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知识图谱相关的知识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知识图谱相关的知识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知识图谱相关的知识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知识图谱相关的知识

导读:从一开始的Google搜索,到现在的聊天机器人、大数据风控、证券投资、智能医疗、自适应教育、推荐系统,无一不跟知识图谱相关。它在技术领域的热度也在逐年上升。本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知识图谱相关的知识、尤其对从零开始搭建知识图谱过程当中需要经历的步骤以及每个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都给予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对于读者,我们不要求有任何AI相关的背景知识。

1. 概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万物互联成为了可能,这种互联所产生的数据也在爆发式地增长,而且这些数据恰好可以作为分析关系的有效原料。如果说以往的智能分析专注在每一个个体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则除了个体,这种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成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的很重要一部分。在一项任务中,只要有关系分析的需求,知识图谱就“有可能”派的上用场。

2. 什么是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是由Google公司在2012年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从学术的角度,我们可以对知识图谱给一个这样的定义:“知识图谱本质上是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的知识库”。但这有点抽象,所以换个角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其实可以简单地把知识图谱理解成多关系图(Multi-relational Graph)。

那什么叫多关系图呢?学过数据结构的都应该知道什么是图(Graph)。图是由节点(Vertex)和边(Edge)来构成,但这些图通常只包含一种类型的节点和边。但相反,多关系图一般包含多种类型的节点和多种类型的边。比如左下图表示一个经典的图结构,右边的图则表示多关系图,因为图里包含了多种类型的节点和边。这些类型由不同的颜色来标记。

在知识图谱里,我们通常用“实体(Entity)”来表达图里的节点、用“关系(Relation)”

等温线常考图示

等温线常考图示 1.等温线数值的判读 (1)弯曲状况:主要看等温线弯曲的方向,若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其中间区域数值低;反之,数值高(如图1中a地等温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气温值高于13 ℃)。即“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2)闭合状况:“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图2中①地气温大于24 ℃)。 2.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 (1)海陆与季节: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也可以概括为:一(月)陆(向)南(弯曲),七(月)陆(向)北(弯曲)。 (2)地形: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3)洋流: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纬)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纬)凸出的为寒流。 4.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2)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单一且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洋。 (4)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因为冷暖差别大。 (5)平原、高原面上等温线稀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地区的等温线比较密集(如图2中台湾东部为台湾山脉,等温线密集,而其西部为平原地形,等温线稀疏)。 [应用体验] 1.(2013·全国卷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 成下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气环流 2.(2015·浙江金丽衢联考)读下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示信息,推断当地主要地形特征是() A.地势起伏较小,平原为主B.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地 C.周边山脉围绕,应为盆地D.地势起伏大,可能为高原 (2)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征,说明() A.区域内地势东高西低,山脉南北走向 B.区域内越往东海洋性越弱 C.西侧受暖流影响,东侧受寒流影响 D.西部光照强,东部光照弱 3.(2015·潍坊模拟)青海省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 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 雨夜愁霜。”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图示区域积温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纬度C.夏季风D.人类活动 (2)歌谣与其反映的地理现象或解释对应错误的是() A.“山下百花山上雪”——反映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一日须携四季装”——地势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 C.“日愁暴雨夜愁霜”——白天升温快,易形成对流雨;夜晚降温快,易凝结成霜D.“日愁暴雨夜愁霜”——受高原不稳定气流影响,天气多变 4.读我国某地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图,回答下题。 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B.乙地大气最为稳定 C.丙地对流较旺盛

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基于多数据源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摘要:针对多数据源的融合应用,构建了基于多数据源的知识图谱。首先,对不同领域内的数据源构建相应本体库,并将不同本体库通过数据融合映射到全局本体库,然后,利用实体对齐和实体链接方法进行知识获取和融合,最后,搭建知识图谱应用平台,提供查询和统计等操作。在实体对齐方面,利用传统的基于相似性传播实体对齐方法,获得良好的实体对齐效果;在实体链接方面,提出了基于约束嵌入转换的预测推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预测准确率上取得较好的结果。 0 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随着海量数据的出现以及多数据源融合交叉应用,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以及查询方式受到一定的制约。近年来,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1]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表示方法和数据管理模式,在自然语言处理、问题回答、信息检索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知识图谱是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库,用于以符号形式描述物理世界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其基本组成单位是“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以及实体及其相关属性-值对,实体间通过关系相互联结,构成网状的知识结构[2]。 随着谷歌知识图谱的发布,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知识图谱的构建与研究已经起步,相应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如:搜狗的知立方、百度知心;复旦大学GDM实验室设计了一种面向图书阅读领域的中文知识图谱[3];金贵阳等[4]利用知识图谱和语义网技术,提出构建企业知识图谱的方法,并应用于钢铁企业信息集成,提高了企业信息查询的效率;胡芳槐[5]在博士论文中研究了基于多数据源的中文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涉及到本体层构建、实体层的学习等,同时构建行业领域知识图谱的应用平台;王巍巍等[6]构建了双语影视知识图谱,包括影视本体库的构建、实体的链接、实体匹配等,并搭建了应用平台与开放数据访问接口;鄂世嘉等[7]提出了一种端到端基于中文百科数据的中文知识图谱自动化构建方案,并开发面向用户的中文知识图谱系统。 现有的行业领域知识图谱通常采用手工构建方式,缺乏统一的构建方法,且这类知识库目标是特定行业领域,因此,其描述范围极为有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将不同领域知识库进行融合成一个知识图谱,旨在构建语义一致、结构一致的多数据融合知识图谱,实现对不同领域内的知识进行查询和展示,从而提高了数据查询效率。 本文提出一个多数据源融合的知识图谱构建流程,并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包括数据源的获取、领域本体库的构建、全局本体库的构建、实体对齐、实体链接以及应用平台的搭建。文中利用某地区的医院医疗保健数据、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构建了多数据融合的知识图谱。 1 知识图谱构建过程 知识图谱构建是知识图谱得以应用发展的前提,涉及实体抽取和实体及实体之间关系的建立,同时还需要很好地组织和存储抽取的实体与关系信息,使其能够被迅速的访问和操作[8]。知识图谱构建过程通常可以分成两步:知识图谱本体层构建和实体层的学习[5]。本体层构建通常包含术语抽取、同义词抽取、概念抽取、分类关系抽取、公理和规则学习;实体层学习则包含实体学习、实体数据填充、实体对齐和实体链接等。 知识图谱的构建方法通常有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2]。所谓自顶向下的方法是指先构建知识图谱的本体,即从行业领域、百科类网站及其它等高质量的数据源中,提取本体和模式信息,添加到知识库中;而自底向上的方法是指从实体层开始,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实体进行归纳组织、实体对齐和实体链接等,并提取出具有较高置信度的新模式,经人工审核后,加入到知识图谱中。然而,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并不是两种方法孤立单独进行着,而是两种方法交替结合的过程。本文在构建多数据源的知识图谱时采用两种方法的结合,首先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来构建本体库,然后采用自底向上的方式进行提取知识来扩展知识图谱。

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

第九单元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一轮复习】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 ⑵注意:①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②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不是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故甲物质的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乙物质。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⑹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b.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 例: (a)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b)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c)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d)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e)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f)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g)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最深入的网络安全设备知识讲解

最深入的网络安全设备知识讲解 来源于:互联网 观念: 在网络上,主要的概念是: 该如何做才能让封包流量更快、更稳。 在资安上,主要的概念是: 如何掌握、比对、判断、控制封包。 好吧~让我们直接来看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摆入资安设备: (设备实际摆设位置会因为产品不同与客户环境而有所变动) 是滴~任何网络设备、任何网络位置都可以看见资安设备的踪影!为什么呢?因为上面提过,资安的概念是如何掌握、比对、判断、控制封包!做个有趣的比喻,你可以想象一个原始封包就像个光着身子的美女,随着OSI模式各层的设计师帮她穿上合适的衣服之后才让它出门,VPN只能看见包裹着白布的木乃衣、Firewall可以看见去掉白布后穿着厚衣服的美女容貌、IPS可以从外套推测美女内在的三围、该死的VirusWall竟然有权可以对美女搜身、上网行为管理可以去掉白色的衬杉看美女身上的内衣裤是否是老板希望的款式…好吧~我们聊的是Network Security,我必需就此打住!至少我们了解一件事,资安的Solution可以存在网络的任何地上(SI知道一定很开心~生意做不完呀!) 资安设备简介: 接下来是针对各设备做常识性地说明,让大家对资安设备有一个全盘性的概念! (由于小弟碰的设备有限经验也不足,仅对知道的一小部份说明,任何错误与不足,还望各前辈们指正) 。Router:

Router通常是Cisco的Router才能加上资安的解决方案,Cisco新一代Router都叫ISR(Integrated Service Router),可以整合IPS或Voice模块,在外部的Router通常我们希望它扮演好Router的角色即可,而内部买不动一台IPS设备时,会建议客户从现有的Router上加上IPS模块。 。Switch: Switch一般也要到Core等级才可加入IPS模块,就如同Router一样,主要就是加上入侵侦测的功能,在客户环境Switch效能ok,也不打算多买设备,可以加入模块方式来保护网络。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教学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安全知识讲解

安全知识讲解 苟博睿爸爸:苟俊生孩子们,你们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安全知识有哪些吗?(自由发言);下面我就重点讲解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安全 2. 校内外活动安全 3. 消防安全 4.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5.个人家居安全 一、交通安全 对于交通安全来说,大家都不会陌生,哪谁能够给我们说一说交通安全有哪些呢?下面我就具体的总结一下: (一)、马路上应注意的交通安全: 1、在马路上行走或骑车,都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走路要走人行道,骑自行车要走非机动车道,横穿马路要看清信号灯,绿灯行,红灯停,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超过停止线的车辆和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2、走路时,不要边走边玩,更不要边走边看书。 3、如果是几个人一道走,要排好队靠边走,队伍应竖排,不要横着走,以免妨碍别人走路。 4、不要在马路上打闹、游戏、滑旱冰,容易出危险。 5、下雨天特别要注意前后的车辆,最好穿黄色的雨衣、雨鞋、雨伞等雨具,以引起驾驶员的注意。打雨伞时,雨伞不要挡住视线。更不能把雨伞当作对攻的玩具,以免刺伤人。 6、未满12岁的儿童不能在马路上骑车。 (二)、乘坐汽车时应注意的安全 1、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2、不要把空罐头或其它垃圾扔出窗外,这样会污染环境,还会打到行人或是其它车辆,发生危险。 3、在车上不要到处乱跑,以防汽车刹车时,撞到硬物上。 4、上下车时要从右边,因为左边可能有车开过来。 5、下车时,先要确定后边没有车子来,才可以下车。

(三)、放学或双休日,选择活动场所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1、应到没有车辆通行的场地如公园、广场等地方去玩。 2、不要到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上玩耍。 3、不要在离河太近的地方玩,以防掉进河里。 4、不要到小河塘里去游泳。 5、不要在马路上玩耍,既危险,又会妨碍交通。 (四)、过马路时应注意的安全 1、过马路时要注意观察交通信号灯的变化。红灯亮时,不能过马路;绿灯亮时,也要看清左右确实没有车来,才可以过马路;如果马路过了一半时,信号变了,要赶快过马路。 2、有时红灯亮的时候,汽车还在离路口很远的地方,这时也不能过马路。因为看起来车离得很远,可是,一眨眼的功夫,它就会开到你的跟前。 3、路口一般不止有一个信号灯,应该看哪一处的呢?应该看要穿过的马路对面的那盏信号灯。 4、出巷子口或绿化丛时,不要突然跑过去,因为可能会有车子正好路过。 5、不要图省事,从隔离护栏下、斑马线以外的马路上过马路。 补充说明一些常见的专有名词: (1)、人行横道:在车行道上,有一条一条用白色直线连成的“走廊”,这就是人行横道,它是专门为行人横过马路而漆划的。驾驶员看见人在人行横道内行走就会减速慢行,所以行人在人行横道内过马路比较安全。 (2)、人行天桥:在城市交通繁忙的路口,因来往行人和车辆特别多,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和车辆的畅通,架设了雄伟美观的人行天桥,行人在人行天桥上过马路最安全。 二、校园内外活动安全 (一)校内安全 1、体育活动安全①体育老师要讲清体育活动安全。②活动课老师不得离开。③学生不做不安全的活动。④在无人保护下不做危险活动。

对安全知识进行讲解

对安全知识进行讲解 近年来,世界各国学校火灾频发,我国学校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也偶有发生,如:2001 年6 月4 日,江西省广播电视艺术幼儿园发生火灾,造成13 名幼儿丧生;2002 年6 月9 日,云南省寻甸县二元庄回民小学发生火灾,烧毁校舍11 间,造成8 名小学生死亡……这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学校消防安全工作亟待重视和改进。 一、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一些学校的消防安全教育以及消防安全设施并未得到同步发展。而给学生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不完全统计,2010 年以来全国学校(含幼儿园)共发生火灾3700 余起,全国学校平均每天发生火灾2.3 起,共造成44 人死亡,79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200 余万元。面对无情的大火,面对惨痛的血泪史,我们有很多事情可做,尤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把消防教育的普及与消防设备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工作更会事半功倍。 二、学校消防安全存在的隐患因素 由于当前各类学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导致宿舍设施与学生供求矛盾愈加突出。同时宿舍是广大学生休息、生活、学习的综合场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电脑、电视已进入宿舍,广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用品逐年增多,从而出现可燃物也随之增多的情况;而学生违反宿舍安全管理规定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因此造成宿舍不安全隐患明显增多,管理难度也加大。在校的学生多为未成年人,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差,一旦发生火灾,即便是小火灾,也会引起学生们的惊慌,造成秩序混乱,相互拥挤,组织疏散也就更加困难,从而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极大的社会影响,所以,学校是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 学校火灾常见的不安全隐患和因素有以下几点: 1、学校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学校是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学习的场所,许多教职员工和学生因潜心治学,对其他事情关心较少,部分宿舍楼层管理员多为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往往比较薄弱,缺乏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从建筑来看有高层、多层民用建筑,有厂房、仓库,有的还有地下人防工程。从用途来看,既有教学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商业网点,又有实验室、宿舍和办公楼。建筑物相对集中,人员相对密集。有的学校中既有生活区、教学区,又有家属区,客观上形成了校园内人员复杂、流动性大的特点。尤其是目前出租校园建筑或者沿街门面房的现象普遍,使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而部分学校相继发生的火灾也说明提高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因为一些火灾事故的发生,表明对消防安全的普遍漠视,成为当前校园消防工作最大的隐患。 2、受教育经费限制,学校建筑改造困难

“等温线图”的判读规律

一、判断南、北半球 由于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导致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少,气温低。所以,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据此可归纳: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增,是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增,是南半球。 二、判断温差 在同一幅等温线分布图上,其温差大小一般可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其规律如下:等温线密集,则温差大;等温线稀疏,则温差小。 在不同等温线分布图上,其温差大小一般可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和相邻两条等温线数值差(即数值间距)大小来判断。规律是:(1)如果等温线数值间距相同,那么等温线密集,则温差大;等温线稀疏,则温差小。(2)如果等温线疏密程度相同,那么数值间距大,则温差大;数值间距小,则温差小。 三、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海洋等温线受洋流影响,会发生弯曲。根据等温线弯曲特点,可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其规律如下:(1)判断洋流流向的规律: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弯曲(凸出)的方向一致。 (2)判断洋流性质的规律:等温线向低值(较高纬度)凸出,表明有暖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较低纬度)凸出,表明有寒流经过。 四、判断地表形态 陆地等温线受地形起伏的影响,会发生弯曲。根据同一地区,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地势越低气温越高的特点,可归纳如下规律:①如果等温线闭合,内线数值大――中心气温高――中心地势低――盆地(洼地);内线数值小――中心气温低――中心地势高――山地(高原)。 ②如果等温线不闭合,等温线向高值凸――中间比两侧气温低――中间地势高山脊,等温线向低值凸――中间比两侧气温高――中间地势低――山谷。 五、判断海陆分布 由于海水的比热(热容量)比陆地大,所以,同一季节同纬度地区的陆地和海洋气温高低不同。夏季,大陆升温快,平均温度比同纬度海洋高;冬季,大陆降温快,平均温度比同纬度海洋低。据此可归纳出如下规律: (1) 7月,等温线向北凸――大陆,等温线向南凸――海洋; 1月,等温线向北凸――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大陆。 (2)采用“高高低低”记忆法。同纬度地区的大陆和海洋,若气温高,则等温线向较高纬度的去凸;若气温较低,则等温线向较低纬度地区凸。 六、判断季节 根据海陆等温线分布(弯曲)特征,1陆南、7陆北,可以判断当地的季节,其判断规律如下: (1)大陆等温线向较高纬度地区凸――大陆气温较高――当地为夏季; (2)大陆等温线向较低纬度地区凸――大陆气温较低――当地为冬季; (3)海洋等温线向较高纬度地区凸――海洋气温较高――当地为冬季; (4)海洋等温线向较低纬度地区凸――海洋气温较低――当地为夏季; (5)根据气温数值大小判断:如,当秦岭――淮河一线附近地区月均温为0℃时,为我国冬季(1月份)。再如,当青藏高原地区月均温在8~16℃时,为我国夏季(7月份)。 七、判断逆温现象 在地球大气对流层中,由于大气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辐射,因此离地面越近获得地面辐射的热能越多,气温就越高,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

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基于多数据源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摘要:针对多数据源的融合应用,构建了基于多数据源的知识图谱。首先,对不同领域内的数据源构建相应本体库,并将不同本体库通过数据融合映射到全局本体库,然后,利用实体对齐和实体链接方法进行知识获取和融合,最后,搭建知识图谱应用平台,提供查询和统计等操作。在实体对齐方面,利用传统的基于相似性传播实体对齐方法,获得良好的实体对齐效果;在实体链接方面,提出了基于约束嵌入转换的预测推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预测准确率上取得较好的结果。 0 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随着海量数据的出现以及多数据源融合交叉应用,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以及查询方式受到一定的制约。近年来,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表示方法和数据管理模式,在自然语言处理、问题回答、信息检索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知识图谱是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库,用于以符号形式描述物理世界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其基本组成单位是“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以及实体及其相关属性-值对,实体间通过关系相互联结,构成网状的知识结构。 随着谷歌知识图谱的发布,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知识图谱的构建与研究已经起步,相应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如:搜狗的知立方、百度知心;复旦大学GDM实验室设计了一种面向图书阅读领域的中文知识图谱;金贵阳等利用知识图谱和语义网技术,提出构建企业知识图谱的方法,并应用于钢铁企业信息集成,提高了企业信息查询的效率;胡芳槐在博士论文中研究了基于多数据源的中文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涉及到本体层构建、实体层的学习等,同时构建行业领域知识图谱的应用平台;王巍巍等构建了双语影视知识图谱,包括影视本体库的构建、实体的链接、实体匹配等,并搭建了应用平台与开放数据访问接口;鄂世嘉等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1 / 13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 13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3 / 13

1.4《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海平面(2)垂直(3)闭和(4)相等(5)密集(6)稀疏(7 )降低(8)降低(9)海拔低处(10)海拔高处(11)

. 重叠相交(12)平原(13)海洋(14)等高线地形图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 例题解析 知识点一、等高线地形图 (1)地面高度的计算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辨误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 (2)等高线 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②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有无数条。 析规律:等高距的含义及特点 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等。 【例1-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 )。 A .8689米 B .9003米 C .8999米 D .9009米 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 答案:C 【例1-2】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3)等高线地形图 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 (4)等深线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E____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处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B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C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E处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叠相交,为陡崖。第(2)题,H点所在的等高线是400米,G点处在200米等高线上,二者相对高度是200米。第(3)题,沿B处虚线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易攀登。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数据变化规律,A、M两点海拔高,是山峰,且M峰多了 .

基于Web的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Web的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平台的研究与实现领域知识图谱通常是从特定领域资源中抽取实体和实体之间的 语义关系而构建的语义网络,它包含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领域针对 性和专业性。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平台则是为领域专家提供的,基于海 量数据构建领域针对性强、准确度高的知识体系的简单易用的半自动化工具,应具备如下三个特点:构建流程定义完备;能够涵盖领域知识 图谱构建过程中数据获取、信息抽取、知识融合、构建图谱、知识更新等各个流程;引入大数据处理能力;海量数据处理加工成为知识的 过程离不开大数据平台的支持,因此平台需要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 简单易用,可操作性强;由于领域知识图谱具有很强的领域针对性和 专业性,使用门槛过高不利于领域专家在构建过程中进行监督与干预。但是在当前大多公开的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平台中,还存在知识图谱构 建流程定义不完善、缺乏大数据相关技术的支持和对于领域专家来说可操作性差的问题与挑战:当前大多公开的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平台对 于知识图谱构建流程定义不完善,孤立地强调了知识图谱构建环节的 某几个方面,诸如知识图谱中的数据采集、知识表示、图谱可视化等,不足以支撑全生命周期知识图谱构建工作;当前大多公开的领域知识 图谱构建平台鲜少提及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对应需要大数据相关技 术的支持,缺乏对知识图谱实际构建过程的指导价值。在基于平台构 建领域知识图谱的过程中,为保证精确度,往往需要领域专家的监督 与干预,但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流程对于领域专家来说 理解难度大,技术实现门槛高,可操作性差,对领域知识图谱的普及和

应用产生了一定的限制。针对以上问题与挑战,本文重点围绕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技术和流程进行研究与分析,完成了基于Web的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三项:1)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eb的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平台,为领域专家提供构建流程定义完备、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且简单易用的知识图谱构建服务。在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知识图谱构建流程的自定义编排,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可视化Web服务组合编排技术。此外,还提出并实现了 DSACC(Dynamics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Concurrent Connections)算法,解决了知识图谱可视化过程中大数据量渲染的前端性能优化问题。2)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大数据驱动的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在完成第一项研究内容后,本文对知识图谱构建流程进一步总结,旨在研究在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对应需要大数据相关技术的支持,为知识图谱的实际构建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3)以基于Web的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平台为工具,以一种基于大数据驱动的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为指导,完成人工智能产业知识图谱的构建。图谱涵盖3458家人工智能企业,1087个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标签,16324条专利数据,69866条相关新闻,全面展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证明平台与方法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对概念图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概念图教学的几点思考

概念图是以综合、分层的形式表示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是一种将概念之间关系的图形化表示的技术。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四个图表特征。概念图的图表结构包括节点(又称结点) 、连线和连接词三个部分。学生通过简单的记忆和机械的训练获得的知识是最容易遗忘的,而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将抽象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过思维加工之后联系起来,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概念图就是一种有效学习的工具,因为概念图的形成是教师和学生经历头脑风暴、构建思维景象描绘的过程。教师运用概念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脱离单纯的模仿和记忆,使他们能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获得知识,这恰恰符合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概念图的构建 在刚引入概念图教学策略的班级,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教师应该利用简单、 富有代表性的、规范的概念图范例进行多次指导示范后,再让学生尝试进行绘制。在具体练习绘制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绘图能力的个体差异拟定层次训练计划。如: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呈现留有部分空格的概念图,学生的水平越高,空格就越多,需要连接的概念就越多。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我们教师教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这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的概念图,否则概念图的应用就失去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基本内涵,成为机械记忆的工具。在具体绘制概念图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列出概念。在确立构建概念图的命题后,应该围绕命题,熟悉构建对象的规律、原理及其内在联系,摸清楚相关知识的脉络,形成一定的背景知识,并把相关概念一一列出。 第二步:确定层次。选定知识领域后,便是确定关键概念,并把他们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层级排序,从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到最特殊最具体的概念依次排序。 第三步:建立连接。用连线把相关概念连接起来,然后针对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选择最能反映规律、原理、环节的关键词或核心词作为连接词,以突出构建对象的显著特征。 第四步:反思完善。对初建的草图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及时发现疏漏之处加以完善;或再进一步深刻反思,激发出更好的思路和创意。这里还应注意图示位置的布局,力求合理、协调和美观。 第五步:正式绘制。 2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可以有多种使用方法,适合不同的教学情景。 2.1 在新课讲授中构建概念图 在新课讲授中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可以将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教与学”并举。特别是那些概念和陈述性知识比较多,内容又比较枯燥的章节,更适宜采用构建概念图来组织教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讲课内容,将概念与概念的内在联系设计成问题。边提问边构建。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过程构建概念图,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充分向学生展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统领概念和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时,如果用教师传统的讲解的教学方式进行平铺直叙地教学,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如果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来组织相关内容的教学,在不断

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点

1. 函数、极限与连续 重点考查极限的计算、已知极限确定原式中的未知参数、函数连续性的讨论、间断点类型的判断、无穷小阶的比较、讨论连续函数在给定区间上零点的个数、确定方程在给定区间上有无实根。 2. 一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考查导数与微分的定义、函数导数与微分的计算(包括隐函数求导)、利用洛比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函数极值与最值、方程根的个数、函数不等式的证明、与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在物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曲线渐近线的求法。 3. 一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考查不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的计算、广义积分的计算及判敛、变上限函数的求导和极限、利用积分中值定理和积分性质的证明、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和物理应用。 4.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数一) 主要考查向量的运算、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等。该部分一般不单独考查,主要作为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基础。 5. 多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考查多元函数极限存在、连续性、偏导数存在、可微分及偏导连续等问题、多元函数和隐函数的一阶、二阶偏导数求法、有条件极值和无条件极值。另外,数一还要求掌握方向导数、梯度、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6. 多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考查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下的计算、累次积分、积分换序。此外,数一还要求掌握三重积分的计算、两类曲线积分和两种曲面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及斯托克斯公式。 7. 无穷级数(数一、数三) 重点考查正项级数的基本性质和敛散性判别、一般项级数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判别、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求法以及幂级数在特定点的展开问题。 8. 常微分方程及差分方程 重点考查一阶微分方程的通解或特解、二阶线性常系数齐次和非齐次方程的特解或通解、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此外,数三考查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一介常系数线形方程求解方法。数一还要求会伯努利方程、欧拉公式等。

常用消防安全常识知识讲解

常用消防安全常识

常用消防安全常识 一、灭火器基本常识 (一)常用灭火器的使用范围 1、二氧化碳CO2灭火器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和带电设备火灾扑救,主要用于扑救贵重仪器设备、档案资料等火灾。 2、“ABC”型干粉灭火器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和带电设备火灾扑救。 3、“BC”型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液体、气体火灾扑救。 4、泡沫灭火器适用于可燃固体、液体火灾扑救。 (二)常用灭火器的操作方法 1、二氧化碳CO2灭火器的操作方法(1)手提灭火器,撕去铅封,拔出保险销,立于着火点有效距离上风处。(2)手握胶管,将喷嘴对准火焰根部,按压使灭火剂喷出,适当摆动喷嘴。(3)如遇多处明火,可移动位置灭火,直到火焰完全熄灭、不留明火为止,以免复燃。(4)灭火后,抬起灭火器压把,即停止喷射。(5)注意使用CO2灭火器时不要将手握住钢瓶,以免冻伤。 2、干粉灭火器的操作方法:(1)扯去铅封,拔出保险销,立于离着火点的有效距离上风处。(2)手握胶管,将喷嘴对准火焰根部,按压使干粉喷出,适当摆动喷嘴,使喷雾横扫整个火焰根部并逐渐向上推移。 二、消防火栓使用基本常识 (一)使用程序 1、打开防火栓门,取出水带、水枪。 2、检查水带及接头是否良好,如有破损严禁使用。 3、向火场方向铺设水带,避免扭折。 4、将水带靠近消火栓端与消防栓连接,连接时将连接扣准确插入滑槽,按顺时针方向拧紧。 5、将水带另一端与水枪连接(连接程序与消火栓连接相同)。 6、连接完毕至少2人握紧水枪,对准火场

(严禁对人,防止高压伤人)。 7、缓慢打开消火栓阀门至最大,对准火场根部进行灭火。 (二)使用与维护 1、使用和存放时,应避免摔、撞和重压,以防变形而装卸困难。 2、连接之前,应认真检查滑槽和密封部位,若有污泥和沙粒等应尽可能及时清除,以防装卸困难,密封不良。 3、存放时应注意避免与酸、碱等化学药品接触,以防防火属件腐蚀和橡胶密封圈变质。 (三)注意事项 1、用消防栓灭火至少3人,2人握水枪,1人开阀。 2、防止水枪与水带、水带与阀门脱开,造成高压水伤人。 3、使用消火栓应先检查是否已经断电,断电后方可进行施救。 三、防火十法 1、要弄熄火柴梗,把烟头掐灭在烟灰缸内,不在酒后或睡前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 2、要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及煤气、液化气总阀门。外出时、临睡前熄灭室内外火种。 3、要教育小孩不要玩火、不要玩弄电器设备。 4、要在规定区域内安全燃放烟花爆竹。 5、要确保走道、楼梯的畅通,不在楼层通道和安全出口处堆物封堵。 6、不乱接乱拉电线,防止超负荷用电。使用电加热器时,人不能离开。 7、不用明火寻找物品和查漏煤气、液化气。 8、不用灯泡取暖或烘烤衣服。 9、不把点燃的蚊香贴靠在床沿和窗帘处。 10、不在房内焚烧迷信物品。 四、灭火十招 1、发现着火要大声呼喊并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讲清路名,弄堂门牌号,然后派人在门口迎候消防车。 2、扑灭火苗要就地取材,如毛毯、棉被罩住火焰,然后将火扑灭。 3、及时用面盆,水桶等传水灭火,利用楼层内灭火器材及时扑灭火灾。 4、个别物品着火,要赶快把着火物搬到室外灭火。 5、油锅起火,直接盖上锅盖灭火。 6、家用电

知识图谱的发展与构建

第41卷第1期 2017年2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 n d T echnology Vol.41 No.1 Feb.2017知识图谱的发展与构建 李涛i2,王次臣^2,李华康 (南京邮电大学1.计算机学院;2.江苏省大数据安全与智能处理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智能、高效的知识组织方式,能够帮助用户迅速、准确地查询到自己 需要的信息。本文通过回顾学者及科研机构或公司对知识图谱的研究内容,对知识图谱的发展 和构建方法作了全面的介绍,包括知识图谱概念的起源、发展以及最终形成;构建知识图谱的数 据来源;构建过程中涉及的方法,包括本体和实体的抽取,图谱的构建、更新、维护,以及面向知 识图谱的内部结构挖掘和外部扩展应用。最后,对知识图谱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作了 展望。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知识图谱被应用到各类系统中,但是其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仍需 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实体;知识挖掘;扩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章编号:1005-9830(2017)01-0022-13 D O I:10.14177/https://www.doczj.com/doc/cd12066900.html,ki.32-1397n.2017.41.01.004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graph Li Tao1,2,Wang Cichen1,2,Li Huakang1,2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2.Jiangsu Province Key Lab of Big Data Sec Process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03,China) A b s tra c t:Knowledge graph,as an intelligent and efficient way for knowledge organization,enables users to quickly and accurately query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In this paper,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graph by reviewing and summarizing recent advances i 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graph systems i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In particular,our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e concept origin,development,and eventual formation of t he knowledge graph,various data sources for the knowledge graph,the ontology construction and the entity extraction,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mining,updating,and maintenance.Finally,we discuss the technical challenges,development trends,and future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6-07-25修回日期:2016-12-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02247,11501302,61502243,9164611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6心600434);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B E2016776);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X Y D X X J S-C X T D- 006);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基金(1601128B)资助 作者简介:李涛(1975-),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据挖掘,E-mail:toweiiee@njupt. edu. c n。 引文格式:李涛,王次臣,李华康.知识图谱的发展与构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7,41(1):22-34. 投稿网址:http://zrxuebao. njust. edu. c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