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世纪,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21世纪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学会学习才能够学会生存,然而我们受传统一次性教育观念的影响,还缺乏将教育贯穿一生的观念与行动;

*21世纪要求所有的公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其创造力和才能,积极地参与社会的民主发展进程,而社会提供给成人参与教育与学习的机会却明显不足;

*21世纪是知识决定发展的时代,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和分配不公,成人将面临由此造成的受教育机会差距拉大的危险;

*21世纪的全球化和技术创新日益深入地影响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的变化问题开始与成人学习密切相关。成人教育需要扩展服务的领域,其内容要扩大并涵盖到人们一生之中的工作与就业、技能的提高与更新等各个方面。

面对新世纪的发展形势,成人教育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视野,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形成新的发展战略。

伴随着新的成人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建立终身教育框架下的成人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化社会的建立,渐渐形成一种趋势,成为世界成人教育发展的主流。

一、全球化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前苏联的解体,世界在没有发生重大战争的情况下,悄然而急速地出现了三个基本变化:第一,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的绝大多数采取了市场经济的取向,它冲垮了一个又一个僵化的经济体制;第二,发达的信息传播技术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封闭的经济壁垒,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第三,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资本,已开始成为个人、企业、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和最富有活力的力量。所有这些,都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浩浩荡荡的发展潮流。而在经济与教育的互动中,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又必然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深入地发展。

教育全球化首先表现为全球教育价值观念的整合与快速更新。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各国制订教育发展战略的共同指导思想;普及基础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各发展中国家所共同追寻的教育目标;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绝大多数国家教育技术更新换代的首选方式;而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运作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文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教育全球化的概念必然会被赋予越来越深刻的内涵。

加入WIO之后,我国经济必将进一步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在世界经济框架中按照国际准则运行。同时,我国国民的教育价值观念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不仅需要懂得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规范和经济运行规则,而且更需要广泛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掌握国际经济社会的行为准则,成为全球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能够与人共同生活的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

需求推动发展。在教育需求日益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理应增强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克服单一文化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以培养"世界中的中国人"为前沿发展目标,在进一步传承中国特色文化、陶冶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判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联系,普及世界多元化文化和国际经贸知识,让国人尽快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同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在引导全社会教育需求发展的过程中,加快自我发展,增强驾驭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机遇和风险的能力,培养和培训能够适应和驾驭世界市场的中国人。

2001年12月11日,经过13年的艰苦谈判,中国加入了WT0,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彻底融入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现行的各种体制和规则、政策与WTO的基本原则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入世”对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教育体制、市场游戏规则,甚至人才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严重的挑战。我国教育作为服务性产业之一,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定,对WTO所有成员国开放。这无疑会给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但同时对我国现行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办学机制、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育法规等方面是一次冲击和震动。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作为服务贸易范畴的"教育服务"主要有四种活动方式,远程教育、出国留学、海外办学、人才流动。从WTO各种条款来看,我国教育服务市场的开放主要在高等教育。面对着世界教育大市场的巨大冲击,要提升高等学校的竞争力,必须加快高校国际化的进程。办学理念、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学计划、人才培养、学生教育等都要与国际接轨。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以下三大特点,即: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视野上突破国界与着眼于世界的开放性;在高等教育发展内容上注重各国经验和趋势的同一性或共同性;在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水平上追求现代性和先进性。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学生,才有可能办成一流的学校。我们在国际化方面主要应做好以下具体工作,如:引智引资;合作研究与合作办学;国际学术交流;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等。

从我国对教育服务等9个领域进行的承诺来看,下一步首先遭到冲击的是我们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作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和办学者,必须具备紧迫感和责任心,从办学政策到办学理念,从现行制度到办学手段等方面,认真研究、认真规划,尽量减少教育市场开放后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震动和损失。另外,高校全日制教育的扩招和民办院校的进入,也对成人高等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冲击。按照“云南省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要求,云南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从2000年的4.91%提高到2005年的8%(争取达到10%,全国平均水平15%),普通高校在招生(包括成入高等教育)规模将从14.77万增加到25.22万(达到10%,为30万左右)。由此可见,普通高校的全日制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是多种形式办高等教育,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仅靠全日制“一条腿”走路,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终身化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倡导下,终身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并且日益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主导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并且成为教育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跨国公司大兼并现象,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焦点口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在的时代已经是一个快速多变的时代。不能应对变化的企业、社团、学校乃至国家,一定会被时代"淘汰出局";而不能应对变化的个人,也自然会被时代甩到后面。时代在变化,机会也在变化,过去的机会今天可能恰恰是负担,未来的机会则在变动中若隐若现。为了应对变化,美国社会风行一时的两个名词是"公司重整"(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和"个人时速"(Personal Speed),其基本共识是:应对变化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将决定未来的命运。无论是"公司重整",还是"个人时速",最重要的方略只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教育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具有缩短人的学习过程和提高认知能力的功能。终身学习的社会需求必然推动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

成人高等教育,由它所具有的对人的职业生涯的广泛覆盖性和可持续发展等特性,正在成为教育终身化的前沿领域。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将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日臻完善,将成为主导终身教育前景和未来的有生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就业和再就业市场发生了许多变化。在职及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持续增长,除短期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外,要求系统接受"专升本"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等学历教育的人数逐年递增。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与创新能力以及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国家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已势在必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都明确提出了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历史任务。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构建区域性和社区性终身教育体系列入战略发展目标,把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多样化和连续性的学习选择机会,培养公民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创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也正是成人高等教育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使教育的境界有了一次新的飞跃。的确,如果仅仅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学习型社会”,我们可能无法真正认识之、实施之、实现之。事实上,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学习型社会”所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形态,社会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享有学习的权利,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在实践终身学习,成为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社会;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学习型社会”所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和财富,从而推进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学习型社会”所关注的是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在学习型社会中,人是教育学习的中心,是教育学习的基础,也是教育学习的目的,人在教育学习中得到成长和全面和谐的发展;从教育未来学的视角,“学习型社会”所强调的是对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学习和培养,从而建立通向未来社会的桥梁,它又是对前面社会的一种扬弃,对人类社会的精神与物资文明的保留和继承,也是对一切新事物的创新。正因为这样,“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社会,也是最佳的社会形态,是世界各国所追求的目标。

就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发展水平而言,实施和实现“学习型社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教育目前仍然处在不均衡、不全面的发展阶段,教育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高层次的教育需求,既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更达不到“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实施和实现学习型社会,发展各类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综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增强教育的整体供给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重视和发展成人教育应该是发展各类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增强教育供给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与学习型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实施和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条件。对此,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秘书长谢国东提出:

首先,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在纵的方面,它包括人在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各时期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在横的方面,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而终身学习则是强调人的学习的自主性,整个一生都在自主学习,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显然,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不等于成人教育。但是,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形式,成人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和学习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

其二,成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成人学习者服务。一方面,它的指向是为每一位成人学习者。除普通学校在校的青少年之外,一切社会成员都是成人教育的服务对象,包括那些国有的、非国有的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也包括不在职的下岗(转岗)人员服务和离退休的闲散在家的老年人员,总之,为他们提供教育和学习服务。另一方面,既可以是为组织的利益服务,也可以为成人个体的利益提供帮助,为他们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休闲

欣赏等精神上的需要服务。总之,成人教育这一根本性转变,更能体现学习型社会教育的本性。

其三、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四,成人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成人教育具有终身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特点,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内容可以无所不包。成人教育以成人为中心,以成人的需要及问题为中心,选择适合的成人教育活动和形式,安排课程和教学。成人教育可以满足人们对各种学历层次的要求,从初等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至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不同需求,包括那些个人的兴趣、爱好等精神上的需要;成人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成人学习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从事学习,都能找到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可以说,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成人教育永远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秘书长谢国东,成人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https://www.doczj.com/doc/cc16278617.html,/20030825/3089781.shtml/2004-10-28)

三、教育层次多元化趋势

高等教育要对社会开放,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的宗旨所在。"科研、教学、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这三大功能的实现形式决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和社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新的教育理念也必将影响到这三大功能的实现形式。现在的大学不仅仅是"求道,授业,解惑"的学堂,而是一个科研与教学共存,服务与引导并重,产、学、研一体的联合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高等教育向着更加开放、更灵活、更加多样的方向发展,高等学校应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进一步加强同企业和社会各部门的合作,为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的机会。据估计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为社会承担继续教育的任务将会逐渐占到整个高等学校教学任务的50%以上,创建一流的继续教育也应看作是创建一流大学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的大学后继续教育为辅,在学历教育中又以专科层次为主,兼有少量专升本和高起本。1999年全国各类成人高校录取新生106.9万人,其中专科86.5万人,占录取总数的80.92%,专升本16.6万人,占录取总数的15.53%,高起本3.8万人,占录取总数的3.55%o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层次单一,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被定位为学历补课教育,从而导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长期以来以专科层次为主,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缓慢。事实上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社会和个人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和必然的需求,它可以全面提升在职从业人员在社会生活中的竞争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因而发展多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特别是高层次(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满足知识社会对多层次、多规格、有个性特点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在职从业人员(特别是已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所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学历教育,特别是高层次(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长期的任务。

另外在大力开展多层次学历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大大学后继续教育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等将不断涌现,社会对劳动者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如在当前世界经济正趋向全球一体化,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就需要大批具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熟悉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了解国际通用惯例和标准、掌握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和外语水平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目前和未来的社会中不仅具有中等层次知识水平和能力者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即使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在职从业人员,不继续学习也同样元法适应社会的需要。与知识老化加快相对应的是职业的迭替频繁,每一位从业人员每一次转换职业对其知识结

构、能力都有新的要求,所以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强化成人高等教育的继续教育功能,不断加大继续教育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对在职成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为不同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提供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机会。成人继续教育必将成为今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也将不断增加,成为成人高等教育中最有生命力的发展方向。

1.普通高校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必须依托普通高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目前,全国高校基本上都举办了函授、夜大、脱产、自考助学等学历教育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极大地缓解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而且由于其灵活的办学形式,充分地利用了普通高校的教学资源,较好地弥补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许多普通高校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视为“基本任务”或“使命”之一。甚至视为高等教育的下一个前沿领域。在我国几十年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可以说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2001年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本、专科教育的招生总数已达333.38万,占全国各类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总数的73.11%,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可以说是普通高校的一体两翼,其协调发展是实现全社会终生教育的必然趋势。成人教育的发展也为普通高校增添了活力:一是成人教育的开放性有利于加强学院与社会的联系,使学校多功能地服务于社会,扩大学校知名度,增强高校办学活力;二是通过不断的专业改造、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为学校老专业的改造、新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等提供依据,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增加了学校的办学动力。

2.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在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形式中,函授、夜大学仍然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的主体,最近10多年,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学生超过万人规模的学校己不鲜见。我省也有四、五家学校达到万人规模。1991年时,各类成人学历教招生71.88万,在校生规模202.95万;2000年,招生195.16万,在校生规模419.78万;2001年,在校生规模已达456万。以上数字进一步表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刺激了教育市场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这几年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2000年,参加成人高考的报名人数为9.33万,录取人数为4.94万;2001年报名人数为10.95万,录取人数6.35万;2002年报名人数为14.15万,录取人数为9.55万。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各高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由于全日制教育的扩招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内部教学资源和外部教育资源配置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在普通高校中协调发展全日制教育和成人教育,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四、教学改革主导化趋势

走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之路是未来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因国家投入甚少,它的发展只能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优胜劣汰。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存,不仅仅是依靠数量增加和招生区域扩大,而取决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教育是社会变革和时代文化的镜子,大学课程必然反映时代文化知识和社会趋向。"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与此相适应,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

1、构建符合21世纪特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突出成人高等教育"两宽一专"的特点,"两宽"指知识面宽、基础宽,"一专"是指应用能力专,真正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

技能和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能力;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上,从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成人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以素质、知识、能力培养为主导,重组课程结构。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应坚持综合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和动态,新的课程体系最终要体现职业性、针对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先进性等21世纪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

2、教材建设多样化。传统的文字教材有优点,也有缺点,主要是内容更新较慢。因此理论性、基础性的课程仍要以传统文字教材为主,而一些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快的课程,最好以电子教材为主。要在教材建设中大力推动电子课件和电子教材的建设,同时也为远距离教育的推行做好铺垫。

3、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成人学生来自于社会,思维较为活跃,因此教师应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启发诱导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学习的欲望,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开展,国外大学的优秀教学方法将会被采用,如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光盘讲座、专家小组指导、个人学习项目课程等。

4、教学手段现代化。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教学、Internet 教学将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其利用的有效率将远远高于全日制普通教育。成人学生由于职业及居住的空间特点,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是他们最方便、最快捷的选择。各成人高等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力采用不同形式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与教育发展的需求相配合。

五、远程教育普及化趋势

历史证明,任何一种使信息传媒手段大众化的技术一旦产生,就会对教育发生深刻地影响。邮政的产生,就有了函授教育;有了广播、收音机,就有了广播教育;有了电视,就有了电视大学……相应的今天有了网络,也就有了网络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经济时代,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手段,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将会在较短时间内走人千家万户,高等教育普及化成为不可争议的事实。在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的需求量较大,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又非常有限。许多专家指出,中国教育要实现跨跃式的发展,必须在现代远程教育方面实现突破,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高效率、广泛地利用,使大众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而目前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结构中,传统的函授教育仍占据着半壁江山,函授教育是远距离教育的初级形式,它已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函授教育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它必须脱胎换骨,使自身辐射延伸的地域更加宽大。

成人教育强调的不是成人教育的宏观方面,如组织形式、规模等,它的着眼点是成人教育的参与者,即学习者本人。它要求成人学习者重新检视自己学习的时间坐标,树立“从未来学习”的战略远见,学会“从未来学习”。同时还应当重新认识学习的空间拓展,摆脱成人学习在空间上所受的制约,通过发展虚拟学习环境,使成人学习者确立虚拟学习的观念和实践,进而为开发和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服务。

可以预料,在21世纪,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会成为成人学习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也会为成人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展。因此社会就必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同时借助信息通讯技术的便利,利用日益突飞猛进的互联网络,发展虚拟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社区,倡导学习者本人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发展网络学习,倡导成人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e成人教育代表着21世纪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e成人学习会成为21世纪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根本方式。

应用远程教育技术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一方面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在传统班级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在同一时间内,只能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要扩大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教育教学资源是难以逾越的"瓶颈",而现代远程教学中一位教师在讲课,可以同时有多个班级

的学生在听课,如果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电子媒体,还可以在不同的空间、时间里多次重复使用,极大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社会上在职成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拓展在职成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另一方面学习者有充分学习内容和时间选择自主权,学习者的学习不受课程表的安排限制,不受空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不受时间限制,不必为学习而加入某个群体,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和安排学习内容及进度,学习内容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表达了个体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愿望,学习者也从教育的对象变成为教育资源的选择者、利用者。再则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开放化进程的推进。远程教学具有个性化和个别化教学的特点,因而就可以不受学制和年级的限制,从而在入学资格上可以实行注册制不实行选拔制,毕业时间实行弹性制,学习成果管理实行学分制,修得相应学分可取得相应的学习证明或学历文凭。所以学习形式远程化的成人高等教育,必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为成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学习形式之一,而得到无限的发展空间。

网络教育适合传授知识,开发智力,但不能很好地完成情感、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我们平常所说的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直接从书本上或由教师传授获得。但对于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这种需要实际参与才能形成的能力就必须提供真实的环境,在实践中去感受。体会和发展。尽管现在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现实世界,但模拟情境终究不能代替真实的感受,如驾驶、手术、跳水等操作技能就必须亲自去实践体会,否则将是纸上谈兵。

目前,面对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有人怀疑网络教育将会使学校。教师、书籍、图书馆成为历史,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育也有一些网络教育不具有的优势。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处事能力、交际能力、健康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技术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一家报刊转述了美国一位正在通过网络教育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在职学生对两种不同教育环境的体会,他说:“我很怀念课堂讨论和与教授之间的直接交流,我认为老式的砖瓦学校会屹立不倒,因为那种教学方法依然有效。”很多专家指出:学生接受教育,不能缺少必要的校园经历,即使成年人也存在这个问题,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马丁说:“哈佛的文凭不仅意味着通过一些考试,更重要的是哈佛校园氛围的熏陶,这是网络教育无法取代的。”所以,我们应冷静地看待二者的关系,网络教育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教育,传统校园教育将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传统教育更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当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时,存在着潜在的情感交流。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蕴涵着重要的情感信息。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在集体环境中生活,参与一些多样化的集体活动,这样有利于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而网络环境是一个相对自闭的环境,纯粹的网络学习是通过一套网络设备完成相互交流,这样人与人直接交往的机会急剧减少,教师和同学的一颦一笑不能直接感受到了,教师学生彼此之间仅仅通过BBS、E-mail等网络工具进行交流,人们之间建立的关系是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但虚拟并不等于现实。学生与学生直接交往的机会减少会使人际关系变冷,群体意识淡薄,不利于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铸造完美的人格;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共事、共同生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会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一)专科教育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一时期,我国恢复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社会人才紧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二、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1994年)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未来 【摘要】步入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归结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向国际接轨,加快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们的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为了带领中国人民走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战线的支持力度。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于80后的我们,深刻明白教育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一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用切身实践感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通过接受教育,我们从懵懂幼稚到知书达理,从盲目无知到明辨是非,从孤身截然到拥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比学校每年招收学生的人数数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近几年高校扩招很明显。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二十五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开始了扩招过程,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翻了两番。研究生教育由1998年19.8万人增加到2005年97.9万人,全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5年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1%。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达到了1562万人,再加上其余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构成了2300万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信息网络的发达,使我们查询检索更加方便快捷,消息的获得更加丰富准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 2010-12-7 21:47 提问者:云定海|浏览次数:4850次 作为在校大学生,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并给出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建议和措施(结合自身认识,可给出具体建议) 周四要交急急急急急急 我来帮他解答 满意回答 2010-12-8 09:44 热心网友 在我们谈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我们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现在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更高的要求,我们还不适应。 (二)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去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额大概是1800多个亿,现在对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来说,主要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而是收费。有的学校甚至收费占到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七八十,而我们的收费在学校看来还是比较低的,但是,社会上对收费问题已经提出了比较强烈的疑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再进一步大幅提高收费。现在许多学校已经陷入了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据了解,教育部的学校在经费问题上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教育部所管理的学校去年年底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200亿,其中个别怪物般庞大的大学贷款余额超过了30亿,每年光还利息就要将近两个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家每年给它的拨款。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江苏省,它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江苏全省的高校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00个亿,这个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们有些大学大楼盖起来了,但是内部的教学仪器空空荡荡,不能够满足需要。刚才参观外事学院,我看到设备还是非常 好的。 (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1998年到2004年我们的本专科学生数从340.7万增长到了1333.5万,同期我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仅由40.7万人增长到85.84万人。显然,扩招后我们的生师比一下就由以前的过低变成了生师比过高,生师比过高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200人的外语课堂,外语课一般公认以16到17人为佳,三四十人在一个课堂里就已经很凑合了,200人怎么有开口的机会呢,没有开口的机会就谈不上外语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师资的提高上也存在着问题。历来我们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工作就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过去培养新教师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一个学生毕业留校当老师,先给老教师当助教,帮着批改作业,听老教师怎样讲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去备课,再然后才是独立去讲课,而且还需要老教师在旁边听。这样一点一点地逐渐由上比较少的课到上比较多的课。但是,现在我发现,相当一些学校今天还是学生,明天就

谈一谈我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课程号:B0900001C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10班 学号:B11011020姓名:耿瑞昌 我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看法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体制上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未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同步性,将使现有的高校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产生新兴的高校体制。高等学校在信息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大学不只是教学与科研的中心,而应使之发展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联合体。社会发展要求未来大学决不是一个“孤立”的高等学府,它应当同工业企业、科学文化机构、管理部门等建立长期的直接的联系和多方面合作,与此相适应,未来大学将新兴一系列有关教学、科研、生产的管理、研究等联合机构,这些机构将起联系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作用。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得到整个社会强有力的支持,增强它的生命力,而社会得到大学提供的高等教育而促进其发展。这就是未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几乎又是同步的,高校体制的变化也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同步性。很多人推崇西式的教育风格,即想要在中国“中体西用”。我认为“中体西用”这一命题所蕴含的某些思想与中国高等教育长期所走过的道路及其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揭示“中体西用”这一命题有关的思想,结合对中国高等教育道路探索的长期曲折历程的分析,对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道路的进一步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与课程及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急剧增长使高等院校课程的数量在增加,内容在扩展。其直接的结果是授课时数的增加、学生负担加重、教师力量和物质保障不足,其深层的问题是它并没有带来学生质的变化。因此,改革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毫无疑问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主要的功能之一,是高等院校和教师的责任。“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完成它的使命和成为整个社会可长久维持与存在下去的合作伙伴,除非它的教师和系统组织的实体——根据他们特定学校的目标、学术潜能和物质资源——也进行科研工作。这句话需要特别反复地讲,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像其他科研机构一样,需要更新的、充满活力的公共支持”。这一陈述说明了高等院校科研活动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教师和学术单位开展科研工作,以提高教师和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二是不断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与社会各界进行项目和资金的合作;三是以更高、更新的研究成果来赢得社会更大的支持。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还需要在平稳过渡中慢慢实施,毕竟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是不能脱节的,要改就得同时改。我们相信,中国这么个人口大国,如果国家对教育投入了充裕的资金与充足的关心,大学一定会逐渐向世界一流大学靠拢,甚至超越。我相信,我们能。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挑战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留英博士。1994年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起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主要兼职: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英国加迪夫大学名誉副校长。 高考招生制度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和很多家庭的利益,而且涉及到了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制度的更新、教育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相关教育技术的应用,非常复杂。它是一个涉及面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变革,说它牵一发动全身并不为过。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现在可以这么讲,想上大学的孩子们只要不挑大学,不挑专业,上大学已经很容易了。从1998年到2013年的15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显著。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长6倍多,普通高校数量增长一倍多,专任教师数增长了两倍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3年底达到34.5%,高考录取率达到76%。可以这么讲,想上大学的孩子们只要不挑大学,不挑专业,上大学已经很容易了。基础教育发展也非常快。到

去年,我国基础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亿6千万,高等教育是3000多万,加起来我国在学的学生超过3个亿。基础教育学校包括幼儿园在内,已经超过了40万所。校均学生规模,高校增加了2倍,超过1万人,生师比也比过去增长了一倍。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12年已经达到4%,总额超过了2.2万亿人民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层次类型结构,如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层次,以及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首先,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而现实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严重短缺,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太少,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根本途径就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大学。而办一所好的大学,除了经费充足,改善硬件条件和软件管理水平之外,还要有优良的教师队伍、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而这些要素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199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只有87万人,2014年达到727万人,2015年预计达到750万人。毕业生人数增长这么快,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长。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教育界矛盾下移,质量和公平问题更加突显。比如大家非常关注的,社会上存在的办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325万人。不少中国人认为,今天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上什么样大学的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若从高考录取率看,情况似乎就是如此。统计表明,2013年福建省高考录取率达到89%,而2012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5%。但若从毛入学率看,到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0%,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中国适龄人口中绝大多数青年没有享受上大学的权利,这还不包括数以亿计的成年人因为过去高等教育规模小而丧失了上大学的机会,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还不具有接受成年人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生源不足问题困扰着高校的办学;另_方面,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能力非常有限,社会受众还只是很少部分群体。何去何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处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政策选择

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趋势相向而行,加快大众化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化进程,推进大学自主办学,建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显著提高。①在变幻莫测的当今世界,与其他国家一样,人口、经济和大众化本身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人口结构的变化 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平问题;进入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与人口结构之间便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在整个20世纪,在适龄人口数量庞大、上大学的机会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能够满足近30%的适龄人口上大学的需求,高等教育政策不能继续无视人口结构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增速持续下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总人口比2000年增长了%,年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 刻的变化。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 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完成工业经济的单一目标向同时完成知识经 济的双向目标转变。经济基础的这三大转变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必须从办学模式、办学主导思想等加以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 发展的需要。 1 市场经济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由统一教育走向特色教育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始于一百多年前。当时,由政府创建了一批现代高等学校,从而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教育体制,即高等学校由政府兴办,政府拨款,政府管理,隶属于政府。后来,虽然私人和教会也兴办了一些高等学校,但就 传统而言,市场竞争和学校自治可以说始终不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的主导思想。 50 年代以来,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杠杆是政府计划,政 府的计划无所不包,从企业生产到人口、文化和教育全部由政府计划调控。因此,高等教育从学校设立、布局、规模、基建、招生、分配、到系科设置、课程大纲 制定和教学安排等,无不受政府的严格计划管理,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统一 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把高等 学校推向市场是政府的选择。由于政府拨款严重不足,高等学校不得不由完全 服务政府转向一部分面向社会,搞一定量的经济创收。政府也不断研究出台下 放办学自主权的文件,但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观念没有变,使高校管 理处在两种管理体制夹缝中。一方面高校要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经济来源, 同时又要受政府计划的严格管理,在办学规模、学校性质、招生数量、收费标准 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均无自主权。高校成了政府教育经费的筹集处,教育成了 传统通行证的有价交易行为,这正是乱招生、乱收费、乱发文凭现象出现的根源。 高等教育的统一模式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扭曲行为 已经置教育于生死存亡之边缘。中国改革的浪潮终于冲击了传统体制的最后堡垒,高校也不得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面向社会,发展特色教育。 所谓特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要,自行安排自己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形式,积极进行有效的 社会人力资本投入,实现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人员素质差别极大,市场经济对各方面各层次 的人员需求也有很大不同的情况下,改变我国统一教育模式,发展特色高等教育,便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当前发展特色教育必须注意以下问题:①扩大各教育主体的办学自主权,形成不同的教育投资主体,形成高等教育自我发展的局面。②鼓励各高等学校对 社会和经济形成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不断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直接需要的人才。③发展名校教育,实现优胜劣汰机制,使各高校依 靠对社会的服务获得自己稳定的生源,靠自身的特色和层次扩大自己的消费市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2000字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许宁生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也逐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大力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及结构等方面更加注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特色;多种形式的高等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特别是建立了国家、地方两级开放大学;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效益也有了显著提高。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内生动力,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中国于2012年开始实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通过调整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坚,为中西部发展提供支持,以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同时,国家和地方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等方面还加大了支持和扶持力度,使中西部高等院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发展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 高校学术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长,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总经费达到452亿元。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项目接近全国总数的4/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超过全国总数的1/5,在多个领域产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急需、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各高校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加。 高校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国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各高校完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请谈一谈你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请谈一谈你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剑尖直指中国高等教育之问题。在我看来,原因很多,但主要如下: 一:学生学习动机不当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谆谆教诲,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过上好日子,过上好日子为目的完全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太多人把好日子与钱直接等同起来,也许小学初中生没有这么强的目的性,他们大都以考更高的分以便能进入一所更好的初中或高中为目的,这样的动机也不是多么得当。但高中生就已经有好日子等于钱这个思想苗头了,大学生更现实,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就是冲着钱去的,什么性价比高就学什么,什么来钱快就学什么,看看我们每年高考前的各种所谓的专业前景分析就知道了,我们衡量一个专业前景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钱!为科学而学习的学生几乎没有。 二:学校要求不严 中国的大学生对学习流行一个标准:六十分万岁。因为我们的大学大多数都是以六十分为界线来培养合格学生的,再加上大学考试并不难,想考六十分靠突击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样的合格学生,其专业能力也就不能指望过多了。 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用的大都是MIT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邹韬奋在交通大学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攻读新闻学了。交大当时教学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敬称为“东方的MIT”。交大校友,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在与母校交通大学的教授通信时,激动地说道,这里的教材都是我原来在交通大学的上课讲义,原来交通大学把MIT搬到了中国。 MIT要求之严格世界闻名,就如他们一位教授说的“就是再优秀都还不够优秀”。有趣的是我的们大学几乎可以这样说:多差劲都不算差劲。我们拿出别人上大学的劲头去上高中,以别人上幼儿园的心态上大学,看来这种补偿性倒置效果并不好。 三:学校风气不正 有句话说,大学是半个社会,现在的大学生也表现出一个趋势,他们更热衷于交际,所谓的攒人品,积人脉。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以前无法接受的不合理,越来越会为自己做的丑事找借口,这就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方法,也是他们乐于称道的成熟。实在不行了还有一句:中国就这样,社会就这样。但他们从不想想正是因为一个一个他们这样的人,中国才变成这样,社会才变成这样。而当我写出这些字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心里嘲笑我的不成熟,也不乏报心里抱着甚至略带诅咒性质的等待,等待我因为我所谓的不成熟而栽跟头的那一刻,如果那一刻真的来了,他们又回来耐心地教训或者安慰我,那时他们口气与表情里还会有些许他们认为所谓成熟者才能有的对这件事的前瞻性的优越与自豪感。 甚至他们还在向往一种人生,就是能以权谋划未来而不是用打拼来塑造未来的人生。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会对用权来谋划未来的人投以鄙视的目光,不同的是有的人没有分泌涎,有些人咽了下去,而有些人则直接流了出来。 不否认人脉的用处不小,但我不同意在大学里纵容这种思想,我认为,成功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大部分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少部分凭借人脉的催化。大学生在学校里更应该攒知识。而不是积攒玩弄权利的能力。 北大教授钱理群表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

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工商管理一班 040320110054 黎秀珍 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人类进入21世纪后,在科技日新月异带动社会转型、知识对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工业经济逐渐过渡为知识经济的形势下,担负创造和传播知识任务的高等教育的地位更为突出,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生活质量以及个人成长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更为明显,高等教育正在从象牙塔走向经济社会建设和个人生活的中心,在国家创新中成为重要基础和引领力量。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 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环境和政策 1.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影响 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将进一步增加。由于入学人数的增加,大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特别是生源的类型和层次将更趋复杂化。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理念就是,努力汲取世界高等教育管理的共同经验,并实现中国式的转变与创造,在社会发展所迎来的新的战略机遇面前,深入理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认真思考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积极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困境与机遇,这是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责任与使命。 2.时代的变迁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出的挑战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指出:“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长,而且在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和形式、

学术标准、办学模式、招生和聘请教师的政策与方法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质的变化。”特别是在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应着力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史来看,随着经济和社会改革而引起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劳动力转移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目前正面临着由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引起的严重的 下岗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国际性金融危机对人才的需求是要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素质等,更贴近实践的需要。因此,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职能的高校而言,如何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也要围绕这一主题,从而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3.大学的使命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诉求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富于批判精神是大学的使命,1998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发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强调保护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师生员工应该通过各种活动中的伦理、科学和智力方面的训练……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的跟踪分析,强化他们的批判功能和前瞻功能,为社会提供一个预见、警报和预防的中心”。现代的大学和大学人应强化这一使命。而20世纪以来,受国家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作为“国家主义教育”,高等教育的社会独立性和批判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11]。蕴藏在高等院校中的智力优势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广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促进了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使我国的教育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走在前列,教育部领导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提出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已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洞察其发展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1.远古教育技术的萌芽 关于教育技术的由来,学术界有的认为教育技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语言前,远古猿人“用啁晰噪叫、呐喊、呼号、杂嚷单音字,有时用半音乐式的音调等交换意见“。这是原始教育技术的雏形。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后来产生了口头语言,但尚未出现课本,这时口耳相传、口授手示之术是教育的主要技术。在公元前469-399年,西方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公元前551—479年,东方的孔子的“启发法”,则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技术遗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原理是:他常常先装作别人比自己聪明,通过巧妙的诘问,引导对方承认原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接着他凭借反复桔难和归纳,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并得出结论。他帮助别人获取知识就像助产婆一样,自己虽年老不能出生,但却能替别人接生。而孔于的“启发法”则是以学生提问为主,它只是作言简意赅地回答,但一般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得出正确地结论,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启发〔1〕。 2.简单媒体时期的教育技术约8000年前,初期文字符号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部落的增多,分散范围广大,为扩大信息传递的距离和范围,于是便产生了符号文字。人类的文化知识就可以通过文字符号记载和保存,并用来传递知识和交流经验,这可算是文字媒体的真正始祖。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传播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使书籍的大量印制成为可能。书籍成为教育技术中一种重要的文字教材得到普遍应用,不仅提高了教育能力,扩大了教育时空的自由度,而且也丰富了教育形式,节省了口语讲授的时间和精力,结束了口耳相传的原始教育方式,为学校教育,规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到了公元1027年,北宋的御用大夫王唯一设计制造了刻有经脉俞穴的铜制人体模型,并编写了《铜人俞穴针灸图经》,用于当时的医官教育。这就是我国早期的直观教育技术,也是最早的教学模型。这种直观教育避免了文字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比较直观形象地反映复杂的客观事物,可使学生较容易地获得感性经验的认识。到了14—16世纪,随着班级集体教学的产生和制度化,直观教学在欧美国家开始了实践和理论的系统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直观教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在直观教学理论的推动下,直观教育技术和教具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观教具有:模型、标本、教具、挂图和实物等。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视听教学奠定了基础。 3.视听教育技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促进了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