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有哪些比较重要的呢下面是在线网NA2.物质的量nmolmVm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五、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丁达尔现象聚沉电泳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21.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2.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3.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4.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5.铜与浓硫酸反应

Cu2H2SO4CuSO4SO22H2O6.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7.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8.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9.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10.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十

一、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

2MgO2.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3.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4.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5.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贝壳煅烧制取熟石灰CaCO3高温

CaOCO2CaOH2OCaOH2产生氢氧化镁沉淀Mg22OH-MgOH2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MgOH22HClMgCl22H2O电解熔融氯化镁MgCl2通电

MgCl2十二、Cl-、Br-、I-离子鉴别1.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

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2.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

十三、常见物质俗名苏打、纯碱Na2CO3;小苏打NaHCO3;熟石灰CaOH2;生石灰CaO;绿矾FeSO47H2O;硫磺S;大理石、石灰石主

要成分CaCO3;胆矾CuSO45H2O;石膏CaSO42H2O;明矾

KAlSO4212H2O十四、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铝与盐酸的反应

2Al6HCl2AlCl33H22.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3.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4.氧化铝与酸反应

Al2O36HCl2AlCl33H2O5.氧化铝与强碱反应

Al2O32NaOH3H2O2NaAlOH46.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7.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8.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十五、硅及及其

化合物性质1.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2.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3.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4.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5.制造玻璃主要反应SiO2CaCO3高温CaSiO3CO2SiO2Na2CO3高温

Na2SiO3CO2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3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

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

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摩尔质量nm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Vm3.标准状况下,Vm22.4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V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

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10843.

高一化学必修一、必修二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化学方程式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 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 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 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 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 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2HCl + O2↑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40、漂****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

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 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 B,II 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 p区ns2np1-6、d区(n-1)d1-9 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1.电离能、电负性 (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

高一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第一、二章: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银离子的检验:Cl -+ Ag += AgCl ↓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Mg +CO2点燃 2MgO +C 第三章: 一、钠 1、钠在空气中燃烧(黄色的火焰):2Na +O2Na2O2 2、钠块在空气中变暗:4Na+O2=2Na2O 3、Na2O在空气中加热(变黄):2Na2O+O2△2O2 4、金属锂在空气中燃烧:4Li +O2△2Li2O 5、钠与水反应(浮、熔、游、响、红) 2Na +2H2O =2NaOH+H2↑ 2Na +2H2O =2Na++2OH -+H2 ↑ Na2O 、Na2O2的相关反应: 6、碱性氧化物Na2O与水的反应:Na2O+H2O=2NaOH 7、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放热反应、Na2O2是强氧化剂,可用于漂白) 2Na2O2+2H2O =4NaOH +O2↑ 2Na2O2+2H2O =4Na++4OH -+O2↑ 8、碱性氧化物Na2O与CO2的反应Na2O +CO2=Na2CO3 9、过氧化钠可用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供氧剂),原因是: 2Na2O2+2CO2=2Na2CO3+O2 10、Na2O +SO2=Na2SO3Na2O2+SO3=Na2SO4

11、Na2O +2HCl =2NaCl +H2O 12、2Na2O2+4 HCl =4 NaCl +2 H2O +O2↑ 14、小苏打受热分解:2NaHCO3△ Na2CO3+H2O +CO2 ↑ 15、固体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 NaHCO3+NaOH △ Na2CO3+H2O 16、若是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反应有离子方程式: NaHCO3+NaOH =Na2CO3+H2O HCO3-+OH -=H2O +CO32- 17、向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18、继续通入过量CO2 :Na2CO3 + CO2 + H2O = 2 NaHCO3 总反应方程式:NaOH + CO2 = NaHCO3 19、苏打(纯碱)与盐酸反应: ①盐酸中滴加纯碱溶液 Na2CO3+2HCl =2NaCl +H2O +CO2↑CO32-+2H+=H2O +CO2↑②纯碱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Na2CO3+HCl =NaHCO3+NaCl CO32-+H+=HCO3- NaHCO3+HCl=NaCl+H2O+CO2↑HCO3-+H+=H2O +CO2↑ 20、(1)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与Ca(OH)2反应: Na2CO3 +Ca(OH)2 =CaCO3↓+2 NaOH NaHCO3+Ca(OH)2(多)=CaCO3↓+NaOH +H2O 2NaHCO3+Ca(OH)2(少)=CaCO3↓+Na2CO3+2H2O 21、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与CaCl2反应: Na2CO3 +CaCl2 =CaCO3↓+2 Na Cl NaHCO3溶液与CaCl2 不反应; 二、经典Al三角: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汇总

必修一、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汇总 必修一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 a C l2 + N a2S O4 ==== B a S O4↓+ 2N a C 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 a C l2+N a2C O3=====C a C O3↓ +2N a C 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 a2C O3+2H C l=====2N a C l+H2O +C 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 u O+C 高温 2C u+C 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 e+C u S O4=====F e S O4+C 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 a C l2+N a2C O3=====C a C O3↓+ 2N a C 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 a+O2 N 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 a+O2====2N 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 a2O2+2H2O====4N a O H+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 a2O2+2C O2====2N a2C O3+O2 10、钠与水反应:2N a+2H2O====2N a O H+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 e+4H2O(g)====F e3O4+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 l+2N a O H+2H2O====2N a A l O2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 a O+H2O====C a(O 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 e2O3+6H C l=====2F e C l3+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 l2O3+6H C l=====2A l C l3+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 l2O3 + 2N a O H ===== 2N a A l O2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 e C l3 + 3N a O H ===== F e(O H)3↓+3N a C 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 e S O4 + 2N a O H ==== F e(O H)2↓+N a2S 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 e(O H)2+2H2O+O2==== 4F e(O 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 e(O H)3 F e2O3+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 l2(S O4)3+6N H3·H2O==== 2A l(O H)3↓ +3(N H3)2S 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 l(O H)3 + 3H C l ==== A l C 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 l(O H)3 + N a O H ==== N a A l O2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 l(O H)3 A l2O3+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 e C l3+F e====3F e C 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 e C l2+C l2=====2F e C 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 i O2+4H F====S i F4+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 i+4H F====S i F4+2H2↑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 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许多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因此我们要学会去总结每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高一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一)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Fe2O3 + 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2HCl + O2↑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方程式讲解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方程式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Na与H2O反应:P23 K与H2O反应:P23 2、卤素单质F2、Cl2、Br2、I2与氢气反应、 、P23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 ① ②P23 (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P23 4、Mg与H2O反应:P21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1、Na与Cl 2、反应(点燃):P34 2、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P34 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P33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分子:H2N2H2O CO2CH4P35 3、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P36 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P41 4、SO2和O2 的反应P43 N2 和H2 的反应P43 4、原电池原理 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 负极(锌):(氧化反应) 正极(铜):(还原反应) 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P50 5、实验室制氯气 4HCl(浓)+MnO2MnCl2+Cl2↑+2H2O 4H++2Cl–+MnO2Mn2++Cl2↑+2H2O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P59 (2)取代反应(与Cl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P60

① ② ③ ④ 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与O 2的反应): P69 (2) 加成反应((与Br 2的反应): P69 (3)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P60 ① ② ③ (4)聚合反应:P91 (乙烯制聚乙烯) ①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② 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P71 (1)氧化反应(与O 2的反应): (2)取代反应 ① 与Br 2的反应 : ② 苯与硝酸(用HONO 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密度大于水的油状液体——硝基苯。反应方程式: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 石油的催化裂化,例如:C 4H 10裂化得到乙烯和乙烷: P67 4、乙醇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P77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 P77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P77 ③乙醇在常温下的氧化反应 CH 3CH 2OH ????????→?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酸性4KMnO CH 3COOH 5、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B,II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p区ns2np1-6、d区(n-1)d1-9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专题-高一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1、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①Na 2O +2HCl=2NaCl +H 2O ②2Na +2HCl=2NaCl +H 2↑ Na 2O +2H +=2Na ++H 2O 2Na +2H +=2Na ++H 2↑ ③2Na 2O 2+4HCl=4NaCl +O 2↑+2H 2O ④4Na +O 2=2Na 2O 2Na 2O 2+4H +=4Na ++O 2↑+2H 2O ※⑥2Na +2H 2O=2NaOH +H 2↑ ※⑤2Na +O 2 △ Na 2O 2 2Na +2H 2O=2Na ++2OH -+H 2↑ ⑦Na 2O +H 2O=2NaOH ※⑧2Na 2O 2+2H 2O=4NaOH +O 2↑ Na 2O +H 2O=2Na ++2OH - 2Na 2O 2+2H 2O=4Na ++4OH -+O 2↑ ⑨Na 2O +CO 2=Na 2CO 3 ※⑩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⑾2NaOH +CO 2=Na 2CO 3+H 2O ⑿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2OH -+CO 2=CO 32-+H 2O CO 32-+Ca 2+=CaCO 3↓ ⒀NaOH +CO 2=NaHCO 3 ※⒁Na 2CO 3+H 2O +CO 2=2NaHCO 3 OH -+CO 2=HCO 3- CO 32-+H 2O +CO 2=2HCO 3- ※⒂2NaHCO 3 △ Na 2CO 3+H 2O +CO 2↑ 或 ※NaHCO 3+NaOH=Na 2CO 3+H 2O HCO 3-+OH -=CO 32-+H 2O ⒃Na 2CO 3+2HCl=2NaCl +H 2O +CO 2↑ ⒄NaHCO 3+HCl=NaCl +H 2O +CO 2↑ CO 32-+2H +=H 2O +CO 2↑ HCO 3-+H +=H 2O +CO 2↑ 补充:①石灰水中加入少量NaHCO 3 : Ca(OH)2+NaHCO 3=CaCO 3↓+NaOH +H 2O Ca 2++OH -+HCO 3-=CaCO 3↓+H 2O ②石灰水中加入过量NaHCO 3 : Ca(OH)2+2NaHCO 3=CaCO 3↓+Na 2CO 3+2H 2O Ca 2++2OH -+2HCO 3-=CaCO 3↓+CO 32-+2H 2O 2、铝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①2Al +6HCl=2AlCl 3+3H 2↑ ②4Al +3O 2 △ 2Al 2O 3 2Al +6H +=2Al 3++3H 2↑ ※③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 ④Al 2O 3+6HCl=2AlCl 3+3H 2O NaCl Na NaOH Na 2CO 3 NaHCO 3 NaCl Na 2O Na 2O 2 ① ② ③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④ Al Al 2O 3 A l (O H)3 KAl(SO 4)2 NaAlO 2 AlCl 3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

经典方程式再书写 1.将Na 2O 2加入到Na 2SO 3溶液中(写化学方程式) Na 2O 2+Na 2SO 3+H 2O===2NaOH +Na 2SO 4 2.将Na 加入到FeCl 3溶液中(写化学方程式) 6Na +6H 2O +2FeCl 3===6NaCl +2Fe(OH)3↓+3H 2↑ 3.将Na 2O 2加入到FeCl 3溶液中(写化学方程式) 6Na 2O 2+6H 2O +4FeCl 3===4Fe(OH)3↓+12NaCl +3O 2↑ 4.将Na 2O 2加入到含等物质的量的FeCl 2溶液中(写离子方程式) 4Na 2O 2+6H 2O +4Fe 2+===4Fe(OH)3↓+O 2↑+8Na + 5.实验室利用KClO 3和浓HCl 反应制Cl 2(写离子方程式) ClO -3+6H ++5Cl -===3Cl 2↑+3H 2O 6.工业上利用Cl 2和石灰乳制漂白粉(写化学方程式) 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7.将SO 2通入到碘水中(写离子方程式) SO 2+I 2+2H 2O===4H ++SO 2-4+2I - 8.漂白粉在空气中的漂白原理(写离子方程式) Ca 2++2ClO -+CO 2+H 2O===CaCO 3↓+2HClO 9.Cu 和浓H 2SO 4反应(写化学方程式) 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10.C 和浓H 2SO 4反应(写化学方程式) C +2H 2SO 4(浓)=====△ CO 2↑+2SO 2↑+2H 2O 11.将H 2S 气体通入到FeCl 3溶液中(写离子方程式) 2Fe 3++H 2S===S ↓+2Fe 2++2H + 12.将SO 2气体通入到H 2O 2中(写离子方程式) SO 2+H 2O 2===2H ++SO 2-4 13.工业上制粗硅 SiO 2+2C=====△ Si +2CO ↑ 14.强碱缓慢腐蚀玻璃(写离子方程式) SiO 2+2OH -===SiO 2-3+H 2O 15.将过量CO 2气体通入到Na 2SiO 3溶液中(写离子方程式) SiO 2-3+2CO 2+2H 2O===H 2SiO 3↓+2HCO -3 16.制水煤气 C +H 2O(g)=====高温 CO +H 2 17.实验室制NH 3

化学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总结

化学必修二化学方程式 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必修二化学方程式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Li与O2反应(点燃):4Li+O22Li2O Na与O2反应(点燃):2Na+O2Na2O2 Na与H2O反应:2Na+2H2O===2NaOH+H2↑ K与H2O反应:2K+2H2O===2KOH+H2↑ 2、卤素单质F2、Cl2、Br2、I2与氢气反应: F2+H2===2HFCl2+H2=2HCl Br2+H2=2BrI2+H2=2HI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 ①Cl2+2NaBr===Br2+2NaCl ②Cl2+2NaI===I2+2NaCl (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Br2+2NaI===I2+2NaBr 4、Mg与H2O反应:Mg+2H2O=Mg(OH)2+H2↑ Al与HCl反应:2Al+6HCl===2AlCl3+3H2↑ Mg与HCl反应:Mg+2HCl=MgCl2+H2↑

5、Na与Cl2反应(点燃): 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Ba(OH) 28H 2 O与NH 4 Cl的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2、原电池原理 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 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铜):2H++2e-===H2↑(还原反应) 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n2++H2↑ 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2H2O2催化剂 △ 2H 2 O+O 2 ↑ 4、Na2SO4与CaCl2反应:Na2SO4+CaCl2===CaSO4↓+Na2CO3 5、高炉炼铁:2C+O2===2CO Fe2O3+3CO2Fe+3CO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人教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