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sgs血液免疫ok

gsgs血液免疫ok

gsgs血液免疫ok
gsgs血液免疫ok

血液免疫

1.生理性贫血出现在小儿出生后A.2个月以内B.2~3个月C.4~6个月D.6~8个月E.8个

月以后【答案】B

2..生理性贫血的原因不包括A.胎儿红细胞寿命短且破坏较多B.红细胞生成素不足C.骨髓

暂时性造血功能不足D.婴儿生长发育迅速E.婴儿期循环血量减少【答案】E

3.小儿白细胞分类的变化主要是A.中性粒细胞与大单核细胞的比例B.中性粒细胞与淋巴

细胞的比例C.中性粒细胞与嗜伊红细胞的比例D.大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E.嗜伊红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答案】B

4.小儿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相等的时间是A.出生后1~2天和1~2

个月B.出生后1~2个月和1~2岁C.出生后4~6天和4~6个月D.出生后4~6天和4~6岁E.出生后4~6个月和4~6岁【答案】D

5.成熟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参与机体免疫与防御功能B.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C.止血、

凝血D.分化增殖E.参与物质代谢【答案】A

6.下列不属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诱发因素的是A.长期羊乳喂养B.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C.慢性腹泻

D.生长发育迅速

E.维生素C摄入增加【答案】E

7.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的关键是A.去除病因与补充铁剂B.输血与添加辅食C.去除

病因与输血D.补充铁剂与添加辅食E.输血与补充铁剂【答案】A

8.患儿女,10月龄。面色苍黄,毛发稀疏,少哭不笑,不能翻身,不能爬行。询问有长期

羊乳喂养史。体检:肝、脾大;血常规示红细胞数目减少,大小不均,以大细胞为主。

对该患儿实施的措施中正确的是A.给予铁剂B.给予镇静剂C.输注血液制品D.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E.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答案】D

9.8个月小儿,面黄来诊,自幼母乳喂养,未加辅食,初诊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下

述哪项处理最重要A.增加辅助食品B.使用维生素B12、叶酸C.口服铁剂D.口服维生素CE.输血【答案】B

10.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关键措施是A.预防腹泻B.及时补充含铁辅食C.预防早产D.经常口服

铁剂E.定期少量输血【答案】B

11.服用后可促进铁剂从胃肠道吸收的维生素是A.维生素AB.维生素B1C.维生素CD.维生素

DE.维生素E【答案】C

12.服用铁剂后大便发黑的主要原因是A.药物本身呈黑色B.肠壁血管被腐蚀C.引起肠黏膜

溃疡D.生成硫化铁所致E.形成正铁血红素【答案】D

13.女性患者,头昏、乏力、面色苍白1年余,体检除贫血貌外,其余均无异常。血常规示:

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2.5×1012/L,白细胞4.0×109/L,网织红细胞0.06。肝、肾功能正常,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追问病史,患者常有月经过多。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巨幼细胞贫血D.肾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答案】B

14.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A.血清铁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B.血清铁降低,

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C.血清铁增高,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D.血清铁增高,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E.血清铁正常,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答案】B

15.患儿,2岁。诊断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需口服铁剂治疗。护士对患儿家长进行服用铁

剂指导时,其中不正确的是 A.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B.在两餐之间服用,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C.可与牛奶同时服用,利于铁剂吸收D.可用吸管服药,以减轻牙齿染黑E.

大便呈黑色正常,停药后可恢复【答案】C

16.贫血患儿,活动量稍大时气促、心悸,Hb40g/L,该患儿的贫血程度为 A.轻度 B.中度

C.重度

D.极重度

E.特重度【答案】C

17..患儿,18个月,面色苍黄,毛发稀疏,诊断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此患儿应

添加的主要食物是A.饼干B.蛋糕C.水果D.瘦肉E.乳类【答案】D

18.患儿,男,1岁。口唇发白,头发枯黄容易脱落1个月住院。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大小

不等,以小细胞居多,血红蛋白88g/L,红细胞计数2.8×1012g/L。13.该患儿经铁剂治疗1周后,首先出现有效的治疗指标是A.血清铁蛋白增加B.红细胞数增加C.血清铁饱和度升高D.血红蛋白量增加E.网织红细胞升高【答案】E

19.患儿,男,1岁。口唇发白,头发枯黄容易脱落1个月住院。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大小

不等,以小细胞居多,血红蛋白88g/L,红细胞计数2.8×1012g/L。14.应首选最有效的措施是A.口服铁剂B.肌注维生素B C.丙种球蛋白的应用D.增加辅食E.母乳喂养【答案】A

20.患儿,男,1岁。口唇发白,头发枯黄容易脱落1个月住院。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大小

不等,以小细胞居多,血红蛋白88g/L,红细胞计数2.8×1012g/L。15.该患儿可能患的疾病是A.轻度贫血B.重度贫血C.生理性贫血D.营养性缺铁性贫血E.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答案】D

21.下列哪项不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见表现A.贫血B.出血C.肝、脾、淋巴结肿大D.骨髓

增生低下E.感染【答案】C

22.患者,男性,发热,体温38.5℃,全身有小出血点,头晕、乏力,经医院查血红蛋白80g

/L,红细胞3×1012/L,白细胞3×109/L,血小板70×109L,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发热的主要原因是A.营养不良B.缺乏成熟中性粒细胞C.缺氧D.出血E.新陈代谢旺盛【答案】B

23.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最主要的检查是A.血小板计数B.外周血

有幼红细胞C.外周血有幼粒细胞D.网织红细胞计数E.骨髓检查【答案】E

24.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下列属于促进造血的药物是A.抗淋巴细胞球蛋白B.环孢

素AC.环磷酰胺D.甲泼尼龙E.丙酸睾酮【答案】E

25.某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突然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呕吐,疑为颅内出血。

护士首先应给予病人A.头部置冰袋B.低流量吸氧C.头低足高位D.保持口腔清洁E.鼻饲流质饮食【答案】A

26.不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象检测结果的是A.红细胞减少B.白细胞减少C.血小板

减少D.白细胞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E.网织红细胞减少【答案】D

27.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区别点没有A.起病缓急B.发病原因

C.发展快慢

D.预后

E.治疗效果【答案】B

28.可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者造血功能的治疗措施为A.脾切除B.维生素B12C.雄激素D.铁

剂E.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答案】C

29.临床上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无A.贫血B.出血C.感染D.全血细胞减少E.肝、脾、淋巴结

肿大【答案】E

30.目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药物是A.司坦唑醇(康力龙)B.阿托品C.环孢素(环

孢菌素A)D.一叶秋碱E.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 TG)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答案】E 31.药物引起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常见的是A.氯霉素B.磺胺药C.异烟肼D.吲哚美辛E.

阿司匹林【答案】A

32.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雄激素治疗的作用机制是刺激骨髓而促使A.红细胞增多B.白细胞

增多C.血小板增多D.全血细胞增多E.网织红细胞增多【答案】A

33.长期应用司坦唑醇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有无发生 A.肝功能损害

B.面部痤疮和毛发增多

C.女性男性化

D.猩红热样皮疹、发热、关节痛

E.胃肠道反应【答

案】A

34.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依据为A.网织红细胞增多B.肝、脾肿大C.全血细胞减少D.

骨髓增生活跃E.不易感染及出血【答案】C

35.患者,女性,22岁,月经量增多,伴头晕、心悸半年,两下肢可见散在瘀斑,淋巴结、

肝、脾未见增大,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2.4×109/L,白细胞3.6×109/L,血小板38×109/L。MCV 84fl,MCHC 33%,骨髓增生减低,巨核细胞减少,粒系及红系细胞比例正常,淋巴细胞占429/6,首选的治疗是A.铁剂B.睾丸酮C.糖皮质激素D.免疫抑制药

E.叶酸及维生素B12【答案】B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本节为浅近简介免疫学的最基本内含,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产生过程的特点,这些内容将在以后的各章中会逐步介绍。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机体是多种器官系统组成,各自执行专职功能,如呼吸系统主要执行气体交换,呼出CO2,吸入O2,供新陈代谢需要;免疫系统则执行免疫功能,保卫机体免受生物体的侵害。为使医学生在学习免疫学课程之始,即对免疫学有初步印象,本章将简介免疫学基本概念,并从免疫学发展过程理解这些概念的形成,开拓、发展及取得的成就,从而成为一门生命科学前沿的一门医学免疫学科。 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这种通俗认识在科学上的含意则包括:免疫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执行,免疫系统具有:(1)免疫防御功能: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2)免疫监视功能(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3)免疫耐受: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解释见后)不产生免疫应答,不导致自身免疫病,反之,对外来病原体及有害生物分子表达的抗原,则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从这层功能上说,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我及非我”功能;(4)调节功能:免疫系统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连接,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不仅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亦调节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免疫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及B淋巴细胞)及免疫分子(细胞表面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等)组成。体内的免疫细胞通常处于静止状态,细胞必须被活化,经免疫应答过程,产生免疫效应细胞,释放免疫效应分子,才能执行免疫功能。免疫细胞分为两类:(1)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等,这类细胞经其表面表达的受体,能识别一种分子,这种分子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如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4, TLR4)能识别脂多糖(LPS),它表达于多种Gram-肠道杆菌表面,经受体-配基作用,固有免疫细胞被活化,迅速执行免疫效应,吞噬杀伤病原体,并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FN),抑制病毒复制,这类细胞在病原体入侵早期,即发挥免疫防御作用,称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应答不经历克隆扩增,不产生免疫记忆。(2)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即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及B细胞,这类细胞是克隆分布的,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一种识别抗原受体,特异识别天然大分子中的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如蛋白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类脂中的脂酸、核酸中的核苷酸片段)。这些能被T或B细胞受体特异识别的小分子,我们称之为抗原(antigen, Ag)。T 细胞识别的主要是蛋白中的多肽,但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游离的多肽,它们必须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分子组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才能与T细胞受体结合,使相应克隆的T细胞开始活化。但要使T细胞充分活化,尚须抗原提

对免疫系统的认识

对免疫系统的认识 一、基本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组成,是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 1.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等。这种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功能被称之为免疫防御。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2.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这种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功能被称之为免疫监视。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病毒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3.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使免疫系统内环境保持稳定。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 二、组成结构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和法氏囊)。 骨髓: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因此,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是人体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其功能如下: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 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阑尾。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胸腺位于胸骨后、心脏的上方,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胸腺的大小和结构随年龄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胸腺于胚胎20周发育成熟,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到出生时胸腺约重15~20g,以后逐渐增大,至青春期可达30~40g,青春期后,胸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退化,到老年时基本被脂肪组织所取代,随着胸腺的逐渐萎缩,功能衰退,细胞免疫力下降,对感染和肿瘤的监视功能减低。胸腺具有以下3种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3.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脾:

免疫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医学免疫学心得 第三届医学免疫学自主研讨ppt汇报 心得体会 --***级临床一班 *** ***号 众所周知,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对我们西医临床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它在中医院校是一门考查课。但是,我们认识到了它在我们今后的医学学习、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把医学免疫学当作考试课认真的学习。大家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学习方式不断丰富。上课期间,周老师通过多媒体、板书教学模式,结合提问、互动等多种鼓励方式,激励大家学习,效果显著。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医学免疫学自主研讨ppt汇报活动。 我个人对艾滋病比较感兴趣,因为我们利辛县某些地区艾滋病比较严重,虽然学的是医学,但是对艾滋病并没有真正了解,所以就想借此机会深入地认识、学习艾滋病。我们那一组没有进入决赛,结合其他同学的ppt汇报及老师的点评,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ppt要做的好看,简洁,有新颖感 2.汇报内容要充实,全面,连贯得体 3.讲解时声音要洪亮,衣冠得体,举止落落大方,注意与老师、观众肢体语言的交流 4.做事要细心,自信,懂得交流、沟通,合作共赢通过本次ppt汇报活动,让我得到了许多,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希望以后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成果更加着著。同时其他学科也可以借鉴本次活动的经验,拓展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篇二:医学免疫学教学心得医学免疫学教学经验心得 佚名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它具有横跨性、网络性、实践性、进展更新快等特点,同时它又以其繁杂的内容、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繁多的英文缩写符号常使学生望而生畏。若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讲授这门课,等于是把初学者遥遥拒之于"医学免疫学"大门之外,想拉也拉不进来。随着社会的极大发展,全社会对于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而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全新教学理念。话容易讲,但做起来难。我常常思考着如何在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的大班课教学中,实实在在地执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换位思考",即将自己视作一名初学者,希望老师怎样教授,自己愿意怎样学,通过"换位思考",我在免疫学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的信息时代,简单地依靠老师讲是绝不可能把一门学科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的。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员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即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其自学能力呢?我有几点做法:第一,在绪论教学中,让学生较好地了解医学免疫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从学生角度出发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比如我经常说:目前临床上所能见到的疾病几乎都与免疫有一定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以后要当好一名医生,要会看病和治病,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要让学生不要为考试而学,而要为构建自己完善的知识

(完整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血液系统疾病 概述 一、基础知识; (一)、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红色 动脉血:鲜红色。HbO2 静脉血:暗红色。Hb 空腹血浆:清澈透明 餐后血浆:较混浊 (3)粘滞性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阻滞特性。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4)渗透压 概念: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特性或能力。 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渗克分子/升(mOsm/L)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为主要组成部分。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 (5)酸碱度: 血浆PH 7.35~7.45。大于7.45为碱中毒,小于7.35为酸中毒。体内有酸碱对。保持其平衡。 (二)、血量:正常血量占体重的7~8%,失血程度与后果:轻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500ml或< 全身血量的10%,可代偿,病人无症状;中等程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1000ml或>全身血量的10%, 不能代偿,病人有症状;严重失血: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水 血浆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1、红细胞(RBC) (1)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 (2)数量: 正常值 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Hb 男性 120 ~ 150 g/l 女性 110~140g/l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悬浮稳定性 它的定义是RBC能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的特性。其原理是血液流动;RBC与血浆之间的摩擦使下沉速度减慢;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不易下沉;表面带负电荷,互相排斥。测定方法:血沉(ESR)。血沉是指单位时间内RBC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 1小时末,男性:0~15mm;女性:0~20mm。 ②: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它的定义是红细胞膜对低渗NaCl溶液抵抗力的大小。这表明RBC对低渗溶液抵抗能力的大小:当脆性大时,抵抗力小,易溶血;当脆性小时,抵抗力大,不易溶血。 它分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等。 等张溶液:能保持RBC正常大小和形态的溶液,如 0.9%NaCl溶液。 (4)功能: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5):红细胞的生成: ①:生成的部位:出生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②: 原料铁和蛋白质 铁的缺少使得人体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的原因是: (a)、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多,如哺乳期婴儿、生长发育期儿童、孕妇、乳母等。 (b)、失血过多,如妇女月经过多、溃疡病、钩虫病或创伤等。 (c)、铁的吸收利用障碍,如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等。 VitB12、叶酸的缺少使得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 ③:过程: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中、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6):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 (a)产生肾脏在组织缺氧或氧耗量增多的刺激下产生 (b)作用: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与增殖;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②雄激素类固醇激素 (a)直接作用: 刺激骨髓,促进DNA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使有核红细胞分裂增快,红细胞生成增多。 (b)间接作用;刺激肾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Rbc 男>女 2、白细胞(WBC): 白细胞的数量是健康正常成年人(4.0~10.0)×109

我对免疫的认识

我对免疫的认识 09金融2班崔鹏飞0965147203 在这2个月对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的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免疫。下面由我来谈谈我对免疫的一些认识。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非特异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性免疫是在主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某个病原体的免疫。 免疫有3大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后天性的特异性免疫系统,是一个专一性的免疫机制,针对一种抗原所生成的免疫淋巴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只能对同一种抗原发挥免疫功能。而对变异或其他抗原毫无作用。第1、2道防线,就好比杀毒软件本体;第3道防线就好比病毒/木马专杀软件。只有3道防线同时、完整、完好发挥免疫作用,我们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充分的得到保证。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主要由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其它器官内的淋巴组织和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等组成;广义上也包括血液中其它白细胞及结缔组织中的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淋巴细胞经血液和淋巴周游全身,从一处的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至另一处的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使分散各处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功能整体。免疫系统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与各种致病因子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个体发育中也需抗原的刺激才能发育完善。 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的总称。器官包括胸腺、法氏囊或囊类同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组织指机体内(特别是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内)存在的许多无被膜的淋巴组织;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分子主要指免疫球蛋白、补体、淋巴因子以及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辅导因子、抑制因子等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免疫系统各组分功能的正常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相对稳定的保证,任何组分的缺陷或功能的亢进都会给机体带来损害。 免疫系统各组分广布全身,错综复杂,特别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在机体内不断地产生、循环和更新。免疫系统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能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针对免疫信息发生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性。因此,免疫系统在功能上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免疫系统功能的失调也会对人体极为不利:人体的识别能力异常容易导

(整理)免疫学课程简介.

《免疫学》课程简介 Immunology 一、课程编号:060349 二、课程类型:限选课 课程学时/学分:48/3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中药学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 三、内容简介: 免疫学(Immunology)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组成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借助血管、淋巴管连接,遍及全身各处。众多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反应,由多种传导信号系统介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免疫功能。诸如此类构成了免疫学的复杂网络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就,免疫学在以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开拓了认识生命奥秘的诸多重要途径。免疫学自身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同时形成了免疫学另一特点即知识进展更新快。免疫学学科本身具备的这些特点使本科生这批初学者,开始接触,不可避免地感到概念多,头绪不清,压力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学科特点,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去观察分析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内在联系。本大纲内容制定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结构到功能。以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为基本内容,以免疫应答为重点,适当介绍临床免疫基本概念和当前新的进展知识。理论课教授方式包括常规课堂讲授、文献阅读、网络课件浏览等形式。以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较坚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 四、选用教材: 免疫学(自编教材)

免疫学学习心得体会_0

免疫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医学免疫学心得 第三届医学免疫学自主研讨PPT汇报 心得体会 ——***级临床一班******号 众所周知,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对我们西医临床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它在中医院校是一门考查课。但是,我们认识到了它在我们今后的医学学习、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把医学免疫学当作考试课认真的学习。大家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学习方式不断丰富。上课期间,周老师通过多媒体、板书教学模式,结合提问、互动等多种鼓励方式,激励大家学习,效果显著。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医学免疫学自主研讨PPT汇报活动。 我个人对艾滋病比较感兴趣,因为我们利辛县某些地区艾滋病比较严重,虽然学的是医学,但是对艾滋病并没有真正了解,所以就想借此机会深入地认识、学习艾滋病。我们那一组没有进入决赛,结合其他同学的PPT汇报及老师的点评,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PPT要做的好看,简洁,有新颖感 2.汇报内容要充实,全面,连贯得体

3.讲解时声音要洪亮,衣冠得体,举止落落大方,注意与老师、观众肢体语言的交流 4.做事要细心,自信,懂得交流、沟通,合作共赢通过本次PPT汇报活动,让我得到了许多,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希望以后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成果更加着著。同时其他学科也可以借鉴本次活动的经验,拓展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篇二:医学免疫学教学心得 医学免疫学教学经验心得 佚名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它具有横跨性、网络性、实践性、进展更新快等特点,同时它又以其繁杂的内容、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繁多的英文缩写符号常使学生望而生畏。若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讲授这门课,等于是把初学者遥遥拒之于“医学免疫学”大门之外,想拉也拉不进来。随着社会的极大发展(:免疫学学习心得体会),全社会对于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而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全新教学理念。话容易讲,但做起来难。我常常思考着如何在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的大班课教学中,实实在在地执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换位思

血液免疫学检验项目及意义

实验名称参考范围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表面抗 原(HbsAg) 阴性感染乙肝病毒,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表面抗 体(HbsAb) 阴性保护性抗体,感染乙肝病毒康复后或注射疫苗后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阴性 反映HBV的复制和判断传染性强弱,急性乙肝HbeAg短暂 阳性,持续阳性提示转为慢性。 乙型肝炎E抗体 (HbeAb) 阴性出现于急性乙肝后期、慢性HBV感染时。乙型肝炎核心抗 体(HbcAb)阴性 出现于急性乙肝急性期,恢复后仍可持续阳性数年或更长 时间。 丙型肝炎病毒抗 体(抗HCV)阴性 阳性为丙肝病毒(HCV)感染。抗HCV阳性持续六个月以 上预示转为慢性丙肝的可能性较大。 戊型肝炎病毒抗 体(抗HEV) 阴性阳性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庚型肝炎病毒抗 体(抗HGV)阴性 病人感染庚型肝炎病毒(HGV)。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 病人病毒血症可长期持续9年,HGV可通过输血传播。 抗双链脱氧核糖 核酸抗体(dsDNA)阴性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度稍 差,抗dsDNA抗体滴度的升降与SLE疾病的活动程度相关, 因此可监测 SLE的病情变化。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dsDNA 亦可阳性。 肥达氏反应(Widal`s)TYO<1:80 TYH<1:160 PA<1:80 PB<1:80 1.H及O效价均增高时可诊断为伤寒,O及A、B、C(其 中之一项)效价达1:80以上时,可诊断为副伤寒甲或乙 或丙,如效价随病情逐渐上升,诊断价值更大。 2.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后才出现肥达氏反应,第一周内阳 性率为50%,第四周可达90%。 11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的范围及分类 四、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五、血液病的防治 六、环境因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重点掌握:贫血、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液的成分 血型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胚胎及胎儿的造血组织。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人出生后,血细胞几乎都在骨髓内形成。 造血组织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骨髓为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 骨髓 红髓(造血组织) 黄髓(脂肪组织) 新鲜骨的构造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细胞的生成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增殖、分化、成熟、释放 血细胞发生 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 多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多能造血干细胞 祖细胞 成熟非增殖血细胞 造血细胞等级结构模式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的分化经历3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在骨髓 多能干细胞 第二阶段迁延 淋巴系干细胞 胸腺 T细胞 骨髓B细胞 第三阶段在外周分化发挥其免疫功能 脾脏具有贮存血液、阻留衰老的红细胞、产生抗体、以及参与血细胞生成与调节等作用。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1.血液病的特点 ①血液病的症状和体征常无特异性 ②继发性血液学异常比较常见 ③实验室检查对血液病的确诊很重要 2.血液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①贫血病理基础即血液携氧能力降低,组织缺氧。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头痛、眩晕、眼花、耳鸣、食欲减退、四肢乏力、记忆力下降等;严重者伴心慌、气短。 ②出血倾向 a.周身出血; b.出血程度与创伤程度不成比例; c.自发性出血 ③发热由于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易合并感染。 ④黄疸如溶血性黄疸,常伴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⑤骨痛特别是胸骨、脊柱骨、盆骨、四肢骨的疼痛,常与血液病有关。 ⑥脾大见于异常细胞的浸润、恶性增生,髓外化生,脾功能亢进等。 ⑦淋巴结肿大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应注意与急慢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癌等相鉴别。 ⑧皮肤表现注意皮肤的颜色、皮下结节等。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范围及分类 1.血液病及其范围 血液系统疾病指原发(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如缺铁性贫血)血液和造血组织及器官的疾病。 血液病范围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性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发生异常所致的疾病。 2.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①红细胞疾病如各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②白细胞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③出凝血性疾病分为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血管壁异常 ④血栓性疾病如动脉、静脉和微循环血栓形成、血栓栓塞病如肺、脑、脾、肾等器官的栓塞。 贫血(anemia) 定义: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RBC)计数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 几种贫血的含义

免疫学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免疫学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现代免疫学已成为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免疫学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学实力及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免疫学在20世纪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消灭传染病及理解人类感染及非感染性疾病方面获得的巨大成效,在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发展生物论和方法上的任何一次突破和进展,均会极大地促进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免疫学,应用 1、 免疫学为人类防治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有更加广阔的需 求和应用 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与有害环境和疾病的抗争和防御。基于最初对免疫学的基本要素“抗原与抗体”的认识和应用,疫苗的预防接种使人类得以消灭及控制流行已久的严重传染病。从18世纪牛痘苗的发明应用,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被消灭”,到鼠疫、霍乱、黄热病等等的有效控制。免疫学在抗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抗体的应用,也从20世纪初最早的马源抗体用作临床治疗,到用抗体进行ABO血型鉴定,使异体间输血成为可能,到如今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小鼠生产出的完全人化抗体,应用于肿瘤及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免疫学为医学各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突破。 多年来,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使免疫学进入到现代免疫学时期,免疫学研究主要以基因活化及分子作用为基础,理解免疫细胞的生命活动与功能,理解细胞与细胞间及免疫系统与机体整体间的功能。基于现代免疫学对“免疫应答及免疫效应是免疫学核心”的认识,以及对“抗原特异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深入理解,建立了以免疫学有效防治相关疾病的基础。从而使免疫学家可以利用新型研发的疫苗去征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如艾滋病、肝炎,结核;可以从免疫学角度深入认识并解决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疾呆等困扰人类已久的疾病以及新认识的疯牛病;可以发展以干细胞的异体移植为主体的再生医学,免疫学的介入,将提供有力的研究支持,开辟全新的争决途径。目前,新的医学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外来的病原体与血管壁的某种抗原成分借分子模拟,发生抗原的交叉递呈,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有密切关系。由治疗医学模式向预防医学模式的转变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人们如何保持自己的健康?免疫学可提供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的有效手段,从而能解决日益突出的老年医学问题,精神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小体 B.Cabot环 C.Howell-Jolly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浅谈对肝脏免疫学的认识(一)

浅谈对肝脏免疫学的认识(一) 摘要: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而肝脏免疫学亦成了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该文从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乙肝病毒以及逐步被重视的肝脏移植两方面入手,阐述了乙肝免疫治疗中的相关事项,以及肝脏移植中免疫学的重要性。 关键字:免疫学肝脏乙肝病毒肝脏移植免疫学称得上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渗透到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领域之中。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不断提高肝脏疾病免疫学诊疗的质量,可为临床提供必要的诊疗指标。下面笔者就从普遍存在的乙肝病毒和肝脏移植着手,谈一谈对有关免疫学的认识。 一、乙肝免疫治疗之相关事项 乙肝病毒在全球有将近4亿的感染者,每年发生与乙肝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一百万以上,其数目骇人听闻。现阶段,对乙肝病毒理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激活足够的免疫细胞,尽可能减少肝细胞的损伤,并能中止这种持续的感染。免疫治疗前患者体内抗原与前体DC系统的亲和积处于平衡改造状态,平衡常数L1q1L2q2=K,假设从体外补给A的替代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浓度为△X,免疫治疗效果C的增加浓度为N。由于B的群体中个体的亲和力呈正态分布,所以认为B数量的减小倍数等于平均亲和力的减小倍数,假设C 的生理流量不受影响,q1不变,那么,N=L2{1-L1/(L1+△X)]1/2},当L1越小,由于L1q1L2q2=K,所以L2越大,并且当△X越大时,N越大。所以免疫治疗要大剂量给药,同时大剂量给药活化势越大,活化速度也就越大。免疫治疗需先降低血液中HBV-DNA水平,所以有必要使用核苷类似物使L1减小,同时为了加速L2的增大,可能有使用免疫或血液系统兴奋剂的必要。又成熟DC数量=N×发生体积,所以有静脉给药或者多点皮下给药的必要。在慢性乙肝病人体内,由于存在静息活化平衡常数,那么在抗原浓度和亲和力相同的情况下,前体DC的浓度和亲和力之积为定值。前体DC浓度越大,亲和力越小,此时给药的途径的区别大大缩小。 乙肝病毒的各种抗原都对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作用。拉米夫定能使乙肝病毒各种抗原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能降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乙肝病毒能通过提高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受体和死亡受体4的表达而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毒性,人肝细胞中HBV复制水平升高能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诱导的调亡;HBV感染时肝细胞可强表达CD95L和CD95,相互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调亡。所以拉米夫定的使用能减少肝细胞的调亡。拉米夫定治疗还能降低淋巴细胞的调亡敏感性,并且拉米夫定不会妨碍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成功清除。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予以护肝防纤维化治疗。 持续存在的乙肝病毒抗原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前体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继而使得二者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成熟的活化的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以致不能同时产生足够的CTL细胞进行有效的控制被感染的肝细胞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提前降低病人细胞外液中慢性乙肝抗原的含量,以减小它们的反向选择作用。自然界中生物对有限的资源同样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各种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的亚群之间均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和抑制作用,如T细胞、NK和NKT细胞之间以及它们亚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人体各种前体DC细胞亚群之间也同样可能存在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乙肝病毒抗原系统对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敏感的前体DC减少,进而使得它对其它前体DC 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其它的前体DC细胞数量就会增加,进而增强了它们对对乙肝病毒抗原系统敏感的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使其恢复感染前的速度减小和能恢复的数量减少。同样,被感染的肝细胞也会持续的反向选择对其敏感的CTL细胞而使其数量减少,其它CTL 细胞的数量将会增加,它们的抑制作用也会抑制乙肝病毒特异性CTL的恢复。为了增加对乙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 什么是免疫?(Immunity,Immune) 机体识别“自我”和“非我”并排除“非我”,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什么是“自我”? 1、机体胚系基因编码产物; 2、2、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遭遇过的物质。 什么是“非我”? 1、病原微生物 (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等); 2、突变细胞; 3、自身衰老凋亡细胞。 二、 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的“非我”成分; 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 定, 此外,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一起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什么是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和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什么是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使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什么是适应性免疫? 与固有免疫相比,适应性免疫主要由三个特点: 特异性、耐受性(这是机体区别“自身”和“非我”的关键)、记忆性 总结: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固有免疫往往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适应性免疫的效应分子可大大促进固有免疫应答。- 四、免疫学的发展 一般认为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早在公元11 世纪,我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预防天花。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 ~1572),人痘苗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至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邻国的注意,先后传入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地,进而使人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得以推广和验证。此即经验免疫学时期。它是人类认识机体免疫性的开端,为以后英国医生Jenner (琴纳)发明牛痘苗奠定了基础。该时期发现了免疫现象,对医学实为一项伟大贡献。 2、经典免疫学时期 18 世纪至20 世纪中叶为经典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由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 牛痘苗的发明 牛痘苗的发明是继人痘苗之后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由英国医生Jenner 在观察到患过牛痘的挤奶女工,不再患天花的事实后,通过长期研究的科学成果。它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该疫苗给人体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并不造成严重损害,但能有效地预防天花。它不仅弥补了人痘苗的不足,而且可在实验室大量生产。因此很快地代替了人痘苗,被医学界所接受。 减毒活疫苗的发明 19 世纪末,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郭霍(Koch)在创立了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科学研究,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法获得了减毒菌苗,并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Pasteur 以高温培养法制备了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体内经连续传代制备了狂犬病疫苗。这些减毒疫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 抗体的发现 1890 年德国学者Behring(贝苓)和日本学者北里(Kitasato)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动物时发现,在被免疫的动物血清中有一种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将此免疫血清被动转移给正常动物,使后者获得了中和外毒素的能力。同年Behring 又与Kitasato 将白喉抗毒素正式用于白喉的治疗,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疗法之先河。为此,Behring 于1901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后来,人们相继发现了凝集素、沉淀素等能与细菌或细胞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体;而将能引起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从而确立了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吞噬细胞的发现 19世纪后期,俄国学者Elie Ilya Metchnikoff(梅契尼科夫)发现了吞噬细胞可吞噬微生物。于1883年提出了细胞免疫的假说,即吞噬细胞理论。他推测,吞噬细胞是天然免疫的重要部分,并对获得性免疫也至关重要;炎症不是单纯的损伤作用,也是保护机体组织的一种机制。Metchnikoff的伟大发现开船了固有免疫,为细胞免疫奠定了基础。 补体的发现 1894 年,Pfeiffer(菲佛)发现了免疫溶菌现象。他将霍乱弧菌注射到已被该菌免疫的豚鼠腹腔内,发现新注入的霍乱弧菌迅速溶解。此外,取细菌免疫血清与相应细菌注入正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第一章贫血概述 定义: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 一、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类型MCV(fl)MCH MCHC 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100 >32 32—35 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 26-32 31~35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80 <26 31~35 慢性病贫血 <80 <26 <30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海洋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 血 二、按贫血发病机制和病因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3.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 【铁代谢】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其一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l5%)、转铁蛋白铁(3~4mg)、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其二为贮存铁(男性l 000mg,女性300~400mg),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mg/kg.女性35~40mg/kg。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l~1.5mg,孕、乳妇2~4mg。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食物铁的状态(三价、二价铁)、胃肠功能(酸碱度等)、体内铁贮量、骨髓造血状态及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均会影响铁吸收。 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胞饮人细胞内,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Fe2+吸收→Fe3+转运→Fe2+利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二)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三)铁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过多(如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 二、发病机制 (一)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当体内贮铁减少到不足以补偿功能状态的铁时,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贮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于红系造血细胞膜表面,当红细胞内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受体脱落进入血液成为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二)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红细胞内缺铁,血红素合成障碍,大量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以游离原卟啉(FEP)的形式积累在红细胞内。 (三)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组织缺铁,细胞中含铁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患者的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及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缺铁可引起粘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 【临床表现】 一、缺铁原发病表现。 二、贫血表现。 三、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血片中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 二、骨髓象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即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 1

我对免疫学的认识

我对免疫学的认识(作业1) 姓名:佐合日古丽.赛麦提 学号:201101140172 班级:2011级生技2班 关于免疫学和免疫系统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早就开始他们的研究工作。一个多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家研究揭示了一个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刺激-应答是生命活的基本模式。生命科学家发现,人体在对外环境的应答中除了神经和内分泌反应以外向存在着免疫性应答的反 应模式。这一发现奠定了免疫学诞生与发展的基础,并为现代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免疫学这个概念引起科学家们的研究兴趣,那免疫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呢?免疫学和我们的人类 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么? 按照生物学原理,人类正常的寿命应该是生长期的5—6倍,生长期为25年,就是说我们可以活到120—150岁。可实际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活到这个岁数。为什么呢?缘于不知不觉中我们感染了各种各样的疾病,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得病而不能健康长寿呢? 人得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但不论外在还是内在的,当它破坏了我们身体内部平衡时,我们就要生病了。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污染。 你敢说你吃的蔬菜水果干净吗?细菌、病毒是看不见的,大棚里的蔬菜不打药能行吗?不上化肥能长出数量吗?昭妃博士把她给她 女儿吃剩下的胡萝卜拿到实验室研究,结果含有40多种农药化肥的有害物质,其他的蔬果呢? 居室装修的化学污染:你家装修了吗?工艺板、油漆、大白、合成地板等等。 这些人类生存空间的污染严重破坏了人体的自然平衡。人体就好象大自然界一样,有着精奥的自然平衡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大大下降。能不得病吗? 不只是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当中,你感受到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给你带来的家庭、经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了吗?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