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3讲 明清时期的文化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3讲 明清时期的文化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3讲 明清时期的文化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3讲 明清时期的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3讲 明清时期的文化

知识点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

1.阳明心学:其思想的核心是“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主张“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2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②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③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④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3)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对社会现实大胆批评。

李贽的工商观

“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李贽

核心论点:(1)李贽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是对传统重农抑商的否定。

(2)李贽重商的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精神,是古代农本商末观念的变化。

3.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①思想?????a.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臣平等。b.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c.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d.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②著作:《明夷待访录》。

③评价?

????a.其主张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b.其思想为近代中国反专制主义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

①思想?

????a.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b.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②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③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3)王夫之

①思想?????a.

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b.

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c.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d.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②地位: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认识明清之际的儒学进步思想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2)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知识点二 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本草纲目》:李时珍编著,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时期

成就 明朝

长篇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 短篇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朝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末四大谴责

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是一本“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鲁迅

核心论点:鲁迅认为《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如实地描写了社会生活。因读者的社会体验不同,对其评价也不同。

3.绘画和书法

(1)绘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书法:明代以文征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

4.戏剧

(1)明代传奇剧兴盛起来。

(2)清代京剧

①形成: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③走向世界:民国年间,京剧走向世界,成为国粹。

明清文化高压政策对社会转型的阻碍

明朝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清朝建立后,沿袭明朝的这种传统,向全国学校颁发卧碑,要求学生成为顺民,并在中央国子监设置绳愆厅,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同时,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甚至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辩难。——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图解历史】李贽的思想

信息提取:李贽意在调整传统的儒家的正统地位,不是否定儒学。

【构图解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材补遗】《明夷待访录》:中国的“人权宣言”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于明清之际所著的作品,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明夷待访录》计有论文《原君》《原臣》《原法》等21篇。《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理想政治的外衣,

托古改制。这部书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且一直影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邹容和陈天华等爱国志士。

【易错辨析】顾炎武的“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思想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没有上升到“主权在民”的高度,他仍寄希望于贤明的君主。

【教材补遗】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往往把学术研究和当时现实紧密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易错易误】明清进步思想并未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教材补遗】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器物→制度→思想。

(2)中学西传: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西传等。

【图解历史】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信息提取:不同时期的文学体裁适应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说明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体现。,核心论点:(1)明清文化高压政策严重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自由思想,

窒息了近代的学术空气。

(2)明清文化高压政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实质,阻碍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链接选修——李时珍(选修4)

1.主要贡献:编写《本草纲目》,全书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有动物性药物445种,矿物性药物276种,药方11 096个,附药物形态图1 160幅。

2.历史地位

(1)李时珍被称为“医中之圣”,《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2)1606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和朝鲜,又被译成多种文字。

(3)《本草纲目》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构图解史】京剧的发展过程

信息提取:京剧的产生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艺术上的体现,同时它也体现了艺术只有不断吸收创新才能发展的道理。

,)

重点一明清进步思潮的特点及影响

明清进步思潮的特点

史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史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史料解读】

(1)解读史料一时要注意材料的出处。史料一反映了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史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注意史料二的出处及史料中“古”“今”的变化。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反对迷信孔子的思想,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2)史料二中黄宗羲提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这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

试答:

【提示】(1)反传统、反权威。

(2)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二者不等同。

【史论归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明清进步思潮的评价

史料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史料解读】

史料反映了明清早期启蒙思想的局限。

【问题思考】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明清进步思想。

试答:

【提示】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但它没有上升到批判封建制度的高度,没有提出对新社会的构想,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只能以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史论归纳】明清进步思想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客观原因

缺乏政治基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缺乏经济基础和阶

级基础

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

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缺乏思想基础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缺乏群众基础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

主观原因自身缺陷明显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

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二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

中国西方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

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制度日

趋衰落

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进行反封建斗争,

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僵化

了人们思想

兴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

动,强调人文主义,实现个人价值

对外闭关锁国,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对外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

界市场

明清小说特点

史料小说体例,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印刷术的完善,各书坊争相刻印。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但因为时间,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这四派便是: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史料解读】

史料中鲁迅把明清小说分做四派,从四派的名称上体会明清小说的特点。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分析,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并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

试答:

【提示】趋势:通俗化、平民化。明清小说具有题材广泛、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艺术水平高超等特点。

【史论归纳】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2)影响因素:①素材来源,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学素

材。②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③社会基础,市民阶层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④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

艺术风格时代特征

先秦兼容并包、宽容开放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汉恢宏大度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

隋唐兼容并蓄、全面繁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

宋元平民化、世俗化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承古萌新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内生驱动力,是塑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今我们所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中国精神与世界精神、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契合点,是用东方价值理性克服西方工具理性弊端的利器。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广度

1.(2018·高考全国卷Ⅲ·T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

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命题点:明代社会文化的现象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析:选D。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著作之风盛行及士大夫之间流行将书作为礼物,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

二、挖掘知识深度

2.(2018·高考全国卷Ⅱ·T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命题点:明朝昆曲的流行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解析:选D。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陆王心学提倡“心即理也”,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昆曲关系不大,A项错误;昆曲流行于京剧之前,是京剧的渊源之一,京剧吸收了昆曲的部分元素,B项逻辑错误;昆曲是“官腔”“雅乐”且很受江南士大夫欢迎,这反映了社会上层的文化取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强化,C项错误。

三、转换思维角度

3.(2016·高考海南卷·T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命题点:清代反传统的思想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解析:选C。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思,故C 项正确。

四、链接社会热点

4.(2018·高考全国卷Ⅲ·T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命题点:国家统一对科技的影响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李贽的思想)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

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

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

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解析:选C。通过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贽的主张推动了人们从正统的儒学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

2.(命题点:顾炎武、黄宗羲的思想)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反对君主专制B.以天下为己任

C.提倡公平法治D.反对宋明理学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经世致用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

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据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特点,“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二人提倡公平法治,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也强调社会责任感,且材料也没有反映两者反对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

3.(命题点:王夫之的思想)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

由材料可知,王夫之()

A.认为人欲也是天理B.主张“致良知”

C.彻底批判儒家思想D.强调经世致用

解析:选A。A项表述与题目中“天理寓于人欲”相符,故A项正确;B项表述属于王阳明的思想,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中“彻底”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D 项表述牵涉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4.(命题点: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曾说:“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

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

A.抨击君主“为天下之大害者”

B.建立“天下之法”以限制君主

C.要求“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D.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

解析:选D。材料没有反映君主专制的危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用“天下之法”以限制君主,故B项错误;“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是顾炎武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强调了君臣平等,故D项正确。

5.(命题点:明代科技发展)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

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解析:选D。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

轻理论,故选D项;材料说明的是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不是引用科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个例,不能说明西方科技在中国日益普及,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中西方科技的目标都是服务民生,排除C项。

6.(命题点:文学与社会发展)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

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反映当时()

A.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B.市民阶层的追求和价值取向

C.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

D.封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解析: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黑暗,“《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弊病日益呈现,出现反封建的思想,“《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均反映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故C项正确。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这一认识()

A.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B.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

C.暗含否定权威利于思想解放

D.继承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解析:选C。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这实际上是对传统权威的否定,具有思想解放的意思,故C项正确。

2.(2020·广东百校联考)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解析:选C。由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可知政府由君、臣构成,故A项错误;黄宗羲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故B项错误;黄宗羲认为君臣应是平等的,学校是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批评,学校既培养人才,又参与国家政治,这与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臣子、子民绝对服从君主大为不同,说明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弊端而非对百姓的教化,故D 项错误。

3.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譬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解析:选D。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早于西方启蒙思想,且二者没有思想上的交流,故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都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斗争,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大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现实内涵,而非他们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故C项错误;由材料“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可知,三大思想家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故D项正确。

4.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 A.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

B.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

D.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解析:选D。材料“‘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真,真’”表明李贽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的肯定,桑弘羊的措施重视工商业发展,没有剥削民众,体现了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故选D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是促进商业流通,不是促进市场竞争,排

除A项;汉朝奉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出的,排除C项。

5.(2020·湖南衡阳二模)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

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解析:选C。题干中提及明清之际到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由出现到愈演愈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儒家轻利重义的思想受到冲击,故选C项;A项中“加速”一词不妥,因为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且士商相混现象只是在江南存在,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一个经济问题,而B项是一个政治问题,且明清时期对地方控制加强,排除B项;明清时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6.(2020·江苏盐城期中)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李贽又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这表明两者()

A.都把孔子作为其批判对象

B.超越了传统儒学思想范畴

C.思想观点具有一定关联性

D.强调人性解放和学术自由

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王阳明和李贽都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并没有批判孔子,故A项错误;王阳明和李贽的思想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王阳明和李贽都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这表明两者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联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人性解放和学术自由,故D项错误。

7.(2020·江苏南京三模)“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以张扬个性其主要目标

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解析:选D。“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说明明清文学有张扬言情的倾向,但是始终摆脱不了理学的

影响,即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故D项正确。

8.明清以来,中国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人画不再是纯粹自娱自乐的精神家园,而逐渐成为谋求物质功利的一种经济手段,绘画的面貌也从阴暗晦涩变得鲜亮明快,绘画题材也为大众喜闻乐见。这说明这一时期的绘画()

A.具有明显世俗化倾向B.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

C.革新了当时社会风气D.写意性向写实性转变

解析:选A。明清以来文人画“逐渐成为谋求物质功利的一种经济手段,绘画的面貌也从阴暗晦涩变得鲜亮明快,绘画题材也为大众喜闻乐见”,这说明绘画具有了明显世俗化倾向,故A项正确。

9.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

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C.儒学宗教化的完成

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解析:选D。据材料“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再结合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批评传统儒学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故D 项正确。

10.(2020·山东济南一模)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选B。材料“由朝廷颁行”“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圆明园”说明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B项;材料“朝廷颁行”说明不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中医药著作,与西方科技无关,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对中医药的总结,《皇舆全览图》是对疆土测量绘成的地图,二者都与近代社会转型关联不大,排除D项。

11.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选A。题干中明朝后期西学的传入对当时的读书人了解西方提供了条件,故选A 项;我国传统科技并没有实现转型,排除B项;这一时期西学东渐是单向传输的,排除C 项;明朝中后期欧洲启蒙运动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

12.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解析:选D。依所学知识可知,清中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社会等级观念强化,故A 项错误;依所学知识可知,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不是戏曲变化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依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民众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故C项错误;依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京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而“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并且要求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根据黄宗羲的学说和后来传入的西学民主理念,谭嗣同提出当前的改革不是要“反满”“反清”,只和今天的统治者过不去,而是要根本改变几千年以来的专制政治。在黄宗羲、谭嗣同们看来,君民本是“平等”的,“君亦一民也”,民本君末,“非君择民,而

民择君”,民可“共举之”,当然也可“共废之”。

——摘编自秦晖《从黄宗羲到谭嗣同: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脉相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及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孔孟儒学的传承之处,并说明对儒学改造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解析:(1)第一小问,注意紧扣材料,提炼信息,从反对君主专制、成立制约君权的机构、给地方自主权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近代民主思想,从变革和革命两个角度作答。(2)第一小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黄宗羲和谭嗣同对时政的关注可以看出二者均主张民本、积极入世;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对比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可从各自所处时代的经济、阶级、思想、社会状况等角度作答。

答案:(1)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主张限制君权;重视民意;中央和地方适度分权。影响: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主张限制君权、重视民意,是维新派理论源泉之一,促进了19世纪末维新派要求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对辛亥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传承之处:具有民本思想;积极入世。不同之处:黄宗羲仍是传统民本思想;谭嗣同则上升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原因:黄宗羲——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微弱;资产阶级尚未形成。谭嗣同——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启蒙思想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有所发展。

14.(2020·山东青岛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是其中三个情节。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类型试题,根据表格信息任意提取两个细节,并对这一信息从历史角度解读出现象,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提取的信息进行说明即可。比如提取情节一中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的细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现象是明末农民起

义对于封建制度的反抗,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封建制度压迫导致农民起义等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从江苏高考试题的特点谈谈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doc 9页)

从江苏高考试题的特点谈谈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doc 9页)

从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的特点谈谈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 近几年江苏省高考改革形式多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目标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不管是早些年的“3+2”模式、“3+大综合”、还是“3+X+1”模式,概莫能外。由此观之,如今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也不例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面对新高考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这是我们教学的终级目标,也是指导我们教学改革的灯塔!这也是历史课标的精髓要求。 从2005年开始,江苏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崭新的高考模式——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到如今,已过去了快七年,整整三份高考试题,笔者有幸作为新高考的体验者,走过了年七的风风雨雨,体会了改革的阵痛与欢欣。面对这种崭新的高考模式,灵活的科目等级要求,颇有微词的录取方式,连同稳中求变的高考试题……可谓值得我们广大高中教师回味和总结的地方太多了。 下面首先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特点谈起。 一、新试题的特点 近几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较,体现出以下八个主要特点: 1.果断摒弃了问答题,增加了材料题 这是近些年历史试题最明显的变化。问答题曾经作为往年高考试题的三大题型之一,颇受命题者重视,常常成为压轴之作。但近几年随着材料题的兴起,加上问答题因其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在高考试卷中的比重逐年降低2008年终于在新课程改革的锣鼓声中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高考卷中去掉了传统的问答题后,把材料题增加为5道,分值变为60分,占据试卷总分的一半,体现出了高考历史试题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无疑加强了对考生史料阅读、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也就是加强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 问答题的消失,材料题的增加,实质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素质,挖掘学科育人功能。这种变化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生由高“知识型”向高“能力型”的人才目标迈进。 2.增加选做题,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做题的权利 第25题要求考生,从A、B、C、D四题中选做两题,多做不给分。这是与新课程一贯倡导的理念相一致的:选修课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pdf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 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3分)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组建中国同盟会B.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C.创办黄埔军校D.建立广州国民政府 2.(3分)1919年《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直接解决”的主要表现是() A.新文化运动B.实业救国运动 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 3.(3分)“叶挺独立团奉命担任攻击汀泗桥的任务,他们在当地农民的引导下,沿山间小路绕到敌人侧后方,出其不意地发生猛攻……敌人全线崩溃……” 这段史实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4.(3分)1925年4月8日,鲁迅致许广平的信中说:“总要改革才好。但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的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近几年似乎他们也觉悟了,开起军官学校来,惜已太晚。”以下对信中历史信息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火与剑”指暴力革命 B.“别人”指日本帝国主义 C.“还是如此者”指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学校”指黄埔军校 5.(3分)如图是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刊登的一位风云人物,这是《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

C.北伐战争开展D.革命根据地创建 7.(3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逐步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探索这一道路的起点是() A.秋收起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C.遵义会议召开D.红军长征胜利 8.(3分)对如图徽章承载的历史事件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此徽章承载事件距今(2017年)90周年 B.此徽章为了纪念人民军队建立 C.此徽章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 D.此徽章承栽事件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9.(3分)我国有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A.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D.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0.(3分)纪录片《苦难辉煌》这样评价国民革命失败后稍显瘦削的毛泽东:“他却立于高山之巅,放眼未来,在‘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动摇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下列哪一口号对这条崭新道路的开辟起到鼓舞作用() A.B.

新高考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c5523972.html, 新高考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王小军 来源:《商情》2013年第52期 【摘要】“广积粮、深挖洞、促升华”就是要深入发掘教材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应试能力,以使中学历史教学更好地沿着培养能力,适应高考的路子走下去。 【关键词】广积粮;深挖洞;促升华 高考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传统的老教法已越来越难于适应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了。为提高教学效果,中学历史教学界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笔者以为,当前形势下的这种调整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广积粮 广积粮,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是补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史料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如讲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时可引用《汉书·食货志》的有文字来说明西汉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至武帝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料的补充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995年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条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明朝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明朝】 【目录】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五、明朝 ⒈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⒉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贸易体制。 ⒊文化。①思想。1】王阳明。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5】王夫之。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②科技。③文学。④艺术。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五、明朝 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腐朽特征日益加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1644年被推翻。

⒈政治。高度专制独裁。 ①废丞相升六部。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皇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②三司。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不同于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加强皇权,分权达到集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内阁。 1】形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奏章,属于顾问官性质。明成祖正式设立,后权力上升,明成化、弘治之际,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 点汇总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内战烽火 ⑴重庆谈判:①蒋介石(国民党)谈判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②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谈判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⑵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⑶转战陕北: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由于众寡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 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二,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1948.9~1948.11),淮海(1948.11~1949.1),平津(1948.11~1949.1)三大战役.开始标志:攻占锦州结束标志:北平和平解放 一、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率领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余人.经过辽沈战役,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二百九十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人数增加到三百万人,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意义: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二、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刚结束,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率领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淮海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共歼敌55万余人,是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三、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率领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人52万余人.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论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论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随着高考改革,高三历史复习课原来那一套传统的老教法已越来越难于适应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了。为提高复习效果计,中学历史教学界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当前形势下的这种调整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拓宽 拓宽,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决定的。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 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995 年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条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3.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 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挖深 挖深,就是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挖深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7课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1)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2)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4)结果: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5)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全面内战: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防御: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3)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锦州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淮海战役 4.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 5..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

结果:4月23日,解放南京 作用: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7.胜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 (1)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2)创办的企业:大生纱厂等。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发展阶段:①洋务运动到清末:萌芽②“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 (2)原因: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外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一战”后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卷土重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3.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发展特点: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的出现:火车、轮船的传入 2.近代通讯的出现: 有线电报、电话。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电影传入 (2)报纸出现:最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 (3)印刷出版机构出现: 著名印刷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 (4)社会习俗的变化:

新高考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

新高考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新高考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考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传统的老教法已越来越难于适应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了。为提高教学效果,中学历史教学界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笔者以为,当前形势下的这种调整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广积粮 广积粮,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是补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史料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如讲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时可引用《汉书·食货志》的有文字来说明西汉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至武帝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料的补充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八上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6年-1949年)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1、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1)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是什么? 重庆谈判 (2)与这一事相关的中共代表人物有哪些? 毛泽东、周恩、王若飞 (3)毛泽东前去重庆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4)这一事的结果如何? 签订了“双十协定”即《会谈纪要》 最终有没有阻止内战的爆发?为什么?没有,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挑起内战。 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二、走向战略进攻 1、右图反映的是1947年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情景,其结果是什么? 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历史事是?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刘伯承、邓小平) 三、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1、1948—1949年,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进行了哪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是?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辽沈战役 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基础的战役是?淮海战役 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的战役是?平津战役 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的国民党将领是谁?傅作义 3、“钟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 讲的是渡江战役 什么战役使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渡江战役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康”中的“天翻地覆”的含义是指人民解放军 推翻国民党政权 渡江战役的结果是?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4、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什么?南京解放

2020高考历史通史练习:(二)说明、表明类

(二)说明、表明类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宿迁三模)北宫锜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这说明,当时() 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 C.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D.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2.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3.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4.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从侧面说明了() A.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 5.(2019·济南二模) 朝代 南方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 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 户口数 比例(%) 西汉21 19.8 998.6 80.2 唐朝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7.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提升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单元提升 【知识网络】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重点知识突破 一、井冈山道路的探索历程 事 件 时 间 领导人意义(影响) 认识 南 昌 起 义 192 7年 8月 1日 周恩来、贺 龙、叶挺、 朱德、刘伯 承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 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 一枪。南昌起义、秋收起 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 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 军队的开始 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 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 了伟大的贡献。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 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 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秋 收 起 义 192 7年 9月 毛泽东

建立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192 7年 10 月 毛泽东 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工农 武装割据193 0年 毛泽东、方 志敏、邓小 平、贺龙、 徐向前、刘 志丹等 典例1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 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反抗。1927年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反抗包括() ①南昌起义②秋收起义③北伐战争④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排除;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发生在1923年,排除。 【答案】A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遇到的挫折及其挽救措施 1.第一次挫折: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挽救:中国共产党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2.第二次挫折: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受挫,损失严重。挽救:向农村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第三次挫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挽救: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典例2 观察图片,下列两次起义给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启示是() A.必须尽快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完整版)新高考改革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最新整理)

新高考改革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思考 G633.51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与我们现在实施的“3+3(综合)”有了很大不同,即统一考试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但分值有了变化,物化生史地政不再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以及将来所报考高校的要求,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新疆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进行高考改革,那怎样在新的高考体制下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就成为我们历史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查阅了资料后,我有以下一些看法。 在传统高考3+X的选拔方式下,历史作为高考科目中的一门,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对待历史学科还是相对比较重视,而对于高一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喜欢听历史课但又不喜欢记忆历史知识,再鉴于社会的就业导向等问题选择文科的孩子数量较少,所以历史学科地位相对较低。高考新方案中语数外的比重依旧大于“副科”,但是相对于当下的高考模式,历史的地位提高不少,这点应该领我们历史老师欣喜的,可是鉴于我们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历史作为副科受到的重视肯定远不如语数外。在率

先进入新高考的浙江省,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2014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我们可以发现选考历史的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第一次参加选考最迟应在第三个学年第一个学期的10月底。复习时间大约缩短了4- 6个月。从考试范围看,所有选考历史的学生都要复习五个半模块内容,与以往报考二本的学生复习内容相比,足足增加了两个模块。如果把考试难度提高这一因素考虑进来的话,复习量就更重一点。我们历史教学在高中阶段是时间紧,任务更重了,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教学: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1.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关注高考先行省市的历史教学动态,研读考试标准,研读各类新高考的试题,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为自己未来的历史教学工作未雨绸缪。2.要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毋容置疑,新高考方案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导,但教师如何理解新高考方案、如何展开教学,这才是关乎高中历史教育发展前途的大事。当前,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脱节,以至于表现出“你推我进”的被动教学状态。教师以高考为教学前提,学生以高考为奋斗目标,这种偏于一隅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难以支撑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新高考方案的现实体现

XX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XX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 点汇总 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内战烽火 ⑴重庆谈判:①蒋介石谈判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②毛泽东谈判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⑵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⑶转战陕北: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由于众寡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 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二,战略大决战 ,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开始标志:攻

占锦州结束标志:北平和平解放 一、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率领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余人.经过辽沈战役,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二百九十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人数增加到三百万人,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意义: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二、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刚结束,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率领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淮海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共歼敌55万余人,是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三、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率领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人52万余人.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四、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①1949年4月21日,

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

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19-01-09T11:16:38.79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2期作者:卢凯[导读] 历史是一门让人们学习过去、了解现在、预知未来的基础学科,在高中阶段,对青少年的性格品质、思想修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卢凯(江西省临川一中江西抚州 344000)摘要:历史是一门让人们学习过去、了解现在、预知未来的基础学科,在高中阶段,对青少年的性格品质、思想修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和考试的影响,其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关键词:新高考;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1-0178-01 以前高中历史教学是文科学生不得不选择的课程,不管愿不愿意学习,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都不得不学习。如果在将来按照现在高考改革的政策来施行的话,对高中历史的教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怎么让高中历史教学在未来的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把传统的历史文化更好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历史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作为历史教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原有的角色 虽然我们在这几年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有所改变,但是在高考的限制下,我们还是向着一个大方向走去,那就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未来的高考成绩中加上有力的砝码。这就使得许多的教师还是以提高教学成绩理念的教学思想。但是随着改革的施行,必然教师的这种历史教育理念根本不适合当代的要求。一旦学生不分文理科,在众多的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选三科的话,必然教师的教学就会不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重新确立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在里面可以寻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也可以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改变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观念,引导学生向着好的方面不断发展。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师通向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还要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变教师的职业角色,来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有教师认为没有那个必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就像原来一样的教学就可以了,省去了不少麻烦,这就导致历史教学在逐渐地被学生所遗忘,学生遗忘了历史的学习,就是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遗弃,这也是教师的不称职。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是有必要改变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能够和学生真正平等、真正民主,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教师亦师亦友,是学习上的引路人,是走向成功道路的一盏明灯。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好的学习氛围教学的必然要求,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不会有好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总是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本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培养的是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化的、使人与社会各方面的属性相统一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方面的要求是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一些教学方式方法来改变枯燥乏味的历史内容。例如:在教授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替代原来呆板的话语,让学生在听觉上丰富多彩。在重要的知识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可以采用幽默的历史故事,幽默的话语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的记住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把知识进行归类,让学生更好的把历史知识进行疏导,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发散性的进行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要把课堂教学的氛围放在首位,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控整个课堂氛围,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让课堂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学习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该多注重学生学习氛围的培养。 三、脱离历史课本的束缚,整合历史知识 在历史讲课中教师往往会被历史的课本所束缚,仅仅卡着课本上的知识来进行讲解,这往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历史教材的一改再改,人文、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分离,如果教师总按照教材来教学,会导致学生对整篇历史专题没有得到整体的把握,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知识很分散、零碎、杂,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烦学习、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孙中山的一些历史时,学生在起初可能只会接触到辛亥革命,在以后的学习中又会讲到三民主义。这些知识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到一起去教授,打破课本的束缚,优化资源课程让学生把握历史的整体性,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把握历史知识全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反思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好的教学方式不是一下就可以寻找到的,就算是照搬别人的教学方式,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教师只能借鉴,尝试新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首先要备好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好每一位学生。教材是上课的基础,是教学的根本,教材把握是否准确,是否熟练都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之前有必要精巧谋划,认真备好历史课,掌握好学生动态。其次是进行分层教学。在未来的授课上很大可能是学生在选课,再选教师,不再是教师选学生了。教师的教学很大的程度上不是在整体上教学了,要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知识划分层次,分层次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最后是要备好教法,不断的变换教学策略。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布局安排,上课的进度速度等,都需要有机的整合,从而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多样化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三备”不断的渗透到教师历史教学的每一个方向,会在实践中不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适应改革要求 新课标要求培养的学生是能够真正适应社会要求的学生,要具有创新能力,对事物的把握不仅仅局限于事物的本身,还可以创新,发扬时代精神,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不要忘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这种直接经验的学习比间接经验来的更具有实效性。

知识提纲: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 第一章,公元500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 第一节,中国 1.农耕文明的起源 2.三代 ⑴夏朝。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历法。 ⑵商朝。①兄终弟及制*。②内外服制。③商人。④青铜文明。⑤甲骨文。⑥历法。 ⑶周朝。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④世卿世禄制*。⑤井田制。⑥工商食官制*。⑦金文。 3.春秋战国 ⑴政治。商鞅变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⑶文化。①百家争鸣背景。②儒家【孔子】。③道家。 ④墨家。⑤法家。⑥百家争鸣评价。⑦历法。⑧文学。 ⑨艺术。 4.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统一。①条件。②过程。③意义。 ⑵政治。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秦律。⑤秦始皇*。 ⑶经济。①土地私有制。②统一度量衡货币。 ⑷文化。①统一文字。②焚书坑儒。③长城。④兵马俑。 5.汉朝 ⑴政治。①汉承秦制。②郡国并行制。③汉武帝*。 ④刺史制*。⑤察举制。 ⑵经济。①小农经济的发展。②手工业。③商业【贸易】。 ⑶文化。①新儒学。②教育。③造纸术。④数学。 ⑤医学。⑥文学。⑦艺术。⑧佛教传入*。⑨道教形成*。 6.三国两晋南北朝 ⑴政治。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②分裂。③九品中正制。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①江南开发。②手工业。 ⑶文化。①农学。②艺术【书法、绘画、石窟】。 第二节,希腊 1.奴隶制经济繁荣* ⑴地理环境。 ⑵农业。 ⑶手工业。 ⑷外贸。 2.奴隶主民主政治 ⑴梭伦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克利斯提尼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⑶伯利克里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⑷雅典的衰落。 3.人文主义思想 ⑴智者学派。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⑵苏格拉底。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⑶柏拉图。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⑷亚里士多德*。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第三节,罗马 1.奴隶制经济* 2.罗马政治及其法律 ⑴《十二铜表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万民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⑶《民法大全》。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1.隋朝 ⑴政治。①统一*。②三省六部制。③州县制。④科 举制。 ⑵经济。①均田制。②租庸调制。③大运河。 2.唐朝 ⑴政治。①制度完善。②唐太宗*。③节度使。④安 史之乱*。 ⑵经济。①制度改革。②农业。③手工业。④商业。 ⑤外贸。 ⑶文化。①印刷术。②火药。③文学。④艺术。 3.宋朝 ⑴政治。①军事制度。②行政制度。③财政制度。 ④积贫积弱。⑤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交子。④市的发展。 ⑤外贸。 ⑶文化。①程朱理学。②陆九渊心学。③科技。④ 文学。⑤艺术。 4.元朝 ⑴政治。①中书省。②行省制度。 ⑵经济。①棉纺业。②城市。 ⑶文化。①科技。②文学。③艺术。 5.明朝 ⑴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⑵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 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 贸易体制。 ⑶文化。①王阳明。②李贽。③黄宗羲。④顾炎武。 ⑤王夫之。⑥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⑦科技。⑧文学。⑨ 艺术。 第三章,1500-1800年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⑴新航路开辟。①原因。②条件。③过程。④评价。 ⑵早期殖民扩张。①原因。②过程。③影响。 2.文艺复兴 ⑴背景。 ⑵人文主义。 ⑶意大利文艺复兴。 ⑷文艺复兴的扩展*。 ⑸评价。 3.宗教改革 ⑴背景。 ⑵马丁路德改革。①原因。②主张。③评价。 ⑶加尔文改革。 ⑷英国宗教改革。 ⑸影响。 4.近代科学兴起 ⑴条件。 ⑵伽利略。①贡献。②意义。 ⑶牛顿。①贡献。②意义。 5.启蒙运动 ⑴背景。 ⑵洛克*。①观点。②意义。 ⑶伏尔泰。①观点。②意义。 ⑷孟德斯鸠。①观点。②意义。 ⑸卢梭。①观点。②意义。 ⑹康德。①观点。②意义。 ⑺理性主义。 ⑻影响。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 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①原因。②过程。③克伦威 尔*。④意义。 ⑵君主立宪制确立。①《权利法案》。②两党制。③ 责任内阁制。 7.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 ⑴北美独立战争。①原因。②过程。③《独立宣言》 *。④华盛顿*。⑤意义。 ⑵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①背景。②1787年宪法。 ③共和政体确立。④两党制。 8.中国清朝 ⑴政治。①议政王大臣会议。②南书房。③军机处。 ⑤康熙帝*。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⑶外交。①闭关锁国。②十三行。③反侵略斗争*。 ④西学东渐*。 ⑷文化。①科技。②文学。③艺术。④思想控制*。 第四章,1800-1900年整体世界逐步形成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条件。①制度。②资本。③科技。④劳动力。 ⑤原料。⑥市场。 2】英国。①棉纺业。②蒸汽机。③工厂制度。 3】扩展*。①法国。②美国。③德国。④其他。 4】影响。①生产力和经济结构。②阶级结构。③ 制度。④社会生活。⑤文化。⑥国际关系。 2.法国大革命与共和政体的确立 1】大革命背景*。 2】大革命高潮*。 3】拿破仑帝国*。 4】波旁王朝复辟*。 5】七月王朝*。 6】第二共和国*。 7】第二帝国*。 8】第三共和国。 9】1875年宪法。①内容。②意义。 3.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1】英国议会改革。①1832年改革。②1867年改 革*。③1884年改革*。 2】美国内战* 3】德国统一和确立君主立宪制。①德国统一。② 1871年宪法。③1871年宪法评价。 4】俄国1861年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5】日本明治维新*。①背景。②倒幕运动。③明 治维新。④1889年宪法。⑤侵略扩张。⑥影响。 4.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 的初步形成 1】殖民扩张。①扩张方式。②后果。 2】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①特点。②影响。 5.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两次鸦片战争。①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 果、影响】。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影 响】。③新思想【林则徐、魏源、评价】。 2】太平天国运动。①背景。②过程。③影响。 3】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思想) ⑴洋务运动。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洋务思想。①主张。②评价。 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①条件。②概况。③影响。 6.第二次工业革命 1】科学的发展。①电磁学。②热力学*。③化学*。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条件。②内容。③影响。 3】垄断组织。①形成。②形式。③评价。 4】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的形成。①殖民扩张。②世界体系。 7.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早期工人运动。 2】马克思主义诞生。①条件。②标志。③马克思 *。 3】第一国际。①背景。②成立。③意义。 4】巴黎公社。①背景。②措施。③经验教训。 5】第二国际*。 8.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1】甲午战争。①背景。②过程。③后果。④影响。 2】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①背景。②早期维新思 想。③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维新思想。④戊戌变法*。 ⑤戊戌政变*。⑥戊戌变法评价*。 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⑴义和团运动。①原因。②过程。③评价。 ⑵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②过程。③结果。④ 影响。 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 1.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 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①原因。②表现。③ 影响。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⑴清末新政*。①目的。②措施。③影响。 ⑵预备立宪*。①目的。②过程。③后果。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形成。①条件。② 中国同盟会。③三民主义。④影响。 4】辛亥革命。①原因。②经过。③《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④评价。④社会生活的变化。 5】北洋军阀的统治和资产阶级实践民主政治的努 力*。①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②二次革命。③护国运动。 ④护法运动。 6】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①条件。②表现。 ③影响。 7】新文化运动。①背景。②概况。③内容。④评 价。 2.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①根源。②三对矛盾。③两大军事集团。 2】过程。①作战双方。②战场。③战役。④结束。 3】影响。①性质。②消极影响。③积极影响。 3.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设 1】列宁主义。①条件。②诞生。③理论。④意义。 2】十月革命。①背景。②过程。③措施。④影响。 3】战时共产主义。①背景。②目的。③措施。④ 评价。 4】新经济政策。①背景。②目的。③措施。④评 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