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旅游法律关系的概述(12节)

第一节旅游法律关系的概述(12节)

第一节旅游法律关系的概述(12节)
第一节旅游法律关系的概述(12节)

课题:旅游法律关系概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旅游法律关系;

2、掌握旅游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课型:新授

三、课时:2

四、教学重点:旅游法律关系的特征

五、教学难点:旅游法律关系的概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案例:2004年4月20日下午,周某等7名游客来到某旅游执法大队投诉,要求协助追回交给某国际旅行社参加泰国游的团款(1人)和换汇款(13人)合计人民币222090元。据周某等游客反映,她们分别于2月15日和3月21日将一行13的团款18700元、换汇款221000元交给该旅行过国际四部经理张某,交款地点是该旅行社总部所在地的国际部办公室张某向游客出具了该有公司印章的收据。但直到4月10日出团当天(其中1人因护照未办妥无法出团),游客仍拿不到外汇。返程后,周某等人向该旅行社追要相关款项,始知旅行社根本没有对该团队进行操作,资金也未入公司账户。该旅行社认为印章石被张某篡改过的,一切均为张某的个人诈骗行为,旅行社不承担有关责任。由于相关款项不知所踪,旅行社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张某已被公安机关拘留。经省旅游执法大队调查取证,认为旅行社应承担因内部管理混乱造成游客损失的责任,故应先行退还游客款项。至于张某以旅行社名义所进行的违法行为以及侵占的款项,则由

旅行社按法律途径追究其责任。省旅游执法大队责任旅行社退还游客款项,并对旅行社进行了行政处罚。

思考:本案例中有哪些法律关系?

(二)讲授新课

1、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指基于法律事实,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及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例如:a、由于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组织之间以及公民与组织相互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B、由于侵害他人人身或财产,触犯刑律而形成被害人同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刑事法律关系。

旅游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种,是指由旅游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旅游活动中所形成的以旅游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例如:旅游合同签订,即在旅行社和旅游者之间形成旅游法律关系。

2、旅游法律关系的特征

旅游法律关系作为法律关系的一种,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a、旅游法律关系的产生以旅游法律规范为前提

例如:有了旅游行政法律规范,才有可能产生旅游行政许可、旅游行政处罚、旅游行政复议等法律关系;

有了刑事法律规范,才有可能产生旅游刑事关系,才会有可能防止各种与旅游有关的犯罪。

相反,许多社会关系因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加以确认,就不可能形成法律关系,而只

能是一般的社会关系。比如说,恋爱关系、朋友关系、同志关系、同乡关系属于伦理道德规范调整范畴,不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因而不是法律关系,不属于《旅游法》规调整的范围。

b、旅游法律关系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一般来说,旅游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的总和等于承担义务的总和,一方面享有权利,另一方面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c、旅游法律关系的实现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证

既然法律体现国家意志,承担法律上权利、义务的主体就处于特殊地位,国家要支持、保证他们权利的实现、义务的旅行,在各种旅游法律关系得不到正常实现的情况下,国家就运用强制力来保证实现。国家强制力体现为审判机关、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和旅游行政处罚机关等国家机关职权活动。

例如:旅游合同关系一旦依法成立后,任何一方不得自行变更或终止。否则对方有权要求法律保护。

d、旅游法律关系是属于思想范畴的社会关系,具有特殊的意志性

旅游法律关系的产生,要通过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而建立。

例如: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的意思表示和旅行社愿为其提供服务的意思表示而建立起立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任何一方都没有意思表示,实现损害赔偿的权利、义务的这种旅游法律关系便不会产生。

e、旅游法律关系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由于旅游业的依托性、关联性、综合性的特点,同时旅游活动主体的参与范围广,包罗

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相关部门,因而旅游法律关系的范围具有广泛性。(三)巩固练习

案例分析:本节案例中,游客周某等人与旅行社是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张某作为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其行为是代表旅行社的,属于民法中规定的职务代理行为,其行为后果应由旅行社承担。省旅游执法大队和旅行社之间是旅游行政管理法律关系,旅游执法大队是管理方,旅行社是被管理方。公安机关与张某则是刑事法律关系,公安机关是刑事侦察机关,而张某是犯罪嫌疑人。

(四)归纳小结

本课堂学生理解了法律关系概念、旅游法律关系概念,掌握了旅游法律关系的特征,并初步识记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五)作业处理

1、法律关系的概念是什么?旅游法律关系的概念是什么?

2、旅游法律关系的特征有哪些?

(六)板书设计

1、法律关系的概念:

2、旅游法律关系的概念:

3、旅游法律关系的特征:

教学反思:本课堂采用案例导入的方法,很快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讲解知识点时,重点点拨了识记的方法,注重课堂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要让学生牢固的把知识点记在脑海里,需要让学生课后的复习。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4 两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的作用范围比法律广泛的多。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分属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彼此渗透,相互补充。

论道德与法律关系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摘要】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不能把二者划分开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道德与法律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通过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不难发现,从法律的产生,再到实现法治就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相互演进的过程。而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儒家的伦理道德对各个阶段各个时期中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倡导意义。 【关键词】:法律,道德,关系分析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道德和法律的概念: (一)道德的概念: 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借以评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优与劣,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见,诚实与虚伪,野蛮与文明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综合体系。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婚姻家庭道德。① (二)法律的概念:

法是有国家制定的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 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 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确认, 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② 二: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法律和道德随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规范体系和调控机制,有各自的性质和界定,无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别 (一)产生的条件不同; 纵观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历程,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 氏族公社的大背景下首先产生的是道德规范和神秘的宗教禁忌,随 着历史发展,封建社会下国家机器的产生勾画了法律的雏形,终于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度的产生、确立 而出现。然而道德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同步,由最古老的社会规范逐渐发展完善, 经过历史沉淀来维系整个社会最基本的规范,没有道德的约束,整个社会便没有了存在的依托。法 律的产生以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冲突普遍化为条件,道德的产生则是 以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为条件。 (二) 本质不同; 法律的本质是“他律”道德的本质是“自律”。法律主要表现 在他的外在强制力上,而这一手段的作用形式就是国家机器。而这 些强制手段往往具有一定的暴力色彩,如剥夺财产甚至生命。可以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A4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陈远寅,政治学院 摘要:道德与法律是调整社会行为的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同时又都存在着局限,它们之间既有着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着相互冲突的一面。本文重点探讨道德与法律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状,从“合法不合理”和“合理不合法”这两个现象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并着重分析了产生冲突的原因,试图寻求一套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解决这两个方面冲突的途径,让二者在冲突的解决中推动法治不断地进步。 关键词:法律;道德;冲突;原因;

协调 Conflict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Chen Yuanyin,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Law and morality are two important social norms to adjust social behavior, each of which has a unique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limitations, they have a mutually dependent, and have conflicts with each other.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and law,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urrent legal and moral conflicts. From the “legally unjustified” and “reasonable unlawful” the two explored the conflicts of law and morality, and has focused on the causes of conflict, and attempts to find a set of under construction the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way to solve these two aspects of the conflict , and let the two

旅游公共关系重点

旅游公共关系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以传播沟通为手段,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从而建立、发展、改善、协调与其公众之间的关系。 2.旅游公共关系: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者旅游企业及相关行业为方便沟通信息共享实现共赢而建立的一种松散的社会组织关系。 3.公众:是指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4.外部公众:是指与该组织有着密切联系和一定利益关系的社会群体,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5.大众传播: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6.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7.旅游公共关系调查:为搜集有关旅游业组织公共关系状况、公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等方面信息而进行的调查。 8.旅游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人员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在充分进行公共关系调查的基础上,对总体公共关系战略、专门公共关系活动和具体公共关系操作进行谋略、计划和设计的过程。 9.旅游公共关系谈判:谈判双方基于一定的目的,所进行接洽、协商、交流、沟通的过程以及由此而达成的结果 10.旅游公共关系危机:是指旅游业经营过程中,以及旅游活动中突然发生的、能严重损害组织形象、会给组织带来严重损失的各类事件。 二.简述题 1.现代酒店为什么要树立全员公共意识? 它贯穿于酒店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于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酒店公共关系能够起到搜集信息、咨询决策、传播沟通、社会交往、救急善后等作用,分别发挥着情报功能、参谋功能、宣传功能、交际功能、协调功能和服务功能。 2.简述公关部的工作程序(即四步法) 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检测 3.简述公共协调的内容和原则 内容:利益协调、态度协调、行为协调 原则:自觉原则、公众第一原则、传播沟通原则 4.简述大众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 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 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 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

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第一节旅游概述

《第一节旅游概述》课堂学习资料 一、参考资料 1、【旅游】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它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不超过1年的活动。 2、【观光型乡村旅游】:主要以优美的乡村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依托设计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并让游客亲身体验农事活动。 3、【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等需求的旅游类型。休闲型乡村旅游与观光型乡村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主要满足旅游者的健康、娱乐、放松、享受等高层次需求,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上就是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以休闲度假为主题,服务内容以康体、休闲、娱乐为主,对产品的知识性、创新性等要求更多。 4、【旅行】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团。~结婚。春季~。到海南岛去~。 下列概念来自【爱词霸】 5、【旅游】旅行游览。 6、【游览】从容行走观看。 7、【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8、【游客】是指任何一个人到他(她)的惯常环境外的地方去旅游,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其旅游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 9、【旅游者】即临时观光者,到一个国家至少停留二十四小时以上,以娱乐、保健、学习、宗教信仰或体育运动等为目的,换言之,为了消磨闲暇时间、经营、参加会议或探亲等。 10、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现代旅游特点:①旅游主体大众化②旅游目的的休闲化③旅游形式多样性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据此,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主要可作如下表述: 生成形态并列。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的重要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概括了道德的本质特征,而且指明了道德与法律的根本区别。从性质上看,道德体现的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它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精神力量,实际上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性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律表现的是“国家意志’’的他律,具体而言,它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占社会领导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阶级意志而采用规范形式制定的,同时又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即法庭、警察、监狱等来保证施行的。所谓法制即是上述法律规范体系及有关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一系列环节的制度。以上说明,在社会规范系统中,法律与道德是两个并列存在的对立面的统一。就其生成形态来说,法律主要是一种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们在基本内涵、表现形式、调控方法等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调控范围交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对立面的排斥,而且存在着对立面的过撞与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

旅游公共关系学

旅游公共关系学 旅游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交流、 理解、认可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与此相关的事件;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之作出反应。1978 年8 月,世界公共关系学协会在墨西哥城召开大会,经过协商,大会对“公共关系”一词的含义达成如下共识:第一节、公共关系学历史公共关系学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产生和发展阶段。结论:二、公共关系学的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 产生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时期,并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A 、月球上发现蝙蝠人无原则的美化宣传愚弄了公众,导致公众对广告的不信任。于是。在19 世纪末,人们发起了一场揭露广告的虚假和阴暗面的运动。据统计,当时几乎每天都有揭露虚假广告的文章刊登在报子上,并持续了将近10 年。揭丑文章沉重打击了当时新兴的广告业和利用广告作宣传的企业,迫使他们进行反思,从而把公共关系带到一个新的时期一一深刻反思阶段。三、公共关系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 公共关系专家卡特利普和森特两为博士对公共关系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以《有效公共关系学》为代表的一大批著作,并解决了公共关系学中的许多深层次理论问题,使其走向成熟。从此,公共关系学有了一套严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公共关系学中系统理论形成时期。第二节、公共关系构成要素构成要素指某一事物的主要结构成分。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有四个,既公共关系主体、客体、途径和目的。一、公共关系主体请看书P-5 公共关系主体定义:二、公共关系客体公共关系中的客体称 为公众,对公众的分类方法很多。 根据动态变化(既对主体而言,公众的变化),可把公众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非理性――感情色彩浓厚,缺乏公正性和科学性案例:文革中,红卫兵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支持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毛反对的,我们就打倒。哥白尼经过长期研究,提出“日心说” 。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1旅游规划概述教案 湘教版选修3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1旅游规划概述教案湘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 2.了解旅游规划的作用。 3.了解旅游规划的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统计图表资料的阅读、分析,认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培养统计资料的分析、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认识旅游规划的作用,培养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规划案例对比了解旅游规划的两种类型的差别,直观理解两类规划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的认识,体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的蓬勃生机,及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迫切性,产生对旅游地理学习的热情。 2.通过对旅游规划作用的理解,体会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行为的重要性,培养科学观。 3.通过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的比较,培养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 1. 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2. 旅游规划的作用 [教学难点] 旅游规划类型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利用案例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旅游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在推动旅游业蓬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繁荣的同时,对旅游景观乃至生态环境构成了沉重的压力。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旅游业? 【板书】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 一、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阅读】阅读表“旅游业的作用”以及课本第61页材料“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说明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法律人大多喜欢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法律人喜欢把“公平”、“正义”这些道德意味浓重的词语挂在嘴边,法律条文当中也时不时出现“诚实”、“信赖”、“善意”、“恶意”等字眼,而当法律制定得不好时,我们也会说这是一部“恶”法; 但另一方面,法律人又不总是这样做,法官审判案件时一定要找出确切的法律依据而非道德依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也从未被看作是同一件事情。 疑问由此而产生:法律和道德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 这个问题是如此庞大以至于在法学史上它至少被分成三个子问题:(1)法律的定义是否必须以某种方式援引道德?(2)能否对法律进行道德上的批判?(3)能否对道德进行法律上的强制? 第一个问题引发了哈特(H.L.A.Hart)与德沃金(R.Dworkin)之间的论战,第 二个问题引发了哈特与富勒(Lon Fuller)之间的论战,第三个问题引发了哈特与德夫林(P.Devlin)之间的论战。 这三次论战成为近半??世纪以来英美法理学界的主旋律。 哈特的《法律、自由与道德》正是他上述第三次论战的成果。 该次论战的缘起是沃尔芬登报告。1954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皇家专门调查委 员会,负责调查研究有关性犯罪的法律,以便向国会提出相关方面的立法建议。1957年,该委员会提出了《委员会关于同性恋罪错和卖淫问题的报告》(约翰·沃尔芬登是该委员会的主席,因此该报告又称沃尔芬登报告),建议取消对成年人之间在私下自愿进行的同性恋行为的刑事制裁,其理由是凡是未造成公共损害的地方,就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法律不应当涉足其中:“我们必须保留一部分私人生活的领域给道德或者非道德,概括来说,就是对这些领域之调整并非法律的职责所在。”(17-18页) 这个报告甫一出台,即引起诸多争议。一批所谓的法律道德主义(legal moralism)干将群起攻之; 1959年,德夫林勋爵———当时的上议院常任上诉法官———应邀在英国科学 院第二届马克比(Maccabean)讲座上作了以“道德规范的强制执行”为题的著名演讲对之予以猛烈抨击。他认为法律应当被用来维护对社会的存在而言非常重要的东西;而一个社会所共享的道德规范对该社会的存在而言是必要的,因此镇压不道德行为正如镇压叛国活动一样,正是法律的职责所在。 哈特作为法实证主义的核心人物,历来主张法律与道德各不相干;德夫林等法律道德主义者的这种言论恰好给他提供了一个靶子,让其大显身手。于是乎,1962年哈特在斯坦福大学作了三次演讲对法律道德主义予以回击,《法律、自由与道德》一书即是在这三次演讲的基础上写就,并成为讨论该问题的经典之作。 在本书中,哈特运用他的两大武器———自由主义(来自密尔)和功利主义(来自边沁),在区分实在道德和批判道德的基础上(前者是指实践中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接受和共享的道德,后者则是指用于批判包括实在道德在内的现行社会制度的一般性道德原则),从三个方面对法律道德主义予以驳斥: 第一,德夫林说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其采取必要的步骤去维持自身之存在是可以允许的,那么,哈特反驳道,这必须要考虑到这个社会的性质,如果

论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的《论语》为我们今天的道德更是贡献不少······ 这些都诠释了道德与法律是一对孪生兄弟,也诠释了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常言道:“以德服人,以法治国。”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之间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和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对二者的关系说法很多,其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行为规范,他们的产生原因,调整对象、调整范围、表现形式、调整机制、评价标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说法,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法律的产生以国 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 法律的性质。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 有了道德的存在。在一种社会形态之内,通常只能存在一种同一性质 的法律。却可能存在几种不同性质的道德。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前, 少数先进人物与革命导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和道德的品 质。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但是,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和道德调整的对象范围有所不同。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单纯的思想或动机不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在古 代社会曾经有过“腹诽”、“莫须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谬案件这种情 形与现代的法治原则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调整的范围也比法律要 广泛。例如婚姻关系是法律与道德共同调整的对象,但是爱情关系、 友谊关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调整不不受法律的调整。 第三、法律与道德表现的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后果是行为人要受社会舆论的谴 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 后盾的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法律规范则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行 为模式与行为后果。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 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四、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不相同。道德评价具有“扬善惩恶”的特点其评价所针对的主要是违法犯罪行为。找通常下,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 违反道德,当违反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所以道德的评价标准比法律 的评价标准更加广泛。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他们都是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他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

《旅游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旅游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2028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总学时:32 学时总学分: 2 开课学期: 6 适用专业:烹饪与营养教育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饭店管理后续课程:餐饮管理与服务大纲执笔人:程菻参加人:汪颖达审核人:翟金芝编写时间:2009 年 2 月 编写依据: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9 )年版一、课程介绍 本门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之一,属专业课。旅游公共关系学是研究旅游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行为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由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学科范畴,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掌握了旅游公共关系学的知识,就为在旅游专业学习和深造方面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求职创造了相关条件。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 《旅游公共关系》是学校商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系统地分析和讨论社会组织开展旅游公共关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和了解旅游公共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对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旅游公共关系计划,提高组织知名度和美誉度,处理好组织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的关系,提高危机意识和有效应对危机,高效开展组织形象传播具指导作用。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旅游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旅游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完成最基本的旅游组织公关策划。在讲授过程中以应用为目的,结合大量的公关案例和社会实际问题来分析讲解,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本课程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的公共关系理论与操作技巧,循序渐进,把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寓于案例之中。力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力图在忠实于公共关系学核心思想与最基本的实用知识科学体系基础上, 注重其与旅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分析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分析 内容提要: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主题词:法律,道德,关系分析 正文: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法德并举:历史的借鉴 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它标志着奴隶主阶级对法德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觉的意识。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创立者,他意识到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认为善德观念只能以道德教育来引导,仅靠刑罚是不行的。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政》)。秦用严法和酷刑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汉统治者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提出“礼法并重”,继而董仲舒论证了“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无论是“明德慎罚”、“礼法并重”,还是“德主刑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义,是把法律作为手段来配合推行封建的伦理道德。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把伦理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礼与刑融为一体,使僵硬的法律规范借助于道德提升为人们自觉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标准。 西方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讨也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就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手段,正义就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主张守法是人的道德责任,法律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德和善。亚氏曾说,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行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认为,法律应当是实现正义、美德和幸福的各项原则。西方许多著名法学家都认为,人对社会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过法治体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学派的自然法,它对罗马法和罗马法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然法的核心就是认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自然法构建了自然、理性、正义、平等的价值体系。 17、18世纪以后,自然法思想又被资产阶级法学家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自然法学派最突出特征是认为符合道德的法才有效力,与道德冲突的法则是恶法。在西方传统中,有许多值得我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摘要:法律不同于道德,我们应当谨守法律的范畴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对于道德,在任何一个时期人们对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为道德惩罚保留一定的空间会有更清醒的认识。道德是对完人的要求,而法律只是对一般人的要求。 关键词:法律;道德 一、问题的提出有这样两个案例: (一)、某甲作为遗赠人在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夫妻共同财产中属于自己的部分遗赠给“第三者”。遗赠人这种行为符合《继承法》的规定,但是法院最终以其没有遵守“社会公德”为由剥夺了“第三者”继承这份遗产,于是“社会公德”首成判案依据。 (二)、某执法人员接到一居民张某家中正播放“黄片”的举报后带其他人员前去调查,家中仅夫妇二人,执法人员强行要求此夫妇交出“黄碟”,双方发生冲突,当事者也因妨碍警方执行公务被带回派出所接受处理。 这些事情曾经引起一时的轰动,在社会中引起很大反响,且在法学界也激起了较大的争鸣。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法官由于无法律依据,就当然的引用“社会公德”、“公共利益”等作为裁判的依据。公众普遍认为这些属于道德范畴,法官的审判损害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有具体规定行为规范的总和。一个国家没有法律就不能正常运转,它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维护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统治。道德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

活中逐步形成的,通常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也是人们自身的一种情感、意识和品质, 既是社会上用以判断人们行为是非、好坏、美丑、荣辱的标准,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见、诚实与虚伪的观念、情感和信念。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法哲学上的一个永恒难题,而它理论的魅力和实践价值在我国的司法中也日益体现。在强调法律至上的今天如何理性的把握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关系是我国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的难题。但是有一点应当在法律人员心中毫不动摇:法律不同与道德。法律与道德到底有多远? 二、简述法律与道德界限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理论源于古老的希腊文化,至今绵延数千年,但它的理论活力仍然经典不衰,尤其在战后法律与道德的对峙被推向了高峰。最具代表性的是自然法哲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哲学派。虽然中西方文化思想彼此差异,但法律和道德关系的论题在我国亦受到思想家们的普遍关注。在中国古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始终在用“惟德”、“惟法”和“法的伦理道德化”之间摇摆,自古以来就坚持德主刑辅,强调法律必须符合道德。法与道德、与礼法的结合(或者说法对于道德的忍让)是中国法律的传统,传统以及这种传统加强着的意识对于中国的法治有着根本的阻碍:它使一种法律的技术化在中国长期以来无法形成或举步维艰,从而使它始终徘徊于伦理评判的框架之中。而追逐法的伦理道德化的思想仍然在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中国古代以淹没、扼杀主体利益的伦理

浅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结合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法学 姓名李亚强 准考证号010********* 论文题目浅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结合 2010年3月1日 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

目录 一、法律与道德现实中的矛盾与带给我们的启示 (4) (一)现实中的矛盾 (4) (二)带给我们的启示 (4) 1.法治的尴尬。 (4) 2.道德化的法律。 (4) 3.法追求的品质。 (5) 二、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6) (一)道德的含义:道德是由道与德两个并列的词组成。 (6)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7) 三、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7) (一)道德和法律区别的主要表现。 (7) 1.产生的条件不同。 (7) 2.表现形式不同。 (7)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 (8) 4.作用机制不同。 (8) 5.内容不同。 (8) (二)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 (8)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8)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 充。 (9)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9) 四、法律与道德的结合 (10) (一)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10) (二)道德的法律化 (11) (三)法律的道德化 (11) (四)寻找“白色的乌鸦” (12) 参考文献 (13)

浅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结合 内容摘要:法律和道德犹如两条交织向前的线,时紧时疏,在 人类的发展史上摩擦出耀眼的火花。本文从法律和道德在现实中的矛盾出发和带给我们的启示出发,继而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学理含义,辨析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最终阐述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结合,为法律和道德的发展寻求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冲突结合

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概述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旅游概述 . . 了解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 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基本类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 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你到过哪里旅游?请将你在旅游中的照片、纪念品和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自主学习】 一、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旅游的概念: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活动。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 客体: 中介体:旅游服务业。 其三大支柱为:旅游饭店、、旅行社。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 .按游览区域划分 国内旅游:分为旅游、区域性旅游、旅游。 国际旅游:分为旅游、洲际旅游、旅游。 .按旅游目的划分:分为观光、、公务、宗教、购物等。 【知识新授】 预习思考 一、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 阅读课文并理解旅游的概念,了解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 . 你对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是如何理解的?它们之间有何区别于联系?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 . 你是怎样理解旅游活动的划分的? .简单了解两个概念:国际游客、国内游客 【问题探究】 探究一: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旅游活动的作用有哪些? 探究二:谈谈你对“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句话的理解。【总结提高】 一、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要素范围地位和作用 旅游者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旅行和访问 的人,一般划分为海外游客和国内游 客两种基本类型 旅游活动的主体,其他要素都是 “服务”于这个主体的 旅游资源能满足旅游者消遣、娱乐以及其他方 面的需求,实现旅游目的的一切事物 和现象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业赖以 存在的基础,是旅游者主要的 “消费”对象 旅游服务业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是旅游 服务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活动的中介体,是通过提供 服务联系主体和客体的纽带 二、旅游的发展历程 旅游自古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特征总结如下: 历史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现代旅游划分年代 年世纪年代 旅游需求特点个体需求群体需求大众需求 含义 局限于一定阶层内 的少数人 消费数量及普及程 度大大提高 旅游成为普通大众的 消费行为 产业 特征 特征前产业化阶段初级产业化阶段高度产业化阶段

旅游公共关系案例

由车票引起得…… 日本东京一家贸易公司得员工枝美小姐,专门负责为客商购买车票。有一位德国公司得商务经理,经常来往于东京与大阪之间,火车票都就是枝美小姐购买。不久,这位经理发现,每次去大阪时,座位总在车得左边,返回时,又总就是在车得右边。问其故,枝美小姐笑答曰:东京到大阪,富士山在车得左边,返回时在车得右边,外国客人都喜欢瞧富士山,所以有替您买了不同位置得车票。 这件小事使这位德国经理大为感动。她想,这些微不足道得小事,公司职工都想得这么周到,跟她们打交道还有什么不放心得呢?于就是她把与这家公司得贸易额提高了3倍。 案例2 巴黎里兹饭店得记车牌制度 法国巴黎得里兹大饭店有这样一条制度,凡就是到该饭店居住得客人,接待生在帮顾客打开车门时,都必须为顾客记住每一辆搭载得出租车号码。为什么? 经理解释:巴黎有1万4千辆出租车,如客人有物品遗忘在车上,这就是帮助客人找回失物最佳得方法。 经理还说:接待生还必须记下客人大件行李数目,一旦客人短少行李,能很快查出行李就是遗失在机场或就是出租车上。 结果:凭借这类公关制度,里兹大饭店在顾客中赢得了良好得形象,在竞争激烈得同行中,一直保持很高得入住率。 一次额外得旅游活动 1997年7月22日,德国柏林有36位先生女士收到波耳旅行社得一封致歉信与一份新得旅游合同,附带得说明中说,如不愿旅游,可得到3000马克得补偿。这就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2月前,这36位旅游者与波耳旅行社签定了一分到哈茨山脉旅游五天得合同。但到达哈茨山脉得第三天,因发生泥石流,旅行社不得不提前结束这次旅游。本来,三天得旅游已用掉旅游费用得3/5,但为了信守合同中使游客安全、满意得承诺,波耳旅行社根据诚信原则,在返回得当天,向这36位游客作出重新安排旅游得承诺。上面这份合同就就是承诺得结果。 “一个人”得飞行 1988年10月25日,一架波音747喷气客机从东京飞往伦敦。机上只有一名乘客。为什么一架飞机竟只载一人飞行? 原来在东京等候这架班机得有191名乘客,可这架飞机因机械故障推迟起飞。其她190名乘客经劝说都乘别得航班走了,惟独大竹秀子非008号不乘。在此情况下英航毅然决定,008号班机在修复后放弃另外得商业飞行,只载着大竹秀子一个人开始了13个小时得长途飞行。大竹秀子被请到头等舱,15名服务员与6名机组人员专为她一个人服务。 她享用了水煮大马哈鱼等美味菜肴,收瞧了专场电影,在走下飞机睡意朦胧中飞抵伦敦。大竹秀子一走下飞机,便被闻风而至得几百名记者团团围住。。。。。。 ?这次飞行,英航虽损失了10多万美元,从此却名声鹊起,赢来了络绎

旅游专业《旅游概论》第一章试题有答案(20201114151512)

旅游概述 第一节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 A旅行B购物C娱乐D游览 2、小放暑假到济南姑姑家玩,顺便观赏了趵突泉和大明湖,这属于() A旅行B旅游3、旅游的前提和手段是A旅行B游览4、下列属于旅游的是(A远古人狩猎迁徙 C帝王巡游5、旅游的本质是() C游览D娱乐 ) C住宿D娱乐 ) B乞丐沿途要饭 D阿波罗号飞船登月 A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的特殊经历B特殊生活经历 C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D寻求人身自由感6、旅游定义发展的产物是() A社会B文化C历史D政治 7、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旅游的() A本质B属性吗C特点D内容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句诗出现于()

A北宋B东汉C南朝D北朝 9、西方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 ______ 年出版的() A《普通旅游学纲要》B《旅游指南》 C《牛津词典》D《利物浦之行手册》 0、人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费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叫做() A艾斯特定义B旅游C旅行D游览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旅游?旅游的本质是什么? 2、旅游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3、旅游是非功利性,为何又有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称呼?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BACA 6-10BDCCB 简答 1、答:旅游是人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费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旅游的本质属性是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的特殊经历。 2、答:旅游的内容是指旅行、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和娱乐等六个方面,这是立足于现代旅游而言的。 3、答:旅游定义扩大了旅游概念的包容性(即外延性)。诸如在商务活动、出席异地会议等过程中兼顾游览和消遣等这种公务与游玩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包容在旅游范畴之内,即不论是以商务、会议活动为主,游览消遣为辅,或是相

旅游公共关系基本实务

旅游公共关系基本实务 主要包括旅游业组织形象分析与形象设计,旅游公共关系调查,旅游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公共关系语言,公关礼仪交际等。 一.旅游公共关系调查 1.旅调的含义 旅游公共关系调查是为搜集有关旅游业组织公共关系状况,公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等方面信息而进行的调查。 具体来讲,旅游公共关系调查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考察旅游业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收集必要的资料,综合分析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掌握组织的情况,解决组织面临的公共关系方面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分析研究,以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结论。 2.旅调的功能 (1)提供有关组织形象的信息。 (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任务就是了解公众对组织的意见,态度及反应)(2)为公共关系策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公关调查,可以帮助组织正确认识所处的关系状态及其生存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原因,明确将要策划的公关活动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针对哪些公众,以及工作有哪些需求和心理。) (3)公共关系调查本身具有公共关系效应。 (通过公共关系调查,一方面,调查人员与调查对象惊醒广泛的接触,向公众传播组织信息,可以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调查所得到的信息,无论好坏,都起到一定的公共关系效应。有利的信息,对组织员工有激励作用,并对外部公众产生吸引力;不利的信息,能调动组织员工通过公共关系工作扭转形象的积极性,并能宣传即将开展的公共关系工作。) 3.旅调的内容 包括对组织情况,公众舆论,组织形象,社会环境的调查。 (1)组织情况调查 组织基本情况是公众对组织评估的主要依据,公共人员必须对组织各方面了如指掌。一个组织的基本情况包括:组织经营管理状况、组织内部员工的素质状况、组织自身公共关系活动的历史和现状。 (2)公众舆论调查 这是公共关系调查组中最重要的内容。具体包括:公众构成情况、公众评价情况。(3)组织形象调查 组织形象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包括:知名度:是一个组织被公众知道了解的程度,知名度=知晓人数/调查人数×100% 美誉度:是一个组织获得公众接受、赞许的程度,美誉度=赞美人数/知晓人数×100% (4)社会环境调查 社会环境是指对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其相关因素的总称。 政治环境调查:指在一定时期内,对现在和未来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政治制度及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的调查,特别是与旅游业相关的内容。 经济环境调查: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购买力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组织在市场中的应变能力和承担风险能力等地调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