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基-中国古代史

公基-中国古代史

公基-中国古代史
公基-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

一、猿人

·直立人(按顺序):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智人: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劳动从制造工具开始)

母系氏族公社

一、山顶洞人生活在这个时期

二、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彩陶,石器,半坡村遗址

·河姆渡文化栏杆式建筑

(以上两个较为典型的母系社会文化形式)

·马家窑文化远古彩陶史的巅峰

·红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玉器

三、农耕代表作物(口诀:偏旁里有水的在长江边种水稻)

·河姆渡文化水稻长江流域农耕代表

·半坡(仰韶)文化粟黄河流域农耕代表

父系氏族公社

·大汶口文化(代表性遗址,开始出现私有制)、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上古传说时期

·三皇:伏羲(八卦)、神农、燧人(或祝融)

·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世袭代替禅让。

·《夏小正》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月令书(或说天文历法)

·《禹贡》第一部地理著作

·《竹书纪年》里有最早关于流星雨的记录

·后母戊鼎,考古发现中最大的青铜器

盘庚迁殷

·甲骨文,我国历史有文字可考的最早记录。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河南安阳发掘

·酒池肉林:纣王帝辛

·筷子最早起源于商周

·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工商食官制

·周礼

·周厉王国人暴动,周定公召穆公共和行政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开始推广,春秋晚期冶铁并制作铁器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退避三舍)、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其他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

·bc594 鲁国初税亩

·管仲改革中国古代最早改革变法

·毛遂毛遂自荐三寸不烂之舌

·战国四君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战国四大将: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千字文》)

·儒(孔孟荀)墨(墨子,兼爱非攻)道(老庄)法(韩非,商鞅:徙木立信,李斯,慎到,申不害)兵(孙子)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内容是风雅颂,手法赋比兴,现实主义诗歌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左氏春秋》)最早国别体史书《国语》

对比,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史记》

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班固《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资治通鉴》

·春秋三传:左氏、公羊、谷梁

·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离骚》

对比,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甘石星经》

·扁鹊,发明了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成立,由先秦医

学家共同编制完成

·BC221,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币制,文字(小篆),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补充)文字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补充)货币演变(秦开始):圆形方孔钱有(秦)-五铢钱(汉武帝)-新莽币制(王莽

新朝)-五铢钱(隋)-文钱(唐)-交子(宋)-银(明/清)

·(补充)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战国萌芽(商鞅变法)-秦朝确立(皇帝制度)-西汉巩固

(内外朝,刺史,察举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北宋加

强-元朝发展(行省)-明清巅峰(废除相制,军机处)

·(补充)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分封制(春秋战国)-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两汉)-

道(唐)-路(宋)-行省制(元)-府州县复式结构(明)-省制,

督抚(清)

·(补充)科举制度的演变:开科举(隋炀帝)-进士,明经两科(唐太宗)-殿试(唐高宗)

武举(武则天)-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八股取士(明清)-

废除(清光绪)

·(补充)人才选拔制度:世卿世禄(春秋以前)-荐举制、养士制、考选制、军功制(战

国)-察举制、征辟制(秦汉)-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三国魏

晋南北朝陈群提出)-科举取士(隋以后)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唐高宗时期殿试形成,武则天当政增设武举,最终形成常科,制科,武举科举形式;北宋时期确立州试,省试,殿试,并实行糊名誊录建立防止徇私新制度(封弥);明清八股取士,三级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三年一次(乡闱),考期秋季八月(秋闱)

·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连中三元

童生试童生,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1905年光绪帝年间科举制废除,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

·中央官制演变:先秦世袭制;秦汉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制;三国两晋南北朝尚书台中书省门下省;隋唐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制宋宰相,参知政事,枢密院;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明六部+内阁;清六部+军机处(雍正)

·西汉:刘邦东汉:刘秀

·约法三章,刘邦

·文景之治,推崇黄老之学,轻徭薄赋(无为而治代表)

·七国之乱汉景帝,晁错,周亚夫

·汉武帝推恩令(主父偃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张骞出使西域(两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丝绸之路带回了,芝麻核桃苜蓿黄瓜胡萝卜,香料,葡萄,石榴等

·河西四郡:武威、张掖、敦煌、酒泉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杨雄(《河东赋》)、班固(《两都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

·《氾胜之书》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区田法

四大农书:《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农书》(元·王祯)、《农政全书》(明·徐光启)

·《周髀算经》提到勾股定理

《九章算术》首次提出分数和负数

·王充《论衡》朴素唯物主义

·佛教传入,东汉,白马寺

·张衡浑天仪地震监测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对比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酒圣杜康茶圣陆羽)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虎鹿熊猿鸟)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集大成药学专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大理寺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太常寺是负责祭祀活动的;光禄寺是管理伙食的;太仆寺是养马的;鸿胪寺是接待外宾的;国子监是最高学府;钦天监是天文馆兼印日历什么的;翰林院是秘书处

三国两晋南北朝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刘安《淮南子》: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三曹:曹丕(《典论》《燕歌行》),曹植(《七步诗》《洛神赋》),曹操(《观沧海》)·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前秦苻坚vs东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三玄:《老子》《庄子》《易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汉化改革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司马衷(晋惠帝)肉糜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乐府民歌:代表作《敕勒歌》《木兰辞》

·刘勰《文心雕龙》文学评论专著(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嵇康《广陵散》

·四大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岗石窟(石刻艺术最高峰)、麦积山石窟(东方雕塑馆)·郦道元《水经注》历史地理学名著

·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

·搜神记东晋干宝

·杏林是中医学界代称,典出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一部家训·

·刘义庆《世说新语》笔记体小说集

隋唐

·隋文帝“开皇之治”。隋炀帝开运河,创科举

·唐玄宗“开元盛世”古代史最繁荣的时期

·唐太宗“贞观之治”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大李杜:李白、杜甫

·中唐代表人物:白居易

·晚唐代表人物: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唐太宗昭陵六骏(“拳毛騧(guā)”、“什(shí)伐赤”、“白蹄乌”、“特勒骠(bi āo)”、“青骓(zhuī)”、“飒(sà)露紫)

·《唐律疏议》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唐三彩青黄绿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晁恒)鉴真

·新罗联合唐军统一朝鲜半岛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转折点

·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元代)、欧阳询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颠张狂素(张旭、怀素)

·陆羽《茶经》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

·僧一行最早测定子午线

·孙思邈《千金方》

·第一部雕版印书《金刚经》

·日本向唐朝学习进行了“大化改新”,孝德太子

宋元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定都开封;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将兵)法,保甲法;废明经,进士取士,元祐更化标志着变法完全失败

·四大名窑:官窑、均窑、定窑、汝窑、哥窑

·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毕昇发明了造纸术

·火药开始运用于战争

·沈括《梦溪笔谈》发现地磁偏角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檀渊之盟宋辽(契丹)银绢叔侄关系边境贸易

·庆历和议宋西夏

·靖康之变金军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海上贸易繁荣,设置市舶司对外贸进行管理

·《资治通鉴》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四大类书:《太平预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北宋《武经七书》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岳飞、陆游

·元代行省制度,我国省制开端

·元代管理佛教事务和西藏吐蕃的机构宣政院

·元代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地区,南宋确立隶属关系,元代进一步明确管理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西厢记王实甫,牡丹亭汤显祖(明)临川四梦,桃花扇孔尚任(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郭守敬《授时历》计算一年的时长以及黄赤交角

·马可·波罗意大利威尼斯人沿丝绸之路到大都,从海上丝路回国

·黄道婆织布机

明清

·大明我国古代第一个由南方统一北方的全国性封建政权

·1368年朱元璋明朝定都南京

·洪武之治-靖难之役-永乐盛世-郑和下西洋-土木堡之变-张居正变法(一条鞭法)-戚继光抗倭-努尔哈赤(后金)-李自成(大顺)

·诛杀胡惟庸,废除相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世界上最大百科全书)解缙;内阁制度建立,厂卫特

务机构(锦衣卫,东西厂)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学

·钓鱼岛大明时期明确为我国领土

·徐光启(农政全书)和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冯梦龙“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东周列国志》·四大名著: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曹雪芹红楼梦(人物形象最多)

·四大奇书: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机户-机工)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平西王,尚可喜平南王,耿精忠靖南王

·大清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帝

·康熙平三藩收台湾(施琅)征噶尔丹尼布楚条约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乾盛世十全老人乾隆

·阅微草堂纪昀《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清末四大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蒲松龄《聊斋志异》,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刘鹗《老残游记》

·海国图志魏源

·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虎门销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太平天国洪仁玕《资政新篇》

·清李渔《闲情偶寄》戏剧理论专著

·《数理精蕴》康熙年间介绍西方数学知识百科全书

·1932溥仪长春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其他补充

·民间四大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南京六朝古都(三国时的东吴,,两晋时的东晋,南北朝时的宋,齐,梁,陈六朝)·汉武帝?谥号,唐太宗?庙号,乾隆?年号

·日本:东瀛、扶桑,倭奴国朝鲜:高丽、新罗、百济

印度:汉朝称身毒、唐朝称天竺越南:交趾泰国:暹罗古罗马:大秦

阿拉伯:大食伊朗:波斯、安息、帕提亚俄罗斯:罗刹爪哇:阇婆

柬埔寨:真腊新加坡+满剌加:淡马锡越南:安南

·兄弟排序:伯仲叔季,三兄弟:孟仲季

·知音之交:俞伯牙钟子期;管鲍之交:管仲鲍叔牙;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生死之交:刘关张

·爵位:公侯伯子男

·季节: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柳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梅月·五伦(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清明节:寒食节纪念介子推

·端午节:纪念屈原

·年龄:垂髫3-9岁儿童,总角9-14岁少年,豆蔻少女十三四岁,束发男子十五岁,弱冠男子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50岁知天命,花甲/耳顺60岁,古稀70岁,喜寿77,耄耋八九十岁,米寿88,期颐100岁

·五行学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五行思想《尚书洪》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专题训练: 板块综合(一) 中国古代史

板块综合训练(一)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南京调研测试)魏晋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说:“……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宗庶杂居,以定维城之业。”该观点主张()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选B。“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指的是分封诸侯,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2.(2019·汕头二模)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 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 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解析:选C。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吴国的淹城由外城、内城和子城等组成,在外城之外有护城河和外城城墙,在内城外有内城护城河和内城城墙,在子城外有子城城墙。结合春秋时期战争频仍可知,这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设计的,体现了防御的价值,故选C项;从图中看不出其与经济有关的设计布局,排除A项;皇权至上的观念是在秦朝以后形成的,排除B项;从图中看不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3.(2019·济南二模)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A.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解析:选D。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九卿的职责分工表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建立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贵族血缘和世袭基础上的,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项。 4.(2019·滨州二模)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丞相任用由以功臣、功臣子为主转变为以掾史文吏、经学之士为主,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这主要反映了儒学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西汉丞相出身变化,无法从整体上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也并未体现丞相权力的变化,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可知,外戚宗室任丞相数量较少,排除C项。 5.(2019·重庆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监察机制 C.保证了决策质量D.牵制了外朝相权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这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故选D项;材料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但材料并未涉及减少手续,提高效率,排除A项;监察机制是指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料主旨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与保证决策效果及提高决策质量无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一、科学技术 ㈠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重875千克,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成就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规模大,工艺精美,且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⑴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集防洪与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既消除了岷江之害,又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千里沃野。 ⑵长城: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历朝还有修筑。最主要是秦朝和明朝。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全长一万余里。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绵延万里,气势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⑶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开凿,2000多千米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⑷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拱桥,距今1400多年。 ⑸北京故宫: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是明清两朝皇宫,称紫禁城(宫城),1925年始称故宫。 ㈣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 ※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火药;※宋元时期: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重大成就。 ⑴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用麻纤维制造的纸;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材料制成植物纤维纸,它原料易得、质轻价廉,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后来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文化的保存和交流,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⑵印刷术:①雕版印刷: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②活字印刷:北宋时期(11世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印刷术,比毕升的发明晚约400年(四个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⑶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根据磁石特性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12世纪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宋元时期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 ※宋朝人的书中谈到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⑷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药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开始应用于军事上,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火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大刀、长矛作武器的状况,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 二、思想文化 ㈠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内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最新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二) 精品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下列古人类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有( )。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人④河姆渡人⑤大汶口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⑤ 2.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最北和最南面的是( ) 。 A.鲁、卫B.齐、楚C.燕、楚D.卫、晋 3.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因素是( )。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国家分裂的影响 C.社会人口的增加 D.奴隶制度的崩溃 4.典型表现出战国时期青铜装饰艺术进步的作品是( ) 。 A.四羊方尊B.越王勾践剑 C.嵌错赏功宴乐铜壶D.随县编钟 5.“秦皇”、“汉武”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的活动是类似的,但却造成了“秦亡汉兴”的不同后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 )。 A.根本目的不同造成的 B.用人不当造成的 C.背景条件不同造成的 D.修建陵墓造成的 6.汉高祖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扩大西汉统治阶层力量的是( )。 A.兵皆罢归家 B.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C.民以饥荒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D.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7.“焚书坑儒”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最相似之处是( )。 A.实施背景 B.实施过程 C.实施结果 D.根本目的 8.史书记载:用牛牵车,由人扶车,车足空心,一播三行。这种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 )。 A.战国 B.西汉 C.三国魏 D.唐朝 9.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准确的有( )。 A.封建国家由分裂到完成统一 B.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 D.士族成为社会上的特殊势力 10.西晋王朝在内迁的少数民族进攻下迅速崩溃,主要是因为( )。 A.统一时间短暂,政权尚不巩固 B.汉末以来的经济破坏未得到恢复 C.豪强地主控制人口拥兵割据期 D.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 11.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主要原因在于( )。 A.司马睿本人具有雄才大略 B.放弃北伐求得南北妥协 C.南渡大地主与南方大地主的支持 D.依靠长江天险据有江南 12.隋文帝与武则天政治活动的相同点在于( )。 A.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全国 B.派人到流求和西域 C.设立学习自然科学的专业学校 D.在全国广建庙字,大造佛像 13.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①推行均田制、缓和社会矛盾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施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④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1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的原因有( )。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易错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易错点总结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分封制形成以西周之前,不是西周首创的制度,只是盛行于西周。 3、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推崇的是法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才正式得以确立。 4、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与地方分权的制度。 5、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6、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汉前期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汉武帝以后采用儒家思想。 7、四大发明的顺序:造纸术(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中期)、指南针(北宋)。具体来说,西汉时期出现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用麻做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出现,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唐中期的书籍中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

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并向外传播。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并向外传播。 8、张骞通西域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体现的是对外关系;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9、西域,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而非西藏。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是汉宣帝,而非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时间是前140—前87年。 10、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是预报地震的,而是测定地震方位的。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发展承上启下,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和宋朝的经济重心转移奠定了基础,但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 12、要注意隋朝大运河与京杭运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3、科举制开始出现在隋文帝时期,正式形成是在隋炀帝时期,1905年,光绪帝宣布废除科举制。 14、科举取士制度、三省六部制均正式实施于隋朝,完善与唐朝。 15、武则天在位期间选拔的、破格提拔的贤才有姚崇、宋璟,而后来唐玄宗继续重用过姚崇。 16、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是民族之间的兄弟斗争。就正义性而言,北宋时正义性的,

中国古代史(按朝代整理).

中国古代史 ·原始时代(新石器时代)(~前2070) 经济:农业:刀耕火种 纺织:纺织技术萌芽 原料:麻、葛 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冶炼:黄河流域,小件铜器(小工具、生活用具),使用金属器具 陶瓷:山东蛋壳黑陶,釉陶,原始青瓷 商业:早期交换 政治:出现城 禅让制 贫富分化产生 文化:文字:刻画符号(文字起源) 绘画:陶器图形、壁画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启继禹禅让制→世袭制“家天下”始 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商(前1600~前1046)都:朝歌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文物:玉蚕甲骨文:祭祀蚕神 冶炼:铸铜生产规模大,青铜器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政治:祭祀:奴隶为祭祀祖先神灵之“人牲” 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宗族为政治实体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政治事务占卜决策 文化:文字:甲骨文(较成熟的文字) 金文(商周) ·西周(前1046~前771)都:镐京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国有六职,纺织业地位重要 商业:交易频繁,币需数增,流通骨铜贝 政治:制度: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分封制:同姓王族:召公之子:燕(蓟),姬 周公长子伯禽:鲁(曲阜),姬 晋:后三分为韩(郑)赵(邯郸)魏(梁),姬 功臣:姜尚:齐 先代贵族:亲周商旧贵族微子:宋(商丘) 特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文化:文学:《诗经》 ·东周(前770~前256)[此处泛指春秋战国] 经济:农业:铁犁牛耕(黄河中下游地区)

文化:火药:具有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冶炼: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 文化:儒:孔子:“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 “有教无类”,培养六艺,注重全面发展 创儒家学派,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道: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转化是无条件的,“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小国寡民” 战国(前476~221) 经济:土地制度:商鞅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水利:李冰都江堰(川) 郑国郑国渠(关中,汜水和洛水) 冶炼:淬火的钢件 商业都会:出现市井(商业区) 政策: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政治:行政单位: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 文化:儒:孟子:“仁政” “君轻民贵”为早期民本思想之基础。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天行有常”(天人关系) “制天命而用之”(人道有为)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庄子:“道”为最高原则,“道”无所不在 “齐物”: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法:形成重“法”、重“术”(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权势)的不同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秦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 汉代,其法治思想被儒学体系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李悝:“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用严刑确立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结成的学术团体纪律严密 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兼相爱、交相利”,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针锋相对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中国古代史表格

中国古代史 朝代更替建立时间 开国皇帝 政治经济文化原始社会距今一万年前后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炎黄传说 夏朝前21世纪 夏启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灌溉农业二里头文化遗址 商朝前16世纪 商汤方国联盟青铜器、甲骨文(商朝 的历史是信史) 西周前1046 周武王 封邦建国体制礼乐制度 东周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 封邦建国体制向中央集 权大一统体制的转型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铁制农具 和犁耕技 术 百家争鸣 秦朝前221—前206 秦始皇中央集权体制创立 中央:三公; 地方:郡县制 统一货 币、度量 衡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西汉前202 汉高祖刘邦郡县与封国并行制 布衣将相之局 文景之治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农耕经济 为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丝绸之路 东汉公元25,汉光武帝 刘秀柔道政策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文教治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经济 得到进一 步开发 民族融合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三省六部制农耕经济 为主科举制 唐朝618年 唐高祖李渊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文成公主嫁往吐蕃 丝绸之路的全盛 遣唐使 北宋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北宋、辽、西夏并立 文官体制 经济重心 完成南 移,海上 丝绸之路 兴起 北宋完善科举制 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 火药武器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南宋1127 宋高宗赵构 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元朝1271 忽必烈行省制度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农耕经济 为主 《马可·波罗行纪》 明朝1368 明太祖朱元璋内阁制度 厂卫机构 朝贡贸易 葡萄牙人 占据澳门 早期西学东渐 清朝1636 皇太极1644年清军入关 军机处,巩固多民族国家 逐渐走上 闭关锁国 《四库全书》 文字狱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简明中国古代史期

《简明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题 一、填充题 1、现代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___甲骨_____文。 2、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有 170万年。 3、氏族公社的历史共分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阶段和父系氏族阶段。 4、汉武帝时,派_张骞__两次出使西域;东汉时,派______经营西域。 5、夏朝是夏族首领禹建立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070年。 6、夏禹死后,其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废除了禅让制,确立了世袭制。 7、商朝在盘庚在位时,由奄迁到殷,从此定居下来。 8、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青铜铸造业。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 9、我国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是封建领主制阶段。它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10、周的贵族将大部分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谓之私田;将小部分土地留归自种,谓之公田。 11、公元前772 年,平王被迫放弃丰、镐,迁都雒邑,西周结束。 12、春秋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 13、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促进了齐国的强盛。 14、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作。 15、弭兵运动是由宋国发起的,共有两次。第一次是由宋大夫华元倡议;第二次由宋大夫向戍倡议。 16、战国时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各自写有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成《甘石星经》。 17、公元前260年,秦派白起率军与赵争夺韩国上党郡,在长平大破赵军,坑杀赵士卒四十余万人。 18、南北朝时期,南朝相继的王朝为宋、_____齐___、梁、陈。 19、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诗经》,后期有《楚辞》。 20、明末清初三大唯物主义思想家是黄宗羲、__王夫之_、顾炎武_____。 二、选择题 1、丁村人是( B )的代表性人类化石。 A.猿人时期 B.古人时期 C.母系氏族时期 D. 父系氏族时期 2.《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B )。 A.孙膑 B.孙武 C.孙权 D.孙坚 3、我国人类使用弓箭是在 ( C ) A、猿人时期 B、古人时期 C、新人时期 D、现代人时期。 4、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 D ) A、黄帝时期 B、夏朝 C、神农氏时期 D、尧、舜、禹时期。 5.北魏是我国哪一个民族建立的王朝( B ) A.匈奴 B.鲜卑C.羯D.羌 6. 黄巢起义军在长安建立的政权是( D ) A.大顺 B.张楚 C.大蜀 D.大齐 7、夏朝是我国第一个 ( C ) A、封建领主制 B、封建地主制 C、奴隶制 D、农奴制国家。 8、反映夏朝人活动的主要文化遗存是 ( D ) A、大汶口文化 B、良渚文化 C、细石器文化 D、二里头文化 9.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是( C )。 A.《永乐大典》 B.《四库全书》 C.《古今图书集成》 D.《四部丛刊》 10.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地是( C )。 A.黑海 B.里海 C.红海 D.地中海 11、商朝中央机构的百官之长叫 ( D )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四

江苏省徐州市2017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 综合训练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著作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3.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中心是在 A.长安 B.江都 C.余杭 D.洛阳 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5.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6.王晓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他研究的人物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7.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A.人面鱼纹盆 B.兵马俑 C.骆驼载乐俑 D.渔樵耕读碗 8.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 水 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 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9.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B.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 D.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草 10.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11.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唐朝全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2.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创于唐初,完善于唐末 B.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中国历史年代表表格打印版

古代中国夏商西周(贵族政治)春秋战国 (东周) 秦(官僚政治)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皇权达顶峰) 政治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天下为公>家天下 出现宗法制 中央集权:开始 出现郡县制 君主专制: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君主专制:汉武帝频繁 更换丞相 设中朝(内朝)选官制:九 品中正制 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 君主专制:二府三司 军事:枢密院 行政:宰相(中书门下) 副宰相(参知政事) 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君主专制:最高行政机 关:中书省 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君主专制:明:明太祖 朱元璋:废丞相,权分 六部 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清:雍正设军机处商:发展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结合) 西周:分封制 对象:姬姓子弟、贵族、功臣 义务:定期朝贡、军赋、力役 任免:可以世袭 宗法制(完备)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①以血缘为纽带②大小宗区别③ 礼乐制④世官制 中央集权:推广郡县制 岭南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管 辖,西南进入中原版图 中央集权:推恩令 郡国并行制 州刺史制 中央集权:道、州、县中央集权:路、州、县中央集权:行省制:中 书省直辖“腹里” 、 中央集权:开始改土归 流,乾隆完成 清:理藩院 康熙:平定三藩 收复台湾 亲征准噶尔 抗击沙俄 加强蒙藏汉团结 监察体制:御史大夫监察体制:州刺史制 (御史大夫) 监察体制:御史台 (定期视察执法) 监察体制:提点刑狱司 (专职监察刑狱官员) 监察体制:西南地区政 策:土司制 选官制:皇帝任免选官制:察举制 征辟制 选官制:科举制 民族: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 府、羁縻府州 经济农业:刀耕火种农业:出现铁犁 牛耕(私有制) 四川都江堰 关中郑国渠 农业:泰半之赋农业:铁犁牛耕田庄 西汉:曲柄锄、大镰、 二牛抬杠、直辕犁 东汉:耧车、一牛挽犁 关中坎儿井 农业:“闭门 而为生之具 以足” 农业:铁犁牛耕曲辕犁 筒车立井水车 农业:水转翻车农业:风力水车 商周:青铜器(商代司母戊鼎)使用贝 壳做货币 商业: 城市出现“市井” 商业: 明码标价,政府严格管理 商业: 专门管理机构 受时间空间限制 商业: 出现“草市 商业:俞大娘航船 “草市普遍,成为地方商业 中心” 活动范围、时间受官府限制 城市:长安洛阳最繁华 商业:交子 首次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不受官吏直接监管 草市有完善饮食服务设 施 商业: 市商业区繁荣 出现商帮会馆 市镇繁荣 丝织业:人工育蚕丝织业:素纱禅衣(丝 绸之路) 土地:不抑兼并丝织业:棉纺织业黄道 婆①革新纺织工艺② 创造新式纺车③推广 织造技术 丝织业: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 关系) 陶瓷业:原始青瓷陶瓷业:东汉晚期,瓷 器形成(青瓷) 陶瓷业:唐三彩釉下彩绘 海上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丝绸之路(瓷路) 陶瓷业:五大名窑陶瓷业:青花瓷陶瓷业:康熙时期,粉 彩瓷出现 经济政策:工商食管(井田制)经济政策:战国 重农抑商(商鞅 变法) 经济政策:盐铁官营经济政策: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 冶铁业:东汉杜诗水排 以煤炭为原料 ”冶铁业:煤作燃料 汉字:甲骨文金文科技:战国司南汉字:小篆隶书(始)汉字:隶书(成熟)汉字:草书文学:文学:文学:元曲关汉卿《窦文学:明:《西游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