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十则》复习课教案

《论语十则》复习课教案

《论语十则》复习课教案
《论语十则》复习课教案

《论语十则》复习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一起参与我们的学习,大家高兴吗?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一句话来表达一下我们此时的喜悦之情吗?(生齐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句话就出自(生答:《论语十则》),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论语》,在温习中感受圣贤给我们的启迪。

二、复习目标:

①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准确翻译句子。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熟练背诵课文。

④感知圣贤的思想,在圣贤思想的引领下,去实践、求知。

三、复习导学: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它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五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二)自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温馨提示:注意其中的通假字,要读出还原后的字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

三省()吾身诲()女()知之是知也()(三)掌握重点实虚词意义。

温馨提示:复习方法要灵活,做到“词不离句”。

复习流程:

1、自我结合注释复习重点实虚词。

2、检测:解释下列括号内的词。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③吾日三省吾身()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⑤传不习乎()

⑥学而不思则罔()⑦思而不学则殆()

⑧是知也()⑨见贤思齐焉()

⑩死而后已()⑾其恕乎()

(四)知识归类

1、通假字(提示:解释要全面通,译为)

2、古今异义词(提示:古文中翻译出来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同,并且现在不再沿用的词意才是古今异义词)

3、词类活用(提示:根据翻译前和翻译后的词性判断)

4、一词多义(提示:结合语境解释意思)

5、特殊文言句式(提示:被动句注意句中有一个词翻译成“被”字;省略句以省略“于”、“之”为主;判断句的标志一般是“……者……也”“……也”“……者也”;倒装句一般表现为翻译出来的语序与原句发生了改变)

A找出下列各句通假字,请写该字及其本字、读音、意义。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诲女知之乎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一词多译: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可以为师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以丛草为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为之怡然称快()

项为之强()为人谋而不忠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恕乎()

(五)熟练翻译课文。

温馨提示:文言文翻译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六)熟练背诵课文。

复习流程:

1、先自我熟练背诵,边背诵边解决容易出错的字词。

2、按要求默写课文中有关语句。

温馨提示:先读准要求,再对号入座,最后确保书写无误。

①作者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只有经过恶劣环境考验才能看出君子品格的比喻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广阔的天空。”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阐释的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一个成语,。

⑥平时学习的知识要注意复习和运用,尤其到期末总复习时,应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_______。

四、品经典,谈感悟。

同学们,《论语》中的这些经典句子是“圣人”孔子先生的言行结晶。这些充满智慧的妙语总能启迪着我们的心灵。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总结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掌握了……

六、结束语: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老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那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环的照耀下,尽早建立能够符合社会道义的标准。

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继续践行圣贤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完善自我,好吗?

七、作业设计:

1、做完六年级上册的习题。

二、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光交替,匆匆不待,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春意,正如《次北固山下》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论证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思念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

答案:

1水何澹澹

2百草丰茂洪波涌起

3风正一帆悬

4归雁洛阳边

5水面初平云脚低

6谁家新燕啄春泥

7枯藤老树昏鸦

8问渠那得清如许

9商女不知亡国恨

10却话巴山夜雨时

11昨夜雨疏风骤

1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3故人具鸡黍

14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15开轩面场圃待到重阳日

二、理解性默写

答案: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文档 .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人教版(精品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课文感知: 论语》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深蕴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道德风范,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社会文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在阅读中,要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和热情。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导读:范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会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摸能力,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

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重复试验、二项分布的理解及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猜数游戏: 游戏:有八组数字,每组数字仅由01或10构成,同学们至少猜对四组才为胜利(请看幻灯片演示) 问题1:前一次猜测的结果是否影响后一次的猜测?也就是每次猜测是否相互独立? 问题2: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能否从概率角度解释?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从而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中,为本节课的学习做有利的准备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可以初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为定义的提出作好铺垫。 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满足学生的好奇之前让学生对这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并得出其特征,使定义的提出水到渠成, 从探究游戏中的第二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新知识,符合“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突出本节课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篇二: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进行了语文的模拟考试,试卷中出到了古文《赵普》,里面有这样一道题:赵普晚年手不释卷学习《论语》,请你写出《论语十则》中的一则,并谈谈你的理解。《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半学期的知识点,这道题目出得很特别,有一定的难度,既考到学生的旧识,又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时很多学生这道题答不出来,但我们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回答出来了,而且还答得不错。回想起上《论语十则》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教法适当,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回忆当时的教学案例以做反思:

《论语十则》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1)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班组姓名: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难点】孔子思想内涵的理解。文言字词的理解。 【方法链接】 1、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①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串连词义理解句子——思考整则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通假字及解释: A、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B、解释:先写出本字,然后再解释字的意思。 ③翻译课文时,抓住句子中的重点实词,采用添字组词法、词语置换法、利用注释法,结合具体语境来试着连缀成句,力争做到忠实于原文,语句流畅易懂。 【检查预习】 1、作者及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___”。提出了“仁”的思想,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在教育上,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论语》是一部记载_________及其弟子_______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2、读准字音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曾()子 3、熟读课文,划出文言文朗读节奏。 4、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标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生僻词句。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设计者:奚丽红刘延君 (郑重声明:本设计所有权归著作人及出版人拥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盗用本设计进行营利活动,更不得进行网络传播,一经发现,将诉诸法律,严肃处理。)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2.难点: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情预估】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 可能会有一种畏惧感, 教师要想方设法降低难度, 化难为易, 让学生亲近文言文。 【策略解说】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尤其是在学生程度一般的教学班,当以诵读为主;必要时每一则都可以领读数次,争取当堂成诵,然后解析词语。在学生程度较高的班级,可以适当拓展和延伸相关知识,也应围绕《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入门与铺垫 1.导言。讲讲“文言”与“白话”、“现代文”。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简练,可读性强。白话是古代的口语。当文言渐渐离开口语,定了形,并且在书面上占优势甚至占压倒优势的时候,照当时的口语写的文字是白话。文言与白话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用现代汉语写成的文章就叫现代文。 2.学法指导。讲讲学文言文的注意事项。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不依靠译文;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文言实词要积累,文言虚词也要积累。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我们在本课中都能见到,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虚词也要靠诵读,一时不怎么了解不要紧;读得多了,再加以比较、品味,就会弄懂的。 3.常识引领。 (1)说说《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2)认识圣人孔子。

优秀教学反思案例

第九模块的精华帖子及回帖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康巧红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7日星期五11:24 我觉得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课中教师先把“有六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法?”的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挑选的素材较切合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分法学生表达出来时,教师又追问:“哪一种较公平?”学生这时产生不同想法,实际上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上来看是孩子们对“公平”的认识不同,也就是数学的角度看法不同,价值观不同。孩子并没有错,但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第一次回答时就应该做出反映,并引导孩子们这节课要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出公平。这样才不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再改变一下教学的策略,认真反思,我相信这节课教师一定会对出现类似现象肯得到合理的处理,课堂驾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复习课课后反思 复习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片段: 一、小组学生交流: 1、生活中你常见哪些百分数? 2、哪些百分率可能小于100%,哪些百分率不大于100%,哪些百分率大于100%? 3、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百分数? 二、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见过的有90%、67%.45%........合格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2:发芽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3 发芽率可能等于百分之百。 话声一落就有学生反对:发芽率不可能等于百分之百,只能小于百分之百。 生3立即反对并解释: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 生2一解释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冷静下来思考:把这个问题放在生活中。但生2还是不依不饶。此时我知道在争论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宣布学生把这个问题放在课下处理。 生4我在商场用过百分数,是商场打折出售衣服时,我帮妈妈算衣服价钱。 课后反思: 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分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学习生活会因生成资源而丰富多彩。学生能说出“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说明孩子对百分率的意义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但一粒种子进行实验这只是他的想象,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对孩子来说,这个发芽率在生活中的产生又是陌生的,孩子的执着让我感动,查资料知道快速测试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的简便方法,介绍给孩子,另外又查找到新玉米大概发芽率可达90%以上、菜籽的出油率在50%左右等等。同时这些查到的资料让我也开阔了视野。 学生们的看法多样,产生了课堂乱草现象,教学的反思,不但让我解决了课堂问题,也提高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们受益了,同时让我教学中也增长知识,扩宽知识面,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B组:康巧红 回复: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韩慧丽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星期六21:10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精编教案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参考 0830 1311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山,仁者乐(ya?)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导学重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导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了解孔子及《论语》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②《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是知.(zhì)也 ②解释: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人教版(精品篇)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人教版(精品篇)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课文感知: 论语》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深蕴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道德风范,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社会文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在阅读中,要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和热情。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新人教版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②理解积累文中关于学习的成语、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收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修养 ②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难点 1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2、概括成语、收集格言,积累语言。 方法 点拨法、拓展法 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如果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可见中国古代的孔子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多么重大的贡献。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在学习中去感受孔子的人格魅 、背诵课文

1背诵(先小组后个人) 2、听写(共三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理解(口答) ①表明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②指出应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 ③表现儒家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问:以上三名分别人哪些角度进行阐述? 4、小结:《论语》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需大家反复朗读,仔细体味。 三、整体感知(三个方面内容) 1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 2、师归纳整理,出示小黑板。 ①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改之。 ②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结:孔子的这些思想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学习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它的意思,列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个人修养。 四、积累、拓展 1收集课内成语。 a、温故知新 b、不亦乐乎 c、死而后已 d、任重道远 e、择善而从 f、三人行必有我师 g、已所有欲,勿施于人。 2、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学习和修养的格言或故事。 3、师补充有关孔子的故事及语录,进行评述,以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扩大积累。 五、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早作准备,迎接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吧。 六、课后体验: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必做) 2、研讨与练习二P47 (选做) 附:课外摘录: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学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师:“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板书) 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第二课时 一、诵读前四则,然后学生质疑。 二、师引导学生学习,先疏通文意。 “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

《论语十则》导学案

25、《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巩固孔子和《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重点、难点); 4、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成语(重点); 5、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 在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中,我们学习了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六则论语,请大家一起背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则》是有关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的十则论语,是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 二、复习孔子和《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 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 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 但他的“仁政”学说影响深远,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前一直是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晚年致力于 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属语录体散文,共20篇。《论语》的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品德修养、教育原则等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主要文献资料。《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论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三、预习 四、读译课文:逐则理解重要字词和翻译((先在括号中解释粗体字,然后翻译,不懂的地方可相互讨论)(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译文: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译文: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译文: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译文: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译文: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译文: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译文: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 ()()()()() 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译文: 第二课时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 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生分析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可以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是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让学生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情况,理解前五则语录的意思。

《春》《论语十则》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春》(第二课时)教案 介休八中曹美芸 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 教学难点:张开想像的翅膀,在诗一般的语言中读出画、读出情。教法设计: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播放少儿歌曲《嘀哩嘀哩》,教师抓住第二段歌词“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导入:春需要我们用眼来观察,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随着朱自清先生去读春、去品春。 板书:春、读、品三字 二、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 1、以第一段为例,提问:这一段应怎样读? 生发表意见,朗读,师生评价 2、师:在“绘春”这一部分中,作者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图画,分小组选择其中一幅, 讨论:(1)这一段在朗读中应注意些什么,小组试写一诵读脚本。 (2)在这段中,你认为哪些语句写得精彩?为何精彩?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a、挑选两小组发表意见,指导学生朗读,进一步明确、规范诵读脚本的写法,在朗读时,范读、齐读相结合,读好为止。 b、在学生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对语言进行品味,若学生挑选的是“春风图”或“春草图”,教师可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目标检测》P56或P61练习,若未选,则暂不用此练习。 3、小结:写诵读脚本的基本方法及从哪些方面品味语言。

4、师:除了小组选择的语段,你还喜欢哪段?应该如何去朗读?对本段语言试独立作一赏析。 学生独立思考,发言、交流、朗读、评价 估计剩余语段均有学生提及 若在第2环节“b”处未做练习,可在此处涉及到时完成。 师:仿照《目标检测》语段练习题,你是否可以为其他语段设置一些问题呢? 提问,生作解答 三、你认为文章的结尾写得好不好?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文章再写一个结尾吗? 学生书写,交流、评价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品语言,确实感到春的世界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春天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人生之春也同样如此,让我们珍惜春天,努力奋斗,青年人,时间正翻看书页,请你着笔! 五、作业:收集咏春的诗词、佳句佳篇,制作一期手抄报。附: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感情基调用词准确 重音叠词叠句 停顿比喻、拟人、排比 语速、语调等虚实结合等 读品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论语十则导学案(已整理)

《〈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预习提纲】 1.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字词。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i)不 知是知(zhì)也 3.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4.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