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

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

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
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

洋溢浓浓“送别诗”的文化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默写或者填写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和表达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渗透“柳”字的文化涵。

3.通过拓展阅读等,培养课外收集阅读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对比题目,引出“送”字

师:同学们,你们看(音乐)茫茫的长江水,吟诵着动人的诗篇,诉说着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生:一起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新的送别诗。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我们发现送别诗有相同的地方。谁来说。

生:都有一个“送”字。

师:你说呢?

生:都有送什么人物到哪里去。

师:还有吗?

生:一个是到广陵,一个是到安西。

生:都有“到”什么地方的字词。

师:虽然都有“到”的意思,但是用词也不一样。谁发现了?

生:“之”和“使”。之就是到一个地方去,使就是要出使到另一个地方去。

师:这个“使”带着皇帝的使命去的,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担负着国家的责任,也是一种荣耀。把题目连起来说说意思。

生:王维送自己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师:说得在清楚一些。

生:元二带着皇帝的使命要到安西去。好朋友王维就去送他。

(师出示唐朝地图)唐朝的安西就是现在的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个子在首都西长安,一个是在北方的荒凉地方。请自由读读这首诗

二、结合地名,感知“送”意

1.检查朗读,纠正字音。

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一生读错“朝”“舍”。

师:此诗中有三个多音字。请根据注释选择读音。

朝:zhāo早上舍 shé丢弃

cháo朝向 shè晚上住宿的地方

尽:①消失;②饮完

学生再读诗句,根据意思定准读音后再朗读。

师:请大家注意句尾字,读起来更上口。

学生再朗读。

2.根据地名,了解意思

师:送别诗中必定有地名。这首诗中除了安西,还有哪几个地名。自由读古诗,找到地名。

生:渭城、阳关

师:出示地图:“渭城”(课件:美丽的景象)在省市东北,“阳关”边关名,在省敦煌县西南。(课件:黄沙满地的情景)这就是(客舍)王维送元二的地方。其他几处呢?

生:客舍就在渭城。

生:阳关在渭城的西边。

师:安西呢?

生:安西就在阳关的西边。

师:就用上这几个地名词语,说一说诗的大意。

生:王维在渭城的客舍门口,送元二出使到安西,路上要经过黄沙满地的阳关。

师:结合注释,把送别时的天气也说进去。

生: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早晨,王维在渭城的客舍门口送元二出使到很遥远的地方去,那里黄沙满地,先到阳关,再到安西。

师:越说越好,把喝酒的意思也说表达进去。

生:细雨蒙蒙的一个早晨,王维和元二在客舍门口喝酒告别,因为元二被派遣要到很远很远安西去。

师:这一位同学表达地清晰,意思也比较完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他同学同桌互相说一说。

互相交流,过程略。

三、.想象诗境,体会“送”情。

师:王维与元二是好朋友,从诗歌哪些地方能找到他们是好朋友。

生:名字是元二,很亲切。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说明两个人是好朋友。

师:没有说“西出阳关无朋友”,却说“故人”。

生:可能是交往时间很长的朋友了。

师:同学们说两人喝酒,根据上文,他们俩什么时候喝酒?

生:一大早就喝酒,好像喝了很长的时间。

师:喝酒的天气呢?

师:不是灿烂,而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早晨。

师:别有意味。谁知道呢?

生:好像老天爷也在流泪。因为自己的老朋友要到远方去了。

师:(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渭城到安西的距离,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就是骑马还得要半年时间。

(哇!生不禁惊叹。)

师:(切换到幻灯片)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生:黄沙满天!

师: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生: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生: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还有哪个字眼让你们感觉到他们两人是好朋友?

生:这个“劝”字也说明了他们是好朋友。

师:当时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

学生模拟。

生:老朋友,把这杯酒喝了吧!出了阳关就没有像我们这样知心的人了。喝,再喝!

生:老朋友,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聚,也许一生都无法见面,千言万语化成酒。再干一杯。

生:你去了安西,相聚三千多里,怎么可能再见面啊。唉,别说了,干杯!

师:(圈出这个“更”字)有一句话说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因为是遇到了知心的朋友,无论喝多少酒也表达不了自己的心意。喝一杯,离别的酒。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喝一杯友谊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喝一杯连心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喝一杯,祝福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课件:望窗外柳依依的情景,文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生朗读。

师:从这里,又有哪个字眼表现出他们是“好友”。

生:(语塞)

师:那“柳”字,在古人心中,原来是谐音的“留”字啊!柳者,留也!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别》

西城柳弄春柔,

动离忧。

——观《江城子》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送别的场景放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时候,跟好友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知道了,连老天爷也好像伤心地哭。

师:这么多的字眼表达作者与好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一起朗读整首诗歌。

生朗读。

师:在送孟浩然中绵绵不断的水寄托着情思,在送元二中酒成了情意最好的表达。元二离开的几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师:就是因为这样的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播放乐曲)

学生背诵后默写。

四、延伸课外,提升“送”情。

师:在古代,交通的不方便,朋友相见后很难再次相逢,“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相当于我们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今天学习的两首独具魅力——蕴含着名人(孟浩然、白,王维)名城——广陵、名楼——黄鹤楼、名曲——广陵散,名句。

很多的送别诗因为表达的情怀或豪迈,和昂扬一直让后人感慨不已。如

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课件)

在朗诵中结束学习。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雨”、“柳”、“酒”等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读题解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谁来读读题目! 2.指导学生读题、解题 指生读。 评价:读得很正确,声音很响亮。 注意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生回答。 指读、齐读 3.你们能从古诗的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重点提醒: 谁送谁去什么地方? 元二,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还有一个诗人他姓董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称为董大。使是到,出使的意思。 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库车县,是唐朝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二)指导朗读,读出诗味 1.生读诗 我们学习古诗啊,第一步就是把古诗读正确。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好自由读《送元二使安西》,开始。 (大屏幕出示古诗) 2.指导读古诗 (1)指名读 好,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有几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评价:读得很正确,把好几个多音字都念准了了。比如“朝雨”的“朝”、“客舍”的“舍”、“更”字) 老师要问一下,朝雨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时候下的雨? “朝”在这里是“早上”的意思,跟“朝思暮想”“朝发夕至”的“朝”意思是一样的。“朝思暮想”的意思就是早晨晚上都想念,“朝发夕至”是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把这两个词语抄在这句话旁边,学语文要善于积累。 再来看“客舍”的舍字,另一种读音是舍,谁会组词?

(完整word版)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组词)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5、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精品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 学生反馈背诵。 (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4)师指导读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人教新课标图文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新课标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会写“舍”、“君”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学习难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知作者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别人的送别都有送别的具体的人,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是谁送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谁送谁而《送别》,李叔同却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的觉悟。它不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且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难怪有人说“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呢。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诗-------唐代着名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由读题:谁送谁去哪里“使” 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师介绍“安西”及元二:安西是当时的朝廷在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来统领西域各国的,元二------王维的好朋友,奉命出使安西,为国家守边重镇,在当时可是一大壮举啊!王维从长安赶到渭城。第二天为元二饯行,以酒相送。 3、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齐读课题 4、你知道王维吗生交流。总结出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今存诗400余首。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也很精通。王维大约在40岁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在山水田园之间弹琴赋诗,过得悠闲自在。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中以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成就最高。 二、读古诗解诗意 1、一读:就让我们走进这首古诗。同学们先来读诗,自由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2、指读,正音,通句 课件出示:朝(变红) “更尽”指导读 舍(书写田字格要注意什么),“舍”是象形字,看看它的演变过程,上部分是什么下面的“口”像什么 写“舍”、“君”字,引导把字写美观,并引导找寻笔画规律,让学生学字学得有趣、有效。 3、把生字、多音字放进诗文里再来读读看 4、古诗除去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七言绝句的一般停顿是这样的,(出示节奏诗)自己打节奏读读看,注意字断音连。

《寒食》教学案例

《寒食》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鄂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四单元“诗词诵读”,这是一首讽刺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首两句写仲春的景色,后两句暗寓讽喻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寒食》。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诗的意思。 2、根据诗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寒食》。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纸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是我们诗词诵读学习时间,诗词作为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享受,既有磅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有美丽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

抹总相宜”,既有悲凉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有豪迈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有描写夏天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热烈,也有描写冬天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诗《寒食》 板书:《寒食》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寒食》韩翃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释题(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师:韩翃!了解吗?说说! 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唐代诗人,太宝十三载进士。擅长写送别题材诗歌,时称“大历十才子”。 师: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或中心的反映,再读课题!理解一下 (古代的节令之一,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寒食和清明是全国老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传说呢:略 师:韩翃的这首寒食诗虽然只28字,但在当时却流传甚广,相传当时皇帝选拔韩翃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师:好的东西需要细细地去品味,下面让我们走近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首诗的所要展现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能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理解诗句大意并想象画面。 4.初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理解诗句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诗歌背景资料,了解折柳送别的典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播放课件)读题,你从古诗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1)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2)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背景资料:唐王朝出现了动乱,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 (3)理解“元二”的称呼。(师补充: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 二、读诗文,识平仄 1.初读: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个人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朝”和“舍”(播放课件)。 3.正音后齐读。 4.师范读。(读出平长仄短之感) 问: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5.结合学生说出的特点,指导何为平仄,如何判断平仄。(板书:平长仄短) 6.师结合诗句,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 7.请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提示最后一行的“出”字在古代读仄声,所以要读短。) 8.请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 9.请学生个别读,然后齐读。 三、解诗意,悟诗情 (一)解读前两句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 2.交流汇报。 3.师结合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柳、尘两种意象的特殊。 (1)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师引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

古诗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

从景语走向情语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汉川市实验小学罗莉 学内容分析:教《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晚年之作。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借酒消愁,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全诗看似平白如话,却深蕴独特的含义。眼前平常景都含着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完全印证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古诗教学应注重诵读,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读为本,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感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遵循“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原则,在读诗中渗透方法指导,能结合注释读懂诗意。以课前活动中的“古诗宝典”竞赛为引,能根据资料初步感悟景中的情感意味,为今后读诗悟诗作好准备。 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朝”、能正确认读诗中的多音字“舍”1

背诵诗歌。 2、能理解并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能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并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 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感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活动 发放给学生《古诗宝典》——(列举一些具体的古诗意象代表),对照课件快速记忆游戏。 一、初解诗题步入古诗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板书课题 2、结合注释解读诗题的意思。 二、描摹画面想象诗境 1、大声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根据注音读准诗中的生字。 2、指名读,相机解决生字、多音字“舍”“君”“朝”。练习读正确。还要细细感受古诗独特的韵味。我们不仅要把诗读正确,师:、3.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读找感觉。指名读。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一首送别诗。 2.揭示第二首古诗的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继续学习第二首唐朝送别诗,出示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3.解诗题。 提问:谁来解释一下题目? (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再齐读课题。(评价) 4.了解诗人。 诗题读懂了,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 (指2名学生发言,课件出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完苏轼的评价后,你觉得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读,正音。 【读古诗,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 (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能说多少算多少,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 三、品诗句,明诗意。 1.诗中有画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课件出示: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3)品味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品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能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

戴建荣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戴建荣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1.五(3)班底的57位同学准备好了吗?不仅眼睛要过来,心也要过来。 2.师生问好。(“老师,您好!”不要拖音,纠正两遍)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在这大约要用50分钟的时间来学习一首诗。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我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生(齐):王维。 师:唐朝诗人,王维(板书)。 师:好,我为什么这样写呢?五年级的学生,我不重复第二遍问题,看谁刚才认真听了。生:我觉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先读一个字,然后停顿,再读两个字,然后再读一个字,然后再读两个字。 师: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这样的停顿。(生齐读) 师:还有谁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写? 生:我猜这是一首送别诗,“送”要在前面,“元二”我猜应该是一个名字,“使”和“安西”我想不能连着,因为“安西”是一个地名。 师:没错,真好,这个孩子是会思考的。前面是从读的节奏上来说的,而她呢,不仅知道节奏,而且能从字词的意思上来说,了不起。别坐下,对她的发言同意吗? (师生交流) 师:“元二”指的是什么?就请你把注释一读给大家听。 生(读):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是在家中排行第二。什么叫排行第二,你知道吗? 生:家中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他排老二。 师: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说明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元一 师:不叫元一,叫元大,有个哥哥,而元二恰恰是个男孩,所以就元二了。如学过的古诗《别董大》,董大姓董,排行老大。 二、读诗: 1、师:“使”指名对注释 生1:使,出使。 师:别坐下去,奉了谁的命令出使? 生:皇帝。 师:能不能不去? 生:不能。 师:所以能不写诗吗?不能的呀!然后读作者简介,准备。王维也曾一度—— 生(齐):奉使出塞 师:他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安西,都知道,是一个—— 生(齐):地名 师:去过安西的举手 生(齐):没有

20.送元二使安西 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育英二小张慧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读通并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拓展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写的一首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指名2-3人背诵,正音)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用朗读将自己再次带到那江边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去!(生配乐齐读) 2.师:这首送别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带着这份感动,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第二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 1.师:同学们伸出小手指,跟我一起写诗题(停顿板书),我先写一个字“送”,大家猜猜接下来我会写几个字?为什么?(指名2-3人回答,从中理解“使”、“元二”、“安西”) 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元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唐朝设置在西北的最高军事机构,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再说一说诗题的含义?(指名1-2人回答,王维送元二出使到安西去任职。)齐读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板书:图语情)齐读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王维是一位特别重感情的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现在,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2.我们对诗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了题目的意思,这就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3.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4.学习“渭、浥、君、舍、朝"五个生字,板书多音字“舍”. 5。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6。指名读,更正读音. 7.采用多种方式熟读古诗。 三、抓字眼,明诗意 大家把诗读的字正腔圆,但更要读出感情,这就需要我们理解诗意。同学们怎样做才能理解诗意呢?(参考课下注释) 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二步骤:抓字眼,明诗意。(板书) (一)结合预习情况,小组讨论 (二)交流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 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 生:真好听! 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

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 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 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 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 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方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教案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案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案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案多音字。(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组词)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5、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有七十分钟的时间,但我们要节省时间,争取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学习任务。因为我这位“小师”与你们上课以后,将会有一位文化大师给老师们讲课。(出示钱文忠先生照片)知道他是谁吗? 生:钱文忠! 师:啊?你们都知道!看来你们语文老师是一位视野非常开阔的人,一定带领你们按照温教授刚才说的方式——“连滚带爬”地读了很多书。优秀的学校、优秀的教师培养出的优秀学生,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好!(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全诗)读! (生用“诵”的方式读全诗,掌声) 师:哇!再来一次!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停!请告诉我,你们是不是学过吟诵? 生:没有。 师:没有?不可能!那你们是不是受过专门的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读诗的训练? 生:是。 师:果然!孩子们,你们学过的这个特殊的读诗方式,就是吟诵。你们一张嘴,我就听出来了。出口不凡哪!让你们停止,不是否定你们,而是惊叹!再来!“渭城……”读!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掌声) 师: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样读诗,不用我“忽悠”,老师们自然就给你们掌声。学过吟诵,会省下我很多很多的事儿。比如说,(出示:渭城(平)朝雨(仄)浥轻(平)尘……)我不用再讲什么叫“仄平平仄仄平平”了!下面,直接来点高难度。请问,这“尘”哪、“新”哪、“人”哪,标成了红色,这三个字,处在特殊的位置,还有特殊的发声,你们知道叫什么字吗? 生:韵声。 师:说对了一个字,韵。这叫韵字或韵脚。看来你有点紧张,说慌了,放松。忘了交代一句话:从现在开始,你们回答问题,答对了,算你们有能耐;答错了,怪赵老师不会问。可以吗? 生:可以!(众笑)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青龙县八道河总校王厂寄宿制小学廉铁 一、课文品读 (一)作家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原籍山西,开元进士,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也被称为王右丞。王维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更通音律。他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的成就最高。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后人称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使在送别、纪行一类的诗中,也有写景的佳句。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二)作品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的是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的渭城在朝雨乍停时现出的洁净、清爽。天空是清朗的,客舍旁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显出它翠绿的本色.这是完全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中与羁愁别恨纠结在一起黯然销魂的情调,但这恰恰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从晴朗的天空,到洁净的街道,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这句景物描写虽没有“千里黄云”、“北风吹雁”、“寒雨连江”那样的萧瑟.但其送别的愁思却是浸染在“柳树”——这送别诗词中别具意味的特殊意象上。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至唐朝还有“灞陵折柳”的送别典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因此在很多的送别诗里都能看到柳树那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 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情。写的是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诗人的劝酒辞。由于绝句在篇幅上受到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等都一概舍去。但酒过多巡,殷勤

人教课标板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

20 古诗两首 文本简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 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 >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 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

送元二使安西---实用公开课已修改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 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 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氵邑”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 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 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生2:“悒”的意思是湿润。 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用独特的朗诵方法把古诗文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师真的是感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吟诵方法好吗? 二、读诗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谁了解王维? 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 生1:他9岁就有才名,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师:完了是吗?(生点点头)好孩子,告诉你,读书要把书读完整,读书要把每个字都读进去。如果你只读一个片断,你记住,那不就读书。明白了吗? 生1:明白了。 师:请坐。(一生举手)你要补充吗?你来说。 生2:王维,701年到761年,今山西永济县人…… 师:停,什么叫补充,明白吗?就是说他没有说过的话。 生2:王维…… 师:很好。(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了看注释,我们学起来就方便多了。王维是山西永济县人,他曾经一度 生:奉使出塞 师:你知道什么叫奉使出塞吗? 生:奉了皇帝的旨意到塞外。 师:去干嘛?

《别董大》教学案例分析

《别董大》教学案例分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就是著名的送别诗《别董大》,这首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这首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大董庭兰。董庭兰与高适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当初董大被征入宫当乐师,成了宫廷里较著名的人物。高适十年寒窗苦读到京城考状元,中了榜。成了一位朝廷命官。在一次高适入宫偶遇董大,他们俩很谈得来,便成了知心好友,每一次高适入宫总要去找董大把酒言欢一番。十几年后,新皇帝上任,他也很喜欢听音乐,但并不喜欢听董大弹,觉得太低沉了。便把他逐出宫。高适得知后赶来送别董大,十几年的老朋友,即将分离,感触颇深,于是一首“别董大”成了朋友离别的千古绝唱。 但是,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悟感情”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的教学方法。这首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对此,我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感情上,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 一、导入直接入情入境。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别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很难相会,相聚之后的离别,更是难舍难分,因此也留下了许多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别董大》。(板题)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读时要带着淡淡的忧伤.)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这样的导入既在一开始就创设语言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送别诗和这首诗的感情有所把握,又直奔感情这一主题,让学生在设身处地地读、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和探究的渴望大有裨益。) 二、学诗感受“感情” 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 1、分别总是一个断肠的场面,总有千丝万缕的愁绪在心头,这首诗中有愁绪吗?诗人和董大此时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 (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未感知。有的学生能从白日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反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有的说是一只孤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中让学生感受董大的孤单,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