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原理作业教育本质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原理作业教育本质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原理作业教育本质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原理作业教育本质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本质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一切教育实践的根本前提,因此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界激烈争论的一个问题。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概念分析

要研究教育本质问题,必须先对“本质”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规定。关于本质,哲学教科书的定义是:关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有学者认为,该定义混淆了质与本质的区别,认为本质只有一个,一般是不会改变的,而质是多方面的,多样的,是多种属性的统一。有学者认为认为上述区别并不存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必然是唯一的。

二、教育本质研究的前提与角度分析

(一)教育本质是“有”还是“无”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除本质,否定本体,反对实质化,标榜不确定性、多元化,崇尚差异、个性。他们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并不存在普遍共同本质,只显示出重叠交叉的相似性,强调任何一个追求某种事物本质的人,都是追求一个幻影。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反本质主义观。反本质主义有两种形式:一是说根本不存在本质,一是说人的思想无法了解客观的本质……

也有学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相信事物有本质存在,也就是承认事物具有各种性质,有的性质是主要的根本的性质,认为否定事物有本质,也就是否定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具有差异性,这是荒谬的,他们认为虽然教育并没有那种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本质,但是教育毕竟不等同于政治、经济或文化,它自有其特殊规定性。教育自身具有的这种特殊规定性使教育成为教育。因此,教育还是有本质的,只不过教育本质并不是那种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东西而已。

(二)教育本质是“一”还是“多”

很多学者认为教育本质就是由教育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东西,无论是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还是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等,都在试图探求教育所具有的那种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东西,都认为教育本质只能是“一”,而不能是“多”。有学者认为教育是一种人为、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码是一种人做的事,而不是物,那么教育本身就无时不在变化发展之中。把那种仅仅适用于自然界无生命物的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本质观运用于人做的事中,就超越了其疆界,经不起推敲和追问,这样看来,教育本质并不是“一”而是“多”,这种观点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本质观认为的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本质与现象统一于事物中,本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三)教育本质是永恒不变还是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本质论还认为,事物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而各种唯心主义本质论则认为,本质是先天的,是永恒不变的,反本质主义者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论,因而把马克思主义本质论与各种唯心主义本质论混为一谈,错误地加以批判

(四)教育本质是什么、教育本质应该是什么、怎样教育

有学者认为本质一词表明它是一事物的根本之质,是一事物之所以为是的根本规定。所以,本质问题的主要内容就在于解决“是什么”和“什么是”的问题,因而,教育本质的问题就是要在宏观上去界定“教育是什么”以及“什么是教育”。

也有学者把教育本质理解为教育应当是什么,与教育价值相联系。他们认为教育是什么仅仅是描述实践,并不能给实践以足够指导, 规范实践更为重要。他们将美好的理想与积极褒扬的词语赐予教育本质, 虽然带有人的主观性、规定性和价值观, 但他们不求中立地归纳出/本质这一客观属性,他们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人造之物,本质也理应包含理想本质。也有学者将教育本质理解为现实本质与理想本质的统一。

有学者则认为教育不可说,他们认为教育本质或许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隐而不显,难以言说。因而,他们主张教育本质探究不论争“教育本质是什么”,而追寻存在论的“怎样教育”这一教育之根本,让教育实践自己言说它的本质,而不是被他人强行解说。和这一主张相似的主张便是将教育本质理解为怎样教育和教育目的的“引导说”、“开发潜力增加自信说”与“完全说”。

(五)从其他不同角度看到的教育本质

1.逻辑学原理角度

有学者则从逻辑学原理出发,用种概念加属概念的方式来试图探寻教育本质。种概念,即此概念所属何种大的范畴,教育的种概念是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属概念,即子概念,自觉地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这便是教育的属概念。

2.依据对人的本质的谱系学分析划分教育本质的三个层次

依据对人的本质的谱系学分析,人的本质有界本质、类本质、个性本质三个层次,教育本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教育的类本质,人属于生物,教育不是一种生物本能活动,也不是一种心理模仿活动,而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教育的这一类本质把教育活动与生物活动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教育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第二、教育的种本质,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影响人、改造人的活动,这就把教育与人类其他实践活动相区别开来;第三、教育的亚种本质,根据影响人、改造人的深度、强度、广度和培养人的高度等,教育又有不同的形式、类型,如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各种专业教育等以及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本质。

从这一角度看待教育本质的学者最终总结说,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凝结了人类生命本质力量的文化来滋养培育和增强人的生命本质力量,提高人的类本质,发展人的个性本质,教人正确对待人的界本质,使人的本质与生命力量充分而全面地发展,使人成为完人。

3. 教育、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三边关系角度

有学者认为对教育本质的争论都离不开教育、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这个三边关系,他们从这个三边关系角度出发,认为教育是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既是社会生活的永恒的和普遍范畴,又是历史的范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极普通,又是极复杂的。第一、教育的概念可否概括为:教育就是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使人在推进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作用。第二、教育是社会生活的永恒的和普遍的范畴,这是教育的普遍性,它与社会共存,与人同在,是各个社会所共有,人所必需。教育又是历史的范畴,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教育具有一定的阶级性,这是教育的特殊性。第三、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是极普通又是极复杂的。从广义的教育来说,教育是人人所共享,而且终生在受教育,并担负着教育子女的义务,人人对教育有发言权。但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又是极复杂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 要求有不同的教

育内容和方法, 因而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对待,方能体现出教育的应有功能。

4、德育角度和人格发展角度

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和陶冶人,使人有完美人格和心灵,使人有良知和德行。但是现在的教育关心的更多的是人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有关人的发展的本身,更谈不上以人为本。持此观点的学者还分析了古代先哲们进行人性之辩、人禽之辩的根本目的,其一、人的最重要的社会属性是人有道德,人和道德有着相当的同一性;其二,说明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培养人,使人首先成为有良知的人有德行的人。他继而谈到没有先进的技术和技能,人类的生活就不可能得以提高,但是任何科学和技术都需要由人去掌控,人有道德,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人无道德,科学和技术就可能是破坏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完善人格培养德行。

5、服务社会角度

有学者援引美国教育及心理学家斯金纳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来引出他对教育本质的观点。他认为关于“最后剩下的东西”见仁见智,但人们还是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学习能力,即人的创造性,事实上,知识速更新的今天,学习能力是必须的,它只是教育本质的一个方面。而教育本质的另一个方面却被教育研究者所忽视,即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包含语言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标准化。相关的工作经验就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标准化,而高校分专业也是根据不同需要来塑造标准化。特别是后者, 它是按社会需求提前社会化的一种方式。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同时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我认为该观点更多是从高等教育的本质上论述,而不是整体的大教育。这种观点与将教育本质定为生产力有相似之处,因为这两种观点在本质上都从教育服务社会角度论述。

三、关于教育本质的经典理论

(一)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与双重属性说

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工作本身是物质运动过程,与物质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教育是生产斗争的工具,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速度;教育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教育是培养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的人,提高他们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水平,教育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教育中上层建筑的因素最终是要由生产力因素决定的,教育应被视为生产事业,这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表现。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是一种专事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活动。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间接的、有条件的,而生产关系是教育的直接决定力量。教育存在于一定社会,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被另一种社会经济结构所代替,教育的性质就要发生根本的变化;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既不能将它简单地归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教育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

(二)多重属性说

教育本质多重属性说内部分许多观点:第一、多方面联系说,认为教育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联系,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同生产关系有关,同经济基础相联系,也同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第二、多性质发展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

在不断增殖和更新,形成教育的多质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本质;第三、单一普遍性+多样特殊性说,认为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就是人的发展(普遍性),是一定社会的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直接现实性(特殊性),在一定社会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是否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发展,就是教育;第四、分阶段说,认为教育本质的追问所获只能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中教育认识及其实践主体视角下的、主体与教育在关系的过程中实践获得的暂时性认识成果,它不具有普遍性;第五、分层次说,认为教育本质具有三个层次;教育的类本质、种本质和亚种本质。

(三)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

社会实践活动说认为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以知识的授受为途径,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教育不属于上层建筑,但它却为上层建筑生产和再生产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也不是生产力, 但它也为生产力部门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人力要素;可见教育是一种最基础的社会部门和社会活动,这是它的本质。

特殊范畴说认为社会实践活动说是对教育职能的外部表现的概括,而不是对教育的内在矛盾特征的揭示,认为教育是独特的社会现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

(四)物质生产说与精神生产说

精神生产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生产,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属于精神范畴,物质生产说批驳道:这种认识与一般的时间概念是相悖的,是错误的,正是因为教育是物质活动,它才归于实践,教育在本质上是物质性活动。

(五)社会化说与个性话说

社会化说指出:无论什么样的社会,教育都承担着培养人的社会职能,从这一点说,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培养人,它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本质实际上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个性化说认为社会化说忽视人的个性发展,提出引导、促进儿童的个性化是教育本质的规定。随着研究的发展, 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逐渐融合统一为个体社会化完善化说,认为教育是促进人实现社会化和人自身不断提高的过程和基本手段。教育是在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辩证统一的基础上,通过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目的、有计划的生产新人的一种特殊活动,要达到社会要求与个人需要高度统一。

(六)培养人说与传递说

培养人说认为,教育之特殊属性所在即是培养人,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专门特点或它的本质可归结为为社会培育人才。教育最根本、最终极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也有学者将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也并入了培养人说,认为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培养人的社会过程,促使个体社会化是对教育本质的科学认识,引导、促进儿童的个性化是教育本质的规定。

早年的传递说主要指传递知识与能力,现逐渐发展为文化、理性价值的传承。从很多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教育是人类选择能力的传递;教育的本质是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相互传承;教育的本质是价值理性的传承;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传递形式,传递的内容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即文化。

有学者对比分析了这两种观点,认为教育本质的培养人说突出了教育的育人属性,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但有的学者认为此说法语言不够准确;而传递说有只重视知识文化而忽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缺陷。培养人说与传递说,两者既算是教育的目的,也算是教育

的手段,培养人毫无疑问要通过传授知识实现,培养人的过程也实现了文化传承的目的,两者到底谁主谁次、谁为谁服务?这个问题又陷入了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难有定论。

(七)产业说与非产业说

产业说认为教育基本上是生产劳动,教育基本上是生产力,教育部门基本上是生产部门;非产业说认为教育部门的重要性与教育部门属于生产部门是两回事,不能因为它重要就说它是生产部门,产业说混淆了教育的传导作用与教育内容是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本身和劳动力。

(八)成长说成长管理说

生长说认为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地生长、主动学习。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发展,生长和发展是没有最终目的的,是永无止境的。杜威并未明确提出教育的本质概念,但是从生长这一名词在杜威的学说中的地位而言,我们可以断定它反映了杜威对教育的基本理解,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生长。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对成长的管理,生长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中的某种特征,但是还不够准确,因为生长概念关注的仅仅是受教育个体从未成熟状态向成熟状态的转变过程,而教育这一概念所包涵的内容不止于此,至少还包括施教者的各种努力,以及授受之间的相互作用。杜威的生长概念给我们以启迪,去寻找贯穿于教育活动中的一条关键线索,我们认为,这条线索与生长相关,但不是生长本身,而是对生长概念的修正,成长概念与生长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目的性,即有一种对未来的预期图像作为成长的目标,教育是对成长的管理,教育还不仅仅就是受教育者的成长,而是对于受教育者成长的管理。就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来看,除非他是如同草芥一般自生自灭,否则,这个过程同样应该具有如下管理的特征:

(a)需要形成目标并且使目标得以实现;

(b)想要成长过程得以实现,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源;

(c)资源的使用方法必须得当;

(d)成长过程需要有人进行适当的管理。

然而上述特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并非天然具备,也不可能自动生成,而是通过某种努力,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实现的,促成这些对个人的成长管理得以实现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我们所说的教育,作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通过对个人成长的管理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同时,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中,教育使人的成长更加符合人的天性,使得个人得以更好地发展,最终完善和成就自我,因而,我们断定:教育,其本质就在于对受教育者的成长进行管理。

(九)完全说与三生教育本质

有学者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的实然本质是完全的、诚实的、感动的、创造的培养人的过程,这一本质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即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是一项通过塑造人、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让人获得幸福生活的美好事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美好的人性,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美好的人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我暂且将这种观点成为“完全说”,它主要包含几个分观点:一、完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人类的教育首先是完全的,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全人的教育,全人教育是指教育应以人的完整发展为核心,人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人的智能、情感、身体、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和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连结点上,将游戏与教育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式教学活动范式。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们国家很多的教育学书里。大家都比较认同《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对于游戏的解释:“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方面:⑴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存在,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⑵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这是前苏联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观点的一个反映。 二、游戏与教学 一开始游戏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仅作为教学活动后的一种放松手段,类似于拉察斯的松弛说。 随着认识的深人游戏和教学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以”的观念渐人人但游戏仅被视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不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游戏和教学混为一谈认为游戏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游戏幼儿园教育不用提教学把所有教学变成游戏且把游戏简单化、程序化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试图从理论上将游戏与教学作出区分,目的之一是为了纯化游戏使游戏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特点目的之二是教学在幼儿发 展中的地位。特别是朱家雄老师提出了“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从形式上分类,两者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分离式。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上进行和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游戏与教育 游戏和教学同属于教育关注的范围, 都是教育可利用的促进发展的手段。教学目标是外在的,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干预、引导等行为影响儿童的活动, 将活动内容活动规则纳入教学的框架, 并适当利用奖励、惩罚进行效果的反馈, 使儿童意识到学习的严肃认真性, 对生活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由于教学不仅促进发展, 也依赖发展, 所以, 针对幼小儿童身心特点, 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 将发生更积积有效的学习。但这并不是要将教学变为游戏, 游戏的形式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衡量这种活动的标准不是看它带有多大的游戏性, 而是看它是否使儿童在外部规范之下积极主动学习并有着良好的把握, 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的目标服务的,随儿童年龄增长, 应适当降低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份, 增加理智成份, 促进工作和游戏的分化。而幼儿园中的游戏却有着双重目标。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 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 为游戏而游戏,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 游戏是儿童发手 段, 在他们将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之时, 便为游戏设立了外在的目标? ?? 发展目标。游戏既是目的, 又成为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 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 发挥其别的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那便要: 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 它才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既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少了,但身体素质差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多了,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差了;因不能接受失败而自残、因无法控制而变成网虫的例子多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就初中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就2010年至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一些普遍的观点以及一些独特的见解,指出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正文】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中学教师陈开文指出:“由于初中生主要处在12—15岁之间,而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主要的问题是自我认同”。我们知道,伴随着进入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及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变得非常强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独立与理解,同时也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但这时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矛盾的、不

稳定的,较易受他人的影响,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容易与学校发生对立或冲突,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等。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我总结出初中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造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上出现问题。由于自我体验错误而出现自卑或逆反心理,自我控制力差而表现出抗挫力弱,无法正视失败。 其次,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初中生的情感上的激荡。无法面对批评,因批评而出现消极、苦恼的情绪。 最后,初中生当中出现焦虑心理、孤独心里和脆弱心里的学生比较多。 2、学习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过大、厌学情况突出、考试焦虑症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3、人际关系紧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为:师生关系问题;与父母关系问题;同学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父母对子女期望和要求过高、同学间矛盾和摩擦均会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文献综述范文1——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1——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可行性的探讨、实践性的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方面。在可行性方面的探讨中,赞成派与反对派各抒见己,但目前已趋于达成一定的共识,即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开展教育与研究。在实践性研究方面的初获成果,主要体现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建构上,已有相关的文献报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理论性研究方面尚属较薄弱。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对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这一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众专家们对此的态度与看法,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可行性方面的探讨 (一)主要的观点 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可行性问题的探讨的主要观点,可以综述为两大阵营,一是赞成者的观点,一是反对者的观点。 1、赞成者的观点 (1)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正向功能 余珍有在其所撰的《试论幼儿园双语教育》(载唐淑主编《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许多例证说明了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研究表明,早期获得双语能够使儿童对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语言学习能力更强,学习其他语言更容易、更有效。Anastasi和Dc Jesus(1953)还发现,双语儿童的语言表达中无论句子平均长度,还是句子结构的完整性都优于单语儿童。Imedadze(1960)等人认为,早期获取双语可以加速他们对语音符号序列与语义的分离,使儿童的注意更加集中于语言的某些方面。Vygotsky(1962)也认为,儿童能够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思想可使儿童“将语言看作他的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看作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加拿大的兰伯特(https://www.doczj.com/doc/cb2378872.html,mbert)教授常年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外语习得的差异发现:双语儿童容易习得其他外语,尤其是语音语调。二是增强言语交往的敏感性。由于双语儿童在交往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交往的情景、不同的交往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对社会情景的敏感和语言的交际能力较单语儿童强。 外语学习对幼儿认识方面的发展表现在:一是促进对事物的概括化、概念化能力的发展。Pear和Lambert(1962)研究认为,双语者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认知水平均高于单语者,特别表现在双语儿童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概念化能力比单语儿童强。二是提高发散性思维水平。Colin Baker(1988)研究发现,双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因为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日本心理学家米治角田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掌握双语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三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观察,掌握双语的儿童大脑两半球对于言语刺激均产生诱发电位,从而促进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了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儿童的智力向深层次发展。 外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Lambert(1974)研究认为,拥有双语并且能与不同语言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可以改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标准,他们可以在一个多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国学者强海燕在其所主持的“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创举及其在我国的尝试——双语人才早期培养研究”,也曾于2000年报告说,实验班的儿童性格活泼、开朗、

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文献综述 (一)教育文献综述概述 文献综述是对单个文献的阅读评析和内容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简称文献综合评述,它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依据文献综述的对象看,文献综述可以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题性的两种形式。综合性的综述是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的,而专题性的综述则是针对某个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手段的。依据文献综述的内容性质看,文献综述有“述而不评”和“述评结合”两种方式。“述而不评”即不加评论地综合介绍某一学科、专业、课题、专项研究的实际情况或研究成果,属于三次文献。“述评结合”则是研究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加入自己的评论、观点和见解表达出来。 一般而言,大多数文献综述均是依据对过去和现在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的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并依据有关理论,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等,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为当前的研究提供基础或条件。对于具体科研工作而言,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严密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在某种意义上,它起着总结过去、指导提出新课题和推动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作用。 文献综述具有内容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可以节省同行科技工作者阅读专业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迅速地了解到有关专题的历史、进展、存在问题,做好研究定向工作。 (二)教育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 文献综述的内容决定文献的形式和结构。由于课题、材料的占有和资料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多种多样,很难完全统一或限定各类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来说,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一般可粗略分五个部分:标题、绪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目录。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五部分拟写提

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连云港市“十二五”中长期课题批准文号:C/2011/09/043 《农村中学“情境作文”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摘要】 本课题组通过电脑关键词搜索与人工查阅的方式,查阅、分析了近80篇“情境作文教学研究”的相关论文,从情境作文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两方面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文献概述,结合《课标》(2011版)、现行教材,从多个角度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评论,从而得出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与价值。 【关键词】 情境作文研究历史研究现状文献评述 一、前言 (一)情境作文的由来 早在2009年,我在板桥中学主持了“视听天空”的校本活动课程。“视听天空”的主要活动流程是为学生播放一些励志电影、记录片和以积极进取为主题的歌曲,并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观后感(听后感)的基础上,自由写成作文,并将优秀习作发表于校刊《春水流》。2011年改名定为“情境作文”,到2012年8月我调离板桥中学,这一校本活动得到校领导的表扬,更是深受全体学生的喜爱。 (二)情境作文的界定 “情境作文”这一概念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它通常是指教师通过创造性预设或组织呈现某种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将个体生发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入境写情”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农村中学的“情境作文”,是指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根据校园内外所特有的人文和地理环境,通过预设或随机生成的作文情境,来激发学生进行“入境写情”式作文创作的教学模式。 二、文献概述 2011年9月,我的《农村中学情境作文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了连云港市“十二五课题研究·中长期课题”,获得首批立项。一年多以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课题研究的文献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也不断更新,到目前(课题研究中期)为止,通过对“中国知网”、“百度广库”的电脑搜索与对校内外图书馆的人工查阅等多种方式,本课题组共初步查阅了近40篇相关论文,其中包含6篇调查报告,占总检索率的61%。 (一)情境作文的研究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将心理治疗中的“暗示”理论转用到教学法领域,首创“暗示教学法”。我国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同志借鉴这一教法,创立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理论。1978年,李吉林老师将这一理论投入实验,历时五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了1996年12月,中央教科所与江苏省教委联合举办了“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校研究会”,从此,“情境教育”从小学语文走向中学多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也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2001年以来,多位教师将“情境教学”引入到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开创了“情境作文”时代。2008年,《中国教育报》组织了“作文教

近二十年 教育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教育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摘要】:研究方法是决定一个学科研究水平和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基于文献研究,笔者对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成果从历史溯源、研究方法体系、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挖掘出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如重理论分析研究,轻实践应用研究;重研究的多元化,轻研究的本土化。 【关键词】:教育研究方法方法体系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溯源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大凡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都要反思历史,形成新时代要求的新的理论和思维方式。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溯源和反思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变革时期寻求新的教育理论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反映。历史溯源的原因是为了搞清楚教育研究方法是否独立,是否科学,只有方法独立且科学时,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确立。 1.研究方法是否独立的角度 潘瑞华认为研究方法不独立,是从自然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科学中搬来,拼凑起来的方法,没有自身独立的研究方法,这些教育学研究方法没有一个是从自己的逻辑发展过程中有机生长出来的, 它不是搬用其它科学的方法, 就是干脆宣布任何方法都是它的方法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可能成为教育学的辅助科学, 而其方法也可成为教育学的辅助方法,但决不能替代教育学研究方法本身。并试图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提出教育学自身的研究方法比如以使研究者通过体验过去和现在的历史与社会中的教育活动核心的理解方法,从而达到对教育本质的把握。1 2.研究方法是否科学的角度 郝文斌在《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1潘瑞华.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思》一文中通过对教育学产生、发展的回顾反思、实质探索、方法建构,提出解构和建构交替: 教育学科学化和合理性的过程,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教育学科学化和合理性的实质,科学实证和哲学人文建构结合:教育学科学化和合理性的方法,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 科学化和合理性教育学的建构本原和检验标准。2 陈桂生从“研究方法意识朦胧”现象入手,分析《教育学》明确宣告的教育研究方法,大抵属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忽略了中国现有的教育实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止于现行教育结构的格局和明显的或隐含于教育结构中的规范,而至于教育当事人( 教师家长教育行政人员) 实际领悟的教育日的,教育过程中具体体现 的教育目的, 一向缺乏调查. 缺乏研究,不作为教育学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学中不免有许多关于现行教育规范的解释,但它往往又游离于这种规范例,《教育学》标榜的是它未采用的研究方法, 而没有勇气为它实际采用的研究方法辩护; 更正确地说,它未必 清楚它所标榜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它的论题,并非都有意义。新时代的教育研究必须分清教育研究的性质. 可使不同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各安其位, 发挥各自的长处。3 二、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方法体系 1.笼统罗列的角度 徐珠祖广在《浅谈教育学之研究方法》中提到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运用数学方法, 使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教育实验,使研究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利用“三论”来研究教育科学;重视教育预测;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并对各个实施方法对教育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释。4张宏伟则在《浅析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中提到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横断科学方法;全方位研究法;抽象方法;比较研究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姚计海王喜雪在《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中通过量化研究指 2郝文武.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2,(10). 3陈桂生.略论教育学“研究方法意识朦胧”现象[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 4徐祖广.浅谈教育学之研究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5,(1)

教育研究课题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课题文献综述 题目: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学院: 专业: 班级序号: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学号:单位: 1.前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重新认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从而更好地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就成了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2.正文: 2.1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 2.1.1化学实验教学的缺失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有它特殊的功效。但中学中化学实验教学却存在严重的缺失,不少学校只是简单地做几个演示实验来敷衍了事,很少甚至不做学生实验。 1.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倾向。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开展受到各学校设备、仪器、药品、教材、课时的限制。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答实验题就行。 3.部分中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实验教学素质及实验技能不够,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 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受到学科本身的限制。由于许多化学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腐蚀性、毒害性,所以教师们更愿意用多媒体代替实验教学,甚至于以讲代做。 5.实验会考(考查)缺乏有效监督、流于形式。 2.1.2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没有落到实处 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不能科学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学生实验成了学生验证教师演示实验的实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没有力度,其观察力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等等。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在实验之前早已填好了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细微现象、反常现象则观而不察、视而不见,如此现象严重制约。 2.1.3缺乏重视,投入少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目前仍然有些教师仅是口头强调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从未在行动上加以落实。由于领导及教学人员对此缺乏重视,投入较少,资金相对短缺,存在实验室不够、仪器少、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摘要: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直接取决于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加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教育研究质量与水平的基础。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因此,加强对定量研究法自身的研究,对于建立和完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提高教育研究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研究;定量研究 教育研究就是用科学的理性精神来考察教育现象,并且尝试改变现有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满足主体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过程。二十世纪末期,教育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繁荣与兴盛。在教育研究中应用定量研究方法时,应明确其适用范围;在处理、使用数据时,应实事求是,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应客观看待其局限,注意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使用。 1、定量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定量研究从理论上讲起源于实证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美国的实用实证主义的发展,使定量研究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熟。 “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定量研究就是要找到和确定、验证这些关系。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要求教育研究追随自然科学研究的模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思想。在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孔德反对任何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绝对的观念,拒绝研究本体论。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的本质进行探索,因为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科学的方法必须遵循自然科学家在实践中所运用的方法,不论它研究的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也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再次起决定作用的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是在批判现象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象主义推崇个人的、主观的,认为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一种来自于人类感官获取信息的经验,因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遭到了众多人的反对。逻辑实证主义为了克服现象主义的主观性,提出物理主义,物理主义不是凭主观感觉去证实,所信奉的准则是科学语言应以物理语

关于教育目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目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为改善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重点地位,分别对比赫尔巴特、杜威等代表人物对于教育目的所持的不同观点在教育上的不同效果,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下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充分重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对现存的教育目的的进行反思,对教育史上各层次教育目的思想进行借鉴。 关键词:教育目的;发展;反思;社会;个人 1引言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教育目的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提升。然而教育目的在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异化现象,我们应改善目前的教育实践,为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服务,使教育呈现它应有的魅力和使命。在选择教育目的时应坚持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二者和谐统一基础之上有所取舍。通过对各教育家的观点进行分析,对教育目的的各种理论进行比较。以赫尔巴特与杜威的理论为主要比较对象。 2关于赫尔巴特、杜威的教育目的研究的分析 赫尔巴特和杜威是“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当然代表,都有自己的教育目的观,二者在教育史上都发挥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其教育理论在欧洲及世界范围内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他的教育学理论中他认为应以实践哲学决定教育目的,以心理学决定教学方法[1]。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总的概括大致就是培养道德观念;教育思想上以道德 培养为最高目的,选择职业为一般目 的;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思想是一个很 复杂的体系,它贯穿在他的教育管理 理论、道德教育论和教学理论之中。 在《世界美学的启示》一文开头,赫 尔巴特就说到了“教育的整个任务可 以概括为道德概念之中”[2],在他的《普 通教育学》中,他也明确地提到过教 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道德被赫尔巴 特认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也不是唯 一目的。他认为:“从教育的本质来看, 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3]”。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出这种不可能 统一的教育目的体现在:一方面“教育 者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因此,学生 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 的,是教育者当前必须关心的”。另一 方面,“他必须为使这些孩子顺利达到 这些目的而事先做好心理的准备[3]”。在这个基础上,赫尔巴特进一步把教育目的分别界定在“一种纯粹可能的领域”和“一种完全与此分开的必要的领域”。 综合来看,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 观的一个方面体现在:教育者应从学生 的个性出发,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 的多方面兴趣。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 学生的主导兴趣,以助其确定职业目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 策略: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 引言 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 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 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2010)03- 0043- 04.) 1)家长的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 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 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 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家长的职业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 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经分析,专业技 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 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 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 验。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 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 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 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他们把毕生希望完 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有的甚至 放弃了自身的发展,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但当孩子不听话 或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时,他们迫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会表现

教育学文献综述

学科分类号(二级)88014 文献综述报告 题目昆明市先锋小学四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现状调查姓名唐秋成 学号104010041 院、系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10教育学 指导教师(职称/学历)冯丽婷(讲师/硕士)

昆明市先锋小学四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现状调查 文献综述 摘要:家庭作业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和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家庭作业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反映出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数学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可以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对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查缺补漏。对学生学好数学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对云南省昆明市先锋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家庭作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探寻学生家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家庭作业;数学;小学;作业类型;有效性 一、概念界定 作业,《辞海》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而《教育大辞典》则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教育大辞典》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外作业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的独立的学习活动。《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也指出,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并且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者是新的问题。因此,课堂作业主要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操练的各种练习,课外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也称为家庭作业。 数学家庭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数学教学内容的延伸,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学生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活动之一,有效的数学作业能及时强化学生课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数学作业有效性首先是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作业的设计应该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际,让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数学作业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好。数学家庭作业往往被误认为是一些基本习题操练,成为一种机械化的题海训练,学生能够应付考试即可。但是毕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逻辑思维,开发创新思维才是数学学科的目的,而不是应付考试,所以数学作业也应该向思维靠近,而不是向训练靠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的学者普遍认为在现代教育模式和教育现状的情况下,传统的作业观念、作业类型、作业针对性以及对作业的评价已经不符合当代教育的要求。认为大多数家庭作业的布置形式需要进行创新、有效的改进。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的家庭作业,还是追求“重负高质”,仍然延续着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布置的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 何黎肖佳宜张晓知冯依帆 摘要:当代社会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并存,复杂的社会现象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理想化和现实化的艰难抉择。更由于各种社会化问题的侵扰,当代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反应现象。关注该类学生的成长,并在被个体自身认识的前提下,由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指导其调整心理、行为异常态势,确保其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作出简要评价,并结合实际提出较具可行性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日趋增长,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政策,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以理论指导实践,进行了许多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实践和认识上的偏差,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有许多未能很好解决的、亟待研究的问题。为了更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本文就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主要问题做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如辽宁省营口市健康小学为突出“心理健康”主题而编制校歌、校徽、校训,此设计制作的过程,体现了全校师生集体的智慧,浸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内涵;为展示学生“心理健康”风貌而建立“心理健康”橱窗,有个人的、班集体的,也有全校整体的健康心理体验,它时刻激励着每个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为创造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而开设健康走廊、微笑走廊,走廊内还摆着一块小板,每周一句“心灵寄语”,都是在学生中收集上来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警示录;为打开学生心灵之窗而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开放“心理咨询室”,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学生的集会、校园板报、教室园地等多种阵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咨询 如河南省郑州市航院附属小学在心理咨询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遵守平等交友原则、理解尊重原则、教育性原则、因人而异原则、启发性原则、保密性原则等,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面谈咨询,即求助者主动上门,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在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进行,便于求助者充分地倾诉,有助

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中学“情境作文”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摘要】 本课题组通过电脑关键词搜索与人工查阅的方式,查阅、分析了近80篇“情境作文教学研究”的相关论文,从情境作文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两方面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文献概述,结合《课标》(2011版)、现行教材,从多个角度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评论,从而得出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与价值。 【关键词】 情境作文研究历史研究现状文献评述 丄人—X— 一、刖弓 (-)情境作文的由来 早在2009年,我在板桥中学主持了“视听天空”的校本活动课程。“视听天空” 的主要活动流程是为学生播放一些励志电影、记录片和以积极进取为主题的歌曲,并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观后感(听后感)的基础上,自由写成作文,并将优秀习作发表于校刊《春水流》。2011年改名定为“情境作文”,到2012年8月我调离板桥中学,这一校本活动得到校领导的表扬,更是深受全体学生的喜爱。 (二)情境作文的界定 “情境作文”这一概念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它通常是指教师通过创造性预设或组织呈现某种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将个体生发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入境写情”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农村中学的“情境作文”,是指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根据校园内外所特有的人文和地理环境,通过预设或随机生成的作文情境,来激发学生进行“入境写悄”式作文创作的教学模式。 二、文献概述 2011年9月,我的《农村中学情境作文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了连云港市“十二五课题研究?中长期课题”,获得首批立项。一年多以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课题研究的文献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也不断更新,到U前(课题研究中期)为止,通过对"中国知网”、“白度广库”的电脑搜索与对校内外图书馆的人工查阅等多种方式,本课题组共初步查阅了近40篇相关论文,其中包含6篇调查报告,占总检索率的61%。 (一)情境作文的研究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将心理治疗中的“暗示”理论转用到教学法领域,首创“暗示教学法”。我国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同志借鉴这一教法,创立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理论。1978年,李吉林老师将这一理论投入实验,历时五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了1996年12月,中央教科所与江苏省教委联合举办了“全国情境教学一一情境教育学校研究会”,从此,“情境教育”从小学语文走向中学多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也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2001年以来,多位教师将“情境教学”引入到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开创了“情境作文”时

有关幼儿体育教育研究文献综述-精品文档

有关幼儿体育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幼儿体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他们的健康不仅关 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从 1952 年颁布 的《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到 2001 年颁布的《幼儿园 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一直重视对幼儿体、智、德、美的全 面发展。 其中放在首位的就是“体”。 但由于长期以来幼儿园体 育教育观念的落后、 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以及专业幼儿体育教师缺 乏等原因,导致我国幼儿体育教学水平低下, 幼儿体质逐年下降。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研究和解决, 不仅影响幼儿自身的发展, 而 且还会给国家未来的发展带来隐患。 为了促进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 增强幼儿体质, 从了解幼儿 体质下降的原因, 解决幼儿体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出发, 步探讨增强幼儿体质的新途径, 为我国幼儿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 展提供借鉴意义。 、对“幼儿体育教育”的界定 我国的幼儿体育教育主要指的是, 以增强体质、 提高健康水 平、发展基本动作、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目的,在幼儿园中对 3 周岁到 7 周岁的幼儿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体育教育活动 二、影响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 幼儿体育教育观念的落后。 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 识,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 观念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 而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直接能够直接并进 [1] 。

促进体质的增强。目前由于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幼儿安全不允许幼儿从事一些冒险的活动、注重幼儿智力发展忽视体质教育以及注重一些形式而忽略效果等问题,恰恰这些观念导致教师对幼儿的体育教育不重视。 叶春兰在《制约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因素与对策分析》指出,由于我国现阶段独生子女比例较多,对子女的过分爱护,使得大多数的教育者和家长对待幼儿的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制约了幼儿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大多数教师认为体育对幼儿的影响只是身体方面,而忽视体育教育对幼儿智力、德育和个性的促进作用[2] 。同时郭宇亮在《我国幼儿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中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处于安全因素的考虑,通常会采用压缩幼儿的体育活动时间方法来规避风险[3] 。 2.教学目标不明确。幼儿体育教育的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幼儿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幼儿体育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我国幼儿体育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4] 。 幼儿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体育教育是使幼儿不断受到终身体育教育的启蒙教育。而幼儿体育教育目标的确立应该依赖于当时幼儿教育思想与幼儿体育教育思想等一系列的客观条件来确定。目前关于幼儿体育教育目标不明确的研究主要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