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28

苏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围绕“正义必胜”这一主题安排了3篇课文,它们反映战争年代的动人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卢沟桥烽火》描述了正义与邪恶在卢沟桥边的较量,展现了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动人画面;《半截蜡烛》展示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战争期间,不仅仅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也有侠骨柔情、菩萨心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体现了编者的慧心,揭示了拒绝战争,渴望和平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如果说《卢沟桥烽火》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本色,那么《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则表现了中华民族的“ 菩萨心肠”。这两个发生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真实故事,编排在同一单元,收到了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之效。《卢沟桥烽火》:主要描述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罪恶行径和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拼搏精神。让学生通过阅读“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课文内容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其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因此,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材重难点:

1.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 通过阅读感悟卢沟桥重要的战略地位,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

3. 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半截蜡烛》:本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整篇课文始终让我们关注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她们强烈的心理活动,让我们感受到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人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材重难点:

1.重点是从课文中体会“生死攸关”的意思。

2.难点是理解伯诺德夫人及其孩子的机智勇敢。

精读重点段落,授之以“渔”

环节一: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时,重点围绕课文中心内容“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这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我选择重点教学了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在危机中的动作、语言、神情,揣摩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急忙、轻轻”这一组带有矛盾性的动作,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伯诺德夫人当时紧张、焦虑、担心而又非常镇静、不露声色的精神品质。

环节二:而在教学杰克和杰奎琳的部分时,则是让学生在学习第三小节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进行学习,用学到的方法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环节三:抓住文章中的要害语句,启发想象。在教学中,反复出现“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进而领略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面对危机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更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爱国之情。环节四:以读促悟,升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在朗读中体会危机的严重性,感悟学生在危机中表现、内心世界,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更要引导学生激发起一种强烈爱国热情。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本课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叙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反映了聂将军宽仁大义和中日人民深厚的友谊。

全文语言朴实,内容真切感人,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品析聂将军是怎样精心照顾两个日本孤女的。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交流搜集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细节,体会聂将军的高尚品质,想象40年后的谢恩情景。

三篇课文。

《卢沟桥烽火》讲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我军军队先以退为守,最后奋力还击,歼灭敌军,夺回卢沟桥的经过以及“卢沟桥事变”的重大意义。课文9个小节,可分四个部分,先讲卢沟桥的重要地理位置(1),接着讲“卢沟桥事变”的经过(2-5),继而讲事变后全国人民对守平部队的声援与慰劳(6-8),最后讲了事变的意义(9)。

《半截蜡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秘密传递情报的法国人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与德国法西斯军官巧妙周旋,最终保全情报的事。课文7个小节,按事情发展顺序,开篇便交代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工作任务及他们是如何收藏情报的(1-2)。接着便是一波三折的“保情报”:面对闯进来的三个德国军官,先是伯诺德夫人取来油灯,熄灭蜡烛(3);蜡烛又被点燃,儿子杰克欲借出去搬柴端走蜡烛却没成功(4-5);在紧急关头,女儿杰奎琳撒娇说要上楼睡觉端走了蜡烛,保住了情报(6-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讲的是抗日战争的一次战斗中,聂荣臻将军收容并悉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又让日方将孩子转送回国的事。课文6个小节,同样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成四个部分:先讲抗日战争中两个日本小姑娘受伤了还成了孤儿(1);再讲聂将军立即让士兵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并悉心照料(2-3);然后讲聂将军考虑两个孩子的安全,将两小姑娘交由日方转送回国;最后通过40年后得救的日本孤女专程前往中国道谢及日本媒体对聂将军的赞誉。

三篇课文均是记叙文,都发生在保家卫国的战争时期,且都是安排事情发展顺序来讲述的。主人公有集体、有家庭、有个人;有战士,有百姓,有将军;有成人,有小孩;有男人,有女人。他们共同谱唱着一曲“驱逐邪恶”“正义必胜”“团结必胜”的赞歌。

本单元学生将掌握21个三会生字,6个二会生字。提醒学生注意“烽、凌”是后鼻音,“芯、衅、臻”都是前鼻音,“嘛”在课文中读轻声,“厄、蔼”都是由无声母音节,注意音序。注意“喉”“歼”“蔼”的写法。

本单元课后都安排了体会词语感情色彩与表达作用的练习。这是与高段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能力培养目标相符合的。这显然仍然是第二单元的训练重点之一。我们应有意识地考虑教学法学法,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词的表达效果与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体会的过程,习得体会的方法,感受文字的魅力,从而亲近文字,爱阅读文字,并学习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

其次,课后分别安排了有顺序地用上文中的词语复述的练习,抓住文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加以想象,与小组同学合作表演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

人周旋时的情景的练习,以及想象40年后美穗子一家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对比可以发现,这一单元,除了训练学生有顺序地表达外,重要的一点是训练学生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细节展现故事情景的方法。语言训练的形式,可以是说,可以是写,可以是演。这一单元的语言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课文的复述到根据课文再加以补充的表达,最后则完全是自由想象表达,由易到难。

这一单元训练的重点目标,由此便渐清晰。

本单元课时安排:

1默写三会生字词,检查课文朗读,纠正读音

2把握课文顺序,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精读《卢沟桥烽火》,推荐阅读《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课前自学文中不懂不会写的词语,默写;搜集了解关于卢沟桥及七七事变的信息,摘录关键信息词条。)

4精读《半截蜡烛》,推荐阅读《撒尿小英雄》《一罐水》《虎口藏宝》(课前自学文中不懂不会写的词语,默写;搜集了解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信息,摘录关键信息词条。)

5精读《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推荐阅读《为中日友好不遗余力》(课前自学文中不懂不会写的词语,默写;搜集了解关于抗日战争及聂荣臻的信息,摘录关键信息词条。)

6-7习作

8练习

9口语交际

关注三个题目,很有意思.事件\物品\人物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要鼓励学生用例外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敏促进思维的灵敏。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 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练习二的第1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大凡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 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位置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位置 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3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关于位置,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根据研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所以,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安排了方位认识的先后顺序,并且创设了适合学生年龄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块知识是为今后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并且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的精神,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单元教学重点: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单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左右”的空间观念,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课件 学具:语文书、数学书、笔盒。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教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 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二)教学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在刚才的小游戏里,我们提到了哪些方位? 学生:上、下、前、后。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这四个方位。(板书课题) 2、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这四个方位大家都很熟悉,你能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学生个别汇报。(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中的物体摆设、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加深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1)出示课本第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 (2)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再由个别学生进行汇报。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 析总结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组织教材分析活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给老师找到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切入点:通过“说教材”来提高教师对教材、课标的理解与把握。我们要求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勾画出任教年级教材知识结构图,并写出教材分析。我校在教材分析方面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第一阶段:组织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析任教的教材,不分年龄大小,每位教师都承担若干单元的分析任务,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地位及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方面梳理了教材。老教师参与活动给予指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有效的促进教师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也使教师受益更多。 第二阶段:开展了“说教材”的活动,是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回头看,如果说第一阶段仅仅是对教材浅层次的理解,那么第二阶段的研修就是深钻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说教材,还要说怎样教,

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从到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系和价值系三个层次面来把握教材。写完教材分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登台演讲,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活动并不是一遍就完成的,而是经过反复讨论,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真正理清教材的体系并熟能成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更使教师理清了教材的脉络,掌握了教法、理顺了思路。 全体教师在课堂上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引领教师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新教材,让老师对学科知识体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认真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逻辑线索。教师们态度认真、制作精细、体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齐心协力、互学共促、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位置》教材分析

《位置》教材分析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王钊(初稿)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马青山(统稿)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学习上述内容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描述物体位置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在一年级上册的《位置》单元,学生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并能用这六个方位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位置关系;在三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一)》单元,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在为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单元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在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例1是教学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教材通过创设多媒体教室中学生座位的情境,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例1在编排上从具体情境出发,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通过一个又一个连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既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又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推理能力得到发展。例1的编排具有以下四个层次: 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教材借助情境让学生找出坐在第2列、第3行的张亮同学,这一看似简单的、似乎是纯情境的问题,其实蕴含着三个意图:①体会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即在平面上确定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据;②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规定相融合;③统一“列”“行”的顺序及方向,明确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或从下往上)数。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体现这三个意图,使学生有所体会和理解。 2.认识数对,明确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方法。在上一教学环节,学生解决关于张亮同学的位置的问题时,已经用“列”“行”的语言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很自然地就提出了新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书写、记录、表示第几列、第几行?教材是由小

苏教版本语文第二单元课内阅读(答案)

第二单元:(一)《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1、诗歌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中的翠竹、松柏、果园、沃 野、鸣禽、野花、山水,读来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2、如果要让你用成语来描绘“果园的丰收”。你会用硕果累累、瓜果飘香;用 诗歌来描绘农民伯伯耕耘沃野的辛苦,你会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请你发挥想象力,把联欢的场面写得具体生动。 我们相聚在一起,鸣禽乐队演奏着优美的乐曲迎接我们的到来,树上的百灵鸟、麻雀、黄莺叽叽喳喳的唱得正欢;一阵微风吹过,杨柳摇着头,而野花也受到春风的要邀请,跳起了优美的舞蹈….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给予。让我们伴着音乐尽情的玩耍吧! (二)《装满昆虫的口袋》 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走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或是蹲下来静静的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有一次,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嗬,真漂亮!”它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的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天空还要蓝。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 1.写出在下面的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蠕虫()掠过()塞满() 2.照样子仿写 例:(漂亮)的(螺壳) (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各式各样)的(石子)(全身翠绿)的(纺织娘) 3.读画线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悟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内容由原六年级上册移来。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让学生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三、编排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实际情境出发,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用“第几”描述物体的位置,还经历了类似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找到物体的位置,如教室里的座位、电影院的座位等,初步具有用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教材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和方法。 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或方格纸上用抽象的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为后面“图形与坐标”的学习作好铺垫。 例如,例1学生根据张亮坐在教室的第2列、第3行用数对(2,3)表示,初步建立与座位示意图的对应关系,在同样的规则下,再次通过周明坐在教室的第1列、第3行怎样用数对表示和给出数对确定位置的活动,加深数对与座位示意图行列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体会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例2更为直接地呈现了方格纸这一学生熟悉的材料,其中同样蕴含着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只不过没有明确表示出x、y轴。不同的是,例1中物体的位置相当于方格纸中的每个格子,而例2进一步抽象为一个点,用方格纸上的格点(横线和竖线的交点)来表示。可以说,方格纸是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有效载体,借助方格纸来学习也是实践直观几何的重要手段。小学几何的学习立足于直观几何,通过方格纸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特点和性质,获得几何活动经验,发展几何直观,逐步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两个数描述位置,比如第几排第几个等,这里学习数学上位置的表示方法。教材呈现的是一个教室,老师的讲桌上有一个座位示意图,哪个学生如果有问题,按一下开关,座位示意图上的灯就会亮起来。这里编排的层次主要有: (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一般规则。结合“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给出数对表示的方法。由小精灵直接给出用数对表示的方法,正是有了前面的规则才能保证数对表示的唯一性。 (3)明确数的顺序,体会一一对应思想。通过比较王艳和赵雪两位同学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数对中两个数是有顺序的。并体会数对和每个人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 2.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 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到今年已经使用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 的特色。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和修订后教材调整的内容:《有余数除法》上移到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下移到三上(这册),《可能性》下移到第二学段五上。将二年级《倍的认识》下移到三上,乘除法已经教学,再讲倍的知识,认识更充分,体现系统化、结构化。 有变化的内容是:根据十余年教材使用的 经验和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将教材“四边 形”单元的内容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并将单元的名称改

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删去了“四边形的分 类”的内容。将“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内容 前移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增加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 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 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最后还增 加利用所掌握的长、正方形知识“解决问题” 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 特征以及与周长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 整,使知识出现的顺序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 便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二,将这一单元从“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前移到了它之后。因为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其中计算周长的题目,特别是联系实际的计算题目,往往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位置的调整,不仅使设计习题的范围加大,也给教师教学和联系实际出题都带来方便,为学生探索解决有关长、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小节,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

三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理解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实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协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点。 4.协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单元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使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四.单元教学策略 “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虽然与孩子的生活联系很密切,但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我先让孩子们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平面图。孩子们学得高兴,学得快。 1.在学校操场上。

让孩子们到操场上,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去辩认方向,分小组体验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在教室里集体交流时,引导孩子要按地图所使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式绘制示意图。 2.小小设计师。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想当一个建筑设计师吗?请你设计一所美丽的学校,一所儿童公园。你认为哪种比较合理美观?(请把设计的方案和想法写下来)孩子们拿到题目后,好像有了用武之地,个个信心十足、跃跃欲试。 第二天,我惊喜地收到了很多非常有创意的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开放性练习,孩子们对东南西北有更深的了解。在这些方案中,评出了最佳方案。 这样尝试着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目的是使孩子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自由地表达思想、表露情感、表达观点、表现创造,充分体验和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神秘和魅力,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价值。 五、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六.单元评价方法 1.随堂练习 2.课后作业 3.测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我能行。(8%) hūn yōng yìlìrén yān chún qiāng shéjiàn ()()()() diān bǒcān guǎn cùn bùbúràng qǐng kèjiān ()()()()二、你能区分下面的孪生兄弟吗。(6%) 恕()俱()侮()疑()遣()乔() 怒()惧()诲()凝()遗()侨() 三、选词填空,填序号。(6%) (a熔化b融化c溶化d品位e品味f截止g截至h 化妆i化装j情景k情境) 1、再坚硬的钻石落到岩浆里,都将()。 2、春回大地,小河上那层厚厚的冰慢慢()。 3、金波爷爷写的《追踪小绿人》值得我们好好()。 4、报名活动昨天已经()。 5、()好了没有观众们正盼你主持节目呢。 6、如果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就能很容易地把人带到所描绘的()中去。 四、按要求写句子:(6%) 1、突然,沉沉黑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 缩句: 2、如果,你是湖水,我乐意是堤岸环绕;如果,你是山岭,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青草。 仿写:如果,你是,我乐意是。 3、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

“被”字句: 4、女店主脸上带着甜甜的微笑。微笑掩不住她极度的疲劳。 用上合适的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 五、课文精彩内容回放:(6+5+5+3=17%) 1、哈尔威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着,着。他把都考虑到了,他仿佛而是在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 2、课文《负荆请罪》是根据著名的历史故事《》改编的,故事发生于时代,讲的是赵国的大将军用的方式向请罪的故事,现在这个成语表示。其中我喜欢的人物是,因为他 。 3、国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位__ 船长形象,船长为了而。课文最后,作者把船长比作了一尊“”,这样写的好处是 六、阅读答题。(7+18=25%) (一)爱之链(片断) 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倒(dǎo d ào)在床上睡着(zhuózháo)了。他不(情愿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冰冷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1) 从文中的括号里划出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2、课文最后一句女店主的话意味深长, 在初读课文时,我明白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直角坐标和极坐标思想在小学的初步渗透。在上一轮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难度要大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因此,此次修订,根据各方意见,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至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移至本册。 (二)具体编排在具体编排上,也更加注重体现层次性。教材选

择台风移动这一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素材作为一个大背景,用“情境串”的形式引出3个例题。 1.例1。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境引入,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 教材直接给出标出台风中心和A市的方位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所表示的含义。确定一个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先通过小精灵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东偏南30°表示什么意思,这也是本例的重点。使学生看到东偏南30°表示的是一条射线上的所有点,如果只有这一条件,还无法判断台风中心的确切位置,由此引出距离。“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含义完全相同,只是生活中更习惯于选择小于45°的角度来描述。图示中用一条线段表示100km,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比例尺,只要能说出这样的6条线段表示600km 就可以了,不必涉及比例尺。最后小精灵问“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例2进行很自然的情境连接。 2.例2。本例在学生通过例1了解了方向与距离的含义之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在方位图上找到该点的位置。延续了例1的情境,情节连贯,随着现实情境的发展,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类定位的情形,一类是非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一方面需要确定角度,另一方面需要确定距离;另一类的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只需要确定距离即可。教材采

《位置与方向》单元教材分析

《位置与方向》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接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得服务于现实生活。 2.引导学生动手绘制路线图,使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认识路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建议 1.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2.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7~26页) 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例题。 1.主题图。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及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识字写字部分。(24分)(书写要正确、美观、姿势正确)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tòu míng rán shāo huāng shān liǎn miàn yǎn yìng ()()()()() chún jìng shì xiàn chuāng lián jiàn zào shèng dì ()()()()() (二)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4分) 山岭(lǐng lǐn)掠过(luè lüè)仿佛(fó fú)转眼间(zhuǎn zhuàn) (三)比一比,再组词。(10分) 绵()绕()铃()茫()线() 棉()烧()岭()忙()钱() 二、积累运用部分。(34分) (一)按要求填空。(12分) 要查的字读音部首除部首外几画选择正确的字义(打“√”) 凉爽①明朗,清亮②率直,痛快 ③清凉,清洁 遍地①全面,到处;②量词,次,回 荡漾①水面轻微动荡; ②液体太满向外流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10分) 连()起伏依山而()千岩()秀()阳似火 根深叶()意味()长曲()通幽一()如洗 ()宇琼楼心()神怡 (三)写近义词。(8分) 仿佛()格外()顿时()赞美() (四)用打比方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4分) 1.湛蓝的天空宛如。 2.秋天,柿子树挂满了熟透的果实,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部分。、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站在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是层层叠叠、的山峦,,,, ,真像一幅。 2.有贴着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有拉萨河畔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 3这些流云,转眼间变成、一道橘黄、、一道绛紫,就像是五彩斑斓的锦缎。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日月潭(tán)简直是人间仙境。那儿()环境宁静,()景色宜人。()在早晨、黄昏、晴天或雨天,她()非常迷人。黎明时,湖面的轻烟还没有散去,隐隐约约地还看得到天边的晨星和远

小学数学下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19年度小学数学下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有9个单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以《标准》为依据,按照整套教材的总体知识结构以及阶段性目标来设计的。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空间与图形、数与计算、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联系实际的内容。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使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观察数学、学习数学,对数学有更全面、更丰富的认识。如数与计算一共有三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这样从总体上有所变化,并且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考虑到容量要合适,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 2019年度小学数学下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页 1 第

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 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 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页 2 第 全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2010-03-27 15:59:37 作者:cj_ycx来源:浏览次数:2458 网友评论0 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主要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编排特点 1.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教材在编排上不但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 例如,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又如,练习一中的第6、7题,联系图形的平移及方位的知识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定综合性的问题,加深对用数对确定位置内容的理解,体会这些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2.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生活情境。例如,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通过呈现地图册中的某一页,让学生了解在地图册中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具体编排 共安排2个例题。 例1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例2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例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编排思想: (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2)通过让学生找出坐在第二列、第三行的张亮同学,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3)又给出了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建议: (1)要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2)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 (3)要使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2.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课时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课时 3.练习五………………………………………1课时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具体内容如下。 计算 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问题 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想想做做”或练习中。单元教学结束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本单元编写的三道思考题,让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中商与余数之间的关系,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锻炼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点: 1 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 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教学难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能够平均分实物这个已有经验,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和除法竖式计算之间建立一种对应联系从而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选择的素材是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每人得到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思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与3合成23。教材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竖式上每一位商的含义及其书写位置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商的位置。 第7页例题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例题的素材是把5筒及2个(即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也乐意操作。在操作中他们能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在激活了把剩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