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哲学”课材料之二

“道家哲学”课材料之二

“道家哲学”课材料之二
“道家哲学”课材料之二

二、《老子》其书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何谓也?曰:古未尝有著述之事也,官师守其典章,史臣录其职载。……古初无著述,而战国始以竹帛代口耳。……著述始专於战国,盖亦出於势之不得不然矣。”

引述《老子》——

(1)《老子》63章“报怨以德”+《论语*宪问》“以德报怨”;(2)《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3)《太平御览》卷322《兵部*胜》引云:《墨子》曰:墨子为守,使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墨子虽善为兵,而不肯以知兵闻也。)善持胜者,以强为弱。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太平御览》卷507引魏晋皇甫谧《高士传》云:“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国人也。明老子之术,自匿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咸以权势相倾,惟丈人隐身修道,老而不亏,传业於安期先生,为道家之宗焉。”

《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庄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

老子是否黜儒?——

A、通行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

弃利,盗贼无有。

简本之甲组:绝智去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

弃诈,民复孝慈。

B、通行本18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

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简本之丙组: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

乱,安有贞(正)臣。

傅奕本:大道废,焉有仁义;慧智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焉有贞臣。

帛书本: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

安有孝慈。国家昏乱,安有贞臣。

三、老子的身份与《老子》的思想主题

“式”——“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28);“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65);“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5)

“道”与“天”并联——

功成身退,天之道(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47);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77);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①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国语*周语中》)

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郤之语矣,殆必祸者也……。”(《国语*周语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锺,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同上)

单子曰:“其咎孰多?”曰:“苌叔必速及,将天以道补者也。夫天道导可而省否?苌叔反是,以诳刘子,必有三殃:违天,一也;反道,二也;诳人,三也。周若无咎,苌弘必为戮。。”(同上)

君有施于晋君,晋君无施于其众。今旱而听于君,其天道也。君若弗予,而天予之。

(《国语*晋语三》)

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

有此,其以戊申乎!所以申土也。”(《国语*晋语四》)

君幼弱,诸臣不佞,吾何福以及此!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国语*晋语六》)

越王句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①类似于此,79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国语*越语下》)

范蠡曰:“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用则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往从其所。刚强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彼来从我,固守勿与。若将与之,必因天地之灾,又观其民之饥饱劳逸以参之。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宜为人客,刚强而力疾;阳节不尽,轻而不可取。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阴节不尽,柔而不可迫。凡陈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蚤晏无失,必顺天道,周旋无究。今其来也,刚强而力疾,王姑待之。”王曰:“诺。”弗与战。(同上)

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左传》僖公十三年)

晋侯问于士弱曰:“吾闻之,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对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襄公九年传)

夏四月,陈灾。郑裨灶曰:“五年,陈将复封。封五十二年而遂亡。”子产问其故,对曰:“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陈,逐楚而建陈也。妃以五成,故曰五年。岁五及鹑火,而后陈卒亡,楚克有之,天之道也,故曰五十二年。”(昭公九年)

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对曰:“蔡凶。此蔡侯般弑其君之岁也,岁在豕韦,弗过此矣。楚将有之,然壅也。岁及大梁,蔡复,楚凶,天之道也。”(昭公十一年)

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子大叔曰:“宝,

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可以救亡,子何爱焉?”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遂不与,亦不复火。(昭公十八年)

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公问于梓慎曰:“是何物也,祸福何为?”对曰:“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其他月则为灾,阳不克也,故常为水。”(昭公二十一年)

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晏子曰:“无益也,只取诬焉。天道不谄,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也,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

《诗》曰:‘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若德回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公说,乃止。(昭公二十六年)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

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王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爱子也,始震而卜。卜人谒之,曰:‘生有嘉闻,其名曰友,为公室辅。’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既而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不废旧绩。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適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昭公三十二年)

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

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尚书*仲虺之诰》)

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祗。天道福善祸淫,①降灾于①对应前文《国语*周语》:“天道赏善而罚淫”。

夏,以彰厥罪。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尚书*汤诰》)

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惟天聪明,惟圣时宪……。(《尚书*说命中》)

天有显道,厥类惟彰。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

(《尚书*泰誓下》)

商俗靡靡,利口惟贤,馀风未殄,公其念哉!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尚书*毕命》)

与史官言论相似——

《左传》僖公十五年史佚有言曰:“无始祸,无怙乱①,无重怒。重怒难任,陵人不祥。②”《国语*周语下》昔史佚有言曰:“动莫若敬,居莫若俭③,德莫若让,事莫若咨。”

谚语、格言——《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④《国语*晋语四》“《礼志》有之曰:‘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⑤。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⑥意近——《国语*晋语四》“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⑦《国语*楚语下》“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⑧《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 昭公三十二年“……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⑨《左传》僖公五年“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⑩《左传》哀公十一年“盈必毁,天

①与之意近者,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②老子也反对重怒、凌人,例如,56章:“挫其锐,解其纷”;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③老子也主张俭、让,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之长”

④老子也主张强调处下、包容、贵以贱为基,例如,78章:“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9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耶?”66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⑤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36章)

⑥类似于此,66章:“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7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⑦类似于此,63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⑧类似于此,44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⑨类似于此,36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⑩类似于此,26章:“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之道也。”+ 庄公四年“盈而荡,天之道也。”①

礼——

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1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逸周书*武顺解》:“吉礼左还,顺天以利本。武礼右还,顺地以利兵”。

62章:“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太师、太傅、太保)

隐者——

《论语*微子》中的楚狂接舆、长沮、桀溺以及“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孟子》谓“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儒家批评老子:

(1)天下之言道者,激俗而故反之,则不公;偶见而乐持之,则不经;凿慧而数扬之,则不祥。三者之失,老子兼之矣。(王夫之《老子衍*自序》)

(2)圣贤之学,则须说“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佛、老欲自得,即向自得上做去,全不理会何以得,何以自得,颠倒说深造之以道,便非自得。(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下》)(3)佛、老之徒始以拙为藏身之妙术。僧道多以拙为道号,儒者亦效之,陋已。(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尽心上》)

(4)如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佛氏说“本觉妙明,性觉明妙”,他发端便不走者条路,到用处便要守雌守黑,空诸所有,乃至取礼乐刑政,一概扫除……。(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

(5)老子之術,須自家占得十分穩便,方肯做;才有一毫於己不便,便不肯做。(《朱子语类》卷125)

(6)「如『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之類,是它亦窺得些道理,將來竊弄。如所謂『代大臣(匠)斲則傷手』者,謂如人之惡者,不必自去治它,自有別人與它理會。只是占便宜,不肯自犯手做。」曰:「此正推惡離己。」曰:「固是。如子房為韓報秦,攛掇高祖入關,又項羽殺韓王成,又使高祖平項羽,兩次報仇皆不自做。後來定太子事,它亦自處閑地,又只教四老人出來定之。」

①类似于此,15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77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②《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

(《朱子语类》卷125)

(7)其學也要出來治天下,清虛無為,……老氏之學最忍,它閑時似箇虛無卑弱底人,莫教緊要處發出來,更教你枝梧不住,……如嶢關之戰,與秦將連和了,忽乘其懈擊之;鴻溝之約,與項羽講和了,忽回軍殺之,這箇便是他柔弱之發處。可畏!可畏!它計策不須多,只消兩三次如此,高祖之業成矣。(《朱子语类》卷125)

(8)問:「老子與鄉原如何?」曰:「老子是出人理之外,不好聲,不好色,又不做官,然害倫理。鄉原猶在人倫中,只是箇無見識底好人。」(《朱子语类》卷125)

(9)「老子之學只要退步柔伏,不與你爭。才有一毫主張計較思慮之心,這氣便粗了。故曰『致虛極,守靜篤』;又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又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谷。』所謂谿,所謂谷,只是低下處。讓你在高處,他只要在卑下處,全不與你爭。他這工夫極離。常見畫本老子便是這般氣象,笑嘻嘻地,便是箇退步占便宜底人。雖未必肖他,然亦是它氣象也。只是他放出無狀來,便不可當。如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他取天下便是用此道。如子房之術,全是如此。嶢關之戰,啗秦將以利,與之連和了,即回兵殺之;項羽約和,已講解了,即勸高祖追之。漢家始終治天下全是得此術,至武帝盡發出來。(《朱子语类》卷125)

(10)問「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曰:「老子說話都是這樣意思。緣他看得天下事變熟了,都於反處做起。且如人剛強咆哮跳躑之不已,其勢必有時而屈。故他只務為弱。人纔弱時,卻蓄得那精剛完全;及其發也,自然不可當。故張文潛說老子惟靜故能知變,然其勢必至於忍心無情,視天下之人皆如土偶爾。其心都冷冰冰地了,便是殺人也不恤,故其流多入於變詐刑名。太史公將他與申韓同傳,非是強安排,其源流實是如此。」(《朱子语类》卷125)

(11)謙之問:「佛氏之空,與老子之無一般否?」曰:「不同,佛氏只是空豁豁然,和有都無了,所謂『終日喫飯,不曾咬破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曾掛著一條絲』。若老氏猶骨是有,只是清淨無為,一向恁地深藏固守,自為玄妙,教人摸索不得,便是把有無做兩截看了。」(《朱子语类》卷126)

(12)老氏欲保全其身底意思多;釋氏又全不以其身為事,……歐公嘗言,老氏貪生,釋

氏畏死,其說亦好。氣聚則生,氣散則死,順之而已,釋老則皆悖之者也。(《朱子语类》卷126)(13)佛氏之失,出於自私之厭;老氏之失,出於自私之巧。厭薄世故,而盡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關機巧便,盡天下之術數者,老氏之失也。故世之用兵算數刑名,多本於老氏之意。(《朱子语类》卷126)

(14)二氏皆言心也,而所见於心者异;……释氏见心之空,不见空之所自,故於人道,一切扫而空之。老氏见心之虚,不见虚之所含,故推天下国家而外之。(《明儒学案》卷三十六引“桐

川语录”)

(15)静修曰:“老氏者,以术欺世而自免者也。阴用其说者,莫不以一身之利害,节量天下之休戚,其终必至于误国而害民。然特立于万物之表,而不受其责焉……。”(《宋元学案》卷90全

祖望案引)

思想主题——诈术、阴谋术、君人南面术?

《韩非子*喻老》——“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于五湖。故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处小弱而重自卑损之谓弱胜强也。”

《淮南子*道应训》——

(1)“赵简子以襄子为后,董阏于曰:“无恤贱,今以为后,何也?”简子曰:“是为人也,能为社稷忍羞。”异日,知伯与襄子饮,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请杀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羞。岂曰能刺人哉!”处十月,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破其首以为饮器。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谿。””

(2)“越王勾践与吴战而不胜,国破身亡,困于会稽。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赴火若灭。然而请身为臣,妻为妾,亲执戈,为吴兵先马走,果禽之于干遂。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亲之,故霸中国。”

(3)“赵简子死,未葬,中牟入齐。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围之。未合而城自坏者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闻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使之治城,城治而后攻之。”中牟闻其义,乃请降。故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虽非

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无恶于天下。自老聃之死百余年,有商鞅、韩

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名之贤,……后世之学者,知申、韩之罪,而不

知老聃、庄周之使然。……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得其所以轻天下

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苏轼《韩非论》)

王夫之《宋论*神宗*六》:“老氏之言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言兵者师之,为乱而已矣。……老氏者,持机械变诈以徼幸之祖也,师之者,速毙而已矣。”

王真:“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

同济大学选修课参考

同济大学选修课参考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同济选修课参考【转自新生群】来源: 课程名类别考查方式成绩一句话简评 计算机图形仿真工程技术考试4不错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考卷良没意思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工程技术论文5不错 CAD计算机绘图工程技术上机考试良上课不错,考试太难遥感技术工程技术考卷良不上课也能得良 试验力学在工程中应用工程技术考试优只要认真积极配合很好 职业指导经管考卷(闭)优讲的东西很实在.平时有少量作业考卷简单 女性职业指导与生涯规 划 经管闭卷良上课无聊,考试严格 大学生创业经管考试+报告+演 讲 良欲了解创业知识可选 会计学经管考卷中老师很好,但要好好学才得优 数学软件应用经管上机考中大一不推荐 会计学经管考试中不管考多好永远是中 职业指导经管论文优一次都不去,作业都不交,照样优人力资源管理经管论文优上课挺无聊的 公共关系经管考卷5人好 社会保障学经管考卷4人品好 WTO规则与应用经管演讲4一般 比较政治制度经管考卷4不错 教学应用软件经管编程中课比较难除非有基础 证券投资学经济考试3考分不高 公共关系经管考试良要演讲 人力资源管理经管论文优老师也会不来上课完全无视想混学分尽管来 自动控制理论跨学科考卷不及 格 大三专业课想挂就选 工程力学跨学科选修 课 考卷4比较负责 创新思维其他考试中内容不错分数乱给 欣赏物理其他考试+论文良强烈推荐 精神分析入门其他论文良不错 性别社会学其他考卷(闭)优涉及BL.GL将社会性别攀岩其他攀岩优上课比较活 礼仪文化其他开卷良一般正常

选修论文---道家

道家思想留给我们的 摘要:道家的宗旨,核心,含义,茶与道家的关系,道家的妙谛,道家学派的讲究,道家学说的思想精髓 关键字:道家,茶道,自然,清静无为,尊道贵德,公平原则,民本,以道治国,现实生活。 正文:道家学说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其核心思想为“道”。以道贯大、地、人为核心,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自然和合一体为目标,并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 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是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道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道也是可名的,老子说的道不是“常道”或“可道之道”,而是那种揭示事物之问必然联系的本质东西,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相对于有形、多变、可名的存在。无,一定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事物内部的本质,它寓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法则和规律。它不可能被感觉,却可以被理性所认识;不可能被改变,却可以被遵循和利用。其次,道是朴。朴有混浊之义,既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无常形常态而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客观存在。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德经》)。朴有真之义。“返朴归真”,在这里朴与真同义,是真实的东西又是具有真理性的道理。朴有本之义。朴是事物之本,“朴散,则为器”(《道德经》),朴从根本上构成 现实的万事万物。再者,道法自然。宇宙万事万物的形成,其本源,其真理,不是有意识地、人为地产生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而是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所以,“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实际上没有任何不做的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老子为什么要创立道家学说,道的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理世平乱、治国治身。道是治的大本,是人用来管理的大法。只要相信并深刻领会“道恒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的管理智慧,掌握并运用“为无为,则无不治矣”(《道德经》)的管理法则,我们就踏上了成功之道。用道治国,则“治大国若烹小鲜”,复杂的事会如此简单,困难的事会如此容易,劳作成为艺术、枯燥成为滋味。用道来治身,则“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道德经》)。人类管理的理想目标——万物和谐、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就会实现。 《原创者说》:所谓茶道,无外乎术。道是本,术是表;术源于道。术有技术与艺术之别,技术境界以游刃有余为至,艺术境界以以天合天为上。裨益身心,此茶之益生之道;颐养心神,则是茶道之情趣之道。庄子云:“得鱼忘筌,得义忘言。”以得茶

道家哲学论文

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有感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号:P1******* 姓名:姜映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复杂社会,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不安,太多的不信任。看到大爷摔倒害怕被讹而忽视,路人钱包被抢却坐视不理,诸如此类的事例太多太多,我想说,我们最初的善良之心哪儿去了。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们才开始识字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的,但是,现在的我们,却只能将它作为顺口溜来念一念,却做不到我们初识时的善。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基罗人教导孙子们人生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

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虚、仁慈、宽容、友善、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心灵深处,所有人的内心深处。”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只狼能获胜呢?”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有时候我们并没有给自己善良之心一个机会。否则,将不会出现大爷摔倒无人扶起,将不会出现路人的钱包被扒,将不会出现那么多恶人恶事,冷眼相对。 善良是一种修养,善良是人生舞台最动人的旋律,如湛蓝的天空,干净通透,如开在红尘岁月中的兰,散发着宁静与淡泊,诠释着生命的云淡风轻。 “上善若水”,能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圣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责怪带给你不快的人,更不要以任何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任何争端。你能做的就是登山,其实在登山的时候就已经把他们甩在后面了。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大,而有些人在山脚下可以那么小。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责怪带给你不快的人,更不要以任何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任何争端。你能做的就是登山,其实在登山的时候就已经把他们甩在后面了。 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大,而有些人在山脚下可以那么小。

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课】结课论文

中国山水画——走进天人合一的世界 这学期,我很幸运地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课》这一门选修课,我一直很喜欢中国传统的东西,不论是诗词音乐还是绘画艺术,其中沉淀了千百年的魅力,还有独属于古人的浪漫,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因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我觉得每一幅画都积淀着厚重的底蕴,关于每一幅画,都有着很多很多的故事,那些陈旧的往昔,仿佛通过这一幅幅的画卷,把过去与现在,把千年前和今天,把作者、千百年来看过画的人、我都神秘地连在了一起。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上课以前其实我缺乏深入的了解,只知道它在中国国画中占据着极重的地位,以看似简单的画面,或是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广博而气韵悠长的天地,而现在,通过了这门课的学习,我才初步地对传统山水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即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似”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是内在的精神,要有“神韵”,我觉得这是跟西方文化很大的一个差别之处,西方绘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景物画,讲求的是“像”,即是说要画得很“像”,最好是“一模一样”,而在中国传统画中,特别在山水画中,要求“气韵生动”。老师曾在课上告诉我们,古人在画中国传统山水画时,也会进行外出写生,但是他们所画的山水,却并非跟原景完全一样,而是通过自己的提炼,把一些画面创造性地组合搭配,以突出画面所要表达的效果,营造一个浪漫的世界。 隋朝以前,传统山水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中国传统画的派别,山水画的萌芽时期是在魏晋五代期间,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山水已经作为人物的陪衬出现在画面中,《洛神赋图》中,虽然出现了大面积的山水,但是画面的比例还属于“人物大于山水”,山水也是简单的勾勒,包括其中的树木植物都是简单的形体,布局也很简单,但从当时的年代看来同时也显得很质朴。 而到了隋朝,山水画才真正的成熟起来——老师告诉我们,展子虔的《游春图》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最早的山水画,画面古朴,虽然还没有形成后世关于山水的种种笔法,但是在画面比例上,已经是“山水大于人物”,不论是树木还是房屋、人物,都是按照正常的真实比例来描绘,这幅画是山水画历史转变的重要作品。展子虔是隋朝著名的大画家,擅长山水,《游春图》是展子虔存世的唯一作品,不过经过历代专家的考证,此幅画可能是后世摹本,但这也并不影响它的重大价值。《游春图》描写的是贵族游春的情景,着重描写的是“江山二月桃杏争艳又略带寒意的早春风光”,据《中国名画赏析》书中所写,画面有山有水,上有祥云,下有树木、房屋、游船、人马等,山水开阔,而人马虽然小,却精细入微,可见画工的高超。我觉得这幅画给人以一种很大气磅礴的感觉,视野开阔,人物又很精致,画面中有的人泛舟水面,有的人纵马赏春,生动而有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山水画,实在是令人惊叹。 从隋唐以后,中国山水画逐渐分类为工笔山水、写意山水、设色山水、水墨山水等几大类别,但是讲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主旨没有改变。传统的山水画又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来表现,其中先有设色后有水墨,先有重色后有淡彩。青绿山水即是画面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金碧山水画面以泥金、石青、石绿为主,有很强的装饰性;浅绛山水是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增加了赭色;而没骨山水即是不勾线,不用墨笔为骨的山水画。 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来源于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山水、自然的感受。在传统文化中,山代表的是庄严和权威,例如泰山这一类山,历代受到皇帝的封禅,而对于古代的文人雅士来说,因为受到孔子“仁者见山”的思想影响,山又进而佛化和禅化,象征着“真善美”,象征着一种返璞归真、虚静淡雅的境界。中国古代的文人因为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逼迫或是仕途的

道教概论课程论文

《道教概论》读书报告 沈正阳材料科学工程学院3110103281 儒释道三者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教(道家)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宗教哲学,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道教典籍之中蕴藏的内涵极其富赡、深奥,涉及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医药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教概论》一书是由浙江大学孔令宏教授所编写的一本反映道教研究最新成果的著作,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此书由道教历史的发展入手,研究了道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并对不同时期的道教思想做了深刻的研究与总结。 基于孔令宏教授提出的暂时性静态理想类型的思想,《道教概论》一书中将道教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众术并竞的阶段,汉代至三国时期;众术杂糅、援道入术阶段,两晋至南北朝时期;道、术结合的阶段,隋至唐代中期;道、术汇聚的阶段,晚唐至北宋;道、术圆融的阶段,南宋至明代中期;循道化术的阶段,明代中期至清代;诠道改术的阶段,民国以来。 道教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黄老道家和神仙方术。关于道的定义与理解首先来源于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在汉初,黄老道家上承先秦道家、稷下道家并在战乱后需要修养生息的背景下获得了极大发展。黄老道家主要有着以下观点:道是宇宙之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的性质不可捉摸,绝然超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报雌、守弱、无为的治国理想与生存态度(“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其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超越生死的生命追求(“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些道家哲学成为后世道教修行的理论基础。 神仙方术自春秋战国时便已流衍民间,并载诸竹帛。《庄子·逍遥游》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记载,《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等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伴随

道家与道教论文

道教的发展 摘要:“好猴王,急纵觔斗云,别了五庄观,径上东洋大海。在半空中,快如掣电,疾如流星,早到蓬莱仙境。按云头,仔细观看,真个好去处!有诗为证,诗曰:大地仙乡列圣曹,蓬莱分合镇波涛。瑶台影蘸天心冷,巨阙光浮海面高。五色烟霞含玉籁,九霄星月射金鳌。西池王母常来此,奉祝三仙几次桃。那行者看不尽仙景,径入蓬莱。正然走处,见白云洞外,松阴之下,有三个老儿围棋:观局者是寿星,对局者是福星、禄星。”这段小节节选自著名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短短数百字,便道出了传说中道教四位得道成仙的仙人,而蓬莱更被称为“海外仙山名蓬莱,白云缥缈雾缭绕。寻觅一生难遇见,依稀瑶台不见桥。”这些都只是我国古代道教传说中的一小部分,更有许多大罗神仙,精灵古怪,出现在我国道教传说中。现如今,网络文学盛行,在这其中风头最劲的当属玄幻修真类小说,这个修真在小说界指的就是道教筑基入定白日飞升,也由此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幻想的大门。 关键词:道家与道教道教思想与精神道教现状 正文 一、道家与道教之间的关系 道家与道教,但从外表看来,好像不可分离,而在实质上,却大有不同,秦、汉以前,道与儒,本不分家,甚之诸子百家,也统统渊源于道,这个“道”的观念,只是代表上古传统文化的统称。儒、道分家,与诸子百家分门别户的情形,是由战国末年到秦、汉之间的事,尤其汉初有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念以后,相承因袭,愈来愈明显。 汉、魏、南北朝以后,道教改变道家的学术思想,用与佛教抗衡,乃使道家与道教,径渭难辨,唐、宋以后,儒者并斥佛、老,更使道家含冤不白。其实,秦、汉以前道家的学术思想,是承受三代以上,继承伏羲、黄帝的学术传统,属于《易经》原始思想的体系,也是中国原始理论科学的文化思想。汉、魏以后的道教,是以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做中心,采集《书经》系统的天道观念,加入杂家学说与民间的传说信仰,构成神秘性的宗教思想,现在为了讲述的方便,把两者混为一谈,在其紧要的界说之处,加以分别,俾使大家容易了解。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

日本文化选修课

日本文化选修课论文 任课老师:陈橹 日本近代崛起的根源 姓名:秦海翔 学号:060104147 日期:2008-12-10

我并不是一个愤青,但是坦白的说我个人以前并不是非常喜欢日本这个名族,但是我知道师夷长技以制夷,每个民族都有其优缺点,而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其长处,从其缺点出发来找寻问题,用于解决自身问题。这就是我选日本文化这门选修课的初衷,当然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此非常感谢老师的教诲。由于这个选课的初衷,因此我选择日本近代崛起这个课题,因为我知道现在的日本是非常强大。 日本民族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欧亚大陆人类迁徙之日本并滞留而形成。对于日本民族的起源,一度存在两种观点:南方说和北方说。南方说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中国长江以南;相反,北方说认为中国北方才是日本人的祖先的来源地。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科学家们现在基本赞同日本祖先来自贝加尔湖畔外蒙古境内。日本民族中绝大多数属于大和民族,大约有1亿多人;其他少数民族中,琉球人主要居住在冲绳地区,而阿依努族则是北海道原住民。 (一)我认为日本会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学习能力,总而言之源了圆(仙台,日本东北大学教授)曾今说过“日本是中国的卫星文明”首先为文字的产生,日本文字就是从汉字演化而来;儒家的资本主义,公元285年,王仁将《论语》带入了日本。而公元1665年,明朝的朱舜水(1600-1682)由于明朝灭亡而亡命日本,在日本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当时恰逢日本江户时代(或称德川时代,1603-1867),当时的统治者决定利用儒家思想巩固统治,因此鼓励儒家思想的传播,并且修《大日本史》,开日本记史之先河,同时也培养了大批学

道家思想史教学大纲

道家思想史教学大纲 (选修课)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道家思想史?是人文学院本科选修课之一,它是以先秦文学为基础衍生出来、以拓展学生视野和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为目的的课程。它以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主张作为主要的阐释对象,兼及道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情况,使学生了解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道家思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明确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等各方面的深刻影响,正确评价道家思想的功过是非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以便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二、学习内容和具体要求 本课程主要学习有关道家思想的基本知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老子的思想结构及其思维方式,老子思想的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庄子的本体论、相对主义、人生哲学等方面的基本内容;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要求学生掌握老子、庄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并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使之成为自己思想观念的有益组成部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三、讲授时间和方法 本课程计划36课时,以讲授为主,自学为辅。 四、考试方式 一 考查 五、讲授内容 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它与儒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1、道家产生于春秋末年,创始人为老子。 2、至战国,老子学说衍生为二,一是与当时的黄帝崇拜相结合,形成黄老学派,其特点是以老子政治思想为主体,又杂采儒、墨、名法。二是与庄子理论相结合,形成老庄学派。其特点是更加崇向虚无,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为士大夫提供处世理论依据。 3、汉初七十年黄老学说盛行,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成为国家政治指导思想。 4、武帝以后儒学独尊,黄老失势,道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先秦道家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后世通过对它们的诠释,滋生出新的理论体系,如魏晋玄学。虽有鲜明道家色彩,但由于吸收了别的学说成份,又与原始道家有别。二是与宗教结合,东汉末年以后,道家著作

大学生选修课论文范文

文化之于人类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手段。人通过发展文化而发展人的生活,发展人本身,发展人的社会。因而,了解文化也就是了解人的存在,了解社会。通过研究文化的创造、保存、积累、流通、传承方式,可以使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形态。社会中成员在社会文化体系当中的地位也总是由他在文化系统中 的功能作用而决定的。 从当前社会存在的文化活动分析,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文学已经死了”,于是乎有那么些人便不再为文化而“用心劳神”了;而另有些人则顶着个文化人的帽子开始了对自己的炒作,凡此林林种种,一句话,还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阿玛扒珠无才,也借助文化“捞一把”,做会儿“捞佬”看看是啥滋味。 中国有着悠久的原始文化。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时间被实用劳动占满,才能维持起码的物质生活。那时,文化的主要内容只能是事关实用的。哪怕是非直接实用劳动的,也是紧紧围绕着实用劳动的。诸如祭祀、巫术等都是为了与超自然建立融洽关系,以便使生产生活得以顺利进行。与生产生活实用无关的纯精神活动与产品是极少的。原始实用文化孕育了原始实用意识。此后文明虽然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原始遗制得到较好保存,原始文化和原始文化中

的实用意识自然也在历史转折进行的“和平过渡”中较多地保留了下来。原始农业文明的“实用”精神成为一种从未中断的传统。 由此,文化是一个绝大的命题。文学不认真对待这个高于自己的命题,不会有出息。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也是这样。本质的东西常被歪曲,哲学上的产生常在产生之后面目全非。尤其是在近世,西方文明无情地暴露着我们的民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无一不由民族生存而起,但所借之力,又无一不是借助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极不相同,某种意义上是不能互相指导的。哲学上,中国哲学是直觉性的,西方哲学是逻辑实证的。东方认同自然,人不过是自然的一种生命形式;西方认同人本,与自然对立。东方艺术是状心之自然流露,所写所画,痕迹而已;西方艺术状物,所写所画,逻辑为本。譬如绘画,中国讲书画同源,就是认为书与画都是心态的流露痕迹,题材甚至不重要,画了几百年的竹,竹也就不重要了,无非是个媒介,以托笔墨,也就是心态在笔墨的限制下的自然流露。这样,西方绘画的素描、透视、构图、色彩,若来批判中国绘画,风马牛不相及。五四运动在社会变革中有着不容否定的进步意义,但它较全面地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加上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使民族文化的断裂,延续至今。“文化大革命”更其彻底,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

道家哲学

浅谈学习道家哲学的体会 摘要: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或许它的影响力没有儒家学派那么大,但是不可否认道家哲学对中国的巨大贡献。儒家崇理性,尚修身。而道家则偏好自然与直觉。本文主要谈谈学习道家思想的一些体会与感悟。 关键字:老子、道、无为、庄子、大道、齐物、自然 一、老子的“道”与“智慧” 说实话,在没学道家哲学时,我一直很喜欢儒家文化。毕竟儒家文化对我们影响太深了,特别是“仁”、“义”、“礼”、“智”、“信”方面。不过学了道家哲学后,我彻底被它征服了。因为我觉得道家所推崇的很多东西都与自己的各个方面都很贴切。我们都知道,儒家崇理性,尚修身,而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因为自己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所以我基本也是偏好自然与自觉。 “道”到底是什么?或许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的。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出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呢?道是无形无体的,这种潜移默化的道,或许确实要把自己升华到一个超脱凡俗的圣人才能真正体会其精髓所在。 老子不仅讲“道”,而且讲“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自然天德使万物出生,自然天德使万物发育、繁衍,它们养育了万物,使万物得以一定形态、禀性而存在、成长,千姿百态,各有特性。“道”之所以被推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并没有谁来强迫。它是自然而然的。道德的形成并不是强制形成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不过在现实社会中,道德的缺失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道冲,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尽。其深厚博大的情况,好似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不要以为它是幽隐不明的,在幽隐中,却俨然存在。像这样的道体,我不知它是哪儿来的?似乎在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道虽无形,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冲虚而不盈不满,自然就可以顿挫坚锐,化解纷扰。 老子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便是“无为”。什么是“无为”,无所作为?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一切皆空。要达到这种境界,确实很难。“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不为,

道家哲学选修课论文

道家哲学 姓名:郭勇帆 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班级:光电二班 学号:201561471098 课程:道家哲学与文化

【摘要】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而道家中所表现出来崇尚自然的精神,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即便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也有很大借鉴意义。同样,道家所主张的精神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哲学精神也是十分值得我们探讨和深入研究的。即便是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更迭了无数的朝代,但是这种道家的哲学思想确实显得越发的宝贵和重要。以“道”为核心的道家精神企图通过揭示万事万物的本源来说明一种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的目的。 关键词:道家思想;哲学思想;老庄学说

目录 一、道家思想 (1) 二、政治哲学 (1) 一、“道”论 (1) 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2) 三、自然哲学 (3) 四、养生哲学 (4) 一、以“道”为本的养生观 (4) 二、“守静”观点 (4) 三、“节欲”观点 (5) 五、人生哲学 (5) 一、追求纯真人性和人生价值的超越人生观 (5) 二、道家人生哲学对人生得失成败的理解 (6) 三、道家的生死观 (6) 参考文献 (7)

一、道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学派。其创立者是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思想家庄子(庄周)。后来道家又与名家、法家合流,又兼取阴阳家、儒家、墨家的长处而形成了黄老学派,主张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因时因物,无为而无不为。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张陵,又称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立者,也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者)。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就如同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解释的一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二、政治哲学 道家政治哲学是道家哲学宇宙观、伦理观、人生观、思维方式等在政治生活领域的延展,又是其哲学理性对社会政治技术层面的精神观照。 一、“道”论 老子的的政治思想理论的基础,自然是离不开最为基本的“道”论。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老子认为,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老子以“道”的方法,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来审视社会与政治哲学问题,显得高屋建瓴而又游刃有余。再者,他通过最为基本的“道”来说明万物的演变,从而否定了神造世界,推翻了当时的宗教世界观。还有就是老子的“无为自化”“道法自然”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

昆明理工大学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道家.道学术语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作者老聃,通称老子。 原书分上下两篇,不分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今本分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明确指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所倡导的“无为”不是号召君王甚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全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书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一些名句流传至今。 注本有西汉何上公注、魏王弼注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

道可道 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凡是可以被说得出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恒常大道(自然法则、定律)。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住相),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现象。 无为 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道法自然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

哲学小论文

理性思辨,随性生活 ——浅谈道家哲学思想摘要: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道家思想尤其是其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家哲学以老庄的哲学思想为基本核心,它的本体论,世界观,方法论,古典人道主义思想以及“无为”的政治哲学主张,在今天仍有着广泛的价值,值得我们推崇和借鉴。 关键词:道法自然、辩证法、自由、平等、无为 一、“道”与“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郭沫若说:“道家思想直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2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概念,老子哲学的整个理论系统就是由“道”的观念开展出来的,即“道”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而“道”最基本的精神确是“自然”。道家的哲学体现的是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它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哲学等无一不体现“道法自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外化表现首先在于要求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之道”,以自然无为最为社会和人生的理想状态。 可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都是一些热爱自然之美的自然主义者,整部《老子》、《庄子》都体现了对大自然的赞颂,对和谐、淳朴的自然之美和自然万物生机勃勃的生命力的由衷向往。与自然相比,人类社会已经越来越失去了天真美好的自然品行,人性的丑恶贪婪遭到了厌1《老子》第二十五章 2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162页

恶。“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3老子认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一步一步远离了自然之道。因此道家主张人们学习大自然的和谐之道,让一切事物都恢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让人们保持质朴的天性,也就是所谓的返璞归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呢?道家的思想家们认为:在天是自生自成的自然;在人类是小国寡民的淳朴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民得以朴素而和睦合作,少私寡欲;在个人就是保持赤子之心、追求自然之乐;在政治上是不实施强权也不行仁政的无为而治;在美学则表现为追求平淡天然之美,反对雕琢和矫饰;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该承认并尊重所有物种平等的生存权利,并且回归自然中去“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4。 道家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一直诱导着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探索,它“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5 二、辩证法思想 道家思想中的辩证精神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辩证法系统之一。道家的辩证法是一种特殊的以社会斗争和人事经验为真正立足点的“实践的辩证法”6,而非纯思辨的概念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正因为如此,道家思想在社会政治生活,个人追求和处世哲学方面都表现出了胜人一筹的辩证睿智,成为一种典型的“中国的哲学”。 3《老子》第三十八章 4《庄子·马蹄》 5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 6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9年,74页

专科毕业论文 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学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省直分校姓名:阮磊 学号:1134001472696 班级:2011秋行政管理专科

目录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 (2) 二、个人应用 (3) (一)合肥风之星网络公司行政管理的主要问题 (4) (二)合肥风之星网络公司行政管理对策分析 (4) 三、《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体会 (5) 参考文献: (7)

【内容摘要】管理学基础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时时刻刻都用得着。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然后对合肥风之星网络公司管理中行政管理、管理水平、规章制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课程学习提出了完善该公司行政管理的建议,最后对本门课程学习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计划;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决策;领导;激励;沟通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管理与管理学 本章主要理论有:管理的内涵,管理的性质,管理者角色与管理者技能,管理职能,管理与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 第2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主要理论有: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行政组织理论、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 第3章计划 本章主要理论有:计划工作的概念和性质,计划的种类,计划工作程序,滚动计划法、线性规划法。 第4章目标管理 本章主要理论有:目标的含义和性质,确定目标的原则,目标管理的含义,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目标管理的评价,目标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第5章战略管理 本章主要理论有:战略的含义和特征,战略管理的含义,战略的构成要素,总体战略、竞争战略的类型和特征,不同类型战略的实施条件和适用情况。 第6章决策 本章主要理论有:决策的含义和作用,决策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类型,决策程序。 第7章组织结构设计

道家的智慧

《道家的智慧》心得与体会 摘要:通过学习《道家的智慧》这门课程,笔者对道家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包括它的起源,创始人,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也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本文笔者就来谈一谈对道家的智慧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道家智慧老子庄子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前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百家争鸣。在这一时期里,孔子、墨子、老子、孙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峰起,出现了中国文化上的第一个高峰,并且,也由此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它们之中,道家文化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派学说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而老子所作的《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却让中国学者研究了几千年,其涉及的内容之广,蕴含的哲理之深都是前所未见的,堪称旷世奇书,由其书观其人,可见老子其人也是不世出的旷世奇才。《道德经》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大智慧,笔者就自己的理解对其中的一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水推崇备至,而在儒家文化中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样的语句。水善于处下,“水往低处流”,“处众人之所恶”,却善利万物,海洋是生命的起源,而纵观世界上

的文明无一不是起源水域周围,比如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再比如尼罗河文明等等。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身体中有60%以上的水,更不说人类以及大自然中的万物每日的生存需要水,水对万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样对万物重要的水却“处众人之所恶”汇成海洋、湖泊,继续为万物服务,为它们提供生存空间,食物,也为人类藏污纳垢,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而在讲解道家的“弱”时,也提到水至柔,却能胜刚强,“水滴石穿”便是这个道理。老子曰:“善用人者为之下”。便是这个道理,把自己想象成水,善于处下,这才是御人之道。“圣人之道为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 二.无为而治 西汉初年,刚经历过秦国暴政,推翻建立汉朝的统治者,采用了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于是,来自于黄老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统治政策。刘邦去世后,孝惠、高后相继当政。《汉书》说:“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文景二帝继统之后,也继续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针。文帝以一藩王继承大统,其时羽翼未丰,所以他特别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刘邦时代的功臣周勃、陈平,等人相继被任命为相。这样既融洽了新旧君臣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高层统治集团的团结一致。正是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才使得整个国家渐渐的稳定。在我看来,“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能过多的干预。就像市场经济一样,如果国家过多的干预的话,

中国哲学经典名著导读论文道家智慧

中国哲学经典名著导读 论文 能动学院能动田某 2014 年 7 月 14 日

《中国哲学经典名著导读》感悟 甲午马年,有幸参与“C9暑期交流”之西安站的同时,选中“中国哲学经典名著导读”这门课,于是原本不得回乡怨怼,化作文史盛宴中的惬意遨游。饕餮一番文史盛宴,咀嚼几多世事风情!中国哲学课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暑期交流课程安排融会贯通相得益彰,使我动情颇深,感触甚繁,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费笔评章。 文化洗礼 先说这几日的文化洗礼。的确,我们这些工科学子,多是有知识,没文化。这连日的浸润让我们整个身心接受着前所未有的荡涤,仿佛脱胎换骨。 首先是马西平教授讲授的古代音乐鉴赏,一场听觉与美的天堂。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三把钥匙----数学,文学和音符,其中,音乐是最美丽的存在。孔子困于陈蔡而讲诵弦歌不衰,庄子丧妻鼓盆而歌,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文学遇上音乐,顿时美便提升了境界。一节课,我们在沉迷中度过。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惟妙惟肖的仿鸟鸣声令人如痴如醉,瞬间驱散午后教室的燥热。后来,又讲到陶埙。回民街上随处可见的各种陶埙,一如古朴的老城墙,给西安的历史平添了一份古老和厚重,这份跨越千年的美丽,至今仍以独具穿透力的声音刺激人的灵魂。陶埙奏起,是一曲《风竹》,风声竹声惟妙惟肖。“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然而这风扶丛竹的天籁却在盛夏炎炎十分刻进我们心里。“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筝古琴毋庸赘言了。古乐熏陶,妙不可言。 继而听了庄子哲学要义,老子哲学体系与老子道统,燕连福教授的周易哲学漫谈和张帆教授的中国佛教文化。儒释道的金科玉律,上溯至来自上古神话传说,绵延流淌千百年,历经炎黄子孙不懈的探索完善,于今日将光芒洒向我们。逍遥和齐物,道与怀疑,价值与自我,老庄将我们浮躁的灵魂带离了喧嚣,功利之心,求成之切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更加明智和顿悟,我懂得了如何调剂生活的节奏,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敬净静竟概况了三家要义。《道德经》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富贵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些警示名言至今适用。而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连连引人惊叹造化之妙。解读易经三钥匙----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和孔子《易传》,启示我们守时待命、顺势而为和人生定位等智慧,并且,整体、辩证、分析和直觉的思维方法,也将有助于我们各个方面,生活、学习和事业等必将因此受益。燕教授介绍了许多八卦玄学知识,诸如“九五至尊”“蒋中正”等也在我们脑海明晰起来,最有趣的,燕教授教了我们“梅花易数”来推演占卜,课堂上当堂推算妙趣横生。佛教诸多神秘传说也摊开在我们面前,并且以其慈悲大度,对比老庄等,让我们更全面地思考,客观地评价。《大学》《中庸》,更是充满哲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慎独”,“诚之”,每每使我们感知千百年前的智慧之光的照耀。 圣地哲思 长安,用青史之一角,牵出骚人满怀情肠;现诗词中半句,惹来墨客笔下留香。自然,哲思在此,汹涌如泉。 “三十年了历史看深圳,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五千年历史西安。”果然,她没有让我们失望。各种唐三彩仕女俑,簪花仕女图,俏皮鼓乐俑,令人对那个繁华盖 世声名远播的大唐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有幸观赏了丹凤迎宾仪式,虽是今人仿作,然而有规有矩,声势俱在。气势恢宏的丹凤门,如今却只有门基残存,几道黄土沟壑,令人不禁感慨,“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类怀古诗词亦是时常萦绕胸中。昔日大明宫,与兴庆宫,太极宫并称三大宫殿。 亲身到访,却也只是觅得少许残砖断瓦。放眼望去,一片青草旷然,倒是有几分古道青草绵

同济大学选修课参考

同济选修课参考【转自新生群】来源:杨絮盈的日志 课程名类别考查方式成绩一句话简评 计算机图形仿真工程技术考试 4 不错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考卷良没意思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工程技术论文 5 不错 CAD计算机绘图工程技术上机考试良上课不错,考试太难 遥感技术工程技术考卷良不上课也能得良 试验力学在工程中应用工程技术考试优只要认真积极配合很好 职业指导经管考卷(闭) 优讲的东西很实在.平时有少量作业考卷简单女性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经管闭卷良上课无聊,考试严格 大学生创业经管考试+报告+演 讲 良欲了解创业知识可选 会计学经管考卷中老师很好,但要好好学才得优 数学软件应用经管上机考中大一不推荐 会计学经管考试中不管考多好永远是中 职业指导经管论文优一次都不去,作业都不交,照样优 人力资源管理经管论文优上课挺无聊的 公共关系经管考卷 5 人好 社会保障学经管考卷 4 人品好 WTO规则与应用经管演讲 4 一般 比较政治制度经管考卷 4 不错 教学应用软件经管编程中课比较难除非有基础 证券投资学经济考试 3 考分不高 公共关系经管考试良要演讲 人力资源管理经管论文优老师也会不来上课完全无视想混学分尽管来自动控制理论跨学科考卷不及格大三专业课想挂就选 工程力学跨学科选修课考卷 4 比较负责 创新思维其他考试中内容不错分数乱给 欣赏物理其他考试+论文良强烈推荐 精神分析入门其他论文良不错 性别社会学其他考卷(闭) 优涉及BL.GL将社会性别 攀岩其他攀岩优上课比较活 礼仪文化其他开卷良一般正常 乒乓球其他打球优来是说:“来的我都给优” 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其他上机 4 比较好的一门课 机械创新其他考卷 3 差 VB程序快捷入门基础及应 用 其他考试优退休了 乒乓其他考查优50米男过7.15就没事 乒乓其它优很不错 食品与健康生命科学与医 学 考卷中内容实用但貌似给分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