组合可以用,但已经不是很好,加上更高量子数的波函数更有利于描述电子运动的真实情况。在外

场作用下分子中的电子运动受到外场影响,偏离原子轨道基函数所描写的运动轨道更远,所以极化基显得更重要。简单说,极化基给电子运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更符合现实。

弥散函数主要用于电子在远离“正常大小”范围内还有机会出现。比如带负电荷的原子和负离子。当分子中的电子受到机会时也会变形,偏离所谓的“正常”大小范围,所以计算超极化率弥散函数还是加上为好。

关于自旋多重度

定义: 多重度=2S+1, S=n*1/2,n为单电子数。所以,关键是单电子的数目是多少。当有偶数个电子时,例如:O2,共有16个电子,那么单电子数目可能是0,即8个alpha和8个beta电子配对,对应单重态,但是也可能是有9个电子和7个电子,那么能成对的是7对,还剩2个没有配对,于是n=2,对应的是多重度3。同理还可以有多重度5,7,9,...一般而言,是多重度低的能量低,最稳定,所以,一般来说,偶数电子的体系多重度就是1。但是也有例外,例如O2

就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它的基态是三重态,其单重态反而是激发态。所以对于未知的体系,还是算几个保险一点,看哪个能量更低。所以,总结一下,就是:

电子数目是偶数,未成对电子数目n=0,2,4,6,...自旋多重度是1,3,5,7,...

电子数目是奇数,未成对电子数目n=1,3,5,7,...自旋多重度是2,4,6,8,...

多数情况是多重度低的能量低,有时(特别是有“磁”性的时候,例如顺磁的O2,以及Fe啊什么的),可能会高多重度的能量低,所以需要都算算,看哪个能量更低。

关于赝势

关于赝势简单来说,赝势就是不计算内层电子,而是把内层电子的贡献用一个势来描述,放在哈密顿里面。适用于重元素。赝势基组,实际上包括赝势和基组两个部分,内层电子采用赝势,即effective core potential (ECP),外层价电子采用一般的基组。比如:

LanL2DZ: D95V on first row, Los Alamos ECP plus DZ on Na-Bi.

就是对第一行原子是D95V (这个是非赝势基组),对Na-Bi是使用一个叫做Los Alamos的有效核势加上一个DZ基组。所以Lanl2dz就是对前面的原子全电子基组,对后面的原子是赝势基组。(再次说明,量化里面,C,O那一行,算周期表的第一行)

使用赝势的3个原因:

1,没有相应的全电子基组。

2,减少计算量。

3,赝势可以包含重金属相对论效应的修正

在高斯中,lanl2dz基组,在手册中可以查到其定义为:

LanL2DZ: D95V on first row , Los Alamos ECP plus DZ on Na-Bi,也就是说,对于C,O等元素来说(量化中,H大概算第0周期,C,O才是第一周期),Lanl2dz实际上还是全电子基组,而对于Na以后才是对内层电子用Los Alamos ECP赝势,外层电子用DZ 基组。

使用赝势的输入文件:

1.所有原子使用lanl2dz

-----------------------------------------------------------------

# HF/lanl2dz opt

lanl2dz for all atoms

0 2

O 0.0 0.0 0.0

C 0.0 0.0 1.2

Cu 0.0 0.0 3.2

----------------------------------------------------------------

2.所有原子使用lanl2dz的另一种输入方法。

----------------------------------------------------------------

#HF/genecp opt

lanl2dz for all atoms

0 2

O 0.0 0.0 0.0

C 0.0 0.0 1.2

Cu 0.0 0.0 3.2

C O 0

lanl2dz

****

Cu 0

lanl2dz //定义价电子的基组, C O 0 是碳,氧,零,其中零用作终止符号。****

Cu 0

lanl2dz //定义内层电子的赝势

-------------------------------------------------------------------

3.混和基组,即有的使用全电子,有的使用Lanl2dz。格式同2。

-------------------------------------------------------------------

#HF/genecp opt

lanl2dz for Cu, 6-31G(d) for C and O

0 2

O 0.0 0.0 0.0

C 0.0 0.0 1.2

Cu 0.0 0.0 3.2

C O 0

6-31G(d) //另一种全电子基组

****

Cu 0

lanl2dz //定义价电子的基组

****

Cu 0

lanl2dz //定义内层电子的赝势

----------------------------------------------------------------

开壳层和闭壳层

闭壳层计算:就是对于多重度是1的体系,此时和的电子数目相同,可以把和配对,成对的和使用同一个轨道,一个轨道上填充2个电子。

开壳层计算:就是对和电子分别计算,一个轨道上只填充1个电子,一般来说,多重度是1时,开壳层计算和闭壳层计算会给出相同的结果。限制开壳层计算是对多重度大于1的体系,此时和的电子数目不同,设有m个和n个电子,m>n,那么让前n个轨道上每个填充一个和一个,剩下的m-n个电子再填充m-n个轨道。即前n个轨道是闭的(每个轨道2个电子),后m-n个轨道是开的(每个轨道1个电子)

在高斯中,以HF为例,闭、开、限制开壳层计算分别是RHF,UHF,ROHF。如果只写HF,则按下面的方式取默认方法:对多重度是1的体系,默认为RHF,对多重度大于1的体系,默认是UHF。

关于收敛问题(L502, L508, L9999)

对于一个优化计算,它的过程是先做一个SCF计算,得到这个构型下的能量,然后优化构型,再做SCF,然后再优化构型………,因此,会有两种不收敛的情况:一是在某一步的SCF不收敛(L502错误),或者构型优化没有找到最后结果(L9999错误)。

预备知识:计算时保存chk文件,可以在后续计算中使用guess=read读初始猜测.

对于SCF不收敛,通常有以下的解决方法:

1. 使用小基组,或低级算法计算,得到scf收敛的波函数,用guess=read 读初始波函数。

2. 使用scf=qc,这个计算会慢,而且需要用stable关键字来测试结果是否波函数稳定。如果这个还不收敛,会提示L508错误。

3. 改变键长,一般是缩小一点,有时会有用。

4. 计算相同体系的其他电子态,比如相应的阴离子、阳离子体系或单重态体系,得到的收敛波函数作为初始猜测进行计算。

对于优化不收敛,即L9999错误,实际上是在规定的步数内没有完成优化,即还没有找到极小值点。(或者对于过渡态优化,还没有找到过渡态)这有几种可能性:

1. 看一下能量的收敛的情况,可能正在单调减小,眼看有收敛的趋势,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加大循环的步数(opt(maxcycle=200)),可能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2. 加大循环步数还不能解决的(循环步数有人说超过200再不收敛,再加也不会有用了,这虽然不一定绝对正确,但200步应该也差不多了),有两种可能。一是查看能量,发现能量在振荡了,且变化已经很小了,这时可能重新算一下,或者构型稍微变一下,继续优化,就可以得到收敛的结果(当然也有麻烦的,看运气和经验了);二是构型变化太大,和你预计的差别过大,这很可能是你的初始构型太差了,优化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时最好检查一下初始构型,再从头优化。

3. 对于L9999快达到收敛时,考虑减小优化步长有时对于能量振荡的情况也是有用的,opt(maxstep=1). (flyingheart )

一个建议是,对于大体系,难收敛体系,先用小基组,低精度算法优化一下,以得到较好的初始构型,再用高精度的计算接着算。如果前面的方法保留了chk文件,重新计算时需要使用geom=allcheck 读入构型(就不必麻烦地写构型了),guess=read(读入初始波函数,可以加快第一步SCF收敛)。

关于对称性

1,Gaussian中输入什么对称性,一般优化的结果仍然还是那个对称性,比如CO2,如果初始两个CO键长输入不是完全相等(比如一个1.214,一个1.215),那么程序就会判断为C v 对称,那么优化结果虽然键长几乎相等,但仍然认为是C v ,这个从振动频率或者分子轨道对称性上可以看出来。--我们知道,CO2实际上是直线的两边对称的构型,其对称性应该是D v 。因此,为了得到高的对称性,必须输入的时候,精确地输入数值,比如sqrt(2),就要保留很多的小数点,180.0角,就不能写成179.9。

2,有时计算过程中对称性会变化,比如做过渡态的时候,这时需要用IOP(2/16=3),否则计算会出错退出。

3,比如用直角坐标输入一个正三角形构型,其对称性应该是D3h,但是如果输入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不够多,那么常常得到的是C2v或其它。为了消除输入文件中坐标的有效位数的影响,得到较高的对称性,可以降低对称性判断的严格性。一般可以用symm=loose,这等价于IOP (2/17=4, 2/18=3)。还可以减小这4和3这两个数值,使得更加loose,但不能过小,否则会出错。symm=loose只是在第一步判断输入构型的对称性时用到。此外,也可以用gaussview来调整设置初始构型的对称性。

4。如果要降低对称性,那么可以用symm(PG=C3v)等等来做。使判断出来的对称性为C3v的一个子群。即由PG来限制最高对称性。附用到的IOP 的详细解释。

IOp(2/16)

IOP(2/16=0)Abort the job.

IOP(2/16=1) Keep going. IOP(2/16=2)Keep going and leave symmetry on, using the old symmetry. IOP(2/16=3)Keep going and leave symmetry on, using the new symmetry

IOp(17) Tolerance for distance comparisons in symmetry determination.

0Default (determined in the symmetry package, currently 1.d-8).

N>0 10-N.

N<0 10N, use the same tolerance for orientation.

IOp(18) Tolerance for non-distance comparisons in symmetry determination.

0Default (determined in the symmetry package, currently 1.d-7).

N>0 10 -N.

N<0 10 N, use the same tolerance for orientation.

附加一个我的:有时候分子对称性太高经常无法优化收敛,这时可以加一个nosymm,有时挺管用的。

关于频率计算关键字Freq

频率计算,需要求能量对坐标的二阶导数,得到力常数,然后除以原子质量,求得振动频率。得到的振动频率,对应于实验上的红外和拉曼光谱(根据对称性,判断是否有红外或拉曼活性)。默认计算红外振动的强度,不计算拉曼强度。频率计算必须在优化好的构型下进行。因此,必须使用和优化一样的方法和基组,进行频率计算。有些方法,使用解析方法求解二次导数,例如DFT,HF等;而有些方法只能用数值方法,例如CCSD等。数值方法计算量很大,但是如果中断了,可以用freq(restart)接着计算,而解析方法则不能restart。频率修正因子,是一个经验的东西,别人也是计算了一系列分子以后,总结(或者说拟合)出来的。所以有多准,是不是适合你在算的体系,就不敢保证了。

首先,什么是频率。中学的时候我们学过简谐振动,对应的回复力是f=-kx,对应的能量曲线,是一个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E=kx^2/2. 这样的振动,对应的x=0的点是能量极小值点(简单情况下也就是最小值点)。这时的振动频率我们

也会求:=2 sqrt(k/m)。显然它是一个正的频率,也就是通常意义下的振动频率。那么,一维情况下,如果能量曲线是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呢?首先,从能量上看,这是个不稳定的点,中学的物理书上称为“不稳平衡”。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这一点导数是零(受力为0),且是能量极大值。如果套用上面的公式,“回复力”f=-k'x(实际上已经不是回复,而是让x越来越远了),这里k'是个负数,=2 sqrt(k'/m)显然就是一个虚数了,即所谓的虚频。Gaussian里面给出一个负的频率,就是对应这个虚频的。

实际情况下,分子的能量是一个高维的势能面,构型优化的时候,有时得到了极小值点,这样这个点的任意方向上,都可以近似为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这样这里对应的振动频率就都是正的。对于极大值点,在每个方向都是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那么频率就会都是负的——当然一般优化很少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频率有正有负的情况,说明找到的点在某些方向上是极大值,有些方向上是极小值。如果要得到稳定的能量最低构型,显然需要通过微调分子的构型,消去所有的虚频。如何微调?要看虚频的振动方向。想象着虚频对应的就是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显然,把分子坐标按照振动的方向移动一点点,分子应该就可以顺着势能面找到新的稳定点,但是也不能太小。而所谓的过渡态,则是连接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最低能量路径上的能量极大值。好比山谷中的A,B两点,它们之间的一个小土丘,就是过渡态,从A到B的反应,需要越过的是这个小土丘,而不是两边的高山。这样,过渡态就是在一个方向上是极大值,而在其它方向上都是极小值的点。因此,过渡态只有一个虚频。

优化得到虚频,消虚频的方法,就是根据虚频对应的振动位移(输出文件每一个频率下面都有一个类似坐标的3列数值,给出的就是每个原子在这个振动频率时候的移动方式),把这些位移,乘以一个适当大小的因子,直接和原来平衡构型相加,就得到新的构型了。

举例说明:

# HF/3-21G opt freq

Test

0 2

H 0.0 0.0 0.0

H 0.0 0.0 1.0

H 0.0 0.0 -1.0

上面的计算,是优化一个H-H-H的直线构型然后算频率。我们知道,3个H的稳定构型,应该是一个H2分子,加上一个H原子。但是由于我们输入的时候,中间H原子两边的H的键长相等,因此,在这个对称性的限制下,结果给出的“稳定构型”是:

H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H 0.000000 0.000000 0.934091

H 0.000000 0.000000 -0.934091

频率分析,有一个虚频:

1 2 3

SGU PIU PIU

Frequencies -- - -2291.1909 1121.1486 1121.1486

Red. masses -- 1.0078 1.0078 1.0078

Frc consts -- 3.1172 0.7464 0.7464

IR Inten -- 42.9706 8.8167 8.8167

Raman Activ -- 0.0000 0.0000 0.0000

Depolar (P) -- 0.0000 0.0000 0.0000

Depolar (U) -- 0.0000 0.0000 0.0000

Atom AN X Y Z X Y Z X Y Z

1 1 0.00 0.00 0.8

2 0.82 0.0

3 0.00 -0.03 0.82 0.00

2 1 0.00 0.00 -0.41 -0.41 -0.02 0.00 0.02 -0.41 0.00

3 1 0.00 0.00 -0.41 -0.41 -0.02 0.00 0.02 -0.41 0.00

第一个是虚频。可以看出,其振动模式是:中间的H的z坐标变大,两边的两个H的z坐标变小,(然后是中间的H的z坐标变小,两边的H的z坐标变大,完成一次振动),这个如果还不清楚,画一下图就知道了。现在,我们就把原来的坐标,加上振动模式对应的坐标:

H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H 0.000000 0.000000 0.934091 +

H 0.000000 0.000000 -0.934091

0.00 0.00 0.82

0.00 0.00 -0.41

0.00 0.00 -0.41

直接加的结果,是:

H 0.000000 0.000000 0.820000

H 0.000000 0.000000 0.524091

H 0.000000 0.000000 -1.344091

画图知道,显然对原来的构型,变化太多了。对这个例子,如果取一个系数0.1乘以振动坐标,再求和,那么结果就是:

H 0.000000 0.000000 0.082000

H 0.000000 0.000000 0.893091

H 0.000000 0.000000 -0.975091

显然就合理多了。用这个坐标去重新优化,就可以得到真正的没有虚频的稳定结构了。这个系数0.1,只是个经验的数值,对于不同体系,可以自己设定。设置过小,会得到同样的虚频,设置过大,可能会得到别的构型(当然也可能碰巧得到更好的构型)。

SCF收敛失败的解决办法

1.在Guess关键字中使用Core,Huckel或Mix选项,试验不同的初始猜测;

2.对开壳层体系,尝试收敛到同一分子的闭壳层离子,接下来用作开壳层计算的初始猜测。添加电子可以给出更合理的虚轨道,但是作为普遍的经验规则,阳离子比阴离子更容易收敛。选项Guess=Read定义初始猜测从Gaussian计算生成的checkpoint文件中读取;

3.另一个初始猜测方法是首先用小基组进行计算,由前一个波函得到用于大基组计算的初始猜测(Guess=Read自动进行);

4 尝试能级移动(SCF=Vshift);

5.如果接近SCF但未达到,收敛标准就会放松或者忽略收敛标准。这通常用于不是在初始猜测而是在平衡结构收敛的几何优化。SCF=Sleazy 放松收敛标准,Conver选项给出更多的控制;

6.一些程序通过减小积分精度加速SCF。对于使用弥散函数,长程作用或者低能量激发态的体系,必须使用高积分精度:SCF=NoVarAcc;

7.尝试改变结构。首先略微减小键长,接下来略微增加键长,接下来再对结构作一点改变;

8.考虑使用不同的基组;

9.考虑使用不同理论级别的计算。这并不总是实用的,但除此之外,增加迭代数量总是使得计算时间和使用更高理论级别差不多;

10.更多的SCF迭代( SCF(MaxCycle=N),其中N是迭代数)。这很少有帮助,但值得一试;

11.关闭DIIS外推(SCF=NoDIIS)。同时进行更多的迭代( SCF=(MaxCycle=N) );

12.使用强制的收敛方法。SCF=QC通常最佳,但在极少数情况下SCF=DM 更快。不要忘记给计算额外增加一千个左右的迭代。应当测试这个方法获得的波函,保证它最小,并且正好不是稳定点(使用Stable关键字);

13.试着改用DIIS之外其它方法(SCF=SD或SCF=SSD)。

1,检查是否有初始文件错误,在命令行中加入%kJob L301 or %kJob L302,如果通过则一般初始文件ok。常见初级错误:

a. 自旋多重度错误

b. 变量赋值为整数

c. 变量没有赋值或多重赋值

d. 键角小于等于0度,大于等于180度

e. 分子描述后面没有空行

f. 二面角判断错误,造成两个原子距离过近

g. 分子描述一行内两次参考同一原子,或参考原子共线。2.SCF(自洽场)不收敛则一般是L502错误,省却情况做64个cycle迭代(G03缺省128 cycles)

a. 修改坐标,使之合理

b. 改变初始猜Guess=Huckel 或其他的,看Guess关键词。

c. 增加叠代次数SCFCYC=N (对小分子作计算时最好不要增

加,很可能结构不合理)

d. iop(5/13=1)这样忽略不收敛,继续往下做。

3.分子对称性改变

a. 修改坐标,强制高对称性或放松对称性

b. 给出精确的、对称性确定的角度和二面角。如CH4的角度给到109.47122

c. 放松对称性判据Symm=loose

d. 不做对称性检查iop(2/16=1) (最好加这个选项)iop(2/16=2) 则保持新

的对称性来计算

4.Opt时收敛的问题

a. 修改坐标,使之合理

b. 增加叠代次数optcyc=N

5.优化过渡态,若势能面太平缓,则不好找到。iop(1/8=10) 默认30(下一个结构和该结构的差别0.3Å),可改成10。如果每一步都要用到小的步长,应该加opt(notrustupdate)

6.在CI(组态)方法中,如QCISD(T),CCSD(T),CID方法中,省却最大循环50,若出错(L913错误),解决方法:#P QCISD(maxcyc=N) 注:N≤512 7.优化过渡态: opt=TS (给出过渡态)

opt=qst2 (给出反应物和产物)

opt=qst3 (给出反应物和产物和过渡态)

a. 用G03时的出错 opt=ts 必须加FC (force constant)写法:opt=(TS, calcFc)

or opt=(TS,calchffc)计算HF力常数,对QCISD, CCSD等方法用;

opt=(TS,modRedundant) (最好写这个)

b. 如果计算采用QCISD计算(不好计算FC),则写为QCISD opt=(TS,

calcHFFC) (用HF计算FC)

8. 无法写大的Scratch文件RWF

a. 劈裂RWF文件%rwf=loc1,size1,loc2,size2,……..,locN,-1

b. 改变计算方法MP2=Direct可以少占硬盘空间

c. 限制最大硬盘maxdisk=N GB,****MB,有些系统写2GB会出错,可以

写2000MB

9. FOPT出错原因是变量数与分子自由度数不相等。可用POPT 或直接用

OPT

10. 优化过渡态只能做一个STEP, 原因是负本征数目不对添加iop(1/11)=1

或者noeigentest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试验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试验 1. 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化学已经发展为实验和理论并重的科学。理论化学和实验化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验化学要求把各种具体的化学物质放在一起做试验,看会产生什么新的物质,而理论化学则是通过物理学的规律来预测、计算它可能产生的结果,这种计算和预测主要借助计算机的模拟。也就是说,理论化学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实验结果的本质并阐述规律,还可以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能预测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电子结构、动力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理论与计算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化学、生物化学及相关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向。目前,已有多种成熟的计算化学程序和商业软件可以方便地用于定量研究分子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对化学实验的重要的补充,不仅如此,理论计算与模拟还是药物、功能材料研发环境科学的领域的重要实用工具。 理论化学运用非实验的推算来解释或预测化合物的各种现象。理论化学主要包括量子化学,(quantum chemistry)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基础科学。研究范围包括稳定和不稳定分子的结构、性能及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反应等问题。量子化学可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基础研究主要是寻求量子化学中的自身规律,建立量子化学的多体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多体方法包括化学键理论、密度矩阵理论和传播子理论,以及多级微扰理论、群论和图论在量子化学中的应用等。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巨大进展,正使化学学科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今天的理论与计算化学几乎渗透到现代一切科技领域,与材料、生物、能源、信息和环保尤为密切,理论化学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理论与计算化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实用、高效、富有创造性的基础科学,在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且与日剧增。 2. 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目的 (1)了解量子化学计算的用途。 (2)了解量子化学计算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3)通过一两个计算实例进行量子化学计算的上机操作试验。 (4)学会简单的分析和应用计算结果。 3. 量子化学计算试验的原理

量子化学习题及答案

量子化学习题及答案

1.1998及201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分别授予了量子化学以及分子模拟领域的杰出贡献者,谈谈你的了解及认识。 答: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瓦尔特·科恩和约翰·波普尔。1964-1965年瓦尔特·科恩提出:一个量子力学体系的能量仅由其电子密度所决定,这个量比薛定谔方程中复杂的波函数更容易处理得多。他同时还提供一种方法来建立方程,从其解可以得到体系的电子密度和能量,这种方法称为密度泛函理论,已经在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方法简单,可以应用于较大的分子。沃尔特·库恩的密度泛函理论对化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约翰·波普尔发展了化学中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对薛定谔方程中的波函数作不同的描述。他创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化学,其中用一系列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系统地促进量子化学方程的正确解析,从而可以控制计算的精度,这些技术是通过高斯计算机程序向研究人员提供的。今天这个程序在所有化学领域中都用来作量子化学的计算。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阿里耶·瓦谢勒。他们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为研发了解和预测化学过程的强有力的计算机程序奠定了基础。对于今天的化学家来说,计算机就像试管一样重要。模拟过程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传统实验的结果也能被计算机预测出来。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的出现无疑翻开了化学史的“新篇章”。化学反应发生的速度堪比光速。刹那间,电子就从一个原子核跳到另一个原子核,以前,对化学反应的每个步骤进行追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由这三位科学家研发出的多尺度模型的辅助下,化学家们让计算机做“做帮手”来揭示化学过程。20世纪70年代,这三位科学家设计出这种多尺度模型,让传统的化学实验走上了信息化的快车道。 2.谈谈你对量子化学中两种流派(VBT,MOT)的认识。 答: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Schrodinger)建立了描述电子运动规律的波动方程。1927年,海尔特(Heilter)和伦敦(London)在处理氢分子结构时首次采用两个氢原子基态电子波函数的乘积表示电子对键,通过共振结构波函数的线性组合获得薛定谔方程的解,标志着价键理论的诞生。1931年,鲍林(Pauling)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电子对键与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随后以电子配对形成定域化学键为核心思想的价键理论,凭借其既直观又能定量计算的优势,得以在化学领域迅速推广应用。他也因此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VB理论做出的某些预言不正确。比如简单的VB模型错误地预言了环丁二烯(以及其它含四元环的)有较大的共振能。事实上是简单的休克尔MO(HMO)理论过分地强调了4n与(4n+2)环之间的区别。正确的共振能结果是MO和VB预言的中间值。此外,由于选用非正交的原子轨道为基函数,计算量大,曾一度停滞不前,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理论进入复兴期。 1932年美国化学家莫立肯(Mullikeen)和德国化学家洪特(Hund)从不同于价键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分子轨道(MO)理论。并获得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罗汤(Roothaan)和美国化学家哈尔(Hall)各自独立地为自洽场(SCF)计算方法学完成了原子轨道线型组合型(LCAO)数学框架。从此分子轨道的数学计算得以实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后,20世纪50年代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的前线轨道理论和美国化学家杜瓦(Dewer)的微扰分子轨道理论(PMO)以及60年代中期美国化学家伍德沃德·霍夫曼(Woodward·Hoffman)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提出,使该理论可以定性地对化学反应的结果做出预言。福井谦一和霍夫曼双双获得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处理具体分子中,这两种理论所用的原始基函数——原子轨道是同样的,并且都是用变分法来处理。所不同的仅在于MOT先经过了一次基函数的组合,把它变为非定域的基函数;而VBT则直接使用原始基函数。严格计算,其结果是一样的。两种理论的结果差别完全是由于实际计算中引入了不同的近似所造成的。对一般分子的定性解释,两种理论的结果往往是一样的。 3.试了解中国量子化学发展状况。 答:解放前,在旧中国科学研究不受重视,因而量子化学这个领域几乎是个空白点。1949-1959: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在分子的内旋转、杂化轨道理论、分子间作用力、小分子的分子轨道计算、多电子键函数等问题。六十年代中期:对配位场理论方法开展研究,获得了重要成果。1966年以后,“四人帮”的干扰,量子化学的研究被迫停止了一个时期。七十年代:课题主要集中在分自1978年科学大会以来,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结合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量子化学应用研究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有了更为明显的发展。子轨道理论方面。在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几何剖析法课题

化学键和现代量子化学理论

化学键和现代量子化学理论 美国化学家鲍林(L.Pauling)以研究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理论闻名。他对化学的最大的贡献是关于化学键的本质的研究以及在物质结构方面的应用。他长期从事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寻求分子内部的结构信息,把量子力学应用于分子结构,把原子价理论扩展到金属和金属间化合物,提出了电负性计算方法和概念,创立了轨道杂化理论和价键学说。1954年由于他在化学键本质研究和用化学键理论来阐明物质结构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不仅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结构化学的奠基人,而且他把化学结构理论引人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为沃森(Watson)及克里克(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奠定基础,也开拓了20世纪后期在分子层次研究生物系统的广阔领域。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都是在他早期所做的化学与生物学结合的工作基础上建立的。他是公认的现代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1962年又因支持进步事业,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而获诺贝尔和平奖。 在化学键和现代结构化学理论方面Pauling是杰出代表和开拓者,但形成现代化学的理论,也是经许多化学家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达到今天这样深人的认识。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计算就有4届之多。 化学键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有三种理论: (1)Pauling的价键理论(VB)。 (2)莫利肯(R.S.Mulliken)的分子轨道理论(MO)。 (3)贝特(H.A.Bethe)的配位场理论。 价键理论将量子力学的原理和化学的直观经验紧密结合,在经典化学中引入了量子力学理论和一系列的新概念,如杂化、共振、δ键、π键、电负性、电子配对等,对当时化学键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分子轨道理论的出发点是分子的整体性,重视分子中电子运动状况,以分子轨道的概念来克服价键理论中强调电子配对所造成分子电子波函数难于进行数学运算的缺点。Mulliken把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可用数学计算并程序化。分子轨道法处理分子结构的结果与分子光谱数据吻合,因此50年代开始,价键理论逐渐被分子轨道理论所替代。因莫利肯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1966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随着量子化学的发展,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1952年提出了前线轨道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分子的许多性质是由最高占据轨道和最低未占轨道决定的,即给电子分子中的能量最高被占分子轨道(HOMO)和受电子分子中能量最低末占分子轨道(LOMO)在化学反应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能较好地解释一系列化学反应问题。1965年美国化学家伍德沃德和霍夫曼(R.B.Woodward和R.Hoffmann)以前线轨道理论为工具讨论了周环反应的立体化学选择定则,从动态角度来判断和预言化学反应的方向、难易程度和产物的立体构型等,把量子力学由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而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又称伍德沃德—霍夫曼规则。这一理论被认为是认识化学反应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霍夫曼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福井

量子化学计算

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量子化学计算(Computational Quantum Chemistry) 课程编号:B07030411 学分:3 总学时数:72 开课学期:第2学期 考核方式:学习论文 课程说明:(课程性质、地位及要求的描述)。 《量子化学计算》是在学习了《结构化学》、《量子化学》之后,为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方向课,在每学年第二学期讲授。 如果说《结构化学》、《量子化学》还有更多的抽象,那么《量子化学计算》则直接对各研究体系进行可与实验对比的计算机模拟。近二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水平的迅速发展,计算化学已成为理论化学的重要分支,主要通过量子化学方法、分子力学方法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来解决与化学相关的问题。目前,计算化学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各个领域,迅速成为定量预测分子的结构、性质以及反应性能的有力工具。 本课程计划安排72个学时。采用授课与上机演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当今国际流行的常用计算软件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技巧,着重培养同学们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同学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计算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在化学合成、反应机理、生物、材料等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内容: 1.1量子力学历史背景 1.221世纪的理论化学计算机模拟

要求:了解量子化学的背景知识、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及其未来方向学时:4 第二章从头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内容: 2.1量子力学基本假设2.2定态近似 2.3从头计算法的“头” 2.4自洽场方法2.5变分法和LCAO-MO近似 2.6量子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 概念 2.7量子化学中的基本近似 要求:了解从头计算法的基础知识、计算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近似。 学时:12 第三章布居分析和基组专题 内容: 3.1布居分析 3.2基组专题 要求:理解基组概念及选择的原则,掌握布居分析的计算方法和基组的计数,了解Mulliken布居分析的优缺点及改进的思路。 学时:6 第四章计算方法简介 内容: 4.1半经验方法 4.2HF方法 4.3Post-HF方法 4.4DFT方法 4.5SCF-X 方法 4.6精确模型化学理论方法——Gn 和CBS 4.7赝势价轨道从头计算法 4.8激发态的计算——CIS和CAS 4.9溶剂效应 4.10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基础 要求:了解一些常用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重点掌握AM1、INDO、MNDO/PM3、HF、MP、CI、CC、DFT、CAS、溶剂效应等方法的原理,掌握选择计算方法的思路和原则。

量子化学理论与软件介绍

量子化学是应用量子力学的规律和方法来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将量子理论应用于原子体系还是分子体系是区分量子物理与量子化学的标准之一。 主要分为:①分子轨道法(简称MO法,见分子轨道理论);②价键法(简称VB法,见价键理论);③密度泛函理论。以下只介绍分子轨道法。 ①分子轨道法:分子体系中的电子用单电子波函数满足Pauli不相容原理的直积(如Slater 行列式)来描述,其中每个单电子波函数通常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得到(类似于原子体系中的原子轨道),被称作分子轨道,分子轨道理论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量子化学理论方法。 o HF方法:它是原子轨道对分子的推广,即在物理模型中,假定分子中的每个电子在所有原子核和电子所产生的平均势场中运动,即每个电子可由一个单电子函数(电子的坐标的函数)来表示它的运动状态,并称这个单电子函数为分子轨道,而整个分子的运动状态则由分子所有的电子的分子轨道组成(乘积的线性组合),这就是分子轨道法名称的由来。分子轨道法的核心是哈特里-福克-罗特汉方程,简称HFR方程,它是以三个在分子轨道法发展过程中做出卓著贡献的人的姓命名的方程。1928年D.R. 哈特里提出了n个将电子体系中的每一个电子都看成是在由其余的n-1个电子所提 供的平均势场中运动的假设。这样对于体系中的每一个电子都得到了一个单电子方程(表示这个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方程),称为哈特里方程。使用自洽场迭代方式求解这个方程(见自洽场分子轨道法),就可得到体系的电子结构和性质。哈特里方程未考虑由于电子自旋而需要遵守的泡利原理。1930年,B.A.福克和J.C.斯莱特分别提出了考虑泡利原理的自洽场迭代方程,称为哈特里-福克方程。它将单电子轨函数(即分子轨道)取为自旋轨函数(即电子的空间函数与自旋函数的乘积)。泡利原理要求,体系的总电子波函数要满足反对称化要求,即对于体系的任何两个粒子的坐标的交换都使总电子波函数改变正负号,而斯莱特行列式波函数正是满足反对称化要求的波函数。将哈特里-福克方程用于计算多原子分子,会遇到计算上的困难。C.C.J.罗 特汉提出将分子轨道向组成分子的原子轨道(简称AO)展开,这样的分子轨道称为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简称LCAO)。使用LCAO-MO,原来积分微分形式的哈特里-福克方程就变为易于求解的代数方程,称为哈特里-福克-罗特汉方程,简称HFR 方程。 o CI方法: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方法。用HF自洽场方法计算获得的波函数和各级激发的波函数为基展开体系波函数。完全的组态相互作用(Full-CI)是指定基组下最精确的方法,但其计算量约以基函数的阶乘规模增加,目前仅限于对小分子作为Benchmark以检测其他方法的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截断CI方法,如

量子化学第五章分子轨道理论

第五章分子轨道理论 5.1 Hatree-Fock 方程 Hatree-Fock 近似,也就是分子轨道近似,是量子化学中心之一,分子中的电子占据轨道,这是化学家头脑中很容易想到的。 首先,我们推导一下Hatree-Fock 方程。 由于绝大多数分子都是闭壳层的,因此我们都可以用单slater 行列式作为其波函数,即 12N C f f f ψ= 设我们有正交集i j ij f f δ= 则一、二阶约化密度矩阵为: '*'11111''1111 12'' 21212''112122(,)()() (,)(,)1(,;,)2 (,)(,) i i i x x f x f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ρρρρρρ∧ ∧ ∧∧ ∧∧==∑ 改写一下(Dirac ): *'*'11122*'*'2122 ''1212()()()()1 2 ()() ()()1[()()()()] 2N N i i i i i i N N j j j j j j N i j i j i j j i i j f x f x f x f x f x f x f x f x f x f x f x f x f f f f ρ∧ ≠= =-∑ ∑ ∑ ∑ ∑ 12(1)(1,2)1(1)[(1,2)(1,2)] 2(1,2)(1,2)1[] 2r r N i i i j i j i j j i i i j i i i i i i i i N i i i j i j i j j i i ij E T h T g f h f f f g f f f f g f f f f g f f f f g f f E f h f f f g f f f f g f f ρρ∧∧ ∧ ∧ ≠=+=+--=+-∑ ∑∑ ∑因为i=j 时,=0不影响上式因此 现在就是要利用变分法,看在限制i j ij f f δ=下,什么样i f 的会使E 最小,所以要利用Lagrange 乘子法:

四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进行分子结构优化

实验四 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进行分子结构优化 以及异构化反应研究 Experiment 4. Study on Molecular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Isomerization Reaction by Using Quantum Chemistry Method 4.1 目的要求 Purpose (1)了解量子化学计算的原理和用途以及几种常用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2)熟悉常用量子化学计算软件Gaussian 03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3)掌握如何使用Gaussian 03软件进行分子结构优化和异构化反应过渡态计算。 (4)本实验4学时。 4.2 背景介绍 Background Information 量子化学(quantum chemistry )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具,主要通过计算来阐述物质(化合物、晶体、离子、过渡态、反应中间体等)的结构、性质、反应性能及反应机理,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揭示物质和化学反应所具有的特性的内在本质及其规律性[1-4]。随着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不断发展,计算量以及计算速度不断提高,所计算的体系越来越复杂,现在可以计算有机分子甚至较大分子量的生物分子。 目前常用的量子化学计算软件有Gaussian (https://www.doczj.com/doc/ca16002627.html, )、GAMESS (https://www.doczj.com/doc/ca16002627.html,/GAMESS )、Spartan (https://www.doczj.com/doc/ca16002627.html, )和Molpro (https://www.doczj.com/doc/ca16002627.html, )等。Gaussian 软件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量子化学计算软件,支持几乎所有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得到分子的几乎一切性质,如稳定结构、能量、振动频率、红外和拉曼光谱、NMR 化学位移、轨道能级、静电势、极化率、电离能、电子亲和力、电子密度分布、过渡态和反应途径等。可以模拟在气相和溶液中的体系,模拟基态和激发态等问题。它最早的版本是1970年的Gaussian 70,最新的版本是Gaussian 09。本实验使用的版本为Gaussian 03。 4.3 实验原理 Experimental Principles 4.3.1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特点 多体理论是量子化学的核心问题。n 个粒子构成的量子体系的性质原则上可通过求解n 粒子体系的薛定谔(Schr?dinger )方程得到体系的波函数来描述。 22 ,111122p q p p i p pq j pi P i p q i j p i Z Z Z E m R ri r ψψ<

量子化学

量子化学是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基础科学。 1、量子化学的发展史 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用量子力学基本原理讨论氢分子结构问题,说明了两个氢原子能够结合成一个稳定的氢分子的原因,并且利用相当近似的计算方法,算出其结合能。由此,使人们认识到可以用量子力学原理讨论分子结构问题,从而逐渐形成了量子化学这一分支学科。 量子化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27年到20世纪50年代末,为创建时期。其主要标志是三种化学键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在三种化学键理论中,价键理论是由鲍林在海特勒和伦敦的氢分子结构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图象与经典原子价理论接近,为化学家所普遍接受。 分子轨道理论是在1928年由马利肯>等首先提出,1931年休克尔提出的简单分子轨道理论,对早期处理共轭分子体系起重要作用。分子轨道理论>计算较简便,又得到光电子能谱实验的支持,使它在化学键理论中占主导地位。 配位场理论由贝特<等在1929年提出,最先用于讨论过渡金属离子在晶体场中的能级分裂,后来又与分子轨道理论结合,发展成为现代的配位场理论。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标志是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其中严格计算的从头算方法、半经验计算的全略微分重叠和间略微分重叠等方法的出现,扩大了量子化学的应用范围,提高了计算精度。 1928~1930年,许莱拉斯计算氦原子,1933年詹姆斯和库利奇计算氢分子,得到了接近实验值的结果。70年代又对它们进行更精确的计算,得到了与实验值几乎完全相同的结果。计算量子化学的发展,使定量的计算扩大到原子数较多的分子,并加速了量子化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 2、量子化学的研究应用和前景 量子化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稳定和不稳定分子的结构、性能,及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反应等问题。 量子化学可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基础研究主要是寻求量子化学中的自身规律,建立量子化学的多体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多体方法包括化学键理论、密度矩阵理论和传播子理论,以及多级微扰理论、群论和图论在量子化学中的应用等。应用研究是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处理化学问题,用量子化学的结果解释化学现象。 量子化学的研究结果在其他化学分支学科的直接应用,导致了量子化学对这些学科的渗透,并建立了一些边缘学科,主要有量子有机化学、量子无机化学、量子

量子化学计算实验详解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及应用 吴景恒 实验目的: (1)掌握Gaussian03W的基本操作 (2)掌握 Gaussian03W进行小分子计算的方法,比较不同方法与基组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比较同分异构体的稳定性(3)通过运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分子的总电子密度,自旋密度,分子轨道及静电势 实验注意: (1)穿实验服;实验记录用黑色,蓝色或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记录;实验数据记录不需要画表格 (2)实验前请先仔细阅读前面的软件使用介绍,然后逐步按照实验步骤所写内容进行操作 (3)截图方法:调整视角至分子大小适中,按下键盘上的PrintScreen按键截图,从“Windows开始菜单”打开“画图”工具,按Ctrl+v或“编辑-粘贴”,去掉四周多余部分只留下分子图形,保存图片 (4)所有保存的文件全部存在E盘或D盘根目录用自己学号命名的文件夹下,不要带中文命名,实验完毕全部删除,不得在计算用机上使用自己携带的U盘或其他便携存储设备! (5)HyperChem里面截图时候可以用工具栏以下几个工具调整视图: Rotate out-of-plane:平面外旋转工具,转换视角用 Mgnify/Shrink:放大镜工具,转换视角用 Gaussian03W使用介绍:(注意,下面只是界面示意图,实验時切勿按下图设置) 输入文件:Gaussian输入文件,以GJF为文件后缀名 联系命令行:设定中间信息文件(以CHK为后缀名)存放的位置、计算所需的内存、CPU数量等 作业行:指定计算的方法,基组,工作类型,如:#P HF/6-31G(d) Scf=tight Opt Pop=full #作业行开始标记 P 计算结果显示方式为详细, 选择还有T(简单)和 N(常规,默认) HF/6-31G(d) 方法/基组 Opt对分子做几何优化 Pop=full进行轨道布居分析,详尽输出轨道信息和能量 电荷 多重态:分子总电荷及自旋多重态(2S+1, S=n/2, n为成单电子数) 分子结构的表示 1、直角坐标:元素符号X坐标Y坐标Z坐标(如上图所示) 2、Z矩阵(参考后附内容):元素符号(原子一)原子二键长原子三键角原子四二面角

量子化学复习提纲

量子化学复习提纲 1 量子力学QM与分子力学MM 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可以从两个层次: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宏观层次就是我们熟悉的实验观测;微观则是计算分子结构。计算分子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方法: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和分子力学(Molecular Mechanics) 量子力学是计算电子波函数的,计算电子波函数就要解薛定谔方程,简称S方程。通过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原理和规律等,运用量子力学原理,经过近似处理直接求解S方程得到电子波函数,从而求得电子总能和分子结构,我们称为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狭义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就是从头算(ab initio),它不采用经验参数,只用电子质量,光速,质子中子质量等少数实验数据去做量子计算。所以说量子力学是纯净无污染的(自己种的苹果)。 分子力学则从另一个方面,其直接计算原子和分子,不计算电子波函数,又叫力场方法(force field method)。它应用的原理是能量最小值方法。即原子间相互作用势下,改变原子(分子)的几何分布,以能量最小为判据,求得体系最佳构型。分子立场方法来源不清,假象的(超市卖的苹果)。 2 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HΨ=EΨ。薛定谔方程可以由驻波方程去推导。因为电子本身既是粒子又是波,而驻波的方程恰好可以反应粒子的性质。将驻波方程求二阶微导并与波粒二象性公式联系即可得到S方程。S方程不含自旋,而一个完整的电子波函数应该包括空间波函数和自旋波函数。S方程得到的波函数Ψ是不含自旋的空间波函数。既包括空间波函数也包括自旋波函数的方程是狄拉克方程D方程。 3 能量E 能量包括两部分:动能和势能。S方程中H代表哈密顿算符。H与E对应,所以H应该包括两个算符动能算符+势能算符。动能算符就是拉布拉斯算符(倒三角)作用于(-h2/8π2m) 一个完整的哈密顿算符在具体的电子计算中包括五个部分:电子动能(-)+核动能(-)+电子核吸引势能(-)+电子之间排斥能(+)+核之间排斥能(+),括号内代表值的正负 实际计算中我们都采用B-O近似,也就是玻恩奥本海默近似(绝热近似)。与电子相比,核质量大,基本不动,所以我们把核动能+核之间排斥势视为常数,所以B-O近似下的哈密顿算符就只包括三项。这样就把薛定谔方程分为了两部分乘积:核S方程X 电子S方程。

量子化学习题及答案

量子化学习题及答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1.1998及201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分别授予了量子化学以及分子模拟领域的杰出贡献者,谈谈你的了解及认识。 答: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瓦尔特·科恩和约翰·波普尔。1964-1965年瓦尔特·科恩提出:一个量子力学体系的能量仅由其电子密度所决定,这个量比薛定谔方程中复杂的波函数更容易处理得多。他同时还提供一种方法来建立方程,从其解可以得到体系的电子密度和能量,这种方法称为密度泛函理论,已经在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方法简单,可以应用于较大的分子。沃尔特·库恩的密度泛函理论对化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约翰·波普尔发展了化学中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对薛定谔方程中的波函数作不同的描述。他创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化学,其中用一系列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系统地促进量子化学方程的正确解析,从而可以控制计算的精度,这些技术是通过高斯计算机程序向研究人员提供的。今天这个程序在所有化学领域中都用来作量子化学的计算。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阿里耶·瓦谢勒。他们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为研发了解和预测化学过程的强有力的计算机程序奠定了基础。对于今天的化学家来说,计算机就像试管一样重要。模拟过程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传统实验的结果也能被计算机预测出来。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的出现无疑翻开了化学史的“新篇章”。化学反应发生的速度堪比光速。刹那间,电子就从一个原子核跳到另一个原子核,以前,对化学反应的每个步骤进行追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由这三位科学家研发出的多尺度模型的辅助下,化学家们让计算机做“做帮手”来揭示化学过程。20世纪70年代,这三位科学家设计出这种多尺度模型,让传统的化学实验走上了信息化的快车道。 2.谈谈你对量子化学中两种流派(VBT,MOT)的认识。 答: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Schrodinger)建立了描述电子运动规律的波动方程。1927年,海尔特(Heilter)和伦敦(London)在处理氢分子结构时首次采用两个氢原子基态电子波函数的乘积表示电子对键,通过共振结构波函数的线性组合获得薛定谔方程的解,标志着价键理论的诞生。1931年,鲍林(Pauling)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电子对键与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随后以电子配对形成定域化学键为核心思想的价键理论,凭借其既直观又能定量计算的优势,得以在化学领域迅速推广应用。他也因此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VB理论做出的某些预言不正确。比如简单的VB 模型错误地预言了环丁二烯(以及其它含四元环的)有较大的共振能。事实上是简单的休克尔MO(HMO)理论过分地强调了4n与(4n+2)环之间的区别。正确的共振能结果是MO和VB预言的中间值。此外,由于选用非正交的原子轨道为基函数,计算量大,曾一度停滞不前,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理论进入复兴期。 1932年美国化学家莫立肯(Mullikeen)和德国化学家洪特(Hund)从不同于价键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分子轨道(MO)理论。并获得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罗汤(Roothaan)和美国化学家哈尔(Hall)各自独立地为自洽场(SCF)计算方法学完成了原子轨道线型组合型(LCAO)数学框架。从此分子轨道的数学计算得以实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后,20世纪50年代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的前线轨道理论和美国化学家杜瓦(Dewer)的微扰分子轨道理论(PMO)以及60年代中期美国化学家伍德沃德·霍夫曼(Woodward·Hoffman)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提出,使该理论可以定性地对化学反应的结果做出预言。福井谦一和霍夫曼双双获得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处理具体分子中,这两种理论所用的原始基函数——原子轨道是同样的,并且都是用变分法来处理。所不同的仅在于MOT先经过了一次基函数的组合,把它变为非定域的基函数;而VBT则直接使用原始基函数。严格计算,其结果是一样的。两种理论的结果差别完全是由于实际计算中引入了不同的近似所造成的。对一般分子的定性解释,两种理论的结果往往是一样的。 3.试了解中国量子化学发展状况。 答:解放前,在旧中国科学研究不受重视,因而量子化学这个领域几乎是个空白点。1949-1959: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在分子的内旋转、杂化轨道理论、分子间作用力、小分子的分子轨道计算、多电子键函数等问题。六十年代中期:对配位场理论方法开展研究,获得了重要成果。1966年以后,“四人帮”的干扰,量子化学的研究被迫停止了一个时期。七十年代:课题主要集中在分自1978年科学大会以来,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结合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量子化学应用研究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有了更为明显的发展。子轨道理论方面。在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几何剖析法课题方面获得较为突出的成果。

量子化学习题及答案

1.1998及201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分别授予了量子化学以及分子模拟领域的杰出贡献者,谈谈你的了解及认识。 答: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瓦尔特·科恩和约翰·波普尔。1964-1965年瓦尔特·科恩提出:一个量子力学体系的能量仅由其电子密度所决定,这个量比薛定谔方程中复杂的波函数更容易处理得多。他同时还提供一种方法来建立方程,从其解可以得到体系的电子密度和能量,这种方法称为密度泛函理论,已经在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方法简单,可以应用于较大的分子。沃尔特·库恩的密度泛函理论对化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约翰·波普尔发展了化学中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对薛定谔方程中的波函数作不同的描述。他创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化学,其中用一系列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系统地促进量子化学方程的正确解析,从而可以控制计算的精度,这些技术是通过高斯计算机程序向研究人员提供的。今天这个程序在所有化学领域中都用来作量子化学的计算。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阿里耶·瓦谢勒。他们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为研发了解和预测化学过程的强有力的计算机程序奠定了基础。对于今天的化学家来说,计算机就像试管一样重要。模拟过程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传统实验的结果也能被计算机预测出来。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的出现无疑翻开了化学史的“新篇章”。化学反应发生的速度堪比光速。刹那间,电子就从一个原子核跳到另一个原子核,以前,对化学反应的每个步骤进行追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由这三位科学家研发出的多尺度模型的辅助下,化学家们让计算机做“做帮手”来揭示化学过程。20世纪70年代,这三位科学家设计出这种多尺度模型,让传统的化学实验走上了信息化的快车道。 2.谈谈你对量子化学中两种流派(VBT,MOT)的认识。 答: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Schrodinger)建立了描述电子运动规律的波动方程。1927年,海尔特(Heilter)和伦敦(London)在处理氢分子结构时首次采用两个氢原子基态电子波函数的乘积表示电子对键,通过共振结构波函数的线性组合获得薛定谔方程的解,标志着价键理论的诞生。1931年,鲍林(Pauling)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电子对键与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随后以电子配对形成定域化学键为核心思想的价键理论,凭借其既直观又能定量计算的优势,得以在化学领域迅速推广应用。他也因此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VB理论做出的某些预言不正确。比如简单的VB模型错误地预言了环丁二烯(以及其它含四元环的)有较大的共振能。事实上是简单的休克尔MO(HMO)理论过分地强调了4n与(4n+2)环之间的区别。正确的共振能结果是MO和VB预言的中间值。此外,由于选用非正交的原子轨道为基函数,计算量大,曾一度停滞不前,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理论进入复兴期。 1932年美国化学家莫立肯(Mullikeen)和德国化学家洪特(Hund)从不同于价键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分子轨道(MO)理论。并获得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罗汤(Roothaan)和美国化学家哈尔(Hall)各自独立地为自洽场(SCF)计算方法学完成了原子轨道线型组合型(LCAO)数学框架。从此分子轨道的数学计算得以实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后,20世纪50年代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的前线轨道理论和美国化学家杜瓦(Dewer)的微扰分子轨道理论(PMO)以及60年代中期美国化学家伍德沃德·霍夫曼(Woodward·Hoffman)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提出,使该理论可以定性地对化学反应的结果做出预言。福井谦一和霍夫曼双双获得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处理具体分子中,这两种理论所用的原始基函数——原子轨道是同样的,并且都是用变分法来处理。所不同的仅在于MOT先经过了一次基函数的组合,把它变为非定域的基函数;而VBT则直接使用原始基函数。严格计算,其结果是一样的。两种理论的结果差别完全是由于实际计算中引入了不同的近似所造成的。对一般分子的定性解释,两种理论的结果往往是一样的。 3.试了解中国量子化学发展状况。 答:解放前,在旧中国科学研究不受重视,因而量子化学这个领域几乎是个空白点。1949-1959: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在分子的内旋转、杂化轨道理论、分子间作用力、小分子的分子轨道计算、多电子键函数等问题。六十年代中期:对配位场理论方法开展研究,获得了重要成果。1966年以后,“四人帮”的干扰,量子化学的研究被迫停止了一个时期。七十年代:课题主要集中在分自1978年科学大会以来,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结合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量子化学应用研究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有了更为明显的发展。子轨道理论方面。在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几何剖析法课题方面获得较为突出的成果。 4. 试用前线轨道理论说明下列反应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不能发生。

量子化学基组方法

量子化学中的基组是在量子化学中用于描述体系波函数的若干具有一定性质的函数,基组是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的基础,在量子化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组的概念最早脱胎于原子轨道,随着量子化学的发展,现在量子化学中基组的概念已经大大扩展,不局限于原子轨道的原始概念了。在量子化学计算中,根据体系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基组,构成基组的函数越多,基组便越大,对计算的限制就越小,计算的精度也越高,同时计算量也会随基组的增大而剧增。 目录 1 斯莱特型基组 2 高斯型基组 3 压缩高斯型基组 3.1 最小基组 3.2 劈裂价键基组 3.3 极化基组 3.4 弥散基组 3.5 高角动量基组 斯莱特型基组 斯莱特型基组就是原子轨道基组,基组由体系中各个原子中的原子轨道波函数组成。斯莱特型基组是最原始的基组,函数形式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是这一类型的函数,数学性质并不好,在计算多中心双电子积分时,计算量很大,因而随着量子化学理论的发展,斯莱特型基组很快就被淘汰了。 高斯型基组 高斯型基组用高斯函数替代了原来的斯莱特函数。高斯型函数在计算中有较好的性质,可以将三中心和四中心的双电子积分轻易转化为二中心的双电子积分,因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简化计算,但是高斯型函数与斯莱特型函数在处的行为差异较大,直接使用高斯型函数构成基组会使得量子化学计算的精度下降。 压缩高斯型基组 压缩高斯基组是用压缩高斯型函数构成的量子化学基组。为了弥补高斯型函数与处行为的巨大差异,量子化学家使用多个高斯型函数进行线性组合,以组合获得的新函数作为基函数参与量子化学计算,这样获得的基组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模拟原子轨道波函数的形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斯型函数在数学上的良好性质,简化计算。压缩高斯型基组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基组,根据研究体系的不同性质,量子化学家会选择不同形式的的压缩高斯型基组进行计算。最小基组

揭秘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揭秘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添加缓蚀剂是抑制材料腐蚀最为简单、高效、经济的防护手段。因此,缓蚀剂的研究是科研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重要课题。1971年,Vosta和Eliasek首次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缓蚀剂的缓蚀机理,开创了量子腐蚀电化学。此后,众多学者采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缓蚀剂及其作用机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什么是量子化学法呢?让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吧! 彩虹分割线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是……? 量子化学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利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发展 量子化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计算机水平的飞速发展,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也高速发展起来,并涌现出多种理论算法,并出现大量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它们被广泛运用于分子设计、材料性能、化学过程等领域,其方法和结果都显示出了与其他研究手段相比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密度泛函理论 1、简介 密度泛函理论(DFT)是20世纪60年代在Thomas-Fermi近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量子力学表达方式。 密度泛函理论指出,电子密度决定分子的一切性质,体系的能量是电子密度的泛函,并指出只要知道体系基态的电子密度,那么体系的一切性质就可以通过量子力学计算得到。 2、优势 密度泛函理论相比于其它量化算法最突出的优势是计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可用于大分子体系的量化计算,对于含过渡金属体系的计算则更具优势。 3、分类 密度泛函理论种类较多,各种理论的差异在于选择了不同的交换相关能量泛函近似形式。 常见的密度泛函理论算法有以BDW,BLYP为代表的纯密度泛函和以B3LYP,BHANDHLYP为代表的杂密度泛函,而其中最常用于缓蚀剂研究的是B3LYP。 4、应用 随着密度泛函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和计算精度的逐步提高,密度泛函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量子化学-重要概念

(1)开壳层,闭壳层 指电子的自旋状态,对于闭壳层,采用限制性计算方法,在方法关键词前面加R 对于开壳层,采用非限制性计算方法,在方法关键词前面加U.比如开壳层的HF就是UHF.对于不加的,程序默认为是闭壳层. 一般采用开壳层的可能性是 1. 存在奇数个电子,如自由基,一些离子 2. 激发态 3. 有多个单电子的体系 4. 描述键的分裂过程 (2) 核磁是单点能计算中另外一个可以提供的数据,在计算的工作设置部分,就是以#开头的一行里,加入NMR关键词就可以了,如 #T RHF/6-31G(d) NMR Test 在输出文件中,寻找如下信息 GIAO Magnetic shielding tensor (ppm) 1 C Isotropic = Anisotropy = 这是采用上面的设置计算的甲烷的核磁结果,所采用的甲烷构形是用B3LYP密度泛函方法优化得到的. 一般的,核磁数据是以TMS为零点的,下面是用同样的方法计算的TMS(四甲基硅烷)的结果1 C Isotropic = Anisotropy = 这样,计算所得的甲烷的核磁共振数据就是,与实验值相比,还是很接近的. (3) 标准几何坐标. 找到输出文件中Standard Orientation一行,下面的坐标值就是输入分子的标准几何坐标. (4) stable 本例中采用SCF方法分析分子的稳定性.对于未知的体系,SCF稳定性是必须要做的.当分子本身不稳定的时候,所得到的SCF结果以及波函数等信息就没有

化学意义. (5)势能面 分子几何构型的变化对能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分子几何构型而产生的能量的变化,被称为势能面.势能面是连接几何构型和能量的数学关系.对于双原子分子,能量的变化与两原子间的距离相关,这样得到势能曲线,对于大的体系,势能面是多维的,其维数取决与分子的自由度. (6)opt Opt=ReadFC 从频率分析(往往是采用低等级的计算得到的)所得到的heckpoint文件中读取初始力矩阵,这一选项需要在设置行之前加入%Chk= filename 一句,说明文件的名称. Opt=CalCFC 采用优化方法同样的基组来计算力矩阵的初始值. Opt=CalcAll 在优化的每一步都计算力矩阵.这是非常昂贵的计算方法,只在非常极端的条件下使用. 有时候,优化往往只需要更多的次数就可以达到好的结果,这可以通过设置MaxCycle来实现.如果在优化中保存了Checkpoint文件,那么使用Opt=Restart可以继续所进行的优化.当优化没有达到效果的时候,不要盲目的加大优化次数.这是注意观察每一步优化的区别,寻找没有得到优化结果的原因,判断体系是否收敛,如果体系能量有越来越小的趋势,那么增加优化次数是可能得到结果的,如果体系能量变化没有什么规律,或者,离最小点越来越远,那么就要改变优化的方法. (7) 频率分析的计算要采用能量对原子位置的二阶导数.HF方法,密度泛函方法(如B3LYP),二阶Moller-Plesset方法(MP2)和CASSCF方法(CASSCF)都可以提供解析二阶导数.对于其他方法,可以提供数值二阶导数. 一般的,对于HF方法,采用计算的频率乘以矫正因子, 方法频率矫正因子零点能矫正因子 HF/3-21G HF/6-31G(d) MP2(Full)/6-31G(d) MP2(FC)/6-31G(d) SVWN/6-31G(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