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中图版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了解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特点、危害和移动路径。

掌握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理解我国干旱、洪涝的时空分布及灾情。

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自主学习】

1.台风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①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洋面(西太平洋)。

②移动路径

a.西移路径: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

b.西北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c.转向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③影响范围

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浙江、台湾、福建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2)危害

①构成因素:主要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②强风: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③暴雨:导致巨大洪涝灾害。

④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2.寒潮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①时间分布:9月到次年的5月,其中3~4月最强。

②空间分布

a.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b.侵入路径

西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

中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东路:从北方直接南下。

(2)危害

①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

②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通信中断。

③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3.旱灾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①空间分布:形成了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地区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②时间分布:持续时间长,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2)危害: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

【合作探究】

1.读教材P34“探索”,探究下列问题。

你知道的气象灾害有哪些?为什么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非常大?

提示: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非常大,这是由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特点决定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特点:①种类多,②范围广,③频率高,④持续时间长,⑤群发性突出,⑥连锁反应显著。

2.读教材P35图2-2-3,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和移动路径。

(2)指出我国哪些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

提示:(1)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其移动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二是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三是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2)我国经常受到台风影响的地区:影响范围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浙江、台湾、福建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3.读教材P36图2-2-4,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成为我国主要寒潮源地的原因。

(2)说明寒潮由哪三条路径入侵我国。

提示:(1)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纬度较高,气温低,形成了冷高压,在一定气压条件下,冷气团大规模向东南移动,成为入侵我国的寒潮。

(2)寒潮入侵我国的三条路径:一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二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三是从北方直接南下。

4.读教材P37“阅读”和P38图2-2-8,探究下列问题。

(1)我国旱灾总频次较多的地区在哪里?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干旱类型。

(3)为什么我国的干旱多为春旱?

提示:(1)我国旱灾总频次较多的地区有华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江淮地区。

(2)我国东北地区为春夏旱区,其中三江平原以夏旱为主,松嫩平原以春旱为主,但以夏旱危害重;华北黄淮地区为春夏秋旱区,以春旱为主,以夏秋连旱危害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夏秋旱区,以伏秋连旱为主;华南地区为秋冬春旱区,以冬春连旱为主;西南地区是冬春连旱区;西北地区为常年干旱区。

(3)我国春季,雨季还没到来,降水量小,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同时,农业用水量大。

【核心归纳】

1.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灾害路径

灾害名称台风寒潮―→

成因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

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源地西北太平洋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

时空分布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

闽、浙、台等省区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

台湾、海南外的大部分地区

主要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

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强烈的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

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的影响(1)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机制

(2)我国旱灾的原因

“我国干旱区也是最严重的旱灾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所以,不同的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在这里的关键是“灾”字的理解与含义。所谓“灾”应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的事件。而西北地区的受灾体稀少,甚至有的地方基本没有受灾体,形成不了多大的破坏,所以干旱不等于旱灾。

如何判断易发生旱灾的地区

判断旱灾最关键的标准是降水量不稳定。不管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是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只要降水不稳定就特别容易出现旱灾。例如,在热带季风区,年降水量虽在1 500毫米以上,但季风活动的异常,特别容易引起降水的异常,从而导致旱灾时常发生。我国东部季风区多旱灾也与季风活动的不规律变动有关。

【跟踪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某年1月全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

材料二当冻雨形成时,近地面的空气层温度要低于0 ℃,但是其上层的空气层温度则

要高于0 ℃,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一直保持液态。而当它们下落进入近地面空气层后,遇到温度为0 ℃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

(1)图示反映出我国气象灾害的显著特点是( )

A.种类多、分布广B.南方气象灾害严重

C.影响持续时间长D.季节变化明显

(2)该月我国旱灾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是( )

A.黔B.滇

C.川D.桂

(3)试从地形和大气环流角度解释云贵高原北部冬季冻雨灾害频发的原因。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且分布广泛。(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旱灾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简称云或滇。(3)冬季,在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下,我国频繁南下的北方冷气团受到云贵高原地形的阻挡,形成昆明准静止锋。该锋面系统长期控制云贵高原北部(云贵高原北部处在冷气团一侧),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则源源不断给予水汽补充,易出现冻雨天气。

答案:(1)A (2)B

(3)冬季,频繁南下的北方冷气团受到云贵高原地形的阻挡,形成锋面系统(昆明准静止锋)。该锋面系统(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后,长期控制云贵高原北部(云贵高原北部处在冷气团一侧),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则源源不断给予水汽补充,易出现冻雨天气。

我国的洪涝灾害

【自主学习】

1.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多,高原和山地少。

2.五个洪涝多发区:①两广大部、闽南和台湾;②湘赣北部地区;③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④淮河流域;⑤海河流域。

3.危害:发生频次高、危害范围广、损失严重。

【合作探究】

读教材P38图2-2-8和P40图2-2-10,探究下列问题。

(1)归纳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并分析灾害多发的原因。

(2)对比两图,分析旱灾和涝灾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何关系?

提示:(1)特点: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原因: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加上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2)①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②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核心归纳】

1.我国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取决于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取决于河谷顺直长度、河谷流畅程度、纵向坡度)。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的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降低。②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减弱。③建筑物占据河道,分洪区被占用,导致河道的排水速度降低,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2.暴雨洪水分布与副高位置移动

(1)正常年份

时间

副高位置雨带位置图示

春末、5月份北纬15°~20°华南(A)

夏初、6月份北纬20°左右长江中下游(B) 7~8月份北纬25°~30°华北(C)、东北(D)

9月份副高南退雨带随之南退北方雨季结束

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北方干旱;当副高季节性北移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

3.我国洪涝灾害多发、严重的原因

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

(1)灾害链:暴雨?洪涝?风暴潮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跟踪训练】

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我国洪涝多发区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说出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的特点。

(3)试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解析:第(1)题,洪涝多发区的名称可根据行政区和主要河流的名称归纳。第(2)题,可从“三多三少”的角度归纳。第(3)题,从图中可知我国洪水灾害特别严重的地区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因其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再加上迎风坡地形及密集的人类活动使该区的洪水灾害变得更为严重。

答案:(1)两广大部、闽南和台湾湘赣北部地区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淮河流域海河流域

(2)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多、高原和山地少。

(3)自然原因: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地处阶梯的交界处,多迎风坡;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东部临海。

人为原因: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中游围湖造田,河湖蓄洪行洪能力差;中下游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人口稠密。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

必背

1.台风、寒潮、干旱和洪涝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台风、寒潮、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3.台风和寒潮的源地和路径是什么?

微点拨

1.干旱程度较低的东部季风区,也会形成重大的旱灾灾情。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

城市众多、经济发达,若出现偶发性干旱,往往灾情重大。

2.我国旱灾与洪灾在空间上易交替出现。受不稳定的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大陆上

很容易出现某一地带干旱,另外大片地区却出现洪涝的现象。

3.我国东北地区存在的洪水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三种类

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旱灾谚语与发生地区和时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十年九旱”——干旱的西南地区——常年

B.“春雨贵如油”——华北地区——春季

C.“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

D.“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东北地区——夏季

解析:选B。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干旱类型,其中东北地区具有“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夏旱描述,华北地区则多用“春雨贵如油”来描述春旱,长江中下游以伏旱著称,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形容,在整个半干旱区有“十年九旱”的说法。

2.关于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高于平均值就易出现干旱

B.北方水少、耕地少造成干旱

C.降水年际变化小的地方发生干旱的几率大

D.人口增长、工农业的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量提高

解析:选D。降水量低于平均值才易出现干旱,北方水少、耕地多,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方发生干旱的几率大。

历史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现代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屯满粮。”读图回答3~4题。

3.从自然角度看,“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时间是( ) A.洪涝—7、8月B.洪涝—6月

C.干旱—4、5月D.台风—7、8月

4.现今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还得益于( )

A.气候变暖B.红壤的改良

C.大力兴修水利D.大量施用化肥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我国的自然灾害。“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荒”是指粮食减产,安徽凤阳地处淮河流域,兼有南方地区降水量大和北方地区降水变率大的特点,6月份进入雨季汛期,加上淮河水系北侧发育程度高,各大支流同时进入汛期,因此6月份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导致粮食减产形成灾荒。该题选B项。第4题,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还得益于大力兴修水利,治理了洪涝灾害,选C项。

答案:3.B 4.C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5~7题。

5.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进退异常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D.用水季节变化

6.我国旱涝灾害都较严重的是( )

A.人口稀少地区B.经济落后地区

C.东部平原地区D.盆地高原地区

7.衡量旱涝灾害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

①人口密度

②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③经济发展水平

④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第5题,读图,P地和Q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形成的锋面雨。夏季风势力强的年份,雨带到达北方的时间早,停留的时间长,P地降水量大,容易发生涝灾。此时南方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Q地出现旱灾。夏季风势力弱的年份,雨带在北方停留时间短,降水少,P地出现旱灾。雨带在南方停留的时间长,降水量大,Q地出现涝灾。所以P、Q两地常常此旱彼涝,是夏季风的进退造成的,A对。图中沿海和中部地区都有旱涝灾害分布,海陆位置不是主要原因,B错。台风较少影响北方地区和中部地区,C 错。用水季节变化不是形成旱涝灾害的原因,D错。第6题,读图,根据图例分析,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即平原地形区,C对,D错。平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A、B错。第7题,衡量旱涝灾害灾情大小的标准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及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

答案:5.A 6.C 7.D

读下图,回答8~9题。

8.上海地区出现图中的天气系统时( )

A.会出现狂风暴雨天气

B.会出现阴雨天气

C.会出现伏旱天气

D.会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9.下列关于该天气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天气系统位置偏南时,我国北方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B.该天气系统位置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易发生干旱灾害

C.当该天气系统北移时间提前,我国南方会发生洪涝灾害

D.当该天气系统姗姗来迟时,雨带就会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

解析:第8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此时上海受到高气压的控制,天气晴朗,出现伏旱天气。第9题,当该天气系统提前进入北方时,北方就会发生洪涝,南方就会发生干旱;反之,北方就会发生干旱,南方就会发生洪涝。

答案:8.C 9.D

10.下列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温带锋面气旋

B.台风常发生在秋、冬季节

C.台风是一种在海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D.台风现象只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

解析:选C。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但台风亦可发生在其他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26 ℃以上的广阔洋面上,不过名称不同罢了,如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穷窝子,水袋子,栽架子屋,绑架子床,水一来就去逃荒。”荆江流域的老人们,多半记得这一则民谚。结合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12.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D.退耕还湖

解析:第11题,图示地区是我国湖北省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

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第12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然可取,但属于生态措施。

答案:11.A 12.B

二、综合题

1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气温稳定通过12 ℃后,冬小麦进入适宜拔节期,拔节后抗寒能力明显减弱,是霜冻害敏感期。下图示意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春季霜冻害发生站点数变化曲线(不同等级霜冻害发生站点数代表了该等级霜冻害的发生面积)。

指出河北冬小麦春季霜冻害时间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

解析:变化特点读图分时间段总结描述。材料显示全球变暖大背景,则抗寒能力弱的拔节期提前,遭受霜冻害的几率加大。

答案:特点:20世纪70、80年代,霜冻害以轻度为主,中重度站点数较少;90年代以后,虽1995~1998年各等级霜冻害站点数均较少,但其他年份霜冻害站点数年际间变化幅度明显增大,站点数量明显增多,以中重度霜冻害增多最为明显。

原因:气候变暖,春季气温回升加快,稳定通过12 ℃的日期显著提前,即提早进入适宜冬小麦拔节生长的温度范围,遇低温发生霜冻害的几率加大。

14.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2017年6月3日以来,南方部分地区遭受的洪涝灾害持续发展。截至6月7日9时统计,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7省(自治区、直辖市)34市(自治州)98个县(市、区)74.7万人受灾,3人死亡,1.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6 3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41.4千公顷,其中绝收4.7千公顷;900余间房屋倒塌,近6 800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

分析6月初湘鄂黔等南方地区洪涝灾害的成因。

解析:洪涝灾害的成因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文水系)和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经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等分析,在答题时关键注意题中的时间和地区,全面分析洪灾的成因。

答案:自然原因:此时正值雨季,夏季风带来大量降水,且多暴雨;山区来水快,易发生山洪,低洼地区排水不畅,积水成涝;河流普遍进入汛期,河湖水位高,易决堤成灾。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水源涵养和蓄洪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河流排洪能力下降;人口较稠密,耕地面积广,正值农作物生长旺季,洪水造成的损失大。

15.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的百分比)。

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华南地区11 43 39 7

华北平原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地区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32 29 10 29

材料二

(1)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图中A、B是我国两个干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3)分析减少我国干旱灾害应该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夏季风对我国影响的时空特点和规律及材料信息,可归纳出降水分布的时空特点。第(2)题,A为华北平原地区,这里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易形成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南丘陵地区因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易形成伏旱。第(3)题,应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方面来分析减少干旱灾害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A地主要为春旱。原因: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易形成春旱。B地主要为伏旱(7、8月)。原因:该地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易形成伏旱。

(3)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和技术;防治水污染,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题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C.1976年唐山大地震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2.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06年3月27日下午4时45分,太旧高速公路(太原至旧关)太原到阳泉段寿阳县境内的一百米左右路基出现沉陷,至当晚七时左右,坍塌地段路基整体外移,长度约一百五十米,最大深度约五米,路基大塌陷,致使交通处于瘫痪状态。太旧高速公路是山西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已经平安运行十年之久。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此次事件原因的分析,你认为最可能是() A.该路段地基出现滑坡现象 B.该地发生了地震,导致泥石流 C.该建设项目是标准的“豆腐渣工程” D.台风的影响导致洪水冲垮路基 4.关于对该事件处理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立即抢修路面,保证交通畅通②启用交通应急预案,疏导公路交通③查找塌陷原因,然后再整修路面④宣布废弃该公路,重新修建新的一条高速公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05年高考广东卷)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回答5-6题。 5.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双选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6.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双选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下面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 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1)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他有氟氯烃等。 (2)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3)原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改变,导致各国农 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产生原理:CO2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 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 烧煤炭、石油、天然气释放的CO2.森林植被大量砍伐,使大气中 CO2的含量增加。 (5)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 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废气 处理后再排放。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知识 点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 自然灾害 1、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 影响: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 旋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 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 征 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 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 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 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 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 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 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 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我国寒潮: 路径偏西路径:(西伯利亚)→新疆或蒙古高原→日本海及东海北部 偏北路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我国南方 东北路径:(西伯利亚)→日本海或我国东北→我国东部沿 海 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 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发生频次: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完整word)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九种自然灾害分布典型区域及主要特点Array 1、洪涝灾害——东北、黄河流域、长江、 淮河、珠江流域等。 2、干旱高温——较广,如华北地区春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华南地区干旱;西北、 西南内陆地区干旱。 3、台风——台、闽、粤、琼东南沿海地区 4、沙尘暴——西北、华北 5、寒潮——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 南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海南、台湾等地)。 6、地震——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 地区。 7、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 8、赤潮——珠江口、杭州湾、渤海湾等 9、咸潮——东南沿海,如珠江三角洲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 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

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 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夏季风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或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段);厄尔尼诺现象、凌汛等。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占用河道、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④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5.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②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 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 达,需水量大等.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4)、土壤盐碱化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

初1地理天气系统知识点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常见天气系统

初1地理天气系统知识点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常见天气 系统 1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 2 锋面系统:(冷、暖气团是指的相对温度) 冷锋和暖锋共同点:冷气团在锋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 下雨的都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叫锋后,暖锋叫锋前) (1) 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 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 (2) 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 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天气 4 低压(也叫气旋)和高压(也叫反气旋) (1) 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右手四指紧握表示水平气流辐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气流上升),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左手) (2)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如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高气爽的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右手四指微握张开表示水平气流辐散,大姆指向下表示

中心气流下沉)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逆时针辐散(左手) 5 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就象我们用的塑料圆脸盆现被挤扁了),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注意:在南北半球的低压系统中,学会根据气旋中空气辐合运动的方向,判断相对来说冷气团主动的是冷锋,暖气团主动的是暖锋。 感谢您的阅读!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 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结合政治对立与统一知识: 对立方面,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 统一方面,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 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 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 3、规模的全球性:举例 环境观的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河道中不的净化作用见课本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天气系统练习题1

第3节常见的天气系统(1) 1.下列有关锋面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又叫锋区 B、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 C、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 D、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暖锋形成 2.我国由于冷锋活动而出现的天气有() A.夏季午后的雷雨 B.冬季爆发的寒潮,冬春季节的沙暴 C.南部沿海地区吓秋季节的台风 D.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的梅雨 3.每年春末夏初中国雨带的推移过程实质上属于() A.冷风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4.下面四副图中,A、B、C、D四地纬度大致相同,此时图示气温最低、气压最高的地点是() 5.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是由() A.暖锋造成的 B.准静止锋造成的 C.快行冷锋造成的 D.慢行冷锋造成的 6.下面四副图中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答案: 1.A 2.B 3.B 4.B 5.B 6.C

第2套 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a、b、c三地气压相比较() A.Pa>Pb>Pc B.PaPc>Pa D.Pb

(完整版)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质灾害】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 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三.危害

(完整word版)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模板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题答题模板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寒漠化 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 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③原因 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 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 资源⑧设置沙障 二、森林的保护 1.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 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 (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第1页共4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重点知识总结

选修5自然灾害模块考试重点核心知识总结 一.自然灾害的成因、多发地区,多发时间 1.地质灾害 A地震:成因: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多发地区: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世界两大地震带 B滑坡:自然原因是①山区;②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C泥石流:自然原因是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山区;③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中国西南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最频发和典型地区自然原因是西南处于亚欧、印度洋、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加上西南多山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滑坡泥石流频发。 注意:地震滑坡泥石流关联性 2.气象灾害 A台风:成因:热带气旋(低压中心) 多发地区:西北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岸,美国东海岸,加勒比海沿岸。 多发时间:夏秋季节 B 寒潮:成因:冷锋天气强冷空气南下 多发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北方更多发 发生时间秋冬春(冬半年) C沙尘暴(冷锋天气)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多大风②土质疏松③植被稀少④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 旺盛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多发地区:我国北方(西北华北东北) 多发时间:(冬)春季 D暴雨洪涝:以长江中下游洪涝为例 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③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流速慢泄洪能力差; 人为原因①中上游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大 ②中下游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多发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中下游 多发时间:夏季 E旱灾:气象学干旱:西北常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 天气学干旱:华北春旱自然原因①夏季风未达到达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①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广大;②正值播种或生长期,需水 量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海洋灾害 A风暴潮:主要由台风引起 B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 C赤潮:人类排放废水,使水体富营养化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 教案

第8讲 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主要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 2.锋:冷、暖气团的分界 (1)结构特征:图中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 (2)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3.锋面类型 (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3)准静止锋:指冷、暖气团势力相当而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如我国夏季江淮流域的梅

雨、冬季贵阳的阴雨天气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 二、气旋、反气旋与天气1 .基本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B 高压脊。(2)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A 低压槽。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 天气系统低压高压水平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 由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气流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天气 我国典型实例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中下游7.8月的伏旱天气,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 3.锋面气旋 (1)概念: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2)锋面位置:气旋在等压线向外弯曲处形成锋面。 (3)天气: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剧烈,往往产生阴雨天气,甚至造成雷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4)常见地区: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

微点1 冷、暖气团的温度 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认为冷气团温度一定低,暖气团温度一定高。 微点2 锋面过境并不一定会带来降水 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 微点3 冷、暖锋的符号各有不同 微点4 图解两类准静止锋 微点5 低压槽附近多阴雨天气的原因 低压槽区域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交汇的区域,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从而形成锋面,暖气团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微点6 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反气旋风向 微点7 台风形成的地理条件 (1)洋面温度在26 ℃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形成热低压,逐渐发展形成强热带气旋。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 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 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一《中国21世纪议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 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海底栖息动物则

高考地理 《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2012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石油。 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事件或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B.美国西北部的圣海伦斯火山喷发 C.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 D.“二战”期间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A.致灾因子强度B.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C.孕灾环境大小D.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人口、海水养殖损失、沉损船只数量、受灾农田、经济损 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A.干旱B.洪涝C.地震D.风暴潮 4.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B.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D.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读四种自然灾害持续时间示意图(图1),回答5~7 题。 5.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A.地震、干旱、火山、洪涝 B.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C.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6.关于图中自然灾害的正确叙述是 A.①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B.②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监测 C.③主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D.④持续时间长,但影响范围小 7.蝗灾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自2006年6月15日起,新“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行。根据新标准,热带气 旋分为热带低压带,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见下表)。 读表回答8—10题。 名称热带低压带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 中心附近 6—7级8—9级10级—11级12—13级14—15级16级或以上最大风力 17级。该热带气旋属于:A.强热带风暴 B.台风C.强台风D.超强台风9、从卫星云图上看,“桑美”是一个:

高中地理《常见天气系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第1 课时锋与天气 1. 理解不同锋面系统的活动规律和天气特点。 2. 可以根据近期天气情况的变化对将来一段天气形势作出预测。 过程与方法: 1. 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 2. 绘制冷暖锋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服务的观念。 2. 激发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力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通过预习,自主完成基础内容,不明白的问题做好标注) 1.气团 (1))什么是气团? (2))冷 1 2.锋 (1))什么叫锋面、锋线、锋? (2))锋的类型有哪些? 【思考】 ①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广大地区,天气状况如何? ②锋面附近的天气状况是怎样的?

二、冷锋 【动动手】 观看冷锋形成过程动画,根据动画及课本图2.19 左图,绘制冷锋示意图(注意:冷暖气团位置、运动方向及标注雨区位置) 【合作探究】未来24 小时内寿光的天气变化情况? 要求:认真观看经过寿光境内的冷锋移动过程动画,试描述未来24 小时内寿光的天气变化情况。(先自主思考2 分钟,再小组内交流讨论3 分钟,后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思考】下图为冷锋过境前后气温、气压变化曲线,a、b 曲线分别表示什么?

【冷锋小结】(完成表格2 中冷锋部分) 三、暖锋 2 2 四、准静止锋: 1.天气特征: 2.表示符号: 3.雨区: 4.常见天气实例:

【课堂小结】自主梳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构建知识框架。 【课堂反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按成因分,甲为锋,乙为锋。图中A、B、C、D 四地,受暖气团控制的是。 ,此时该地出现 等天气现象。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影响: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 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一、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④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②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 ③采育结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控制环境污染;⑤加强国际合作 【森林的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