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教学案(选修1第2章第1节)

2.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教学案(选修1第2章第1节)

2.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教学案(选修1第2章第1节)
2.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教学案(选修1第2章第1节)

《认识常见的传感器》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知道传感器的作用。

2.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加强相互合作的意识,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传感器,了解传感器的作用,学会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学会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一个电子百拼拼出来的电路,向学生演示这个电路当我用右手靠近时会发出叫声,且LED灯会亮起。而我用左手靠近时不会亮起,同时让学生体验一下这个电路。探索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二、导入总结:通过学生的观察老师引导得出以上电路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电路中安装了干簧管,同时向学生介绍干簧管的组成和功能,得出干簧管可以将非电量信号转化成电量信号。

三、课堂活动1:通过对干簧管的介绍,向学生传输在生活中除了干簧管还有很多运用了类似功能元器件的电路,让学生现场体验耳温枪、电子秤,防盗报警器。同时让学生回答这些电子控制系统当中可以将上面非电量信号转化成电量信号?

四、课堂活动1总结:通过以上学生体验总结得出传感器的定义是将非电量信号转化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输出的一种装置。并得出传感器是电子控制系统获取外部信息的唯一途径。

五、知识深入体验:让学生体验通过多用电表检测光敏电阻和热敏电阻,并完成学案1的相关内容。

六、实验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光敏电阻和热敏电阻的功能,并让学生知道多用电表可以直接检测电阻性传感器的功能,以及其是否损坏。

七:实验活动延伸:通过实验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光敏传感器一般都是负光照系数的,而热敏传感器既有正温度系数又有负温度系数,并同时向学生介绍光敏电阻的结构以及其之所以为负光照系数的原因。并让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探索热敏电阻的工作原理。

八:知识拓展:完成对光敏电阻和热敏电阻的探究后,向学生介绍并ppt展示其他的传感器。

九:探讨应用:通过以上传感器的讲解后,学生对传感器有了一定的认识,让学生讨论生活、学习中哪些地方有用到传感器,用到的是什么传感器?并完成学案2

十:探讨小结: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请个别学生回答其讨论的结果,并做简单总结。

十一:课堂总结:1、传感器是将非电量信号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电量信号输出的一种装置。2、传感器是电子控制系统获取外部信息的唯一途径。3、传感器的作用:获得外界输入信息,并将非电量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4、多用电表可以检测传感器是否损坏和传感器的功能。5、常见传感器名称、结构图、电路符号的展示

智能温度传感器DS18B20及其应用

智能温度传感器DS18B20及其应用 作者:张军, ZHANG Jun 作者单位:山西冶金技师学院,山西太原,030003 刊名: 仪表技术 英文刊名:INSTRUMENT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4) 被引用次数:8次 参考文献(4条) 1.马家成;孙玉德;张颖MCS-51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1998 2.张萍基于数字温度计DS18B20的温度测量仪的开发[期刊论文]-自动化仪表 2007(06) 3.金伟正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期刊论文]-电子技术应用 2000(06) 4.赵海兰;赵祥伟智能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原理及应用[期刊论文]-现代电子技术 2003(14)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韩志军.刘新民.HAN Zhi-jun.LIU Xin-min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 2.刘华东.LIU Hua-dong串行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应用[期刊论文]-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4) 引证文献(15条) 1.李建海.刘迪.王冬梅电池温度智能监测系统设计[期刊论文]-现代电子技术 2011(16) 2.张嘉斌.毕艳梅MDX61B驱动变频器在核电站燃料转运装置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22) 3.孙云翔.刘永刚浅谈变电站热点温度监测预警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期刊论文]-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 2012(7) 4.林峰宝浅析智能压力变送器[期刊论文]-才智 2012(3) 5.王毅.万英.陈承格数字式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 6.沈燕.高晓蓉.李金龙超声车距预警系统设计[期刊论文]-现代电子技术 2012(13) 7.张准.陈良旭.韦中超基于单片机与计算机串口的温度实时监控系统设计[期刊论文]-现代电子技术 2012(16) 8.刘玉洁DS18B20温度测量电路的设计与仿真[期刊论文]-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4) 9.马将.邓学勇.邓毅.杨威变电站重点部位温度监测系统设计[期刊论文]-宜宾学院学报 2011(12) 10.李战胜.李智.秦岭基于SPCE061A的矿山锅炉水温监测系统设计[期刊论文]-工矿自动化 2010(9) 11.管晓博基于SPCE061A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设计[期刊论文]-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2(7) 12.张婧婧.达新民.郭斌基于TMS320VC5402的温控系统的设计[期刊论文]-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1(3) 13.金晓龙.郭斌.孟小艳基于SPCE061A温室温湿度监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期刊论文]-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2(9) 14.钟珊.尹斌基矛Proteus的温度测控系统仿真研究[期刊论文]-电子设计工程 2011(24) 15.张江印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测温系统[期刊论文]-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10)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cd17823975.html,/Periodical_ybjs201004023.aspx

初步认识传感器

一、什么是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能把物理量或化学量转变成便于利用的电信号的器件。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 Committee)的定义为:“传感器是测量系统中的一种前置部件,它将输入变量转换成可供测量的信号”。按照Gopel等的说法是:“传感器是包括承载体和电路连接的敏感元件”,而“传感器系统则是组合有某种信息处理(模拟或数字)能力的系统”。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可大致分为三代:第一代是结构型传感器,它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来感受和转化信号。第二代是上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固体型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制成。第三代传感器是 2000 年开始逐渐发展的智能型传感器。智能传感器至今科学界尚无规范化的统一定义,简单概括,智能传感器带有微处理机,具有采集、处理、交换信息的能力,是传感器集成化与微处理机相结合的产物。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传感器诸多的应用场景需要更加快速地获得更精准更全面的信息。 以物联网为例,传感器位于最关键的感知层,不仅像传统传感器一样作为接收和传递信息的入口,更需要分析、处理、记忆、存储海量数据的这些功能。而智能传感器则可以充分满足这些要求,其具体优势功能包括:(1)自补偿与自诊断功能;(2)信息存储与记忆功能;(3)自学习与自适应功能;(4)数字输出功能 二、传感器市场和分类 目前主流的传感器以气体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热释电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为主,并覆盖加速度传感器、柔性传感器、MEMS 传感器等。

目前,部分传感器市场比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平传感器已表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市场规模最大,分别占到整个传感器市场的21%、19%和14%。 传感器市场的主要增长来自于可穿戴设备传感器、MEMS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兴智能传感器。 全球市场的众多产品中,CMOS图像传感器市占率最高,占据全球近 45%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指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射频识别传感器,三者市占率均为 9%。 根据中国信通院最新的数据统计,2016 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 258 亿美元(1710 亿人民币),预计 2019 年将达到 378.5 亿美元,年均符合增长率 13.6%。 根据 Global Market Insights 最新的数据统计, 2015 年,美洲地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最大份额,亚太地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位居第二,占领了 23%的市场份额。美洲地区预计在 2022 年前将一直主导智能传感器市场。而亚太地区由于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等下游产业的带动,则成为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的地区。

传感器分类及常见传感器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常用传感器及其原理 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

一、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有许多分类方法,但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被测物理量来分;另一种是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来分。按被测物理量划分的传感器,常见的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转矩传感器等。 按工作原理可划分为: 1.电学式传感器 电学式传感器是非电量电测技术中应用围较广的一种传感器,常用的有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及电涡流式传感器等。 电阻式传感器是利用变阻器将被测非电量转换为电阻信号的原理制成。电阻式传感器一般有电位器式、触点变阻式、电阻应变片式及压阻式传感器等。电阻式传感器主要用于位移、压力、力、应变、力矩、气流流速、液位和液体流量等参数的测量。 电容式传感器是利用改变电容的几何尺寸或改变介质的性质和含量,从而使电容量发生变化的原理制成。主要用于压力、位移、液位、厚度、水分含量等参数的测量。 电感式传感器是利用改变磁路几何尺寸、磁体位置来改变电感或互感的电感量或压磁效应原理制成的。主要用于位移、压力、力、振动、加速度等参数的测量。 磁电式传感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把被测非电量转换成电量制成。主要用于流量、转速和位移等参数的测量。 电涡流式传感器是利用金屑在磁场中运动切割磁力线,在金属形成涡流的原理制成。主要用于位移及厚度等参数的测量。

2.磁学式传感器 磁学式传感器是利用铁磁物质的一些物理效应而制成的,主要用于位移、转矩等参数的测量。 3.光电式传感器 光电式传感器在非电量电测及自动控制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利用光电器件的光电效应和光学原理制成的,主要用于光强、光通量、位移、浓度等参数的测量。 4.电势型传感器 电势型传感器是利用热电效应、光电效应、霍尔效应等原理制成,主要用于温度、磁通、电流、速度、光强、热辐射等参数的测量。 5.电荷传感器 电荷传感器是利用压电效应原理制成的,主要用于力及加速度的测量。 6.半导体传感器 半导体传感器是利用半导体的压阻效应、光电效应、磁电效应、半导体与气体接触产生物质变化等原理制成,主要用于温度、湿度、压力、加速度、磁场和有害气体的测量。7.谐振式传感器 谐振式传感器是利用改变电或机械的固有参数来改变谐振频率的原理制成,主要用来测量压力。 8.电化学式传感器 电化学式传感器是以离子导电为基础制成,根据其电特性的形成不同,电化学传感器可分为电位式传感器、电导式传感器、电量式传感器、极谱式传感器和电解式传感器等。电化学式传感器主要用于分析气体、液体或溶于液体的固体成分、液体的酸碱度、电导率及氧化还原电位等参数的测量。

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 围的路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 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 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 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

温度传感器实验

实验二(2)温度传感器实验 实验时间 实验编号 无 同组同学 邓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各种温度传感器(热电偶、铂热电阻、PN 结温敏二极管、半导体热敏电阻、集成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原理; 2、掌握热电偶的冷端补偿原理; 3、掌握热电偶的标定过程; 4、了解各种温度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并比较上述几种传感器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 1、热电偶测温原理 由两根不同质的导体熔接而成的,其形成的闭合回路叫做热电回路,当两端处于不同温度时回路产生一定的电流,这表明电路中有电势产生,此电势即为热电势。 试验中使用两种热电偶:镍铬—镍硅(K 分度)、镍铬—铜镍(E 分度)。图所示为热电偶的工作原理,图中:T 为热端,0T 为冷端,热电势为 )()(0T E T E E AB AB t -=。

热电偶冷端温度不为0℃时(下式中的1T ),需对所测热电势进行修正,修正公式为:),(),(),(0110T T E T T E T T E +=,即: 实际电动势+测量所得电动势+温度修正电势 对热电偶进行标定时,以K 分度热电偶作为标准热电偶来校准E 分度热电偶。 2、铂热电阻 铂热电阻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近似线性,当温度在C 650T C 0?≤≤?时, )1(20BT AT R R T ++=, 式中:T R ——铂热电阻在T ℃时的电阻值 0R ——铂热电阻在0℃时的电阻值 A ——系数(=C ??/103.96847-31) B ——系数(=C ??/105.847--71) 3、PN 结温敏二极管

半导体PN 结具有良好的温度线性,PN 结特性表达公式为: γln be e kT U = ?, 式中,γ为与PN 结结构相关的常数; k 为波尔兹曼常数,K J /1038.1k 23-?=; e 为电子电荷量,C 1910602.1e -?=; T 为被测物体的热力学温度(K )。 当一个PN 结制成后,当其正向电流保持不变时,PN 结正向压降随温度的变化近似于线性,大约以2mV/℃的斜率随温度下降,利用PN 结的这一特性可以进行温度的测量。 4、热敏电阻 热敏电阻是利用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升高而急剧下降这一特性制成的热敏元件,灵敏度高,可以测量小于℃的温差变化。 热敏电阻分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 和在某一特定温度下电阻值发生突然变化的临界温度电阻器CTR 。 实验中使用NTC ,热敏电阻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近似符合指数规律,为: )11(00 e T T B t R R -=。式中: T 为被测温度(K),16.273t +=T 0T 为参考温度(K),16.27300+=t T T R 为温度T 时热敏电阻的阻值 0R 为温度0T 时热敏电阻的阻值

体育课足球教学教案大全

小学体育课足球教学教案 刘春航 一、指导思想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养成积极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终生体育。让学生对一至二项运动技术知识,技能技巧以及理论知识进行专门和深入的学习,并使其熟练掌握一些运动技术、技能。 二、教材分析 足球运动的特点是:趣味性、集体性强、竞争激烈、锻炼身体效果明显,是学生特别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接触了足球,有了一定的足球基础,根据本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我选择“脚内侧踢球,脚内侧停地滚球”作为本节课的主教材。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高二年级,共40名男生。学生对足球有过接触,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加上高中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90%的学生掌握脚内侧踢、停球的要领及要求。 2.技术技能目标:70%的学生能较熟练掌握、运用脚内侧踢、停球技术。 3.情感目标:利用游戏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支撑脚的位置和脚触球的部位。 难点:支撑腿的弯曲,主动迎球后撤时间的掌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1.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第14课 电子温度计——温度传感器

第14课电子温度计——温度传感器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温度传感器及其应用,以多功能电子钟还能显示温度为切入点,进而认识温度传感器及其典型应用。其次简单介绍湿度传感器及相对湿度数据,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类环境适宜的相对湿度数据范围。本课的重点是温度传感器及其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温度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冰箱、电子体温计等装有温度传感器的产品有所体验,但对温度传感器本身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的概念及温度计的原理,认识温度传感器,了解其应用; (2)设计制作温度测量表格; (3)动手搭建创作出外形新颖、方便实用的温度计。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温度计的原理,了解温度传感器及其应用; (2)连接电子模块,完成温度计的制作,设计制作温度测量表格; (3)应用比特造型模块,创意设计出造型各异的温度计外形; (4)围绕作品的创意,用途等方面进行说明和展示(5W+1H)。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温度计外形的设计,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审美能力; (2)通过模块的组建、拼装,培养动手能力; (3)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过程,提高团队意识,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4)作品的描述展示,设计理念和功能说明,培养演讲演示能力,提高自信心。 4. 行为与创新 勇于反思、敢于突破,在实验中打破常规。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团队合作,设计温度计外形,组建模块,完成

温度计的制作。 难点:设计制作漂亮且实用的作品。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析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分析来解惑、释疑。 验证法:在验证对比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背后原因。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图片,比特造型模块,比特电子模块。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响指一声,顺利揭题 师:老师想知道教室现在的温度,你们有没有办法? 生答:可以使用温度计。 师:老师这里正好有一个温度计,请同学来帮我读一读。你能说完整吗?(学生纠正其温度完整性:一定要读成多少摄氏度) 师:谢谢你,帮助顾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么你刚才读出的温度能代表我们江阴的气温吗?可以代表今天一天的气温吗? 生答。 师:是啊,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使用这样的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而温度计从古到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屏显各个不同时期的温度计)。如今有越来越高级的温度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看!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做个实验。(拍手或打个响指)看,有没有奇迹发生了?那么这个数据代表了什么? 生答。 师:我们只要一拍手、一打响指就可以显示教室内的温度,你们说它听话吗? 师:(揭题)今天就来学习制作听话的数字温度计(板书)。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引入气温的话题,让同学们看温度计上的读数来温故有关温度的科学知识。响指一声,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听话的数字温度计。其中我强调了温度表述的完整性,这种科学性的表述是一贯而之的。在揭题之前,渲染了“见证奇迹”氛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用技术认识传感器课件及其教案

通用技术《认识传感器》课件及其教案 选修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是一门运用电子电路实现信息或能量改变的技术。本模块提供了学习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系统的机会,以使学生接触和尝试解决更具有趣味、更富有价值的技术问题。 本模块由“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和“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四个主题组成。前面三个主题分别阐述电子控制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突出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第四个主题是将前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控制系统,并通过应用性设计,对“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内容进行应用、综合和拓展。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电子控制电路的构成,知道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及其在电子控制技术中的应用;学会设计和安装电子控制电路,能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电子控制的过程和可能发生的故障,并用试验的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典型实例,把重点放在电子控制电路的实际运用和改进上,强调综合运用系统和控制的方法,分析和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一) 传感器 【课程目标】 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能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 2.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及其应用。 【学习要求】 1.能认识常见传感器的实物外形和电路符号。 2.能使用多用电表检测光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等常见传感器。 3.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多种传感器实物,让学生从外形上认识常见的传感器。 2.在教学中,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与传感器的对应类比,引入并认识传感器的特性。 3.在传感器的应用案例教学中,可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咨询、查阅产品说明书或有关的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各种传感器在生活、生产、军事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它在电子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如:热敏传感器可以在自动电饭锅、冰箱等电器中用来控制温度。 (二) 数字电路 【课程目标】 1.通过比较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了解数字信号的特性,知道数字信号的优点。 2.知道数字信号中“1”和“0”的意义,了解数字电路是一种能够方便地处理“1”和“0”两种状态的电路。 3.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 4.熟悉与门、或门和非门等三种基本逻辑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 5.知道与非门、或非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 6.知道常见的数字集成电路的类型,并能用数字集成电路安装简单的实用电路装置。 7.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并进行试验。 【学习要求】 1.通过比较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了解数字信号的特性,知道数字信号中“1”和“0”

《千米的认识 》的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 1千米=1000米)3.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 thousand kilometers of awareness teaching desig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 (p7页例3,p8页例4,p8页“做一做”及p9页第1、2题,p10页第4题) 教材分析: 例3 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教学建议: 例3的教学可以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

实验五 温度传感器特性试验

实验五温度传感器特性试验 5.1、 Cu50温度传感器的温度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Cu50温度传感器的特性与应用。 二、基本原理:在一些测量精度要求不高且温度较低的场合,一般采用铜电阻,可用来测量-50oC~+150oC的温度。铜电阻有下列优点: 2在上述温度范围内,铜的电阻与温度呈线性关系 R t = R (1+at) 4电阻温度系数高,a = 4.25~4.28×10-3/oC 6容易提纯,价格便宜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K型热电偶、Cu50热电阻、YL系列温度测量控制仪、直流电源±15V、温度传感器实验模块、数显单元(主控台电压表)、万用表。 四、实验步骤: 1、差动电路调零 将温度测量控制仪上的220V电源线插入主控箱两侧配备的220V控制电源插座上。首先对温度传感器实验模块的三运放测量电路和后续的反相放大电路调 零。具体方法是把R 5和R 6 的两个输入点短接并接地,然后调节Rw 2 使V 01 的输出电压 为零,再调节Rw 3,使V 02 的输出电压为零,此后Rw 2 和Rw 3 不再调节。 2、温控仪表的使用 注意:首先根据温控仪表型号,仔细阅读“温控仪表操作说明”,(见附录一)学会基本参数设定(出厂时已设定完毕)。 3、热电偶的安装 选择控制方式为内控方式,将K型热电偶温度感应探头插入“YL系列温度测量控制仪”的上方两个传感器放置孔中的一个。将K型热电偶自由端引线插入“YL 系列温度测量控制仪”正前方面板的的“传感器”插孔中,红线为正极。 4、热电阻的安装及室温调零 将Cu50热电阻传感器探头插入加热源的另一个插孔中,尾部红色线为正端,插入实验模块的a端,其它两端相连插入b端,见图11-1,a端接电源+2V,b端与差动运算放大器的一端相接,桥路的R W1 另一端和差动运算放大器的另一端相接 (R2=50欧姆)。模块的输出V 02 与主控台数显表相连,连接好电源及地线,合上 主控台电源,调节Rw 1 ,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此时温度测量控制仪电源关闭)。

带你认识基本的传感器特性参数

带你认识基本的传感器 特性参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带你认识基本的传感器特性参数 传感器的关键性能参数有多种,其中最为基本的有:量程、灵敏度、线性度、迟滞、重复性、精度、分辨率、零点漂移、带宽,本文将对这些参数进行一一介绍。 量程 每个传感器都有自身的测量范围,被测量处在这个范围内时,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才是有一定的准确性的。 传感器的量程X FS、满量程输出值Y FS、测量上限X max、测量下限X min的关系见下图。 灵敏度 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指其输出变化量ΔY与输入变化量ΔX的比值,可以用k表示。对于一个线性度非常高的传感器来说,也可认为等于其满量程输出值Y FS与量程X FS的比值。灵敏度高通常意味着传感器的信噪比高,这将会方便信号的传递、调理及计算。 k=ΔY ΔX 线性度 传感器的线性度又称非线性误差,是指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线性程度。理想的传感器输入-输出关系应该是程线性的,这样使用起来才最为方便。但实际中的传感器都不具备这种特性,只是不同程度的接近这种线性关系。 实际中有些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非常接近线性,在其量程范围内可以直接用一条直线来拟合其输入-输出关系。有些传感器则有很大的偏离,但通过进

行非线性补偿、差动使用等方式,也可以在工作点附近一定的范围内用直线来拟合其输入-输出关系。 选取拟合直线的方法很多,上图表示的是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的拟合直线,这是拟合精度最高的一种方法。实际特性曲线与拟合直线之间的偏差称之为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δ,其最大值与满量程输出值Y FS的比值即为线性度γL。 γL=± δ Y FS ×100% 迟滞 当输入量从小变大或从大变小时,所得到的传感器输出曲线通常是不重合的。也就是说,对于同样大小的输入信号,当传感器处于正行程或反行程时,其输出值是不一样大的,会有一个差值ΔH,这种现象称为传感器的迟滞。 产生迟滞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传感器敏感元件的材料特性、机械结构特性等,例如运动部件的摩擦、传动机构间隙、磁性敏感元件的磁滞等等。迟滞误差γH的具体数值一般由实验方法得到,用正反行程最大输出差值ΔH max的一半对其满量程输出值Y FS的比值来表示。 γH=±H max 2Y FS ×100% 重复性 一个传感器即便是在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其输入量连续多次地按同一方向(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做满量程变化,所得到的输出曲线也是会有不同的,可以用重复性误差γR来表示。 重复性误差是一种随机误差,常用正行程或反行程中的最大偏差ΔY max的一半对其满量程输出值Y FS的比值来表示。 γR=±Y max 2Y FS ×100%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一》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1课时千米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 2、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 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知道1 km=1000 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训练场景的录像) 教师: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16届运动会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多媒体显示100 m赛跑录像) 教师:他们在训练100 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学生1:1000米。 学生2:1千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生活中你见过它吗?在哪儿见过? 多媒体课件显示“重庆340千米成都”的公路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

学生:如果用“米”作长度单位来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就是340000米,这个数字比较大,我们读和写都很不方便,因此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 (1)教师:(多媒体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学生:10个这样的跑道连起来是1000米。教师:对,1000米=1千米,1 km=1000 m。 (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学生汇报: 学生1:我们测量学校小操场长40米,25个小操场那么长是1000米。 学生2:学校的环形跑道长250米,4圈的长度是1000米。 学生3:我们测得跑道长50米,20个跑道的长是1000米。…… (3)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1千米的长度 (1)活动1: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温度传感器实验报告

温度传感器实验报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温度传感器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各种电阻的特性与应用 2、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二、 实验器材 传感器特性综合实验仪 温度控制单元 温度模块 万用表 导线等 三、 实验步骤 1、AD590温度特性 (1)、将主控箱上总电源关闭,把主控箱中温度检测与控制单元中的恒流加热电源输出与温度模块中的恒流输入连接起来。 (2)、将温度模块中的温控Pt100与主控箱的Pt100输入连接起来。 (3)、将温度模块中左上角的AD590接到传感器特性综合实验仪电路模块的a 、b 上(正端接a ,负端接b ),再将b 、d 连接起来,接成分压测量形式。 (4)、将主控箱的+5V 电源接入a 和地之间。 (5)、将d 和地与主控箱的电压表输入端相连(即测量1K 电阻两端的电压)。 (6)、开启主电源,改变温度控制器的SV 窗口的温度设置,以后每隔C 0 10设定一次,即Δt=C 0 10,读取数显表值,将结果填入下表: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AD590温度集成模块,里面已经设置有如下关系:273+t=I (t 为AD590设定温度),因此可得测量温度与设定温度对照表如下:

通过上表可清楚地看出之间的误差。 四、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1、加热器温度不能太高,控制在120℃以下,否则将可能损坏加热器。 2、采用放大电路测量时注意要调零。 3、在测量AD590时,不要将AD590的+、-端接反,因为反向电压输出数值是错误的,而且可能击穿AD590。 五、实验总结 从这个实验中使我充分认识了AD590、PTC、NTC和PT100的温度特性和应用原理,学会了如何制作简单的温度计,也意识到了这些电阻由于会随温度而改变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制作温度开关,通过温度的变化而使开关自动化,或通过改变温度而控制开关的通断。传感器这一门很新奇,我渴望学会更多的知识,看到更多稀奇的东西,学好传感器这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有一天我能亲自开发出更有用、更先进的传感器。

传感器认识

通过对传感器与执行器工程学课程的学习以及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我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基础学科,需要数学、物理学、电子学、力学、机械等相关知识。传感器应用极其广泛,而且种类繁多,这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基本了解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热电式、磁敏式、光电式传感器与光纤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 传感器的特性主要是指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当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很慢时,其关系为静态特性。当输入量随时间变换较快时,其关系为动态特性。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对静态的输入信号,传感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所具有相互关系。因为这时输入量和输出量都和时间无关,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可用一个不含时间变量的代数方程,或以输入量作横坐标,把与其对应的输出量作纵坐标而画出的特性曲线来描述。表征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参数有: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漂移等 所谓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变化时,它的输出的特性。在实际工作中,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常用它对某些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来表示。这是因为传感器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容易用实验方法求得,并且它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与它对任意输入信号的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往往知道了前者就能推定后者。最常用的标准输入信号有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两种,所以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也常用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来表示。 传感器的作用主要是感受和响应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有用输出,特别是完成非电量到电量的转换。传感器的组成并无严格的规定。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主要是跟盾构机相关。我们平时研究工作中应用的数据都是由企业人员或者我们自己去工作现场利用传感器测出。由于入学的时间有限,目前我所接触的科研项目尚未涉及到太多的传感器内容,只是最近教研室新添了一些不同量程的测力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通过无限网关以及节点来进行数据传输,不过需要人工进行标定。在标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测量误差很大,我们分析是由于标定过程中的实物质量远远小于传感器的量程的原因。

市场上常见的压力传感器的种类及原理分析

市场上常见的压力传感器的种类及原理分析 什么是压力传感器呢?压力传感器是指将接收的气体、液体等压力信号转变成标准的电流信号(4~20mADC),以供给指示报警仪、记录仪、调节器等二次仪表进行测量、指示和过程调节的元器件。它主要是由测压元件传感器、测量电路和过程连接件等组成的(进气压力传感器)。 那么压力传感器的种类有哪些呢?就目前市场而言,压力传感器一般有差压传感器、绝压传感器、表压传感器,静态压力传感器和动态压力传感器。对于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定义:差压是两个实际压力的差,当差压中一个实际压力为大气压时,差压就是表压力。绝压是实际压力,而有意义的是表压力,表压力=绝压-大气压力。静态压力是管道内流体不流动时的压力。动态压力可以简单理解为管道内流体流动后发生的压力。 根据不同的方式压力传感器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小编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将与压力传感器的种类相关的知识做如下介绍,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分析。 1.扩散硅压力传感器 扩散硅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是被测介质的压力直接作用于传感器的膜片上(不锈钢或陶瓷),使膜片产生与介质压力成正比的微位移,使传感器的电阻值发生变化,和用电子线路检测这一变化,并转换输出一个对应于这一压力的标准测量信号。 扩散硅压力传感器原理图 2.压电式压力传感器 (1)压电式压力传感器原理 压电式压力传感器原理基于压电效应。压电效应是某些电介质在沿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出现正负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它又会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当作用力的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也随之改变。相反,当在电介质的极化方向上施加电场,这些电介质也会发生变形,电场去掉后,电介质的变形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 (2)压电式压力传感器的种类与应用 压电式压力传感器的种类和型号繁多,按弹性敏感元件和受力机构的形式可分为膜片式和活塞式两类。膜片式主要由本体、膜片和压电元件组成。压电元件支撑于本体上,由膜片将被测压力传递给压电元件,再由压电元件输出与被测压力成一定关系的电信号。这种传感器的特点是体积小、动态特性好、耐高温等。 现代测量技术对传感器的性能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用压力传感器测量绘制内燃机示功图,在测量中不允许用水冷却,并要求传感器能耐高温和体积小。压电材料最适合于研制这种压力传感器。石英是一种非常好的压电材料,压电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