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把握数学教学设计的“六个度”-文档资料

把握数学教学设计的“六个度”-文档资料

把握数学教学设计的“六个度”-文档资料
把握数学教学设计的“六个度”-文档资料

把握数学教学设计的“六个度”

顾亚龙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全国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市徐汇区学科带头人,数学学科基地主持人。

秉持“为学生智慧的成长而教”的教育理念,先后到二十多个省、市上展示观摩课,形成了“简约而厚重”的个人教学风格。

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二十多篇,出版专著《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

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然而,不少教学设计往往停留在教者已有的经验层面,备课时常常是“跟着感觉走”。由于实践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在这里,理论不如技术,技术不如方法,方法不如经验,甚至“跟着感觉走”也无可厚非。

但是,“感觉”毕竟是感性的,而且“感觉”有时候未必靠谱,尤其是“感觉不好”,甚至“没有感觉”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因此,教学设计如何在“跟着感觉走”的基础上,进一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乃至策略呢?优质的数学教学设计有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模”呢?

分析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些成功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尝试将这个相对稳定的“常模”概括为数学教学设计的“六个度”,即逻辑的力度、思想的高度、文化的厚度、生活的宽度、学生的参与度与知识的通透度。一、逻辑的力度

每每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就两个

字――“下面”。究其原因,这类教学设计通常只是有关知识点的简单拼盘,其教学环节的展开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之间、与知识的生成过程之间、与学生的认知需要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即教学设计缺少逻辑的力度。这样的教学设计往往会失之于“散”。

提高教学设计的逻辑力度的策略之一:用“情境链”串起“问题串”。

通过生动有趣又相对完整的“情境链”,将相关数学问题串成“问题串”,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全课主线简明,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的“问题串”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沪教版数学一年级的《数墙》这节课,讲的是20以内数的分拆。教者创设了一个青青草原的羊儿们勇闯狼堡,营救美羊羊的主题情境。

师:在青青草原上,狼和羊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录音):村长,xx羊被抓走了!

师:是谁干的?

生(齐):灰太狼!

……

羊儿们来到狼堡前,发现一堵用“数砖”砌成的墙――“数墙”,只有破解了“数墙”上数的秘密,才能进入狼堡。于是大家齐心协力:①揭开了“数墙”上数的秘密,越过了“数墙”;②又运用这个规律打开了藏在“数墙”后面的“数窗”;

③最后修复了铁笼上遭到破坏的密码锁,终于打开铁笼,救出了美羊羊。

通过上述环环相扣的“情境链”,将相关知识点巧妙地穿插其间,形成“问题串”,这样的设计让课堂仿佛有一种磁力,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被吸引着,卷入其中。

当然,用“情境链”串起“问题串”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因此,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情境,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经历“去情境化”的过程,以凸显数学知识的本质。

用“情境链”串起“问题串”只是提高教学设计的逻辑力度的策略之一,是一根明线。此外,还需要有两根暗线,即:知识的呈现顺序要与知识的内在逻辑相匹配;知识的呈现顺序要与学生的认知需要相呼应。一根明线与两条暗线相辅相成,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设计的逻辑力度。

二、思想的高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是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数学活的灵魂。因此,缺少数学思想统领的教学设计是没有灵魂的“稻草人”,这样的教学设计往往会失之于“浅”。

弗赖登塔尔说过:“没有一种数学的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了冰冷的美丽。”

因此,数学教学设计往往要引导学生回溯到知识的原点,再现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这是许多数学思想方法的渊源所在。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通常是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计算公式的。但这样的剪拼往往流于对数学“转化思想”的简单图解,学生只是奉命操作,对为什么要转化并没有多少体会或认识。

回溯到求面积问题的原点,其实质是求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数方格。

追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果也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合不合适?为什么?

不难想象:因为平行四边形通常有两个锐角、两个钝角,用方格铺通常不合适。至此,“转化”的思想方法水到渠成。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双基”增加为“四基”,因此学思想应该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思想的睿智、理性与深刻。

三、文化的厚度

数学教育不能止于知识的传承,在形式化了的数学知识的背后,有着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朴素无华的思想方法,乃至引人深思的人生故事。其间积淀着丰厚的数学文化和数学理性精神,因而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而缺少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往往失之于“薄”。

如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位值图上的游戏》的教学,如果就事论事地讲数位顺序表上的种种规定,学生兴趣索然,因为这些信息他们早就知道了。令学生不解的是,为什么同一个数字写在不同数位上就表示不同的值?进一步地,十进制是哪来的?为什么不是其他进制?如果只是生硬地告诉学生这是“规定”,就显得有些霸道和缺少数学文化的底蕴。数学既要讲推理,也要讲道理。

因此,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人曾经用石子、结绳、刻痕计数的历史演绎与种种不便,从而体会到由实物计数到符号计数的抽象是一次了不起的跨越。再从巴比伦数字、罗马数字计数的繁难,甚至笨拙,让学生感受到位值制计数的智慧――每个数字既有一个自身的值,又有一个位置的值,因而用十个符号能便捷地表示一切数。而这种计数方法竟然逃过了阿基米德等许多数学天才的关注,则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一数学成就的伟大。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重要知识点

溶解度曲线相关练习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 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 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2.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 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 ℃,相同质量的a 、b 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 C .升高温度,可使a 或b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 .将相同质量的a 、b 分别加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 .20o C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 .50o C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4.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 1℃时,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 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 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 1℃,一定能得到b 的饱 和溶 液 D.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在20℃时,a 、b 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a 、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a 、b 都属于易溶物质 6.t 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 和a g N (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 、N ),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 2℃时,得到M 的饱和溶液 B.t 2℃时,得到N 的不饱和溶液 C .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 、N 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 、N 的饱和溶液 50- 40- 30- 20- 10- 甲 乙 温度/ t 1 t 2 溶 解度/g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案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有目标有方向,才会有收获) 1.知识与技能: ①巩固溶液的涵义和溶液的组成,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关系。 ②加深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使用溶解度曲线。掌握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形成良好的解题策略。 ③巩固晶体、结晶等概念,并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②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进求知欲,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进行正确的成就归因。 ②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等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上课,同学们好 (班长领读) 同学们,上课的学习用品准备好了吗? 上课的状态准备好了吗? 全力以赴,努力学习准备好了吗? 非常好,请坐。看到同学们准备这么充分,上课的信心这么足,我想同学们这节课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过渡)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带了点小礼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种饮料,来缓解同学们学习上的疲劳和补充一些能量,现在同学们可以打开,品尝喝一喝,生说老师谢谢你。(不用谢,只要同学们把你的热情、把你的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展示出来,就是最好的礼物。)同学们在品尝这些饮料时,你想到与我们化学有关的什么知识?喝的这些饮料都是溶液吗你是怎么判断的看那组判断的最快。举手回答 探究一溶液知识 让学生说说什么饮料+是不是溶液+为什么?得出溶液的特征: 让同学们看是溶液的饮料标签中的成分,追问:溶液中的这些物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那请同学们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同学们先做题,板演化学式;(二位同学)在回答,提问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然后投影归纳溶质、溶液的判断 刚才题目中的溶液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熟悉的,下面请同学们在看2个例子播放视频无土蔬菜改变传统种菜方式并缩短了生长周期,还绿色环保。 教师演示实验硫酸铜+氢氧化钠反应先固体后溶液,二生演示 利用溶液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过渡)有这几个实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人类通过研究、利用溶液,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起到非常着重要的意义。那我们同学们也有责任学好化学,为社会的发展储备知识。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12化学唐佳露本节课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第九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设计重点 用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突破难点。用溶解对比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 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 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 谊。 2、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3、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老师说教归纳方法 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加深印象总结思路 4、教学准备

六年级下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负数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主题:负数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巩义市第二小学六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标准》要求“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2.教材分析 负数是《标准》第二学段规定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 “负数”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本册教材的安排,首先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如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中对气温的表示方法、日常生活中对收入与支出的记录方法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感受和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正负数的含义。教材还注意在练习中提供应用负数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负数的理解。例如,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记录不同时区的时间、记录自己身高或体重与平均身高或体重的差距,等等。这样的安排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逐步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教材又安排了一个例题,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学习在直线上表示所学过的数,初步渗透数轴的概念,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以及初步体会负数、零和正数的大小关系,初步认识数轴上数的顺序,加深学生对有关数的知识的理解。 3.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负数的认识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标准》要求“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精品教案

溶解度/g t/℃ t 2 t 1 O m 3 m 4 m 1 m 2 B c a b A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溶解度曲线 教学 重点 1.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 教学 难点 1.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教学 过程 教学过程 一、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1.涵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变化溶解度也变化。如果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得到一系的点,将这些点以光滑的曲线连贯起来就得到了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2.说明 (1)点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 m 4g 。 (2)线 ○ 1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 2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 3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溶解度/g t/℃ C B A O

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涵义、 2。知道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相互转化关系。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现象得观察、分析,结论得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条件得改变,让学生感受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存在与转化就是有条件得,逐步建立辩证得、发展得思想观。 教学重点 理解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涵义、 教学难点 确定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就是有前提条件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手持一杯水,问:“我这些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一勺、两勺?" 过渡:一定量得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呢?我们还就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教学 1.实验9—5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5,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投影方案,以实验简图得形式,更显直观、生动,便于明确情景、理解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结论:①5 gNaCl在20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g NaCl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不能溶解完。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问题启发:怎么让这部分没溶解得NaCl再溶解掉? 学生:“再加水、” 学生实验验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与结论填写在教材第33页得表格中。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水多溶解得食盐就多,水少溶解得食盐就少、水得量一定时溶解得食盐就是有限度得。 过渡: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在一定量得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 2、实验9—6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6,明确实验情景,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然后提出实验中需思考得问题: (1)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到哪里去了? (2)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溶质硝酸钾得量得变化? (3)“在一定量得水中,食盐得溶解量就是一定得。”我们从实验9—5得到得这个结论就是否严密?如果也升高温度,溶解溶质食盐得量就是否也会变? (4)溶剂(水)得量一定、温度一定时,与其所溶解溶质得量有什么关系?所能溶解溶质硝酸钾得量就是否有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与结论填写教材中得表格。 (冷却至有晶体析出,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升高温度,KNO3溶解得量增加、结合生活常识,热水比凉水溶解固体物质得能力强。水得量一定、温度也一定时,溶解得硝酸钾就是有限度得。 结论:①5 g KNO3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KNO3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不能溶解完、即KNO3在一定量水中,一定温度下,不能无限制溶解。 3。饱与溶液 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第34页第一自然段,形成饱与溶液、不饱与溶液概念。 饱与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得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得溶液叫饱与溶液,反之不饱与溶液。 引导学生分析:从以上两个实验中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得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得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①实验证明在一定量得溶剂里就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得。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得量等)得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②只有指明“一定量溶剂里”与“在一定温度下”“饱与”与“不饱与”才有确定得意义。 ③饱与与不饱与就是相对而言得,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就是可以互相转变得。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相互转化?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总结。 (2)相互转化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海水制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产与生活。 2.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九、板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和含义。会利用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教学难点: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

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练习三教学设计

练习三 一、填空 1、零上16摄氏度 写作:( )或( ) 读作:( ) 零下3摄氏度 写作:( ) 读作:( ) 2将以下数字按要求分类 1.25、3 5、-7、3、3.011……、-52 1、0、7 12、-0.03 正数 负数 3写数下列数相对的负数形式 0.33……、19 73132753、、、、++ 4、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 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_ 摄氏度。 5、正常水位为0,水位高于正常水位0.2记作___________,低于正常水位0.3米记作_____________。 6、按照要求回答:一个学生演示,教师提出要求规定向前走为正。 (1)向前走2步记作_____________。 (2)向后走5步记作_______________。 7、看图答题

与北京时间相比,东京时间早1小时,记为+1时;巴黎时间晚7个小时,记为-7时。以北京时间为标准, 表示出其他时区的时间。 悉尼时间:__________ 伦敦时间:___________ 8、以学校为起点,往东走为正,往西走位负,小明从学校走了+50m ,又走了-100m ,这时小明离学校的距离是( )。 9、食品包装上常注明:“净重500±5g ,”表示食品的标准质量是( ),实际没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个数 1.75 -3 1 -4 4 31 5 0 -3.2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 5,2,-1,-4,( ),( ) ② -10,-5,0,5,10,( ),( ) 二、判断题 (1)0可以看成是正数,也可以看成是负数( ) (2)海拔-155米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 ) (3)如果盈利1000元,记作+1000元,那么亏损200元就可记作-200元( ) (4)温度0℃就是没有温度( )

【K12学习】溶解度教案(一)

溶解度教案(一) 溶解度教案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理解溶解度概念。 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问: 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溶解度【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 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提出问题】根据曲线能否查出五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教学设计六个关键环节

教学设计六个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设计是.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师要采用的教学方和于段事先进行的一个精心安排和策划.尽管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内容多样,有的以概念学习为主,有些以习题练习为特征,还有必试卷讲评探究发现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等,但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还是有许多共性的十为此,本文提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抓住的六个关键环节,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达成教学日标. 一、指引注意,兴趣激发 所谓“注意”就是让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在今天课堂学习的日标上。重点是:①创设能揭示学习月标本质的数学情境;②能较快地网忆起先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力一法;③能让一些不那么爱好 数学的同学也被吸引到学习中来。 片段1学习目标:“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会判定(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这一学习目标,表面看学生似乎都能理解,也会用定义证明,但若证明f(x)在某个区间不单调,则许多学生都会暴露出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不理解、不掌握.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注意”情境: 师:请问学生观察y=0.01x+1的图象,上升还是下降?并判断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生:难以判断?(引起注意)可计算函数值之差比较大小!(原有知识方法回忆)

师:计算有限次,如何判断一切值大小?(思维兴趣激发) 生;可用二个字母计算来突破无限个数值的大小比较0)()(21>-x f x f .(学生思维提升) 师;同学们能否自己设计单调涵数的定义?(学生认知的内化)不单调函数的定义如何设计? 上述做法,既揭示了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本质,义能让学生尽快回忆起作差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用有限次运算判定无限个数据大小,从而得到:用字母运算可以突破这一困境,接下来的学习显得思路清晰,方法自然,理解深刻. 二、共同探究,思维展开 共同探究,思维展开是指课堂教学设计第二个关键环节,此环节一方面要展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探究求解过程中要有数学的思维,体现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展示学生认知思维的特点,展示认知过程。即把“学术化”型态和“教育化”型态很好地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真正得到提升. 片段2 师:如图1请同学们探究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内,是 否存在满足下列条件的点P ,使点P 到直线AB,111,D A CC 的距离相等. 生1:没有方法去找点P.(思维 受阻)观察后发现1DB 的中点E 可能 符合要求.点1B 似乎也可以。(思维 再次受阻〕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12化学唐佳露本节课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第九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设计重点 用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突破难点。用溶解对比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 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2、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3、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老师说教归纳方法 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加深印象总结思路 4、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 老师准备:学生实验用品并分组到桌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激光笔、视频音频材料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条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mL 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CAI课、实物投影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问题探究,得

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误导结论,延伸探究。“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课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陌生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全班展示,投影结论。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回归原温,静观其变。课演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 “我”和“我们”(教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六课第二框集体生活成就我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内容。本框内容在前一课时《集体生活邀请我》的基础上,继续探讨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提出集体生活能够成就我的品格和个性发展两个方面。但是教材在集体生活为什么能够成就我、集体生活成就我的方式等方面却没有涉及,本教学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思想状况、在课的逻辑完整性等方面,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增加了集体生活能够成就我的原因、集体生活成就我的方式两个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集体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力量,体会集体中的安全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2.能力目标 (1)提高在集体生活中关爱他人、为集体争得荣誉的能力。 (2)提高在集体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知道集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2)知道集体对个人来说能涵养品格,发展个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集体生活能够成就我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难点】为什么集体生活能够成就我 四、本课教育价值 本课教学着眼于学生的集体生活,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集体生活能够成就我”这个观念,然后进一步探讨集体生活成就我的方面,促使学生主动融入集体生活,在集体中获得个人成长,树立集体主义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走入社会做好准备。同时要引导学生什么样的集体能促进自身成长,让学生学会选择优秀集体,并积极为集体做贡献,让集体更美好,为个人成长提供更多的有利因素。 五、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便利贴若干。 2.教师准备校园集体照一张,准备小组活动的小黑板或者小白板若干块。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展示校园集体照。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这张照片在哪拍的? 生:校园。 师:照片上面的同学熟悉吗? 生:不熟悉,但是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穿着校服。 师:嗯,我们生活在54中这样一个美丽又温馨的大家庭。今天老师第一次到七3班这个小集体来上课,同学们能给老师介绍下吗?谁来介绍下我班同学可爱的、有个性的外号? 生:我们班有人叫小百科。 师:老师猜这个学生肯定知识比较渊博。 生:嘻哈王子。 师:看样子这位同学平时是大家的开心果。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这是固体A的溶解度曲线 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A这种物质,随着温度的上升溶解度明显上 升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达到饱和状态 3、可以获得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4、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A (1)图像中a表示的意义 (2)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谁受 温度的影响大 (3)硝酸钾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正 确吗?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专题分析 1、考试中的地位:西安市中考每年必考 2、考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填空题。 3、考查内容:对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以及交点的含义的考察。 二、基本知识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习题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近几年西安市中考题总结考点和出题方式。师生共同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 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 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 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可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三、典型例题分析 10.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 B.t2℃时,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 乙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 分数减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提纯甲 11.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1℃时,将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 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 一定能得到b 的饱和溶 液 D.t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2.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a、 b 两种物质各60 g 后,再分别加入100 g 水,充分搅拌。下列叙教师讲述考题方式和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方法。 通过2011-2008年这几年的中考题作为例题和学生练习让学生接触中考激发学生

《利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教学设计

《利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广州市培英中学化学科高三备课组陈浩新 设计思想: 结晶不仅适用于一种可溶性固体从溶液中析出,还适合多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学生对结晶的适用范围较难理解,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本节课首先通过如何从NaCl溶液中获得NaCl晶体、如何从浓KNO3溶液中获得KNO3晶体,如何从NaCl 和KNO3混合溶液中分离两者这三个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结合溶解度曲线来理解结晶原理。当学生对结晶原理有了一定了解后,通过回顾苯甲酸的提纯实验,加深学生对结晶原理的理解。随后通过精选习题,让学生学会结合结晶原理并利用溶解度曲线来解决有关物质分离提纯的问题,最后达到能熟练地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物质分离提纯问题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结晶是分离提纯物质的一种方法。但是对结晶原理的理解不深以及不能熟练地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物质分离和提纯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结晶的原理。 2、学会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图像来分离提纯物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晶的原理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教学过程: 一、利用溶解度曲线理解结晶原理 [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方法? 生: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升华、渗析、重结晶…… [提问] 有一份纯NaCl溶液,如何操作能得到NaCl固体呢?(蒸发结晶) [再问] 如果已知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右图。那么想从较浓的 纯KNO3溶液中获得KNO3固体,可以进行怎样的操作呢? (蒸发结晶;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追问] 如果是一份NaCl和KNO3的混合溶液,那又该如何操作才能分别得到NaCl和KNO3固体呢?请结合溶解度曲线和表格的数据,完成下面的填空: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摘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溶解度》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试剂,比如稀硫酸、盐酸等,它们都是溶液。本章专门安排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溶液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因此,要明确告诉学生,本专题的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学生一定要系统地掌握好本专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溶解度是溶液的基础知识。在溶液的学习对于经常遇到的易溶、微溶、难溶等现象做出比较明确的解释。也为过滤、结晶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 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并能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3. 常识性介绍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 1、培养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培养内、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目标: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本节课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例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 【教学策略】 教法和学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