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篇评课稿

4篇评课稿

4篇评课稿
4篇评课稿

《窗前的气球》评课稿

城北小学宁水美

这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至情至真的课文。红气球是孩子平时喜爱的玩具,可在特殊时刻却成了小伙伴们传达内心感情的工具,从孩子们天真的想象和行动看到了孩子们心灵的纯洁、感情的纯真。红气球是伙伴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表现,红气球是伙伴们的笑脸、真诚的问候……教学生阅读时,既要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真挚感情的理解,又要让学生释放、表达出自己的天真浪漫和童真,体会生活的“美”,语文的美。

教学本课时,杨水梅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科里亚前后心情变化的相关句子,围绕“真没意思、高兴地笑了”这两个重点词语展开教学。先通过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到科里亚孤单、寂寞的心情。然后再体会他看到红气球后的心情,前后进行比较,有了自己的心得和领悟。这些心得和领悟溶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最后通过小练笔让学生给科里亚送去关心和祝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化认识升华情感,并有针对性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1、教学环节设计清楚、合理。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一、二段,勾画体现病中科利亚的心情的句子,感受科利亚的“孤单、寂寞”。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找出重点句“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通过两个问题:“科利亚的心情为什么一下子好多了?”“为什么红气球让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多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2. 教学中注重了读写结合。通过自由读、个别读、全班读一些重点句,让学生充分地通过阅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读词“可爱的”、“高兴地”,让学生用这两个词练习说话并在书中写话。最后通过读全篇课文,完成小练笔,深化情感。

教学中,如何丰富评价语,还有待去学习: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足以可见,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许多特级教师之所以能染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是因为他们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产生了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但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时,杨老师评价语较单调。这些单调的话语,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不能通过从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回答中让其他学生受到启发或者吸取优点,这是今后在教学中还需要努力的地方。

《最后一头战象》评课稿

城北小学宁水美

程群兰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我认为程老师的课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

一、以生为主,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程老师先重点指导学生对“重披战甲”这个故事片段的理解感悟,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书上作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而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归纳出学习方法,并以此方法为迁移,自学课文中的其它三个故事片段,真正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手段。课堂中,程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读出他们内心的感动,读出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激情的功效。

三、品词析句,促进生本的亲密对话。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中对嘎羧行为、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那深情的笔触能感染每一位读者。而理解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程老师在教学中能紧扣本文的理解难点,从句入手,从词着眼,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四、巧妙设置问题导思路,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理解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其一大任务。在引导学生体会战象嘎羧来到打洛江畔这一段语言文字时,程老师让学生用上自己的语言描述当年的场面,在学生适当展开想象的基础上,又与学生合作朗读,让生读文本内容,师补充想象的部分,巧妙的设计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促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感受到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最后一问“为什么以《最后一头战象》为题?”引发了学生更多思考,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程老师所上的这节课是很成功的,其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数不胜数,还是留待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学吧!

《触摸春天》评课稿

城北小学宁水美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篇幅不长,却通过文本描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并通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人生命题,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

下面通过课堂教学内容与老师们做一交流,不妥之处,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批评指正。

一、对教材的理解准确到位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对词、句的理解,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

站在课文和作者之间,学生不仅要读懂课文对安静的客观描写中,散发出来的盲女孩对生活的人爱,对生命的珍视,也要体会,作者的心灵触动和生命感悟。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比较困难。

面对《触摸春天》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面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经学习过本单元其他篇目的内容的实际,雷晓珍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图通过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努力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并借助桑兰的故事,提升学生对不同人物的世界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缤纷世界”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比较明确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训练的过程。

从整体入手,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读得比较充分,能够在学生的不同感受中读,在质疑中读,在理解到中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出自己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努力克服教师过多地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重视训练的过程。对重点词语的把握比较精准,学生能够初步做到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脉络。理解人物情感。

课后拓展的写话训练,既是对学生“读懂”内容的检验,又是对学生书写能力的拓展。写是学生要将口头语言经过静思、沉淀、归纳等环节,用书面语言比较准确的表词达意的训练过程。教师应该充分的予以重视。老师设计了一次批注,一次写话,的在写的训练中,设计了开放性的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现的了对学生不同生命感受的尊重。

在目标确定的两条线索上,教师一手抓学法的指导:在品悟中掌握作者准确用词体现的描写性语言,加大读、说、写的训练;一手抓作品中体现的人文性,体现对生命的深度认识和把握。生命是一切所有价值的基础,尊重人文价值的首要内容就是要尊重生命的价值和心灵的尊严。

教师在背诵文本、对比原文的过程中,思考了本文在此单元中的位置,体会编者意图。同时认真分析了学生已经学过后面内容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教学目标。

三、对教材的处理基本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1.有效取舍,整体把握

课的切入干净利落,在学生浏览和初步感之中拉出故事脉络,通过板书的设计直接呈现。体现了教师立足于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确定课堂的时间比例和重点内容,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训练和文本挖掘之中。

2.重点强化,难点突破。

在处理关键句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在读中体会和理解,注重了学生自主揣摩、感悟的过程。加强了学生在与任务文本人物(安静、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对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将学生读懂难说的句子通过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听课老师可以感受到老师的驾驭能力和精心设计。

3.充分预设关注过程,抓住生成

“顺学而导,关注生成”是课程理念提供给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学生课堂上真实的情感反应,学生初读是的平淡体现了这节课的常态进程,学生情感脉络的发展,展现出在教师的层层颠簸中的思维发展。

4.资料延展,课内外结合

桑兰资料、海伦凯勒的名言,以及课件制作,网络作业都将课后的学习逐步延展,为学生创设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学习氛围的创设

一个好的课堂学习应该建立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吸引的磁场。一个灵动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碰撞的场所,相互启迪的空间。深入思考的课堂永远比外表热闹的课堂更有内涵。

1.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结合实例分析)

(1)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学生有比较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3) 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合理想象。

(4)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的方向努力。

2.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

(1)语言基本功。能够流畅地运用规范语言,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错音、语病;

(2)朗读基本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与学生共同朗读时,为学生提供示范;

(3)板书基本功。写字正确、工整、熟练。把握两条线索,脉络清晰,比较完整,设计精当。

(4)教态。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5)课件制作。比较精美、自然,风格统一。

不足:

1.进一步提升教学过程中对生成问题的把握,避免个别地方的简单重复,注意在学生回答深刻时适时把握,在戛然而止中给学生留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2.语言再简洁,进一步避免个别地方的解释和重复,提升适时点拨和相机诱导的能力,深化主题。

总之,在老师的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中呈现出了一节很有价值的课堂,希望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能够有更多的感悟!

《西门豹》评课稿?

城北小学宁水美

《西门豹》这节课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内容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项欣黎老师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主要内容,项老师还侧重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了课文的主要部分:调查情况、除害、开渠去讲述。以对话表现人物机智,欲擒故纵,一语双关,惩办首犯的计划,成竹在胸,表现了人物的机巧和智慧。以对话揭示矛盾斗争,他不直接戳穿坏人的骗局,而是用既幽默又客气地话语,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惩治了邪恶,教育了百姓。这节课老师能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角色表演,既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师驾驭教材游刃有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认真向她学习,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光是怎样传播的评课稿

《光是怎样传播的》评课稿 合肥市安居苑小学庄春梅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现就陈老师的这节课,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们共同探索学习。 教材简介: 《光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科学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内容。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光与影关系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观察光影关系的认识基础上,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从而可以回过头较为科学的解释影子的成因,并且为下一课“光的反射”这一传播特点埋下伏笔。 课例分析: 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内容陈老师提出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掌握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特点。(2)过程与方法:首先是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再是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然后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结论;最后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懂得推测要有依据;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重点是设计实验并通过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过程: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陈老师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分析探讨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这四个环节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老师能深入学习小组,成为他们的合作探究的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和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尤其是多媒体应用得当,丰富多彩的图片,光源的事例,影子的成因,日食、月食的形成等很好的体现了多媒体课型形象直观的特点,最后的课件,实际上是陈老师自己做的一个微课,精美的图片再加上生动的讲解,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适时展现了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数学广角搭配》评课

听**老师执教数学广角《搭配问题》后的感想 《搭配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排列与组合知识基础上安排的。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学中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面对新教材,*老师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内容、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地整合。例如这个单元教材的安排是例题1讲实际生活中相关事例搭配问题,例题2是有关数字排列组合方面的数学知识。*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重组。因为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数字的搭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老师对这块知识放在新知学习之前,一方面作为旧知的巩固,另一方面作为新知的引入。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出示2件衣服和3条裤子(裙子)引出搭配问题,并以此理解搭配的数学思想。接着,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等学习方法,来解决“两件上衣件与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用图片来代替实物进行操作,学生在此活动的基础上发现了“连线法”、“计算法”,从中渗透组合思想,主要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交流时通过比较有序排列与无序排列?,使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在这同时,*老师也很注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让学生说想法,(1) 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 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 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与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老师随机板书6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理解2*3=6的真实含义。学生通过上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

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一:小学数学评课稿集萃小学数学评课稿集萃 2010年9月28日,惠安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听课心得辋川峰南小学吴丽英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以怎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本次活动,执教老师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以“笑笑过生日”为线索,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情境,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情境创设也别有一番新意,联系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去上海看世博”,紧扣教学内容,从穿衣搭配问题、路线问题,配菜问题等有关现实的生活问题,创设了充满数学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

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大小》评课稿 元志芳今天观摩了徐圆圆老师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整节课听下来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1.本节课非常完整,教师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准确,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训练。张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营造了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非常恰当,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例如:讲第二个例题时,教师演示,动画清楚地反映出大小一样的图形分的分数越少,1份就越大,分的份数越多,1份就越小。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时间充分,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操作,有的学生折纸;有的画阴影,有的比较,学生讨论踊跃,每个学生都在活动、思考,教学效果比较好。整节课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张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分类例举——概括方法——探究意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也正是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改进的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评课稿 元志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会用线段图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重点要让孩子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我校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搭建数学模型 本节课,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一个相遇问题的“点”的学问,而是引领学生通过对这个“点”的探究,建构一种数学模型,形成解题策略。张茹老师在设计时大胆放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探究提示,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究的提示,首先自己动手用线段图来整理信息和问题,然后根据线段图进行分析,逐步理解了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算式,建构数学模型;最后借助多媒体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演示,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整个活动过程注重了学生之间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学生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体现较好。

搭配评课稿

搭配评课稿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学广角《搭配》评课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老师们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我认为两位老师的讲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教师如何自我评课

教师如何自我评课 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九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符合要求的就应该是好课,哪些方面欠缺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这九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1、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明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亦如此。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要机械套用三维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即把一节课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 2.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自主学)

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一无所知,老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学课本。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其含义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书本知识先让学生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进行自学。 3.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合作探)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一个大组)。大组一起讨论不会的问题,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大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解决。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巡回检查,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中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为点拨做准备。 4.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精点拨)

小学数学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杨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杨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杨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杨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

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杨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杨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学习微课之肤浅心得(黄萍萍)

学习微课之肤浅心得 湾井完小黄萍萍 “微课”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株洲之行的学习微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肤浅的感受: 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肤浅理解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 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能使学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对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的肤浅认识 小,即微课容量小,目标明确,具有相对独立性。微型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有价值的细小问题。拿历史教学来说,可以具体到某一历史情境的背景的探讨分析,或者是某一历史事件教学的导入方式等等。容量很小其强调深度而不强调广度,学习的内容往往是一个具体的点,而非一个泛面;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控制在5—8分钟。 活,即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广泛,内容相对集中。微课程可以涉及很多课程内容领域并且适合于不同的学习结果。其研究的选题论证、方案设计、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等相对简便。其次,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单独研究,也可以合作研究。 实,即首先是选题“务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其次,研究过程“踏实”,源自于实

公开课评课意见与建议摘录

公开课评课意见与建议摘录(部分) 评价建议: 能抓住课本重难点,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营养结构作详细讲解,课堂气氛活跃,教态自然,语言响亮。 思路清晰,知识点讲解概括性强,但无过渡。师生互动较好,课堂气氛活跃。 图文并茂,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重难点不突出。教态自然,学生精神饱满。 课堂概括能力强,讲课有条理。内容可能讲得有点多,学生难以消化。 对知识点的把握较准,重难点知识讲解清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授课内容过多,使重难点知识不够突出。 课堂内容丰富,广泛,重难点不突出。老师课堂控制力强,节奏紧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师生交流互动较少。 备课充分,知识呈现条理清晰,师生互动有效,学生学习状态良好,多媒体应用有效,重难点明显,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教学有效。学生思维发展较好,师生关系和谐。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结合上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气氛好。课后还能利用一些选择题进行强化训练。语言清晰,语速平缓。学生能清楚地知道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准备充分,备课深入,知识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应用动画,积极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教学过程清晰,有条理。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良好,及时

进行练习巩固知识,但时间安排不足,练习不够时间完成,做练习时没有展开全屏,后面比较难看清楚。 语言清晰,知识点明了。图文并茂,色彩多样。激情不大,适合好学生,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听听就开小差了。 课件制作的非常有创意。学生占有的时间较少,没有很好的做到师生间有效互动,课堂的交流方式显得很单一。 图片很适合本节课,展示的很好。重难点不够突出。生态系统的成分以及相互关系是重点,应花点时间讲透、讲懂。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做题时,先让学生做,在进行分析。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有亲和力。 课件图片展示生动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充实,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师讲得多了点,师生互动少了点。 ppt的动画部分做的很漂亮,教态自然,语言清晰,但要精神饱满。 图片展示很好,能形象直观展示内容。讲课过于紧凑,学生缺乏思考讨论的空间。师生互动不够灵活。生态系统成分之间关系的那个图没有把它们各成分联系起来解释,缺乏整体性,讲的不够透彻。 课件图片丰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幻灯片可以做的更简化些。教师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在这方面注意些。

作文讲评课 评课稿

作文讲评课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收获很多。尤其是孩子们的优美习作,让我很感动。本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 课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教师亲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把主要问题梳理出来。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迪: 修改作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加深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在课中,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激起了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来自于身边的同年龄、同水平的并非完美的学生习作,则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独立意

识,促使其调动自己的知识修养来体味、参与、完善阅读对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量。 (二)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断被认同,会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评改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学生的习作初稿,就象一块粗糙的玉石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必须经过反复地精心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上乘之作。在评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和强化了写作知识的迁移,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以后的思考会更深入,也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品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修改作文及自己写作的能力。 总体感觉,这节课上的很实,扶放得当,交给了学生修改习作

小学数学公开课求平均数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求平均数》评课稿 《求平均数》评课稿 赵玉芳 听了彭宜红老师的《求平均数》公开教学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数的新编排的教材,我没有教过,但基于听了这节课,所以还是去学习了一翻。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小于平均

数;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彭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小马过河的故事导入——组织学生摆小卡片,讨论如何平均分——从而介绍移多补少方法——讲解例题——巩固练习——总结课堂,整节课环节清晰,特别是练习设计非常新颖,有辩一辩、说一说、露一手、聪明宝贝等题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中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彭老师安排整堂课的教学素材贴近实际生活,

《牛和鹅》评课稿

《牛和鹅》评课稿 今天廖轶华名师工作室来到汉滨小学举行教学研讨活动,市二小的谢守双老师执教了四年级语文《牛和鹅》,这篇课文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针对本节课,我想谈谈自己在听课中的一些见解和想法,希望和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牛和鹅》是第六单元“童年生活”人文主题下的首篇文章,与其它课文呈现形式不同的是本课呈现了学习伙伴的批注,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正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落实“通过“”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谢老师的这堂课从整体感知、学习批注、迁移运用批注三方面,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整堂课的训练中,将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贯穿其中,使学生的批注能力得到了发展。其教学亮点有如下: 一、教学目标明确 在本堂课的开始,谢老师就让大家谈论一下对牛和鹅的一些看法,接着播放了鹅的一些视频,在我们的认知中,总觉得鹅是弱小的,但是随着视频的播出,让我们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鹅,在同学们的哈哈大笑中,也对鹅有了初步的认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关注课文的奇特之处,引出“批注”这一概念。接着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循序渐地学习批注;使学生明白批注的角度可以是“有疑问”、“有体会“、有启发、“写得好”的角度;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作业本的片段进行批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课堂学到的批注方法。 二、重视学法 本堂课上共安排两次小组合作学习,无论是交流学习批注的角度还是迁移运用批注方法完成课堂作业本,教师都能走到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读中自悟,体验情感 课前预习环节,谢精心挑选了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通过朗读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并用自己的声音语调及动作演示,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中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除此之外,在学习课文第5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我”见到鹅时的恐惧心情,谢老师除了让学生关注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外,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掌握了朗读的语气、语调,进而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 总之,谢老师这节课板块清晰,活动开展真实有效,在一个真实的阅读情景中,基于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学习并运用阅读方法,达成有效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学问》同课异构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学问》同课异构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同课异构评课稿 **月**日,二年级王老师和高老师同课异构讲了数学广角的《搭配中的学问》。两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问题,发展了学生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 1.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两位教师创设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故事形式,无论是王老师的帮助小鸡、小鸭、刺猬解决雨伞的问题,还是高老师的游数学城堡,都创设了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开了个好头。

2.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两位教师都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且学生自己总结出搭配的方法,交换位置法和固定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了方法的优化。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 3.教学设计符合数学教学规律。 两位教师注重了学生知识新旧的衔接和由易到难的特点,有效地设计教学流程,都是从两个数字能够组成几个两位数为基础,探索三个数字能够组成几个数,以复习旧知为基础,使学生很容易想到三个数字同样可以用交换法来组数,水到渠成掌握了交换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重点突出。 建议: 1、王老师的教学内容在稍加拓宽,将生活中的应用解决问题会更好。

2、在学生活动后,高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长期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提高很快,同样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师如何自己评课

教师如何自己评课 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九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符合要求的就应该是好课,哪些方面欠缺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这九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1、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明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亦如此。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要机械套用三维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即把一节课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 2. 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自主学) 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

知识一无所知,老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学课本。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其含义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书本知识先让学生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进行自学。 3. 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合作探)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一个大组)。大组一起讨论不会的问题,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大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解决。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巡回检查,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中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为点拨做准备。 4. 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精点拨) 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老师也不要急于讲,老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终审稿)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 教学中,老师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抽不同颜色的纸牌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老师先让学生抽红桃,在好几位学生试抽之后,都不能抽到,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几位同学抽过后,居然没有一个能抽到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老师手里根本就没有红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手中的纸牌转过来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形象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3、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即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比如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充分体现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老师如能在某些环节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比如让学生动手操作,虽然纪律难控制,可能效果会更理想!

微课培训反思 (1)

微课培训反思 7月20-22日,我有幸参加了微课培训,几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世代的产物,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之前接触到微课的时候,对它很模糊,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会认为微课是一次简短的课堂活动,或是记录课堂活动的一小段视频,或是将40分钟的一节课分解成多个课堂碎片等等。在经过培训之后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长度短;“小”是指主题小;“精”是指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悍”是指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1 微课的“微”,在于目标设计的细小、集中、精准、精炼。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积少成多,从而达到积累大智慧。 2、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3. “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10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4. “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搭配中的学问》的评课稿

《搭配中的学问》的评课稿 《搭配中的学问》的评课稿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强调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从事探索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 陈丹凤老师与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本课时,都能以直观的内容为主,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两节课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下面就两节课的亮点说一说: 一、情趣设计诱其乐思 着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习的动机。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

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中高度注意,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学生一旦有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两位老师都能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陈丹凤老师以笑笑过生日为主线,巧妙地将选择衣服——选择路线——吃午餐——送礼物等生活素材串联起来;何立娜老师则以自己国庆游世博为主线,将选择衣服——吃早餐——选择路线等生活素材串联起来。两人都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二、猜想求证诱其创思 猜想是一种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中的发现法,是一种创造性的直觉思维方式,是关于数学规律的联想和设想。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保护这种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证欲X,进行不懈的自主学习。 两位老师都能在学生探索问题(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上衣和下装各选一件,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之前让学生进行猜测想象,之后告诉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具体的操作活动来验证,以此来激发学生求证的欲X和学习的兴趣。

作文课评课稿:《介绍我自己》

作文课评课稿:《介绍我自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一定不能太高。基本要求主要有:1、乐于表达,对习作有兴趣、有自信心。2、留心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内容要有趣有序。3、习作中尝试运用习作中平时积累的语言,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4、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标点。 学生作文,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写什么的问题,因此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潘东辉老师正是这么做的,她在习作指导中,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明确内容范围,使学生明白写什么。另一项是拓宽思路,使人人有内容可写。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这次作文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对于写什么心里越来越有底,对于写好作文越来越自信。潘东辉老师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用激励的,甚至挑战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当中。 潘东辉老师的习作讲评也很有特色,讲评内容量比较大,学生参与比较多,体现了讲评是对习作的进一步指导的思想。第一环节,《猜猜我是谁》老师读学生习作,学生猜作者,这样对广大的学生来说,是激趣,对作者本人是激励,同时在听读当中强化了“要抓住特点”来介绍的意识。第二个环节叫《精彩题目套餐》,屏幕出现一系列题目,比如《胖兔子与食鸡狂》、《有个性的小太阳》、《自信的我》……等等,一看题目就知,有侧重写长相的、有侧重写性格的、

有侧重写兴趣爱好的,也有些人把两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写的。这样就让学生明白,可写的太多了。有些呢,学生自己还是没有想到的,如果再写自己的作文,还有更多可写的,这既是展示,又拓宽了写作的思路。第三个环节,潘东辉老师先指名让学生读片段,再让学生在小组中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语句,然后推行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是省时高效的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怎样通过写独有的外貌、独有的脾气、独有的事情、独有的情感来展示一个独有的我。这是最具体的,最生动的怎样写的指导。第四个环节,指导学生怎样修改。潘东辉老师准确把握了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标点的年段要求,习作当中的几句话,师生一起来修改,然后请同学帮忙修改,

小学数学复习课评课稿完整版

小学数学复习课评课稿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数学复习课评课 本周三上午,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数学复习课的教研活动,大家对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总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孟老师的《乘法口诀》和朱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课堂,真是有效复习的典范,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提供思维空间,激活分散的知识点 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小学数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以便能由此出发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间的关联。孟老师的喜欢怎样背乘法口诀,朱老师的关于周长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回忆、提取相关内容,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突出沟通整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 三、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复习中光讲不练,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只有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孟老师的课在练习设计上形式多样: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重视数学知识的练习,更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朱老师的课件出示习题新颖,实用。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两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课堂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篇二:数学复习课评课稿 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进学生的实际。比如:课本上是传统的相遇问题,而这节课出示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情景:发生在本校校长和教课教师之间的求两校距离的问题。例题的结构没变,但是呈现形式却是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求“两校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六、一儿童节是每个学生都瞩目的节日。接受来自于陌生人的祝福和了解别人为这个节日所准备的活动,更是学生乐于倾听的,更有兴趣的事情。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六、一”儿童节这个话题,创设出了一个个鲜明的现实情景,使学生学习的材料变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利用这个话题引出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再让学生解决在这个话题里情景里产生的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的设计,使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复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得到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愉悦,体验到了用数学的快乐。 3、采取多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用题复习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注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本节课的复习教学,第一题让学生口头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得出两个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梳理两种算法的解题思路;第二题着重复习,先让学生做出这道题,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算术方法与方程法的联系与区别:都是使用同一个数量关系式,不同的是算术方法需要把数量关系式变形,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而方程则是直接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一种顺向思维的方式。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得出方程与方程在解答上的联系,方程与算术法在思路上的一致性。而第三题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做,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用学习第二题的方法的去主动复习整理。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一议,想一想,去争辩,去探索。像这样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学习,更能吸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