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大学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科学心理学与常识心理学的区别

1、 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

2、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

3、 科学心理学研究科学方法(客观、定量、论证)

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重点)

1、 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

2、 既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也研究社会心理现象

3、 既研究内部心理现象,也研究外部行为表现

心理现象是生理——心理——社会综合体

二、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理论意义:1、有助于建立辩证唯物注意世界观

2、有助于临近学科的发展

实践意义:1、有助于了解自我、自我教育

2、提高心理素质、维护身心健康

3、提高教育科学和教育科研工作质量

4、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服务

四、心理学研究原则与方法

1、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2、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实验法

心 个体心理: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灯光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体心理:个性倾向性:需

注意

科学心理观

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实质)

脑是怎样的?

1、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组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单位,接收,整合、传递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的种类:感觉(传入)神经元,中间(联合)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神经突触建立的

神经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由神经元树突到达轴突末梢,突触末端,突触前膜会释放出化学递质通过突触间隙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的内膜,即为神经传导

2、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

脑干、间脑

小脑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脑神经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内脏神经)

△大脑左半球支配右半身,右半球支配左半身

大脑左半球言语中枢:书写、说话、阅读、听话中枢

左半球支配理解力,言语,数字,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

右半球支配想象力,音乐,回话,空间知觉,情绪情感等(空间形象知觉功能)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有规律的应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是反射活动的基础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馈)感受器

反射种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而能的

主要包括:食物性反射(分泌唾液,吮吸,吞咽等)

防御性反射(眨眼,膝跳,喷嚏等)

定向探究反射(转向声音或光亮等)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是在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

人类心理活动与后天获得的大量条件反射相联系

两种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性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俄)巴普洛夫有机体在无条件刺激物与原先的无

关刺激物之间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美)斯金纳有机体在无条件刺激物与原先的偶然反

应之间建立暂时神经联系

共同点:基本原理一致:都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都必须用无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巩固

区别点:经典性条件反射:无条件刺激—有条件刺激

操作性条件反射:奖赏—“随意”反应

巴普洛夫: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1、概念:由第一信号作为刺激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2、第一信号刺激:具体事物,如物体、声音、光线、气味等

3、人与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系统:1、概念:由第二信号作为刺激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2、第二信号刺激:语言

3、意义:由于第二信号系统,人的心理活动才能够相对的脱离客观事物

直接限制,具有能动性和自觉目的性

4、人所独有

(三)、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兴奋过程表现为条件反射的建立,即由条件刺激引起机体的积极反应

抑制过程:抑制过程表现为条件反射的抑制,即反应不出现或强度减弱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律:

兴奋——(负诱导)抑制

抑制——(正诱导)兴奋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01心理是一种物质的反映形式反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物质的多种反映形式:

反应:无机物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最低级的反映形式

感应性:是生命物质(植物、低等动物)对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所作的应答,是较高级的反映形式

感受性:是有机体对信号刺激所作出的应答,是更高级的反映形式——心理的反映形式

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动物与人共有:感觉阶段:最低阶段基本特点:动物对信号刺激物的个别属性作出反映,无

脊椎动物

知觉阶段: 基本特点:动物能够将信号刺激物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以整

形式反映,脊

椎动

物思维萌芽阶段:基本特点:动物能够解决问题,具有初步思维活动能力,高

脊椎动物

意识阶段: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类独有的心理反映形式基本特点:觉

知性、能动性、社会历史制约

02心里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1)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a客观现实是心理反映的内容和源泉

b脱离客观现实会丧失人的正常心理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主观性:指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经过人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最终形成的

近似反映、个别差异

能动性:表现了个体反映客观现实是积极主动的

A人对现实的反映具有目的的方向性和选择性

B 人能够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使人的活动有极大的自觉性

C心理或意识的能动性更显著的表现在人改造现实的有目的的活动中(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从动物的心理深化到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劳动

首先,实践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

其次。人的心理活动在实践中体现

再次,实践活动也是检验人对现实反映是否正确的标准

注意

一、注意概述(P49)是心理活动过程,是组织特性

01什么是注意

概念:心理活动(过程)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基本特征:(1)指向性:即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某些对象,而离开其余对象的特性

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正面意义·负面影响

(2)集中性:指心理活动保持在选择的对象上,并深入进行下去的特征

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

·专心致志“聚精汇神”·虎头蛇尾三分钟热度

注意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A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过程而存在(一种积极的

心理状态)

B 注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02注意的外部变现

(1)适应性动作的出现(2)无关动作的停止(3)呼吸轻微而缓慢

03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2、维持的功能 3、调节与监督的功能

二、注意的种类及在教学中的应用(P57)

01 注意的种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有无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

是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高度的稳

定性

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a刺激物的强度b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a需要和兴趣

引起和加强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B合理的组织活动

C培养间接兴趣(指对活动目的,活动结果的兴趣)

D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抗干扰能力引起和保持有意后注意的条件:a兴趣 b活动的自动化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协调活动、相互转化

·有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形成的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01注意的品质(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

概念: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的察觉到对象数量多寡的特征(注意的范围)

影响因素:a注意对象的特点b活动的目的和性质c个体的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

概念:指注意活动在某一对象上的时间的长短,它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是工作效率的保证

狭义: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注意保持在一定活动上的时间

影响因素:a注意对象的特点 b主体的精神状态c主体的意志力水平注意的分散(分心)

概念:是指注意离开应当完成的任务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的分散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而产生

三、注意的分配

概念: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条件:a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地

b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四、注意的转移

概念: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需要,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因素:a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b新主意对象的吸引力c明确的信号提示

d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转移: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移注意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分散: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体内部的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消极被动的,违背了活动任务的要求,偏离了正确的注意对象,降低了活动效率

02利用各种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提高自觉性

3、集中注意交替使用,保持学生的注意

(一)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控制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

2、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3、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二)1、明确学习目的的任务

2、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3、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

4、科学合理组织教学,防止学生分心(预先、信号、提问、表扬控制、目标适中)

(三)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使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

中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优势

2、注意占主导地位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一、感觉的概述

1、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a感觉为我们提供内外环境的众多信息,并保证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B感觉是人正常的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C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觉产生的过程

(一)客观条件:a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有一定量的客观刺激物

B 刺激物必须是某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物

二、神经生理基础:

感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分析器由三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感觉的测量: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客观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是指刺激物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是指觉察出两个不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三、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

皮肤绝觉

(二)内部感觉: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四、感觉的规律

(一)同一感觉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相互影响2、相互补偿 3、联觉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如:视觉适应、听觉适应、触觉适应等

2、感觉对比:是指由于不同袭击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钢琴男爵的产生继时对比

不同感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提高或减弱

弱刺激提高用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另一种

感觉的感受性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缺失以后,由其他感觉来补偿,这种现象就是不同感觉

的补充作用

3、联觉:指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第二节: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的概述: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在已有知识禁言参加之下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揭示其名称与意义

知觉存在个体差异

知觉与感觉关系: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作用

的结果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是纯粹的心理

活动

联系:1、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是在已有知

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种感觉的加工与综合

2、感觉与知觉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是人脑对直接

作用于感官事物的反映,二者不可分,通常合称感知觉

二、知觉的分类

(一)按反映事物属性来分: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社会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对他人的知觉

影响他人知觉的心理因素(1)

首因效应是指在人们初次交往中,最先提供的信息进入形成第一印象的形象,它是一

先入为主的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在人们的长期交往中,最近形成的印象掩盖了以前的一贯看法

影响他人知觉的心理因素(2)

晕轮效应指在对他人的某些品质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从而掩盖了对其余品味

的知觉,是一种以后盖面的反应刻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

(二)按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器来分:视知觉、听知觉、触摸觉

(三)错觉:

概念:在特定条件下,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有某种固定倾向性、歪曲的知觉在特定条件下,错觉必然产生,是正常的知觉

错觉与幻觉的区别:幻觉是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虚幻知觉

错觉是在客观刺激的条件下主观产生的歪曲的、不正确

的知觉

三、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指吧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征

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是相对的,可以转换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2、知觉者的主观

因素

(1)客观刺激物的强度

(2)对象与背景的差异

(3)对象的活动性

(4)刺激的新颖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由不同部分组成并具有不同的属性,但是人们并不把它们知觉为鼓励的部分,而总是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三)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

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

影响因素:1、知识经验2、言语的指导作用 3、定势(四)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光线等)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

知觉的影响仍保持相对不变

大小、形状、明度、颜色恒常性

恒常性所依赖的条件:a知觉条件的变化范围要适当

B知觉者的只是经验

五、感知规律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直观教学:是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分为实物直观,教具直观和言语直观

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使用直观实物、教具时要有正确的言语相结合

4、调动多种分析器参加感知活动

二、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

1、明确观察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2、知道学生指定观察计划

3、准备相关知识

4、做好观察记录,学会写观察报告

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概念: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基本过程

记忆基本过程的关系:识记、保存、再现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识记、保持是再现的前提和关键

再现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检验指标

记忆的作用:1、记忆作为基本的认知过程,是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学习的重要条件,是知觉、思维和创造的基础

2、记忆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心理过

程在时间上得以持续。从而使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最终实

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的时间分类: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间记忆:特点:1、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2、记忆容量大

3、以图像记忆和音响记忆为主

4、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5、瞬间记忆可以通过注意转入短时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特点:1、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易受干扰

2、记忆容量有限

3、短时记忆信息通过复数可转入长时

记忆系统

长时记忆:特点:1、信息保持时间长,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

2、记忆容量无限

3、心理活动主要依靠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知识和经验

二、记忆的过程:

01识记:概念:是通过对记忆的特征进行区分,认识并在头脑中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

种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02保持和遗忘:

遗忘种类: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

遗忘原因: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失

2、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使记忆痕迹产生

抑制的效果(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3、压抑说

4、提取失败说

5、同化说

保持和遗忘的影响因素:

1、时间因素

2、识记材料特点

3、学习者的心理状态4、学习程度

03再认和回忆

影响再认的因素:

1、原有知识经验的巩固程序

2、原有事物与重新出现时的相似程度

3、期待与情绪状态

回忆: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

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中小学记忆的过程:1、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提高

3、抽象记忆获得更大发展

4、以及有情绪体验材料的能力增强

5、无记忆水平不断发展逐渐学会使用记忆方法和策略提高记

忆效果

02记忆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最重

03记忆的培养

(一)教会识记方法,增强识记效果活动

1、增强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2、提高对识记材料的理解水平

3、多感官协调活动

4、背识记材料作为智力操作对象

(二)有效合理的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过度学习4、反复阅读和长时回忆相结合5、复习

方法多样化6、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三)运用回忆策略,提高回忆效果

1、联想策略

2、情境策略

思维

一、思维的概述: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基本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

思维与感知的关系:共同点: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同点:感知觉:个别现象,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感性认识

思维: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间接概括反映,理性认识

联系:感知觉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思维是感知的进一步深化,是

认识过程高级阶段,处于核心地位

02思维的过程和和形式

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和分类3、抽象和概括4、系统化和具体化

思维的形式: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思维形式的基本单位,是

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每一种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式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范围

关系:外延的范围是由它的内涵决定的,二者成反比概念的掌握:途径:日常概念科学概念

如何掌握正确的概念:

1、充分利用日常概念的积极影响,限制其消极作用

2、注意变式在理解概念中的作用

3、正确下定义有助于概念的掌握

4、形成概念体系

2、判断: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3、推理

01解决问题的过程:1、发现和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0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是问题出现和表达的方式2、原型启发和联想

3、知识经验

4、思维定势

5、功能固着6、动机、情绪7、个性特

创造思维

01创造思维概述:概念:以新异的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

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非逻辑性(灵感)

2、以发散思维为主: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03创造思维过程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豁朗阶段

4、验证阶段

04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和求知欲

2、创设有利于创造精神的氛围

3、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训练

4、善于培养激发和捕捉灵感的素质

5、培养创造性人格

6、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

表象与想象

01表象(形象记忆)

概念: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是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即表象记忆。

02表象的特征:1、形象性(直观性)

表象与感知觉的关系:区别:a感知觉是对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表象

是由其他事物或词所引起对曾经感知过的物的反映

B表象不如感知觉完整、详

尽、稳定、鲜明

联系:表象只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2、概括性

与思维的关系:区别:a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表象

是直接的形象的反映

B表象也具有概括性,反映事物大体轮廓,忽略细

节,但是不能概括出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

联系:形象思维是在对表象进行加工的基础上形成

的,表象为概念形成提供感性支持,又促进问题解决

的形成

03表象的意义:是从知觉过渡到思维,是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二、想象的概念:

01想象的概念: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想象是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粘合、夸张、典型化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想象分类:(是否有预定目的、自觉)

1、无意想象极端状态:梦,幻觉

想象分类(新颖性和创造性)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情绪与情感

01情绪概述

概念: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与认识的关系:区别:认识过程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

情绪、情感过程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联系:1、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2、情绪和情感也影响人的认知,对人的认识产生

动力或阻力性作用

0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区别:1、情绪与生物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情绪先于情感产生

2、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深刻性和持久性

3、在个体发展中,情绪先于情感而产生

联系: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2、情感的深度决定情绪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情绪的表现形式

3、情绪和情感在显示个体身上常交织在一起,很难加以严格区分。

情绪状态的表现形式:面部、姿态、语调表情

03情绪情感的分类: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也成心情

1、缓和微弱、弥散性、非定向性

2、持续时间长3、心境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长久消极心境容易引发健康问题

激情:一种强烈的、短促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1、持续时间段

2、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3、具有激动性和冲动型,往往理智控制能力削弱

4、有明确指向性,通常由特定的对象引起

应激:在突然出现异常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映

如何调节情绪

一、合理疏导情绪:倾诉、转移注意、宣泄,剧烈运动

二、心理暗示: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

三、有效自我放松方式:1、放松训练法2、想象放松法3、音乐疗法

四、调整认知

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二、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

01情感的品质

1、情感的倾向性

2、情感的深刻性3、情感的稳定性4、情感的广阔性5、情感的效能

02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1、情感更加强烈,富有热情

2、情感不断深刻,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

3、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明显

4、情绪情感逐渐稳定

03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

1、确立情感目标丰富积极情绪体验a培养良好情感高尚情操b培养理智情绪情感的能力c

培养向学、乐学的个性心理特征

2、以知促情,将情感的培养寓于认知教学中

A巧妙的组织教学内容b选择适当教学形式

3、以情促情,教师通过自身情感表达感染学生

A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b师生情感的交流

意志

一、意志的概述

01意志:概念: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根据目的的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

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1、自觉目的性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以受意识支配的行动

为基础

(前提)(核心)(手段)

意志与认知、情绪的关系:意志与认知:1、意志以认知为基础

2、意志也给认知过程以巨大的影响

意志与情绪:1、情绪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

可以成为阻力

2、意志可以使情绪情感服从于理智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01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冲突:类型: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

冲突

2、目的确立

3、策略方法的选择与制定计划

02 执行决定阶段:概述:是意志行动的关键和中心环节

三、意志的品质及培养

01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独立性3、果断性4、坚持性

(盲目性)(受指示性(优柔寡断(见异思迁

独断性)草率行事) 顽固执

拗)

02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对学习目标的意义和结果的认识

2、组织实践活动,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针对学生的一直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重视榜样和群体意志的作用

5、重视意志的自我锻炼

需要

一、需要

01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

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

地位: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动机、兴趣、新年等都是需要的

表现

02需要的分类:需要的起源:生物性需要(进食、饮水、运动,休息,睡眠),

社会性需要(劳动,交往,成就,赞许)

需要的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两种需要分类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生物性需要对应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对应精

要0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得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规律:

1、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

2、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只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3、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的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

小,各类需要相互依赖活动重叠

合理之处:

1、马斯洛看到了需要自低级和高级之分

2、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发展符合人的社会化历程

3、在管理科学和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足之处:

1、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

影响

2、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二、动机

01动机概念: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动机的基础是需要

动机成因:需要和诱因是形成动机的必要条件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成为诱因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

02动机的分流:根据动机的起源: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性质和社会价值:高尚动机、低级动机

意识水平:有意识动机、无意识的动机

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长远的、概括的动机

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不同作用:主导动机、次要动机

03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主要观点:1、总体而言,动机强,效率高

2、具体活动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

04成就动机:概念:个体追求成就的动机

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挑战一定难度的任务,敢于承担责任,并

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

足感成就动机难度归因分许(归因理论):

第一难度:内源性归因(努力、能力、个性等)

外源性归因(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

第二难度:稳定的归因:(任务的难度、能力、个性、家庭条件等)

不稳定的归因:(努力、运气、心境等)

第三难度:可控归因(努力等)

不可控(运气等)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25分钟) 1、单项选择题(30题) 1.对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1.遗传力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具有决定性 2.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 3.环境决定了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4.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2.心理现象可分为()和人格两大类。 1.性格 2.心理过程 3.情绪情感 4.需要 3.属于外部感觉的是:()。 1.味觉 2.运动觉 3.平衡觉 4.机体觉 4.巴甫洛夫所做的实验是这样的: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下列各项中,引起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刺激物是:()。 1.口水 2.铃声 3.食物 4.灯光 5.以下哪一概念不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 1.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3.操作性条件性反射 4.动力定型 6.皮亚杰的认知研究所采用的临床技术实际上是一种()。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实验法 7.不能够反映注意分配的是()。 1.边听讲边做笔记 2.自言自语 3.边吃完饭边看书 4.自拉自唱 8.以下对需要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1.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 3.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4.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9.个体早期的想象大部分是()。 1.幻想 2.无意想象 3.有意想象 4.空想 10.很多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而()则难于适应,因为它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结构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依存。 (一)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二)动机和情绪: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 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 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 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三)能力和人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叫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 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 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 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主观世界的情况不 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机体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 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 的外部行为反应。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 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 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 和测量来揭示人道心理过程的规律。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 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意识极其复杂因此有人称它是“人类最 后一个难解的谜”。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 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 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凭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 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心 理所不能及的。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 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 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 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 体”区别开来。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这是人的心理的 重要特点。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因而都没有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 阶段上才出现的。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没有明显错误、通常全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描述)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解释)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 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总体特点:用普通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908年,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最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小结:卡桑廖+程序教学+布鲁纳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代入法,没有太大错误都选)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 教育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发展性原则: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述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 乳儿0-1岁,婴儿1-3岁,幼儿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14、15-25岁,成年25-65,老年65-死亡。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没有互补性)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发展观 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1)成熟(生理) (2)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 (3)社会性经验(和人交往中;教育) (4)平衡化:最关键因素,通过不断同化和顺应。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 自我中心的语言(2-7岁)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叠字)、独白(自言自语)、集体独白(集体自言自语)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3.需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及渴望达到平衡的内部状态 4.成就动机: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力图做出成就以赢得人们的尊 重. 5.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6.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根据情绪的状态把情绪分为三种:(激情、应激、心境). 8.研究表明,左侧前额皮层与(积极)情感有关,右侧前额皮层与(消极)情感有关.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平衡,先快后慢). 10.思维的基本过程指(分析)和(综合). 11.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2.巴甫洛夫根据神经活动特点将高级神经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郁型). 13.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14.表情有三种形式(面部表情、肢体表情、语调表情). 15.加德纳在多重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七种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运动智力) . 16.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17.科学工作者根据气候、动物、磁场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做出预测,这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 18.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它产生的内部条件,(诱因) 是它产生的外部条件. 三、单项选择 19. 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 D ).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弗洛伊德 D. 斯金纳 20.古语云“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的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1.毕业生择业时面临多种选择,是(D)的表现.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2. 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动机 23.人格是指一个人的(B).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24. 信念、价值观与世界观属于(B)的范畴. A.个性心理特征 B.个性倾向性 C.自我意识 D.认识过程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 普通心理学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有六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 ) A. 心理过程和个性倾向性 B.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C. 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D.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2.心理是( ) A.脑的机能 B.心脏的机能 C. 脑与心脏协同活动的结果 D. 脊髓的机能 3.看到一面五星红旗,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视觉 B.知觉 C.感觉 D.记忆 4.一般说来,文艺工作者擅长( ) A.动作记忆 B.逻辑词语记忆 C.听觉和运动记忆 D.形象记忆 5.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是( ) A.逻辑思维 B.直觉思维 C.形象思维 D.动作思维 6.具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影响人的整个生活的情绪状态叫( ) A.激情 B.应急 C.心境 D. 情感 7. 期望理论是心理学家__________做的一个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提出的。 A.巴甫洛夫 B.罗森塔尔 C . 冯特 D. 马斯洛 8.下列哪一种是一般能力( ) A.记忆力 B.节奏感 C.曲调感 D.色彩鉴别能力 9. 小李是数学系的高材生,但李也喜欢外语、历史、体育、音乐、象棋,这是他兴趣的( ) A.持久性 B.效果性 C.倾向性 D. 广阔性 10.下列学生属于胆汁质的是( ) A.孤僻、敏感、情绪发生慢而强 B.轻率、敏捷、情绪发生快而多变 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1.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艾宾浩斯B.弗洛伊德C.马斯洛D.詹姆斯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现象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个性心理 4.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实验室,正式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5.心理是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对的主观能动地反映。 6.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手碰到火就缩回()。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兴奋过程 D、抑制过 程 2.司机看到“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 速,这涉及()。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兴奋过程D.抑制过程 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 B 、乐极生悲C、见风流 泪D、谈虎色变 4.神经细胞又称为(),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 A、神经胶质细胞 B、神经元 C 、中 枢 D 、突触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和;高级神经活动的两 大基本规律为神经过程的和。 名词解释: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 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要点: (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过程; (2)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1.听手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注意起伏 B.注意分散 C.注 意转移D.注意分配 2.以下关于睡眠或梦的说法错误的是?()A.睡 眠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B.睡眠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C.梦多出现在深度睡眠阶段 D. 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3.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的品质来 看“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 的 4.注意的品质包括、、和。 (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功能是、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用。(选 择功能、保持功能) 6.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 意分为、和。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和。 (指向性,集中性) 8.名词解释: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简述注意的基本特征。 (1)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 握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 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 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 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10论 述题: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要点: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善于运用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总之,一堂课就是这样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 后注意有节奏的相互交替,从而使学生的注意有张 有弛始终保持稳定集中。 第四章感觉 1.蓝色、青色、绿色会使人感觉寒冷,这种现象 属于()。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想象 2.当你晚上在强烈的车前灯面前要一段时间的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第一文库网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普通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那些?(笔记)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解释实验者效应,被试期望效应,单盲法, 双盲法.P15~P17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简要说明由吉诺维斯事件心理学 家提出理论和假设的过程.P18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简要解释实验法,相关法,个案法, 它们有何特点?(小题)P20~P22 5.当今心理学研究的五大取向有哪些?简要说明各取向的核心或特 点.P11~P12 6.了解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后对你有何启示?P14~P15 第二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1.简述神经元的构造及各部分的机能.P25~P26 2.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哪几类?各有何功能?P29 3.何为神经递质?你了解哪些常见神经递质的作用?P27~P28 4.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P29 5.简述组成脑的中央核的各部分的机能.P33~P34 6.何谓边缘系统?其基本构成和机能分别是什么?P34~P35 7.大脑皮层分为哪几个功能区?各区的机能分别是什么?P35~P36 8.大脑两半球分别承担了哪些专门化功能?P38 9.内分泌系统指的是什么?P30人体中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P32 脑垂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31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什么是感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韦伯定律说明了什么?P43~P44 2.什么是感觉的适应?(P44)明适应,暗适应,举例。P46 3.简要说明色觉三色论和色觉的拮抗过程理论,并解释后像?P50~P51 4.听觉的地点说和频率说?P53 5.痛觉的门控制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哪些现象?P57~P58 6.什么是知觉?格式塔的知觉原则有哪些?P57~P58 7.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P60 8.什么是知觉加工中的特征分析?特雷斯曼认为知觉有哪两级加工方式。P61 9.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举例说明P61 10.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或线索)有哪些?P63 11.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线索有哪些?P64 12.你能说出哪些生活中利用错觉的例子? 第四章意识与意识状态 意识 1.什么是意识?理解意识不同层面的含义?P71 2.了解睡眠的五个阶段?P72~73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出现哪些现象?P33~34 3.简要说明西方关于梦的三个理论?P71 4.什么是白日梦?关于白日梦你还了解哪些?P78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期末考试 普通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 二、1.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 2.人脑,主观反映 3.识记,保持,再认 4.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 5.注意 三、1.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2.刚刚引起某种感觉或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4.道德感是根据一定道德标准评价别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 四、1.× 2.×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 3.×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4.×激情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5. 五、1.注意的功能有: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2.影响学生识记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识记的方法。 3.工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生活习惯的改变,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甚至季节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4.意志的品质:①自觉性②坚定性③果断性④自制性 5.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第一,情绪通常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第二,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第三,在个体发展和人类进化中,情绪发生早,而感发生晚。晴绪和情感间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得以表现的,离开具体情绪,人的情感就不能存在和表现。另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总之,情绪和情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在时甚至可以互相通用。 6. 六、 1.(1)性格对气质具有一定的影响,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掩蔽或改造着气质,使其服从于实践活动的要求。 (2)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特点,使性格的表现涂上气质的特色。比如,同是勤劳的品质,多血质的人常常是充满热情地去工作,粘液质的人则不动声色.从容不迫地工作。 (3)气质能影响性格的发展速度。比如,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由于神经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因此,他们比粘液质更容易形成果断和勇敢的性格。 2.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树立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知道自己的长处,才能很好地树立起自信心。假如你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把你的优点也认为是缺点或忽视它,那么你就会有一种心理,我什么都不会,我什么都比别人差,这就会产生自卑了。 其次,必须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好的能力.素质是一个人树立自信心的条件。假如你没有能力.素质,你哪来的自信呢?只有培养好自己的能力.素质,你才能在生活中.活动中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为了达到研究内隐的精神过程的目的,我们通过刺激与外部行为共同进行推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 2.情绪、情感与意志 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 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能力与人格 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确的唯一标准。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伦理性:忌讳采取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及可能造成研究对象身心受到伤害或者有悖伦理性原则的方法 2.具体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适合以下情况使用: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其缺陷主要表现为:难以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自然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对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不出现需要研究的现象;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经验,目的,兴趣等取向和技能的影响。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具体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进行; 自然实验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 调查法:以大众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具体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方式进行。 (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影响: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笛卡尔(唯理论):相信理性真实性,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天赋观念 洛克(经验论):白板说,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经验中获得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感官和神经系统的各项发现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基础开辟了前景也奠定了基础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注:标红字体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标蓝字体为历年真题;题后附答案。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及内容P1-P2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心理过程 认知 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格 需要和动机需要、动机、兴趣等 能力、气质和性格 ◎真题:心理现象可分为()。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知、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 ◎真题:()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A)知觉(B)记忆(C)思维(D)注意 答案:A;D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P3-P5 人的心理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真题:人的心理是() (A)脑的机能(B)客观现实的反映(C)大脑活动的产品(D)一种看得见的现象 答案:AB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P5-P9 科学心理学的建 立 科学心理学诞生冯特于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学派的纷争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 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 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 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华生 主张 抛开意识,研究行为,提出刺激-反应(S-R)理论模 式研究心理。条件反射,强化等是其代表性概念。典 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主张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冯特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 2.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为代表的心理学流派是人本主义学派。 3.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4.工具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5.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6.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7.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量度。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8.知觉的基本特性有_选择性__、_理解性__、_整体性_、_恒常性_。9.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特性 10.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1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2.想象具有预见、补充、代替等功能。13.思维的特点是___间接性 ___、__ 概括性 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 A )的代表人物华生指出:“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刺激和反应”。 A.行为主义学派 B.人本主义学派 C.认知学派 D.格式塔学派 2.( C )是用心理测量的工具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A.试验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调查法 3.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是( A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4.有明确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持续性注意5.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 A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6.“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C )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7.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 B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常数值 8.下面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 B )。 A.动觉 B.痛觉 C.平衡觉 D.内脏感觉 9.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就是( B )。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觉阀限 D.绝对感受性10.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 A )有关。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稳定性 C.背景的绝对强度 D.对象的绝对强度 11.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A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2.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B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