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基重点

中基重点

中基重点
中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闽东卫校 13级临床医学(2)班张卫铖

绪论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

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神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吾兄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源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相生与相克:“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时(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

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响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二节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形式及其脏腑的关系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简单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为升降之枢纽;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

三、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和概念

1.推动和调控作用:推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布及排泄;调控: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

2.温煦和凉润作用:温煦: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凉润: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

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及驱邪外出的作用。

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

5.中介作用:脏腑之间依赖气相互联系(感应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

第三节血

血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方面功能

三个条件:①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②气的固摄作用③血液的状态粘稠清浊

第四节津液

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

生成:津液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分即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

输布: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调控(主宰)、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三焦的通利

排泄:通过尿液和汗液完成——肾(主要)、肺、脾

第六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1. 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含义

气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关系

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2. 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3.津血同源的概念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之为“津血同源”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藏象的概念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第三节、六腑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第四章经络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

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

经脉与络脉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

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

经络系统孙络:细小的络脉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

内外连属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第六章病因

三因学说:是宋陈无择总结前人理论所创的将致病因素分为三大类的学说,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售所伤为不内外因。

辩证求因: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除疾病发生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第一节 六淫

六淫、六气的概念,六淫的致病特点,内生五邪的概念

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

第二节 疠气

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与传染性的外邪

疠气的致病特点:①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②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因素:气候、环境、社会、预防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怒、喜、思、忧、悲、恐、惊此七情反应太过或不及,超过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损伤脏腑精气,导致机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衰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下降

七情首先影响心神(各脏应之)

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怒则气上:过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喜则气缓:暴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 恐则气下:过恐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心气涣散,神无所归。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致脾气郁结。

第四节 饮食失宜

2.饮食致病的特点

主要损伤脾胃

第五节 劳逸失度

1.过劳、过逸的概念

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第六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1.水湿痰饮、淤血、结石的基本概念与致病特点

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为痰,清稀为饮

致病特点:①阻滞气血运行②影响水液代谢③致病广泛,变化多端④易扰蒙蔽心神淤血:体内血液停积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脏腑经脉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致病特点:①易于阻滞气机.②影响血脉运行③影响新血生成.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致病特点:①多发于肝、胆、胃、泌尿系统②病情较长,病情轻重不一③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第八章病机

一、病机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二、中医病机学的特点:整体观、辩证观

第一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的含义和临床表现

虚: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虚证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不足

实:邪气旺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实证表现为一系列病理性反应剧烈、有余的证候

2、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的含义

虚实错杂: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虚实真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的特点与临床特点

阳偏胜: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热证。临床特点:热、动、燥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寒症。临床特点:寒、静、湿

2、阴、阳偏衰的特点与临床特点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寒证。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

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热证。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

3、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转化、阴阳亡失、亡阳、亡阴的含义

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阴阳格拒: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雍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

种病理状态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阳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阴气或阳气的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阴: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亡阳:由于机体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1、气的失常的表现及定义

气虚: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地下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2、血的失常的表现及定义

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血运失常: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

3、气血关系失调的主要表现: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4、津液代谢失常的表现: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第二节疾病传变

1.传变概念、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传变: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的传移和变化

影响因素:致病因素、体质差异、外在环境、医护措施

2.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概念

病位传变:某一部位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散,从而引起其他部位发生病变寒热转化:疾病过程中,病机性质由寒转化为热,或由热转化为寒的病理变化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正邪双方处于不断的斗争和消长之中,当正邪双方力量发生变化,并达到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气主次要位置的程度时,则疾病的虚实性质亦会发生转变,或由实而转虚,或由虚而转实

第九章防治原则

一、早治防变的定义: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

二、治病求本

1.治标、治本、标本的含义、标本的取舍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是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本所指不同;就邪正而言,邪为标,正为本;就病机与症状而言,症状为标,病机为本;就疾病先后而言,新病、继发病为标,先发病、原发病为本

取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急不缓、标本并重则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和代表治法

正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逆治”;代表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代表治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三、扶正、祛邪的基本概念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与康复能力

祛邪: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伤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四、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损益兼用的概念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虚损不足的虚证

五、调整气血的概念

六、调整脏腑的概念

七、三因制宜的概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组长工作总结

篇一:班组长个人工作总结 班组长个人工作总结 转眼间2009年很快就过去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始终坚持以科学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为目标,认真履行职责,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了今后更好地做好生产工作,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方法和效率,克服不足。现将2010年工作完成汇报如下: 一、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升工作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是学习,提升工作能力的源泉还是学习。在去年的一年中,由于工作经验的欠缺,我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了这些欠缺的经验,现在的我工作起来明显会感觉比以往更加的顺手,其实所谓事倍功半,就是每天都要尽可能地累积进步,哪怕只是几处“微不足道”的细节,天长日久下来也是一笔可以极大助力工作的财富。 我坚持把学习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理论水平。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质不断提高,更好地适应工作任务需要。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提高觉悟,时刻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认真学习公司各项工作精神,以一位合格的管理人员标准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保证工作任务和思想与公司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树立全心全意为生产服务的思想,牢记“知识就是生产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吸取高质量的管理模式、高效率的工作思想,并将其应用在实际工作之中。在开拓了眼界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认真学习公司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公司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管理中总结经验,在工作中不断进步。牢固树立以党为核心,服从组织管理的正确思想意识。 二、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提升工作质量 继续发扬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作风,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积极负责地开展工作。努力熟悉各生产课的各项工作。经常组织并参加车间的各项培训。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整体技能,便于更好的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完善加强车间的日常管理制度,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我始终坚持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工作宗旨,认真完成好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做到不辜负领导信任,不愧对同事的支持尊重。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在生产时,经常在车间、现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工作效率。设备出现故障时,我并极时抢修外理,放假前,我带领全课人员认真做好工厂交给的各项工作,无论是清理现场卫生还是在机器保养,我都身先士卒,积极参加,与员工同甘共苦。 三、强化管理,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员工思想素质 员工是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而员工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工作的完成情况。车间每月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学习,教育大家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把个人的命运和工厂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把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奖惩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奖勤罚懒,让大家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学习进步才能与企业共同发展,从而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了车间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做好车间员工的思想工作,我们把员工的困难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在工作和生活上不断关心他们。 当员工的经济出现困难时,我总是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感受到公司的温暖。这种做法增强了员工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0月份以后,由于今年金融市场的危机,我并向员工说明了工厂当前的形式,并做好工作让大家看清目前的形式,让大家在安心工作的同时对我们的企业充满了信心。 四、班组建设,发挥班组长的带头作用 车间班组长的工作直接影响车间的工作质量。因此,车间不定期召开班组长会议,将发现的(资/料来.源,于:gzu521学;习/网 ]gzu521.com问题及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使员工熟练地掌握正确的生产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又针对发生事故或发生异常情况时,所应采

中基1重点

山中医复习资料共享群645912210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神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 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自学考试英语考前重点复习(unit24)

自学考试英语考前重点复习(unit24)

自学考试英语考前重点复习(unit24) Text A Saving the Rainforest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Ⅰ.New words: 带有前缀的单词: deforestation: v.& n. 开伐森林 ecosystem: n. 生态系统 ecospecies:生态种 overpopulate: v. 使人口过密 population: n. 人口 international:国际的 nation: n. 国家,民族 inter- 表示“在一起,交互”之义 export: n. & vt. 输出,出口 port:港口 import:进口

recycle: vt. 使再循环,使再生;n.再循环,再生 economy n. 经济 economic a. 经济(上)的 economics n. 经济学 economical a. 节约的 consequence: n. 结果,后果 consequent: a. 作为结果的 massive: a. 大量的;大而重的,魁伟的 mass: n. 群众,大量 regional: a. 地区的 region: n. 地区 globe: n. 地球 global: a. 全球的 contribute: v. 贡献,捐献 contribution: n. 贡献,捐献,投稿

contributor: n. 捐助者,贡献者 senseless: a. 无知觉的;无意义的,愚蠢的 living: n. 生活,生计 make one's living 谋生 newly: ad. 新近,最近;重新,以新的方法 合成词: rainforest: n. 热带雨林 rainfall: n. (降)雨量;一场雨 greenhouse: n. 温室 forestland: n. 林地 make-up: n. 组成,化妆 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单词: 1.upset v. 弄翻,打翻;使苦恼 过去式、过去分词:(upset-upset-upset )

中基题库

中医基础理论 部分练习题 绪论 名词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辨证论治 4.病 5.证 6.症 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简答题: 1.简述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问答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确立的? 2.试述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 3.何谓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在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有何意义? 4.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5.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6.怎样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名词解释: 1.阴阳 2.阴阳互根 3.阴阳互藏 4.五行 5.五行相生 6.五行相克 7.五行制化 8.五行相乘9.五行相侮 10.母病及子 11.子病及母 12.滋水涵木13.培土生金法 14.益火补土法 15.金水相生法 16.抑木扶土法17.培土制水法 18.佐金平木法 19.泻南补北法 简答题: 1.如何理解阴阳的对立和制约?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与互用? 3.何谓阴阳的消长、转化?二者关系如何? 4.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概括分析各种证候?

5.五行各自的特性如何? 6.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7.依据五行相克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8.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乘的原因是什么? 9.何谓五行相侮?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侮的原因是什么?10.何谓“母病及子”?一般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11.何谓“子病及母”?一般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问答题: 1.阴阳转化发生的根据和条件是什么? 2.试述阴阳消长的形式及其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3.何谓“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举例说明? 第二章藏象 名词解释: 1.藏象 2.肾精 3.肾气 4.肾主纳气 5.肝主疏泄 6.心主血脉 7.心藏神 8.神 9.肺朝百脉 10.肺主行水 11.肺主治节 12.肺为华盖 13.气门 14.后天之本 15.脾主统血 16.先天之本 17.肾藏精

中基重点简答题

第一、二章绪论及阴阳五行 名词解释: 1.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2.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在联系的能够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或者体征构成。 3.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其证候,论证其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是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就是将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方法。 4.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体质差异,故反映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就有异。 5.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和方药来治疗。 6.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附: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亢盛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亢盛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7、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8、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阴发展到极致,可向其对立面转化,即可转化为阳,即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9、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12、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3、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14、阳病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用于阴偏衰导致的虚热证的治疗(壮水之主,以制) 15、阳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阳偏衰引起的虚寒症的治疗(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7、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和制约,又称之为倍克 18、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和制约,又称之为反克 19、制化: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发展。 20、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累及到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中基知识点

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 (1)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 (2)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 (1)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病势趋向。 (2)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3)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升降浮沉的含义 (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3)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性味合参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2)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 再如,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芪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3)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4)一药兼有数味,则标志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例如,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紫苏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辛夷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 (5)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五味的作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等作用,如: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润——使津液来也! (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3)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如:山茱萸涩精止遗,五味子固表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 ①能泄的含义较广—— 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 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②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③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 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如黄连、龙胆草。 (5)咸:“能软、能下”,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大便干燥、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痞块等病证,如: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热通便。 (6)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 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7)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五味的确定 ①五味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如: 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昆布之咸;

中基复习题

绪论 一、单选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奠定了望、闻、问、切诊断方法的现存最早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 《景岳全书》 C.《脉经》 D.《黄帝内经》 E.《望诊遵经》 2.下列哪项属“体征” A.耳鸣 B.头痛 C.舌苔黄 D.腹胀 E.胸闷 二、多选题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 ) A.整体审察 B.见微知著 C.动态观察 D.四诊合参 E.病证结合 2.下列属于证名的是( ) A.痰热蕴肺 B.脾失健运 C.膀胱湿热 D.胸闷胁胀 E.肾阳虚 3.属于诊法内容的有( ) A.望面色 B.切脉 C.问耳目 D.辨证 E.辨病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症状? 2.什么是体征? 四、论述题 试结合临床说明四诊合参的意义? 望诊 一、单选题 1.满面通红多属 A.阴虚证 B.实热证 C.肝胆湿热证 D.戴阳证 E.血瘀证

2.症见目光明亮,顾盼灵活,视物清晰, 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表情丰富, 面色荣润。可判断为 A.得神 B.少神 C.失神 D.假神 E.以上皆是 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者,属于 A.痫病 B.癫病 C.狂病 D.痉病 E.癔病 4.形胖食少,神疲乏力多为 A.形气有余 B.形盛气虚 C.胃火亢盛 D.阴虚火旺 E.精气衰竭 5.咽喉红肿疼痛,多为 A.脾胃湿热 B.肝肾阴虚 C.肝火上炎 D.肺胃热甚 E.心火炽盛 6.面色苍白是 A.阳气不足 B.营血亏虚 C.阳气暴脱 D.脾胃气虚 E.虚阳上越 7.面色黄而虚浮多见于 A.脾虚湿盛 B.寒湿中阻 C.脾胃虚弱 D.湿热内蕴 E.黄疸 8.目部五脏分属中的风轮是指 A.目眦 B.白睛 C.黑珠 D.眼胞 E.瞳仁 9.下列哪项不属疹的表现 A.色红 B.点小如粟 C.高出皮肤 D.抚之不碍手 E.压之退色 10.面色淡白无华,唇色淡多属 A.气虚 B.血虚 C.阳虚 D.阳虚水泛 E.阳气暴脱 11.小儿惊风多见 A.面色淡青或青黑 B.面色与口唇青紫 C.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D.面色青黄无华 E.面色暗淡或黧黑 12.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属 A.肾精久耗 B.肾阳亏虚 C.水饮内停 D.血瘀日久 E.寒湿带下 13.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者,多属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重点

地质观测描述1 岩、构造 (一)岩观察描述 (一)岩性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容: 1、岩颜色 为岩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 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 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 蚀变:岩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 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 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围扩大观察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容: 1、岩相划分情况; 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 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 4、包体特征; 5、化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容: 1、接触带类型: 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 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 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 中基 ppt word版 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 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 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 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 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 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 体质constitution 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 mechanism of disease 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 ——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 ——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

组长工作总结

班组长个人工作总结 转眼间2009年很快就过去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始终坚持以科学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为目标,认真履行职责,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了今后更好地做好生产工作,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方法和效率,克服不足。现将2010年工作完成汇报如下: 一、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升工作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是学习,提升工作能力的源泉还是学习。在去年的一年中,由于工作经验的欠缺,我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了这些欠缺的经验,现在的我工作起来明显会感觉比以往更加的顺手,其实所谓事倍功半,就是每天都要尽可能地累积进步,哪怕只是几处“微不足道”的细节,天长日久下来也是一笔可以极大助力工作的财富。 我坚持把学习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理论水平。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质不断提高,更好地适应工作任务需要。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提高觉悟,时刻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认真学习公司各项工作精神,以一位合格的管理人员标准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保证工作任务和思想与公司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树立全心全意为生产服务的思想,牢记“知识就是生产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吸取高质量的管理模式、高效率的工作 思想,并将其应用在实际工作之中。在开拓了眼界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认真学习公司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公司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管理中总结经验,在工作中不断进步。牢固树立以党为核心,服从组织管理的正确思想意识。 二、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提升工作质量 继续发扬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作风,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积极负责地开展工作。努力熟悉各生产课的各项工作。经常组织并参加车间的各项培训。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整体技能,便于更好的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完善加强车间的日常管理制度,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我始终坚持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工作宗旨,认真完成好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做到不辜负领导信任,不愧对同事的支持尊重。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在生产时,经常在车间、现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工作效率。设备出现故障时,我并极时抢修外理,放假前,我带领全课人员认真做好工厂交给的各项工作,无论是清理现场卫生还是在机器保养,我都身先士卒,积极参加,与员工同甘共苦。 三、强化管理,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员工思想素质 员工是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而员工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工作的完成情况。车间每月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学习,教育大家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把个人的命运和工厂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把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奖惩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奖勤罚懒,让大家认识到只有 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学习进步才能与企业共同发展,从而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了车间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做好车间员工的思想工作,我们把员工的困难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在工作和生活上不断关心他们。 10月份以后,由于今年金融市场的危机,我并向员工说明了工厂当前的形式,并做好工作让大家看清目前的形式,让大家在安心工作的同时对我们的企业充满了信心。 四、班组建设,发挥班组长的带头作用 车间班组长的工作直接影响车间的工作质量。因此,车间不定期召开班组长会议,将发现的(资/料来.源,于:gzu521学;习/网 ]gzu521.com问题及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使员工熟练地掌握正确的生产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又针对发生事故或发生异常情况时,所应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进行指导,努力提高班组长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对事故发生的应变处

铀资源地质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放射性:一种元素的原子核自发衰变成另一种子元素的原子核, 同时释放出α、β、γ各种粒子的现象。 2、赤铁矿化(红化):赤铁矿呈云雾状全岩性浸染而导致岩石变 红的现象。 3、变成铀矿床: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通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铀矿床。 4、受变质铀矿床:矿床中铀的富集主要是在变质作用之前形成的, 但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发生了重结晶作用,铀发生了局部的再 分配,形成某些新的铀矿物和其他共生或伴生矿物。 5、铀矿工业指标:是指铀矿的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工业储量和最低 的可采厚度。 6、奥克洛现象:是指奥克洛矿床中天然发生的核链式裂变反应现象。 7、变生作用:是指在铀、钍衰变过程中放出的射线作用下和核裂变 碎片的作用下某些含铀、钍矿物的晶体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呈非晶态 的现象。 8、碱交代:是指以钾、钠等为主要成分的热液交代围岩所引起的蚀 变作用。 9、脂铅铀矿:铀酰硅酸盐矿物紧密连生,形成的黄褐、黄橙色的细 粒多矿物集合体。 10、矿岩时差:是指成矿与成岩之间所存在的时间差。 11、双混合成因:是指成矿热液与深部流体和浅部大气成因水有关,成矿的铀源与深部流体作用浸出及浅部热水从富铀层(体)中浸出 有关,两者的混合形成成矿热液。 12、铀的后生淋积作用:是指成矿后,在含氧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作 用下,将其流经富铀地层或富铀地质体中的分散铀或古铀矿床中的 铀淋滤出来,迁移至有利地段发生富集的成矿作用。 后生淋积作用:后生淋积作用系指成矿元素在岩石形成之后由地下 水的淋滤作用形成的次生(或后生)富集作用。 13、铀矿工业指标:是指铀矿的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工业储量和最 低的可采厚度。 14、成矿断裂夹持区:是指富铀地质体(铀源层或铀源体)在成矿 期构造应力作用下被一定规模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成矿断裂带切割所 夹持的地质块体。 15、含氧系数:是指铀的简单氧化物中组成矿物的氧元素的原子数 与铀元素的原子数之比。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中基练习题汇总

一、单选题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丹溪 3.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阴阳偏胜B阴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阴阳失调 4.五色中属水的是:() A青B黄C白D黑 5.由于土本身不足,形成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这种情况称为()A木克土B木乘土C土侮土D土虚木乘 6.下列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是() A调节情志B主神志C主藏血D主统血 7.四肢肌肉的壮实,主要取决于() A肺主气功能B心主血脉的功能C肾主藏精的功能 D脾主运化的功能 8.脾在志为() A喜B怒C思D忧 9.肾开窍于() A耳B目C口D鼻 10.哪两脏正常关系称“水火既济”() A心与肺B心与脾C心与肝D心与肾 11.下列哪一脏腑属表里关系() A心与心包B肺与小肠C肝与三焦D肾与膀胱 12.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精B气C血D津液 13.营气分布在() A胸中B脉内C中焦D以上都不是 14.脾的经脉名称是() A手太阴B足阳明C足太阴D手厥阴 15.手三阳经的走向是() A从头走手B从手走胸C从手走头D从头走足 16.称为“十二脉之海”的经脉是() A任脉B冲脉C督脉D带脉 17.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B病程缠绵C伤肺耗津D易致肿疡 18.怒伤() A心B肝C肺D脾

19.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肿块B胸胁胀痛C肌肤甲错D面目黎黑 20.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阳气虚损,阳的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 B阴寒邪侵,伤及阳气,阴盛阳虚 C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D阴寒病邪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 21.下列既能固表止汗,又能益气除热的药物是() A麻黄根B五味子C浮小麦D山茱萸E金樱子 22.治疗肝肾阴虚诸证,宜选用的药物是() A熟地B当归C白芍D阿胶E龙眼肉 23.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A柴胡B辛夷C升麻D生姜E白芷 24.下列既能平肝潜阳,又能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A石决明B代赭石C磁石D珍珠母E牡蛎 25.下列具有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作用的药物是() A蜈蚣B全蝎C地龙D僵蚕E白花蛇 26.朱砂内服的用量是() A15-30g B10-15g C1-3g D1.5-3g E0.1-0.5g 27.下列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的药物是() A诃子B五味子C乌梅D五倍子E决明子 28.我国现存最早本草专著是() A《开宝本草》B《嘉佑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 29.下列药物中,既能凉肝熄风,又能化痰开窍的药物是() A牛黄B龙骨C石膏D牡蛎E磁石 30.素有“伤科要药”之称的药物是() A大蓟B艾叶C三七D花蕊石E棕榈炭 31..下列既可祛风湿,强筋骨,又能补肾安胎的药物是() A巴戟天B杜仲C豨莶草D秦艽E桑寄生 32.紫菀具有的功效是() A清肺化痰,止咳B温肺化饮,平喘C敛肺止咳,平喘D润肺化痰,止咳E宣肺止咳,平喘

同位素复习重点

1、区分: 放射性同位素:其原值和不稳定,能自发的衰变为其他核的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其原子核稳定,到目前为主,还未发现它们能够衰变成其他核的同位素 2、同位素比值:某种元素的两种同位素丰度的比值 3、同位素分馏:在一系统中,某种元素的同位素以不同的比值分配发哦两种物质或物相中的现象同位素的分馏系数:a=Ra/Rb(A/B)表示两种物质或者同一物质的两种相态) 5、对于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其变化机理是什么? 1、主要是由同位素分馏引起的 2、同位素分馏 3、放射性性衰变类型: α衰变:放射出氦元素和能量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的衰变,有正、负粒子两种 γ衰变:原子核内部放射出来的电磁辐射,一般伴随着α、β衰变产生 电子捕获衰变:原子核从核外电子壳层中俘获电子而发生的放射性衰变 核裂变: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等质量碎片,并同时放出中子和能量的过程 6、同位素交换反应:在不存在化学反应的前提下,调查各种化合物或不同物相中轻重同位素原子分配比的过程 特点:1、可逆反应 2、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指在不同化学化合物或物相之间产生轻重同位素原子或分子的分配,而不发生化学反应。交换前后系统中的同位素原子或分子的总数保持不变 3、交换只限于同一体系中,本质是同位素原子或分子键的断开和重新组合。4、交换有平衡和非平衡之分,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总数朝着平衡的方向进行。 7、同位素化学年龄测定的的前提: 1. 岩石和矿物自形成以来必须始终对母、子体同位素保持封闭的体系,没有没有因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发生母体或子体同位素的带出或带入 2.必须能准确校正岩石或矿物形成时存在的子体同位素的值。 3.放射性母体同位素的半衰期或衰变常数必须能准确测定,而且半衰期不宜过长或过短, 4.必须准确知道母体和子体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及其相对丰度,并能精确而又灵敏的测定母、子体元素的含量. 8、适用于等时线法测定的样品,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 所有样品必须具有相同的初始同位素组成,即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同源性 2. 所有样品必须具有相同的年龄,即它们是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同期性 3. 所有样品必须对母、子体同位素保持封闭的化学体系,即样品自形成以来没有受到任何地质作用的迭加改造;封闭性 4. 样品要具有合适的母、子体同位素比值. 意义及应用:1、可获取等式线年龄 2、可获取初始值同位素的比值 9、在U-Pb法测年代体系中选择锆石矿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高硬度,化学性质稳定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力有利于同位素体系保持相对稳定 2、锆石结晶时,选择性富集U(及部分Th),而非排斥Pb,较大程度限定了Pb初始值 10、K-Ar法衰变方程计算年龄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岩石或样品形成以来对K-Ar保持封闭。 2、样品中不存在过剩Ar并对过剩Ar合理扣除 3、样品中具有正常K同位素组成,除了K40衰变外,没有同位素分馏作用或其他过程的影响 11、适用于K-Ar年龄测定的样品: 1、云母类矿物:K含量多,矿物晶体结构有利于K-Ar的保存,但由于封闭下低。样品受轻微加热会发生丢失。 2、角闪石:K含量低,但对Ar的保存性好及封闭温度高 3、钾长石、海绿石、伊利石、辉石:过剩Ar海绿石成分不稳定,钾长石保存能力差,所以选择此类矿物要慎重 4、是用于年轻的细粒中基性火山岩,尤其是玄武岩K-Ar年龄测定 12怎样根据矿物沉淀时的化学环境来估计热液的硫同位素组成? ①在高氧逸度条件下,出现重晶石或重晶石—赤铁矿—黄铁矿 组合为标志,重晶石δ34S值大致相当于或略大于热液的δ34S的值。 ②在低氧逸度条件下,以出现石墨和磁黄铁矿为标志,磁黄铁 矿的δ34S值大约相当于热液δ34S值。 13.说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REE富集、亏损)与εNd 的关系。说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REE)与εNd的关系。 a 地壳岩石富集轻稀土,sm/nd值低于球粒陨石均一储库的值,起εnd<0; b 亏损地幔富集重稀土sm/nd值高于球粒陨石均一储库的值其εnd>0. 14.岩浆岩中石英一般比钾长石具有更高的18O/16O,控制矿物18O/16O比值大小的原因: 18O富集程度的递降序列的出现同矿物的晶体结构有关,不同键位与18O的亲和力大小有关,石英中每个氧原子在两个硅原子之间都是十分强烈的键合原子,因而Si-O最强的化学键Si-O-Al 比Si-O-Si键型矿物的&18O低,Si-O-Mg比Si-O-Al键型的矿物&18O低。 石英:Si-O-Si 100% 钾长石Si-O-Si 50% Si-O-Al 50% 钙长石:Si-O-Al 100% 15.蒸发和凝聚过程中,氢氧同位素分馏趋势。 蒸发相富集1H和16O,液相富集2D和18O,原因:水分子的蒸

中基知识

一、绪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代表人体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在生理方面,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在心的统领下,各脏腑的生理活动协调平衡,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在病理方面,中医学着眼于整体,以及局部病变对整体产生的影响。脏腑病变既可相互传变,又可反映体表,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密切相关。在诊断治疗方面,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病变,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例如,察舌诊脉可以推论内在脏腑的病变。在治疗方面,从调整整体出发,治疗局部病变,使阴阳重新恢复协调平衡,局部病变可愈。 1、试举例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整体关系。 在生理方面,人体随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如夏季阳气发泄,表现为少尿多汗;冬季阳气收藏,表现为少汗多尿。同理,四时脉象也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有相应的变化,如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昼夜晨昏阴阳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也很明显。如人体的阳气,白天趋于表,夜晚趋于里。另外,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例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寒燥,腠理多致密。 在病理方面,不但气候的变化过于剧烈,会引起疾病,而且发病情况也随着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同一疾病,昼夜晨昏轻重不同,一般规律是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在不同季节,不仅影响疾病的轻重,而且还可发生时令病、流行病,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长夏善洞泄。此外,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A型题 1、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A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 D《难经》E《温病条辨》 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C A《新修本草》B《本草求真》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E《五十二病方》 3.最早提出病因学中“三因学说”的医家是:D A张仲景B巢元方C秦越人 D陈无择E孙思邈 4.金元四大家中的“养阴派”医家是:D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 D朱震亨E张介宾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C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脏腑经络和阴阳五行 C整体观众和辨证论治D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 E天人相应和藏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