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剧”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微剧”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改成国内网络“微剧”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不用背景上费笔墨,重点交代写作目的,目的不能过于单一,比如解决现在位居的杂乱,参差不齐、滥觞等等问题。包括冷与热的问题。意义是促进国内微剧的良性发展等等。要扼要分明。不用分条论述,直接分为两个段落交代目的和意义。

文献综述分条来写,比如

1、背景

2、研究现状

(1)内涵界定(其中提到三个参考文献极其创作者的对微剧的定义等等)

(2)……..

3、国内自制微电视剧的研究

4、国内网路微剧…..

5、..

6综上所述

发现的问题系统性的梳理。

文献综述一定要够1500字。能否合格全在这里。这个只是主要的写作要求,替我创作的老师可以自我发挥。这个开题报告9月24号上午一定要发给我,老师要求交。下午要进行开题报告答辩。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网络“微剧”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年级(班): 2011级 2班

学号: 201101204071

姓名:彭程

指导教师:雷璐荣

2014年 9月 19日

重庆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类型:论文作品创作)

1.论文创作选题目的和意义:

(1)选题:

网络“微剧”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2)目的:

微剧,即微电影,其凭借着“参与性强”、“成本低”、广告植入灵活等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逐渐成为了“草根”艺人以及名流大家所青睐的表现形式之一。自2006年开始,被公认为微电影雏形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自此打开了微电影的时代。2007 年开始,由导演、演员肖央和音乐人、演员王太利组成集“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创作、歌手”于一身的具有创新力量和艺术才华的复合型组合“筷子兄弟”,通过网络为人熟知。

当年 5 月,他们携音乐微剧《男艺妓回忆录》亮相互联网,引起爆炸式传播,其作品朴素幽默、深刻感人,横扫当年互联网视频短片领域的各项大奖。

2010 年,“史上第一部广告微电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是源自“微时代”的产物,其剧本来自同名微小说。90 秒的“微时间”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场面宏大、制作精良,是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剧,被称作“微时代的里程碑”。

如上所述,如果说 2006 年至 2010 年是微剧的滥觞,那么 2010 年至今的 4 年多时间,则是微剧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时期。相对其较热的人气和关注度,微剧研究却至今仍是学术界一个“冷门”。解决“热”与“冷”的矛盾正是本人选择此题的目的。

(3)意义:

随着手机等移动工具的普遍应用,以及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颁布与实施,网络视频又回归到了微视频时代。微视频顺应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潮流,适应网民快速获取信息、分享娱乐的习惯特征,运用自身短、精的传播优势满足网民使用更多终端形式观看视频的需求。微视频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传播方式,已经成长为互联网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媒体形式之一,是媒体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微剧更是微视频中最为典型也关注度最高的形式之一,其本身早就已经广泛渗透到大众生活当中,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娱乐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状态,研究透彻微剧的现况,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微视频这一新兴媒介,让其能够为我们大众更好的服务。

2.相关理论文献及论文作品综述:

微视频,抑或是其延生而出的微剧,其无论是何种概念,不论其属于恶搞还是煽情范畴,都俨然已经与娱乐无法分开了,并且其已经成为了娱乐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由于微剧的异军突起,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中当之无愧的点击之王,因此,很多文章都开始展开了对微剧的探索和研究。其本身的娱乐性和文化性都是由与网络视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息息相关的,在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李堯的硕士论文《从网络视频“恶搞”看中国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娱乐生存》中指出了,中国的大众娱乐生存状态在审美、传播、消费等不同的方面都具有了很大的变化,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视频也逐渐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在不断的发展。

微剧作为网络视频的一种形式之一,本身也具有传统影视剧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优势也同时成为了微剧独特的媒体属性。麦克卢汉曾经指出,正是由于传播方式的变化才引起了媒介本身的变化。就像对报纸时代、广播时代、电视时代中其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研究一样,在网络时代,微视频的发展以及由此延生的微剧也逐渐成为了更多人关注的焦点。王曌在2011年第4期《新闻天地(下半月刊)》中发表的《网络视频媒体化发展的传播学意义》一文,认为微剧独特的媒体属性,促进了公众参与度和大众媒介语境的多元化組合。

目前,关于微剧的理论专著虽不能说付之阙如,但也属凤毛麟角,仅仅在一些当代电影艺术研究的专著中略有提及。而在学术期刊库中搜索微剧所得的 128 篇学术论文中,也以业界人士的著述为主。如《从“电影植入广告”到微电影》,作者为麦肯光明广告总经理莫康孙,简要讲述了微剧的起源与电影植入广告的关系;《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微电影》刊载于《青年记者》,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王欢,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微剧迅速“蹿红”的原因;《浅谈微电影模式及趋势》刊载于 2012年第 16 期《商场现代化》杂志,提出“微剧不管是专业还是非专业制作,已经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它顺着微时代的东风汲取了高科技的营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广告品牌建设等方面,相信它会走得更远。”;《浅谈微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是《现代商业》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指出继微小说、微博、微信的等微事物出现后,微剧应运而生并迅速走红,成为微时代中微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犹如一场风暴袭来,成为网络受众、企业品牌乃至广告公司的“新宠”,并对微剧商业价值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浅析微剧的分类》是一篇关注微剧分类的学术论文,但并未涉及其他领域;《受众满足理论视域下微剧的发展》是《新闻世界》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试图从受众满足角度出发,研究微剧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对我国微剧发展历史及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微剧产业的营销管理科学性、系统性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国内学者专门涉猎其中。

然而,作为一个与新媒体发展息息相关的新兴艺术形式和广告营销手段,微剧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较大发展,据一些业内人士统计,其产值已经达到数十亿,而且随着国家鼓励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不断落地,微剧产业的发展趋势必定欣欣向荣。

微剧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除了其本身具有的“参与性强”、“成本低”、广告植入灵活等特点外,更是由于其能够做到真正贴近青年人的生活、符合青年人的文化、满足青年人独立话语的表达。不论是2013年异军突起的《万万没想到》、还是之后的《报告老板》、《学姐知道》等微剧,都以及形成了其自身的一种文化,其恶搞以及娱乐性的浓墨重彩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

并成为微剧中一个有力的组成部分。此外,何海魏也曾在2008年第5期《当代青年研究》上发表的《大学生网络视频现象与青年文化》一文中指出, 网络视频资源的广泛应用和接触,使大学生对于创新和个性的崇尚成为一种时代价值取向,网络视频文化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话语的表达;陈霖、邪强在2010年第3期《国际新闻界》上发表的《微剧的青年亚文化论析》一文中认为微剧中蕴含着丰富的青年亚文化意涵,而这种亚文化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媒介的抵抗而存在,是在使用媒介中针

3.论文作品的内容:(论文重点写您二、三点。第四点和第五点可次要写作)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微剧本体研究

(一)微剧的定义

(二)微剧的特点分析

1.微剧的制作主体

2.微剧的传播媒介

3.微剧的传播效应

4.微剧的受众分析

二、微剧发展历史研究

(一)诞生之初(2006-2010 年)

(二)繁荣阶段(2010-2011)

(三)产业成熟(2012 年至今)

三、微剧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研究

(一)微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二)当前我国微剧发展的特点

四、微剧营销策略研究

(一)微剧的商业价值

1.微剧对于受众的价值

2.微剧对于广告主的价值

3.微剧对于广告公司的价值

(二)商业微剧的三种类型

(三)微剧营销的制胜策略

五、我国微剧的发展方向

六、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论文作品创作的技术路线: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统一的方法,综合利用、吸收相关资料和现有研究成果,理清微剧的发展脉络,重点在于对现阶段微剧的情况的梳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具体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以及对文献的研究,来对微剧的内涵做出较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汲取论文写作所需要的资料。

2、案例分析法:文中根据目前视频网站推出的主要微剧类型,对微剧进行分类,并从各类别中选取典型代表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从而较为系统的梳理微视频的发展脉络,并全面展示微剧作为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传播方式的魅力所在。

3、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法进行一些数据的收集和情况的了解,得出受众对微剧使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或间接资料,这些资料是作为论文写作的辅助材料而收集的,并不需要在文中列出。

5.电视作品创作的时间安排:

确定选题、收集文献资料: 2013年5月1日—5月10日

撰写开题报告: 2013年5月11日—5月31日

开题时间: 2013年6月1日—6月7日

前期采访与调查: 2013年6月8日—8月31日

前期拍摄: 2013年9月1日—9月31日

作品剪辑、修改、包装: 2013年10月1日—10月14日提交作品、做好答辩准备: 2013年10月15日—10月18日参加答辩: 2013年10月19日—10月25日

6.参考资料:

[1] 向北.微电影营销来袭[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7)

[2] 盖雄雄.迪拉克——微电影营销的开启者[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8)

[3] 莫康孙.从“电影植入广告”到微电影[J].中国广告,2011年8月第4期

[4] 李会娜.微电影:凯迪拉克的广告新尝试[J].中国广告,2011(8)

[5] 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广告,2011(9)

[6] 钟少华.浅论电影故事片—解读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回归三部曲”[J].今传媒,2011(1)

[7] 温金凤.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审视[J].今传媒,2011(1)

[8] 孙珊.当信仰被草根英雄主义拯救时—“11度青春系列电影”影评[J].电影评介,2011

[9] 戴锦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M].第55页,第42页,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10] 范玉刚.欲望修辞与文化守夜—全球化视域中的大众文化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11] 王大勇,艾兰.电影营销实务[M].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1年5月版

[12] 戴锦华.隐形书写[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3] 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M].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4年9月版

[14] 戴锦华.雾中风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5] 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2006(5)

7.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8.开题审查小组意见:

教研室主任或组长签名:

年月日说明:本表另行装订成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