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学校教学中的道德尺度

浅议学校教学中的道德尺度

浅议学校教学中的道德尺度

浅谈“学校教学中的道德尺度”

教师的行为约束规范,一般有法律和道德两种,法律上的有《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这里面的禁令是高压线,不可触碰。触碰即违法,轻则受处分,丢饭碗,重则有牢狱之灾。而道德是一定历史传统、社会风俗影响下人们的思想与言行。它有历史和时代的不同。中国古代对师者的道德规范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曾经位于“天地君亲”之后,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地位。当今时代,商业经济思维流行,教师不过提供知识服务的专业人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道德尺度,首先要看自己对自己的定位:

1、把自己定位为专业技能人员,提供教育教学服务。

这样的定位,工作上尽到职责,即是在道德上无错,敬业即是大善。特别是一些科任。

2、把自己定位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继承者。

这是一种有家国情怀、教育情怀、理想情怀的定位,那么你的道德尺度要明显高于前者,用自己的言行去往善良、优秀的方向影响学生,自己首先要做道德上的高标。这也就是一般师范类院校都会作为教育标语的:行为世范。

一般班主任,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要高一些,学校也大多选择一些积极、正派的老师担任班主任。

总之,因人而异,最低标准是不扭曲学生的正常(主流)道德观和价值观,最高标准是做学生道德的榜样,绝大多数教师都在这个区间里面。

学校德育工作浅谈

学校德育工作浅谈 所有的学科中,德育是比较抽象的,但是,抽象的德育又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德育是一切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保证学生思想好,成绩好,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否则,就可能使学生成为次品甚至危险品。所以,加强德育教育,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怎样才能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对真善美、假丑恶的界限划分不清,容易误入歧途。这时候,需要我们老师帮助他们划清正确和错误的界限,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思想品德。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老师要起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作出榜样。在日常的教育工作或生活中,教师要起带头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团结友爱、礼貌待人、勤劳俭朴,老师也应该同样要求自己。要尊重学生,遇到学生顶撞老师的行为时,要冷静对待,坚持以理服人。不大声训斥,更不讽刺挖苦,要重视用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去感化学生,用自己崇高的精神境界去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要教育学生把远大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青年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可能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有些不切实际。这时候,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学生把远大理想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防止学生把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既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也要教育学生丢掉幻想,脚踏实地,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勤奋学习、艰苦攀登。 第五、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要经常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规章制度。定期请派出所、司法所的同志给学生上法制课。要邀请先进人物来学校,向学生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德育工作与其他各科知识的教育息息相关,一个德育不好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其他知识也不会好。我们老师要充分认识德育的作用,切实抓紧、抓好德育工作,使德育与其他工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教育的思考共8页文档

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教育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也正逐步完善中。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内,形成了多元利益关系、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人们在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方面与经济、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德育中出现诸多问题,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退行。社会上一些人对奉献精神产生误解和不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倘若持续下去容易造成社会价值观紊乱,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也不利于新时期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奉献意识的形成。本文将就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精神的必要性及如何加强奉献精神的思 想道德建设进行一些思考。 一、学校德育中奉献精神的教育效果不佳 在学校中,传统的德育方法有:思想政治课授课;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开展社会实践,如志愿者活动等;找个别学生谈心交流沟通等。 在传统授课方面,单纯从学科地位上看,社会上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远不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地位。学生普遍认为政治课枯燥、乏味,和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由于政治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较低、课本内容理论化且与生活关联不大、传授方式单一,以及考试制度导致偏科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地位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及重视。针对奉献精神的教育,传统政治课授课在内容和方法上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开展活动方面,有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开展座谈会、谈话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虽然形式多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主题单一化、陈旧化,明显削弱了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如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活动样式老套,停留在爱国诗歌朗诵这样传统的节目上,缺乏新鲜感、创造性,学生丧失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目的性不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某活动,学生往往在参加完活动之后,并不清楚参加该活动的意义何在,不清楚要收获一些什么。第三,参加对象限制性,活动并没有在所有学生当中普及。如志愿者活动,考察了上海市一些中学,一般情况下学校都会对参与对象进行筛选,对象一般为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代表。第四,活动次数不定,缺乏长效性。比如献爱心慰问孤老活动,只是在特定的某一天去敬老院打扫一下卫生,学生不会因为这一次的活动,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第五,活动受考试制度限制。在中学期间往往初三、高三的学生由于需要参加中考和高考,学校一般不会给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安排什么活动。 在个别谈话方面,由于学生个体的情况不一样,且以说服法为主,谈话方式局限,教师在谈话当中并不能完全说服学生。 以上三种方法,传统授课、开展活动、个别谈话,虽然各有优点但也各有缺陷。总体说来,传统德育方法在奉献精神的教育上教育效果不佳,这直接导致了学校德育中奉献精神的教育缺失。 二、提倡奉献精神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倡导和弘扬奉献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校阶段是思想道德规范形成的重要时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发展与先天遗传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这一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证。 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杜威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的德育学家里可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因此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也曾经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我不是滔滔不绝地对少年讲述那些人所共知而又无人反对的政治概念,而是去和他谈那些使人十分激动、使人不能平静的想法……”因此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

结题报告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新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首位。它的课程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法制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德育教育。 2.《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 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最有效的,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的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在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他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各学科教师的艺术挖掘,融会贯通渗透,才能在新道德教育下,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德育教育是个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在阐述德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要领、基本思想内容的时候,几乎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且需要诸多知识点的支撑。目前,有时候会出现德育工作干巴枯燥,苍白无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的知识含量低,教师不善于运用各学科相关内容去丰富德育内涵,艺术性渗透,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实际上,德育工作并不是德育学科包打天下的领域,其他教学科目也包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应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得以实施的基础上,德育教育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因此,要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呈现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的良好局面。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具有鲜明,突出的行为与实践特色,即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寻找学科中德育因素及具体问题。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努力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途径,方法,积极开发课堂教学中,所含德育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开展德育在新道德教育下艺术性渗透活动,初步获取课堂教学的德育艺术渗透方式、方法。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2006年9月――2009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各科教学虽具有德育功效,但都是各行其事,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浅谈学校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浅谈学校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主讲廖厚荣 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在古代,“教”是“训”的意思,“育”则是针对教育而言的,“教育”是从“教学”演化而来的,从学生的身心健康着眼,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强调活动、兴趣和熏陶,追求愉快教学,课堂教学应成为点燃学生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第一朵花。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都是死啃教材内容,这是不行的,面对现代教学改革及教学的最新要求,要改变这种观念。只要平时你细心注意结合教材,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适时引导,避免空洞的说教,把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设法触动儿童的心灵,你会发现德育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表现、去总结良好的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愉快,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德育工作的好坏,不但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活力所在,还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养成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心理品质的角度讲,健全的人格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会做人的先决条件,著名教育家诺尔特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会罪恶;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将学到信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和友谊中,他将会喜爱这个世界。” 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对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发表一点肤浅的建议,其主要做法是: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几种基本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d12070455.html,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几种基本方法 作者:靳进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3期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许多道德情操,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原则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小学的德育一般都是采用渗透教育的方式,也就是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语文、数学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渗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38-01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 每个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带来的,这种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2.教师要充分把握,设定相应的教学要求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住教材的中心观点以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对教材不仅懂得,而且要熟悉,运用自如,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学时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 调研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5660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A report on the special investig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调研目的: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摸清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底数、工作底数;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当前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突出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中央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区教委的工作精神;把我校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推向新水平。 调研的对象、范围、方法、时间: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全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学生。调研主要采取座谈、问卷、访谈、研讨的方式。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德育教师共三个座谈会。分别从八大领域分析总结我校学生德育工作状况。调研时间,5月—6月。 一、基本现状 (一)主要成绩: 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 在房山区“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征文和“细节”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校均荣获了优秀组织奖。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主

要表现在: 1.学生的政治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很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每天从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所用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或30分钟以上。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多数学生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75.1%的学生认为个人成功的标志是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86.1%学生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主要靠勤奋努力,表明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观念,8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划策,愿意接受并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2.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绝大多数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从调查结果看90.2%的学生尊敬师长。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71%的学生能够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80%的中学生对长流水、长明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表示反感。 学生环保意识显著增强。90%的学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并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对不当行为能够主动劝阻,见到垃圾会主动拣起。 3.学生的法纪观念进一步增强 通过调查,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找学校或老师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这证明学生的法纪观念比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我校的法制教育取得

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 宁化城东中学谢水庭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之独有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书法不仅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更有德育功能。书法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书法教学的过程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过程,又是民族精神的感悟、升华的过程;既是品行情操、熏陶的过程,又是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感悟做人道理,达到身心平和。 关键词:书法教学德育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之独有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提起书法人们往往注重它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而较少提及它的德育功能。书法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在书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书法自身所积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审美心理等诸多内蕴。书法教学的过程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过程,又是民族精神的感悟、升华的过程;既是品行情操、熏陶的过程,又是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 一、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艺术,是世界艺术艺囿里的一朵奇葩,它在国际艺术中地位越来越高。书法早已流传海外,日本称为“书道”,韩国称为“书艺”,已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书法艺术的发源地,没有理由不去重视它、热爱它。作为中国人理应写好中国字——汉字。近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书法在各种喧嚣的媒体艺术充斥下,有渐渐被人遗忘的危机。一方面中国书法走出国门,飘香海外,另一方面我国汉字书写的整体水平又在急剧下降。从明星要人到寻常百姓,在学习、工作中,常遇字难出手的尴尬处境。作为在校学生,学好书法,写好汉字理应成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之一,对民族情感的培养是一种重要的载体。在中国漫长的书法史上,出现了不少既是书法大师,又是有口皆碑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一生坚决维护唐王朝中央集权和全国统一,同安禄山等分裂叛乱势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最终以身殉国。他的书法作品圆劲浑厚,顿挫有力,正是他忠贞气节和刚正不阿精神的体现,后人评鉴“英烈之风,见于笔端”。当我们拜谒岳飞庙时,从高挂厅堂的“还我河山”四个草书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

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浅谈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浅谈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论文摘要:一个民族,没有科技,一打就垮;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不打就垮。学校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标志,学生的文化程度与掌握科技的水平关系着国家的水平与科技发展状况。虽然今天的学校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但是作为大众教育的今日之学校一样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德育;学校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学校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决定国家的昌盛与繁荣。说文解字中说“教育”的“育”字是“教子使作善也”,教学生能够做善人,首先得有德。 一、了解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背景是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1.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消极的双重效应。当前学生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行为规范的认识有不少差距。如何以社会主义为导向,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他们施以正确教育,防止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侵入思想道德领域,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不至于论为鼠目寸光,见利忘义的金钱拜物教徒。 (2)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经济、文化生活己以“三个有利于”来判别,学生对民主要求和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明显增强。我们既要鼓励发展青少年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又要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能力,增强法制观念。 (3)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社会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五颜六色纷繁复杂的。如何探求学生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给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进行道德选择,将新思想、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污毒区别开来,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4)其他环境变化的影响;社会心理环境、生活、消费方式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教育对象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思想开放、道德取向多样化。他们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到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从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为指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办。他们思想言语的独立与行动有较大的反差,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顺利时的独立性与挫折时的软弱性、依赖性很明显。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不成熟。 3.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教学设计】《说说我们的学校》(道德与法治人教三上)

《说说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说说我们的学校》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学校是同学们除了家以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我们在这里学习和成长的同时,也不能局限于班级,应该更关心我们的学校。对学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学校的结构,规章制度等。有利于加深同学们对学校的熟悉度,培养对学校的情感,为本单元后面两课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并熟悉学校的结构及部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地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对学校进一步了解的过程中培养对学校的熟悉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充分了解学校的结构和部门。 2.教学难点:在了解学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分组对学校进行调查,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歌曲《校园的早晨》,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教师小结:同学们每天在学校里学习,可是除了上课的老师们还有同学,我们对我们的学校了解的是不是还不够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有人来参观我们的学校,让你来当一天的导游,你会怎样向他人介绍我们的学校呢?(问题导入,重在引导学生思考) 一、学校情况知多少 活动一:小组展示发言 1、教师提前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可以自由选择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我们的学校,并把在调查中发现的成果和大家分享,向大家介绍最喜欢的校园一角以及理由。

2、请同学发言谈一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校有了哪些更深入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同学们在实践中首先形成对学校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及其强同学们对于校园的认同与热爱) 二、有了事情找哪里? 活动二:课堂互动(结合课件) 教师需要课前准备学校不同办事部门的照片,在课上通过多媒体放映的形式展示。 问:同学们知道图上的地方都在哪里?它们对我们都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在学校找到不同的部门。) 课堂小结:学校也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在这里大家不仅能够跟着老师学习新知识,还能结交朋友收获友谊。大家只有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学校,才能更好的适应在学校的生活,在熟悉学校的一草一木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喜爱这个我们共同的家。 板书设计 第四节说说我们的学校 一、学校情况知多少 1、你最喜欢校园里的哪个地方呢? 2、说说你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 二、我们的学校不简单 1、有了事情找哪里? 2、一起来画校园平面图。 课堂练习 1.学校是我们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我们在每天的学习中对学校越来越熟悉,以下关于学校的说法错误的是(A) A.我来学校只是来学习,对校园不感兴趣 B.我们应该熟悉我们的校园,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 C.在学校我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交到朋友 D.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学反思: 本框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通过《说说我们的学校》这个主题,

学校德育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请你列出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并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排序 一、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主要原因)。 我们人为地将学校德育分成了“大”与“小”,或者说是“广义与狭义”,“大德育”,也即“广义的德育”。既将所 有能够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活动都称为德育;“大德育”即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心理等方 面的内容。我们只需要简单地思考一下,便可发现如果这样理解德育,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会 涉及到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它们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如果不加分析地将其进行混合,所造成的 结果就是,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这也是德育实践中人们常常感到困惑的根本原因。“小德育”也即“狭义的德育”。 即专门指“道德教育”;如果学校德育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那么,我们就要面对一个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政 治素养等等问题,如它们使用什么名称,具体教育的层次,这些就会给我们的学校德育的课程设置,理论研究提出新的 问题,当然,如果要科学地认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是必要的。否则,学校德育就只能作为一种工作概念而 不是理论概念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也有人从与西方接轨的角度将德育视为“道德教育”,即西方人用的 MORALEDUCATION。但这很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不同文化中对道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更是如此。以上的区分 太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建立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二、缺少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次要问题) 由于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没有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我们现有的德育教材,内容链接生硬,缺乏一个内在的逻辑线索。 三、当代学校德育如何面向传统(次要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深刻。仅就道、德二字而言,我们便不难出,这其中的奥妙,它体现的不是简单与单 纯的记忆与模仿,而是充满着动态与变化的主体自觉与理解。我们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古人的思想,同时也得从今天 的思想去深入理解蕴涵在古代思想家思想中的大智慧。否则,我们一味放弃自身的文化与道德传统,而把改革的路径仅 仅定位在向西方学习的片面道路上,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实事求是,更会陷入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所以当代学校 德育教育就要思考如何结合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制定实施德育课程体系。 四、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意义缺失(次要问题) 学校中进行了长期不懈与声势浩大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收效却甚微。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道德的理解上。在 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逐渐被异化,道德教育同其它各育一样,成为一种知识教育,或者说是一种认知的 教育,并在方法上表现出强烈的科学化倾向。人们将道德仅视为外在的纲常礼仪与行为规范,进而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 生对这些规范的模仿和操练,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绪变化与情感触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国家情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感调控水平,协助和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结合自己多年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在此课程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真挚拙见,希望能够对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共鸣。 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新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教学方向以及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必须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渗透情感教育。 2.渗透情感教育,能够有效疏缓现阶段学生心理自私以及毅力薄弱的现状,引导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健康发展方向。 3.教师恰当使用情感教育,协助学生更好地领悟道德与法治的精神实质,全面激发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与热情,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二、情感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都是将教学内容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情感素养的培养,以教为主,先教后学。教师以讲解方式实行知识传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不感兴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是传授知识认知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情感升华的过程。 三、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创设

教学情景,将教学内容以感观的方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再现生活现实情景,教师对社会的变化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和时事实行讲解,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拓宽学习的知识面,这不但能够为政治课堂增添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时,我们教师能够结合当下学生喜欢的电影《战狼2》,韩剧,好莱坞大片中的人物、情境、以及剧中所反映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特色,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情感体验,更好的完成情感教学目标。 2.丰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现代教育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遭到淘汰,所以,教师们必须要适合形式发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追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大胆地使用丰富且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要想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就必须要集中精力来创设良好的行为实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自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建议广大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行着手: 首先,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积极展开各种丰富且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其中,在集体活动中来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相互影响,这是形成情感共鸣的最佳方式之一。

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师要从上好常规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用身边的事例对小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小学生文明上网,是信息技术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殊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科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那么信息技术科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下面是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上好常规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初接触计算机的年级,总是要进行一节常规教育课,在常规教育课中,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 要求:排队步行到计算机室的途中,不许大声喧哗,不许吵闹。在计算机室一律不允许大声说话,保持安静。保持机房室内卫生,严禁携带一切与教学无关的物品进入机房。尤其是小刀、雨伞、磁铁、篮球、乒乓球、食物、水及其他液体等。离开机房时应将板凳、键盘、耳迈、鼠标等摆放好。以后的课时中加强督促、巩固,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针对教学内容,收集数据,让小学生感知环境教育意识在教学“走近计算机”中的开机、关机、待机、设置屏幕保护

程序的内容时,让学生学懂、练习后,出示收集的数据: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每台台式机每年可省电6.3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千克;每台笔记本电脑每年可省电1.5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4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7700万台电脑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省电4.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43万吨。这些数据让学生震惊: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的做法能节约能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都纷纷表示要把这一做法带回家,告诉家人、带给亲朋好友! (二)、亲身感受,强化德育教育意识 结合教材内容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合点,例如:教学走进多媒体世界一课,让学生亲身感受声音的悦耳和嘈杂,体会了悦耳的声音舒适,嘈杂的声音让人烦躁、难受,感受了:“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让他们懂得合理调节音量的大小,这样既不影响他人,同时也让所学知识得到强化,无形中又强化了德育教育意识! (三)、探索知识的同时,把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扎根于学生心中 在教学认识电子邮件一课时,郑重的告诉学生: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计算机对环保的积极作用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包括用计算机进行大气层监控、噪音测试、污水处理、毒气及废弃物回收等。其间接作用就更多,例如:今天我们学习的电子邮

学校教育应是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体

学校教育应是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体 ------------------------------------------------------------------------ ------------------- 提要:国家提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学校肩负重要责任。学校要充分认识到:道德和知识是构成人的素质的两个重要支柱,道德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要固强补弱,力争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关键词:学校教育;知识;道德;统一体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说明,通过教育可以把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要真正搞好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专职教育机构的学校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合格的人才必定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特别是在道德方面应该是健康的。今年的中央8号文件和在教育部举行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周济部长的讲话明确地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这为我们学校,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主要集散地——中小学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新形势下,学校要继续履行好为社会育好人的职责,就必须要使学校教育成为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体。一、道德和知识是构成人的素质的两个重要支柱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学校就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理论的地方,道德教育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家庭和社会的事情。产生这种认识误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因为道德教育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正如德洛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这样就使人认为学校不用安排单独的时空进行无形的道德教育,让家庭和社会去渗透就可以了,因此学校在学科教学设置上有形有位,而德育工作仅仅是讲起来重要,实际工作中并不存在。主观上,就在于我们在教育观念上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从而导致无法在摆正德智体美劳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道德素质在整个人的构成素质中的基础地位。其实,人的综合素质是由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种素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道德和知识是两个重要支柱。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知识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一方面,知识是道德进步的促进力量。知识中所包含的科学技术部分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它的发展最终必将和其他社会生产力因素一起,导致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从而引起道德的发展进步。而道德的发展与人们的知识程度和认识水平有密切的联系,道德上的文明总要依赖于知识的一定发展,道德上的愚昧落后往往是与知识上的愚昧落后相关联的。诚然,个人的道德品质主要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世界观以及他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但是,个人的道德自觉性、道德修养程度以及道德评价能力,则是与他的知识上的修养,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水平分不开的。知识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直接影响人们的某些道德观念和某些道德生活的变化,从而推动道德的进步。当然,知识和道德的发展也会存在不同步现象。最明显的事实就是当今有极少数人掌握的知识很多,但社会道德却低下,经常干着损人利己的事。另一方面,道德对知识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学校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作为人的价值尺度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渗透性的特点,它渗透到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领域中去,调节和评价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社会活动的方向。科学文化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也同样会受到道德观念、道德价值的重要影响。一般说来,进步的道德促进知识的发展,而腐朽的道德则阻碍知识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也要大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两者既不可偏废,也不能相互替代。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众所周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以下素质的人:有爱国主义精神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