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

家庭关系

教学总目标:

本模块主要是以“统家庭治疗”的一些理论为依据的而设计的一些活动,使学生能够一方面认识到家庭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认清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对于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所能起到的作用,进而帮助部分家庭中存在一些矛盾冲突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善自己的家庭环境。同时本模块也结合了一些婚姻与家庭生活教育,这是对高中生进行的青春期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能够通过对现有家庭的一些分析,引发学生对于将来自己如何成功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做出一些理性的思考。

理论背景:

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每个人的诞生地,是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于个人的影响具有接触早、时间长、影响深刻的特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或称社会的基石,因此家庭可以说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而且,尤其是在一个人成长的早期阶段,家庭是其身处其中时间最长的重要环境。即使个体开始接受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社会以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果仍然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家庭的功能虽然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但无论社会如何变革,家庭在子女社会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仍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专家在诊断和考察一个患者的心理问题时,常常要追溯他们童年时代在家庭中经历的各种事件、关系及其对孩子留下的影响,通过此类信息了解患者的价值观是怎样形成或患者目前的情况有何前因后果。社会文化因素和时代的变迁可能改变孩子社会化的内容,但家庭的社会化功能在任何社会文化条件下都是不可缺少的。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由儿童期向成人期的过渡时期,在青春期孩子的成长于适应过程中,家庭应是最直接和方便的信息来源。美国研究者刘易斯总结了与青春期孩子行为相关的九个家庭要素,即:1.父母关系的性质;2.家庭怎样使用权利;3.家人关系的亲密程度;4.家人一起谈话的方式;5.家庭解决问题的方式;6.家庭处理情绪问题的方式;7.家庭接受和应付变故的能力;8.家庭的价值观;9.家庭对待隐私和独立自主性的态度。

“代沟”

青春期男女与父母的关系有明显变化,这时两代人发生矛盾冲突就不足为奇,人们通常称之为"代沟"。"代沟"产生的原因,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阶段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孩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对父母的意见不再是简单的服从、照办,而是要鉴别、评判了。他们希望自主地安排生

活,如穿什么、到哪里去、从事什么活动、结交哪些朋友等,都喜欢自己决定,不愿父母干涉,这恰恰与父母昔日对待幼龄子女的那种家长权威"产生矛盾。其次,青春期男女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他们只是家庭的成员,现在却同时是伙伴群体中的一员;家庭群体与伙伴群体在需求、利益、行为方式等方面常常不是一致的;青春期孩子与伙伴群体认同的倾向日趋明显,对家庭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程度都在减少;由于对伙伴的依恋增加,与父母关系的疏远,他们往往要将父母的价值观和准则与伙伴群体的加以比较后在决定取舍,这就使父母的控制力量大大削弱。在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里,中年父母与青春期子女之间的“代沟”

通常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孩子本身对前途、事业的看法与父母的期待发生矛盾。长期研究中学生问题的温世春老师指出:因“十年动乱”而未能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那一代人,现在已经做了父母。他们之中,许多人对子女的高期望与自身的低素质之间的矛盾,是家庭教育陷入困境。例如,就上海市的一项对儿童家长的调查,调查对象有50%只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但却有72.9%的调查对象希望自己的子女达到大学及大学以上的学历。正是家长们这种强烈的补偿心理造成了对孩子的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和过高期望,以致产生家长们急于求成、望子成龙、超重施教、重智轻德等一系列家教弊端。除此以外,还有父母当年所处的单一就业体制是他们在学业和事业上选择性很少,而现在的孩子们将可能在就业市场上广泛选择前途和不断改变兴趣。但许多父母仍旧喜欢为孩子“包打天下”,希望他们能读某个专业,获得某种文凭,将来有个终生的职业保障。这种期待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被将要进入未来职业市场而有着多种选择的孩子们所接受。“代沟”的第二方面突出表现是少男少女对异性交往的需求、兴趣、行为与父母对这种交往的单一和干涉发生矛盾。第三方面则是两代人生活方式上的差异。青春期的孩子与家人格格不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代沟”并不是不可解决的难题。孩子们需要明白在自己的成长中,要学习自律、自勉。除了多接触各种新鲜的事物外,还要结交朋友,追上潮流,不要过于注重外表、不务实际、盲从附和;要留意自己性格和倾向,培养兴趣,发挥自己的潜能。另外,成长中的孩子仍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家人需要自己的关怀,为了整个家庭的舒适快乐,人人都要付出时间和力量,使家中亲人感到幸福。

本模块后两课的活动是从基于系统家庭理论的家庭治疗的模式中借鉴而来的,但目前国内很难找到有关家庭治疗的系统介绍,只能在此提供一些比较零碎的资料以及有一定启发意义的参考书籍。

家庭系统理论

传统的心理疾病学往往偏重于孤立的研究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现象,而家庭系统理论则着眼于个人与家人的互动关系,它更能解释个人心理形成的深层原因。其实,每个人的心理疾病都不

是单独的、个人的现象。家庭系统理论者认为,个人的问题只不过是家庭问题的缩影而已,而家庭问题则能反映出整个社会体制的问题。

系统论起初是在生物学的领域中发展出来的。德国生物学家贝塔朗非(Von bertaianffy)对于系统的界定是:一群互动的分子。系统理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整体性,也就是相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表示所有的部分机械地、简单地相加并、产生整体,因为整体的系统是来自于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如果没有互动关系,就没有所谓的系统。对于一个家庭系统来说,第二个重点就是家人关系,任何家庭系统都是由联结家人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研究家庭系统时,我们必须注意各个成员之间的不同关系以及他们互动的方式,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互动网络。

个人的潜意识和家庭中所有人都有关联,而且每个人的世界也是由个人和这个系统中所有人的关系塑造出来的。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经验形成我们心里的整个深层结构,其中包括永远无法解除的血亲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种影响远远胜于友谊及其他家庭以外的关系。

家庭治疗起源于五十年代早期的美国,人类学家、沟通学者、文化人类学家和精神病理学者共同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发病期与父母的冲突息息相关。受当时生物学界发现生态系统相生相克的启发,家庭系统的概念由此产生。系统的概念使科学家对个人的困扰重新予以定位,发现很多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酝酿出来的。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消长互见。家庭不只是个体的聚集,而是一个类似生物的完整有机体,一起独特的结构、规则和目标运作。家庭中的成员犹如系统中的组份一般以可预测的方式相关联,合力创造出以改变自身来持续稳定平衡的模式。

家庭是一个小型社会,有它的社会秩序、隐秘的规则、微妙的用语、矛盾和相互较劲的领导、封闭的生活风格和思考方式。治疗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家庭之一过去有关人际关系的教导是否正确。

家庭中的压力一般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突发情境压力是任何人在生命某时刻可预期的危机。

人际间的压力包括原本应该互相合作的人们之间产生的冲突与不合。

个人内在的压力指个人与自己的战争,人内心的冲突并非源于自己而是外在压力内化的结果。

就像孩子从父母身上习得价值观和现实观一样,孩子同时也学习到应对冲突与压力的情绪模式。家庭治疗者偏重观察人际间的压力,特别是家人之间的战争。因为家庭投入治疗时往往已经濒临彻底瓦解的边缘,所以家庭关系便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弥补这些分裂则是治疗者最优先的任务。

家庭最痛苦的挣扎就在于它迫切寻求某位家庭中可以归咎的对象,这是一种具有强大威力的历程,家人不但互相谩骂指控,并且还交相为自己卸责。冲突的双方完全无法视对方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对方只是抽象的存在,就像一种威胁的力量、一个狂野的形象后是一个在焦虑的丛林里具有象征意义的陌生人。人对于他人只是根源于对自我的经验,而家人之所以无法将对方

视为活生生的人,便是由于本身的经验所限。我们无法在认知上教导他们如何对别人有不同的感受,而首先他们必须对自我有不同的体验。

每一个家庭一旦发生任何严重的问题,所有人都会紧密、困苦地联结起来,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享有自主和独立。因为他们中有些虽然是成人,却往往不够成熟。通常“全家共生”(f amily-wide symbiosis)的意图会抑制家中成员的个别性。他们互相依赖,害怕失去对方的支持,这种恐惧使他们不自觉地达成同舟共济的协议。家人相互间构成一些僵化的模式,设计复杂而迂回的例行家务来保全家庭的完整,却因此而付出牺牲个别性的代价。家庭的自发性、创造性以及活力都为相互取悦和维持平衡而一再妥协、放弃,恐惧使他们不敢成为自己。至于恐惧什么,他们自己可说不清。单独分离的个体组成的家庭变成合为一体的一个人——即家庭,甚至不是家人操纵家庭,而是家庭系统严格地控制了每个家人的角色,家庭的规则就像钢爪般操纵着全家人。这种出自压力而产生的共生集合体反而制造出新的压力,它威胁到家人的个别性和自主性。这场困境中每个人都害怕失去自我而感到恐慌,家庭为了适应这种恐慌就制造一些冲突,挑起家人间的战争。这种战争现实家庭成员独立、分离的需求,而从某人身边脱离、独立的方法就是与某人作战。但问题不是战争的程度还不够,就是战争过头变成毁灭性的和代价太大。

家庭疗法,又称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家庭疗法的特点是不太注重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而是把焦点放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家庭疗法的主要理论观点是把家庭看成一个私人性的特殊“群体”,需从组织结构、沟通、扮演角色、联盟与关系等观念和看法出发,以了解此小群体,并且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此家庭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即在家庭系统内,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会受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影响系统,而系统也影响其成员。这种系统相关的连锁反应,可导致许多所谓的病态家庭现象;而一个人的病态行为,也常因配合其他成员的心理需要而被维持。基于此种观念,家庭疗法主张,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着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治疗对象。

家庭治疗的目标,在于协助一个家庭消除异常或病态的情况,以便能执行健全的家庭功能。所谓健全的家庭功能应有健全的“家庭结构”,适当的领导、组织与权威分配,没有散漫或独权的现象;成员间的角色清楚且适当,没有畸形的联盟关系;健全的家庭有良好的沟通,能维护交流功效;成员间有情感交流,相互提供感情上的支持,能团结一致对付困难;对内有共同的“家庭认同感”,对外有适当的“家庭界限”。一个健康的家庭在其生活中能有适当的家庭仪式与规矩,也有家人共同生活的重心与方向。

针对家庭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可采用不同的家庭治疗模式。主要的家庭治疗模式有以下四种:

1.结构性家庭治疗模式。

这一治疗模式的重点放在家庭的组织、关系、角色与权力的执行等结构上,使用各式各样的具体方法来纠正家庭结构上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例如,家庭成员间的自我界限划分不清,没有各自的自主独立的角色,犹如粘在一起的“混合体”,可用“家庭形象雕塑技术”帮助家

人了解各自的权利、义务、角色,并把治疗重心放在建立家庭成员间应有的界限上。假如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扮演不妥当,甚至颠倒,包括夫妻、父母、亲子或同胞间,则治疗的重心应放在角色扮演的纠正上。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所产生的三角性冲突与情结,更要纠正改善。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都是家庭结构上的问题,也是促进家庭功能改善的要点。

2.行为性家庭治疗模式。

行为性家庭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家庭成员间的行为表现上,即建立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与进度,充分运用学习的原则,给予适当的嘉奖惩罚,促进家庭行为的改善。

3.策略性家庭治疗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对家庭问题的本质有动态性的了解,并建立一套有步骤的治疗策略,着手更改认知上的基本问题,以求有层次地改变家庭问题。例如,一个成年的孩子仍依赖母亲,无法独立地应付社会刺激,治疗的策略应先把重心放在如何协助母亲去“放走”自己的孩子,不要不放心、舍不得;接着探讨为何父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去协助妻子教育孩子;还可把治疗的重点移到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上,或是夫妻之间的情感问题上,以便解决因夫妻关系不调,使得妻子把情感的重点放在孩子身上,潜意识地希望孩子能永远陪伴自己,弥补心理空虚。策略性家庭治疗就是要了解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并制定治疗的先后步骤与策略。

4.分析性家庭治疗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心理分析来了解家庭各成员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及亲子关系的发展,主要着眼于了解且改善家庭成员情感上的表达、满足与欲望的处理,促进家人的心理成长。本模块的活动主要是基于这种模式的治疗理念。

从这里的分类来看,教材中的活动主要是借鉴了一些第四种模式的方法。

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有其整体的效能与作用。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亲密的联系和深刻的影响。孩子的问题并不单纯就是一个人的问题。更多的时候,父母的行为方式、情绪情感,都是铸成孩子“问题”的根源。所以有人提出,要解决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应该对他的家人和他的家庭生活做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施加有利的影响。于是,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了家庭治疗法,其代表人物之一萨堤尔(V.Satir)认为,家庭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对家庭生活质量的把握,离不开对整个家庭结构的关注。萨堤尔的治疗基于如下信念:改变是可能的,就算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可能的。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去做。

我们拥有一切所需的内在资源以成功的应对成长。

我们有许多选择,特别是面对压力做出适当回应而非对情况做出即时反应。

治疗需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及正向积极的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

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部分。

人们由于相同而有所连接,由于相异而有所成长。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个人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

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

多半的人倾向选择对他而言是熟悉的而非舒适的应对,尤其在压力之下。

问题(困难)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感受是属于我们的,我们都拥有它们。

人性本善。他们需要找寻自己的宝藏,以便连接及确认他们的自我价值。

父母常重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形态,即使那些形态是没有功能的。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欣赏并接受过去可以增加我们支配现在的能力。

所谓全人性的目标是接受父母也是人,而不是只以他们扮演的角色来相处。

自我价值的高低呈现在应对的方式上,自我价值愈高,应对的方式愈全人性化。

人类的过程是普遍性的,因此适用于一切情况,文化及环境。

过程是改变的途径,故事内容形成情境,而改变就在那里发生。

萨提尔模式的主要目标是达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价值。

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的价值上。

家庭治疗的发展给心理治疗和环境治疗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其真正的进展,是不再孤立地看待一个人,而是把人看作社会的人,即要考虑人的社会存在。整个社会的变革也影响到家庭和个人的外部环境。家庭作为生物学和社会再生产的单位,在社会上是独一无二的主角。家庭是个性、观念和价值观的来源,社会的延续也依赖于每一个人从家庭中获得的、与社会一致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有两点,一是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产生家庭治疗理论并使其得到发展的欧美国家的社会环境还是有所不同的;二是家庭治疗毕竟是针对已经出现了有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的个体的家庭而言的,而我们要面对的大多数是处在正常家庭中的作为正常人的学生。

参考书目:

《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之路》/(美)布雷萧(Bradshaw,J.)著;杨立宪译.蓝天出版社,1999.10

《回归内在--与你内在的小孩说话》/(美)布雷萧(Bradshaw,J.)著;傅湘雯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3

《天堂与地狱--积极家庭心理治疗》/(德)N.佩塞施基安著;杨华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

《割断脐带做大人》/(美)赫尔本(Halpern,H.M.)著;廖立文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天性使然;

2.使学生了解青春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消除对父母的一些误解与偏见。

课前准备:

1.写有“爸爸”、“妈妈”、“孩子”等角色名称的牌子。角色牌最好用较硬的纸制作,以便反复使用。另外准备几个空白的牌子,以供分组多余出来的学生加入其他“家庭”时安排另外的角色。

2、搜集一些有关父母为孩子无私奉献的事例,如由英若诚主演的经典话剧《推销员之死》中的父亲为儿子谋求前途不惜去撞车以换取保险金的故事,但最好是近期的事例。如果没有类似的社会新闻资料,也可以找些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等。如果有相关的社会新闻,尽量采用电视新闻片段,以多媒体形式呈现,以增加事例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文字资料尽量把它变成生动的语言表述,或事先制成配乐朗诵。

3、向班主任了解一下班级里是否有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如父母离异、父母是尚未回沪的知青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等。特别注意有哪些学生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关系特别不好,上课的过程重要特别注意这些学生的情绪,如果发现异常,可后应及时做好个别辅导。

4、搜集一些歌颂父母的歌曲。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阅读《生命的支撑》后展开讨论:为什么那一对年轻的夫妇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婴儿被就走后他们就再也支撑不住了?你听说过类似的事情吗?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而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又是处于怎样地位呢?

1.第一个问题的总结: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2.问题2教师可以先举出事先搜集到的事例,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想。例如:这里所举的例子也许情况太特殊,一般人不大会碰到,但是就在我们的身边,其实这样的事情也是很多的。就在我们的学校里就有这样一位可敬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为了她的孩子不惜两次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位老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上海的父母去建设在当时还比较落后

的临近省份,由于她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作为一名优秀的年轻党员被任命为法院的一名陪审员,而当她经过层层选拔终于得到了回上海来进修法律的机会时,却因为当时孩子刚出生不久,不忍心离开而放弃了这次机会。后来由于政策允许她把上初中的儿子送回了上海希望他能接受到较好的教育,但却发现儿子没能很好地适应上海的生活,成绩不理想,性情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时的母亲虽然在外地已经事业有成,在单位中担任了重要的职位,但她却毅然放弃了这一切,回到了上海做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只为能在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时候陪在他的身边。

3.让学生比较:我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与父母在我的心中的地位谁高,为什么会有差异。后两个问题如果学生反响不强烈可以暂时留作思考,在进行完角色扮演后再回答。

二、角色扮演:父母眼中的孩子

1.先请一组同学上台举例说明规则。

(1)“孩子”只要做“本色演员”就可以,最好有些小问题。选一位比较活跃不太服管的学生扮演孩子。

(2)“父母”要有责任感,用适当的语言引导他们进入角色。如:假想这是你们辛苦了十几年养大的孩子,现在进了高中,即将长大成人,可他却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请“父母”根据平时对“孩子”的了解谈谈对他的看法,注意要模仿大人对小孩说话时的语气、神情、动作等。“父母”谈看法时“孩子”要先虚心听取意见。选择外表成熟大方、有责任感的好学生(比如较有威信的干部)扮演父母,但要注意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注意引导“临时家庭”关键是要解决亲子关系,不要过分关注夫妻关系。

(3)“孩子”对“父母”提要求时,引导他因为这是临时的父母,所以可以不必有所顾忌,大胆表明自己的意见。但要及时制止“孩子”对“父母”进行过分或无关的批评指责。“孩子”若反映“父母”和实际中的父母不同,则要引导他也进入角色。

(4)“父母”在“听孩子”提要求时也要虚心,听完后再谈谈体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父母身份。

2.按座位3-6人一组,组成若干临时家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父母之外的其他长辈,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角色,但发言的顺序必须是长辈在先。各组选出一位家长从老师那里领取并分发角色牌,根据分配好的角色每人都佩带好角色牌,然后各家庭开始讨论。教师巡视时可以放一些歌颂父母的歌曲。。

[提示:分组的方式可以视教室原座位的男女生分布情况而做些调整,如果本来的座位不是男女生交替坐的,那么可以采取抽签的方式课前事先分好组。具

体做法如下:准备写有数字1-17的纸条各三张,抽到相同数字的人就坐到一起。先将不满三人的小组成员分别并入其他的小组,在将一组中只有三名女生或只有三名男生的小组与就近的小组做一下调剂。]

3.选一个讨论较为热烈的“临时家庭”到前面来表演,演完后请“父母”和“孩子”分别谈谈感受。

[教师提示:可以问“孩子”他在临时家庭中的“父母”扮演的像不像,问“父母”做家长的感觉如何,以及大家扮演角色似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是否会根据平时对父母的观察来“拷贝”他们的讲话方式,也可能有些学生会说由于对自己父母现在对待孩子方式不满的而故意选择不同的、较为民主的方式来对待“临时家庭”中的“孩子”。]

三、总结: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由于“心理断乳”的需求而对父母产生或多或少的逆反心理,其实只是想赢得父母的尊重与理解,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而父母往往不能及时意识到这一点,不肯给予子女足够的信任,反而给予诸多的限制,对孩子独立的要求不予理会,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冲突及沟通上的困难。

[教师提示:学生可能会反映“这些话该去对家长说”,应引导他们人是不能选择父母的,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如何面对我们自己的生活。作为孩子首先应理解父母的苦心,(课后请认真阅读"资料库"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选择比一味反抗更好的方式向父母证明自己的成熟,体现自己的责任感。父母也许一时仍难以接受,孩子应主动学会拉进与父母的距离,因为要了解父母今天与你观念上的差异必须了解他们成长的一些经历,这是最容易找到共同语言的话题。因为父母虽然老了,但他们也有过年轻的时候,唤醒他们对少年时的记忆,就能使他们更容易理解现在正值年少的你们。《采访录》为你们提供了一些很好的话题。有些问题父母如果已经想不起来,或者本来就没有答案的,可以如实填写"忘记了"或"没有"、"没想过"。注意:最好能事先了解一下学生中是否有知青子女,课后问一下他们是否完成《采访录》有困难,如有困难可以不做,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采访一下他们在沪的监护人。]

四、模拟活动:

推测父母的答案,在刚才的临时家庭中作一次成功的模拟采访,讨论一下采访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回去以后和实际的采访结果做一个比较。有些学生可能会体提出如果父母不配合怎么办,这类问题都可以通过小组或大家一起讨论的方式解决。

资料库:

资料一:孩子的问题不都是父母的错

作者: 陆小娅(04/12/2000)

说起“家庭治疗”,有人以为是指家里摆个小药箱。实际上,它是一种针对整个家庭进行的心理治疗。李维榕博士就是这样一个家庭治疗家,她在纽约的家庭治疗中心工作。前不久,她写的三本《家庭故事》心理随笔在中国大陆出版,许多读者都有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之感。上周,借李维榕博士来北京进行家庭治疗示范之机,我们采访了她。

责任并不都在家庭

记者:最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很多人都认为,青少年出问题,都是父母的错,提出“孩子有…病?,父母吃药”。也有不少父母对我们说,知道自己以前教育孩子的方法错了,可又不知道怎么改。面对孩子的问题和社会的指责,他们既无奈又无助。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家,您认为需要改变的究竟是谁呢?

李维榕:我来北京,确实听很多人讲,孩子的问题是爸妈的问题,是爸妈和孩子沟通不良。有一位妈妈讲,自己离婚后孩子不爱讲话了,别人都说是离婚伤害了孩子,她为此很内疚。我其实并不赞成孩子的问题都是爸妈的问题这样的讲法。家庭里有很多复杂的关系,还有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的问题。比如,西方的媒介上有很多文章教给妈妈在孩子长大后要慢慢放手;而在东方,好多文章都是在谈母爱,这样妈妈们不知道放手比抱着更重要,爱就成了孩子成长的牢狱。这就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如果把问题都放在家庭中,归咎在爸妈身上,很容易互相埋怨、指责反而不解决问题。

三个系统都在影响青少年

记者:近四十年来,受到系统论的影响,家庭治疗在西方发展很快。人们意识到,个人的行为和整个家庭系统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光治疗个人,而应该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对象。这不正说明家庭很重要吗?

李维榕:过去心理治疗主要是针对个人,现在发展了家庭治疗,好像责任都在家庭,这是不恰当的。家庭治疗不是把家庭当成问题,而是把整个家庭都变成治疗者,这样力量就大了,当事人就容易改变。

治疗者通过和家庭成员的互动,帮他们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

其实,青少年至少生活在三个系统中:家庭系统、社会(学校)

系统和同伴系统,这三个系统有些部分是重叠的,只管一个系统是不够的。学校是一个很重要的系统。很多家庭环境不好的孩子,因为碰到好的老师,也能成长得很好。有一次我看美国“60分钟”节目访问一个黑人校长,这所学校在纽

约最贫穷的黑人区,那里的孩子被认为是最没有前途的,但是她的学生很多都成了专业人士。记者问这个校长,她用什么办法使这些孩子改变了命运?这位校长说:“我的道理很简单,我对那些孩子说,我知道你们的家里有很多不幸的情况,有人酗酒,有人吸毒,有人做妓女,有人使用暴力,所有不幸的事情都可能在你们家里发生。可我想让你们知道,这些问题不是你们的事,是大人的责任。但是,你们到这里上课是你们自己的责任,我会尽力帮你,你也要自己尽力。”

所以,我们越来越重视整个系统。去年我来北京做家庭治疗,那个孩子的爸妈来了,校长也来了,我觉得很好。一定要看看青少年的其他系统怎么样,而且要改变的话,大家都要改,不是说爸爸妈妈要改,孩子不改。

孩子也可以影响父母

记者: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在家庭里,恐怕还是父母的影响力更大吧?

李维榕:孩子小的话,父母当然很重要。但孩子大了,他自己也有能力。比如有个13岁的孩子,被送到精神病院。表面上看,他的爸爸妈妈太宠爱他了,他自己都说自己是个“小皇帝”。我问他:“你这样皇帝做得很辛苦,是谁把你放到王位上去的?”实际上,他的爸爸妈妈互相没有兴趣。对对方没有兴趣的爸爸妈妈,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这种孩子很苦,完全没有可以长大的空间,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坐在那里爸爸妈妈都会说“坐直一点,不要乱动”。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发现很难让他爸爸妈妈明白,她妈妈虽然明白一点,但又不和先生交流,我就问孩子:“如果你的爸爸妈妈都不能改,你怎么办?”他说:“我要改,我不想这样,但是很难。”我让他站起来,走到爸爸妈妈身边,他哭了。我知道那里面有很多愤怒,但是以前没法表达出来。

过去只强调治疗个人,而没有看到个人生活的系统是有缺陷的,现在人们又过分强调家庭的因素,而忽视个人的责任,这也不恰当。

如果家庭不能改变,我们也可以从大文化的角度,帮助孩子做个人的改变。

孩子是父母的药

记者:家庭中的成年人也会面临很多压力,有的是社会上的,有的是工作上的。成年人一般都不愿意让孩子知道这些事情,担心孩子为此受影响,这样做对不对?

李维榕:我见过这样一个家庭,爸爸因为外面的事情,压力很大,精神抑郁。他们来治疗的时候,12岁的女儿坐在一边不吭声。我问她怎么看,她说“恐怕活不了了”,她的意思是爸爸活不了了,因为爸爸已经有三个月不能上班。爸爸只看到外面的压力,却没看到家里有关心他的太太和孩子。很多爸爸妈妈都以为自

己的问题不要和孩子谈,孩子不知道就没有事。这个孩子的爸爸就说:我的事你不要管,好好念你的书。我问孩子这样行不行,她开始说“行”。我让她想清楚再回答,后来她哭了,说“不行”。其实家庭经历压力的时候,如果每个人都默默承担着这些压力,就会感到很孤单,相互有怨气。瞒着孩子,孩子会感到更困扰。我对他们说,外面的压力有时没法改变,但一家人可以团结起来。如果三个人各自悲哀,岂不是更糟糕?最后,我让孩子和太太走过来,让爸爸好好看他们,他发现他其实并不是那么孤单。孩子是爸爸的药,我要让孩子把他拉出来,不要让他继续抑郁下去。

父母要从孩子身上学习

记者:家庭这个系统也是由很多子系统构成的,比如夫妻子系统、亲子子系统、同胞子系统。可中国城市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子系统,这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李维榕: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出现三角关系,因为孩子太重要的了,而且孩子很容易承受爸爸妈妈之间的情绪。可是家庭是一直在变的,没有一定的标准,独生子女家庭也是很不相同的。不要总想怎么做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过去我们的父母有那么多孩子,也不是什么都做得很好。关键是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质量如何,大家在一起是不是高兴,是不是能够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总想着要解决什么问题,会把人逼疯的。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每个人都要争取成功,就很难放松,就会有很多怨气。特别是我们中国人缺少游戏,不会玩,常常忘掉了生活中的乐趣,而孩子能带我们去玩。

人们总问我怎么教孩子,其实爸妈从孩子身上学习是很重要的,最有趣的是,孩子能够带父母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因为父母很容易落后,比如计算机、互联网,孩子就比父母懂得多。

摘自《中国青年报》

亲缘关系鉴定有哪些

遇到婚姻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ca6047355.html, 亲缘关系鉴定有哪些 在实践中亲缘关系鉴定通常会出现在遗产的纠纷中,进行亲缘或者亲子关系鉴定,可以确定当事人是否属于继承人,而亲缘关系鉴定的内容是比较多的,那么亲缘关系鉴定包括哪些?下面由赢了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一、亲缘关系鉴定包括什么 1、全同胞鉴定:同父同母的全同胞关系确认。 2、半同胞鉴定:可分为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鉴定。

3、父系亲缘关系鉴定:如爷孙,叔侄,兄弟,堂兄弟,堂叔侄(只要是来自于同一个爷爷的男性后代)都可以进行鉴定。 4、母系亲缘关系鉴定:如外祖母和外孙子/外孙女,姨妈和外甥/外甥女。只要是来自于同一个外祖母的女性后代都可以进行鉴定。 5、家族谱系鉴定:同一姓氏,同一家族的男性成员的鉴定。 6、ABO血型的基因鉴定:最准确的一种血型鉴定方法,适用于许多用常规方法无法检测的样本。如陈旧血痕或非血液类样本;某些特殊血型的验证等。 7、DNA同一认定:确定几种不同来源的样本是否为同一人或某个人所留。包括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植入诊断。 8、动物的亲缘鉴定:各种哺乳动物都可进行鉴定,包括牛,狗,马,羊等。 9、细胞系的鉴定:对是否来自于同一细胞系或细胞株的同一认定。 二、做亲子鉴定的程序 (一)做亲子鉴定有哪些手续

做亲子鉴定需要哪些手续?请看以下几点说明: (一)私人做亲子鉴定应到当地司法部门办理委托手续。 (二)当事人必须提供身份证(护照)、出生证、结婚证等有效证件的正本,由鉴定单位的工作人员核对和验证身份无误后,复印存档,正本当即归还当事人。 (三)当事人亲笔填写“亲子鉴定申请书”,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申请原因等。孩子年幼无书写能力的,可由父母代为填写,再由小孩按手印确认。 (四)亲子鉴定单位给当事人拍照存档,合影照片将用于亲子鉴定报告。 (五)采集每位当事人的血样,每人采血2—3毫升;采血完毕,要求被采血当事人签名,并由当事人按指纹确认;当事人缴付亲子鉴定费用。 (二)做亲子鉴定经过什么步骤 第一步:DNA提取

亲子关系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亲子关系散文 篇一:亲子教育文章精选-育心-《育心之路》 育心之路 大家好! 我是河北琪程妈孙明霞,从开始学习育心经典已经有三个月的时间了,今天把这三个月的路程做一总结,虽然是学习了近三个月,惭愧的是没有太多的感悟,也没有好的文笔,只能是梳理一下在这三个月里我收获的成长、快乐。我将分五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 一、认识走进育心。 二、儿子程的变化。 三、女儿琪的变化。 四、老公的变化。 五、我的变化。 一、走进认识育心。 首先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自已。 我是出生在70年代中期,现在就将是要奔四的人了。

像所有人一样,从小 读书,但是由于自己没什么天赋,又没有努力,在平时的学习上也是靠自己,父母并没有过多的指导我,学习成绩平庸。但是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是强烈的。初中毕业后又上三年中专,但是由于自己的不用心,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在外打工几年后经人介绍认识老公。老公是在部队里通过找关系到口腔医院学习了几年的牙医,回到老家自已开办起牙科诊所。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从我认识他到订婚,结婚,出外进修,盖房子都是老公开诊所后挣的钱,公婆年纪已高没有能力再拿出钱来给老公用。我们自力更生,家中所有的一切都自己一分一分挣来添置。结婚两年后04年有了女儿琪,真正开始了煮妇生活。虽然当时家 里有电脑,但当时上网还不太方便,对于早教这一词虽是早有所闻,只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来实行早教,所以电脑在家中就是个摆设,自己没事了就玩玩游戏。当时给孩子买回家的无非是些小儿歌,诗词,字宝宝,识字卡片之类。在闲时给女儿读,拿着看,就只局限于这些。对于更多的早教知识,用的书籍不知道也不懂得。可以说我不是个用心的妈妈,对于孩子的早教只是在闲时随便看些。 在女儿四岁时有了儿子程,这时由于自己要参加考试,复习一年的时间,在儿子刚40天时考技能,三个月大时笔试是带着孩子去参加考试,可惜复习的差些,没有过线,第

2018年亲子关系心得体会大全

2018年亲子关系心得体会大全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亲子关系心得体会范文大全,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大家参考! 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巧妙处理亲子关系 还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其中有一门课是请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讲授《教育心理学》,那位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少儿心理学,所以讲座中涉及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理论,其中关于如何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说法对我影响很深。 那位老师告诉我们,三点决定一个平面,引申开来,一个家庭要想稳固,父亲、母亲、孩子这三点也是缺一不可;而这三点组成的三角形,应该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最理想的家庭形式,是在这三条边中,父亲和母亲之间距离是最近的,组成家庭的核心;他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稍远,但附子、母子之间的距离应该是相等的。若图形中,其中任一方与孩子的距离是三角形中最短的,都不是最合理的,可惜的是,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最多见的。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享受着家长们对过去很多个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也承担着家长对过去很多

个孩子的希望和寄托,所以现在的孩子真的很累,不是身体的疲劳、学业的辛苦,而是心理的负累。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和谐幸福。 亲子关系中最常被提到的是母子关系,母爱的伟大。孩子从孕育、到出生、到长大,从会坐、到会站、到会走,都要靠妈妈的精心栽培。学步的时候,开始孩子不懂意思,是妈妈抱着他走,时不时在孩子耳边说:“慢慢来,把左脚迈出去,把右脚迈出去……”妈妈在嬉戏中教孩子讲话、走路……孩子是妈妈心中的珍宝,舍不得打,舍不得骂…… 在母爱被文人墨客竭力歌颂的社会环境中,父爱却好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甚少有人光顾。父爱不象母爱那般语重心长,絮絮叨叨。父爱是一种严厉,也许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张脸色,就能让你感到一种无声的力量;一种教诲,一种批评,就能使你感到自责,影响你的人生。父爱是有潜伏期的爱,是让人回味的爱。 父子、母子的关系是不可以分割开来的,每一个人,在严格的父爱后,总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在安慰你。在爱的天平上,父爱与母爱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砝码,缺一不可。无论缺少哪一方,爱的天平都会失衡,带来的是爱的不完整,爱的缺憾。 父爱与母爱是一对连体之爱,母爱泛滥的时候,需要父

亲子关系心理学分析论文

亲子关系心理学分析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现在亲子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家长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如何转化家长的思想观念,使其身心更健康,使亲子关系更融洽,让亲子之爱成为真爱。 关键词:亲子关系;心理学;转化 现在中国亲子关系中,有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负责、出于为孩子成长担心,出于“好心”办出许多错事,使亲子关系被异化,给孩子带来毁灭性灾害。 一、亲子关系中许多父母的越位行为不可取 父母喜欢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人都是不喜欢被批评教育的,而是喜欢被认可,这是人趋利避害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批评、指责是一种负能量,被消耗能量的人会显得很无力,时间久了,孩子会忘记自己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变得习得性无助。所以这种帮助不具备建设性,是具有破坏性的。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前额叶功能包括: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大脑的前额叶会在人被批评的时候功能关闭,变得脑袋不好使,思维迟钝,所以越骂孩子,孩子越变傻、变笨。用心理学焦点技术的思路来分析,人要正向看问题。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给孩子正能量,不断放大对方的优点,这样会使孩子更自信,更有力量,才更有创造性,取得更多的成功。一个人就是一个系统,就好像太极图黑白两色,黑色代表有问题,白色代表没问题,白色越放大,黑色部分越小,问题越少,而批评、指责、修正

过错的行为是放大人性中缺点、错误、过失的做法,会强化被指出的缺点、错误、不良行为等。这样是把黑色区域逐渐放大,把问题扩大化,问题孩子从此产生。 二、对施与孩子过渡的“爱”的家长内心世界的全面分析 1.过渡施爱的这类家长的基本做法是:打着爱的旗号批评、指出孩子的不足,来标榜自我的高尚、伟大、完美形象,让孩子效仿;强迫和反复的对孩子行为“修枝剪杈”;对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无法容忍,不喜欢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缺乏具有建设性的设想;喜欢发脾气震慑对方、经常撇嘴以示蔑视孩子;愿意抱怨;喜欢做补丁的角色,盯住孩子的漏洞和不足,大做文章;直线形思维方式居多;不愿承担责任、推卸责任、自己不停的忙碌,也让孩子处于不停歇的状态等。 2.这些父母心理资本不够,缺乏自信、极其自卑、安全感缺乏、悲观主义、绝望,有潜在的危机感、恐惧担心充满内心世界、怀疑、不信任、不被爱、担心不被认可、看到被批评的对方流泪心里舒畅,施虐倾向、也有经常反思和自责的心理。当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她害怕失去,因此做了一些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关系不发生变化的事情,结果伤害了孩子的心。有的父母因为心中有一个“理想自我”没有实现,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让自己的孩子帮自己再来一次上面,其结果是非要孩子做一个艰难的选择题:“好孩子”、“坏孩子”。孩子们无论选择了那一种,其结果都是不快乐的,因为这不是他们所选择的。 3.从脑科学角度分析:大部分生理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情况严重;自身比较成功的人士譬如老板也是这样。年龄大的或高压情况

民间亲子鉴定简单方法

民间亲子鉴定简单方法 第一个,通过外貌对比判断亲子关系。 由于遗传原因,父子、母子、兄弟姐妹间的长相、肤色等一般都会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通过胎儿出生后长相,比如脸蛋,眼睛,鼻子的对比来确定亲子关系。这应该是广州民间最原始的方法,但结果只是一种猜测、判断,作为一种参考。 第二个可能有人没有听说过,滴骨验亲术。 就是如果疑父不在人世了,可以将胎儿的血液滴在死人的骨骸上,若血液能渗透进骨头表示胎儿与死者有亲子关系,否则就不是亲生的。以我们现代年轻人来看就知道这种方法并不科学,不过说起来这种方法其实也开创了用血型鉴别血源关系的先河。 再后来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滴血验亲了,这个很多电影电社老桥段了。 滴血验亲又称合血验亲法,就是将小孩的血液与大人血液放在一起,如果可以融在一起,就是父母亲生的,否则就不是。此法经过现在科学实验表现根本没有科学依据,亲子关系的血液不一定能融合,非亲子关系的血倒有可能融合。 后来慢慢地科研工作者发现可以通过对血型的检验比对来确定亲子关系。如果血型检验的结果表示无遗传关系,可作出否定亲子关系的结论,但结果存在遗传关系也不能完全确定是亲子关系。等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人们又通过实验发现可以用白血细胞的抗原来进行亲子鉴定,准确性可达80%,再结合血型检验,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程度。 等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医学家开创了使用染色体多态性鉴定亲子关系技术。染色体多态性又称异态性,指正常人群中常见的各种染色体形态的微小变异,这种多态是可以遗传的。这项技术就是利用其形态来鉴定亲子关系,这要靠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其准确率也不尽如人意。 时间回到近现代的广州,医学家实验发现一个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同一对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一般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检测到某个DNA 位点的等位基因,一个与母亲相同,另一个应与父亲相同,否则就存在疑问了。DNA亲子鉴定,否定亲子关系准确率几近100%,肯定准确率可达到99.9999%。 现在的DNA亲子鉴定技术越来越成熟,无创产前亲子鉴定也应运而生,无创产前亲子鉴定的鉴定原理是从孕妇静脉血液中采集胎儿DNA来比对父亲样本进行亲子鉴定。因为孕妇静脉的血液中都会含有胎儿游离的DNA信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实验分离获得胎儿和孕妇的DNA信息,从而完成准确的亲子DNA 鉴定检测,它的结果跟产生亲子鉴定没有任何区别。

亲子关系五个阶段

亲子关系五个阶段(一)出生至21岁划分为5个阶段 阶段关键词孩子的需要满足需要未满足需要未满足需要,长大后会出现 的个性或特征 相关成人心理障碍 第一阶段0岁-1岁信任与不信任 肚饿-被喂饱食物 受惊-被拥抱 哭泣-被拥抱 孩子从而了解自己 的重要性及家长是 多么需要他。 建立早期的安全 感,长大后,会是 一个开朗及信任 别人的人。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 不安全的地方。 1、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害 怕被遗弃的情感; 2、拼命寻找一个依赖的对 象或者事物。 3、需要别人照顾; 4、不相信任何人。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 系;展示偏执症的倾向;如 暴饮暴食,或过度需要别人 夸奖。 第二阶段2岁-3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 控制自己的生理机 能及注意到身体的 能力及限制。如控 制大小便。 家长的态度:支持 与尊重。孩子会获 得充满自主能力 的感觉。觉得自己 对这个世界有一 份影响力。 家长的态度:批评与嘲 笑,尤其是他尝试如何 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 容易产生害羞及惭愧的 感觉。 1、自卑,无用感; 2、不相信自己存在的理 由; 3、依赖性; 4、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 歉。 1、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 么; 2、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 3、害怕新经验; 4、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第三阶段4岁-5岁动性与内疚 1、爱幻想、创造及 按自己的主意 行事; 2、发展出主动性。 家长的态度:支持 与尊重。孩子会说 出自己的想法,合 理表达情绪,家长 的支持与尊重有 助于孩子发展健 康的好奇心。 家长的态度:批评与惩 罚。因为尝新出错而受 到批评和惩罚,孩子会 内疚、有犯罪感,因而 停止主动性或者会瞒着 家长秘密做事。 1、害怕犯错; 2、感到无助与内疚; 3、只懂得安慰别人; 4、回避风险; 5、隐瞒错误。 1、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 感受; 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3、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多的 责任; 4、不断去讨好别人。

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Part1 好的亲子关系, 从好的亲子观念开始 -孩子需要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情绪及很多重要的生活能力的技巧 -家长必须明确:要想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自己. -亲子关系的目标: 帮助孩子思想成熟,使其能够更好的照顾自己,同时让他的能力不断提升. 家长要记住10个基本要诀: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孩子和你是两个人. 尊重独特之处.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家长要明白孩子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 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观点. 3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4 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5 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6 有更好的方法, 每个人定会追随 7 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8 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9 帮助孩子成长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10 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信念系统是行为原始力 Belief system, 可以分为信念(beliefs), 价值(values),和规条(rules). 简称BVR. 我们对人与事物的反应, 做或不做某些事, 心的推动力等原动力,都来自于我们心的一套信念. -自我价值决定了一个人的信念, 价值和规条. 简单来说, 自我价值就是自信, 自爱, 自尊. 自我价值不足的青少年会用种种办法寻找增加外表的分数. 比如买名牌, 崇拜歌星, 标新立异等.

-当孩子带着问题来找家长该怎么办时, 家长最能够帮助孩子的回答是:你说呢. 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孩子的素质教育包括: 1 与人沟通的能力2 团体合作的能力3 创造性学习和思考的能力4 认识和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5 完善人格(自我价值)的建立 Part2 培养优秀孩子的技巧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 一个孩子是否聪明不是因为神经元的数量比别人多, 而是取决于神经元连接网络的稠密程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的数量). 孩子因为次次不同而发展出更多的神经网络, 从而更聪明. 对顽皮孩子家长要做到好的引导: 1, 引导的方向不得减少孩子的动力释放可能性,若减少了他便会感到无趣而放弃 2, 必须容许孩子保留部分时间可以”自由发挥” 在12岁之前, 由神经元组成的连接网络会不断的发展出一些特别的组合,去配合某些学习或者成长所需的条件, 这些组合快速形成, 若没有被好好运用, 就会快速消失, 这些特别组合, 就是儿童”天份”的显示. 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去不断尝试新事物, 也许正巧能碰上合适的”学习窗口”, 孩子会有异常的表现. 如果孩子有兴趣并继续学习, 加上家长的不断鼓励, 孩子便找到了未来成就的方向. 6-12岁孩子: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比较. 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及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厉的批评或忽略孩子, 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的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 最近,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利比亚内战不休,英、法、美空袭不断。相比之下,我国国力日增、和平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生活在这样的国度,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特别是在这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细雨微风的春天,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每个孩子都应生活得自由、幸福,但我们发现,并非如此。有的孩子内心空虚、惊恐不安,有的家庭因孩子问题焦头烂额、战火连绵。父母歇斯底里发出呼唤:“孩子怎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我好痛苦啊,生活得真没意思!”成了孩子的口头禅。 这些家庭教育问题的背后,大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今天与大家探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问题。 (一)亲子关系。 1、关系。 什么是关系?关系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 人的关系可分为三类。 第一、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当一个人与自然或社会发生关系时,总要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判断。我原来总结为“点我”与“整我”的关系。比如:拿我们今天听课为例,有的想,我文化水平差,听了也学不会,不听了。有的想,我学的时间比他长多了,也讲不出什么新东西,听了净浪费时间。有的坐这里就想,每位父母都是教育家,各有各的见解,我要听一听,借鉴一下。再者,来了就要认真听,一会儿,我要发言,发表我的观点,真理越辨越明,相互争论能加深理解。 第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做为自然生物与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地球、日、月、星等发生着关系。

第三、人与人的关系。做为社会生物,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家庭关系中,主要是三种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主我与客我的关系决定着夫妻关系,进而决定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外化是表现,根源是夫妻关系和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这里我们通过剖析亲子关系的问题,让家长们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做。 在各种关系中,和谐是最高境界,不和谐就会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冲突。这些关系中,有的我们不能改变,有的我们经过努力能够改变,我们的做法就应是:努力做我们能够改变的事情,改变自己;宁静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去适应别人,智慧地分辨两者的不同。 2、亲子关系。 什么是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就是双亲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都根据对方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看法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关系。 按年龄可分为成年父母与未成年孩子的纵向关系;成年父母与成年子女的横向关系;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的纵向关系。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成年父母与未成年孩子的关系。 我们主要是从亲子关系的性质方面进行探讨。按照亲子关系好坏我们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类进行研究。亲子关系可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种。正常的应是血缘亲情基础上的朋友关系;不正常的应包括溺爱型(骄惯、骄养)、严厉型(隔膜、冷漠)、打骂型(冷酷、奴隶)。 (1)正常的亲子关系。 孩子有问题是亲子关系或“榜样”有问题(90%以上是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或“榜样”的问题,追根溯源是家长的问题,所以说“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也可以说“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

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调 查与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三(2)班杨文磊 2号 一、前言 每次我在路上,我常常会看到有些父母在和子女吵架;每次在班级里,我常常听到同学和他们的父母闹矛盾而赌气;每次在家里,我常常都会感受到父母对我深深的爱。我一直疑惑着: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与子女,就有那么大的差别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与子女,有的可以感情至深,有的却是感觉冰冷哪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与子女,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此悬殊所以,我带着这么一个问题来探讨一下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及交流沟通的现状,并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与单独采访。 二、调查框架 为了进行这次探讨,我做了一个关于中三学生与父母交流沟通的调查问卷。这个调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笼统的调查一下孩子主观上对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做了一个整体评价。评价以打分为方式,分数分为五个档次:90分以上;80—90分;70—80分;60—70分;60分以下。设计这个问题有两个因素:⑴为了从孩子这个角度看待沟通交流这个问题。⑵为了使我大致判断一下现在的中学生与父母交流的情况。第二个部分是调查的重点,它分为三个小部分:①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怀和孩子回报给父母的关心。(第2个问题-第7个问题)②从时间的过渡,看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变化与走向。(第8、9个问题 )③从沟通交流中最棘手的“矛盾”进行探讨(第10个问题-第12个问题)。第三部分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调查当父母做出一些爱的表达时,孩子的表现与反应。以下是关于这项调查的一些数据。 三、调查表结果(数据统计与整理)

我国亲子关系确认相关问题与完善建议

我国亲子关系确认相关问题与完善建议 2011 年8 月13 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 婚姻法解释三 ”)颁布并实施。其中第二条确立了亲子关系推定。 良性的亲子关系确认制度,对于巩固婚姻家庭关系,保护妇女和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可见,该条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亲子关系确认制度 (一)亲子关系的概念和确认亲子关系,又称父母子女关系。父母和子女是关系最密切的直系血亲,是亲属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核心。亲子关系包含两类: 一类是基于出生而发生的自然血亲父母子女关系; 另一类是人为拟制而产生的父母子女关系。 传统的亲子关系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即“ 父本位亲子法 ” ,它产生于家长权威本位的亲子关系,随着社会进步和大家庭变小家庭,父成为一家之长,此时的亲子法主要用于维护父权; 现代的亲子关系,主要体现&dquo;子本位亲子法”,父母共同抚养子女,对子女进行保护和教育。尽管如此,罗马法所确认的婚生子女推定与否认的制度,非婚生子女认领的方式等仍然为各国民法所继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善发展。 [1] 1.子女平等原则

在亲子关系诉讼中,亲子关系的认定需要注意两点: 确认血缘关系的真实性与保障厉害关系人的权益。个体平等,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都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但从各国立法上看,非婚生子女都是作为与婚生子女相对概念而存在的。早期法律和习惯将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相对立,虐待、歧视非婚生子女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缘于一夫一妻制度的神圣性,婚外性行为被认为是丑陋罪恶的,子女成为生父母的&Idquo;替罪羔羊 ”。 [2]非婚生子女的继承权得不到到保护。随着近现代平等、人道主义观念的确立,很多国家规定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地位一律平等。而且,将这种子女平等的原则通过立法、判例贯彻到具体的利益关系中,逐渐消除抚养、继承等问题上的歧视待遇。 2.子女最佳利益原则 在现代社会,亲子法已从&Idquo;亲本位”到&Idquo;子本位”,在亲子关系确认制度发展过程中,也相对应的从注重保护夫妻利益到子女利益转变的趋势。以子女的利益为最优先考虑,这是立法的一大进步。确立的&dquo;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成为各国修改国内相关立法的价值理念。从近期域外立法修法内容看,这一原则在亲子关系确认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体现在亲子关系推定、否认及认领等方面。 3.血缘关系的真实性与身份关系的稳定性兼顾原则血缘关系的真实性与身份关系的稳定性兼顾原则,即在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之间达到平

青少年亲子关系

青少年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1.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有关亲子关系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遗传学的定义,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即亲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种是社会学的定义,指社会关系中的父母子女关系,主要说明的是法律、制度、地位等关系。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父母子女关系又叫亲子关系,亲指父母,子指子女。父母子女关系的种类可分为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和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两种。 2.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促使青少年获得“成人感”,自主意识高涨;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进入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心理咨询中,经常可以听到来访的家长抱怨自己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听话,变得越来越难理解,相互关系极为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有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在此过程中,父母和子女均感到非常痛苦,但又无法解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亲子之间的关系恶劣到如此程度呢?究其原因,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可能较为重要: 1、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这段时期也被称为“第二反抗期”,意思是随着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身体长得已经越来越接近他们的父母,第二性征已开始出现,并且对周围社会的了解已经具有相当的程度,因此,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意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而在父母的心目中,却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很不成熟,还需要保护。这时,经常会使孩子感到父母过分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过多干涉自己的事,因而会产生种种不满情绪,与父母发生冲突。此外,他们过去都是通过父母或老师的眼睛去观察社会,根据父母或老师的喜好来判断事物,现在,则会突然转变成对父母或老师有了疑问和批评。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想脱离父母而独立,就必须要首先摆脱养育自己的人,包括父母、老师等。这种从父母的保护和依赖中挣脱出来,开始独立的过程也叫做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在此阶段,孩子对父母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疑问或批评,就非常容易产生父母和孩子互相对立的紧张关系。在一些“家长制”气氛较浓的传统家庭中,这种紧张往往会衍化成亲子之间的危机。有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女儿来到心理门诊,希望心理医师帮助他们解决女儿的心理障碍,经过咨询后才知道其实这个女中学生是不满父母对她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横加干涉,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竟决定采用“离家出走”作为对父母“家长制”的反抗。对待这个案例,可以将重点转到对父母的咨询方面,帮助他们理解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实际原因,并检查自己对子女教育的

从亲子关系看内在认知

从亲子关系看内在认知 梁永存 前几日在BTV--7《心灵密码》和北京飞迪曼心理咨询中心联合推出“我们的幸福生活”大型公益心理讲座中,我先后主讲了职场关系和亲子关系两个课题。在讲座之余,进行现场公益咨询的过程中,尤以亲子关系讲座后家长的询问最为迫切。 家长询问的问题,真可称为五花八门,各个年龄段的问题都存在。从7岁到不惑之年的各色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都呈现出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关系的不和谐。在这种背景下导致很多事情道理都对,但其中一方总无法说服另外一方,于是双方当事人都在痛苦中生活着。痛苦是因为关系的问题,那么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又要谈到另一个总是谈起的话题——自我认知。 在封建社会中,各种关系很明确。“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以当一方违法关系后,会受到各界谴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时代的发展,民主让普通民众多了监督权,“君为臣纲”已经消失了。提倡男女平等,“夫为妻纲”也淡化了。只有中间这个:、“父为子纲”变化的比较复杂。受传统教育影响多的,认为老子管儿子天经地义,不服就拳脚相加,形成“打骂型”;有的父母虽然不打骂,但自己觉得“走的桥比儿女走的路都长”,“吃的盐比儿女吃的米都多”所以儿女应该按自己的安排做就可以了,形成了“控制型”;还有一部分父母只有一颗独苗,加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争相宠爱,任意孩子发展,把孩子养成了小皇帝、小霸王,形成了“放纵型”;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中,父母存在权威,儿子也有表达问题的机会,形成了“亚平等型”。 任何一种形式都有父母对关系的认知存在,通过体察这个过程可以对自己的认知有些了解。在生活中,控制型父母比较多见。 有一日,在看到一位父亲打孩子时一段对话很形象的透露出父亲内心。当时,孩子拿着考试卷子给父亲,父亲一看67分,顿时大怒,于是把孩子扳过来就打屁股,打一下,说一句:怎么才考67分!我让你不争气!给我丢脸! 父亲打了儿子3下,说了3句话。那么从这几句话里,我们能解读出什么内容呢?首先我们会发现,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针对孩子考了67分这件事的,第

中国亲子关系现状调查

中国亲子关系现状调查 发布时间:2010-04-12 09:17 文章来源:作 者: 李银河网络编辑:谢永利 调查样本情况 为了解近年来我国城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五城市家庭调查”课题组于2008年6月-10月期间,在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和哈尔滨等五城市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五个城市年龄在20-80岁之间的市辖区居民,设计样本量为每城市800户,五城市共4000户,4000人。最终获取样本总数为4013户,4013人。 调查发现,二十多年来城市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家庭化已成趋势。不过,大城市的家庭虽然已经极大地核心家庭化,但已婚子女与父母家庭往往住在同一城市,亲子关系的紧密程度非西方家庭可比。如果说西方家庭基本上是以夫妻轴为主的家庭,那么我们调查的这几个城市的核心家庭化,并没有使家庭从亲子轴为主完全转变为夫妻轴为主,而是一种夫妻轴与亲子轴并重的新模式,这一点从子女与父母的联络频率、居住距离以及大量的经济交往等可以得到验证。 ■调查发现,平等模式成为亲子间的权力关系主要模式,如在选择配偶的决定权问题上,由本人决定而后征求父母意见的比例占六成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长辈与子辈之间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即统治关系,无平等可言。这种情况在近几十年有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城市家庭当中。此次调查设计了一组指标,用以度量亲子间的权力关系模式。其中选择配偶的决定权是家庭社会学经常使用的指标,因为选择配偶这样与个人生活幸福高度相关的问题,是统治模式和平等模式会发生激烈冲突的领域。 调查结果表明,在五城市家庭中,在选择配偶的决定权问题上,由本人决定而后征求父母意见的比例占六成;由本人决定但不须征求父母意见的接近两成;由本人与父母共同决定的超过一成;由父母决定而后征求本人意见的不到一成;还有2.4%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城市间相比,兰州是五城市中现代化程度最低的,其包办婚姻的比例最高,征求本人意见但还是由父母决定婚姻大事的比例也比较高。 ■调查表明,亲子关系并没有发生松散的趋势,近七成半的被访者认为与父母关系很亲密按照现代化理论,伴随着以亲子轴为主的家庭关系向着以夫妻轴为主的家庭关系的转变,亲子关系会变得越来越松散。但是本次调查发现,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并没有发生这样的趋势,反而显得非常亲密。在调查对象与父母关系这一问题上,有近七成半的被访者回答是很亲密的;超过两成的人回答比较亲密;关系一般的近半成;较疏远和很疏远的只是个别人,在统计上几乎毫无意义。 从调查对象和父母的联络频率也可看出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总的看来,五城市的亲子联络频率是相当高的:有近三成的人几乎每天和父母联络;有近五成人每周联络一两次;有两成的人每月联络一两次;有不到一成人每年联络几次;基本不走动的是个别人,在统计上

我国关于亲子关系的文献综述

我国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文献综述 shine 青少年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过渡到稳重的成人,这也导致了青少年时期必然的不稳定性,而父母作为与青少年关系最密切的人,与青少年的关系从各个方面都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良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人后的不好的影响,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是对人生的态度。良好的亲子关系则让孩子充满自信,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亲子关系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成为众多青少年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一、亲子关系概念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从遗传学的角度进行定义,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一种是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定义,主要说明的是法律上的父母子女关系。 2.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促使青少年获得“成人感”,自主意识高涨;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进入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 二、亲子关系主要矛盾 亲子冲突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自从上个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尝试着对其进行解释后,许多研究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1.个体心理、生理层面。主要包括霍尔的生物成熟理论、精神心理分析理论、社会生物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各有其侧重点,但都倾向于从个体生物层面探求亲子冲突的原因和内在发生机制。在对人际关系新的看法的出现,致使青少年儿童对父母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不可避免的导致亲子冲突的发生。 2.社会、文化层面。属于这个层面的理论主要是由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提出来的,主要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冲突理论、社会资源控制理论。

家庭教育心理学:亲子关系的三层含义

家庭教育心理学:亲子关系的三层含义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我们往往会抱怨孩子、抱怨伴侣,很难去想到自己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事情的根结往往在于我们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问题的外化而已。 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我们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我们只是伟大的父母行列中的一个环节。我们的父母穷尽半生精力,给了我们在他们力所能及和所知道范围内的最好的对待,也许他们的言行、情绪伤害过我们,但他们也曾是家庭中被不妥当对待的孩子,只能本能地以代代相传的、伤人的方式来爱我们。如果我们打开视野和心胸,看清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对我们有着艰辛童年的父母,也许能增添许多的谅解和亲近。 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对待他(她)的方式折射出我们内心里和自己的关系。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很多人对此可能表现出疑惑,那么就让我们来从心解读亲子关系吧 亲子关系是五伦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的基础,亲子教育类的课程或工作坊如果只解决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老师如果只教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让父母可以用这些方法“搞定”小孩,让他(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么这种课程就是不完全的,借用完形心理疗法的术语说就是“未完成”的。因为当父母自身不成长,仅仅把注意力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可能会在长程、动态的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因此,亲子训练要着重解决和提升三个层次的亲子关系能力,我把这三个层次称为亲子关系的三重门。随着成长的大门次第打开,我们的心胸、视野和能力会完全不同,我们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人。 亲子关系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我们和我们父母的关系,这个关系决定了成年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我们在父母身边或父母的影响下成长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即使结婚、成家、有了孩子,我们可能还生活在父母的近旁或他们的庇护之下。我们的基本观念都来自我们的童年,来自父母养育我们的方式;我们的自我评价由父母对我们的评价决定,我们的个性和人格几乎完全由父母所组成的原生家庭塑造。 如果父母非常和蔼可亲,我们能够在随和的环境中长大,那么我们很可能就成为一个随和的家长;与此相反,由严厉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则很可能成为比较严

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三(2)班杨文磊 2号 一、前言 每次我在路上,我常常会看到有些父母在和子女吵架;每次在班级里,我常常听到同学和他们的父母闹矛盾而赌气;每次在家里,我常常都会感受到父母对我深深的爱。我一直疑惑着: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与子女,就有那么大的差别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与子女,有的可以感情至深,有的却是感觉冰冷哪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与子女,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此悬殊所以,我带着这么一个问题来探讨一下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及交流沟通的现状,并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与单独采访。二、调查框架 为了进行这次探讨,我做了一个关于中三学生与父母交流沟通的调查问卷。这个调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笼统的调查一下孩子主观上对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做了一个整体评价。评价以打分为方式,分数分为五个档次:90分以上;80—90分;70—80分;60—70分;60分以下。设计这个问题有两个因素:⑴为了从孩子这个角度看待沟通交流这个问题。⑵为了使我大致判断一下现在的中学生与父母交流的情况。第二个部分是调查的重点,它分为三个小部分:①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怀和孩子回报给父母的关心。(第2个问题-第7个问题)②从时间的过渡,看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变化与走向。(第8、9个问题 )③从沟通交流中最棘手的“矛盾”进行探讨(第10个问题-第12个问题)。第三部分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调查当父母做出一些爱的表达时,孩子的表现与反应。以下是关于这项调查的一些数据。 三、调查表结果(数据统计与整理) 注:我对中三(2)班进行了调查,最后回收了有效问卷40份。

13. 设想一下,当你的父母为你留下眼泪,你的感受是什么(主要情况) 当父母流泪时,孩子感受的三维饼图 心痛,不忍 不理解

DNA亲子鉴定书

XX 市 XX 司法鉴定中心 亲子关系鉴定意见书 XX 市 XX 司法鉴定中心[2012]法物鉴字第 0000 号
一、绪论 (一)委托单位: (二)被鉴定人:父(F)、母 (M)、 子(C1)、子(C2)、女(C3) (三)委托鉴定要求: 亲子关系鉴定 (四)采取检材时间:2012 年 3 月 29 日 (五)采取检材地点:天津市津实司法鉴定中心 (六)检材编号:
被检人
样品编号
样品类型
被检父
-F
血斑
孩子 C1
-C1
血斑
孩子 C2
-C2
血斑

孩子 C3
-C3
血斑
被检母
-M
血斑
二、检验及结果 采用 ABI-Identifiler Direct 系统提取各检材 DNA 并对其进行 PCR 复合扩增,扩增 产物应用 ABI-3130 型 DNA 序列分析仪电泳分离和激光扫描分析,得到上述检材的 STR 分 型,结果如下: 检材编号:
D8S1179 D21S11 D7S820 CSF1PO D3S1358 TH01 D13S317 D16S539
F
C1
C2 C3 M

D2S1338 D19S433 vWA
TPOX D18S51 AEML D5S818 FGA
F
C1
C2
C3
M
三、鉴定结论
D8S1179、D21S11、D7S820、CSF1PO、D3S1358、TH01、D13S317、D16S539、D2S1338、 D19S433、vWA、TPOX、D18S51、AEML 、D5S818、FGA 等基因座均是人类的遗传标记, 其累积非父排除率为 0.9999987,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联合应用可进行亲子关系 鉴定。检材-C1、-C2 和-C3 的等位基因除可在检材-M的基因型中找到外,其余均可 从检材-F的基因型中找到来源。
四、鉴定意见
()被检父母是孩子 C1、C2 和 C3 的生物学父母,从遗传学角度已经得到科学合理 的确信。
以下附被鉴定人照片:

亲子关系的五种类型

亲子关系的五种类型 对于很多已身为人母的女性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恐怕是她们最关心的了。在现代社会,女性对孩子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超男性。对孩子教育成效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 在济南,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处类型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分类,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或后果?本报邀请心理专家帮济南的妈妈们把把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清介绍,母亲与孩子之间相处的模式可大致分为溺爱型(包括大包大揽的直升机型和仆人式的顺从型)、冷漠型、粗暴型、朋友型和专制型几类,很多母亲是一到两种亲子类型的混合体。从济南母亲的咨询案例来看,溺爱型的母亲是最多的,占到70%—80%,其次是专制型的占到30%—40%,简单粗暴型和朋友型均占20%—30%,冷漠型占10%—20%。 1.母亲角色:仆人 子女性格:无法担责、不抗压 典型案例 17岁少年还和妈睡一起 小泽是一名高一的学生,在别人眼中,他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但在母亲孟女士眼中,他永远都需要她的呵护。虽然小泽已经17岁了,但晚上依然和妈妈睡在一个房间,并且连洗澡、穿衣、脱衣也由妈妈代劳,甚至小泽在厕所小便的时候,妈妈也不允许他关门。 虽然已经17岁的小泽身体早已出现了一些“性”表现,但依然抵不住对妈妈的依赖,并且心理年龄只有两三岁。 类型分析: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教授宋微涛分析,这类母亲本身没有安全感,就把自己的惊吓转移到孩子身上,并且把情感也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依赖孩子,把孩子缠住,让孩子长不大,不能离开母亲。其实,在潜意识里,这是不想和孩子分离,是自己焦虑情绪的一种反应。表面看是爱孩子,实际上是想把孩子永远圈在自己的身边。 专家意见:宋微涛表示,母亲首先要认识到自己要把孩子培养成人,而不是培养成孩子。孩子如果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母亲就等于扼杀生命,搭上的是孩子的未来、快乐、健康、独立…… 这类母亲要弄清楚自己的做法是由于哪种心理问题,如果心理问题严重,可以找专业医生帮自己搞清楚。 这种相处模式下的子女,会变得依赖、不抗压、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无序、无法承担责任、容易大吵大闹、孤僻。在将来恋爱、结婚后,也会出现很多异常,

亲子关系模型图解读

《亲子关系模型图解读》 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教育的思路:引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孩子成长的六个核心精神软件: 1、自尊心:精神人的脊梁骨 2、自信心:进入大脑的主程序 3、责任心:管住自己的心锁 4、主动进取精神:人生的动力源 5、学习兴趣:学习行为的生理学动力 6、良好习惯:杰出表现的自动程序

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八个工具: 1、爱:无条件的爱 2、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 3、鼓励:信任孩子(人格、能力)+我相信你能行+身体接触 4、确认:直接说出孩子优点+帮孩子建立是非观念、往大脑中输入价值观 5、理解:必须把孩子视为朋友+搞清楚孩子行为的原因+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 6、陪伴: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家长的人本身与他相处,才能学会“人”的各种行为方式 7、制定规则:该怎么做+平等协商+制定行为标准和规则+执行规则+负责检查监督 8、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家庭教育的三条“高压线“ 1、忽略孩子的存在 2、强迫 3、破坏性的批评

家庭教育的两个“陷阱”: 1、有条件的爱 2、家长输不起的心态 亲子关系模型图简介 在这个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成了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教育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优秀子女的关键。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找到家庭教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亲子关系模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教育孩子的规律,它代表整个家庭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图上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两条带箭头的线,这代表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方法你全可以不会,只要你能激发起他成长的动力,他仍然可以正常成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孩子是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