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珍稀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研究进展

珍稀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研究进展

珍稀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研究进展
珍稀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研究进展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学研究, 2015, 4, 39-46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cb16267358.html,/journal/br

https://www.doczj.com/doc/cb16267358.html,/10.12677/br.2015.43006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a Rare

Medicinal Plant: 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

Jing Wang1, Wanli Guo1,2*, Dongfeng Yang1,2, Yidou Xue1,Xinhan Xu3, Zongsuo Liang1,2*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2Key Laboratory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sm and Regul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Zhejiang

3San Ye Q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Limited Company of Hangzhou, Hangzhou Zhejiang

Email: *liangzs@https://www.doczj.com/doc/cb16267358.html,, *gwl1016@https://www.doczj.com/doc/cb16267358.html,

Received: Jun. 4th, 2015; accepted: Jun. 22nd, 2015; published: Jun. 25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cb1626735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 (Vitaceae) is a folk and rare medicinal plant, and specifi-cally, it is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China. As a popular folk medicine, the entire herb, especially, its root has some medical properties, such as anti-inflammatory, anti-virus, detoxification and anti-pyretic. It is main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fevers, children convulsions, pneumonia, etc. As-toundingly, it has been reported recently that T. hemsleyanum has significantly curative effects in terms of anti-tumor, anti-virus, immune regulation.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hemical components, pharmacologic actions,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bioengineering of T. hemsleyanum, and the aim is to gather all the possible references to help scientists in future study.

Keywords

Tetrastigma hemsleyanum, Chemical Components, Pharmacologic A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Bioengineering

珍稀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研究进展

王静1,郭万里1,2*,杨东风1,2,薛亦豆1,许鑫瀚3,梁宗锁1,2*

*通讯作者。

珍稀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研究进展

1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2浙江省植物次生代谢调控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杭州三叶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Email: *liangzs@https://www.doczj.com/doc/cb16267358.html,, *gwl1016@https://www.doczj.com/doc/cb16267358.html,

收稿日期:2015年6月4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2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5日

摘要

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在我国南方为民间常用药,其全株可入药,特别是块根,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病毒、活血化瘀等功效,主要用于发烧、小儿高热惊厥、肺炎等的治疗。最近,人们发现三叶青在抗肿瘤、抗病毒以及调节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这些研究说明三叶青具有很高的药用研究价值,本文从三叶青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生物工程等研究领域阐述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三叶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关键词

三叶青,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生物工程

1. 引言

三叶青(Radix Tetrastigmae)为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et Gilg),其块根或全草可入药,为我国特有珍稀植物[1]。又名有角乌蔹莓、蛇附子、石抱子、土经丸、金线吊葫芦、三叶对、小扁藤、三叶扁藤、拦山虎、雷胆子、破石珠等[2] [3],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份,主要有浙江、江西、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重庆、四川、西藏、云南、海南和台湾等地区。生长微环境主要是山坡、林下的灌丛中或山谷溪边林下的岩石缝中,海拔高度一般为300~1300米[4]。

三叶青是民间常用药,块根或全草可以入药,可用于治疗高热惊厥、肺炎、哮喘、肝炎、肾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疔疮疖、湿疹、蛇伤等[2]。《本草纲目》记载“三叶崖爬藤,性味苦、辛、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植物名实图考》记载“蛇附子可治小儿高热、止腹痛、取浆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记载“治小儿风热,惊风和疝气痛;治蛇咬”;《江西草药》记载“治小儿高热惊厥,肺炎,肝炎,外伤出血”等等。近年来在现代药理学、化学成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三叶青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生物工程等研究现状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为研究者提供借鉴。

2. 三叶青的生物学特征

三叶青为草质藤本,小枝纤细,有纵棱纹,无毛或被疏柔毛。卷须不分枝,与叶对生。叶为掌状3小叶,披针形,长3~10 cm,边缘有4~6个锯齿。花序腋生,长1~5 cm,二级分枝通常为4,集生成伞形,花二歧状着生在分枝末端;花序梗长1.2~2.5 cm,被短柔毛;花蕾卵圆形,高1.5~2 mm,顶端圆形;

花萼蝶形,萼齿细小,卵状三角形;花瓣4,卵圆形,顶端有小角;雄蕊4,花药黄色;花盘明显,4浅裂;子房陷在花盘中呈短圆锥状,花柱短,柱头4裂。果实近球形或到卵球形,直径约0.6 cm,种子1颗;种子倒卵椭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圆钝,表面光滑,种鳍在种子背面中部向上呈椭圆形,腹面两侧洼穴呈沟状,从下部1、4处向上斜展直达种子顶端[4]。三叶青盛花期在5月上、中旬,历时7~10天,

珍稀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研究进展

开花期一直持续到6月下旬。其结果期与花期重叠,花谢后即形成小米大小的绿色圆形小果,成熟时果实由绿色变为红色,浆果球形,软球状。地下块根呈纺锤形、卵圆形、葫芦形或椭圆形,一般长1~7 cm,直径0.3~4.2 cm,表面褐色、棕色,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而粗糙,类白色、粉色,可见棕色形成层环,气辛、味甘[5]。

3. 三叶青的化学成分

三叶青中含有酚类、氨基酸类、糖类、黄酮类、萜类、强心苷类、甾体类、油脂类等成分[6]。

3.1. 块根中的化学成分

3.1.1. 石油醚提取物

胡轶娟等[7]从三叶青块根的石油醚提取物中检出25个组分,鉴定出16个化合物,按含量依次降低分别为9,12-十八碳二烯酸、十六酸、油酸、棕榈酸、α-亚麻酸、9,12,15-十九碳三烯酸、2羰基-D葡萄糖酸、二十酸、9,12,15-二十碳三烯酸、D-果糖、木酮糖、十七酸、D-葡萄糖、肉豆蔻酸、2-羟基苯甲酸、3,4-二羟基苯甲酸;郭晓江[8]分离得到水杨酸。

3.1.2. 乙醚提取物

霍昕等[9]从三叶青块根的乙醚提取物中,共分离出21个组分,鉴定出18个化学成分,其中相对百分含量高于1%的分别确定为亚油酸35.28%、棕榈酸26.93%、油酸15.56%、二苯胺7.40%、亚麻酸甲酯7.15%、硬脂酸2.41%,其余的分别鉴定为樟脑2,3-丁二醇、己酸、苯甲酸、苯乙醇、苯酚、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异丙苯、豆蔻酸、十五酸、补骨脂素、十七酸。陈丽芸[10]从三叶青的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β-谷甾醇、棕榈酸、原儿茶酸、白藜芦醇、山奈酚、槲皮素、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4-羟基肉桂酸、异槲皮苷,并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得到2个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即白藜芦醇和山奈酚。

3.1.3. 氯仿提取物

杨大坚等[3]从三叶青块根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6'-O-苯甲酰基胡萝卜苷、胡萝卜苷、β-谷甾醇。

3.1.

4. 乙酸乙酯提取物

李瑛琦等[11]从三叶青块根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到了β-谷甾醇、山奈酚、槲皮素、山奈酚-3-O-新橙皮糖苷;郭晓江[8]分离得到香橙素、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烟花苷、根皮苷、云杉新苷、1'-O-苄基-芸香糖苷;曾婷[12]分离得到儿茶素、鼠李柠檬素、山奈酚-7-O-α-L-吡喃鼠李糖、白藜芦醇、astringin、大黄素、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吡喃葡萄糖苷。

3.1.5. 正丁醇提取物

郭晓江[8]从三叶青块根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槲皮素苷、刺槐素。

3.2. 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

刘东等[13]从三叶青地上部分的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得到蒲公英萜酮、蒲公英萜醇、β-谷甾醇、麦角甾醇、α-香树脂醇、三十二酸;从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到水杨酸、丁二酸;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胡萝卜甙、芹菜素-6-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芹菜素-8-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山奈酚-7-O-α-L-吡喃鼠李糖-3-O-β-D-吡喃葡萄糖苷、没食子酸乙酯;从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甘露醇、芹菜素-6,8-二-β-D-吡喃葡萄糖甙、环四谷氨肽。孙永等[14]从三叶青叶片的甲醇提取

珍稀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研究进展

物中分离得到了13种物质:绿原酸、新绿原酸、咖啡酰奎宁酸、5-p-coumaroylquinic acid、异荭草素-2″-O-鼠李糖苷、异荭草素、荭草素-2″-O-鼠李糖苷、荭草素、1-p-coumaroylquinic acid、牡荆素-2″-O-鼠李糖苷、异牡荆素-2″-O-鼠李糖苷、牡荆素、异牡荆素。

4. 药理作用

4.1. 抗肿瘤作用

丁丽等[15]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研究发现三叶青乙醇提取物和其4个提取部位对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三氯甲烷部位和石油醚部位在一定浓度下可有效抑制人宫颈癌细胞Hela 229、人胃腺癌细胞AGS、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和人膀胱癌细胞5637的活性,并且其抑制作用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冯正权等[16]研究发现三叶青黄酮能显著地抑制SGC-7901人胃癌细胞的生长,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且细胞有明显的凋亡特征性改变,并能降低细胞上清液中MMP-2的含量;张立明等[17]研究发现三叶青黄酮还能显著抑制SMMC-7721肝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浓度依赖性;王明仪和魏克民等

[18]研究发现三叶青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抑制HepG-2皮下移植瘤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IFN-γ和

TNF-α平有关;李华美和魏克民[19]研究发现中药三叶青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小鼠Lewis肺癌细胞的生长,可能与促进肿瘤细胞坏死及下调Bcl-2、上调Bax和caspase-3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刘跃银,夏红[20]研究发现三叶青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诱导人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激活线粒体途径有关;陈丽芸[10] (2014)以系统溶剂萃取法对三叶青乙醇提取物进行依次萃取,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以MB-435S细胞为受试对象,筛除了两个活性部位,乙醚部位和水部位,其IC50分别为99.7 μg/mL和127.8 μg/mL。

4.2. 抗病毒作用

杨学楼等[21]通过三叶青提取物含氮碱A和含酮物F,粗全浸提取物S1和S2在小白鼠体内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的实验证实,以上4种药物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其中A和F对流感病毒PR3株及仙台病毒(小白鼠肺适应株)有较强的抗病毒效果;杨雄志等[22]研究发现三叶青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乙肝病毒具有较强活性,能明显降低HBV的DNA复制水平。

4.3. 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资古明等[23]研究发现给小鼠腹腔注射三叶青块根提取物,在热板法和苯醌法致痛模型上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以及对二甲苯引起小鼠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黄真等[24]研究发现三叶青提取物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炎性渗出,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及10%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提高热板法小鼠痛阈值,降低干酵母和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发热模型的体温,从而证实了三叶青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

4.4. 保肝作用

钟晓明等[25]采用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药理模型,研究发现三叶青提取物能够明显降低CCL4致小鼠肝损伤后ALT、AST增高,减轻肝细胞变性、炎症浸润及坏死等病变,降低肝中脂质过氧化物MDA 生成量,表明三叶青提取物对CCL4所致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张同远等[26]采用CCL4反复多次给药,造成大鼠慢性肝损伤,检测造模动物血清ALT、AST、HA (透明质酸)、LN (粘连蛋白)、T-Bili (总胆红素)、TP (总蛋白)、ALB (白蛋白)水平及A/G (白蛋白/球蛋白比率)。结果显示三叶青可降低造模大鼠血清ALT、AST、HA、LN、T-Bili水平,抑制造模动物血清TP、ALB水平及A/G的下降和提高大鼠存

珍稀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研究进展

活率,表明三叶青具有良好的保肝降酶和抗肝纤维化作用;马丹丹等[27]通过对三叶青多糖抗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的研究,发现三叶青中多糖的含量为8.69%,与模型组比较,三叶青多糖治疗组ALT、AST 及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 < 0.01),而SOD水平显著提高(P < 0.01),表明三叶青多糖对CCl4造成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阻抗作用。

4.5. 调节免疫作用

钟晓明等[28]研究发现三叶青提取物能拮抗烫伤致大鼠血清IgA含量降低、回肠粘液中S-IgA含量降低及肠粘膜中MDA含量升高作用,能拮抗烫伤致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NK细胞活性降低及烫伤引起的血清IL-6水平增加作用,提示三叶青提取物对烫伤引起的肠道局部和全身免疫紊乱有纠正作用。丁刚强等[29]研究发现三叶青使小鼠体内TNF-以、IFN-以含量增高,能提高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4.6. 急性毒性

江月仙等[30]将三叶青按《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中“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进行实验,发现第一阶段大鼠经口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雌雄两性别均大于100.0 g/kg体重,小鼠经口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雌雄两性别均大于40.0 g/kg体质量,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判定,属实际无毒,第二阶段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说明三叶青未显示出致突变性。

上述药理研究成果说明:1) 三叶青具有非常出色的药用价值;2) 至今还未发现三叶青的临床毒性。

5. 临床应用

朱祖禄[31]曾报道三叶青为当地民间常备用医治小儿发烧、咳嗽和各种炎症,有效,也有人用作毒蛇咬伤后内服和外敷药以及用作刀口创伤,有防腐消炎功效,此外,根据28例麻疹并发肺炎的患儿服用三叶青的临床观察,它对肺炎、结合膜炎、咽峡炎等疗效甚佳;刘为熙[32]曾报道以浙江省遂昌县中医药的老中医林宝福的经验方“三叶青饮”治疗小儿外感高热80例,取得满意疗效,其中痊愈41例(51.25%),显效23例(28.75%),有效11例(13.75%),无效5例(6.25%),总有效率93.75%;徐有水[33]曾报道以三叶青、生石膏为主药的三叶青石膏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72例,效果满意。

单敬文[34]曾报道为热毒内攻的乳腺癌患者治疗时,配方中加入了三叶青20 g,患者连续服药3个月后,诸症均有改善;石镇东[35]曾报道治疗乳腺癌患者的脾胃虚弱证和气阴亏虚证时,使用了三叶青来消肿散结、解毒抗癌;魏克民等[36]研制了以三叶青为主配以黄芪、人参皂苷制成的制剂金芪片,并应用于临床,120例恶性肿瘤病人服用90天,完全缓解52例,部分缓解42例,稳定18例,进展8例,总有效率78.33%,表明三叶青及其制剂金芪片对恶性肿瘤病人有较好的效果。

郜红利[37]曾报道三叶青能治疗妇科疾病如血崩、白带等;

6. 三叶青的栽培、加工工艺和生物工程研究

在三叶青的栽培技术方面,Dai等[38]将三叶青在强、中、弱光照条件下培养一个月后,通过观察叶片形态、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反应,发现遮光率低于50%会降低三叶青光合活性而高于75%则限制碳同化作用,都会抑制植物生长,对于三叶青培养,约67%的遮光率才是最适合的光照条件;牟豪杰和董爱兰[39]提供了一套三叶青人工栽培的实施步骤,从选择种植地、种植时间、繁殖材料类型,到施肥、追肥、使用遮荫棚,到最后的采收等都进行了优化选择;吉庆勇[40]根据生根剂用量、插穗年龄和基质对插穗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2~3年生老枝用l000 mg/L IBA溶液浸渍10 s后扦插于黄土中生根效

珍稀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研究进展

果最佳;吉庆勇[41]发明了一种高效仿野生栽培技术方法,与人工栽培不同的是,增加了滴灌设备、微生物菌肥,并引导三叶青上架进行立体种植。

傅婷婷[42]对三叶青总黄酮提取及纯化工艺进行研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了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法优化了其纯化条件。严余明[43]通过三种不同工艺制得的三叶青药剂(冻干粉、水煎剂、饮片粉)灌喂人肺癌A549移植瘤裸鼠,测定其肿瘤生长动态体积和抑瘤率,发现三叶青冻干粉和饮片粉抗人肺癌A549裸鼠移植瘤的作用强于水煎剂,而冻干粉发挥抑瘤效果的时间要早于饮片粉。

显而易见,三叶青的栽培和加工工艺的研究比较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研究力度,提高三叶青的种植和加工工艺水平。

目前,三叶青生物工程主要涉及组织培养和毛状根诱导,见表1。钱丽华[44]以三叶青腋芽为材料,进行了腋芽外植体诱导技术、不定芽继代增殖技术及试管苗生根技术研究,实现了其离体快速繁殖,并发现23 μmol?m?2?s?1的光照强度有利于腋芽的萌发;钟毓倩[45]用三叶青的茎尖、带腋芽的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研究发现最佳诱导外植体为茎尖;Jiang W.M.等[46]用三叶青的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外植体的选取与处理、诱导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移栽等步骤建立了一套组培快繁体系;卢爱芳等[47]以三叶青叶片、茎段和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并对其中两种愈伤组织、叶片、块根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总黄酮在愈伤组织中含量较高;彭昕[48]等用三叶青的幼嫩带芽茎段为外植体,通过正交试验对其腋芽增殖、生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适培养基。

杜苏瑞[49]利用黄瓜碱型发根农杆菌K599 (带内源质粒pRi2659和外源质粒pRI101-AN-GFP)侵染三叶青外植体,成功诱导繁殖了转基因毛状根。其中,在诱导毛状根的培养基中,以MS + 0.4 mg/L NAA 最佳,毛状根诱导率高达93.7%;而在继代增殖培养过程中,B5培养基比MS培养基更适合三叶青毛状根的生长,以B5 + 1.0 mg/L KT + 1.0 mg/L IBA为最佳,毛状根的成活率可达90%。在毛状根的悬浮培养中,0~15 d为平缓生长期,15~28 d为快速生长期,随后28~35 d又进入平缓生长期,而35 d后毛状根的增长接近停滞。

7. 展望

三叶青作为我国南方传统药用植物,在治疗小儿高热惊厥、肺炎等方面有显著疗效,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在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因此,三叶青具有重要的药用研究价值。

Table 1. Media used in tissue culture of Tetrastigma. hemsleyanum

表1. 三叶青培养基配方

文献出处外植体类型诱导培养基继代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

钱丽华[44]腋芽1/2 MS + 0.2 mg/L 6BA MS + 2 mg/L 6BA + 0.2

mg/L NAA

1/2 MS + 20 g/l蔗糖+ 0.2

mg/l NAA

钟毓倩[45]茎尖、带腋芽茎

段、叶片

MS + 2 mg/L 6BA + 0.2

mg/L NAA

MS + 0.2 mg/L NAA

1/2 MS + 0.5 mg/L IBA + 1

mg/L NAA

Jiang W.M. 等

[46]

带腋芽茎段MS + 4 mg/L BA 1/2 MS + 2 mg/L IBA

卢爱芳等[47]

野生叶片、茎

段、无菌苗叶片

2/3 MS + 2 mg/L 6-BA + 2

mg/L NAA

MS + 2 mg/L 6-BA + 2 mg/L

NAA

1/2 MS + 1 mg/L 6-BA + 1

mg/L NAA

彭昕[48]腋芽MS + 2 mg/L 6-BA + 0.5

mg/L ZT + 1 mg/L IBA

1/2 MS + 1.0 mg/L IBA + 20

g/L蔗糖

杜苏瑞[49]叶片(诱导毛状

根)

MS + 0.4 mg/L NAA

B5 + 1.0 mg/L KT + 1.0

mg/L IBA

珍稀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研究进展

然而,三叶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提取与鉴定、药理学作用、组织培养等方面,但具体的有效成分及其合成调控机理、抗肿瘤作用机制等的研究还比较少,严重妨碍了三叶青的应用。另一方面,由于三叶青野生资源的过度利用与破坏,加快其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工程和育种等的研究也迫在眉睫。以期本文能为三叶青的深入研究提供比较全面的文献信息。

基金项目

陕西省重点攻关项目2012KTCL02-07和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启动费14042008-Y。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江苏新医学院(1977) 中药大词典: 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212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1999) 中华本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

[3]杨大坚, 刘红亚, 李新中, 等(1998) 破石株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7, 419-421.

[4]李朝銮(1998) 中国植物志(葡萄科). 北京科学出版社, 北京.

[5]吉庆勇, 程文亮, 吴华芬, 等(2014) 三叶青生物学特性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1, 219-221.

[6]蔡韦炜, 陈丹, 范世明, 等(2013) 三叶青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分析.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5, 34-35.

[7]胡轶娟, 程林, 浦锦宝, 等(2013) 三叶青石油醚萃取物的GC-MS分析. 中国中医药科技, 1, 46-47.

[8]郭晓江(2013) 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山东大学, 山东.

[9]霍昕, 杨迺嘉, 刘文炜, 等(2008) 三叶青块根乙醚提取物成分研究. 药物分析杂志, 10, 1651-1653.

[10]陈丽芸(2014) 三叶青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

[11]李瑛琦, 陆文超, 于治国(2003) 三叶青的化学成分研究. 中草药, 11, 982-983.

[12]曾婷(2013) 石猴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硕士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赣州.

[13]刘东(2000) 三叶崖爬藤、狭叶崖爬藤及西藏杓兰化学成分研究. 博士论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

[14]Sun, Y., Li, H., Hu, J., Li, J., Fan, Y.W., Liu, X.R. and Deng, Z.Y. (2013)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henolics in Tetrastigma hemsleyanum and their 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61, 10507-10515.

[15]丁丽, 纪其雄(2011) 三叶青抗肿瘤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 海峡药学, 12, 46-48.

[16]冯正权, 倪克锋, 何煜, 丁志山, 朱峰, 吴良村, 沈敏鹤(2006) 三叶青黄酮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

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6, 669-672.

[17]张立明, 樊瑞军, 杨凤琴(2010) 三叶青黄酮诱导SMMC-7721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11,

2850-2851.

[18]王明仪, 陈伟芳, 魏克民, 陈宇(2014) 三叶青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裸鼠人肝癌细胞HepG-2皮下移植瘤生长抑制

作用的研究.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157-158.

[19]李华美, 魏克民(2012) 三叶青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 医学研究杂志, 9, 112-115.

[20]刘跃银, 夏红(2010) 三叶青乙酸乙酯提取物诱导人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4, 22-28.

[21]杨学楼, 罗经, 孙松柏, 王汉中, 吴晰莹, 刘虹, 彭沅贵(1989) 中药三叶青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湖北中医杂志,

4, 40-41.

[22]杨雄志, 巫军(2009) 三叶青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活性的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4, 294-296.

[23]资古明, 古兰(1989) 金线吊葫芦消炎镇痛的药理研究. 中草药, 2, 27-28.

[24]黄真, 毛庆秋, 魏佳平(2005) 三叶青提取物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新药杂志, 7, 861-864.

[25]钟晓明, 毛庆秋, 黄真, 魏佳平(2006) 三叶青提取物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急性毒性实

验. 中成药, 3, 422-424.

[26]张同远, 倪荷芳(2008) 三叶青抗慢性肝损伤实验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 37-39.

[27]马丹丹, 李伟平, 马哲龙, 何良艳, 蒋福升, 丁志山(2012) 三叶青多糖抗肝损伤作用的研究. 医学研究杂志, 1,

33-36.

珍稀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研究进展

[28]钟晓明, 毛庆秋, 黄真, 梁泽华, 陈孔荣(2006) 三叶青提取物对烫伤大鼠肠道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

药材, 9, 953-955.

[29]丁钢强, 徐彩菊, 魏克民, 孟佳, 浦锦宝, 傅剑云, 等(2008) 三叶青对小鼠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影响研究. 中

国卫生检验杂志, 9, 1724-1726.

[30]江月仙, 郭伟娣(2005) 三叶青的毒理学研究.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8, 774-776.

[31]朱祖禄, 王观鼎, 胡永年, 范裕坤(1957) 用中药“三叶青”治疗麻疹并发肺炎的临床观察. 中级医刊, 1, 45-46.

[32]刘为熙(1997) 三叶青饮治疗小儿外感高热80例. 中国民间疗法, 6, 31-32.

[33]徐有水(2006) 三叶青石膏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72例. 实用中医药杂志, 7, 412.

[34]单敬文(1996) 辨证治疗乳腺癌的体会. 浙江中医杂志, 3, 114.

[35]石镇东, 张尊祥(2013) 中医辩证论治乳腺癌经验总结. 中医学报, 11, 1610-1611.

[36]魏克民, 丁刚强, 浦锦荣, 梁卫青, 郑军献, 胡轶娟, 祝永强(2007) 中草药三叶青抗肿瘤作用机制实验研究和

临床应用. 医学研究杂志, 11, 41-43.

[37]郜红利(2004) 恩施地区妇科疾病用药特色初探. 实用中医药杂志, 6, 328-329.

[38]Dai, Y.J., Shen, Z.G., Lu, H.F., Liu, Y., Wang, L.L. and Hannaway, D. (2009) Effects of shade treatments on the pho-

tosynthetic capacity,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of 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 En-

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65, 177-182.

[39]牟豪杰, 董爱兰(2010) 金线吊葫芦的人工栽培方法. 中国专利: 101822166A.

[40]吉庆勇, 程文亮, 华金渭, 丁朝洪(2011) 三叶青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 12-14.

[41]吉庆勇, 程文亮, 季炳招, 等(2013) 三叶青的高效仿野生栽培方法. 中国专利: 102919013A.

[42]傅婷婷(2010) 三叶青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 硕士论文, 浙江大学, 杭州.

[43]严余明, 王忆黎, 童晔玲, 戴关海, 任泽明, 杨锋(2013) 不同工艺三叶青制剂对人肺癌A549裸鼠移植瘤生长抑

制作用比较研究. 浙江中医杂志, 8, 604-606.

[44]钱丽华(2007) 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杭州农业科技, 6, 22-23.

[45]钟毓倩(2007) 三叶青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浙江中医杂志, 6, 363.

[46]Jiang, W.M., Fu, Y.M., Zhou, X.L. and Fu, C.X. (2011) High-frequency shoot regeneration of nodal explants from Te-

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 A valuable medicinal plant.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0, 12177-12181.

[47]卢爱芳, 祁明君, 吕洪飞, 李宗亮(2010) 三叶青愈伤组织培养及其总黄酮含量的研究. 中药材, 7, 1042-1045.

[48]彭昕, 林言娜, 何军邀, 凌庆枝(2012) 正交法优化三叶青继代增殖与生根培养的条件.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 10-12.

[49]杜苏瑞(2013) 三叶青转基因毛状根的诱导繁殖及其分析. 硕士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

第一章绪论 1.药用植物育种学:研究选育与繁殖药用植物新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育种学的任务:改变植物的遗传模式,即基因型,而不是改变其表现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反之亦然。 3.药用植物育种学的容: 育种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植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人工创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和选育方法;药用植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4.获得药用植物优良品种的常规途径 从野生或者栽培品种中人工选择;通过有性或者无性杂交育种培育 5.新的育种技术 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培养技术;体细胞杂交技术;转基因工程(基因添加、基因剔除、代途径转向、DNA标记辅助选择) 6.品种: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状况及农业生物学特征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相对性状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能保持其重要特征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7.品种的特性: 特异性(品种间)、一致性(个体间)、稳定性(特征特性)、地区性(生态环境)、时间性(使用日期) 8.遗传改良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快速性、丰富性 9.良种的作用:提高单产;改进品质;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污染;增强适应性及抗逆性;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适应集约化管理 第二章药用植物的繁殖方式和育种 1.有性繁殖:植物繁殖的基本方式,由雌配子(卵细胞)和雄配子(精细胞)相互结合(即受精)产生后代。 2.自花授粉植物:又名自交植物,即主要以自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植物。异交率为0~4% 。 3.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4.自花受精:同株或同花的雌雄配子相结合的受精过程。 5.花器构造特点:①雌雄蕊同花、同熟,二者长度接近或雄蕊较长;②开花时间较短,甚至闭花授粉;③花器保护严密,其他花粉不易飞入。 6.异花授粉植物又名异交药用植物,主要以异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药用植物。异交率大于50%。 7.异花授粉( cross-pollination ):雌蕊的柱头接受异株花粉授粉。 8.异花受精:由异株的雌雄配子相结合的受精过程。 9花器构造特点:①雌雄异株(dioecious),雌花和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植株上,如大麻、菠菜等;②雌雄同株异花(monoecious),雌花和雄花分别着生在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如玉米、黄瓜;③雌雄同花但自交不亲和,如甘薯、白菜、向日葵等。 10. 风媒花的特征是:多为单性花,单被或无被,花粉量多,柱头面积大并有粘液等 11. 虫媒花的特征是:多为两性花,雌蕊和雄蕊不同时成熟,有蜜腺、香气,花被颜色鲜艳,花粉量少,花粉粒表面多具突起,花的形态构造比较适宜昆虫传播。 12. 常异花授粉药用植物:同时依靠自花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药用植物

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药用植物学》 主讲教师:石福臣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2、列举5种属于裸子植物的药用植物,阐述其主要识别特征及野生及栽培现状 3、列举5种属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分析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4、列举5种属于草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说明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5、列举3种属于木本单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描述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6、在唇形科和玄参科中各列举2种药用植物,比较分析其分类学特征和各自资源分 布状况 7、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变态根在药用植物环境适应中的意义 8、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蔷薇科内各亚科间在特征上的演化规律 9、列举5种豆科药用植物,分别阐述其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国内资源状况 10、列举5种百合科药用植物,分析其形态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阐述各自的 资源状况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复习思考题

遗传学育种学复习思考题1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孟德尔以(豌豆)为试验材料,经过(8)年试验,发现了(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两个遗传学的基本定律。 2、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经过多年的试验,发现了(连锁与交换规律)。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1953)年由(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来的。 4、我国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被称为(水稻杂交之父)。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染色体:是指细胞分裂时期出项的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 2、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3、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4、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5、姊妹染色单体:从一个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个染色单体。 6、非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包括任何一个母方染色单体和任何一个父方染色单体的两个染色单体。 7、双受精:授粉后,雌蕊柱头上的花粉粒萌发出花粉管,伸入胚囊,一个精子与卵核结合为合子,将来发育成胚,另一精子与两极核结合为胚乳核,将来发育成胚乳。 8、二价体: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9、有丝分裂:又称体细胞分裂。整个细胞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核分裂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最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和性质上与母细胞相同。 10.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经过一次复制的染色体连续分裂两次,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 二、简答题 1、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 有丝分裂是体细胞数量增长时进行的一种分裂方式,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之间以及子细胞和母细胞之间在染色体数量和质量即遗传组成上是相同的,这就保证了细胞上下代之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实际上有丝分裂是母细胞产生和自己相同的子细胞的分裂方式。 2、说明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减数分裂的特点是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单倍体的精子和卵子,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二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染色体间发生交换和重组,使配子的遗传多样化,增加了后代的适应性,因此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生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且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 三、判断题(正确ˇ,错×) 1、染色质和染色体都是由同样的物质构成的。(ˇ) 2、体细胞和精细胞都含有同样数量的染色体。(×) 3、桃子的体细胞染色体数2n=16,其雌配子的8条染色体全部来自母本。(×) 4、有丝分裂使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的染色体数都相等。(ˇ) 四、填空题 1、在玉米植株中,5个小孢子母细胞可以产生(40)个雄配子,5个大孢子母细胞可以产生(5 )个雌配子,5个花粉细胞可以产生(20)个营养核,5个胚囊母细胞可以产生(5)个卵核。 2、在玉米植株中,体细胞里有10对染色体,下列各组织的染色体数是:叶(20条),根(20条),胚乳(30条),胚(20条),卵细胞(10条),反足细胞(10条), 花粉壁(20条),花粉管核(10条)。 3、减数分裂前期可以分为5个时期,分别是:(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毕业论文(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关于生物技术的论文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等内容出发,指明了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草药;生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工程 我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11 0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研制新的天然药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时又面临着花费时间长、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种子带病与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兴起,为我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和手段。 1 植物组织培养 1.1历史与现状

近4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已成为生物学科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用于生产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2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1.2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2.1 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株无性繁殖来解决药用植物天然资源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生产周期短、无性遗传特性一致的优点。特别是对某些种子繁殖慢、难繁殖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通过选择材料的部位(如根、茎、叶的段、片、块等),运用培养基获得芽体,最后培养成为植株。现在已经在药用植物中广泛应用,已在上百种药用植物上成功完成组织培养。 1.2.2无性植株的再生无性植株的再生是对植物通过组织培养和遗传工程进行品种改良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实现获得大量人工种苗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药用植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的无性系可概括

药用植物辐射育种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药用植物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摘要:药用植物辐射育种是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中药现代化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述了近年来辐射育种技术的发展,以及辐射诱变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总结了药用植物辐射育种的现状及问题,并探讨了药用植物辐射育种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关键词:药用植物;辐射育种;应用概况 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仪器分析的发展,全球对药用植物的开发与利用迅速加强。在我国,药用植物经过几千年的应用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药。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报道并应用的药用植物有11000多种[1]。随着中药的现代化推进,药用植物的大量使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已急剧减少,而栽培的药用植物,由于大量的栽培,导致了品质退化、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日益突出[2]。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药用植物的质量和产量,药用植物的辐射育种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在我国,药用植物的育种工作曾长期停留在以移植和应用农作物传统常规育种技术为主的初级阶段。但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药用植物的辐射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加速了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进程。本文着重从辐射育种方面介绍目前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研究进展。 1 常规育种技术 在我国,药用植物的育种工作曾长期停留在以移植和应用农作物传统常规育种技术为主的初级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结合常规育种技术,药用植物的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加速了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进程[3]。目前我国的育种方法有: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 诱变育种是人为地利用物理诱变因素和化学诱变剂,对植物的种子、器官、细胞以及DNA等进行诱变处理,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可根据育种目标选育新品种[4]。辐射诱变育属于物理诱变育种的其中一种,是利用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重点整理

一、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内部构造,计量单位是微米 (1μm=10-6m) 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内部构造,计量单位是A, (1A=10-10m) 二、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原生质体、细胞后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细胞壁三部分。 1、原生质体:是细胞内有生命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质、细胞核、质体(叶绿体、 有色体、白色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1)细胞质 (2)细胞器:定义。 A、质体: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三种,注意其所含色素,有色体与色 素的区别。 B、线粒体:细胞的“动力工厂”。 C、液泡:植物细胞特有结构。细胞液非原生质体组成部分。 D、内质网:分光滑内质网和粗糙内质网(上有核糖体)。 E、高尔基体F:核糖体G:溶酶体 (3)细胞核:核膜、核液、核仁、染色质四部分。 A、核膜:根据核膜有无,区分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 B、核液;C:核仁;D:染色质 2、细胞后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质 (1)淀粉粒:具有脐点和层纹;有单粒、复粒、半复粒三种;加碘液显蓝紫色。 (2)糊粉粒:贮藏蛋白质;通常存在于种子中;加碘液显棕色或黄棕色。 (3)菊糖:果糖聚合而成,存在于菊科、桔梗科;不溶于乙醇,加α-萘酚,硫酸,显紫红色,并很快溶解。 (4)草酸钙结晶:方晶、针晶、砂晶、簇晶和柱晶。 (5)碳酸钙结晶:(钟乳体);如何区别草酸钙结晶和碳酸钙结晶。(加醋酸、稀盐酸溶解,有气泡产生。 3、细胞壁: (1)由中胶层、初生壁和次生壁组成,复合中层的概念。 (2)纹孔及纹孔对:由于次生壁不均匀增厚形成,有单纹孔、具缘纹孔、半缘纹孔三种。(3)细胞壁的特化:木质化、木栓化、角质化、粘液化和矿质化的特点及检识方法。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进展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进展 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考试方式:考试与综述 教学方式:讲授与实习考察主讲老师:王弘 课程类型:本科生选修课 授课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对中药、天然药物有兴趣的医学部学生 开设目的: 人类面对各种疾病危害、资源危机等严重问题,新的药用资源寻找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意识增强,天然药物在解除疾病危害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益被重视,需求量急剧增加。药用植物资源是自然界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然药物的主要来源,但由于人们长期的过度采挖,造成生态破坏,致使多种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因此如何科学保护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是天然药物研究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 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范围广泛,是采用多学科手段和方法研究植物资源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本课程是在介绍药用植物资源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注重该领域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并安排一定课时的实习考察,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拓宽知识,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和从事天然药物相关研究打好基础,因此对于药学院学生有必要学习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相关知识。作为一门选修课,也可以满足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有兴趣的医学部学生的需要,广泛的指导人们有方向、有目的探寻新的药用资源,促进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 课程内容 一、概论 4学时 植物资源基本概念 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发展历史-本草学 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与优势资源 4 学时 药用植物学和生态学基础知识简介 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与道地药材

三、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 4学时 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药用植物园和保护区介绍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四、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 2 学时 植物资源化学的基本知识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 五、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 6学时 植物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药用植物资源的三级开发研究 药用植物新资源的发现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途经- 研究范例介绍 六、民族植物药和国外植物药的研究进展3学时 民族植物药的研究进展 国外植物药的研究进展 七、新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3学时 生物技术、3S技术等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八、参观与考察 10学时 药用植物园、栽培基地参观 药用植物资源科研及实际应用考察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细胞组织培养、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科学。药用植物学的任务主要是系统地学习植物学知识,用来研究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调查药用植物资源,整理中草药的种类,保证用药准确有效。 关键词:药用植物、药物价值、药物特征、药用植物的发展等 内容:据统计,我国药用资源种类达12694种,其中药用植物383科233属11020种(含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4科879属1590种,药用矿物84种〔2〕.可见我国药用资源80%多的种类是中草药类,当今人类回归自然热持续升温,为发展我国传统医药提供了广阔前景. “九五”期间对常用中药材进行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其成果对澄清品种混乱,提高鉴定水平,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国际化,开发利用新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但中药材品种混乱和质量下降的局面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我国先后对400多种中药材做了较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填补了一大批中草药化学成分空白,筛选出800多个生物活性成分.目前已完成500多种中药的传统炮制经验的收集整理及技术规范制订,在遵守古老炮制的基础上对近100种常用中药进行现代炮制技术,工艺及其机理研究,较具民族特色和医学体系的藏、蒙、维等民族医药己相继制定了地方标准.牛黄麝香、虎骨、犀牛角、冬虫夏草菌丝等名贵中药的人工制品或代用品大大缓解了对其天然野生资源的压力,但中草药品种退化依然严重,生产管理粗放,名贵药材资源长期紧缺,不少品种已濒临灭绝.本着立中药材国际名牌,扬中医药世界美誉,我国已建立了一大批名优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全国约有200个品种,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已经启动.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简史:古代由于药物中植物类药占大多数,所以古代把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把药学称为“本草学”。 汉代:《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37种。 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 性分类。 唐代:李勣、苏敬等,《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我国第一部药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 整的文献。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是我国16世纪以前祖国药学或中药学的全面总结。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 此外,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专论植物的著作,附图精细,考证详实,很有价值。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 明-兰茂:《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育种学复习重点

绪论 1.作物品种的概念: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3.作物育种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育种规律;培育新品种,实现品种良种化;繁育良种,实现种子标准化。 4.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人工进化的科学;综合性应用的科学;实践性强。 5.作物育种学主要内容:育种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人工创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和选育方法;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实验技术;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极品种类型 1.作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主要包括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还有两种特 殊方式是自交不亲和性和雄性不育性。无性繁殖包括植株营养体繁殖和无融合生殖无性繁殖。无融合生殖包括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 2.作物品种的类型: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 3.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 的同质纯和品种。包括了自花授粉作物的常规品种和异花授粉作物的自交系。 4.自交系的理论亲本系数:具有亲本纯合基因型的后代植株数达到或超过87%,就是自交 系品种。 5.自交系的育种特点:1、自交+ 单株选择,连续自交下选择纯合优良的基因型。2、创 造丰富变异群体从中进行单株选择。 6.杂交种品种:指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 体。 7.杂交种遗传特点:个体内基因型高度杂合,个体间基因型有不同程度的异质性。 8.杂交种育种特点:自交系间杂种优势最强①连续自交选择获得纯合的、一般配合力高 的自交系。②测定自交系间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配得强优势组合。③育种中注意选择利于制种的性状,如柱头外露、双亲花期差距、母本雄性不育性的稳定性、父本花粉量等。 9.群体品种:1. 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品种内植株间、及与相邻的异品种间随机 授粉,包含杂交、自交和姊妹交产生的后代。故其个体的基因型是杂合的,群体是异质的,保持一些本品种的主要特征。2. 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synthetic cultivar): 是由一组选择的自交系采用人工控制授粉和在隔离区多代随机授粉组成的遗传平衡的群体。个体内杂合、个体间异质,但具一个或多个代表本品种的性状。3. 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合成群体(composite-cross population):由二个以上自交系品种杂交后繁殖出的分离的混合群体,最后将成为一个多种纯合基因型的混合群体。个体纯合,个体间异质,但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差异较小。4. 多系品种:由若干个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s)的种子混合繁殖而成。 10.群体品种育种特点:群体品种育种的基本目的是创建和保持广泛的遗传基础和基因型多 样性,故在育种上具有以下特点:①选择原始亲本,根据育种目标,选择若干个有遗

福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名录

福建珍稀濒危药用野生植物名录 Ⅰ、国家重点野生植物 一、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 1.金毛狗Cibotian barometz (L.) J. Sm. Ⅱ根茎及茸毛药用。90年《药典》收载 二、乌毛蕨科Blechnaceae 2.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 Ⅱ根状茎药用,收敛止血 三、桫椤科Cyatheaceae 3.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 (Hook.) Tryon. Ⅱ根状茎药用 四、苏铁科Cycadaceae 4.苏铁Cycas revolute Thunb.Ⅰ根、叶、花、种子药用 五、银杏科Ginkgoaceae 5.银杏Ginkgo biloba L.Ⅰ种子、叶、根、树皮药用,90年《药典》收载 六、松科Pinaceae 6.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 (Nelson) Rehd. Ⅱ根皮药用,90年《药典》收载 七、杉科Taxodiaceae

7.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Staunt.) KochⅠ皮、枝叶、果实药用 8.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Ⅰ叶、果实药用 八、柏科Cupressaceae 9.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Dunn) Henry et ThomasⅡ心材药用 九、红豆杉科Taxaceae 10.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 Rehd. var. mairei (Lemee et Levl.) Cheng et L. K.FuⅠ全株和种子药用 11.香榧Torreya grandis Fort. ex Lindl.Ⅱ种子、根皮、花药用 12.长叶榧ChunⅡ枝叶药用 十、胡桃科Juglandaceae 13.胡桃Juglans regia L. Ⅱ种仁、嫩枝、叶、果皮药用,90年《药典》收载 十一、榆科Ulmaceae 14.榉Zelkova schneideriana.Ⅱ树皮、叶药用 十二、蓼科Polygonaceae 15.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 (Trev.) Meisn.Ⅱ根及根状茎药用 十三、毛茛科Ranunculaceae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宗霖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概述了我国从古到今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本文综述了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开发利用情况。阐述了资源的保护、培育与利用;探索了实现可持续利用的若干途径,并附之于自我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的看法。 关键字: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可持续中国 参考文献: 康健王蓝,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中国林业 士林等. 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 ]. 中国中药, 2005, (15). 麦娥, 高海琪1 加强中药野生资源保护刻不容缓[J ]. 中国药业, 2004, (08). 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中药区划[M ]. 科学, 1995. 西林等. 中药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 ]. 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Resourees Li Zonglin 前言:我国是应用天然药物最为广泛、最为久远的国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文化与理论,即中医药文化理论。进入21世纪后,传统草药和近代东西方发展起来的植物药被认为是将来健康产业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长期采挖以及滥用资源致使植被破坏、生态恶化,许多野生药用植物蕴藏量大大减少。为了解决这些药用植物--特别是那些药效明显、生境特殊、引种困难的药用植物的资源日渐匮乏的问题,科研人员、相关企业和一些政府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在保护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植物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

育种学复习资料

《园艺植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1、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育种目标:育种目标就是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也就是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自然、生产及经济条件下的地区栽培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的指标。 3、种质资源:把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同成为种质资源。 4、大白菜育种的总的目标为优质、丰产、抗病和抗逆。 5、目前大白菜育种的主要方法是利用优势育种。 6、四倍体大白菜具有品质优良、抗病性、抗逆性强及耐贮性好的优点,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创造优良的四倍体材料是四倍体育种的关键技术之一。 7、目前,大白菜生长期至少有六大病害,为害程度依次为霜霉病、软腐病、黑斑病、病毒病、白班病和黑腐病。 设计白菜有性杂交技术规程。 8、甘蓝按叶色和叶形可分为白球、红球和皱叶三个类型。 9、萝卜属于多型种,包括二年生大型肉质根和一年生类型及油料萝卜。 10、萝卜普通种包括3个变种:短细长萝卜、黑萝卜、及中国一年生油料萝卜。 11、萝卜属近缘植物有4个种:长角萝卜、陆地萝卜、海萝卜、野萝卜。 12、以鲜食为主的黄瓜育种目标是:色泽青绿、刺瘤少,果实中型,肉质嫩脆,品质佳。心室小,皮薄,瓜把短,生食、煮食均适宜。早熟、丰产,种子多。耐贮运,抗病力强。 13、生物技术在番茄上的运用。P67 某一优良番茄地方品种,但不抗病毒病,如何选育出抗病的新品种?设计育种方案 14、番茄常见的病害有病毒病、青枯病、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灰霉病等。 15、按植物学划分,一般将茄子划分为三个变种:圆茄、长茄、矮茄。 16、茄子的主要病害有:黄萎病、褐纹病、早疫病、病毒病、青枯病。 17、豇豆主要质量和数量性状遗传如下:荚色遗传、荚长、籽粒颜色、生长习性、熟性、光周期、豇豆龙性不育的遗传、营养成分。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概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概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概况 2007-01-19 17:27:15| 分类:陌尘草药|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药用植物资源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及种子植物等植物类群。目前,中国药用植物资源有385科、2312属、11118种(包括9905种、1208个种以下单元)。藻类、菌类、地衣类同属低等植物,药用资源共计92科、179属、463种;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为高等植物,药用资源计划性293科、2134属、10553种。也就是说,约95%的药用植物资源属于高等植物,其中种子植物占90%以上,而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等孢子植物仅占8.6%。显然,种子植物是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主体。 藻类:中国藻类植物估计有数千种其中药用藻类资源共计划处42科、53属、114种。药用藻类中较重要的是红藻、绿藻和褐藻,占种数的88%。红藻门药用植物中种数较多的科有江篱科(1属8种)、石花菜科(2属7种)、红毛菜科(2属7种)、松节藻科(3属4种)、红翎菜科(2属4种)、仙菜科(2属4种)等。绿藻门的主要科是石莼科(2属11种)和双星藻科(1属5种)。褐藻门的半数以上的药用种集中在马尾藻科(1属12种),该科也是药用藻类中最大的科。

就目前来讲,藻类植物中药用种数最多的是海洋藻类,据报道,中国药用海藻有120种以上。海藻中已用作药材的主要有海带、昆布、马尾藻、羊栖菜、海蒿子等。药用海藻中石花菜、蜈蚣藻、海蕴,石莼、海萝。鹿角菜、裙带菜。鸡毛菜、皱紫菜。海黍子、宣藻。肠浒苔、美舌藻(鹤鸪莱)、海人草等为较常见的种类。中国70年代引入的巨藻亦可药用。淡水藻类药用的主要有脆轮藻、普通水绵和小球藻等,陆生藻主要是念珠藻(葛仙米)和发状念珠藻(发菜)等。 菌类:中药资源所涉及的菌类只限于真菌。药用真菌有41科、110属、298种,是药用低等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药用真菌中比较重要的是子囊菌和担子菌两个纲。担子菌纲尤为突出,药用种数约占药用真菌的90%。 担子菌中70%的药用种集中在6个较大的科,即多孔菌科(27属74种)、口蘑科(18属45种)、红菇科(2属33种)、牛肝菌科(5属16种)。马勃科(6属13种)和蘑菇科(2属12种)。主要药用属有多孔菌属、羊肚菌属、红菇属、侧耳属等。灵芝属的植物全世界有100余种,中国有73种,是世界上灵芝种数最多的国家,海南省是中国的“灵芝王国”,有50余种。本属可药用的有7种。担子菌中常用药材主要有茯苓、猪苓、灵芝、紫芝、雷丸、马勃、银耳等,其他还有猴头菌、云芝、竹黄、侧耳、木耳、苦白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等内容出发,指明了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草药;生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工程 我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11 0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研制新的天然药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时又面临着花费时间长、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种子带病与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兴起,为我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和手段。 1植物组织培养 1.1历史与现状 近4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已成为生物学科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用于生产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2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1.2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2.1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株无性繁殖来解决药用植物天然资源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生产周

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日期:2009-05-27 作者:高山林来源:《中国农业信息》 摘要:药用植物是中医药事业的原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药系列产品的质量和疗效。药用植物的遗传育种工作对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是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是真正实现我国GAP药材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药用植物的遗传和品种改良在国内外均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本文对目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现状和国内外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进行了综述,尤其对应用生物新技术进行药用植物育种的成果和今后的研究前景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中药现代化 中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瑰宝,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随着全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回归大自然呼声的日益增长,人民对天然药物的向往和需求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加上目前大部分化学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较大的潜在影响和威胁,而天然药物往往具有确切而稳定的疗效和保健功能,一般较少有毒副作用;因此各国政府和人民越来越多地把健康和保健寄托在天然药物上。近几年来,天然药物研究和开发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值正在快速增长。天然药物的原材料主要来自药用植物,因此深入进行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药用植物的质量(尤其是有效化学成分的含量)和产量,药用植物的遗传研究和育种改良工作必将提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现就本人30年来从事药用植物遗传育种方面研究工作的体会、结合目前国内外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其应用发展前景,提出来进行商榷和探讨。 1 药用植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药用植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用途的经济植物,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尤其在我国,药用植物经过几千年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药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报道应用的药用植物有11000种,中药材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主要部分,有300多种,而常用的中药材有120多种,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原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药系列产品的质量和疗效。在中药材的研究和生产方面,药用植物的遗传育种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药用植物的品种改良工作在国外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1983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匈牙利召开的第二次世界药物生产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一致呼吁:重视和加强药用植物的遗传改良工作。植物药在世界上需求量增长很快,而植物药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拥有极其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财产和宝库。因此,发展中国家有条件,也义不容辞地肩负着药用植物遗传资源

浅议甘肃省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对策

浅议甘肃省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对策 药用植物指的是含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防病、治病、补益等特种功效,可加工中药和兽医用药的经济作物。 中药是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多年来,中医、中药对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西药相比较,中药绝大部分是野生或栽培植物,具有取材天然、来源丰富、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作用平稳、毒副作用小等独特优点。它不仅对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特殊疗效,而且还有补益身体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长寿,也越来越把注意力从化学合成药转向天然药,希望从天然药中开发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新药,从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这为药用植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目前,中医学的发展对于药用植物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许多药用植物单靠野生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用药需要。通过对我省野生药用植物的调查和栽培措施将野生变家植,建立栽培生产基地,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药材来源,以改变供不应求的局面。 一、甘肃省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4.72%,居全国第7位。甘肃是个多山的省,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 甘肃药用资源1527种,其中属于国家382个重点品种的有276种,大宗地道药材31余种。如: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羌活、秦艽、锁阳、麻黄、远志、猪苓、知母、地骨皮、黄苓、柴葫、半夏、冬花、杏仁、苦参、赤芍、刺五加等等。 甘肃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结合部,在植物区系的分布上有天生的复杂性,不仅有黄土高原的区系分布,而且还有西亚的一些植物区系分布,所以甘肃药材的地道性比较突出。这里的丰富是地道药材丰富。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1.定根和不定根凡有一定生长部位的根,称为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在主根和主根所产生的侧根以外的部分,如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因其着生位置不固定,故称不定根。块根和块茎 2.小鳞茎和鳞茎小鳞茎:有些植物在叶腋或花序处由腋芽或花芽形成小鳞茎。鳞茎:球形或扁球形,茎极度缩短称鳞茎盘,被肉质肥厚的鳞叶包围;顶端有顶芽,叶腋有腋芽,基部生不定根 3.单身复叶和复叶单身复叶单身复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复叶。其复叶中也有一个叶轴,但只有一个叶片,叶轴与小叶之间具有关节。如柑、橙等植物的叶。单身复叶可能是三出复叶中的两个侧生小叶退化,仅留一顶生小叶所形成。复叶每一叶柄上有两个以上的叶片叫做复叶。复叶的叶柄称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称小叶柄。由于叶片排列方式不同,复叶可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和三出复叶三类。 4.二强雄蕊和四强雄蕊四强雄蕊一朵花中具六枚离生雄蕊,两轮着生。外轮两枚花丝较短,内轮四枚花丝较长。这种四长二短的雄蕊称为四强雄蕊。如十字花科植物的雄蕊。 5.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无限花序又称总状类花序或向心花序,其开花的顺序是花轴下部的花先开,渐及上部,或由边缘开向中心,如油菜的总状花序。有限花序又称聚伞类花序或离心花序,它的特点与无限花序相反,花序中最顶点或最中心的花先开,渐及下边或周围,如番茄的聚伞花序6.荚果和角果角果:由2心皮合生的子房发育而成,内具假隔膜,种子生于假隔膜上,成熟时两侧腹缝线同时开裂,分为长角果和短角果。荚果;由单心皮发育而成,成熟时沿腹、背缝线同时开裂,为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 7.圆锥花序和总状花序(圆锥花序:花序轴产生许多分枝,每一分枝各成一总状花序,整个花序似圆锥状,又称援助花序。总状花序:花序轴细长,其上着生许多花梗近等长的小花。) 8.隐头花序和头状花序(隐头花序:花序轴肉质膨大而下凹成中空的球状体,其凹陷的内壁上着生许多五梗的单性小花,顶端仅有1小孔与外界相通,如无花果。 9.聚合果与聚花果一朵花中有许多离生雌蕊,以后每一雌蕊形成一个小果,相聚在同一花托之上,称为聚合果,如白玉兰、莲、草莓的果。如果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也参与果实的组成部分,这称为聚花果或称为花序果、复果,如桑、凤梨、无花果等植物的果。核果和坚果10.髓射线髓射线是茎中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也称初生射线,由基本分生组织产生。在次生生长中,其长度加长,形成部分次生结构。髓射线位于皮层和髓之间,有横向运输的作用,也是茎内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11.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其末端破裂,释放出的两个精子,一个与

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受威胁评价表

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受威胁评价表 省份专家姓名手机号(座机)电子邮件 填表说明: 1. 珍稀濒危物种由《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初选目录》中选择本省份分布的物种,可以拷贝填入此表,或者直接在附件excel表中对本省有分布的物种进行评估; 2. 每项评价指标,以分值评估;表格中相应分值的填报请参考下文《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受威胁评价指标》,其中药用植物资源减少速率一项,在无数据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可酌情以供求关系估算; 3. 如果专家本省认为该名单以外,仍有受威胁程度大或者个体分布很少的物种,请列于本表格后; 4. 项目后标有※者为必填项。

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受威胁评价指标 1.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1)野生资源量野生资源量是指野生药用植物在国内现存的多度,是评价药用植物资源情况的主要指标。由于中药资源基础研究数据的缺乏,在现阶段不能提供具体的数据,所以只能根据《中国红色物种名录》和市场供应情况来间接评价。该项评价指标分4个等级,最高3分。 极少(3分):二级濒危或濒危以上。 少(2分):①三级濒危植物;②资源减少(不能满足市场)。 尚多(1分):可满足市场,达到平衡。 多(0分):不仅满足市场,可富余。 (2)野外种群分布频度该项评价指标分3个等级,最高2分。 2分:罕见 1分:较常见 0分:常见 2.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1)分布方式分布方式是指某植物种在自然界中分布的方式。该项评价指标分3个等级,最高3分。 3分:在分布区域内呈孤立或星散状态分布。

2分:在分布区域内以小块状分布为主。 1分:在分布区域内有较大块面积的成片分布。 (2)可再生能力该项评价指标共分5个等级,最高4分。 4分:经调查自然繁殖能力极低的植物。 3分:主要依靠有性繁殖的木本或寄生植物。 2分:主要依靠有性繁殖的草本。 1分:主要依靠无性繁殖。 0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均可且繁殖能力较强。 (3)生长周期该项评价指标共分3个等级,最高2分。 2分:生长3年以上才可供利用。 1分:生长2~3年可供利用。 0分:生长1年内可供利用。 (4)生长群落确限度该项评价指标共分3个等级,最高2分。特征种(2分):仅是某一生物群落的特有成分。 适宜种(1分)见于若干个混交的生物群落,一个为主。 随遇种(0分):在若干个生物群落中均能良好生存的种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