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专题练习(二十)有答案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专题练习(二十)有答案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专题练习(二十)有答案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专题练习(二十)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 ?安徽摸底)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

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 .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 .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2.197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

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文章,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两篇文章传达了怎样的政治导向()

A .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

B .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

C. “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论

D .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

3.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 .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 .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4.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 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

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A .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 .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推动农业发展

D .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5.结合所学,对于1972年到1985年期间的中美贸易解读正确的是()

A?中美贸易中国处于出超状态

B ?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局势缓和

C.体制改革缩小中国贸易逆差

D ?美国是中国的第一贸易国

?下表所显示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产品出口的走势,从中可以反映出我国()

A .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

B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 ?民营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之一纪*教育网

7?据统计,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种由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

配物资由259种减少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这说明()

A ?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根本改变

B ?物资价格“双轨”现象得到改变

C?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

D .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 (2016 ?赣州模拟)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A ?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

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 ?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9. 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 1亿元,交国家2. 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

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缴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

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A .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 .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 ?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10 . (2016 ?湖州期末)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

主要得益于()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11 ?“ 20世纪50年代以前,狗剩之类的名字大行其道;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援朝、跃进、继红、文革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材料反映了()

A ?名字仅仅是一个指代符号

B .政治事件影响着社会意识

C.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D .社会环境影响了人名取向

? 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 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 ?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土地流转成为当下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永佃制是中国自宋至近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据此,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

在永佃制下,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可以分别执行和占有。这两项分割的权益,各地名称不同,如:

田底田面、田骨田皮、田根田脚。有的地方认为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因此享有永佃权的称为二田主,形成一田二主制。永佃制有利佃农,对佃农是一种保障。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永佃权有时价,而且往往比田骨的价值更高。

--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

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

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三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

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永佃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分田到

户、包产到户”。(8分)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对

材料三现阶段我们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何启示?(4分)

14?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4分)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8分)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答案

1~5.DABAC

6~10.DCBBD

11~12.DD

13.(1)内容:佃户可拥有永久的佃种权不受田主变换影响;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佃户与地主共享土地权;佃种权可以转让,也可随时收回。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对土地权的共享。

(2)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弊: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

(3)启示:用法律保障农民拥有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并对其所使用的土地拥有出租、抵押等完整的转让权;土地改革应该更多地赋予农民参与权和选择权;我国的农业要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14.

(1)时间:1963~1965 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时间:1981~1985 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解析

1.解析: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没有改变土地的性质,故 A 项错误;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农民只是获得

使用权,故B 项错误;农村改革的突破并没有完全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C 项错误;包产到户主要使农民获得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故D 项正确。

2.解析:1978 年5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根据题干中“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可知国家政策将会进行重大调整,从“自留地”“正当家庭副业”等关键词判断题干中主要是说的农村地区,故A 项正确;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B项错误;“姓社姓资”的争论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制推向全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 项错误。

3.解析:通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符

合国情”,故A 项错误;“改为”是部分改变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所争议,故B 项正确;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 项错误;“改为”是部分改变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是进步而非“反复”,故D 项错误。

4.解析:依据材料“安徽小岗村18 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至“ 2006 年1 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可以看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严重阻碍农业现代化的推广,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不符合史实。

5.解析:从表格中可知,在中美两国的贸易中中国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中国处于入超状态,故A 项错误;

表格中只反映了1972年到1985年期间的中美贸易情况,故B 项错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发展,所以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缩小了逆差,故 C 项正确;表格没有列举其他国家

同中国的贸易情况,不能推断出美国是中国的第一贸易国,故 D 项错误。

6.解析:从表格材料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民营企业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小幅度上升,故D 项正确。此时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故A 项错误;材料中国有企业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并不意味着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发生改变,故 B 项错误;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时间早于题干时间,故C 项错误。

7.解析:材料反映出1987 年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比重下降,但直到1992 年之前仍然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

主,没有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品国家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双轨”现象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

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比重下降,说明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故 C 项正确;此时国有企业改革还

未涉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D 项错误。

8.解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故A 项错误;1984 年我国开始对

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 项正确;题中的“国营企业”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故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无关。

9.解析:1983 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材料中讲到国家控制国企,对于利润有很大的干涉权利,这就反映了

当时企业权力有限,需要简政放权,故B 项正确。10.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通史版)部编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2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

10-2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张家口月考]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材料提及“1981年10月23日”,中国此时正出现“分地”现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产资料所有制仍是公有制,A项排除。B项出现在1992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 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未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说明了农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农村经营制度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拥有的是对土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故D项错误。 3.[2017·合肥期中]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答案 C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1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1)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现实原因:农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3)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点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内容 (1)经营体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3.意义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1)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3)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认识到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指导。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专题练习(二十)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安徽摸底)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2.197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文章,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两篇文章传达了怎样的政治导向( ) A.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 B.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 C.“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论 D.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 3.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4.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 A.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推动农业发展 D.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5.结合所学,对于1972年到1985年期间的中美贸易解读正确的是( )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训练:21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一)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安庆二模)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从1979年创刊到1980年底共出刊400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学习西方经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用于刊登国外情况的期数占三分之一,故选A项;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故排除B项;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故排除C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故排除D项。] 2.(2019·沧州高三联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第二、三产业,使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据此可知,当时( ) A.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 B.农村仍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 C.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保障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材料“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说明政府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这就使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以保障和扩大,故选C项;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并未发生改变,故排除A项;1984年以后,城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故排除B项;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排除D 项。] 3.(2019·武汉四月调研)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2012银川模拟)“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所有 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条件。”这段文 字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关于这次重要会议的正确说法是() ①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④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A .①③B.①④ C .②③D.②④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次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据此可以直接排除②;党的指导思想 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是在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据此排除④。 答案:A 2.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 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一一尽管在 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一一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是指()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解析:注意“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特指邓小平进行的改革,联系所学知识不难判断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C 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被称为建国后中国的第二轮“土地革命”。下列相 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这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D ?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解析:A、B、D三项分别指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分配方式和作用,都是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试题二十:改革开放的新局面_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8·海门一模)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解析:选A据材料“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要求停止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正确。 2.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 B.是土地私有制的变型 C.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 D.推动农业生产的巨变 解析:选C材料中“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表明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种责任制克服过去人民公社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保留了公有制,故C项正确。 3.(2018·盐城期中)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到1990年,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市场调节价占45%。这种变化表明() A.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 C.计划指导不再成为经济生活主导 D.传统经济体制发生一定改变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从1978年和1990年对比来看,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

【人教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沧桑巨变 提升卷

A.经济特区实际是租界的翻版 B.世界局势变动影响改革开放 C.改革开放需要加强思想解放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8.[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199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8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24.7%,比上年增长速度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 )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浦东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就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9.[2018·河南省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从1979年开始,中央多次推动公房出售工作,1982年更是在27个省推行“三三制”试点,居民只需承担房价的三分之一,但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说明( ) A.住房市场机制缺乏方略 B.房屋居住属性遭到破坏 C.体制革新缺乏社会基础 D.市场经济具备社会基础 10.[2018·河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测试]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一举措( ) A.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思想 B.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趋势 C.改变了歧视教育人才现象 D.解决了我国社会落后局面 11.[2018·福州高三期末]从下图1到图2的转变,反映了( ) A.文化革命的深入发展 B.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C.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D.城乡教育制度的统一 12.[2018·贵州省贵阳一中高三模拟]2017年热映的国产影片《战狼2》,国内票房创纪录的突破56亿元人民币,远超《敢死队》《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2018年,与《战狼2》同题材的国产影片《红海行动》也受到热捧,截至3月21日,国内票房突破35亿元人民币。这两部影片的热卖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国内电影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新时代国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C.新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技术手段推动电影业进步 二、非选择题 13.[2018·四川成都高三三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主要特点,并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12分)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讲义: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_含答案

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 今天我们学习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建设的成果。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建国后三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前无古人的探索中出现了失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采取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发展思想和改革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重点难点】 伟大的历史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时间:1978年底 ②内容:确定_____________、开动脑筋、___________、团结一致 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____ ③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成为实行____________和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定义 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 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行改革,目的在于发展_________,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实质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调节和发展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目的:解决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的问题,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过程:1978年,________(凤阳县小岗村)、________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_____________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意义:调动_______________,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农村 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_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极大地解放了社会_________,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推动了国民 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邓小平南方讲话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提出“____________”,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___________ ②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③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建立 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解析卷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张家口月考]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及“1981年10月23日”,中国此时正出现“分地”现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产资料所有制仍是公有制,A项排除。B项出现在1992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未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说明了农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农村经营制度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拥有的是对土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九单元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第24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考纲要求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提示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考点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考点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①停滞②实事求是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经济建设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⑥家庭承包经营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⑧生产和分配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⑩增强企业活力?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考点二①厦门②海南岛③外向型④秦皇岛⑤珠江三角洲⑥1990 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巧学妙用] 思维导图——十一届三中全会

概念阐释——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图解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图片证史——从“粮票”到“股票”的演进 图1代表着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图2体现了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者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后者以市场配置资源。 方法技巧——巧记经济体制改革 思维导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9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与生

第29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 济与生活剧变 落实主干知识 ------------------------------------------ 系统榇理有序识记点按迷津弥补斷裂-------------------------------------------------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和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 针。 (2)改革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地公有,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髙了粮食产量。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推动。 (2)过程 ①开始:1978?1984年处于试点时期。 ②展开:1984年在全国全而展开,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深化:1992年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3)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立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②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经济特区: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辿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青岛、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 ①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②1992年,开发上海逋窒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岀现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2.特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深化一一加入世贸组织 (1)时间:2001年12月11日。 (2)意义: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1.经济腾飞: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 2.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化进入髙速发展阶段。 3.进入互联网时代:1995年以来,互联网快速发展。 4.时尚中国:思想观念时尚,生活方式时尚,语言时尚,如流行语的变化。 教材断点补遗

高中历史专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

高中历史专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 [总体特征] 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 (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

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相联系,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新视角] 从学者观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 (1)中心任务:“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 (2)建设速度: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结论: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生产关系: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结论: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 (4)建设道路:新中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论: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5)依靠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更具有广泛性。结论: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银川模拟)“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所有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条件。”这段文字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关于这次重要会议的正确说法是() ①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④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次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据此可以直接排除②;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是在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据此排除④。 答案:A 2.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是指()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解析:注意“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特指邓小平进行的改革,联系所学知识不难判断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C 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被称为建国后中国的第二轮“土地革命”。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这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D.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解析:A、B、D三项分别指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分配方式和作用,都是正确的。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而没有获得土地的所有权,由此可以判断C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精品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 (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 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 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 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阐 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年)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考点梯度练:第19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考点梯度练:第19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练出高分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1953年,我国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D.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 D 解析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变农村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把土地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两项政策都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4.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D 解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提高经济效率,使农业、工业得到协调发展并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5.2013年7月14日数字中国网:“第一次从半统制经济转为计划经济,第二次从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改变了计划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B.改变了各种所有制成份及其比例结构 C.“一五”计划完成与中国入世成功可分别视为转型标志 D.转型前后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两次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根本目的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练习

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一、选择题 1.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B.1978年,中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D.197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慢慢改变 解析:由“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可知,该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由“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可知,这一变化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有关,C项正确。 答案:C 2.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下列对其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B.均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均改变了经营方式 D.均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解析:图一为土地改革,图二为人民公社化运动,图三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图二 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A、B两项;图二、图三实行前后均为公有制,故排除D项。三者均从不同角度调整了经营方式,故选择C项。 答案:C 3. 1984年6~7月,全国夏粮丰收,农民争先恐后卖粮,因粮库不足,出现卖粮难。 这表明( )

A. 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D.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解析:从材料时间信息以及“粮库不足,出现卖粮难”可知因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 产量的增长,农民大量出售余粮,这是因为农村改革的成功,农村经济的发展。夏粮丰收可见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C项始于1984年与农业无直接联系,D项是在21世纪与题干时 间不符合。 答案:B 4. 80年代“土地又归俺所有,我愿种啥就种啥……”,下图则体现了当今农村土地 的发展。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80年代的责任制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符 D.当今土地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解析:图画反映的是当今农村的土地流转,自80年代至今,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 变革,仍然是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的是使用权,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都符合题干材料 反映的内涵。 答案:A 5.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 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 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 ) A. 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 B. 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 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解析:1978~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所有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第24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四川乐山调研)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其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这次出访潮( )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 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 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C项错误;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对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访调查,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故B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7·湖南常德模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关于“新阶段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解析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 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 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解析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毛泽东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所以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2017·江西宜春调研)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其带来的主要影响 是( ) A.确立市场定价,建立合理价格体系 B.改革计划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D.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解析通过《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使企业拥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 答案 C 5.(2016·山东菏泽一模)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 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

2019高考历史专题训练: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含答案和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一、选择题 1.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其中,有关科技教育的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 B.成为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契机 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A.家庭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4.下图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一家股份制公司——东方家具公司售出的一张股票。这表明() A.中国股票交易制度基本成熟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改革开放使家居装修业发展 D.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已被打破 5.1980年,邓小平曾指出,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高考历史:洋务运动与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最新)

高考历史:洋务运动与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 1、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2、改革开放: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旧的观念出发,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启示:A、面临危机进行改革开放,必须要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先进的社会制度; B、改革开放学习外国长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的国家富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