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自考总结

史学概论自考总结

史学概论自考总结
史学概论自考总结

序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

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A.“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以史为鉴,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人们的现实的实践)

B.“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历史学的积极认识成果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质)

C.“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历史学认识成果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价值)

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A、《史学概论》就是讲述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他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初学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B、“历史”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历史教学改革需要;发展新时期史学工作的需要;提高史学工作水平、史学工作者素质的需要;了解史学与现实社会关系,教育上的作用。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历史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移情式领悟方法:主张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代表:柯林武德,兰克学派;法则归纳式方法:又称实证归纳方法,主张根据多次经验观察到的常规性的法则或结构模式。代表:密尔五法,年鉴学派);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关系: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三者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和史学认识论。

第一编历史学的本体论

第一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唯心史观)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差,必须与一定范围内的首领集团形成依附关系。2、在人身依附关系不能得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将原因归于命定。3、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将天命观升华为统治神学,成为主体意识形态。这种史观和史学的最根本来源是人们在以人的依附关系为总特征的狭小共同体内的生活体验。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上占据主导地位是由当时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决定的。

第二节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唯心史观)

形成条件:1、西欧特殊封建农奴制使农民、手工业者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实现财产独立成为可能。2、农奴生产力的提高时自身力量不断加强为城镇市民的产生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3、由于农奴人身独立成为可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使他们产生了强调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新社会历史观

由此,才促成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认为人性理性才是社会历史变化的终极原因。

第三节唯物史观主导下马克思历史学

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观都不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要揭示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就必须找到推动和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和最终动力,而真正的规律就是指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从天命神学史观和人性理性史观作为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当中无法发现终极原因和根本动力,揭示不出规律,所以它们也就无法指导历史学成为科学。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普遍规律:人类自身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自己物质和精神的素质、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也推动自己的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第四节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论争

A、人本主义(强调主观):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的突出代表有弗洛伊德主义、萨特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这是一种主张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其中包含两种倾向,一是(领袖、精英人物决定论)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是代表者;二是(大众群体决定论)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是代表者。

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的第二个特点: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由此断言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B、科学主义(强调客观):在当代西方主要表现为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经过经验观察到的“经验世界”和“经验规律”才具有首要意义。第一特点:认为人类社会总是存在一些结构,具有特定的功能,在长期里、甚至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第二特点:他不同意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断言历史毫无规律可言,肯定其中存在着某些不以人意识为转移的规律。但是其中的规律不是因果必然性的规律,只是根据经验观察到的多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归纳出来的一些结构或模式。

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兰克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年鉴学派反对兰克模式的“新史学”思想的一部分,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的合作,强调史学家的解释,重

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的功能等。此二者都只看到了真理的一个侧面。

3、后现代主义史学观

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是兰克学派,下半叶是实证主义史学。

A、兰克学派(19世纪西方史学主流) 19世纪德国,实证主义史学流派,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

B、年鉴学派(20世纪西方史学主流):强调历史是包罗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整体”,是在这些领域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中得以体现的。要反映出这个“整体”,单纯的因果性的纵向思维逻辑是不可能胜任的,必须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从横向关系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是“共时性的”,与传统史学的那种“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

C、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者:法国的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后现代主义作为一股哲学思潮,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猛烈地批判和否定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一系列理念,由于其否定的对象主要是18世纪以来在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现代理性”,这股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这一哲学的本体论可称之为“文本本体论”:(1)后现代主义否认人们能够认识客观真理。(2)把人类所有的认识对象看作为“文本”。强调对文本的解释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没有绝对的真理和标准。(3)海登·怀特把后现代主义引入史学。认为不可能有真正的客观史学。(4)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相应的“写史模式”。

1、《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2、当代西方新史学各流派大多是在年鉴学派学派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3、中国古代纪年法有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今人编纂史书多用公元纪年法。

4、中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是纪传体、编年体、记事本末体,而近代以来史书体裁的主流是章节体。

5、汤因比认为挑战与应战是文明起源的规律。

6、、斯宾格勒的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7、、记言、记事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体裁。

8、史书的体例包括史书序言的设置、标题的设计、引文、附录、注释的编纂方式和记时、记地的惯例等在内。

9、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到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发展到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再发展到唯物史观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10、.后现代主义把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学说,统统贬称为“大讲述”,倡言“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性丧失”等主张。

11、新康德主义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他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价值知识。

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1、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否定历史的客观性,认为不可能再有“真实”的历史存在了,也不可能再有宏观的叙述赋予历史以始终一贯性和意义了。2、历史学的终结。后现代史家一再宣称:我们生活在一个后历史的时代,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学已经终结了。后现代史学对现代史学的挑战是巨大的,无论是历史观、史料观、史学观等都作了重新的认识,挑战既存的一切史学观念及理论,和具体历史研究的结论,是对现代性史学话语的破坏,其杀伤力是巨大的,因而也受到现代主义史学家的反击。

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是郭沫若。

第一节偏颇、诘难和困惑

(一)、偏颇:由于唯物史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偏颇,因而使反对者有了诘难的把柄,是拥护者产生了困惑。历史发展规律就成了“矛盾”或“社会形态”自身的运动规律,人本身反而只是那个运动规律的“载体”了。

(二)、诘难:其中,理论上,对唯物史观和它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加以诘难和抨击的突出例子便是波普尔的反论。波普尔将唯物史观和它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曲解为命定论式的“历史决定论”,其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便是专门批判唯物史观的。波普尔用“五段论”来证明历史根本无规律可言,并由此断言“历史决定论”必然崩溃,其“五段论”是:1、人类历史的行程受到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

2、我们不可能用理性的或科学的方法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未来发展。

3、因此我们不可能预见人类历史的进程。

4、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否定建立像理论物理学那样的历史的社会科学的可能性,不可能有一种为历史预见提供依据的关于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

5、因此历史决定论已走向崩溃。

另一个反对唯物史观的突出例子是马克思·韦伯的反论。

(三)困惑

总的来看,过去对唯物史观的非难,都是由于我们的一些论著对唯物史观的阐释上存在缺陷,使人们对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理论产生困惑。忽略了唯物史观本来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界说。(唯物史观)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唯物史观则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生成变化之门的钥匙和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它既肯定了人本主义重视人的意志、精神,又肯定科学主义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人本身,或者说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解决了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的困境,指引历史学从一个只能叙述或评说前人往事、不能揭示规律的人文学科升华为通过具体历史进程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教训历史背景:1、马恩著作中的纯理论的阐释著作较少公开发表,且都是在20世纪以后才出现,对其的把握欠佳。

2、由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都面临着夺取政权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问题,论证无产阶级夺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成为重点,对唯物史观的正确把握欠佳。

3、反对者非难的主要方面是物质性因素与精神性因素关系方面,而忽略了唯物史观的界说问题。

第三节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唯物史观之所以被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理论体系来看,是因为它的前提或出发点是人,它的归宿点也是人。

怎样理解马克思注意所说的“现实的人”含义?

这个人是“现实的人”(Real Men)“有生命的人”(Living Men)它的含义与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抽象的人,“幻想中的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根本区别:

1、它指的是能动性的人,是从事历史实践活动的人,而不是在历史发展中不发挥任何作用的“消极的、精神空虚的”群氓。它首先指的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人。

2、它指的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或“隶属于阶级”的人。

3、它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而不是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包括他们的人性——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

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解释“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①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②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本身或者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恩格斯称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③该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并不否认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或一般规律的科学,因为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第一节什么是规律

总之,人们通常所说的“规律”,实际上有两个类别:一类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这属于经验规律;另一类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规律”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科学规律:就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关系在“普通-特殊-个别”的不同层次上覆盖和被覆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仅仅是根据经验观察到的重复性事件做出的归纳,其中没有包含“为什么”重复出现的“因果链条”,简言之,就是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规律;后者则必须包含“因果链条”,那“因果链条”虽然也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但不是局限于单层面的事实,而必须包括“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而且要经过实践来检验那“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是否确实存在着因果必然性的联系,经过实践确认的因果必然性联系,就是包含了“因果链条”的科学规律,简言之就是即知其然有知其所以然的规律。

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论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孔德对社会历史规律和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

孔德(1798—185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认为实证哲学的首要特征在于,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服从于恒定不变的自然规律……我们任务就是致力于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他认为,把实证主义方法运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和比较三种方法。他把人类进化的历史主要归结为心智进步的历史,提出“三阶段”的进化规律:第一阶段为神学阶段,第二阶段为形而上学阶段,第三阶段为实证阶段。

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实证逻辑体系》等。

奥古斯丁: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他开创了基督教神学史观体系,对以后整个西方中世纪的编年史学合理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兰克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

年鉴学派及其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公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则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年鉴学派旗帜鲜明地反对作为“人文学科”的西方传统史学把历史归结为政治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的展现过程,认为普通人的状况才是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基本因素;反对把历史学限定在只能叙述以精英人物为中心的事件而不能探求法则的“人文学科”,强调历史学应该成为一门研究普通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构”。

第二节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四种史学本体论对应的分析方式:机械唯物史观---利用统计归纳性的经验规律做解释,唯心史观——运用精神、文化因素(包括人性、理性、常理等)做解释,多元折中主义史观——运用“多种因素随机组合”方式做解释,唯物史观——运用“因果必然性”规律做解释规律: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事物本省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史观历史发展普遍规律: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决定)是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终极动力;它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生产能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规律。

第四章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

第一节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限定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客观限定性: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关系:

(1)一方面,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他们先辈和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及其所造成的条件的限制。

(2)另一方面,人们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总要不断地有所发展,从而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突破那些限制。

为什么说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限定性的限度随着主体能动性的增长而减退?

首先,人们虽然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只能在不是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既定条件去创造;其次,每一代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有一个不能随意超越的自然历史过程。最后,人类只要还没有经过那些自觉意识和能力增长的阶梯使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分工规律制约下,局限在一些固定的活动领域求得生存。因此,客观限定性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限制程度,都是以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程度为前提条件的,是随着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与之相应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减弱的。

第二节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

马恩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演进序列的不可跨越性和可跨越性的论述,精辟地阐明了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任何时候,人们的实践能力所达到的发展程度都是他们的主体能动性的前进力与那前进力所遭遇的客观限定性带来的阻挡来的交接点所在:主体能动性每前进一步,就促使客观限定性后退一步。

第三节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

客观限定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还可以通过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程度地变化和人类能动地调控自然界的能力的发展的关系来考察。

唯物史观重视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气候、土壤、动植物资源、能源等等,是构成生产力的物质要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方式。不同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遇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各不相同,是导致各民族历史进程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但各个民族都要在既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下通过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能力,使自己突破客观限定性而获得自由的程度不断增长。这是共同的、必然的规律。

为什么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规律的,都应该是可以预见的,取决于对客观规律和相关的初始条件的把握程度?

必然和偶然、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是规律与其具体展现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哲学用语中,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范畴还具有认识论的含义。认识论意义上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虽然是同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有联系的,但这个必然性与偶然性或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之间的界限,却是随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发展而变动的:随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不可预见的或不可控制的偶然性领域就相应地缩小。

第四节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

也就是说,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预期的前景就一定会变为现实,否则,就必然不可能变为现实。

第五章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探索中的进展和困惑

历史发展动力几种观点:1、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或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3、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或最终动力4、人们的物质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5、各种因素的合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二节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

(1)什么是“最后动力”(原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就是推动历史的最后动力。其中生产力又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生产力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实践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和它引起的经济交往方式的发展,构成历史过程中的“经济运动”。

(2)什么是“直接动力”:一切来源于经济运动又反过来对经济运动发生反作用的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动力,就是“直接动力”,马克思比喻其为“杠杆”或“助产婆”。凡是能对经济运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或因素,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经济运动总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

“最后动力”与“直接动力”的关系:就是一个终极原因与多种因素作用之间的关系。

合力:既然推动历史发展的除了“最后动力”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种杠杆或直接动力,所以不能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某一种单一的动力的作用,而只能是多种动力形成的合力的结果。

总之,在整个社会历史运动中,经济运动是“最后动力”;顺应经济运动方向的力量和与经济运动方向背道而驰的力量之间的政治斗争或阶级斗争,是在“最后动力”驱动之下发生反作用的“直接动力”或“杠杆”;最后,所有这些动力在经济运动这个原动力驱动下,形成一个总的合力,促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历史事变和历史过程。第三节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看历史动力

第四节怎样分析中国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原因进化潜势定律:“处在一个既定进化阶段的形态越加具有特性和适应性,它进入下一阶段的潜在势头就越小”;“如果某一族群的随后阶段的进步不可能在它的后代中进行,则相继而来的进化阶段就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发生”。

怎样辨析促成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

一、西欧封建社会解体的最后动力:被压迫阶级的静悄悄的劳动却在破坏着整个西欧的封建制度,创造着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条件。”

二、西欧封建社会解体的直接动力: 1、法律的变革对于促进封建制度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2、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引发了国家兵制的变化。3、在14世纪,火药和大炮使用方法传到欧洲,也起了革命性作用。 4、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对于促进封建制度的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5、以上原因的共同作用,在15世纪下半叶就保证了对封建制度的胜利。

第二编历史学的方法论第六章历史研究方法

第一节史学方法论的内涵和两类史学方法的区分

方法:指的是研究者在研究中实际运用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

方法论:指的是对那些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所做的理论阐释。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具体

说,就是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所做的理论阐释。其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根据不同的历史研究对象和任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的问题。它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发现—推演;通行解释的学问;(史事)考察;(史书)撰述。

一切基础科学的研究都可以归结为“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这样两项任务。“确定事实”就是要弄清楚“是什么”(What)“解释事实”就是要弄清楚“为什么”(Why)。科学研究的两种不同任务决定了需要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即确定事实的方法和解释事实的方法。即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

第二节技术性方法:就是确定历史事实的方法。诸如,怎样搜集、考订和辨识史料,怎样对史料、史实进行分类、排比,怎样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避免混乱等问题这些技术性、技巧性问题的方法,就是技术性方法。历史学运用的各种技术性方法,本质上都是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和演绎法。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德含义和运用事例

1、归纳法:归纳法是由众多的个别事实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2、演绎法:演绎法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性判断的方法。

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区别:第一,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推向“一般”,其前提是众多“个别性”判断的集合,结论是“普遍”性的判断;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推知“个别”,其前提是“普遍”性判断,结论是“个别”性判断。第二,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大于”前提的范围。第三,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只有或然性的联系。

归纳—演绎逻辑的矛盾:在这二者的互补关系中,暴露出形式逻辑方法存在着一个不可能依靠形式逻辑自身克服的根本矛盾。

这突出表现在,演绎法要求必须以具有普遍有效的必然性的全称判断作为大前提,才能做出完善的必然性的推理。但运用归纳法却又只能获得或然性的、即并非“全然性”的“全称”判断,也可以说是带有虚假性的“全称”判断,而不可能提供出真正具有普遍有效的、必然性的全称判断。也就是说,归纳和演绎逻辑存在着依靠或然性前提去寻求的必然性结论的矛盾。

第三节导向性方法:导向性方法是研究者用来指导自己如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原则。这些原则实际上是由一定的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的确释事实”的指导原则。

第四节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和互补关系

两者的根本区别:其一,导向性方法是由研究者的社会历史观——历史本体论转化而来的;而技术性方法虽然在实际运用中总是与某种由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导向性方法联系在一起运用,但它本身作为纯技术方法并不与任何特定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相联系。

其二,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关系:不能互相取代的互补关系。

互补原因:1、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而科学研究主要就是做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这样两件事。这就决定了这两种方法缺一不可

2、技术性方法从推理的形式和技巧上有助于保证推理的严密性和首尾的一贯性,但不能保证推理结论的正确性。而科学的导向性方法才能获得绝无列外的普遍有效的全称前提和同样绝无列外的普遍有效的必然性结论,但不能保证研究者能够慎密无误的进行演绎推导。

第七章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第一节什么是史料

1、史料的定义:就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文献资料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口传资料是指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文字资料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史部类。(2)经、子、集类。(3)档案类。(4)地方志类。(5)甲骨和金石铭文类。(6)外国人著述类。实物和文献史料都是历史研究中基本的史料形式,它们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两者可以相互补充。价值:文献史料以内容繁复、完备、连续和系统远见,所以成为重要史料的来源。实物史料的发掘和发现不仅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因此,实物史料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特别是没有记载的历史时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实物史料和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历史都有重要的价值第二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一)史料的搜集基本方法:

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常见的工具书:工具书是专供解释疑难或翻检资料的书籍。分类:一、字典、词典类,如:《中国历史大辞典》、《世界历史辞典》、《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二、书目“二十四史”中的书目。其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官修大型工具书。《中国丛书综录》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丛书目录。三、索引书目。年鉴类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学年鉴》具有很强的索引功能。

2、分类搜集法

3、追踪搜寻法:指的是研究者为搜求某事史料而览读某书时,发现某书提到与该项史事密切相关的另一些史事,或在注引中提到了与该项史事有关的另一些书名或篇名,便追踪寻读有关的史著,循此一直到未见新的踪迹方休。

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

5、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料

6、目前可以充分利用已经整理和传播到网上的电子资料。

(二)史料的整理

分类:按性质分门别类和按时间先后加以排列两种方法。

这种以性质为纬线,时间为经线,把纪事本末与编年的方法融为一体而组织起来的史料。

第三节史料的鉴别

校勘:又称校订,更通俗的说法叫校对。是指用古书的原本或定本及有关资料进行核对,比较文字篇章的异同,订正其错误。即主要看其文字是否有脱、衍、讹、倒等情况。古代又称校勘为“校雠”。

辨伪学: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就会遇到有一部分古文献存在问题,或书名古而内容不甚古,或书与作者不一致等,因之产生了“辨伪学”。辨伪,即辨别古书的真伪。

辨伪的基本原则是实录直书

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句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

旁证:又称他证或补证。用书以外的资料作为证据,考订本书的问题。由于取证来源与证据形态的不同,旁证又可分为书证和物证。

本证:本证又称内证,即是指利用某一书内部的资料发现问题,

求得证据,以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

理证:即是指在找不到任何证据或现有证据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情况下,以义理作为判定是非的依据,从而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

A、史书、《史通》:刘知几撰,全书共20卷,分内外篇,内篇39篇,外篇13篇。它是第一部对史学进行系统批评的专著。该书对史书的编纂体例、史料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对史家的严格标准,即十佳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该书还反映了史学的目的是“劝善防恶”,为后世树立榜样。该书主要贡献在于编纂学。

《文史通义》:中国清代论述文史的著作。章学诚撰。共8卷,分内外篇,内篇5卷,外篇3卷。该书远承先秦诸子学术思想,近承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经世致用传统,纵论文史,创见迭出,对史学理论贡献尤多。该书提出六经皆史之旨,对经书地位进行挑战,反对空谈义理和繁琐考据,强调经世致用。该书主张历史学家除具有才、学、识外,还必须有史德。在历史编纂学方面,该书区别了记注与撰述的界限,主张在纪传体中附图经,主张多修地方志。

史书的辨伪:明代胡应麟的辨别伪书伪书八法:他认为,史家除具备才、学、识三长外,还必须做到“公正”和“直笔”,五者兼备。(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检查最早的目录书是否著录过;(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严明此书何时见于著录,考其流传的线索;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考察与作者同时代的著作中,有无谈到或称引这部书的地方;

(4)“核之异(后)世之言,以观其述。”考察后世的著作有没有引用或发挥这部书中某些言论、观点的地方

(5)“核之文,以观其体”核查这部书的文体是否符合当时的语言文字习惯。(6)“核之事,以观其实。”考察书中所记之事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出于托名;(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考察传播书的是什么人。

字元瑞,后更字明瑞。浙江兰溪人。藏书丰富,达四万于卷。在史学方面,主要从事对史书、史家及史事的评论,间或对某些史实做出考订。

梁启超鉴别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正因而突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2)其书遂前代有著录,然后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历来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明者。(5)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义者,则今本必伪;(6)其书题某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必伪;(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有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需甚加选择;

(8)书中所言,确实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二俱伪;

(10)各时代之文体,盖天然界划,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11)各时代之社会状况,齐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推见其崖略。若其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伪。B、史料的校勘:陈垣在前人校勘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校勘实践的经验,在所著《校勘学释例》中提出了“校书四则”,

对校法,即以校勘的书与善本一起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本校法,即以一本书前后互证

他校法,即用其他文献来校勘此书的内容

理校法,即没有底本时,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C、史学家陈垣归纳的考证方法:史学家陈垣认为考证方法主要有理证、书证和物证三种。(1)理证,指从道理上看不符合逻辑,但又没有多少证据来反驳,只能通过逻辑推理来判断。(2)书证,指利用各种文献来证明史料正误。(3)物证,指以出土实物来证明文献记录的真伪。

二重证据法:王国维“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以文证史:陈寅恪“以文证史”。陈寅恪并不限于旧有的材料。他不但利用正史类书,而且还用了诗文别集,乃至敦煌写本。

C、史事的考证:历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史事与历史事实之间经常存在程度不同的背离,由此出现伪事。

史事考证四方法:(1)求源法:即追寻史料的原始来源(2)反证法:即举出有力的反证,以判断是非(3)旁证法:即利用本书以外的资料作为依据,对某一些史事加以他证或补证

(4)理证法:前代史事未必皆有记载,或原有记载现已消失,或找不到任何证据,需以学理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这就是理证法。

第八章新史学方法

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史学领域出现了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或“社会科学式的历史学”的诞生和发展。与之相应的新史学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比较史学方法

(一)比较史学方法的内涵及其兴起

1、历史比较研究”(概念):应是指运用某种理论和方法对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及其原因进行实证的比较研究的实践。它包括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时间系列上的前后阶段的纵向比较,或空间系列上的同一阶段的横向异同比较

2、“比较史学方法”:是指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西方史家称之为“比较史学之父”)开始的。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是年鉴学派的创始人马克·布洛克。布洛克在1928年发表的《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中,提出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比较史学的理论。

(二)比较史学的两种原则

“共时性”原则:横向或水平的比较。目的是考察同类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显现的共同性或各自的特殊性。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历史现象。

“历时性”原则:纵向或垂直比较。目的是考察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现象。

同时还要以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等导向性原则作为全称前提。

近代历史比较考察代表人物:维柯、赫尔德、孔德、密尔。

应用价值:(1)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

(2)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

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

第二节计量史学方法

(1)什么是计量史学?

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计量史学的最大特征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1882年,德国学者伊纳马?斯坦格发表了一篇论文叫做《历史与统计学》,这是最早的关于计量史学的著作。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方法的诞生时间,可以认为是在20世纪50年代。

(2)A、应用价值:促使历史研究走向精密化;计量史学也使许多传统的看法得到检验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计量史学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它促进经济史、社会史和心态史、政治史等史学领域;可以促进史学研究的现代化

B、局限性:1、计量史学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只涉及历史现象中量的方面,并不能代替全部历史研究。对人的心理和思想研究,计量史学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精神的东西很难用数量关系来精确地加以概括;

2、计量方法不能单独应用,必须同其他的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如果单纯依靠计量方法,就会把丰富和生动的历史变成一堆枯燥无味的公式;

3、计量史学不可能完全排除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从而使客观数据失去效用。

4、不利于历史知识的普及

第三节口述史学方法

1、口述史学方法:既是指史学家搜集和记录口述史料的方法,又是指史学家部分或全部依据口头史料撰写历史著作的方法。口述史料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口述回忆,指人们回忆自己以前的经历和见闻的口述材料;二、是口头传说,指那些以口碑形式流传了若干年代的对以往人物、事件的叙述。口述史学方法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学方法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第一个倡导者是阿兰·内文斯。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

2、发展的原因:

首先,二战以来,普通民众社会地位上升,在历史进程中作用日益明显,使得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把目光从精英人物身上,转移到在历史舞台上日益显示出强大作用的民众身上。

其次,由于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而导致的历史学功能的变化,也为口述史方法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再次,社会学领域中对口述方法的应用,对口述史方法的复兴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为现代口述史学家提供了范型。

最后,录音技术的进步和录音设备在数量、质量和功能方面的进步,也为口述史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便利。

3、口述史学方法的价值与缺陷功用:

1、首先口述史学对普通大众的研究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的偏见,使历史学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

2、其次口述史学对普通民众的研究可以增强普通民众的主体意识,从而有助于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实现。

主要缺陷:口述史料可能由于年代久远,记忆不清而失实,也会因回忆者的立场、观点所导致偏颇。对于缺陷,要用“内证”与“外证”法来保证口述史料的可靠性,至于因口述者的立场、观点导致偏颇,则需要以唯物史观为指

第四节心理史学方法

(1)概念:心理史学是一门结合历史学与心理学的一种跨学科研究,利用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特别是精神分析学说,根据个体和集体的行为来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流行,是心理史学方法兴起的直接原因。后由艾力克森(Erik H. Erikson)加以发扬光大,成为美国历史学界一个新的发展。在心理史学方面有所成就的还有法国年鉴学派的第一代学者吕·费弗尔。

1958年,美国精神分析专家埃里克森就出版了他心理史学的经典性著作:《青年路德:对精神分析与历史学的研究》。

(2)特点:注重探讨历史人物的童年经历

(3)优点: 心理史学的方向是正确的,开拓了心理机制研究,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深化对人类行为心理动因的了解与认识。

缺点:1、心理史学在西方的发展限制了史学家的眼界,许多史学家只盯着人的内心活动,而不顾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存在。2、还导致了不顾事实,随意解释历史的主观主义倾向。研究机械化、简单化的倾向也很严重。更多的是关注伟大人物的个性心理,很少涉及下层群众的群体心理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3、因此,研究的成果中,个体的个案分析居多,群体的综合分析较少。4、以传说的记忆片段来论证人的一生

第三编历史学的认识论第九章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史”有哪些含义?“史”最初是指掌握简册的文官,后来具有掌存文告及记载史事的职能。即初意为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

至战国时期,“史”具有了记载性文件的含义。

历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认识论是人们对于历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的反思,或者说,是人们对历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的认识。

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

历史认识的主体:广义——现实的人类,狭义——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

历史认识的客体:客观存在的历史。主、客体是相对应的

历史认识的现实客体与潜在客体是什么?

⑴现实的认识客体:已被纳入主体的历史认识活动,并为主体的认识所指向的那些客观历史。

⑵潜在的认识客体:客观上已发生过、但尚未被主体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历史。

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主体化的历史,就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根据主体对客体历史的认识而描述和归纳出来的历史。正因为是主体对客体的描述和归纳,是经过主体加工的,所以与客体不完全相同。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人们对客体历史经过头脑加工的产物,因而都是包含有历史认识者主观的立场、思想、情感的主体化的历史。

历史研究的“三重”客体:“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原本延伸客体”

为什么说历史是可知的

1、过去的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

2、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虽然已经过去,

但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的资料。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形成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框架,就能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所以,历史是可知的。我们把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异同做一番比较,就能够进一步认识历史的可知性。

一、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异同

共同点: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是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

2、认识对象都是自然历史演进过程的产物这一共同点,导致了认识任务和认识方法的共同点:都要揭示历史演进过程的真相和规律,从而都需要运用历时性方法和作为历时性方法补充的共时性方法。

不同点:1、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人类社会客观历史的运动,与自然科学所要认识的自然界的运动的不同之点是,前者是具有高度能动性和思想感情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后者则一般是没有思想意识的自然物的自身能动性很低的运动,由此导致前者的演进速度、频率比后者高得多,演进周期比后者短得多。

2、历史科学认识对象已经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只在现实中留下了它的遗迹和延伸体;自然科学除了侧重研究自然历史演进过程的天体演化学、生物进化论和古生物学、地史学或历史地质学、古气候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外,大多数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存在于现实之中。

3、由上所述,自然科学的重复性强,变化性弱,使得自然科学更偏向于运用共时性方法。而历史科学的重复性弱,变化性强,所以更偏向于历时性方法。

二、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异同?

共同点:它们的认识对象都是人类社会生活。

不同点:1、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是人类社会的已经逝去的、不能重现的、不能亲身经历和直接观察到的那些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而其他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则主要是当前现实生活中的过程和现象。

2、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所认识的对象是以往的整个人类社会,举凡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民俗风物、内外战争、民族关系、思想文化以及人口、人种状况等,均在认识对象之列。而历史学之外的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则均以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为认识对象。

3、历史学的认识或研究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历史学之外的其他社会科学,要认识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社会现象的现实状况,主要是对某类社会现象进行横向考察,呈现出草共时性方法为主的特点。

总之,那些以探寻自然历史演进过程为己任的自然科学在其认识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上,同历史学没有本质的区别。

1、历史客观主义(可知)即兰克学派

历史客观主义要求研究历史要让历史自己说话,排除自我,不带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但实际上这种排除自我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任何一种对历史的解读都是掺杂个人情感的或是说个人观点、立场。

2、历史相对主义(不可知)

一种主观唯心论和怀疑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强调历史是过去的时空是不可能重现的,那些历史著作和历史记述都是个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构成的,并非历史的真实,因而可以说历史客观现实是不可认知的。美国史学家贝克尔《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把一切历史归结到人们的历史意识或记忆,强调人们不可能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相。

怎样理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提出)

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

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

三是历史是按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

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3、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

三、客体历史与主体历史吻合和背离?

1、主体化的历史,就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根据自己对客体历史的认识而描述的归纳出来的历史。

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实际上就是“加工的产物”和“被加工的原形”这样一种关系,这决定着两者之间存在着吻合又互相背离的关系。

2、两者之间的吻合关系:历史研究者与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一样,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方位上,以不同方式对他的认识和加工对象进行屯或多或少的考察实践的。人们从实践中认识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侧面上与他的实践对象的本来面貌有所吻合,而这个吻合度的大小显然是与实践者对他的考察对象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

二、历史研究者在实践活动中会受到种种主观、客观的因素局限,从而影响他的社会实践和对历史资料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局限人们的主、客观因素有:1、历史资料的局限2、历史时代的局限3、阶级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局限4、狭隘的民族立场的局限5、研究者能力水平的局限。

第十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

一、为什么说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生活

1、历史的出发点是现实。因为历史学家们想研究什么历史问题,是从现实生活的刺激或激励引发的,认识历史的目的,也是由历史学家在现实生活体验中形成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决定的。

2、历史认识的归宿点是现实。因为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目的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影响现实,而且,历史学家的研究结论还可能对现实产生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或他们不希望产生的影响。

总之,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生活,这是历史认识的产生和形成规律决定的。

二、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一层次事实判断: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它是通过对史料的辨析获得的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的真相,为进行其他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基础,因此,它是历史判断中最基础的判断。它分为单一事实的判断、复合事实的判断、带有价值评价的事实判断三种。对于单一的事实,运用技术性方法即可确定。对于复合事实和带有价值评价的事实的确定,就要用到与之相应的理论指导原则或导向性方法。

第二层次成因判断: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已经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成因判断是研究者完成了事实判断以后,总要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事实做出解释。成因判断就是对历史事实出现的原因做出判断,实际上就对

事实出现的因果规律性做出判断。

第三个层次价值判断: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价值判断就是研究者对他所研究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或过程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评价。一切的历史判断都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只是有的明确表达出来,有的若隐若现。

事实、成因和价值这三个层次的判断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简略的归结为: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和归宿。事实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成因判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回答“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三个层次的判断组合起来形成以个完整的历史认识。

第十一章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

一、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和检验标准

对于历史认识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判断: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检验也须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三个层次的检验标准虽各不同,但最终都归结为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实践是检验历史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的最终标准。

(一)对事实判断如何检验

事实判断有:单一事实的判断(技术性方法)、复合事实判断和带有价值评价事实判断。

这些事实判断有时会掺杂在一起,检验时要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相结合,以及尽量抛开自我立场、观点的去验证。

首先,对其所依据的事实判断进行检验,核对各项史实是否属实,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对各项史实之间建立的因果联系进行检验,看因果联系是否符合有历史和现实的事实。

(二)对成因判断如何检验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区分两种“因果”概念:一种是“先前事件”和“后续事件”之间的所谓“前因”和“后果”的关系,另一种是“由此生成”或“由此产生”的关系。后一种可以叫做“巧合相关”“巧合谬误”

成因判断的检验:成因判断就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发生的原因做出的解释的判断。其检验方法:1、核对各项史实是否属实。2、核对各项史实之间建立的因果关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3、核对各项史实之间建立的因果关系是否符合现实的事实。

历史著述中常见的历史解释方式不外乎四种:1、用统计归纳性的经验规律做解释;2、用精神、文化因素(包括人性、理性、常理等)做解释;3、用“多种因素随机组合”方式做解释;4、用因果必然性规律做解释。

怎样检验体现一定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的成因判断的是非得失呢?

马克思认为一切世界观和社会史观都是来源于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因此都应该而且能够以历史和现实人们的生活实践来检验其是非得失。

(三)对价值判断如何检验

总的来说,仍然是运用社会实践标准来检验。

这里社会实践检验标准有两层含义:

一是看研究者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上的典章制度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所做的判断是不是与当时当地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相吻合。

另一个是,由现实的人们的社会实践效果来检验,也就是看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中含有的价值判断对现实社会的人们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积极地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

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历史。

历史认识的真理:就是经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和社会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认识。

史学工作者要具备哪些必备的素养?

①做好献身精神。a、专业思想稳固,不可以三心二意b、不为名利c、做好持久勤奋的准备

②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b、与实际相结合,了解社会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③要有高尚的史德。a、端正治史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史德b、做到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④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a、广博的知识b、掌握史学基本功和技能,如搜集整理史料、调查研究、写作技能

⑤要有创新精神。史学有创新才有生命。要坚持真理,有纠正错误的勇气。创新应充分吸收消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要反对两种历史倾向,一是历史虚无主义,二是国粹主义。

后记

一、单项选择题:原始时代人类历史意识处在萌芽状态,表现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和崇拜中。

A.祖先

B.自然C神灵 D.鬼神(答案:A)

二、填空题:如:2005年4月5日,日本政府省再次宣布,由“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已达到合格要求。(答案:文部科学)

三、名词解释:历史:答案:历史实际上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四、简答题:如:简述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相互关系

答案: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持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和认识论。

五、论述题: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论述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答案: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后辈既不可能离开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开始生活和创造;先辈也不可能不给后辈留下一定的遗产,供后辈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启动资金”。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是多方面的:既有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条件方面的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文化的遗产。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新的生活的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所以人们普遍需要“史鉴”和“史师”,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需要学习历史。

什么是历史,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1)区别:概念与性质的区别;历史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历史著述是主观的认识;历史是唯一的,永恒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可改变;而历史认识则是丰富多样的,不断变化的。

(2)联系:二者关系密切,原材料与加工品之间关系,前者为基础,著述极力反映真实的历史。

自考数据结构导论20051年10月试卷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数据结构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21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若要描述数据处理的变化过程,其正确的次序应为( ) A.处理要求、基本运算和运算、算法 B.处理要求、算法、基本运算和运算 C.基本运算和运算、处理要求、算法 D.算法、处理要求、基本运算和运算 2.从运算类型角度考虑,属于引用型的运算是( ) A.插入、删除 B.删除、修改 C.查找、读取 D.查找、删除 3.若在长度为n的顺序表中插入一个结点,则其结点的移动次数( ) A.最少为0,最多为n B.最少为1,最多为n C.最少为0,最多为n+1 D.最少为1,最多为n+1 4.在一个单链表中,若p所指结点是q所指结点的前驱结点,则在结点p、q之间插入结点s的正确操作是( ) A.s->next=q;p->next=s->next B.p->next=q;p->next=s C.s->next=q->next;p->next=s D.s->next=q->next;p->next=s->next 5.若有一串数字5、6、7、8入栈,则其不可能 ...的输出序列为( ) A.5、6、7、8 B.8、7、6、5 C.8、7、5、6 D.5、6、8、7 6.FORTRAN语言对数组元素的存放方式通常采用( ) A.按行为主的存储结构 B.按列为主的存储结构 C.按行或列为主的存储结构 D.按行和列为主的存储结构 7.树是n个结点的有穷集合,( ) A.树的结点个数可以为0,此时称该树为空树 B.树至少含有一个根结点,不能为空 C.树至少含有一个根结点和一个叶子结点 D.树至少含有一个根结点和两个叶子结点 8.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 ) A.2k个叶子 B.2k-1个叶子 C.2k-1个叶子 D.2k-1-1个叶子 9.具有10个顶点的有向完全图应具有( ) 浙02142# 数据结构导论试题第 1 页(共 4 页)

历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历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历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一) 在本学期教学工作中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 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 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 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 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 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 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 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 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 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 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 常常在网上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 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 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 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 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 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 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 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 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全国自学考试数据结构导论试题及答案(4套)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数据结构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21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顺序表中查找第i个元素,时间效率最高的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 A.O(1) B.O(n) C.O(log2n) D.O(n) 2.树形结构中,度为0的结点称为( ) A.树根 B.叶子 C.路径 D.二叉树 3.已知有向图G=(V,E),其中V={V1,V2,V3,V4,V5,V6,V7},E={,,,},则图G的拓扑序列是 ( ) A.V1,V3,V4,V6,V2,V5,V7 B.V1,V3,V2,V6,V4,V5,V7 C.V1,V3,V4,V5,V2,V6,V7 D.V1,V2,V5,V3,V4,V6,V7 4.有关图中路径的定义,表述正确的是( ) A.路径是顶点和相邻顶点偶对构成的边所形成的序列 B.路径是不同顶点所形成的序列 C.路径是不同边所形成的序列 D.路径是不同顶点和不同边所形成的集合 5.串的长度是指( ) A.串中所含不同字母的个数 B.串中所含字符的个数 C.串中所含不同字符的个数 D.串中所含非空格字符的个数 6.组成数据的基本单位是( ) A.数据项 B.数据类型 C.数据元素 D.数据变量 7.程序段 i=n;x=0; do{x=x+5*i;i--;}while (i>0); 的时间复杂度为( ) A.O(1) B.O(n) C.O(n2) D.O(n3) 8.与串的逻辑结构不同的 ...数据结构是( ) A.线性表 B.栈 C.队列 D.树

史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历史、史料、史学研究 一、历史 1、历史这一概念的: 一是指作为历史科学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或简称为客体的历史; 二是指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认识和研究结果而写成的历史著作,即主体化的历史; 三是指历史学或历史科学。 2、历史的发展,具有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它的一度性, 3、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区别: 广义的历史包罗万象,分自然史和人类史两大类。两者有巨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界的变化,比起人类历史来,速度很慢,在短时期里甚至难以为人们所发现。 其次,自然界中的矛盾运动,相对于有意识的人类社会来讲,后者比前者无疑要复杂得多。自然科学可以在实验室里使自然现象上的某些现象相当准确地重现出来。而历史学家在人类上却看不到这样简单而又确定的重现现象。 二、史料 1、史料 所谓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史料分为四大类: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行为史料和口碑(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它是前人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2)实物史料又称为“史迹遗存”,它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3)行为史料指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4)口碑(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 2、各类史料均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

上述四类史料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以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无数存在过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都因缺乏记载而失传了。中介客体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小于原本客体。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是前人“心理的痕迹”,它在对历史的观察、判断、推论和表述时,要受到记载者分析判断中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史料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中介客体大于原本客体。 三、史学研究 历史研究的主体是指研究者本身。 历史研究的客体是人类的历史。中介客体、原本客体。 第二节史学概论的任务 史学概论的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因此,它的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 史料概论的基本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克服研究者与客观历史之间存在的种种障碍,正确地认识和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开展对史学本身的探讨,揭示历史研究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这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基本经验,用以指导当前的历史研究。这就是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 史学概论和相关学科的区别 1.史学概论与史学分支学科 2.史学概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3.史学概论与史学史 第三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 对于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史学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什么?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社会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其基本规 律和特点是什么?等等。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因此,也叫做历史观。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可编辑)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可编辑)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年度工作总结泸溪五中龚勇军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一、教学方面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 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但是由于一个是文化班、两个特长班学生水平差距较大程度把握不太准。 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上下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等等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 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大纲、努力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同时把一些较先进的理论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纪律方面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请假。 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 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方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如《国史大纲》、《放宽历史的视野》、《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极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历史知识和理论。 同时也挤出时间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足方面本学年度来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问题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将趣味性与时效性相结合还需要下功夫而且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也还缺乏一些有效地办法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地方向。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优生的辅导为高考做好准备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本人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近年来一直承担高三历史教学任务现将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求改善教学方法和思路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一、教学内容方面、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中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 夯实基础就是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建知识网络就是要在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在系统中的纵横坐标位置从宏观上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自考数据结构导论复习资料

数据结构导论复习 第一章概论 1.数据:凡能被计算机存储、加工处理的对象。 2.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在程序中作为一个整体而加以考虑和处理 3.数据项:又叫字段或域,它是数据的不可分割的最小标识单位。 4.逻辑结构需要注意的几点: ①逻辑结构与数据元素本身的内容无关 ②逻辑结构与数据元素相对位置无关 ③逻辑结构与所有结点的个数无关 5.数据元素间逻辑关系是指数据元素之间的关联方式或称“领接关系”。 6.四类基本逻辑结构(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和图形结构)的不同特点? 答:集合中任何两个结点之间都没有逻辑关系,组织形式松散; 线性结构中结点按逻辑关系依次排列形成一条“锁链”; 树形结构具有分支、层次特性,其形态有点像自然界中的树; 图状结构最复杂,其中的各个结点按逻辑关系互相缠绕,任何两个结点都可以领接。 7.运算是在逻辑结构层次上对处理功能的抽象

8.基本运算的含义? 答:假如是S上的一些运算的集合,是的一个子集,使得中每一运算都可以“归约”为中的一个或多个运算,而中任一运算不可归约为别的运算,则称中运算为基本运算 9.数据结构是指由一个逻辑结构S和S上的一个基本运算集构成的整体(S ,)。 10.数据结构涉及数据表示和数据处理两个方面 11.存储结构的含义和四种基本存储方式的基本思想? 答:存储结构是指按照逻辑结构的要求建立的数据的机内表示称为存储结构。 一个存储结构应包含三个主要的部分:存储结点、机内表示和附加设施。 存储结构包括四种存储方式,顺序存储方式、链式存储方式、索引存储方式和散列存储方式。 12.运算实现与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答:运算指的是数据在逻辑结构S上的某种操作,运算只描述处理功能,不包括处理步骤和方法;而运算实现是指一个完成该运算功能的程序,运算实现的核心是处理步骤的规定,即算法设计。 13.算法的概念和分类? 答:算法是指规定了求解给定类型问题所需的所有“处理步骤”及其执行顺序,使得给定类型的任何问题能在有限时间内被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 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 的态度也不同。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 益服务。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 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 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 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 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 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 《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传统社会流传。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

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级四个班的历史课。 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时的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作为教初三历史课的老师,我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

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虽然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但我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比较合理的复习计划,使大部分学生在最后的会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 本学期继续初二(2—6)班历史科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及教学成绩,都达到了学校的预期目标,但实验班(2)班的情况良好,普通班(3—6)班的情况相对差一些,这与学生的努力和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从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吸纳新知识,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几条经验: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自考数据结构导论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数据结构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214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几种算法时间复杂度中,最小的是( A ) A.O(log2n) B.O(n) C.O(n2) D.O(1) 2.数据的存储方式中除了顺序存储方式和链式存储方式之外,还有( D ) A.索引存储方式和树形存储方式 B.线性存储方式和散列存储方式 C.线性存储方式和索引存储方式 D.索引存储方式和散列存储方式 3.表长为n的顺序表中做删除运算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C ) A.O(1) B.O(log2n) C.O(n) D.O(n2) 4.顺序表中定位算法(查找值为x的结点序号最小值)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C ) A.O(1) B.O(log2n) C.O(n) D.O(n2) 5.元素的进栈次序为A,B,C,D,E,出栈的第一个元素为E,则第四个出栈的元素为( C ) A.D B.C C.B D.A 6.带头结点的链队列中,队列头和队列尾指针分别为front和rear,则判断队列空的条件为( A ) A.front==rear B.front!=NULL C.rear!==NULL D.front==NULL 7.深度为5的二叉树,结点个数最多为( A )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说明】 史学概论,是史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学科。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题活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史学概论的任务和目的: 史学概论的任务: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沿着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的道路,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史学概论的目的: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总结和概括国内外以往的与现今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与史学实践经验,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形态论及历史认识主体自身的研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而全面地揭示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分析史学研究中所运用的各类方法,权衡古往今来对于历史本体及历史规律的探究。考查历史研究成果的各种社会表现形态,从而明确历史工作者应具备的自身素养和所承担的时代使命,高屋建瓴的推动历史学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同步前进。 史学概念教法原则性建议: 一、应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史学形态以及主体自身的研究五大块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而全面的加以整合、分类成6大块(即正文中的6章),从而向学生展示出本学科的精华。 二、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取教师引导、补充、总结,学生自学、讨论的导学式、问题中心式、讨论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尽可能的把这一纯理论的学科知识“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解决。 三、应坚定以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百家争鸣的方针,分析解决学术问题,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授课时数建议: 史学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历史专业集中研究和阐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必修课,讲授总学时建议为30课时,每周两学时,一般应安排在第三学期。 【正文】 序:史学概论的对象、任务、方法 教学目的:从史学概论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扼要了解史学概论的对象、目的、任务、学习方法和意义等。 内容要点: 一、史学概论的概念 史学概论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史学概论的目的和任务

个人总结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cc13887674.html,)/工作总结范文/个人总结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初三初四年级七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能制定好教学、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有点仓促,有些学生未达到学校和家长的要求。本着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

全国数据结构导论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全国20XX 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数据结构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21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表长为n 的顺序表上做插入运算,平均要移动的结点数为( C ) A.n/4 B.n/3 C.n/2 D.n 2.顺序表中有19个元素,第一个元素的地址为200,且每个元素占一个字节,则第14个元素的存储地址为( B )b+(i-1)l A.212 B.213 C.214 D.215 3.由顶点V 1,V 2,V 3构成的图的邻接矩阵为???? ??????010100110,则该图中顶点V 1的出度为( C ) A.0 B.1 C.2 D.3 4.元素的进栈次序为A ,B ,C ,D ,E ,则退栈中不可能... 的序列是( C ) A.A ,B ,C ,D ,E B.B ,C ,D ,E ,A C.E ,A ,B ,C ,D D.E ,D ,C ,B ,A 5.由带权为9,2,5,7的四个叶子结点构造一棵哈夫曼树,该树的带权路径长度为(C ) A.23 B.37 C.44 D.46 6.在已知尾指针的单循环链表中,插入一个新结点使之成为首结点,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A ) A.O (1) B.O (log 2n ) C.O (n ) D.O (n 2) 7.已知一个有序表为(13,18,24,35,47,50,62,83,90,115,134),当二分查找值为90的元素时,查找成功时需比较的次数为( B ) A.1 B.2 C.3 D.4 8.在查找顺序表各结点概率相等的情况下,顺序按值查找某个元素的算法时间复杂度为 ( B ) A.O (1) B.O (n) C.O (n ) D.O (log 2n)

史学概论考试答案参考[1]

一、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面哪些选项具有同一种社会历史观?(A、C、E) A、人本主义 B、社会发展具有普遍规律 C、年鉴学派 D、人命天定 E、存在的都是“文本” 2.下面那些选项具有因果必然性?(A、C) A、饥渴难耐 B、猫抓老鼠 C、在一个小农经济社会,现代政治文明不可能发达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演进序列,有个三大阶段的表述,主要是(A、 B、C)。 A、人的依赖关系阶段 B、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C、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D、现代社会阶段 4.下面哪些说法比较科学?(C、E) A、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人们的物质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E、各种因素的合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5.下面哪些人是人本主义者?(C、D) A、孔德 B、密尔 C、马克思.韦伯 D、兰克 E、波普尔 6.下面哪些人是科学主义者?(D、E) A、文德尔班 B、李凯尔特 C、兰克 D、孔德 E、波普尔 7.下面哪些人是机械唯物论和教条主义者?(A、B、C、D) A、梅林 B、普列汉诺夫 C、拉法格 D、斯大林 E、毛泽东 8.“历史”主要有哪几层含义?(B、C、D) A、“大爆炸”以来的宇宙 B、人类过去的经历 C、指述说过去生活的历史书 D、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的历史学 9.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 A、“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B、历史归根到底不过是人们“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C、主体能动性每前进一步,就促使客观限定性后退一步。 D、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是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 10.关于偶然性和必然性、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你同意下面哪些说法?(A、C、D) A、豌豆荚中的豌豆的粒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结果。 B、能够预测说明事件是必然的,不能预测说明是偶然的。 C、只要把握了“初始条件”,就能够对未来进行预测。 D、知识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可以预见的。 二、判断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 “风水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天赋人权”。(×) 3.“人之初,性本善。”(×) 4.不同的社会阶级,它们的历史意识也会各不相同。(√) 5.民族有先进落后之分。(√) 6.“事实不过是历史剩下来的渣滓。”(×) 7.19世纪西方主流的史学派别——兰克学派声称建立“科学的历史学”, 所以属于科学主义者。(×) 8.没有人就没有历史。(×) 9.我们人类无法把握知识的未来发展。(×) 10.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应该“排除自我”,让史料说话。(×) 11.人和环境之间互相创造,但归根到底是人创造环境。(√) 12.“历史运动的原因在人之外。”(×)

人教版初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人教版初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虽然是老教师,我对教学工作丝毫不敢怠慢,我认真备课,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勤于听课学习他人长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我不管多忙在教每一节课前我都仔细研读教材和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明确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新课导入、子目之间的过渡语,然后拟定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取拟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因为所教学生整体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不主动。因此,我把握照顾全体,关注个别的原则。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多媒体教学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教学网站上有大量的课件资源,为节省时间,我通常采用下载加修改的方式准备课件,甚至期中、期末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也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 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注重新课导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历史谜语、历史迷案、历史故事、视频等导入。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述法加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思考。 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2020年10月全国数据结构导论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全国 2019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数据结构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 021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要将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转化为计算机所能表示的形式,其转化过程依次为() A. 逻辑结构、存储结构、机外表示 B. 存储结构、逻辑结构、机外表示 C.机外表示、逻辑结构、存储结构 D. 机外表示、存储结构、逻辑结构 2.若评价算法的时间复杂性,比较对数阶量级与线性阶量级,通常() A.对数阶量级复杂性大于线性阶量级 B.对数阶量级复杂性小于线性阶量级 C.对数阶量级复杂性等于线性阶量级 D.两者之间无法比较 3.下列关于线性表的基本操作中,属于加工型的操作是() A. 初始化、求表长度、插入操作 B. 初始化、插入、删除操作 C.求表长度、读元素、定位操作 D. 定位、插入、删除操作 4.在一个单链表中,若p 所指结点不是最后结点, s 指向已生成的新结点,则在p 之后插入

s 所指结点的正确操作是()A.s–>next=p –>next; p –>next=s; C.s–>next=p; p –>next=s; B.p –>next=s –>next; s –>next=p; D.s–>next=p –>next; p=s; 5.若有三个字符的字符串序列执行入栈操作,则其所有可能的输出排列共有() A.3 种 B.4 种 C.5 种 D.6 种 6.C 语言对数组元素的存放方式通常采用() A. 按行为主的存储结构 B. 按列为主的存储结构 C.按行或列为主的存储结构 D. 具体存储结构无法确定 7.根据定义,树的叶子结点其度数() A. 必大于 0 B. 必等于 0 C.必等于 1 D. 必等于 2 8.二叉树若采用二叉链表结构表示,则对于n 个结点的二叉树一定有() A.2n 个指针域其中n 个指针为 NULL B.2n 个指针域其中n+1 个指针为 NULL C.2n-1 个指针域其中n 个指针为 NULL D.2n-1 个指针域其中n+1 个指针为 NULL 9.在一个无向图中,所有顶点的度数之和等于边数的() A.1 倍 B.2 倍 C.3 倍 D.4 倍 10.若采用邻接表存储结构,则图的广度优先搜索类似于二叉树的() 1

史学概论-庞卓恒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庞卓恒版-部分名词解释汇编 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客观主义史学最大的“失”就在于这些史学家消极地放弃了他们主观上企图放弃、而事实上又不可能完全放弃的这种对“过去”的解释,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结果反而放弃了对本应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的争取。 6.实证主义史学: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分析,关注历史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历史当作一个客观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出隐藏在历史活动背后的规律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证主义史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7.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斯宾塞这种观点无可厚非。然而,他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就未免有些牵强;至于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与斯宾塞同时代的赫胥黎,在其《天演论》中,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其学术价值,不能完全否定。 8.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9.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正史亦都是断代史,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10.世界史,指其研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 11.国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关史书。 12.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 13.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 14.目录学:目是指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目录有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之分。群书目录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目录学就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15.版本学: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16.校勘:又称校订,更通俗的说法叫校对。是指用古书的原本或定本及有关资料进行核对,比较文字篇章的异同,订正其错误。即主要看其文字是否有脱、衍、讹、倒等情况。古代又称校勘为“校雠”。 17.辨伪学: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就会遇到有一部分古文献存在问题,或书名古而内容不甚古,或书与作者不一致等,因之产生了“辨伪学”。辨伪,即辨别古书的真伪。 18.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体温,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作为年轻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 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在期中考试时我任教的班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无论成绩的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