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 江苏省自考 重点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 江苏省自考 重点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 江苏省自考 重点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 江苏省自考 重点

28044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模范公民、知识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家长代理人

①模范公民: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言行一致

②知识传授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精通业务,语言明了

③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民主公正,合作,处事灵活

④家长代理人:温和亲切易亲近,耐心仁慈体谅

(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①教师的认知特征(一般智慧,知识准备,特殊智慧能力)

②教师的人格特征(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③教师的期待

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⑤教师的职业倦怠

(3)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

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4)教学效能感

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想象行为和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是解释教师内在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重大的影响

(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①专业知识,专家擅长的领域,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②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擅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③洞察力,专家有更大的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具体可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三方面表现出

(6)认知学徒制

1989年,科林斯等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的,其实质是让学生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这与已经证明比较成功的手艺学徒制有些类似。

2、理解与应用

(1)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影响:

①教师通过对学生不同的期望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

(1)制造心理气氛。教师通过听取和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评价学生的行为反应等,为高期望学生创造亲切心理气氛,低期望学生制造紧张气氛

(2)提供反馈;

(3)向学生输出信息;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作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入信息。包括教师允许不同期望的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

②教师传来的不同期望信息被学生获得后便进行归因产生自我认知和评价,从而对教师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原先形成的期望

③长此以往,循环反复,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寄予高期望的学生越来越好,低期望的学生越来越差。

(2)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

①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的训练

②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③认知学徒制

④外部支持

(3)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

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不利影响:

①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②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发挥

③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章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理论

从发展的观点看学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分类

①具体分为过程和结果两方面,从过程看,心理发展一般经历许多性质不同的阶段;从结果看,长期心理发展结果形成了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

②发展心理学把心理发展分为认知和言语发展;人格、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③前者发展结果形成作为个体独立的人格特征的能力和认知方式;后者形成个体稳定人格特征的人格特质(性格、动机、气质等)

从学习的观点看学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分类

①心理发展由外部环境影响加个体内部基因相互作用造成。

②前者通过学习实现,后者体现为个体的自然成熟,学习心理研究要区分两者结果

③心理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学习结果导致人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变化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

(2)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

①学生素质由先天素质、习得素质、发展中形成素质构成,

②先天素质三阶段影响因素(信息输入:视敏度;内部加工:工作记忆容量;信息提取:概念提取速度)

③习得素质五种结果(智慧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含元认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④发展性形成素质有两个(能力或智力;人格特质)

(3)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4)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为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1)婴儿前期(O~2岁):这一阶段的主婴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发展危机:信任与不信任

(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发展危机: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发展危机: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

(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发展危机: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发展危机: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5)影响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

②学校教育

③同辈群体

2、理解与应用

(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的教育含义

①教学应该避免超越人类潜能

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和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

③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

(2)心理因素与学习原理

①认知与元认知因素:

(学习过程的本质;学习过程的目的;知识的建构;策略性思维;对思维的思维;学习的情景)

②动机与情感因素:

(动机与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学习的内部动机;动机对努力的影响)

③发展性与社会性因素:

(发展性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社会性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④个别差异因素:

(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学习与多样化;标准与评价)

(3)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第二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新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

①理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②理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③根据这一理论,学前教育必须研究和确定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选定合适的教育内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不断促进学前儿童从“现有发展水平”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即先行教育原则。

(4)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5)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

②学校教育

③同辈群体

第三章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生认知方式差异的四种主要表现

①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③整体型与序列型

④辅合型与发散型

(2)学习困难

又称学习乏能。指那些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方面有一种或几种基于心理过程障碍

三条件:

①个体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80以上

②无法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从事有效的学习,学习效果远未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只有接受特殊的教育服务才能学习成功

③他们的学习困难不是感官障碍、情绪困扰或缺乏学习机会等因素造成的。

(3)特殊儿童的四种主要类型

①天才儿童

②能力缺失儿童(感觉障碍,躯体障碍,智力障碍,言语障碍,学习困难)

2、理解与应用

(1)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①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②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③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影响:

①性格差异会影响学习方式(外向者与内向者;独立者与顺从者)

②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与质量

③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应用:

①开设面向高一级学校的提高性选修课、面向生产部门的职业性选修课、拓展学生科学视野的拓展选修课、发展学生技艺特长的发展性选修课,宫不同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学生选择

②提倡非指导性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

美国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由八个相对独立的因素所构成,每一个因素都是独立的功能系统,但各个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活动。

意义:

①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智力的优势与弱点,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指导应该多样化,适当地增加一些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多种智力的发展。

②同时教师又需要避免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都要求八种智力全面发展。

(4)特殊儿童特殊性的教育含义

①在理解特殊儿童的基础上热爱特殊儿童

②特殊教育要从医学模式向社会生态学模式转变

③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

④坚持正常化,推行融合教育

第四章学习概论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习的定义

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

注意三点:

①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

②其变化是由后天经验引起

③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久保持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创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使用节省法检验实验效果。即一次完全记忆后,隔一段时间后,当遗忘已经发生时,再来学习原材料至能背诵,看能节省多少时间或节省多少重复次数,以推测保持量。发现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趋势,即保持材料最初减少得快,后来逐渐减慢,这一结果描绘成曲线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

(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言语信息

②智慧技能

③认知策略

④动作技能

⑤态度

(4)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分类

①表征性学习

②概念学习

③命题学习

④概念和命题的运用

⑤解决问题与创造

2、理解与运用

(1)20世纪后期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改变学习观的五个主题

①记忆和知识结构

②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

③早期基础

④反省过程和自我调节能力

⑤文化经验和参与社会实践

(2)运用学习分类理论对真实学习情境进行分析

第五章认知领域的学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习过程和条件的信息加工观

家加涅认为,学习是一系列认知过程,这些过程把来自环境的刺激转化为获得一种新能力所需的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形象地反映学习与记忆的内在过程。学习是由以下三个系统协同活动的过程

①加工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反应发生器,反应器构成)

②执行控制系统(不予任何操作成分直接相连,对整个加工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

③预期(信息加工过程的动机系统,通常不包括在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但对加工工程起定向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心理学主要来源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共同主张如下:

①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

②社会协商

③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④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3)奥苏伯尔同化论

认为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可以构成三种关系。新旧知识三种关系导致三种形式的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①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的知识是下位的;

②原有观念为下位的,新的知识是上位的;

③原有观念,新的知识是并列的。

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三条件

①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②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

③将材料的潜在意义转化为学生心理意义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4)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

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三条件

①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②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

③将材料的潜在意义转化为学生心理意义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5)广义知识分类

广义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后者又可分为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认知技能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6)变式练习

就是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例证的变化。具体说来就是在知识习得阶段概念和规则正例的变化,它有助于学习者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7)反省认知

儿童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知,也译成元认知或饭反审认知。

2、理解与应用

(1)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①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抽象水平更高的命题或概念,便产生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性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这种学习成为下位学习

(2)运用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分析真实的幼儿学习过程 模型示意图:

(3)促进辨别学习的技术

①扩大有关特征 ②对比

③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 ④强化或反馈

(4)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5)运用智慧技能学习原理,促进智慧技能的学习和迁移

①智慧技能分5亚类,由简单到复杂:辨别-具体概念(以辨别为条件)-概念(以定义性概念为条件)--规则(以定义性概念为条件)--高级规则(以规则为条件)

②促进辨别学习方法:(扩大有关特征;对比;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强化或反馈)

③促进概念学习方法:(对概念作四方面分析: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概念定义;概念学习:具体性概念-概念形成,定义性概念-概念同化)

(6)运用反省认知理论,促进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

①反省认知指儿童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知,也译成元认知或饭反审认知。

②认知策略的学习和运用还受儿童自我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

③策略性学习的最高水平是学习者不仅能在训练过得情境中应用某种学习过的策略,而且能把习得的策略迁移到未训练的情境中。

④要使策略性训练经受迁移测验检验,学习者必须清晰意识到4个WW(即所学习的策略是什么;所适用的范围;所适用的范围怎样;什么时候应用)

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动作技能的定义

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可以通过诸如顺利地书写、跑步、做体操、驾车、操纵生产工具、打字等借助骨骼、肌肉及相应的神经过程实现的活动而表现出来。

(2)动作技能的学习

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运动能力相对持变化的过程

(3)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

①认知阶段

②联系形成阶段

③自动化阶段

(4)心理练习

身体实际进行活动的练习成为身体练习。仅在头脑内反复思考动作技能的进行过程的练习形式称为心里练习。

(5)反馈的分类

①固有的反馈

②增补的反馈

2、理解和运用

(1)动作技能的分类

①连续的和离散的动作技能

②开放的和封闭的动作技能

(2)言语指导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①言语指导是知道这在动作技能学习之初,以言语描述或提示的方式向学习者提供的有关动作技能本身的重要信息。

②言语指导可以是指导者用言语描述要学习的动作技能,以便让学习者对其形成全面的认识和表象

③言语指导也可以是对学习者最初尝试练习动作技能提供指导。这类指导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在尝试练习技能时,关注对动作技能的执行有影响的环境线索或注意动作技能的关键环节

④言语指导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有一种持久的定向效应

(3)示范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示范是将技能演示出来,以便学习者能够直接观察到动作的成分

①通过观察直接影响,学习者可习得运动策略

②示范的时机和频率对学习有影响,示范应在实际练习前进行,在练习过程中,尽可能频繁向学生作示范

③专家榜样(示范专家完美的动作)和学习榜样(示范初学者学习过程)的选择对学习的影响,观察学习榜样并接到榜样执行结果信息对学习效果最好

④教学实践上,有两种,都是让学生结成对子练习,相互观察和练习,但一种是教师只对练习者提供指导,另外一种是教师为对子中观察者提供技能的关键环节,而后观察者在练习者身上寻找这些环节并向其提供反馈。

(4)各种练习形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练习指有意练习,即练习者要抱着掌握技能的目的,按挑战水平逐渐提高的层次持续不断地练习某项技能,是影响动作技能学习最重要的因素

①练习的分布(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对连续动作技能的影响:给定练习时间,短休息间隔比长休息间隔更能导致保险水平下降;对离散动作技能的影响:集中练习比分散练习的学习效果好,至少不差

②练习的变化(随机练习和区组练习)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区组练习在动作技能习得阶段有积极作用,但在保持和迁移阶段不如随机练习,即随机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比区组练习产生更持久影响

③身体练习和心理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影响:任何可能情况下,尽量选择身体练习,但在不可能进行身体练习情况下,心里练习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方法

④部分练习和整体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影响:维度为技能的组织性或协调性(组织程度高)的技能,整体练习法较好,可以练习技能各部分间的协调;维度是单独受一个程序支配程度的动作技能,部分练习较好,可是学习者集中注意所练习技能的某个环节

(5)反馈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反馈分为固有反馈和增补反馈,固有反馈指通过各种感觉通道,练习者可以获得自己运动的许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形式是由具体的运动产生的;增补反馈指教师、教练或某种自动化的记录装置提供给练习者的反馈信息,通常是在练习者得不到固有反馈信息时给予,是对固有反馈的增补

①固有反馈影响,很多情境中,固有反馈很容易得到,但有些不大容易识别

②增补反馈影响:

(1)既呈现错误的方向,有提供错误大小的结果的知识,其效果最好

(2)练习期不宜频繁地呈现KR

(3)结果知识的范围较大时,能有效促进学习

(4)宜由学习者来决定何时呈现结果的知识

(5)每次练习过后不宜立即呈现本次练习的KR

(6)能运用本章学到的知识,对学前儿童动作技能的教学提出建议和指导。

第七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态度的性质

含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构成: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倾向因素

功能:具有价值表现功能,调节功能,过滤功能

品德的性质

含义: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2)态度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态度定义对品德也是适合的;两者都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都是由认知、情感、行为等三方面因素构成

区别:

①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3)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

①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

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怜悯。它很像一种交易:“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

②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

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在这一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

的。尽管儿童人以他人的反应为基础来判断是非,现在他们更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注意遵从朋友或家庭的标准来维持好名声。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调节,并依据个人违反规则使得一向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ν

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

③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

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契约,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的讨论找到全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他是可以修正的。ν

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认知不平衡

③智力和受教育水平

④道德认知水平

(5)示范与观察学习

榜样示范指向学习者提供榜样,示范榜样行为,并使学习者进一步作出模仿操作而习得良好态度与品德的过程

观察学习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态度和行为方式

2、理解和运用

(1)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对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的解释

社会认知通过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来形成态度与品德

①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个体以旁观者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态度和行为方式,属于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经历注意、保持、生成、动机四个环节

(1)注意是首要条件,观察者将其认知活动等心理资源关注与示范事件的过程,它决定观察者从大量的示范影响中选择观察对象,以及从示范对象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保持是记住示范者的行为特征,观察者将注意到的示范信息转换成表象的、语义概念的符号表征并贮存与记忆之中,还能回放,即认知演练

(3)生成是将符号内容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实际上是观察者在外县行为水平上实现示范行为的符号表征,因而又称为动作复现

(4)动机由于生成的行为有可能受到强化,增加以后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成为以后行为发生的动机

②亲历学习,班杜拉将个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反应结果而获得的学习。

(2)说服

①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②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③逐步提高要求

④榜样示范

⑤利益群体规定

⑥角色扮演

⑦价值观辨析

⑧奖励与惩罚

(3)利用群体规定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和集体决定过程包括七阶段:

①清晰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②帮助班集体唤起对问题的意识,认识到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③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求形成的新态度

④引导全体学生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⑤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行动,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义务

⑥在学生执行计划过程中改变态度

⑦引导群体成员对已改变的态度作出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3)角色扮演

是指个体处于一定的地位上并产生与此地位相适应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4)价值判断(价值辨析观)

青少年学生的不良态度和品德多因于自身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导向或是价值观念模糊、混乱造成,有必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情感体验来辨析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念

(5)奖励与惩罚

奖励是指施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可能性的事物,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跟随的不愉快的事件。

(6) 态度与品德改变的过程

①第一阶段:顺从

②第二阶段:认同

③第三阶段:内化

第八章教学与教学心理学概论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教学

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论

广义上包括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得研究

狭义上专注于教师的教得研究,研究的主要任务(或课题)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

(3)教学心理学

各种教育和教学情境中人类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研究以及环境的性质和设计的研究,这些环境应适合于引起和维持旨在达到胜任能力、熟练学习、思维和解决问题素质的那些学习过程。

(4)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①设置并陈述教学目标

②分析学习任务

③根据任务分析,导出适当教学步骤、方法和技术

④对照教学目标,检测与评价教学结果

2、理解和运用

(1)哲学取向的教学论与科学心理学取向的教学论P171-172

①皮连生提出区分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依据哲学思辨和经验总结而成的教学论称为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简称哲学取向的教学论);依据科学心理学并通过实证研究建立的教学论成为科学心理学混浴实证研究取向的教学论(简称科学取向的教学论)

②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应用价值:

(1)能给教学实践提供一般原则性指导

(2)许多哲学哲学取向的教学论观点反映了教学规律

(3)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需要

③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局限性:

(1)许多重要概念未经严格定义

(2)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指导教学实践

(3)用它指导教学,难以使教学实践取得实质性进步

④科学心理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产生和发展时间很短,(60年代前研究基础薄弱,不足以产生指导人类高级和复杂学习的教学理论;60年代后,出现许多研究人类高级学习的理论,为科学取向教学论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心理学基础;60年代后,不仅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还直接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

第九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教学目标的功能

①指导教过程、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②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③指导学生学习

(2)布卢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①认知领域: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认知

②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③动作领域: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2、理解和运用

(2)马杰的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指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

具有三要素:

①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

②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③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3)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①坚持学习的认知观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

②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陈述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

③但这些内在的变化不能直接进行客观观察和测量。为了使这些内在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还需要列举反应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

(4)表现性目标

为弥补马杰的行为目标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两种陈述目标方法的不足,艾斯纳提出表现性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5)良好陈述的目标的标准

第十章教学任务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理解与应用

(1)任务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①可以起沟通学习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桥梁作用

②应用任务分析的思想能有效概括和推广我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

③有利于教师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2)运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指导真实的学前教学任务分析

①学习结果分类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②教师只需将教学目标中明确陈述的学生的行为样品归入上述类别,便能完成学习任务类型的分类。

(3)运用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分析真实的学前教学任务

①根据同化模式,教师可确定要教得新概念或命题的类型及其条件

②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或命题的概括性与包容范围高于学习的新概念或命题,则新概念或命题的学习属于下位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下位学习同化模式安排学习的内外条件

③如果教学的概念或命题的包容程度高于原有的观念,则新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教师应根据上位学习的同化模式安排学习的内外条件

④如果新的概念或命题与原有知识既无上位也无下位关系,考虑它们是否与原有知识存在某种并列的相互吻合的关系

第十一章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六步三阶段两分支教学模型(广义知识学与教得一般过程模型)

(2)先行组织者理论

组织者在两种情况下运用

①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念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

②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

(3)讲演法

又称讲授法,可能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在普遍应用。

2、理解与应用

(1)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①先行组织者用于学生不熟悉的课文中更为有效 ②运用具体模型作为先行组织者更有助于学习 ③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

(2)符号标志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理论:

①符号标志是在学习材料中加入未增加实际内容的标志或词语,以强调材料的概念结构

和组织的技术。

②它虽然不提供实际的信息,但使材料的结构更为清晰

③它为读者选择适当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组成一个彼此关联的整体提供了一个概念的框架

含义:

①对不熟练的阅读者更为有效

②促进选择性的保持与迁移

(3)附加问题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①设计附加问题,目的是从外部控制学习者的注意。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问题的位置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所谓问题的位置,指问题出现在阅读之前或出现在阅读之后。二是问题的类型,不同类型的问题将影响学生采用不同的加工策略

②表明,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控制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促进学习与保持。设计问题不仅可以作为教材编写技术,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而且这种策略可以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会提问,自己回答问题,从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

(4)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理论依据

教学目的在于:不仅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内容,而且还应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这样学生正规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向前迈进

提出:区分讲解式教学和假设式教学。讲解式教学,步调和作风有教师决定,学生仅是听者。假设式教学,师生处于合作状态。

优点(意义):

①提高知识的保持,因为学生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

②增强智慧潜能,因为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便于他们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

③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

④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5)奥苏伯尔的讲解式教学法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理论依据:

①学校的教学顺序应遵循人的认识的自然顺序,先出现概念性的组织者,以便学生认知结构中形成同化新的下位知识的框架。然后呈现具体材料,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同时也应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使达到融会贯通

②须注意,奥苏泊尔的讲解式教学法并非布鲁纳批评的那种。奥苏泊尔依据学习的同化论,强调教学中的师生互相作用,强调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以达到认知结构不断分化和融会贯通

意义:

讲解式教学法更适合高年级,适合教概念之间的关系,省时,有助于近迁移,但在远迁移能力培养方面不及发现教学法。所以一般看法是,课堂教学以奥苏泊尔讲解式教学为主,布鲁纳发现教学法为辅。

第十三章学习动机的激发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动机

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就是动机,是个体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其行为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各种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七个层次,人类需要的多样性决定行为动机的多样性。但是需要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才能引起动机:需要的强度和诱因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①内部学习动机是因好奇心,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成功感等内部因素引发的学习动机

②外部学习动机是由长者,权威,领导或群体提供的分数、奖金和三好生等外部引诱而产生的,若外部引诱消失,行为不能持久

(4)学习动机的三种构成成分

期待因素,价值因素,情感因素

(5)习得性失助感

“习得性失助感”是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其表观形式为认知缺失、动机缺失、情感缺失

(6)归因

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自己学习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推测过程

2、理解与应用

(1)奥苏伯尔对成就动机的分类

①认知的内驱力

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③附属的内驱力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点 课程代码:00456 第1篇德育心理 第一章德育心理概述 第一节我国的传统德育心理思想 1.关于道德认识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其的作用,例如,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是把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论述。如王守仁也明确指出:“今教童子”必须“调理其性情”。 3.关于道德行为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我国不少思想家强调行的重要,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如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4.关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内求说与外铄说。这两种观点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它们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赖以形成的前提,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第二节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1.现今品德心理研究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2.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4)道德价值取向 3.道德认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掌握的一系列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从这些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体系(道德观)。 4.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导作用。 5.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识,而其核心因素则是道德判断能力。 第三节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 1.什么是品德发展? 2.什么是品德教育? 3.德育心理研究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第四节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1.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2.最早由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应用的间接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故事法主要是把道德矛盾投射在道德情境故事中,进而从中捕捉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第二章道德认识的发展 1.什么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什么是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节道德认识发展概述 1.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过程、社会化过程(2)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3)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4)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2.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 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发展 1.如何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理解)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 (5)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到自律 年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他律水平逐渐过渡到自律水平; 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2.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第三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课程代码:0046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以下关于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体现其学习方法的观点是 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教无类 2.问卷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以下关于问卷法实施的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A.问卷中的题目数量不应过多 B.问卷所设计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 C.回答问卷的方式简便 D.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开放式形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封闭式形式 3.被世人公认的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癔病研究》 B.《精神分析引论》 C.《梦的解析》 D.《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4.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中,以下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A.守恒性 B.去自我中心主义 C.具体逻辑推理 D.命题推理

5.第一个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关系的是 A.高尔顿 B.孟德尔 C.詹森 D.高德尔得 6.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中间环节是 A.教育措施的提出 B.激发个体新需要的产生 C.知识的领会 D.个体心理发展 7.个体的身高在人的一生中增加最快的时期是 A.婴幼儿期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8.幼儿游戏的最高级形式是 A.集体游戏 B.创造性游戏 C.教学游戏 D.活动性游戏 9.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当他们对不同的对象能做出有很大差别的反应时,表明其正处于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 C.特定的依恋阶段 D.目标调整的参与阶段 10.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游戏 B.学校学习 C.体育训练 D.德育训练 11.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指的是

生理心理学自考试题02-07,部分带选择答案

2005年4月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属于边缘叶的脑结构是 A 边缘系统 B 胼胝体下回 C 丘脑D中脑被盖 2、上丘位于 A 丘脑B间脑C中脑D桥脑 3、属于条件抑制的是 A外抑制B延缓抑制C超限抑制D突触前抑制 4、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 A可以总和B快电位C双向传递D全或无 5、近年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痛觉的重要脑中枢位于间脑中的 A中线核B内侧核C外侧核D板内核 6、脑的重量占全身体重的2%,但其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 A20% B25% C30% D40% 7、动作电位下降部分是膜的 A极化过程B去极化过程C复极化过程D反极化过程 8、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 A无足细胞B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 9、视网膜中央凹部分 A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大 B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小 C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大 D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小 10、人能听到的各种振动波的频谱大约为 A20-16000赫兹B30-17000赫兹C40-18000赫兹D50-20000赫兹11、听觉的初级皮层区是 A顶叶21区B颞叶21区C顶叶41区D颞叶41区 12、与躯体感觉有关的脑结构是 A丘脑腹后核B丘脑底核C丘脑前核D丘脑后核 13、属于联想式学习的模式是 A敏感化学习B印记式学习C尝试与错误学习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14、帕帕兹环路的生理心理学功能与 A记忆有关B空间辨别学习有关 C情绪体验有关D短时向长时记忆转化有关 15、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外侧区、旁室核和围穹隆区是A防御行为中枢B饮水行为中枢C性行为中枢D饥饱感觉中枢 16、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状态的动物标本是在猫的 A延脑与脊髓之间横断B延脑与桥脑之间横断 C桥脑中部横断D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 17、夜间睡眠中多梦期是 A异相睡眠B慢波二期C慢波三期D慢波四期 18、异相睡眠的开细胞是 A延脑网状大细胞B桥脑网状大细胞C蓝斑中的小细胞D缝际核

生理心理学自考改版全新

精心整理第五章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非随意注意 第二节选择注意(其中《选择性注意的心理资源分配理论》免考,117-119页) 第三节注意的脑网络和信息流 第一节非随意注意 1、注意112: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和保持的复杂过程,包括非随意注意、选择注意或集中注意的维持与调节功能。 2、非随意注意112(被动注意):

由外界较强的新异刺激或引起主体意外感的刺激,所引发的不由自主的注意过程,又称被动注意。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朝向反射。 一、非随意注意与朝向反射理论113 传统神经生理学和条件反射理论,把非随意注意看成是一种被动的非选择性注意过程。因此,外部刺激的强度因素在引起非随意注意中,具有重要意义。刺激的强 脑内发展的外抑制过程,随刺激重复脑内主动性内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一)非随意注意的朝向反射理论和神经模式匹配理论。 识记: 1、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由外部刺激的新异性所决定的反应113:(上面)

2、皮肤电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P3a波(怪球实验范式条件下),分别作为朝向反射的外周和中枢生理指标的意义113: 皮肤电反应的习惯化过程不受刺激复杂程度影响(眼动和皮肤电反应在朝向反应中的变化规律和机能意义不完全相同)。重复刺激时,首先消退的是皮肤电反应,随后消退的是血管运动反应,脑电α波阻抑反应并不完全消退,只是弥散的α波阻抑 小于 3 不匹配。刚刚发生的外部刺激在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某些神经元组合的固定反应模式。如果同一刺激重复呈现,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所以在一串重复刺激中,只有前几次刺激才能最有效地引出朝向反应。几次刺激之后或几秒钟之后,朝向反应就会消退;但刺激因素发生变化,新的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神经活动模式不相匹配,则朝向反应又重新建立起来——

全国2014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提出课程改革运用,使美国心理学更加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的心理学家是【】 A.杜威 B.布鲁纳 C.桑代克 D.皮亚杰 正确答案:B 2.横断研究设计是发展心理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优点不包括【】 A.缩短完成实验任务所用的时间 B.节省实验所需的人力物力 C.同时对相对较多的被试进行研究 D.有利于揭示连续心理过程 正确答案:D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学阶段儿童心理社会危机如果得到积极的解决,那么他们将体验到【】 A.希望的实现 B.意志的实现 C.能力的实现 D.目的的实现 正确答案:C 4.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华生 D.弗洛伊德 正确答案:D 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逻辑思维最早出现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正确答案:C 6.根据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高级心理机能源自【】 A.教育 B.成熟 C.练习 D.遗传 正确答案:A 7.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A.家庭 B.发展 C.学校 D.教育 正确答案:D 8.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在布鲁芬卢纳的社会环境系统中属于【】 A.核心系统 B.中间子系统 C.外在子系统 D.外在大系统 正确答案:B 9.埃里克森将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所依据的标准是【】

06057生理心理学浙江省13年10月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生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但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的化学物质称为 A.调质 B.激素 C.递质 D.因子 2.美国学者贝克西因为提出行波学说而获诺贝尔奖,行波学说是用来解释 A.电磁波传播 B.水波运动 C.神经传导 D.听觉编码 3.对面孔知觉最敏感的脑区是 A.颞上回 B.顶上小叶 C.梭状回 D.额中回 4.根据特征整合理论,对视野中各种特征并行加工的非意识活动属于 A.选择注意阶段 B.不随意注意阶段 C.前注意阶段 D.后注意阶段 5.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 A.神经递质的传递 B.受体蛋白分子变构 C.核糖核酸的合成 D.离子通道的开放 6.慢性酒精中毒者的记忆障碍表现为 A.顺行性遗忘 B.逆行性遗忘 C.元记忆障碍 D.以上均有 7.失读症、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共同的行为表现是语言交际方面的障碍,它们的共同原因可能是 A.幼年轻度脑损伤 B.早年受虐经历 C.大脑皮层长距离神经纤维发育不足 D.大脑皮层灰质神经细胞发育不足 8.使动物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的处理方式是 A.脑干以上横断 B.脑干中部横断 C.脑干下位横断脑 D.给脑干上部注入麻醉剂 9.海马损毁以后,动物和人变得 A.狂躁不安,暴怒不止 B.情感淡漠,退缩反应

C.恐惧焦虑,惊慌失措 D.无忧无虑,无所畏惧 10.同一个运动功能柱的神经元支配 A.同一个动作的运动 B.同一系列动作运动程序 C.同一块肌肉在同一关节上的运动 D.同一块肌肉在不同关节上的运动 11.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认为男性 A.在E-S维度的E端 B.在E-S维度的S端 C.大脑白质相对较多而灰质相对较少 D.执行语言作业时两半球双侧激活 12.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成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为 A.超柱 B.多模式感知细胞 C.知觉柱 D.皮层柱 13.由腹侧通路实现的知觉加工包括 A.空间关系、长度、宽度、颜色 B.运动、空间频率、色调、物体方位 C.空间关系、空间频率、运动 D.长度、空间频率、色调、物体方位 14.联络区的多模式感知细胞的作用是 A.将视、听、嗅等多种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B.实现同一种感觉通道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 C.将颜色、形状、朝向、运动等基本特征整合成一个客体 D.以上均是 15.重复刺激时,朝向反应各种生理变化中最先消退的是 A.脑电α波阻抑反应 B.血管运动反应 C.眼动 D.皮肤电反应 16.“怪球范式”中的小概率事件引发明显的ERP成分是 A.MMN https://www.doczj.com/doc/c313032611.html,V C.P3a D.N200 17.在初次应用新异刺激时出现于顶颞区的是 A.顶负波 B.顶正波 C.不匹配负波 D.不匹配正波 18.舞蹈、体操等熟练技巧的记忆属于 A.情景性表述记忆 B.语义性表述记忆 C.习惯性记忆 D.非表述性程序记忆 19.短时记忆生理基础在于 A.通道及受体蛋白分子变构 B.合成新蛋白质 C.突触生长 D.以上均是 20.电休克以后病人往往发生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资料

1、广义、狭义“发展心理学”的含义: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个体发展学 2、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伦理性原则 4、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式交叉设计 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问卷法(5)测验法 6、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种类: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上的焦虑 8、皮亚杰关于适应的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10、格赛尔的成熟决定论:关于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小。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当发育没有达到成熟水平时,学习或训练不起任何作用。格赛尔上述观点得到了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的支持。 12、性别恒常性的发展: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分辨照片上的性别,但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没有性别的恒常性。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性别认同阶段(2—3岁)。阶段2,性别稳定阶段(4—5岁)。阶段3,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13、几种知觉的类型:(1)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 14、自我意识:个体对其自身特点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16、高尔顿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17、不同心理学家关于人格个别差异的理论:(1)人格类型差异;性向说、独立—顺从说、机能类型说、场独立—场依存类型说、文化—社会类型说(2)人格的特质差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 18、智力诊断的工具:(1)筛选性测验;分类测验、画人测验、图片词汇测验(简称PPVT)、丹佛发育筛选测验(简称DDST)(2)诊断性测验;儿童智力筛选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ISC)、斯丹福—比纳智力量表、格赛尔发育诊断量表 20、桑代克的学习的规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 21、程序教学: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原理所设计的程序进行的一种自动化教学方式。程序教学把学生学习的教材分成许多小单元,然后按先浅后深、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分层次排列起来,学完第一小单元,就按程序学习第二小单元,依此程序前进。 22、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和条件:奥苏伯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24、替代强化:是通过观察榜样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简介引起的强化作用。 26、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含义: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将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自考生理心理学模拟试题

生理心理学课程代码:06057 一、单项选择题 1.1874年,( B )发现了“语言感觉区”。 A.布罗卡 B.维尔尼克 C.拉施里 D.巴甫洛夫 2.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占大脑皮层90%左右的( A ) A.新皮层 B.灰质 C.髓质 D.中央皮层 3.脑的电现象可分为自发电活动和( B )电活动两大类。 A.引导 B.诱发 C.叠加 D.其他 4.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因膜内外带电离子浓度差造成膜内外大 约负70至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 D )电位。 A.动作 B.去极化 C.反极化 D.静息 5.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这称为( A ) A.辐合 B.分散 C.共轭运动 D.调节反射 6.存在许多记录和研究眼动规律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 B )描记术,近年来更出现了许多精密的专用眼动仪。 A.通用眼动仪 B.眼电图 C.多导生理仪 D.EOG仪 7.对感受野施以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 A )反应。 A.开 B.闭 C.诱导 D.聚合 8.对视觉信息特征的提取,存在两种功能柱理论,分别为特征提取功能柱理论和( D )功能柱理论。 A.颜色 B.眼优势 C.方位 D.空间频率 9.浅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和( C )等,它们的感受细胞都分布在皮肤中。 A.痛觉 B.本体觉 C.温度觉 D.运动觉 10.( D )是一种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 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或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A.遗忘症 B.MBD C.巴金森氏症 D.失认症 11.( B )在他1938年发表的专著中系统地总结了操作条件反射的动物学习模式和学习规则。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布罗卡 D.维尔尼克 12.( D )是简单运动条件反射和快速α条件反射形成中最基本和最必要的脑结构。 A.大脑 B.间脑 C.中脑 D.小脑 13.1966年,罗莫发现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到细胞外的诱发反应。 如果电刺激由约100个电脉冲组成,在1至10秒内给出,则齿状回诱发性细胞外电活动在5至25分钟后增强了2.5倍。以后发现这种增强效应可持续数月。这种现象被称为( C )效应。 A.长时记忆 B.记忆干扰 C.长时程增强 D.长时程抑制 14.葡萄糖及其感受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激素、胆囊收缩素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在摄食行为的调 节中均有一定的作用,这些物质是随( D )运行的,作用距离远,发挥生理效应的环节多,所需时间较长。 A.神经系统 B.反馈回路 C.上行激活系统 D.血液 15.下丘脑分泌的与性行为有关的激素主要分布在下丘脑的正中隆起、( B )、弓状核、视上核和旁室核。 A.视交叉 B.视前区 C.外侧膝状体 D.内侧膝状体 16.从上半夜到下半夜每更换一个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交替周期,( A )睡眠的时间都有所增加。 A.异相 B.慢波一期 C.慢波二期 D.慢波三期 17.由不良的个性特点、重大精神创伤、心理暗示作用和赔偿心态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忘症称之为( D )遗忘症。 A.顺行性 B.逆行性 C.柯萨可夫 D.心因性 18.当电刺激大脑的某些区域时,动物会出现追求刺激的强烈欲望,这些区域称为( B ) A.惩罚中枢 B.奖励中枢 C.饥中枢 D.饱中枢 19.脊髓运动神经元发挥最后共同公路的功能时,存在着许多生理现象:聚合、分散、闭锁、( A )和分数化。 A.易化 B.耽搁 C.开放 D.整合 20.( B )是防御和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它的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和攻击行为。 A.丘脑 B.下丘脑 C.中脑 D.大脑皮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 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2.中脑、( 桥脑)和( 延脑)统称为脑干。 3.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亢,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4.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它以(心身关系)为自己的基本命题,力图阐明各种心 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5.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色素上皮层),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 6.音强的神经编码较为复杂,可分为(级量)反应编码、调频式编码和(细胞)分工编码。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2)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导论一、神经解剖学知识 A.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 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B 脑研究的6 个理论体系: 自然哲学理论、机能定位理论、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脑化学通路学说、神经科学理论。1.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 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3.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 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4.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5.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占大脑皮层90%)。6.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 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 7. 前额叶皮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 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8. 边缘叶: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 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

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6)

2005年自学考“教育心理学”02111试题(有答案) 一、单选: 1、1924年出版的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廖世承)。 A、陆志伟 B、廖世承 C、陈德荣 D、潘菽 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依赖于对教材的(概括)。 A、分析 B、综合 C、抽象 D、概括 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思维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预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小李把测验成绩不理想归因为运气差,这种归因模式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 B、内部、稳定、不可控制 C、外部、稳定、不可控制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5、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自考自考”实验属于(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A、实验室实验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随机化现场实验研究 D、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6、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 A、顿悟过程 B、尝试--错误过程 C、同化过程 D、自行发现过程 7、布鲁姆提出的教育认知目标最低等级是(知识)。 A、知识 B、应用 C、综合 D、评价 8、心智技能的特点是(观念性、内稳性、简缩性)。 A、观念性、内稳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稳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A、学生的品德教育 B、教师的教学活动 C、课堂管理活动 D、学生的学习活动" 10、教师自编测验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指有效测验的(效度)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多选: 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能增加反应概率的条件作用范型包括(消极强化、积极强化)。 A、惩罚 B、消极强化 C、积极强化 D、无强化 2、与实验室实验比较,随机化现场实验具有(教学情景真实、外部效度高)。 A、教学情景真实 B、内部效度高 C、外部效度高 D、实验条件控制严格 3、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定向者”喜欢工作是(成败机会参半的、有风险的)。 A、非常容易的 B、极难的 C、成败机会参半的 D、有风险的 4、属于布鲁纳“再现表象”模式的是(动作性表象、映象性表象、象征性表象)。 A、外加性表象 B、动作性表象 C、映象性表象 D、象征性表象 5、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中的同化包括(归属学习、归总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A、归属学习 B、观察学习 C、归总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6、心智技能原型定向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直观示范、讲解操作程序)。 A、直观示范 B、讲解操作程序 C、操作实践 D、获得动觉映象 7、为促进学习迁移,合理安排教材的原则是(从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综合贯穿)。 A、从一般到个别 B、逐渐分化 C、综合贯穿 D、难点分散 8、反映操作条件作用消退规律是(无强化、惩罚)。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无强化 D、惩罚

2011年10月自考《生理心理学》必背知识汇总

1.在突触间隙处ACh作用消失的主要方式是 A.被MAO灭活 B.被胆碱酯酶破坏 C.被神经末梢重新摄取 D.进入血管被带走 E.被COMT灭活 2.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被酶破坏 B.被氧化 C.水解 D.摄取1 E.摄取2 3.α受体不存在于下列哪一组织? A.皮肤粘膜血管平滑肌 B.骨骼肌纤维 C.膀胱括约肌 D.瞳孔扩大肌 E.胃肠括约肌 4.下列哪种表现不属于?受体兴奋的效应。 A.支气管舒张 B.血管扩张 C.心脏兴奋 D.瞳孔扩大 E.肾素分泌 5.胆碱能神经不包括: A 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 运动神经 E 支配汗腺分泌的神经 6.不属于β受体效应的是: A 膀胱逼尿肌收缩 B 支气管扩张 C 心率加快 D 骨骼肌血管扩张 E 脂肪分解 7.β1受体主要分布于 A.肝脏 B.支气管平滑肌 C.血管 D.心脏 E.突触前膜 8.某受体激动后,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此受体为: A.受体 B. ?1受体 C. ?2受体 D.M受体 E.N1受体 1.B 2。D 3。B 4。D 5。B 6。A 7.D .8.C 1.治疗青光眼宜首选 A.新斯的明 B.毒扁豆碱 C.加兰他敏 D.毛果芸香碱 E.以上均可 2.治疗重症肌无力药是 A.山莨若碱 B.琥珀胆碱 C.新斯的明 D.筒箭毒碱 E.毛果芸香碱 3.属于有机磷酸酯类中毒N2样症状的是 A.瞳孔缩小 B.大汗淋漓 C. 腹痛和腹泻 D.肌肉震颤 E.流涎 4.新斯的明的禁忌症为 A.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 B.青光眼 C.机械性肠梗阻 D.重症机无力 E.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5.以下何药不属于胆碱酯酶抑制药 A.加兰他敏 B.新斯的明 C.毒扁豆碱 D.吡斯的明 E.阿托品 6.解救有机磷中毒应用阿托品过量,宜用何药解救 A.新斯的明 B.毒扁豆碱 C.吡斯的明 D.毛果芸香碱 E.加兰他敏 7.切除支配虹膜的神经(即去神经眼)后再滴人入毛果芸香碱,则应: A扩瞳 B.缩瞳 C.先扩瞳后缩瞳 D.先缩瞳后扩瞳 E.无影响 1.D 2.C 3.D 4.C 5.E 6.D 7.B 1.阿托品对眼的作用为 A.扩瞳、视近物清楚B.扩瞳、调节痉挛C.扩瞳、降低眼内压 D.扩瞳、调节麻痹E. 缩瞳、调节麻痹 2.阿托品治疗何种休克是可不受极量限制 A.出血性休克 B.感染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神经性休克 E.过敏性休克

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2)

2001年自学考“教育心理学”02111试题(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强调“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是(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模式)。 A. 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B.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C. 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模式 D. 凯勒计划 2. 矫正来自同伴支持的问题行为的最佳方式是实施(团体相倚管理)。 A. 代币制经济 B. 家庭强化 C. 团体相倚管理 D. 个体相依管理 3. 如果受测者在多次进行某种测试时,所得测试分数几乎相同,说明测试(信度)高。 A. 效度 B. 信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4. 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整个学习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来确定每个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属(常模参照测试)。 A. 常模参照测试 B. 标准参照测试 C. 学绩测试 D. 教师自编学绩测试 5. “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加里培林)。 A. 布鲁纳 B. 乔姆斯基 C. 加里培林 D. 巴甫洛夫 6. 客体永存的概念是在(感觉运动)阶段建立的。 A. 感觉运动 B. 前运算 C. 具体运算 D. 形式运算 7. 埃里克森认识,小学儿童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主要是(勤奋对自卑)。 A. 主动对内疚 B. 主动对怀疑 C. 勤奋对自卑 D.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8. “五短教学法”是有(赫尔巴特)。提出的。 A. 夸美纽斯 B. 裴斯塔洛奇 C. 赫尔巴特 D. 乌申斯基 9. 在观察学习中,只要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强化,则等于观察者受到了间接强化,因而也能对观察者的模仿起到动机激励作用,此为(替代强化)。 A. 内部强化 B. 外部强化 C. 自我强化 D. 替代强化 10. 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研究持续时间较长,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它教育措施的效果,这种研究方法是(随机化现场实验)。 A. 实验室实验 B. 随机化现场实验 C. 单一个案研究 D. 描述性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 1. 强调学习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心理学家有(桑代克、斯金纳)。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托尔曼 D. 加涅 2.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奖励时,应该(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进行奖励、帮助学生作努力定向的归因)。 A. 完全依据分数的高低进行奖励 B. 注意创造一种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C. 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进行奖励 D. 帮助学生作努力定向的归因 3. 阅读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智力技能)。 A. 操作技能 B. 动作技能 C. 心智技能 D. 智力技能 4. 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自动发生的、训练内容无关紧要、迁移取决于官能训练的程度)。 A. 迁移是自动发生的 B. 共同要素越多,越易迁移 C. 训练内容无关紧要 D. 迁移取决于官能训练的程度 5. 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方法有(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缺乏需要、借助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知识)。 A.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B. 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C. 满足学生的缺乏需要 D. 借助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知识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胬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强调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指的是 A.教育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将实验法分为 A.自然实验法和教育心理实验法 B.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C.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D.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3.被世人公认为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梦的解析》 B.《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C.《精神分析引论》 D.《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4.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随意机能的发展 B.个性的形成 C.社会文化历史制药性的发展 D.抽象一概括机能的发展 5.遗传学之父”是 A.斯波丁 B.孟德尔 C.高尔顿 D.格塞尔 6.在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上,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皮亚杰总结出有6种观点,其中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学派是 A.联想主义心理学 B.桑代克 C.皮亚杰 D.格式塔学派 7.婴幼儿的主导活动是 A.吸吮 B.睡眠

C.游戏 D.学习 8.婴幼儿怕黑、怕狼、怕坏人等,属于 A.本能的恐惧 B.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C.怕生 D.预测性恐惧 9.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突出特点为经常大声哭闹,容易烦躁和发怒,爱发脾气,不容易接受爱抚,这类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属于 A.容易型 B.困难型 C.延缓型 D.狂躁型 10.学生对学习所做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指的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态度 D.学习情感 11.以下关于小学生注意广度发展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B.随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C.存在性别差异 D.男生的注意广度优于女生 12.研究发现,性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是在 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一年级 C.初中二年级 D.初中三年级 13.美国心理学家派瑞通过对青少年思维过程的研究,提出青少年思维发展要经过 四个阶段才能逐渐成熟。其中思维特点表现出认为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表明学生思维发展处于

2009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浙江省2009年1月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是心理学各种理论问题的基石,也是心理学的基本命题之一的是( ) A.生理心理问题 B.心身关系问题 C.教育与心理问题 D.心理与发展问题 2.各类认知实验范式中,令被试选择注意的刺激称为( ) A.分心项目 B.干扰项目 C.靶子 D.目标 3.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占大脑皮层90%左右的是( ) A.新皮层 B.古皮层 C.髓质 D.中央皮层 4.眼的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于两种生理机制,眼的折光成像机制与( ) A.光的传播机制 B.光感受机制 C.视锥细胞的工作机制 D.棒体细胞的工作机制 5.调节反射是指视轴、___________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 ) A.眼帘 B.眼球 C.晶体曲率 D.视细胞感光性 6.面孔认知的拓扑编码规律是在下列哪个研究中发现的?( ) A.正常脸与重组脸 B.熟悉脸与陌生脸 C.面孔旋转 D.正位脸与倒置脸 7.MBD的中文名称为( ) 自考人(https://www.doczj.com/doc/c313032611.html,) 免费在线学习700门自考专业课!第 1 页

A.多动症 B.轻度脑损伤 C.轻度脑功能失调 D.注意缺陷症 8.桑戴克提出的学习类型是( ) A.顿悟学习 B.错误式学习 C.条件反射学习 D.操作式学习 9.人类大脑皮层的80%属于联络区,其中最大的是( ) A.前额叶联络皮层 B.后额叶联络皮层 C.颞顶区联络皮层 D.枕区联络皮层 10.是运动功能的低级中枢,实现着最基本的反射活动的是( ) A.神经肌肉装置 B.脊髓 C.脑锥体系 D.锥体外系 11.首先提出气质概念的学者是( ) A.帕拉图 B.苏格拉底 C.希波克拉特 D.德谟克利特 12.一直被视为饥饿中枢的是( ) A.下丘脑腹内侧核 B.下丘脑外侧区 C.上丘脑腹内侧核 D.上丘脑外侧区 13.葡萄糖在摄食行为的调节中有一定的作用,它是随___________运行的。( ) A.神经系统 B.反馈回路 C.上行激活系统 D.血液 14.作为本能的行为,性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 A.下丘脑腹内侧核 B.下丘脑性两形核 C.脊髓腰段 D.颞叶皮层 15.在体内环境平衡与情绪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 A.下丘脑 B.颞叶皮层 C.边缘系统 D.海马 自考人(https://www.doczj.com/doc/c313032611.html,) 免费在线学习700门自考专业课!第 2 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表示一般重要,※※表示比较重要,※※※表示很重要) 第一章绪论※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幼儿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得基础。※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更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得,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4、学前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6、卢梭写的《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的宣言”。※ 7、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8、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强调“感官教育”。※ 9、直接教学方案又叫贝-英学前教育方案,是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教学方案,主要针对处境不利的儿童。※ 10、认知主义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一时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二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三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11、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包括凯米-德弗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和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12、凯米-德弗里斯幼儿教育方案的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原则、充实性原则、结构化原则。※ 13、对幼儿学习的特点的新发现(1)幼儿是主动邪恶学习者(2)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3)幼儿出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里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4)幼儿日常生活情景中,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学习效果最佳。(5)学习的个体差异。※ 简答题 1、简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选择题 1、哪位学前教育学家建立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A 卢梭 B 蒙台梭利 C 陈鹤琴 D 福禄贝尔 2、一下哪种教育方案是属于行为主义流派() A直接教学方案 B 凯米-德弗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 C 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D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第二章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华生、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托尔曼、班杜拉。※ 2、行为主义对学习的主张:一客观主义、还原主义、决定论、控制性。※ 3、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1)两种类型的学习: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应答性反应是只由主体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操作性反应指个体主动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2)强化原理:强调两个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