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201历史(全国)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 中国传统文明的形成——先秦.ppt.Convertor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201历史(全国)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 中国传统文明的形成——先秦.ppt.Convertor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201历史(全国)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 中国传统文明的形成——先秦.ppt.Convertor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201历史(全国)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 中国传统文明的形成——先秦.ppt.Convertor

第一部分通史概览

第一篇章古代中国传统文明的演进历程

【考情预测】

1.对这一时期政治史的考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重点,多以考古资料、言论和图片材为载体,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尤其会注重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先秦文化的结合为考查点,以新材料、新情境进行考查。

2.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考查,以生产力进步、小农经济形成和工商业发展为重点,多以表格、图片和史籍材料为载体,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尤其会注重以商周时期的经济状况,耕作方式的变化及其对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等为考查点。

3.对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史的考查,以诸子百家思想和文学艺术为重点,多以新材料为载体,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以诸子各派思想及文学艺术所反映的时代特色为考查点。

【真题演练】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

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答案】 C

2.(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含义。“‘宗’是一个

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象宫室屋宇之形”,所以“?”可能表示摆在屋中的祖先牌位,A项正确;商朝时还没有出现皇帝的名称,B项错误;祭祀祖先的宗庙不会出现兵器,C项错误;铁制农具到

春秋时期才出现,D项错误。

【答案】 A

3.(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孔子学生的来源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结合,理解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学生来源于不同阶层,与孔

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关。孔子认为教育对象不分贫富贵

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从而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这

一做法与瓦解分封制度和争霸战争无直接关系,且动摇周王室统治

基础的是私田的出现,故排除B、C、D三项,答案为A项。

【答案】 A

4.(2014·重庆文综,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

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

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和楚辞的内容及特点。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造出了一种

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从材料中的“幻想境界”“南方楚文化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符合《离骚》的特点——想象奇特,具有浪

漫主义风格,故D项正确。《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不符合“对理

想的执着追求”这一特点,故A项错误;B、C两项是道家学派的著

作,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D

5.(2014·北京文综,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

著作是( )。

图8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④代表的是哪一地区。A项《春秋》的编者孔子和B项《孟子》的作者孟子都是山东人,图中

对应的是②;C项《荀子》的作者荀况是赵国人;D项《离骚》的作

者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对应图中④的位置,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解析】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严苛,属于法家思想,D项正确;

A项属于道家思想;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属于儒家思想,不符合

题意。

【答案】 D

【缺陷分析】

【命题视角】

视角一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对于西周分封制,传统观点认为,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这是导致后来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的政治原因。其实,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分封制是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或者说,分封制是否加强了中央集权,要与分封制实行之前的商代相比,而不是与后世相比。商代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外服的诸侯并非来自商王的分封,而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权力及爵位都来自于周王,周王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成为诸侯,从这个角度上说,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例题:学者顾则徐说:“西周封建,方国变为封国,得封则为国,无封则

不为国,无封之国为外国(夷狄之国),朝下之国独立程度大大削弱,

且国有爵等。”材料表明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形成了封国对抗中央的局面

C.削弱了周王的统治地位

D.推动了等级社会的形成

【解析】分封制在西周初期是以王室子弟为主体进行分封的,他

们是周王的直接派遣者,且“得封则为国,无封则不为国”,故相对

于商代的方国而言,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答案】 A

视角二宗法制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尽管宗法制随着郡县制和官僚政治的形成而名义上被废除了,但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中规定亲属之间对于犯罪者可以进行包庇,甚至子女不得告发父母及长辈的罪行,否则就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处罚,明显体现了宗法观念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例题:“亲亲相隐”指亲属之间对犯罪者要设法隐瞒而不得告发。

《唐律·斗讼》中就规定:“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

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此规定( )。

A.说明古代法律缺乏公平正义

B.反映了中国古代不依法办案

C.是传统宗法观念影响的产物

D.说明古代中国缺乏法制观念

【解析】材料中的“亲亲相隐”,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对亲情的

保护,这是血缘宗法观念在法律上的体现,此法律条文的规定正是

宗法观念影响的产物,所以C项正确;A项错误,只从一项保护“亲情

”的法律规定,就认为法律缺乏公平正义,这太片面;B项与题意不

符,材料体现的是对“亲情”的保护,不能说明“不依法办案”;D

项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反映当时人们法制观念方面的信息。

【答案】 C

视角三管仲首创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通常认为盐铁官营始于汉武帝时期,其实食盐官营始于春秋时期齐

国的管仲改革。管仲为了发展齐国的工商业,同时也为稳定百姓生

活,在改革中实行了国家食盐专卖政策。由于此专卖政策避免了商

人垄断市场,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稳定,因而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例题:史载: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意思是说管仲改革中推行国家食盐专卖政策,深得民众欢迎。这反

映了( )。

A.春秋时期国家垄断经济开始形成

B.管仲在齐国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

C.管仲以抑商政策发展了农业经济

D.国家加强经济调控有利于稳定民生

【解析】食盐关系到广大百姓的生活稳定。国家实行食盐专卖

政策,有利于防止商人操控市场,从而稳定民生,所以受到百姓欢迎

【答案】 D

视角四先秦诸子思想的根本目的相同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尽管各家的政治主张千差万别,但都是针对当时社会急剧变革的现象为建立有序社会而提出的,无论是儒家的“以德治国”“仁政”,还是墨家的“兼爱非攻”,甚至法家的变法图强和建立君主专制,其根本目的都在于追求稳定的社会秩序。

例题:学者刘宗迪说:“先秦诸子,除庄子外,都是‘公共之学’,即都是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先秦诸子主要是政治哲学,只是其政治理想和治国策略各有不同而已,孔子、孟子也概莫能外。”当时“政治哲学”的共同点是( )。

A.追求社会稳定

B.反对剥削和压迫

C.主张实现国家统一

D.建立君主专制

【解析】先秦诸子各学派,除道家消极避世外,其他各家,无论是

儒家强调的“上下有序”“仁”,还是墨家的“兼爱非攻”,甚至

是法家的要求“富国强兵”,都是在政治上追求社会的安定,A项正

确;B项是墨家的思想;C、D两项是法家的思想。

【答案】 A

【网络建构】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1.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2.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主要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家与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探究】

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14·南京、盐城、淮安二模)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

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

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 )

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时期

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

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

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

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可知,钱穆认为王国维

“传子宗法制先于封建制而产生”的观点是错误的,C项正确;题干

中未涉及王位世袭制产生的时间,A项错误;题干也未涉及西周的礼

乐制度及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B、D两项错误。

【答案】 C

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变式训练 (2014·苏锡常镇三模)“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 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解析】材料“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说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

承者来做傀儡”说明了嫡长子继承制原则,这些说明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仍是当时维系政治秩序的基

础,B项正确,C项与这些信息不符。A项不能反映材料中列国的内

部情况;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D项错误

【答案】 B

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概况

(2014·四川广元一模)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

主要信息是( )。

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由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C.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传统的农业政策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解析】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锋利、坚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了农

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生产由粗放向精耕细作发展,A项正确;春秋之

后,中国农具以铁器为主,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题干中没有体

现,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铁锄”的图片中不能反映,D项错误。

【答案】 A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变式训练 (2014·南通三模)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解析】根据题干中“五耕五耨”“深殖之度”等有效信息,可知其含义是精耕细作。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正确答案

为B项。

【答案】 B

三、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及其思想主张

(2014·四川成都一模)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

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解析】“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

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

”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度,A项正确,

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

变式训练 (2014·无锡期末)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

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

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解析】材料“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和“实现人的一

种彻底的精神自由”反映的是道家思想,A项正确;“修齐治平,内

圣外王”属于儒家为人处世治国的信条,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

“抱法处势,道法者治”属于依法治国理念,C项错误;“兼爱非攻,

上同而不下比”体现了墨家人和人相处的思想,D项错误。

【答案】 A

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其主要表现:

(1)政治:诸侯争霸和各诸侯国纷纷推行的变法,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郡县制开始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2)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和思想文化奠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3)思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

(2014·四川泸州一模)《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

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

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

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

纳,以达到天下太平,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

形成之中,B项错误;统治者招贤纳士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

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D项所述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

题的结果,排除。

【答案】 A

子纵论“天下”

诸子言论中的“天下”指的是( )。

A.周王朝统治区域

B.秦朝时期的中国

变式训练 (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百家争鸣时期,先秦诸【解析】诸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时期,B项错误;清朝前期才基本奠定今天中国的疆域,C项错误;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

辟,开始打破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整体世界开始形成,D项错误;

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般的“我”认识“轻重、本末”。他认为:“孔子是优于许多西方人文主义者的优秀的人文主义者。”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

”“中庸”“自律”等实际上已成为他所提倡的新人文主义的基

本支柱。

——乐黛云《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

【标新立异】

孔子是优秀的人文主义者

美国学者欧文·白璧德参照中国的人文精神提出:人若真正是人,便不能循着一般的“我”来自由扩张活动,而要以自律的功夫使这一想适应了现代物质丰富情况下要求人们通过“自律”来达到社会和谐的新人文精神的需要。

【解读】传统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注重人的个性自由,但这种“个性自由”容易导致个人主义思想泛滥。而中国孔子的思想注

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且这种友爱不是完全体现为个人自由,

而是要通过个人的“自律”提高自身的修养来完成,因而孔子的思【例题】西方学者汤因比说:“他(孔子)一直在使社会行为的伦理准则得以复兴……为他那个时代普遍流行于中国的社会行为建

立规范。”下列言论能说明材料观点的是( )。

A.“以德治民”

B.“克己复礼”

C.“有教无类”

D.“舍生取义”

【解析】材料中的“复兴”说明是恢复以前的“伦理准则”,也就是“克己复礼”(恢复以前周代的礼制),B项符合题意;A、C两项

虽也是孔子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孟子的主张。

【答案】 B

1.据考古资料显示,商代甲骨卜辞中多有“天命”“祖命”和“王命”的记载。据此可知,商代( )。

A.统治者没有理政的自主权

B.统治者因无知而迷信鬼神

C.政治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已有完整的政治管理制度

一、选择题

【解析】材料中的“天命”“祖命”分别体现了“自然之神”“祖先之神”的意志,这是神权政治的体现,而“王命”是商王的

意志,体现了王权政治,所以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商代政治上神权

与王权相结合,C项正确。

【答案】 C

2.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可见周代饮食制度强调( )。

A.营养搭配

B.贵贱等级

C.社会分工

D.皇权至上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依次类推,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B项正确;A、C两项明显错误;D项是秦

朝以后建立的皇帝制度。

【答案】 B

3.有史学家评论说:“西周是我国古代国家体制由‘部落’时代向‘封国’时代的转变时期。”此观点主要是依据西周( )。

A.实行神权政治体制

B.分封制的实行

C.宗法制的推广

D.诸侯国势力的强大

【解析】“封国”是指西周通过分封而建立的诸侯国,所以材料观点主要是西周时分封制的实行推动了国家体制的转变。

【答案】 B

4.它“实质上是将周王和其子弟之间的亲族关系直接转化成一种国家组织形式”。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解析】材料中的“亲族关系”强调的是血缘关系,而与之相适应的国家组织形式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宗法制。

【答案】 B

5.《左传》记载晋国大夫赵简子曾于公元前493年作战时宣誓说: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反

映出当时( )。

A.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等级秩序变动

C.县的面积比郡大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解析】分封制最大的特点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材料中“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说明不再按照血缘

关系进行分封,分封制已经被破坏,郡县制开始萌芽,D项符合题意;

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A项说法错误;材料说的并非分封

制,而是采用了新的授官方式,B项错误;C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

【答案】 D

6.(纸上谈兵的赵括)“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从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 )。

A.赵括做房地产投机生意

B.战国时土地买卖频繁

C.井田制开始瓦解的标志

D.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解析】“井田制开始瓦解的标志”是大量私田的出现,材料并不能反映这一点,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7.孟子曰:“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材料说明孟

子主张( )。

A.政府应大力发展商业

B.加强对商业的管理

C.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

D.实行宽松的商业政策

【解析】从材料“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可以看出,古代政府就注意加

强对商业的管理,B项正确。

【答案】 B

8.《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

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了当时楚国( )。

A.水利事业发达

B.青铜铸造业发达

C.铁器应用于军事

D.铁农具普遍使用

【解析】材料中的“铁”“剑”“铁兵”信息显示,当时已经用铁来制造兵器,C项正确。

【答案】 C

9.《后汉书》记载:“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此现象直接反映了( )。

A.国家开始走向分裂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各诸侯国混战不止

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引起各思想家对社会的发展和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形成了“处士横议”的百家争鸣局面,正

确选项是D项;A、B、C三项虽也符合战国时的史实,但与材料现象

无直接关系,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10.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③提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把孔子的“仁”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提出了得民心的

重要性,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选A项;墨家主张“尚贤”“非攻”,

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1.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

传统文化中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做人要清心寡欲,无为清静,“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强调“动静”互动,这是朴素辩证法的体现,这

些正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突出特征,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

干材料所描述的特征不符。

【答案】 A

12.宋代黄伯思在评论某文学流派的作品时说:“皆书楚语,作楚声, 记楚地,名楚物。”他所评论此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是( )。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庄子》

【解析】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B项

符合题意。

【答案】 B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

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

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材料二法家是不同于儒、墨、道三家的。儒家也好,墨家也好, 道家也好,他们的主张,都是“治病的药”。……法家的主张,却是

二、非选择题

“杀人的刀”,最高统治者,只要紧紧抓住手中的这把“杀人的刀”就可以治国了。……正因为法家所推行的法能够被君主认同,所

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只是在思想学术界很有名,而法家

却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上独步天下。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西周灭亡后中国形成“百家争鸣”的原因。并以儒家为例,说明其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

、教化民众等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墨、道三家所提出的“治病

的药”各是什么。法家的“药”为什么能够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上独步天下”?

(2)儒家:仁爱;墨家:兼爱;道家:无为。法家独步天下的原因:法家思想主张面向未来,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既适应了封建君

主专制政治的需要,也顺应了战国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

发展潮流,所以能在政治上独树一帜。

【答案】 (1)原因:西周的灭亡使人们对传统“天道”观念失去了信仰;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使社会各阶层力量

得到重新划分;急剧的社会变革引发了有识之士对社会发展的深刻

思考。

主张:儒家主张以“德”和“仁政”治国,通过“克己复礼”教化统治者和民众,从而实现恢复西周时代的“天下一统”的统治秩序

的目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春秋到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图1到图2反映了分封制进一步崩溃。说明:春秋时期晋国在战国时期被韩、赵、魏三国取代,说明以血缘宗法为

基础的分封制崩溃。

信息二:图1到图2反映了各国关系紧张且战争不断。说明:春秋时期各国都城没有大规模的军事防卫城墙,而战国时期各国边界乃至

都城大都修建了军事防卫性的城墙,说明各国间的军事战争不断。

(注: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宋)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由此可

见,在宋代( )。

A.军政管理体制出现混乱

B.宰相成为政府中的虚职

C.中央军权直接属于皇帝

D.宰相无权参与国家大事

【解析】材料体现了宰相不能参加军事会议,军事会议由皇帝直接召集中央军事人员进行,说明中央军权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宰

相不参加军事会议,不等于军政管理混乱,也不等于无权参与其他

国家大事,所以A、D两项错误;宰相不参加军事会议,不等于没有其

他的实权,所以也不能说宰相是政府中的虚职,故B项也错误。

【答案】 C

2.《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能因地制宜地种植

C.精耕细作的特点

D.尊重自然客观规律

【解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上述材料要求的农业生产都是为了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体

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农书·粪田

之宜》的内容,故排除。

【答案】 C

3.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此思想主要

强调了(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解析】材料言论的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习是为了明白事理, 为了济世救民。这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D项正确;A、B、C三项

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4.1912年1月5日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在一封信中写道:“《官话报》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强烈支持清廷的报纸

。该报昨天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材料说明( )。

A.辛亥革命已取得完全胜利

B.民主共和已是大势所趋

C.清帝已经决定宣布退位

D.南北和谈已经取得成功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作为强烈支持清政府的《官话报》也转向了支持共和,说明民主共和已成必然之势。

【答案】 B

5.据记载,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成立之后,“装设欧式机器曾经遇到很大困难,因为丝区的人都害怕他们的低劣丝会因此无人问津,

所以竭力抗拒新法”。由材料可知( )。

A.新式工业推动了当地的工业化发展

B.清政府极力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C.传统与近代工业间存在着利益冲突

D.新式工业带动了传统工业的转型

【解析】材料中新式机器——织机之所以遭到抵制是因为“害怕他们的低劣丝会因此无人问津”,这反映了传统手工业与近代机

器工业之间的利益冲突,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此方面的

信息;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C

B.国共两党正式实现了完全合并

C.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的内涵

D.国民党已完成了根本性的改变

6.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说:“盖国民党现正从事于反

抗帝国主义与军阀,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

人之解放。”由此材料可知( )。

A.国民党已成为工农阶级的政党

【解析】材料中的“反抗帝国主义与军阀”说明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而“谋农夫工人之解放”说明民权所有范围已扩展

到一般平民,这与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和民权的内容有明显不同,

所以体现了对三民主义内涵的发展。

【答案】 C

B.国家经济困难而无力负担军费

C.为了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需要

D.中美关系已经完全缓和

7.1985年后,在军委主席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央军委将原来11个军区合并成7个,并通过百万大裁军将军区编制人员减少了50%。我国

这样做的原因是( )。

A.为了树立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世界战争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因而我国无需再保

持庞大的军队数量。

【答案】 C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

D.“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

8.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上指出“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

体制”。此观点体现了邓小平的( )。

A.“实事求是”思想

B.“共同富裕”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这是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体现。

【答案】 D

9.古代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发达,法律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和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

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 )。

A.法律至上的原则

B.人文主义的精神

C.自由和公正意识

D.天赋人权的思想

【解析】材料体现了罗马法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即充分重视每一个合法公民的价值和权利,体现了较为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B项正

确;A、C、D三项所述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答案】 B

10.一名英国学者对《环球时报》的记者称,英国人把议会比作政

坛的“大本钟”——除了“还在那里闹出动静外,没有更大用处”

。这表明( )。

A.议会民主制遭到严重破坏

B.议会完全成为君主的摆设

C.议会已经丧失其立法权

D.议会权力受到严重削弱

【解析】“大本钟”是英国伦敦著名古钟,设在英国国会会议厅

附属的钟楼。材料反映了英国学者对议会作用、权力弱化的嘲讽

【答案】 D

11.下面是沙俄和苏俄不同时期的粮食播种面积示意图。导致图中

所反映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B.国内长期战争的影响

C.国家农业政策变化的影响

D.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程度

【解析】根据时间判断,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广大农民的不满,所以粮食播种面积日益下降,

到新经济政策实行前下降到历史最低点。A项不是下降的原因,只

是不能增长的原因;B项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的;D项与材料

信息无关;答案是C项。

【答案】 C

12.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说:“(2 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

代史的分界线。”材料中的“分界线”体现( )。

A.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不结盟运动冲击了美国霸权

C.欧洲联盟在国际上日益崛起

D.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转变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和信息“求变

之风”可知,材料反映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即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转变。

【答案】 D

13.(32分)20世纪70年代后期东西方国家都进行了经济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理论及政策设计的关键性的错误在

于接受一个刚性的绝对工资水平和一个接近刚性的绝对物价水平。……如果政府实行错误的干预政策,自由市场机制受到干扰,通

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变成了互相加剧的关系。……弗里德曼的经济

政策主张,曾经使不少国家成功控制了通货膨胀。1979年以撒切尔

夫人为首相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将货币学派的理论付诸实施,奉行了

一整套完整的货币政策;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提出的“经济复苏计

划”中,也把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思想作为主要内容;瑞士、日本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等被认为“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国家也自称是实践了弗里

德曼的思想,弗里德曼成了反通货膨胀的旗手。

——李义平《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理论的演化》

材料二随之而来的中国经济大转型是由两个性质迥然不同的改

革共同推动完成的。一个由北京精心策划,其目标在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上说得一清二楚,那就是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

义强国”。这个由国家主导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因为那是

社会主义的基础。……另一个改革我们称之为“边缘革命”(也就

是自下而上推动的改革),它是一系列“草根运动”和地方基层相结合的改革措施。……“边缘革命”一步步把私有企业和市场带回中国,为中国市场转型铺平了道路。

——罗纳德·科斯、王宁《什么是中国经验?》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弗里德曼经济政策主张提出的背景, 并以英美为例分别说明两国是如何践行其经济主张的。(1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大转型的特点。(9分)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东西方经济改革的相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11分)

【答案】 (1)背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滞胀”状态;凯恩斯经济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节失灵。(6分)

践行:英国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进行经济市场化改革;美国削减政府开支,实行大规模的减税政策。(6分)

(2)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民间改革推动了政府改革;改革方向是实现经济市场化。(9分)

(3)相同点: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和自由化。(6分)

认识: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以政策代替规律;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经济制度。(5分)

14.(2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世界近代史》一书中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的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

明修改理由。(20分)(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史实) 大利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都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尽管当时意大利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较小,但应增加进去。(16分) (注: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答案】建议一:将“1688年政变”修改成“1688年光荣革命”。(4分)修改理由:“政变”带有贬义性,1688年光荣革命虽是以政

变的形式发生的,但它通过了《权利法案》,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因而具有革命性,用政变来体现光荣革命的性

质与意义,不太恰当。(16分)

建议二:可在第二章的第五节前增加“意大利”。(4分)修改理由: 原目录总标题是“主要国家”,而在子目录中却没有意大利,而意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 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 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 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通慈; 大 4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叫鸣; 灭亡9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修理; 足趾18 4、国老 ..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国内退休的老臣; 38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抄小路; 借着68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快; 把.做成肉干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编排; 起点,头绪; 104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受苦于原因是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 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 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

(2020年整理)教育热点现象分析.doc

学海无涯 教育热点现象分析: 1、德育教育历来为学校教育所重视:小学一二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三到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初中和高中也有相应的课程开设。但是从孩子们日常的言行举止透露出,目前的道德教育收益不大。请结合你的教育实际,谈谈在德育教育问题上,我们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答: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再次,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只注重人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与思维的训练。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要阵地。但当前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工作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 二、改进的方法 1、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要树立系统的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系统工作,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与家庭等方面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与社会教育网。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各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运行。 2、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3、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4、创新小学教育工作方法。

(完整word版)教育热点评析问题八篇(超详细)

《班级管理》教育热点评析问题 班级:13物理 姓名:谢佳文 学号:1332210064

标题:武汉一初三班主任用网络游戏激励学生家长评价不一(节选)9月底,胡奎平老师向全班50位学生发出“英雄招募令”,挑选出十位学习成绩优秀、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作为“盟主”。每位盟主自己组建各队成员,以5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式PK学习。以一个月为单位,进行“英雄联盟”排位赛,授予“最强王者”、“华贵铂金”、“不屈白银”等网络游戏中的称谓排名。 学生侯良椿是盟主之一,他说,联盟组建后,盟队里的学习氛围浓厚,“每天中午我都会抽出半小时给组员讲解语文阅读题或是英语完型填空,放学后根据当日老师布置的作业量适当增减小组作业量。” 为更好地起到表率作用,侯良椿也改掉在课堂上“插嘴”的坏习惯,“一定要争取盟队拿到‘最强王者’的称谓”。 ①这个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展班级活动的成功范例。从中可以看出,该班主任利用大多同学们都知道的游戏“英雄联盟”开启联盟式学习,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了新颖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形式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自主性,使得生生之间“活”了起来,既是教育的艺术,也是艺术的教育。 ②小组式的新颖学习模式使得盟队的学习氛围的浓厚,一改以往枯燥式的“各顾各”的学习模式,肯定学习认真努力的同学的同时,也给予“中等生”和“后进生”了一个场所去共同进步,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良好班集体的和谐人际关系使得班级之间的凝聚力在生生之间的互相协助及竞争中日益增长。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舞台,教师通过科学的方式影响集体,提高集体的素质。 ③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在这一时期是十分明显的,各种外界的影响要求初中生有着更高的感知能力,因为他们的感受性和观察力很快的发展起来,很明显,该教师的创新学习模式虽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不被个别家长所认可,究其原因,初中生辨别能力并不健全,在教师新颖的“联盟式学习教育”下产生老师对学生玩游戏是持一种认可的态度,再加上大多初中生意识的集中性稳定性较差,可能会去接触“英雄联盟”游戏,从而上瘾。该教师的创新教学是否可行还应再从长远性考虑,有待斟酌。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一、名词解释 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着,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着,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本书是游记

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着,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是这十部政书的总称。 10、郑樵:字渔仲,宋代人,人称夹漈先生,撰《通志》《尔雅注》等书;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虫鱼草木各方面都有研究。

各类教师关心的70个热点教育问题

?教师关心的70个教育问题 ?教师职业 1.教师职业。教师自己要正确认识“教师”这个词语和教师这个职业。 不要无限夸大,也不要因为挣得少而自我贬低。社会对教育的理解程度要加强。 2.教师子女教育的问题。教出无数的优秀生,送走N届毕业班,身为 一名好老师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一说到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教师大多头疼不已。 3.教师职称评定问题。这个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常常在实际 操作中“掉链子”。职称评定中的论文、外语、计算机等“硬性规定”卡住了优秀教师继续前进的脚步。职称评定的种种弊端反而压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呼吁建立公平的评估机制,淡化学历与职称,看重教师的实际水平,建立公平的教师评估机制。 4.论文造假。有老师说,论文热空前高涨泛滥,表现在每所学校,每 个期末每人交论文一篇,除了少部分立志于此或者对教育科研有兴趣的教师之外,其余大多是消极的、敷衍了事,更有甚者直接“借用”别人的成果,从网上下载……职称评定中上交的论文也是如此。 5.教师的模范问题。一是模范没有公开规范的标准,二是许多模范指 标,教师根本不知道,模范的威信在教师心中降格。 6.男性教师找对象有些难。女性教师可能会被许多男性列为首选对 象,因为在中国,不管是受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女性来说还是个不错的职业。相比来说,男性教师特别是小学男性教师谈恋爱找对象还是有些难,这也是造成男性教师逃离小学的一个原因。 7.工资收入。众多老师关心工资的问题,钱多了,生活有保障了,社 会地位提高了,工作起来才会更有成就感。但他们问:教师的待遇与付出怎样才能持平?给教师涨工资,可好多次都是“空调”。 8.普高与职高差别大。普通高中教师的待遇往往高于职业高中教师, 同工不同酬。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难度大,人才外流,师资只出不进。 9.社会保障。教师的医保等保障制度还没有全部建立起来,有的地方 教师没有福利,没有医疗卡,没有住房公积金……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 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 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 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 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如起居注、实录体等。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 六年,共1362年。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谥号“文正”。司马光自幼好学, 二十岁考中进士,他曾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于是博览众史书,删削冗长,举辑机要,到宋英宗时,司马光写成战国秦历史共八卷,宋英宗看后十分赞赏,并命他继续写下去。 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司马光反对,受到排挤,遂退居洛阳潜心编史,前后共用19年,《资治通鉴》全书告成。司马光集前世史学之大成,无愧“文正”这一称号。 9、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西汉司马迁 著《史记》。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 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 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 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小学教育热点问题透析

小学生减负 一、为什么要减负 为了把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拯救出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玩耍时间,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减负”。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 1.教学要求过高,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不够 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有的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追求偏、难、多、超纲脱纲授课和延长日授课时间;有的学校延长复习时间,利用自习搞突击,提前结束课程进行复习;有的学校到现在还“双休日”排课,让学生到学校上课补习。 2.作业量过大 由于作业量大,学生大都不能按时睡觉,晚上过晚睡觉已不见怪。有些作业学生已经做了多次,并且掌握了,但教师要求非做不可,因而有父母代做的现象。一些学校的实验班作业量比普通班更多。作业量大,学生拼命完成它;有的学生实在完不成,就受到教师的惩罚。 3.考试次数过多 经调查,目前小学考试形式有:单元测验;年级统考、抽考;期中调研;期末考试。有的学校为提高成绩,订购各种模拟试题,以强化训练。 4.复习资料泛滥,练习册成灾 5.追求高升学率 (二)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负面影响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超出了小学生的承受能力,产生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1.造成学生普遍睡眠不足,体育锻炼不够,学生体质下降、视力减退;2.心理压力沉重,容易产生焦虑、忧郁、恐惧等症,使学生由怕学、厌学进而上升到逃学、辍学,给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带来困难,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影响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形成;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导致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忽视音体美等学科,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违反教育规律、扭曲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最终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不合格人才。 (一)什么是课业负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的课业任务,以及对课业任务的心理体验。 (二)课业负担的影响因素 1.教育因素:评价制度、教育改革不彻底、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2.社会因素:苦读文化、唯学历人才观、父母过高期望 (三)国外减负的经验 1. 宽松教育 2.严格控制课时数,使学生更“自由” 3.规定作业时间、丰富作业形式,使作业更有效 四、减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些学校超课时现象较为严重 河北省某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课程偏多,语文课每周11节,数学课每周11节,而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周要2到3节,而实际上该学校每周只有1节,其他课时均被语文等占用。 (二)学校越重视学习成绩,学生学习负担越重 升学率成为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衡量学校、学校衡量老师、老师衡量学生以及家长衡量学校的主要指标。为提高升学率,学校往往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成绩,就往往不遗余力实施超时、超量的教学。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日益沉重。 (三)家长越重视学习成绩,学生学习负担越重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一、甲骨文 前言简述部分:定义: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称为契文(刀刻 文字)。内容主要是商代后期王室占卜的记录,故又称卜辞。最初在河南安阳的殷都废墟中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文字形态,文字构型以象形为基础,辅以形声 和假借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字,证明了汉字产生在此之前,并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到商代。 填空重点: 1、甲骨总数在十五万片以上。 2、单个文字大约在五千左右,已被认知的尚不足两千字。 3、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4、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 5、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科院出版社)为总结性著作。 课外补充: 1 、1899 (光绪25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2、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3、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砚堂)。 4、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金文 前言概述部分: 定义: “金文”现代涵义有二,一是指商周(或含秦汉)时期刻铸在铜器上的整篇铭文文献,此义约始于清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一是指甲骨文之后的一种字体或书体,此义约始于 容庚的《金文编》。 填空重点: 1、金文内容多反映战争、社会动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4、金文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为古文字学研究和先秦史中周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诗经 前言概述部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删订。原本称《诗》经博士后,始称 ,汉武帝立五《诗经》,为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

小学热点问题

期末个人总结 10级初教中文2班喻春林 201012010240 时光像水中的倒影,一晃一学期就过去了。昨日那埋怨时间过的太慢的情素似乎还游移在脑际,流逝的时光送走了一个漫长的学期,蓦然回首,感慨颇多。刚上这门课的时候对一切似乎都充满新鲜感,于是到处跃跃欲试,结果碰壁较多.不过"吃一堑,长一智",一学期我除了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利用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摆脱现在大学生最流行的"郁闷"日子。这门课特别的有意思,上课方式以其他科不一样,全班分组,找一个小学教育热点问题在课上跟大家进行分享交流,最后有老师进行总结。在这一学期里,受益匪浅,不同的上课方式总能收到好的效果。 我们这个组选择的话题是“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战线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关爱留守儿童更是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教师工作的重点。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关于这个话题,对于来自农村的我来说感同身受,虽然我不是留守儿童,但身边总是能见到很多。要解决这问题不是单一方面能完成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或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责任,要努力形成主要依靠这四方力量的教育管理协作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应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绿色通道”,形成自上而下且分工明确的工作网络保障体系。农村中小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家长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关键力量。 我们组在准备这个话题的过程中都有明确的分工,任务明确。我主要负责的是查阅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个过程是极其枯燥乏味的,费时费力,需要查阅很多的材料进行整理,但是,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我在查阅资料的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以前,我很少关注到这类的问题,也不会太在意,通过查阅过后改变了我的看法。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如果只看

浅谈当前教育几热点问题的认识

浅谈当前教育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些问题反复出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我就几个社会议论较多的教育热点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对于一些群众来说,他们也许更关注自己的子女能否顺利升入一所好学校,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一种好生活。他们也许不太关心什么是素质教育,却会盘算孩子教育的投入与收益。他们对未来满怀憧憬,却更加关注现实的利益。这种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矛盾非常棘手。这也正是我们常常为之苦恼、为之困惑、为之进退两难、为之遭人诟议的问题。许多群众对子女的教育不惜金钱,不惜心血和汗水,所求无非是子女将来能立足,有发展,有出息。他们的这种“改变命运”的追求,理所当然,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围绕“高考升学”这个目标来运转,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灾难。科举制度曾以进步的面貌出现,却以百弊丛生的面貌而废除,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刻教训值得汲取。对于老百姓来说,如果把对教育的投资局限于高考升学,必然是失望大于希望,风险大于收益。如果我们认同教育的基本目的,那么,就必须有人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战略的眼光来思考和规划教育发展;如果我们认同教育具有长周期、迟效性等特点,那么,教育就不可能只考虑当下,不能为了今天而牺牲明天。教育发展并非单向度服从社会发展,教育同时负有推动历史进步、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我始终认为,坚定不移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民群众根本的、长远的利益的体现和实现 (二)关于中小学乱收费、“择校生”高收费问题 近几年,在一些地方和中小学校出现的乱收费、“择校生”高收费现象,社会反映比较强烈。国家教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连续两年抓紧专项治理工作,初步遏制了愈演愈烈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各方面、各地区在认识上还不够统一,治理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学校在收费方面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具体分析。对腐败现象要坚决克服和惩处。但是,新闻媒体在报道这方面情况时也要实事求是。有的把教育界说成是暴利行业,这是以偏概全,是炒作和误导,不符合实际。就广大农村学校来说,主要还是投入不足。如果找不到病根,就不能对症下药,达不到治本的目的。研究学校收费问题,首先要计算教育成本;第二是确定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对教育成本的分摊比例;第三是制定收费标准。这样,判断学校收费乱与不乱才有科学依据。转移支付不能光看支了多少,而要看学校实际得到多少。在农村,我们既要减轻农民负担,又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否则,孩子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损害的是农民的长远利益。 应该看到,中小学乱收费、“择校生”高收费问题实质是社会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也还需要一段时间。三、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与择校现象有一些同源性的原因,虽然这与教育本身的制度缺陷有一定关系,但是,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就业、生存竞争在教育上的反映。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活动,学生应该承担合理的学习负担。任何人要想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这一点我们必须告诉学生。不能让学生误认为学习是一件轻松自在、垂手可成的事。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确实较重,一定程度使学生的身心深受其累。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课文翻译

《史通·二体》译文 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书籍曾经有《五典》、《三坟》,可距离现在太久远了,没办法闹得一清二楚。从唐尧、虞舜以下直到周朝,这些记载组成了《古文尚书》。但是当时的世道仍旧很淳朴,文字奉从简略,要索求完备的史书体裁,原本上就不存在。此后左丘明给《春秋》作解释,司马子长编写《史记》,史书体裁到这时才完备了。后来接续的作品,相互遵照着写出来,即便有改动扩大,也仅仅变换一下各自的书名篇目,范围本来就有限,谁能超出这个范围呢?大致上说,荀悦、张璠属于左丘明的一派;班固、华峤,属于司马子长的同类。只是这编年、纪传两大史书流派,各自看重夸耀本流派,一定要辨明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够说出个究竟来。 像《春秋》这样的史书,缀联日期和月份形成编排次序,标列季节和年份来互相接续,中原国家与边疆各部族,在同一年同一时期,没有不完整地记载那些事件,显现在读者的眼前。道理全都包括在一桩记载中,语句没有重复出现的现象。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贤能的士人,贞烈的女子,才华出众的人,品德美好的人,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有关系,必定予以高度注意观察而完整地加以记载,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关系不大,只有坚持正直的原则的才详细地加以述说。例如绛县的老翁、杞梁的妻子,有的是晋国的国卿才获得记述,有的是因为答对齐国的国君才被记载的。他们中存在着贤惠像柳下惠,仁德像颜回那样的人,最终也没能够彰显他们的姓名、显扬他们的言行。所以论起编年体史书细小内容的处理,就连最细微的事情都不遗漏;说起编年体史书重要内容的处理,就连十分重大的事情都给抛弃掉。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 像《史记》这样的史书,本纪用来包举朝廷大事,列传用来曲折详细地记载小事,表用来按表格形式标列年代和爵位,志用来总括本纪、列传和表所遗漏的内容。至于天文地理、国家法典、朝廷规章,明显的和隐微的,必定都完备地包括进来;重要的和次要的都不遗漏: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同是一桩事件,分散在好几篇里,断断续续,彼此分离,前后多次重复出现。在《高祖本纪》里就说事件叙述在《项羽本纪》中,在《项羽本纪》里就说是事件详载在《高祖本纪》中。又编排同类的人物,不讲求年月的先后,时代在后的人却选出来位于前面,时代在前的人却压下去归入后面,于是致使西汉贾谊与楚国屈原在同一行列,春秋鲁国的曹沫与战国燕国的荆轲编在一起,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 考察这二种史书体裁的长处与短处,相互存在着得失,而晋朝干宝编著史书,竟大力称赞左丘明,却深深贬抑司马子长。他的主要意思是说:左传能用三十卷的简短篇幅,包括二百四十年的史事,没有遗漏。探究他这种说法,称得上是有力的论断吗?查验春秋时期发生的史事列入左氏所记载的,大致上获得三分之一罢了。左丘明自己也清楚他那书的缺漏,所以又编撰《国语》来增广它,可是除《国语》记载的以外,还有很多缺漏,怎么能说《左传》包罗无遗了呢?假设左丘明世世代代担任史官,都仿照《左传》写编年史,至于前汉的隐士严君平、郑子真,后汉的名士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仲舒回答帝王询问的书策,刘向、谷永的献纳奏章,这些人物全都是品德在各类人中占第一,名声传布天下,识见能洞察细微和明显的地方,言论上能把军国方面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他们有的因为自身隐遁,地位低下,不参与朝政;有的因为文章冗长,事迹很多,难以进行次序编排,全都省略而不记载的话,这还勉强说得过去。如果必定是真实情况而有舍不得的地方,不加以删除的话,那么记载西汉一代历史的包括志和列传在内的一百卷汉书的内容,全部列入十二帝纪中,将恐怕成为既琐碎又很杂乱、力尽疲乏毫无力量的东西了。因而班固知道结果会像这样,就设立帝纪、列传来区分,使它们历历可观,主次有区别。荀悦厌烦班固的编排不切实际,又依照左氏的编年体另成一书,对《汉书》进行剪裁压缩,才为数三十,历代却称赞他这部新著,认为超过了《汉书》。既然如此,那么班固、荀悦为代表的纪传、编年两种史书体裁,比试生命力争占上风,想废弃其中的一种流派,压根也就很困难了。后来写史书的人,超不出这两种写史书的途径,所以晋朝的国史有王隐、虞预先后写成纪传体《晋书》,却又用干宝的编年体《晋纪》来相配;《宋书》有徐爰、沈约先后写成的纪传体《宋书》,却又分化出裴子野的编年体《宋略》,它们各自是有本身的优点,在世上一起流传。看来干令升(宝)的说法就太偏激了,它只是墨守编年体一家而已。 《通志·总序》译文 各条河流流经地域不同,但必定汇聚到海洋,然后天下才能免除洪水的威胁;各国开辟的道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后边区才去掉阻隔的苦恼。由此来看,会通的意义大极了!自从文字发明以来,著书立说的人虽然很多,只有孔老夫子因为是天生的圣人,所以才总括《诗经》、《尚书》、《礼》、《乐》而融会在一人手中,然后能够整齐厘定天下的各种记载,贯穿二帝三王,而连接成一个系统,然后能够彻底弄清古今的变化。因而他所创立的理论大放光辉,无论百代以上还是百代以下都不能企及。孔老夫子死后,诸子百家兴盛起来了,各自仿效《论语》用空洞的言词撰写著作。至于历代的史实,却无所记述和编排。直到汉武帝建元、元封之后,司马谈和司马迁才出来写史了。 司马迁父子世代掌管典籍,擅长著述创作,所以,能够往上继承领会孔子的意图,会通《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的言论,贯通黄帝、尧、舜,一直到秦、汉时代,写成一书,分为五种体裁:本纪用来记载年代,世家用来代代相传,表格用来订正历法,书志用来排比史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

浅谈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摘要: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它对四川地区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这一事件简要叙述鄙人的浅见,希望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明末清初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所帮助。 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背景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背景是明末清初人口大锐减。《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明末清初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受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人口凋敝。清初四川巡抚张德地在上任途中见所过州县境内人户“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 [1]。川东地区亦饱受战乱蹂躏,“各属尤空旷,草蓬蓬然植立,弥山蔽谷,往往亘连数十里无人烟[2]”以致地方大小官员纷纷上奏:“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3]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厮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 二:清政府对“湖广填四川”采取的对策与移民热潮。 清朝初年,四川由于受战争影响人口锐减,但四川素有天府之称,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适宜于农业发展,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迁入四川地区的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对于向四川移民,清政府是积极鼓励的。中央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给予了进川移民极大的优惠。一是社会地位的确认和保证。康熙十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4]。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时四川民少而多荒地,凡他省民人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 [5]。二是经济上的实惠。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6]。辟土地起科年限一缓再缓,先是“准令五年起科”,后来又宣布早地十年起科,水田六年起科。[7]这一点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于是他们蜂涌入川。 清朝中期是移民的热潮,尤其是康熙和雍正时期。康熙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明文规定:“四川省民少而荒地多,嗣后流寓之民情愿在川省垦荒居住者,永行禁止。[8]即在移民迁入四川后,不得再随意迁出。雍正时,仅潮、惠二府和嘉州进川人户,“一县之中,虽少亦有千人。以有入川人民各县计之,不下万余。[9]”这些迁出地区由于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当地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寻找出路,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四川自然就成了他们 的首选之地。据甘汝来说,“潮、惠二府,嘉应一州,所属各县,或系层岩叠峰之区,或系

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热点一如何改革高考招生制度问题 纵观社会各界、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关于高考改革的观点或意见,其共同点在于,均主张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和更加公平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这是当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关键环节。 热点二如何解决农村教师问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县镇超编和乡村缺编(包括结构性短缺)现象并存,边远地区教师严重短缺且补充困难;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型短缺与师范院校毕业生无法入编并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有待提高;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突出,边远农村地区教师流失更为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缺乏保障,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清退农村代课教师难度大、遗留问题多。 热点三如何发展职业教育问题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我国主流文化教育思想史“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求学,求的是圣人之道,讲求的是大道不器、雄才大略。“技”“艺”都属于雕虫小计,这似乎是在教育领域之外的。这从深层心理上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二是社会现实劳动分工中存在的劳动环境、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劳动者,而我国一线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差、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直接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三是职业教育有关管理与政策的不完善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办学体制、招生政策等所导致的重职前教育轻在职培训、中职与高职的脱节等问题使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到有潜在需求的人群。四是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种种问题所导致的质量不高的影响,如我国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工学结合模式推进苦难等问题导致一些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也降低了职业的吸引力。 热点四如何解决择校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中择校现象的逐渐显现和扩大,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择校问题进行规范治理。在政策的总体思路上,概括来说经历了一个从禁止择校到“堵”、“疏”结合再到以均衡发展破解择校问题的转变过程。 我们应当对义务教育阶段公众的择校需求与公众对现实中择校的不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应当反思公众究竟是反对择校,还是反对目前失控、无序以及越来越远离教育本义的择校?二者不应混为一谈。从而,治理择校的政策也不应以消除择校为目标。注重优质教育的生成而非单纯扩充,提供可选择的优质特色教育,使人人各得其所,各择其校,才是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热点五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及参考书目

本系图片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教学 >> 正文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数:164 | 更新时间:2006-9-18 | 文章录入:webwalker | 【字体:小 大】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课程大纲及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40﹪,要求在课下阅读中国古代史学术书籍,并完成书评一篇。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2006年 教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课程号:02132750 课程名称: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学分:2.0 教师:叶炜时间:周三 11-12(19:10-21:00) 9月13日 第一讲、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多元的古代社会9月20日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9月27日 第三讲、秦始皇及其遗产10月11日 第四讲、西汉从无为走向全盛10月18日 第五讲、从统一到分裂10月25日 第六讲、门阀社会及其解体11月1日 第七讲、回归大一统:承上启下的隋唐时代11月8日 第八讲、唐文化圈的形成11月15日 第九讲、“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11月22日 第十讲、骑马民族国家:辽、金、元11月29日 第十一讲、明代的政治与制度12月6日 第十二讲、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之形成12月13日 第十三讲、专制文明之巅12月20日 复习12月27日 考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