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提纲

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提纲

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提纲
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提纲

必修2-复习资料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

结构: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合理的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卓越的结构是设计和制造者的重要追求)

从力学角度说,结构: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面积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时,结构就会被破坏。应力=F/S(F=内力,S=受力面积)

壳体结构:层状的结构。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的表面上

结构的类型:实体结构-结构构件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

体积中

框架结构: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特点-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

结构的稳定性: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要素:1.重心位置的高低2.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3.结构的形状等(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

结构强度:结构具有的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影响因素: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三角行是框架结构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连接方式:刚连接和铰连接)

结构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稳定性和强度的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

经典结构欣赏: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

第二章.流程与设计

时序: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有些时序可以颠倒,有些时序不可以颠倒)

流程: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

用流程图来表达流程,流程图的表现方式: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等方式

生活和工作流程: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

流程设计量等目标

实现的目标生产活动:提高效率、提高质量、节省资源、安全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

生产活动流程设计基本因素: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

流程设计的步骤:1.确定目标,明确任务2.分析基本因素3.明确主要事项4.确定时序,划分环节5.画出流程图6判断是否符合要求:否的话回到2继续,是的话结束

流程优化:对流程的改进过程

涉及的指标: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第三章.系统与设计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才能组成系统

构成系统的条件 2.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

一个整体

3.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系统类型: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实体系统、抽象系统

整体性(最基本的特征):1.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系统

的整体功能是各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2.要素影响整

系统基本特征体3.整体具有的功能大于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

相关性:组成系统各要素之间或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目的性: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区别

不同的系统的标志

动态性:任何系统都是动态变化发展着

环境适应性: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系统分析: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的过程

步骤:1.明确问题,设定目标2.收集资料,制定方案3.分析计算,评价比较4.检验核实,作出决策

系统分析原则:综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系统优化:在给定条件(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系统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系统设计步骤: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确定各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等

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

控制: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

(明确控制对象`控制目的和控制手段)

控制分类: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

控制系统:任何控制的实现,都要通过若干个环节,这些环节就构成了一个系统

◎(重点)控制系统分类:开环和闭环

干扰因素: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

反馈: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基本要求:1.必须是稳定的2.精确度必须符合要求,即系统的输出量与给定的值之差应

在控制的允许范围内3.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简答分析题

1.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答:人类在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寸,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合理利用。

2.技术的两面性?

答:任何客观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带来福音,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危害,在技术发明和使用的过程中,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目的不良、使用不当等情况的发生,始终坚持技术造福与人。3.专利的申请步骤?

答:提交申请→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4.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答:设计是技术成果转换的桥梁和纽带。技术促进设计的革新。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可以使人们的设计得以实现。

5.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答:高效,舒适,健康,安全

6.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静态的人和动态的人,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信息的交互

7.技术试验的作用?

答:技术试验是技术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推广等活动中,它不仅是对技术成功与否的验证,更是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优化技术的关键。对技术应用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

8.技术试验报告内容?

答: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等

9.设计的一般过程?

答: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10.设计的一般原则?(7个原则)

答: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11.问题的来源?

答:1.人类生活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2.由别人给出,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3.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

12.发现问题的途径?

答:1.观察日常生活2.收集和分析信息3.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13.模型在不同阶段的类型?

答: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

14.制作模型的步骤?

答:1选择合适的材料2.根据本地的条件,准备适当的工具和加工设备3.按设计图样划线4.对材料进行锯割、切削等加工5.装配6.对模型表面进行表面处理7.产品外观造型和色彩的评价;对产品结构、功能进行检测和试验,检验是否符合设计要求8.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

15.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答: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等

16.影响结构强度?

答: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

17.结构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

答:稳定性和强度,安全因素,审美需求,个性化需要,成本的控制和一定的使用寿命要求

18.生活流程设计基本因素?

答: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环境等

19.流程优化涉及到的指标?

答:工期优化(时间缩短,但是流程由依此进行向交叉或平行变化),工艺优化(材料的加工方法),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20.构成系统的条件?

答:1。.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

2.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3.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21.系统的基本特性?

答: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目的性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指:三个人构成一个系统,每个人都是系统的组成要素,如果三人之间的协作关系处理得不好,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个小皮匠顶个诸葛亮’指:三个皮匠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要素的功能之和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指:在一个系统中,局部对整体的制约,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罗丹砍去雕塑双手的目的’指:做事要注重整体效应,必要的时候,要舍得抛弃部分而保留整体

22.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答:明确问题,设定目标→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分析计算,评价比较→检验核实,作出决策

23.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

答:开环: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

闭环:系统的输出量返回到输入端并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

24.什么是反馈?

答: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5.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基本要求?

答:1必须是稳定的;2控制精确度必须符合要求,即系统的输出量与给定值之差应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3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知识点

一、结构的涵义:

1、结构的概念: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及功能。

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例苍耳子、飞机、导弹跟踪系统等)。

2、结构的分类:

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通常将结构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和壳体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它的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如实心墙、大坝等;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特点是,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它的受力特点是,外力分散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埃菲尔铁塔等。

二、结构的分析:

1、承受应力:

从力学角度来说,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容许应力)时,结构就会遭到破坏。用公式表示为?=F/S,其中F是内力,S是受力面积,?是应力。

构件的受力形式多种多样,基本受力形式有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很多情况下,构件可能同时受到几种不同形式的力的作用。(结构的受力分析)

2、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材料等。对于一个结构而言,如果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就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倾倒。

3、结构的强度: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三角形是框架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用材料最少。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铰连接和刚连接。铰连接是指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刚连接是指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架的连接。

三、结构的设计:

结构设计应以一种或几种功能的实现为基本目标,应满足设计规范,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功能、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对于任何结构的设计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步骤:确定结构设计方案———绘制简单结构设计草图———做出模型或原型

四、结构的欣赏:

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上。古今中外许多能工巧匠把结构的功能与形式恰当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经典的结构。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知识点

一、流程的涵义:

1、流程的概念: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任何流程都反映了一定的时序,体现出一定的环节。⑴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如:切种、布种、掩种环节,冲片和印片环节等。(2)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如:先切种→ 再布种→后掩种。

2、流程的表达(流程图):

依据流程的性质及人们的表达习惯,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方框图、示意图、程序等。

二、流程的分析:

1、生活与流程:

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做事,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2、生产与流程:

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简单流程图的识读: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三、流程的设计:

1、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⑴提高效率。⑵提高质量。⑶保证安全。⑷节省资源。⑸提高管理水平。⑹提高经济效益。⑺其他,如注意环保、方便操作等。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

研究内在属性与规律,就是流程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因素。

生产活动中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

不同行业的流程设计中考虑的基本因素各有差异。

3、流程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第四步:分析各事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第五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注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4、学画流程设计的框图: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四、流程的优化:

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2、流程优化的内容:

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下降。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3、流程优化的条件:

⑴内部条件:对流程内在机理和规律的深入了解。比如对洗涤原理的了解,就会在流程中安排两次漂洗;

⑵外部条件:设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或完善,以及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比如,只有在具备锻压设备时,才可能将法兰盘的加工改为少量切削加工。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知识点

一、系统的涵义:

1、系统的概念: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2、系统的组成、类型: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需要,可以对系统进行不同的分类。如,可把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的系统(如生态系统),人造系统是由人工制造加工而成的系统(如计算机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也可把系统分为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实体系统是实物形态的(如生物系统、机械系统),抽象系统是非实物形态的(如哲学系统)。

3、系统的基本特性:

系统的基本特性主要有整体性(全局、集合)、相关性(匹配、关联)、目的性(功能)、动态性(更新)和环境适应性(自适应)等,这些特性都体现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结合课本相关案例,学会运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的系统)。

二、系统的分析:

1、系统分析及其目的:

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订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方案的过程。

目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决策。

2、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明确问题,设立目标——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分析计算,评价比较——检验核实,作出决策。

(结合田忌赛马案例)

3、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

系统分析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丁谓修复皇宫)、科学性原则(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和综合性原则(孝襄高速公路)。

三、系统的优化:

1、系统优化的目的:

系统的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利润;最短的工期——更多的工程量;最少的能耗——更多的产品;单位面积土地——更高的农业产量。(案例:农业间作套种,家具利润问题等)

优化目标;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不能人为调节);影响因素(可以人为调节)。

2、系统优化的方法:

数学模型——最优解;科学估算、试验——满意解。结合案例,分析系统优化的实现。

四、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的目的、方法与过程:

系统设计是对各种各样的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筹划研究、评价实施、运行改善等,直到完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实际系统的过程。

系统设计要考虑其目的与要求(以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最优为目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整体优化,统筹兼顾)等问题。

2、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等。

3、简单系统的设计:

了解系统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的设计过程,写出系统设计或系统优化设计的书面方案,包括必要的设计草图以及量化数据。(案例: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

控制与设计

一、控制的手段与应用

1.控制的手段

⑴控制的含义:案例分析:大禹治水P96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这就是控制。

理解任何控制现象,都要明确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和采取什么控制手段。

例如:人力三轮车转弯过程中的方向控制问题,其控制的对象就是人力三轮车,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三轮车行驶的方向,控制的手段是骑车人通过双手转动车把,改变前轮的方向并带动后轮。

⑵控制的手段:控制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

从控制过程中人工干预的情形来分,控制有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人工控制是在人的直接干预和全程干预下进行的。人工控制又称手动控制。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事物的变化准确地按照期望的方向进行。按执行部件的不同,控制可分为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等。

有时,控制手段又可以综合的。案例分析:从手摇扇到空调器P98

2.控制的应用

控制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周围的环境,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

生产中往往需要对温度、湿度、压力、速度及加工动作等进行控制,控制在生产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控制在军事、国防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阅读:控制论P101

二、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1.控制系统

案例分析: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控制的实现P102

案例分析:电风扇的风速控制的实现P102

任何一种控制的实现,都要通过若干个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一个系统,我们称之为控制系统。一般的控制过程都有一个输入和一个输出,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控制系统一般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2.开环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这种控制系统为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定时控制系统、楼宇的防盗报警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园的音乐喷泉自动控制系统等。

案例分析:自动门的控制系统P103

在控制系统中,为了分析的方便,常采用方框来表示系统的环节,用单向信号线来表示系统信号传递的方向,这种图称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它表示了系统的各个环节在系统中的位置、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开环控制系统,通常可以用下面的方框图来描述:

输入量即控制系统的给定量,如游泳池进水的设定时间;输出量(被控量)即控制系统所要控制的量,也是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如游泳池的水位;被控对象即控制系统中所要求的装置或生产过程,如游泳池;执行器即直接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装置或元件,如进水阀门;控制器即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出控制命令的装置或元件,如控制电路;控制量即执行器的输出信号,如流过阀门的水量。

案例分析:水泵抽水控制系统P104

3.闭环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出量返回到输入端并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

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如下:

检测装置测量出被控量并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是比较器,它将给定量与所检测的被控量进行比较,求出偏差值;控制器将这一偏差值进行运算处理,并向执行器下达控制指令;执行器根据指令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从而使被控量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闭环控制系统多了一个由检测装置组成的环节。

三、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1.干扰因素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给定值)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因素。

有的干扰因素是环境造成的,如影响自行车行驶速度的变化的自然风等;

有的干扰因素是人为原因所致,如影响飞机导航信号的手机信号等。

在控制系统中,干扰因素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若干个。如战士在大风大雨中进行射击练习,风和雨都是子弹命中准确度的干扰因素。控制系统在工作中必须克服干扰,使被控量稳定。

案例分析:电视机P109

有些情况可以利用干扰因素实现某种目的。如在军事演习中,红方利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对蓝方的信息指挥系统进行干扰,使之不能正常工作。

2.反馈

(1)什么是反馈

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就是反馈。

案例分析:投篮P110

利用反馈来分析和处理被控制对象,通过系统的书出来调整系统的行为,使系统沿着预期的目标运用的方法,称为反馈方法。如普通电水壶将水加热至沸腾时,需要人工关闭电源,而自动电水壶具有挡水沸腾时自动切断电源的功能,终究是运用反馈方法实现自动控制的结果。

(2) 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从反馈来看,闭环控制系统就是指在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问题,输出量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核心是通过反馈来减少被控制量(输出量)的偏差。

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能够克服外界干扰,使被控量控制在给定值附近。

案例分析:供水水箱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P112

案例分析:加热炉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P113

(3)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的比较

开环控制系统一般结构简单,适用于控制精度要求不高而系统本身的元件又比较稳定的场合。

闭环控制系统设计比较麻烦,结构相对复杂,构成控制系统的成本较高。闭环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用于要求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场合。

3.功能模拟方法: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用“模型”模拟“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就是功能模拟法。

阅读:功能模拟方法的提出P115 思考:功能模拟方法对技术有何意义?

4.黑箱方法:把将要研究的系统作为黑箱,通过对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研究,进而推断出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方法,就是黑箱方法。黑箱方法提供了一种不必打开黑箱就可以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方法。例如,通过输入图像、电或声音信号,观测、分析脑电波的输出反应,研究人脑对视觉或听觉信息的传递、变换和处理功能,得知人脑内部结构的细节,就是黑箱方法的运用。

四、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

设计好一个控制系统,应该明确这个系统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所要控制的对象是什么,被控制对象有哪些重要的特性,被控量和控制量分别是什么,外界的主要干扰因素有哪些,选择怎样的设计方案既能达到目的,又能经济、易于实现,如何选择设备和元件,等等。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是选择开环控制还是闭环控制,应根据对控制精度的要求以及条件的可行性而定。能达到控制目的,采用易于实现的控制方式,降低控制成本、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是我们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还包括画出必要的设计图纸(控制电路设计或系统结构设计)和实施图纸、撰写说明书等。

(1)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相对比较简单,在明确设计要求,明确被控对象、被控量和控制量后,即可考虑具体控制系统的方案。例如:普通电风扇控制系统的设计,被控对象是电风扇,被控量是电风扇输出的风速,控制量是电机的转速;若是具有定时功能的电风扇控制系统的设计,则需在开关环节加一个定时器。

案例分析: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设计P119

设计要求:电吹风能根据不同的挡位(如冷风挡档、热风挡)输出不同种类的风。

设计分析: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是电吹风装置,被控量是风的速度和温度,控制量是电机的电压,干扰因素是房间温度、电源电压的波动等。

电吹风的控制工作过程:电吹风是要将其内部电热丝的热量通过一个小电风扇扩散出去。

方案构思:选择开环控制系统实现电吹风的控制要求。

设定风的档位就设定了电机的电压和电热丝的阻值,接通电源后,电机带动一个小风扇转动,产生的风通过电吹风的电热丝,输出的就是与设定的风种相对应的风。

确定了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后,画出必要的电气线路图,选择适当型号的元件和配件,进行组装、调试。

(2)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基本要求:

第一,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要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

第二,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必须符合要求,即系统的输出量与给定值之差应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三,闭环控制系统应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在进行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时,几项控制要求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全面解决或有所侧重地解决。

案例分析:抽水马桶水箱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P120

设计项目:抽水马桶水箱的自动控制系统

设计要求:⒈当水箱中的水位低于达到某一指定高度时,进水口立即进水。

⒉当水箱的水位达到某一指定高度时,进水口立即停进水。

⒊控制系统对控制精度和系统的稳定性均没有特别的要求。

设计分析:⒈从设计要求来看,这是一种自动控制,因此选择闭环控制系统。

⒉被控对象是抽水马桶的水箱,被控量是抽水马桶水箱水位的高度,控制量是进水管的水流量(即进水量),水箱水位的高度与进水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⒊主要干扰因素是水箱的出水流量。

方案构思:采用浮球作为水位高度的检测装置。当水箱的水位低于水箱的某一高度时,出现了水位差(给定的水位高度与实际水位高度之差),这个信号通过浮球、连杆机构传给进水阀,使进水阀打开,从而水箱进水;当水箱的水位达到水箱的某个高度时,水位差为零,进水阀关闭。

水箱水位的控制过程:拨动冲水旋钮,使出水阀打开,水箱冲水,与此同时,进水阀打开,水箱进水,直到指定水位时,进水阀关闭。

2.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案例分析:自动升旗简易控制装置的设计P121

本单元小结:

事物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沿着某一确定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控制。人类的控制现象自古就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自动控制得以迅速发展。控制的手段多种多样,控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开环控制系统是指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的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是指在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通常可以用方框图来表示。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就是干扰因素。反馈是闭环控制系统的重要特征,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外,功能模拟方法、黑箱方法在控制系统设计以及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要明确控制目的、控制对象是什么,要弄清干扰因素以及被控量、控制量,选择经济、易于实现的手段来实现。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必修)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必修) 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B) 减数分裂 (meiosis)是进行有性 生殖的生物在形成生 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 的细胞分裂方式。在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 色体只复制一次,而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 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 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 要通过有丝分裂产 生,有丝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 胞分裂一次,新产生 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B) 1、精子的形成过程: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 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 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 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形成部位——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不 同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

点细胞质分裂方式 均等分裂两次均为不均等分裂 子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2种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 体 是否变形 有变形期无变形期 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 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 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配对的两条染色体;②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③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 ............ 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B)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B) 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 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有则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没有同源染色体特殊行为的是有丝分裂, 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分离行为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减Ⅱ前期减Ⅰ前期减Ⅱ前期减Ⅱ末期有丝后期减Ⅱ后期减Ⅱ后期减Ⅰ后期高等动物(2N) 精卵(2N) 卵细胞(N) (N) ( 母 本 ) 减 数 分 裂 ( 父 本 ) 减 数 分 裂 有丝分裂 受精作用

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复习提纲及试题_试题_试卷_必修2_人教版

高一必修2复习提纲及试题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练习】 1.主族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除氢) A.一定是8个B.一定是2个 C.一定是18个D.是2个、8个或18个 2.若某ⅡB族元素原子序数为x,那么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位于 A.ⅢB族B.ⅢA族C.ⅠB族D.ⅠA族 3.已知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B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A、B元素 A.一定是第二周期元素B.一定是同一主族元素 C.可能是二、三周期元素D.可以相互化合形成化合物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_______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点燃点燃 4Li + O2 Li2O 2Na + O2 Na2O2 2 Na + 2H2O =2NaOH + H2↑ 2K + 2H2O =2KOH + H2↑ 2R + 2 H2O =2 ROH + H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____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通用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总结

通用技术必修2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一、机构的涵义 1、结构的概念:A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结构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2、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的一般分类:B 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结构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既能承受竖向重力荷载,也能承受水平方向的荷载,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 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埃菲尔铁塔等。) 二、结构的分析 1、对简单结构进行受力分析B (结构的五种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弯曲力、扭转力) 2、分析结构稳定性的因素B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①重心的高低、②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的大小、③结构的形状。 3、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B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①结构的形状、②材料、③连接方式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刚连接和铰连接。 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外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 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如:榫接、胶接、焊接 4、结构与功能的关系:B 结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也直接影响事物的功能。 三、简单结构的设计 1、简单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A 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要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 2、设计简单结构,并能呈现设计结果:B ①设计项目——②设计要求——③设计分析——④设计方案——⑤呈现草图 (如:设计相框、雨伞架、垃圾桶、鞋柜、衣架、笔桶等) 四、结构的欣赏 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案例A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 一、流程的涵义 1、流程的涵义:A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包含环节与时序。 2、流程在生活工作、生产中的意义:B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通用技术会考知识点总结 必修2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 知识点1:结构的涵义 (1)从广义上:结构是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结构决定了物体的与。 (2)从力学角度来说, 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的形态, 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不同结构的受力能力是不一样的) 知识点2:组成结构的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拉力: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 压力:挤压物体的力 扭转力: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 弯曲力: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弯曲的力 剪切力: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 知识点3: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 (1)实体结构:利用自身来承受自身荷载,主要承受压力(如实心墙、大坝等)(2)框架结构: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既能承受压力又能承受拉力(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3)壳形结构: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壳顶受压力时将压力均匀扩散。(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知识点4:结构的稳定性(注意与结构强度的区分) 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形式的能力。用于描述阻碍翻倒或移动的特性荷载 简单的说就是直接施加在结构上的力 1、恒载(永久性荷载):作用在结构上长期不变的荷载,如结构自重 2、活载(可变性载荷):作用在结构上可变的荷载,如风荷载、雪荷载等 3、偶然荷载:设计基准期出现的概率很小,一旦出现其量值很大且持续时间很短的荷载,如爆炸力、撞击力等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1)结构的支撑面积(支撑面积越,越稳定) (2)结构的重心(重心越越稳定,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支撑面内) (3)结构的形状(三角形的稳定性) 知识点5:结构的强度 结构的强度即构件和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 影响强度的因素:、形状(结构的外部形状和横截面形状)、材料连接方式(铰连接、刚性连接) 相同材料,相同截面积,不同截面形状的构件强度不同: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知识点填空)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和 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 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 和 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 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5、人口增长模式由 、 、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自然增长率= 率- 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原始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传统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现代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 率的转变。影响人 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 。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 和 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 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 型向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 型向 型过渡阶段,我国是 型。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极为 生产力水平 ,死亡率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 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 ,死亡率有所 工业革命以后 人口增长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 ,医疗水平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 和人口 。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 或 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和 。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旧大陆(欧洲、 非洲、亚洲)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 新大陆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拉丁美 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各国经济发展 不平衡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 分布不均的状况 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主要是由于 ;拉丁美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 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 、 、 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2) (3) 。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 往往起主导作用。 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 空间人口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 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 促进 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 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人口压力;但造成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提供人才和廉价的劳动力 ;但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环境压力。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 ,所以 是衡量环境承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自发迁移 流量增大 内地到沿海、农村 到城市、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 工潮”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清单

高一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1-4章复习提纲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通用技术知识点(必修2)(1)

技术与设计2: 第一章 结构与设计 结构决定着物体的性质和形态。 实心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埃菲尔铁塔等。)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铰连接和刚连接 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外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 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如:榫接、胶接、焊接 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 (如:设计相框、雨伞架、垃圾桶、鞋柜、衣架、笔桶等) 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上。 —— 技术 与 文化 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第二章 流程与设计 (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对生产: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例:自动流水生产线的发明、农业庄稼的种植流程)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 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时序与环节:a ⑴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 ( 例:买票→ 候车→检票→上车。) ⑵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 5、流程图的识读和分析:c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 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 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 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总体上:流程设计应该要研究内在属性与规律。 具体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和资金、环境等。 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加工处理方法。 工艺:不同产品的工艺要求各异,流程设计也不同。 设备:生产设备的水平往往决定了流程的自动化水平。 人员和资金:不同的技术水平和必要的资金影响生产的过程、质量和周期。 环境:关注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环境对生产的反作用。

2020年整理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二复习提纲.pdf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结构的五种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弯曲力、扭转力) 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结构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 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 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 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埃菲尔铁塔等。) 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的能力。 、②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的大小、③。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①、②、③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和。 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外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 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如:榫接、胶接、焊接 结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也直接影响事物的功能。 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和要求,因素,公众和使用者 对设计对象的控制要求和一定的等。 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上。 ——与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 一、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 1、流程的含义:a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包含环节与时序。 2、流程对生活工作、生产的意义:b 对生活工作: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 (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对生产: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例:自动流水生产线的发明、农业庄稼的种植流程)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 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时序与环节:a ⑴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例:买票→候车→检票→上车。) ⑵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4、常见的流程表达方式(流程图):a 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等。 5、流程图的识读和分析:c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二、流程的设计 1、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c 总体上:流程设计应该要研究内在属性与规律。 具体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和资金、环境等。 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加工处理方法。 工艺:不同产品的工艺要求各异,流程设计也不同。 设备:生产设备的水平往往决定了流程的自动化水平。 人员和资金:不同的技术水平和必要的资金影响生产的过程、质量和周期。 环境:关注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环境对生产的反作用。 2、流程设计的基本步骤:a——见右图 注: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对于有严格时间 的时序,要标注时间。 3、简单流程的表达:c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 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 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 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 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例:小铁锤的锤头加工流程图:下料→划线→锯削→锉削→划螺孔中心线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7周期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2遗传和进化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1、(理解)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试验材料的原因 (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条件下是纯种;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理解)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 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 1 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 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 1 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 1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3、(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①试验现象:P:高茎×矮茎→F1:高茎(显性性状)→F2:高茎∶矮茎=3∶1(性状分离) ②解释: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与d,受精就有四种结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构成情况是DD∶Dd∶dd=1∶2∶1,性状表现为:高茎∶矮茎=3∶1。 测交:让杂种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证实F1是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正确性。 注意:杂交和自交可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测交可以验证显性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4、 5、 型的概念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准确的含义:含有等位基因的个体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高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 6、(理解)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全书复习纲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 ;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 、F 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物理必修2复习提纲

粤教版物理必修2 复习提纲 一、曲线运动 1、深刻理解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点 (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特点:○ 1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②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因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3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2、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基本关系:○ 1分运动的独立性;○2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3运动的等时性;○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深刻理解平抛物体的运动的规律 (1).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不为零且沿水平方向。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初速度与恒力垂直,物体做类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 通常,可以把平抛运动看作为两个分运动的合动动:一个是水平方向(垂直于恒力方 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一个是竖直方向(沿着恒力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平抛运动的规律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初速度V 0方向为沿x 轴正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 轴正 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在该坐标系下,对任一时刻t. ①位移 分位移t V x 0=, 221gt y =,合位移2220)21()(gt t V s +=,02tan V gt =?. ?为合位移与x 轴夹角. ②速度 分速度0V V x =, V y =gt, 合速度220)(gt V V +=,0tan V gt =θ. θ为合速度V 与x 轴夹角 (4).平抛运动的性质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重力的作用,故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二、圆周运动 1.匀速圆周运动 1. 定义: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度都相等的圆周运动。 2. 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 (1) 线速度V :大小为通过的弧长跟所用时间的比值,方向为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v=s/t ; (2) 角速度:大小为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时间的比值,有方向(暂不研究)。 ω=φ/t (3) 周期T :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频率f =1/T (4) 转速n :每秒钟完成圆周运动的圈数。

浙江省高中通用技术知识点汇总.-高中通用技术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 a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 [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a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c (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关系:b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 2.技术的两面性:a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例:电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3.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b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a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 三、技术的未来 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b 对“技术的未来”的追思和憧憬,既不需要技术迷惘中的旷世悲怆,也不需要技术崇拜中盲目乐观。理性地看待技术,应以负责、更有远见、更有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的内涵:b 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例:书写工具的发展、电动剃须刀的发展。)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b ①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例:白色污染和可降解餐具) 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③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例:早在16世纪达芬奇就设计了飞行器,但当时技术水平不够,导致飞行器难以实现) ④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电灯发明之后,人们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灯泡) ⑤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发展的技术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例:计算机、打印机的发展改变了设计的手段)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工艺等,艺术设计侧重于色彩、造型、审美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1.人机关系的含义:b 当我们使用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当人们身处某一环境的时候,这时的人机关系就体现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机”是指计算机、机器、工具、仪器、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以及劳动保护用具等等。在人机关系中,往往存在复杂的多方面关系。不一定要有接触。(例:开门、乘电梯) 2.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a ①高效人机协调,提供人的工作效率。例:“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铁锹作业试验”。 ②健康长期使用,产品对人的健康不造成不良影响。例:高跟靴、设计不合理的椅子 ③舒适产品使用中,人体能处于自然状体,感觉舒适。例:培土小工具手把处理 ④安全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生理上的伤害。如:安全帽、安全带、课桌角等 3.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a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首先应明确设计涉及哪些人机关系,其次要考虑这些人机关系涉及哪些因素和技术指标,此外还就注意处理以下方面的关系: ①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例:要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考虑不同人种的身体差异) ②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例:宾馆床位之间距离的设计) ③人的心理需求和人的生理需求(例:咖啡屋设计以暖色调为主,办公空间一般应以冷色调为主) ④信息的交互(例:电话机的无液晶屏显示、有液晶屏显示、可以视屏通话。案例:汽车的颜色) 三、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1.技术试验的重要性:b 我们通常将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称为技术实验。(例:技术试验卫星) 重要性: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对技术应用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技术试验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例:阿什塔比拉河桥的垮塌、青霉素皮试试验)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分类,技术试验可以分为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等。 2.技术试验的常用方法:a ①优选试验法:例:不同品种水稻的对比试验等。 ②模拟试验法:例:汽车碰撞试验;大坝水利试验(缩小比例模拟)等。 ③虚拟试验法:例:计算机虚拟火星探测器模拟登陆动画等(用计算机模拟)。 ④强化试验法:例:砖块等施工材料的抗压试验、耐火试验、水管抗压试验 ⑤移植试验法:如:橘子从长江以南移植到长江以北的种植试验。许多生物领域的试验。 3.简单的技术试验:c 技术试验的实施与报告的写作 技术试验的实施步骤:制定试验计划、抽取样本、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技术试验试验报告项目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 技术试验在设计中的作用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问题、深化认识、推动技术设计的发展。特别是在设计的后期,对设计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试验,可以为设计的评价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 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 1.设计的一般过程: a ①发现与明确问题、②制定设计方案、③制作模型或原型、④测试、评估及优化、⑤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方案优化可以对三种典型人群,即专家、潜在客户、用户进行征求意见。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阶段或步骤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循环,不能将 科学是通过各种方法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理论,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居里夫人发现镭等。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如:瓦特发明蒸汽机、贝尔发明电话、恩格尔巴特发明鼠标、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 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更多地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