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的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的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的特征

3、社会信息化的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3、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的发展

1、消息层面的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很肤浅的,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看做是消息的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名句。诗中的“信息”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和“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是相互通用的。2、通信领域的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的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的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的大小。

(2)申农的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和信道容量的方法和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的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3)维纳的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看做广义通信的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看做是一种广义的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的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这些关于信息的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他领域的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的减少(信息的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4、信息的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他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的元素的数目以2为底的对数就是该集合的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的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看做是信息的传递。例如生物体内的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的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看做经验、知识和资料。诸如:“信息是作为存贮、传递和转换的对象的知识”,“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的一切符号系列化的知识”,“信息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的经验、知识和智慧”,“信息是组织好的、能传递的资料”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信息定义。

6、哲学中的信息概念

他们发现人类社会、自然界、思维,乃至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及运动状态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征,由相应的信息来表现这种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哲学家认为信息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

7、其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利用,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包括在网络上传输的一切数据、符号、信号、资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集合体。

二、信息的定义

(一)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在本体论层次,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

在认识论层次,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三)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比较

1、二者对信息存在的认识差异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2、二者信息概念内涵的差异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1)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2)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3)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四)全信息

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时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五)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社会信息。

三、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一)数据

数据(Data)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

(二)信息

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三)知识

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信息+经验=知识

(四)三者范围及其转化

1、数据及信息、知识的范围

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包含关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可以用图1-1表示。

2、数据和信息的转化

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Context)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数据+背景=信息

3、信息和知识的转化

知识的传输模式可以描述为: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

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融合才能转化为知识。同样,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信息+经验=知识

第二节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一、信息的特征

(一)普遍性和客观性

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就必然存在着反映其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而信息也就如影随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这种普遍存在着的信息还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

1、绝对性

绝对性表现为,客观的物质世界先于人类主体而存在,因此信息的存在不依主体而转移;

2、客观性

客观性表现为,信息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存在可以被人感知、获取、存贮、处理、传递和利用。(二)广延性和无限性

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都在不断地产生信息;而宇宙时空中的事物是无限丰富的,在空间上广阔无边,在时间上无限变化。因而信息的产生是无限的,分布也是无限的。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段中,事物也是无限多样的,信息自然也是无限的。

(三)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1、时间传递性

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是信息的存贮。

2、空间传递性

信息在空间中的传递就是通信。

3、二者关系

其实,存贮也是通信,只是面向未来的通信而已。当然,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也需要时间,但它在空间中传递的速度是一个有限值。尤其是在现代通信技术支持下,信息在空间上转移的时间越来越快,甚至可以忽略不记。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传递的性质十分重要,它不仅使人类社会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积累与传播,如维纳所说,信息是人类社会的粘结剂。

(四)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表征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通过人类创造的各种符号、代码和语言来表达,通过竹、帛、纸、磁盘、光盘等物质来记录和存贮,通过光、声、电等能量来载荷和传递。离开这些物质载体,信息便无法存在。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

信息具体由哪种物质载体来表达、记录和载荷都并不会改变到信息的性质和含义,这说明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独立性。载荷信息的物质载体的转换并不改变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的这一性质使得人们有可能对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和变换。

(五)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由于人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目的不同,他们从同一事物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也各不相同。即使他们的这些能力和目的完全相同,但他们在观察事物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侧面不一样,他们所获得的有关同一事物的信息肯定也不同。

(六)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由于信息可以脱离其发生源或独立于其物质载体,并且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而可以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提供给众多的用户利用,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信息能够共享是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重要特征。

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的一种天然属性。

1、共享属性的积极意义

其积极方面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提高信息利用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2、共享属性的消极意义

其消极方面是共享给现代信息管理中信息产权的安排和控制带来了很大难度。

(七)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信息一旦产生,就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它不是包含在信息中的各种要素(如符号、数据、单词等)的简单算术和,因而不可能将这些要素以任意的顺序排列和以不同的组合加以归并而不损害信息的含义。同样,构成信息的要素也是不能任意分割的。

(八)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1、信息生产的时效性

从信息产生的角度看,信息所表征的是特定时刻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由于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过了这一时刻,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必然会改变,表征这一“方式”和“状态”的信息也会随之改变,即所谓时过境迁。

2、信息利用的时效性

从信息利用的角度看,信息仅在特定的时刻才能发挥其效用。一条及时的信息可能价值连城,使濒临破产的企业扭亏为盈,成为行业巨头;一条过时的信息则可能分文不值,使企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酿成灾难性后果二、信息的分类

(一)信息分类的标准

1、按信息描述的对象划分

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机器信息和社会信息。

2、按信息的性质划分

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3、从利用者观察的角度和过程划分

分为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

4、按信息的传递方向划分

分为纵向信息、横向信息和网状信息。

5、按信息的内容划分

分为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娱乐信息等等。

6、按信息的作用来划分

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干扰信息。

7、按信息的运行状态划分

分为连续性信息、间隔性信息、常规性信息和突发性信息等。

8、按信息的流通渠道划分

分为正式信息和非正式信息。

9、按信息的记录方式划分

分为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字信息和计算信息等。

10、按信息的来源划分

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如组织内部、外部)等等。

(二)信息分类的目的与意义

1、信息分类的目的

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信息的性质和特征,以便描述信息和处理信息。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划分,不同种类的信息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彼此间互有交叉重叠。尤其是我们从内容角度对信息的划分更是如此。例如,一份政治信息或科技信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时,它就是一份重要的经济信息。

2、信息分类的意义

信息的分类方式有几种分类方式是最基本的。按信息的性质对信息的划分(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对于信息的描述、测度以至整个信息科学的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按信息的内容、渠道、记录方式的划分对于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和信息利用的研究又是十分基础的。

第三节信息化

一、社会信息化

(一)社会信息化的含义

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二)社会信息化的层次及其演进关系

1、社会信息化的三个层次:

(1)生产工具信息化

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

(2)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

通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的;

(3)社会生活信息化

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活信息化。

2、社会信息化的演进关系

二、经济信息化

(一)经济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关系

1、经济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信息要素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不是有赖于物质材料的增加和新能源的开发,而是有赖于信息力量的推动。由于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力量,因此,经济信息化历来都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那一部分。在前述的社会信息化三个层次中,前两个层次的生产工具信息化和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都属于经济信息化的范畴。

2、经济信息化为社会信息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没有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几乎无从谈起,我们在前面介绍的各国推进社会信息化的实例中,无一不是从推进经济信息化开始的。目前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的社会信息化进程迟缓,除了政策和组织因素外,经济基础薄弱、经济信息化进程迟缓是最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把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加速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首选目标。

第四节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

一、信息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一)信息活动与信息流

考察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当信息生产出来(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1、信息传递非正规渠道

信息传递非正规渠道是指信息由信息生产者直接流向信息利用者。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经济比较落后,信息量相对较小,人们通过非正规渠道比较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传递正规渠道

信息传递正规渠道是指信息在信息系统的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

(二)信息管理的概念

1、信息管理概念的提出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量指数增长,人类积累的信息量空前增大,不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不仅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而且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在社会组织中出现了专门的信息服务与管理行业。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IM)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兴趣,并且越来越成为一个具有很大覆盖面的重要概念。

2、信息管理概念内涵的理解

信息管理一般存在两种基本理解:

(1)狭义信息管理

狭义信息管理认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

(2)广义信息管理

广义信息管理认为,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3、信息管理的实质与理解

广义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总体说来,信息管理包括下面四个维度:

(1)技术角度的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这一直是信息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目标。无论是手工方式还是计算机自动化方式,人们都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方法,如分类、主题、代码、数据库、元数据、搜索引擎和各类信息系统、网络等等,为信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工具。直到今天,这一领域仍然是信息管理的重点,人们对其兴趣有增无减。但人们发现,仅仅从技术角度展开研究,不能有效地克服人类面临的信息危机,实现信息管理的预定目标。因为人类社会信息流除了受到内在的和技术因素的干扰外,还受到许多外在的和非技术因素的干扰,只能借助非技术手段和方法才能解决。

(2)经济角度的信息管理

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3)行政和法律角度的信息管理

从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政策、计划、规划)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协调和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冲突、新的利害关系,促进社会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4)人文角度的信息管理

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行为仅仅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是难以有效约束的,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

(三)信息管理的学科体系

1、信息管理学科体系

(1)理论方法

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的学科。

(2)学科领域

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学科领域,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用户、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法学等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和解决社会信息流的控制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学科群。

2、信息管理基础研究的重点

根据人类社会信息过程的特点,从信息的产生、分布、获取(收集)、加工(组织)、检索、传递、利用这一主线展开,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分析影响社会信息流控制的技术、经济、行政、法规及人文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结构的内容体系。

二、信息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一)信息管理的目标

信息管理目标的确定需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最终受到各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信息管理目标一般可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个方面。

1、信息管理总目标

总目标是信息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也是信息管理的主体系统与被管理的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

信息管理的总目标可以描述为: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以更高的效率、效能,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充分发挥作用。

2、信息管理分目标

信息管理分目标包括:

(1)信息的生产与开发分目标

主要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合理组织、规划信息的生产和开发,确保相关的潜在信息能及时地、经济地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资源,供人们使用。

(2)信息利用分目标

主要是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合理组织信息的流通和分配,确保信息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3)信息管理机制分目标

按照社会信息过程的特征和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二)信息管理的任务

1、宏观层次信息管理的任务

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一般由国家有关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主要是宏观层次上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来组织、协调信息的生产和开发利用活动,使信息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影响国家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最有效的利用。

具体来说,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的任务包括:

(1)制定信息开发战略、策略、规划、方针和政策,使信息的开发活动在国家统一指导和管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信息的开发不仅成本低、价格廉,而且能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

(2)制定信息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使信息管理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生产和开发的信息能得到充分、及时和有效的利用。

(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信息开发利用机构的责、权、利界限,使信息的开发利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4)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使信息的生产、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良好的硬件环境支持。

2、微观层次信息管理的任务

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在最基层的组织一级上对信息的管理活动,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和企业等基层组织负责实施。其主要任务是认清组织内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的需求,合理组织和开发信息,向他们提供,实现信息的效用价值。具体来说,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的任务包括:

(1)调查和了解组织或机构内部各类人员信息需求,制定一个满足不同需求的折中方案(不能忽视任何一类人员的信息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2)搞清组织或机构内外信息来源和信息获取渠道,以便在需要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或向外输出信息。

(3)选择适用信息技术,建设组织或机构内部信息系统和网络,确定信息加工处理、存贮、检索和传递方法,建立组织或机构内部的高效信息保障体系。

(4)对信息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改善信息管理提供依据。

3、信息管理任务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以后,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活动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层管理职位,即西方国家中一些大型企业相继设立了“信息总监”(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

第五节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一、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二、技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这一阶段是在计算机技术及相关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信息管理模式。

三、资源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背景:一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二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

1、这一阶段的问题主要是信息污染、信息混乱、信息犯罪、信息侵权,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信息量急剧增长,网络无序扩大,网上信息陷入严重混乱;二是信息污染;三是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四是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2、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

(1)仅关注显性知识而忽略隐性知识的管理,从而限制了管理范围和管理效能的发挥;

(2)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记录型信息,而忽视获得成果的过程,因而无法将信息的吸收与

创造过程纳入管理范围;

(3)仅关注信息提供,而对利用者需求的根本原因重视不够,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

(4)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的流动,而未将信息看作一种资产,忽视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

四、知识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重视学习、知识资产、竞争优势和创新,知识管理意味着独创性、创新能力、灵活性、适应性,重视智力的作用。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并能够以易于利用的方式提供信息。

第二章信息交流

【本章考点】

1、信息交流的含义

2、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3、信息栈、社会代理交流的概念

4、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

5、信息传递模式

6、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7、信息交流障碍的相关概念

【本节重难点】

1、信息传递模式

2、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知识点详细讲解】

第一节信息交流的基本概念

一、信息交流的分类

信息交流与传播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只要宇宙间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就有相应的信息产生,就会伴随着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我们可以将信息交流划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自然信息交流

自然信息交流完全是自然物,包括非生物之间、生物之间以及人与非生物及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作用(影响)。是纯自然的信息交流,亦即本体论层次的信息交流。

2、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

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半自然、半社会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半意识化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方式除了遵循自然的规则外,也随人的认识而发生改变。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研究是一种以自然规则为主的信息交流,是自然界信息通过人类认识进行归纳和反映的过程。而人的劳动则是在人脑主观意识支配下,人的认识作用于自然物,输入并留下信息的过程。可以说,科学研究是自然物信息到人类主观意识的一种流动,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人类劳动则是人的主观信息向自然的流动,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过程。

3、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人与人(进而可扩大到组织乃至国家)的社会信息交流过程,是人的主观意识的相互作用。这种交流方式也是最复杂、最高级的信息交流形式,它依赖于交流者双方的意识及双方的行为,而交流行为既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又因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同时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联系,构成整个社会运行的一个大系统。

二、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一)信息交流的含义

1、信息交流定义

信息交流定义为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是人与人相互作用与联系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宇宙众多的信息交流中,是最先进、最高等又是最复杂的信息交流方式。

2、传统信息交流

传统上理解的信息交流是在同一时间平面上实现的,是一种横向交流或共时交流,亦即此时此地或此时彼地的交流。举例:

(1)图书馆、信息中心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2)大众媒介向读者或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3)同事、朋友之间的直接交流;

(4)利用电话、电报、信函、互联网等手段来完成的信息交换。

3、不同时间层面的信息交流

(1)共时信息交流

共时信息交流,也称横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达到及时的信息共享。

(2)历时信息交流

历时信息交流或纵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在于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填补过去和现在的鸿沟,将古代与现代联系起来,为继承和发展提供条件。

(3)共时信息交流和历时信息交流的功能及手段

(4)共时信息交流和历时信息交流的关系

三、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信息交流是一种社会性过程,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要素。根据申农的通讯模型和图1-4,这些条件和要素可以概括如下:

1、信息发送者

也称信息传递者或信息生产者。它是信息的初始来源,是信息传递链上的初始环节,一般不是指信息机构、图书馆、文献中心等信息传递的中继站。

2、信息接收者

或称受信者。它是信息的最后接受者或利用者。

3、交流通道

交流通道是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的渠道。无论是何种渠道,也无论这些渠道所采用的技术如何先进和发达,对于S和R而言,他们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基本通道仍是交流双方的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其他通道或技术系统仅仅是这些感官通道的扩展、延伸或变换。

4、符号体系

它是信息传递交流时依附的载体。它包括语言、文字、手势、表情、信物、烽火狼烟、旗语、计算机语言等,同时还包括这些符号体系内部各符号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与组织的方式及规则。

5、知识信息库

它是人脑知识信息的总称,包括人所创造的各种知识或信息,是信息交流的最根本来源和最终极的归宿。

6、支持条件

它是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保障。它包括:

(1)自然条件

光、声、电、空气在传导信息时的作用;

(2)技术条件

包括各种通讯技术、存贮、处理技术等等;

(3)社会条件

信息交流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法律、政策、经济条件、信息机构及相关组织的建立。

第二节信息交流传播的一般模式

一、社会信息流的形成

社会信息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现象,是信息从生产者S,经过或不经过其他社会环节,最终转移到利用者R的流动过程。这种在S与R之间存在的信息纽带称为信息链或社会信息流。

1、文字产生之前的信息流

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口语时代,人类只能在看得着、听得见的有限范围内面对面地交流,信息流只能是某一时刻从S直接流向R。

2、信息技术发展后的信息流发展

(1)突破时空限制

文字和各类符号的出现,信息存贮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2)社会化、综合化和多样化

人类的信息需求和利用不断趋向社会化、综合化、多样化,信息如果不经过其他社会中介环节的处理和转换

就难以从S流向R。社会信息流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控制手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

(一)信息链的构成

1、著者到读者的信息流

在社会信息流中,除了S和R之外,在S和R之间还有数量不等的中介环节的介入,如编辑部、出版社、书店、图书馆、信息中心、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对知识信息的传播,或是其他社会组织、行政机构对信息指令的上传下达,这些中介环节构成了信息交流和传播必不可少的条件。

2、信息链的图形描述

从信息链来说,这些环节好比是信息链上的节点,如著者(信息生产者S)到读者(信息利用者R)的信息流就可以描述如下:

(二)信息栈的概念

将可以进行信息的存贮、转换、处理、传递的节点,如同商品流通中的货栈一样,节点称为“信息栈”,是信息从S向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

1、零栈交流

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之为“零栈交流”。

2、栈交流

其余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可以称之为“栈交流”。

(1)时间栈

时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它们有: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献中心等;

(2)空间栈

空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它们有:新闻、报纸、互联网、邮政系统、广播电视等。

3、栈的职能

不论是时间栈还是空间栈,它们都具有两方面的职能:

(1)从S或前栈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转换、存贮、积累和选择;

(2)对R或后栈传递信息。

4、信息栈的传递机制

(1)信息栈在信息传递中易误认为信息源

信息栈经常被R当成直接信息源,但实质上信息栈仅仅是信息交流中的一个节点,其真正的信息来源是分散于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信息生产者S,他们是社会信息的初始来源。

信息中心、图书馆、数据中心等信息栈的职能就同古代军事上的烽火台或驿站相似,是信息传递的社会机制。

(2)信息栈是信息交流的中介

信息栈是信息交流的中介,但对某些信息栈而言,它们一方面传递信息一方面又使用这些信息。

5、“信息栈”理论的意义

(1)“信息栈”理论将常义上的用户所认为的信息源追溯到信息生产者,有利于我们了解信息系统和信息机构的功能。

(2)“信息栈”理论有助于我们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在一般意义上理解信息交流传播的基本机制,为信息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三、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1、信息栈的社会代理现象

在间接交流中,由于交流者双方(S,R)存在种种阻碍,很多交流过程无法直接实现,或者是R无法找到S,或者是S无法直接找到R,而信息交流需要在人与人之间完成,于是出现了信息栈的社会代理现象。

2、信息栈的社会代理概念

信息交流中的社会代理(或中介)是指信息交流双方(S或R)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R或S),于是将信息交流行为转移到社会中的信息栈,由信息栈代理S或R来传递交流信息,从而完成信息交流。

信息栈被称为代理者(A),栈交流被称为社会代理交流。A既可代理S也可代理R来完成信息交流。代理信息生产者S如书商、技术交易商接受著者或技术发明人委托,协助他们传播信息,达成交易;代理信息利用者R 如图书馆、信息机构接受用户(R)委托代为检索文献或数据。

3、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

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间接交流、栈交流)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交换形式,其特征也完全不同。下面我们分析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

(1)媒介系统的差异

直接交流是S—R的直接联系,它的媒介系统是纯自然的和客观的,没有社会因素的介入。如S—R的直接谈话、参观实验室、产品展示、实验数据或实验报告的提供等,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是借助于社会系统的介入才完成的交流,如图书馆、信息中心等。直接交流生动、直观、反馈迅速、时间间隔短,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没有这些特征。

(2)信息沟通方式的差异

直接交流中,源信息(即S提供的信息)或需求信息(R提出的信息)是直接沟通的,是S或R的直接联系,其信息内容不会受到社会系统的干预和控制,如面谈等。而社会代理交流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均需由A代理,由于表述与转换因而常常发生变化,如表达语言、表述方式、重点都受A的影响。另一方面,许多专职的社会代理信息机构(如出版社、编辑部、文摘杂志社、信息系统)对信息的传播具有监督和评价功能,比较严谨,直接交流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3)信息交流类别不同

S—R直接交流时,都是共时交流,而社会代理交流中,既有共时交流,又有历时交流,历时交流又有回溯式和未来式两种,其信息传递的时间范围及空间范围都比较大,且能有效地对S、R进行匹配,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4)信息交流参与者的关联不同

直接交流是S—R关系,社会代理是S—A—R关系,但S—A—R关系可以转换成为S—R关系,因为A是代理者。对R而言,它代理S,所以有S—A—R=A(S)—R;而对S而言,它又代理R,所以有S—A—R=S—A(R)。S—A(R)、A(S)—R关系与S—R关系一样,是一种直接联系。

(5)多级代理与直接交流在表述一致时的内涵差异

当A出现多级代理时,根据其传递性特点,可以将与其直接联系的一次代理视为全部代理。例如,S的信息首先传递给出版商,由出版商代理,而出版商的书籍又由书店系统代理,书店的书又由图书馆代理,因此,对R 而言,图书馆可以作为社会代理的整体代理,即对R而言,他可以将信息流视为:A(S)→R。同样,对S而言,他可以将出版商作为其信息传递的整体代理,即:S→A(R)。这里,虽然信息流的表述格式一致,但内涵决然不同。

四、信息传递模式

(1)多向主动传递

这种方式是S或A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R),如书商关于新书新刊目录的传播与分发,信息中心对二次文献(或信息)的选择报道,网站对信息的选择发送等等。多向主动传递已经发展成为专业信息服务的基本形式,面对浩如烟海的一次信息,用户(R)不仅难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即使获得后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阅读、选择、评价、分析和吸收,专业信息服务机构(A)通过对大量一次信息的加工整理,以“浓缩”后的二次信息向R提供,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

(2)单向主动传递

这种方式是S或A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R),这是专业信息服务中的高级阶段,所传递的信息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能充分发挥其效用。这种方式一般是S或A与R之间有固定的和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S、A 了解R的信息需求,从而能够准确、及时地提供信息。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至今尚未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

(3)多向被动传递

这种方式事先也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A面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如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书刊资料阅览和借阅服务,网站信息服务等。在这里,来到信息中心或图书馆的用户、点击网站信息的用户是主动的,而信息传递本身是被动的,故也称为无向被动传递。

网络信息服务实质上是网站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选择、评价、整理之后存贮于相应的网站主页或栏目中,给用户提供导航、搜索服务;阅览、借阅同样是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存贮之后,按照检索语言的要求,上架存放,或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供R前来借阅和查寻。这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一种固定模式。

(4)单向被动传递

这种方式主要指由S或A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S或A往往不了解R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而是根

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信息资源接受R的咨询。咨询的问题可能涉及各个方面,如获得某一信息的线索,某一具体数据或事实,要求能得到圆满的解答。咨询是由R提出问题,对S或A来说是被动的,而信息传递的对象又是特定的咨询者(R),所以这种信息传递称为单向被动传递,也称为有向被动传递。

第三节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守恒与扩散

一、信息守恒:社会信息在其生产和接收时是一种“0”或“1”的作用过程,信息一经生成,只能被掩蔽,但不会被消灭;信息被接收后只能被遗忘但不会消失。

二、信息扩散原理:是描述社会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传播的规律性,它包括信息扩散的多向对称性和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法则。

1、信息的多向对称性是指信息在传递或扩散过程中,如果信息源所处的外围介质是同质均匀分布的话,则信息传递就成一种各向对称结构。

2、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法则:任何信息流过程中,信息都要发生衰减,信息流越长,信息减少越严重。

第四节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一、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一)信息载体的运动

信息交流过程的核心是信息传递,但任何信息的传递都伴随着载体和符号的运动。

1、变换

变换是指信息从一种载体传递到另一种载体并引起记忆转换的过程。在载体变换过程中,符号要发生转换,即信息要从一种载体中的符号形式转换成另一载体中的符号形式。

2、载体位移

载体位移是指同一载体的空间运动或沿空间上的展延程度。在载体位移过程中,符号表现为保持状态。

信息交流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表现为载体变换、载体位移、符号转换与符号保持四个方面。

二、信息变异的障碍

1、信息失真: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发出的信息经过若干次变化到达信息接收者过程中内容发生的改变

(1)物理失真:是指信息传递所依赖的物质系统在传递信息时发生失真。

(2)语义改变: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要经过多次语义转换。

(3)语用衰减:是指信息对于信息接收者的价值会因为重复性传递而迅速降低。

2、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包括:

(1)技术或通道障碍导致信息失真

(2)信息栈过多导致信息失真

(3)社会因素导致信息失真

(4)自然因素导致信息失真。

3、信息附加:任何信息交流过程中都会有附加信息的生成与传递。

4、信息附加的原因:

(1)自然因素

(2)技术因素

(3)社会因素

三、信息传递的保真与冗余

1、信息保真

2、信息冗余:是指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为了使信息准确地自信息发送者而使用的各种冗余方法来加强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效果。

第三章信息分布

【本章考点】

1、信息分布的普赖斯定律

2、信息离散分布的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

3、信息对时间的分布指数增长律、生长曲线

4、文献半衰期的含义及文献信息老化的影响因素

【本章重难点】

1、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2、文献信息老化的情形及影响因素

【知识点详细讲解】

第一节信息产生与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1、信息产生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在社会信息流的产生、传递和利用过程中,发现信息及相关因素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如少数出版社会成为某类图书的权威(核心)出版机构,为数不多的科学期刊因刊载了某学科领域的大量论文而成为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少数作者(即信息生产者)因写得最多、被引率最高而成为某一领域的核心作者,少数网站集中了大量用户,传递功能强的词汇被经常选用,SCI中80%的引文集中在15%~20%的期刊中等等现象

2、马太效应的由来

马太效应是美国学者R . 默顿引用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谁若有,就给他,并不断增加;而谁没有,则连已有的都要被夺走”。

马太效应真实地概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惯性,描述了优势和劣势的积累过程:一经存在有优势,这种优势局面就会不断加强,反之若处于劣势,则这种不利条件也会继续加剧。

3、马太效应的内在机制

马太效应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选择机制支配的结果。在这种选择作用下,当一系列同类对象被选择时,有的经常被选择,有的不常被选择,这种频度不均匀的选择结果,实际上表征着对象之间个体特性方面的差异,其本身又可以反过来作为再次选择的依据。如果我们把对象受到一次选择看成一次成功,那么,这种成功的累积必然使得该对象具有突出的优势,从而引致新的成功。以科学论文而言,两篇同样水平的文章,一篇是新作者,另一篇是知名度较高的老作者。由于新作者缺乏“成功”的积累,其论文入选可能性很低,甚至决然没有,而反之老作者具有较多的“成功”积累,名气较大,论文发表可能性很大,“还要给他,并不断增加”,这样高产作者就逐渐出现,并形成一个核心群体。于是在信息生产的社会实践中,“强者”与“弱者”愈渐分明,乃至悬殊。论文(信息)的数量上便出现严重倾斜。

如前所述,由马太效应引起的信息富集分布表现为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核心趋势如高产作者群体的形成、期刊信息密度增大、高频词汇的确立等都是信息生产主体(行为者)的主动期望与采取实际步骤的结果。尽管高产作者有编辑出版部门的支持,期刊信息密度增大是编辑部的选择与追求的结果,但一般都是信息生产者努力造成的核心趋势,行为者的实践是主导因素。集中取向则不同,如一篇论文多次被引,一个网站被众多用户点击,某些图书频繁地被借阅,这种富集是社会选择和影响的结果。虽然与信息生产主体不能说无关,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信息生产者主动造成的,信息生产者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的效果是一致的,仅仅是累积的程度不一样。前者可能是相乘的累积,后者是相加的累积;前者是主动的选择,后者是被动的接受;前者称为自增生过程,后者倾向大变量分布过程。

二、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1、信息工作简单化

马太效应描述信息对象的优势和劣势过度积累,容易使信息工作者按简单的优劣进行信息的选择、评价、传播和利用,走入极端,使信息工作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求变革创新,按经验和简单的规则从事复杂多变的信息管理工作。

2、信息聚集与信息价值的评价误差

马太效应所形成的信息分布富集有时仅仅是表面的、外在的。例如一篇论文被引次数多并不一定表明它有较高的价值,一些有错误观点或有争议的论文也可能有较高的被引率。

3、信息聚集效应的统计误差

优势积累过程带有突发性和受统计学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价值失真。

4、信息聚集的研究过程的不足

核心信息源是马太效应优势积累的结果,由于其所含相关信息密度大,一直是信息服务机构选择和管理的重点对象。但如果过分注重核心信息源,就会忽略分布在其他信息源中有价值的信息。而核心信息源(如核心期刊)

本身有一个发育过程,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在某一方面的优势过度积累,高度专门化,其所含的信息就会越来越单一,这对部分用户可能有利,但它却会失去更多的用户。

5、限制信息创新

信息生产者的成长和数量无疑对信息的产生和分布具有较大影响,马太效应青睐名人、拒绝新人的习惯势力不利于新人成长,限制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产生及传播。

第二节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

一、洛特卡定律

1926年,在美国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供职的统计学家洛特卡经过大量统计和研究,在美国著名的学术刊物《华盛顿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名为“科学生产率的频率分布”的论文,旨在通过对发表论著的统计来探明科技工作者的生产能力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这篇论文发表后并未引起多大反响,直到1949年这一研究成果才引起学术界关注,并誉之为“洛特卡定律”。

1、洛特卡定律的研究方法

洛特卡选择美国《化学文摘》和德国奥尔巴赫《物理学史一览表》为数据源研究科技工作的论著数量分布。他统计分析了《化学文摘》1907~1916年10年累积索引中的部分作者,即姓氏以字母A和B开头的6 891位作者。分别列出发表过1篇、2篇,一直到346篇论文的人数。《物理学史一览表》包括了1900年前物理学领域内出现的1 325位物理学家及其论著,取其全部数据进行统计(数据表略)。

二、普赖斯定律

受洛特卡定律的启示,普赖斯提出了核心生产者分布的“平方根定律”,即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系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那些人”无疑是核心或高产作者。

第三节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一、布拉德福定律

英国著名文献信息学家布拉德福发现,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相关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具有明显的集中与分散规律。他在长期的观察和统计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名的“布拉德福分散定律”(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简称为布拉德福定律或布氏定律:“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a∶a2的关系(a>1)。”

二、齐夫定律

如果将一篇较长文章(约5 000字以上)中每个词按其出现频次递减排列起来(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出现频次最高的为1级,其次为2级……这样一直到D级,如果用f表示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用r表示词的等级序号,则有:Fr=c 式中c为常数。上式称为齐夫定律

第四节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

一、指数增长律

普赖斯曲线

早在1944年,F.赖德就对美国大学图书馆藏书作了调查统计,他以丰富的数据证明,全美主要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平均每16年递增1倍。例如,耶鲁大学图书馆在18世纪初的藏书量为1000 册,如果每16年递增1倍,到1938年其藏书量应该增加到260万册,经调查,这一理论估值与实际藏书量十分接近。继赖德之后,普赖斯对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进行了深研

究。在《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一书中,他统计了期刊增长的情况:1665年在法国创办了第

一本期刊,随后,1750年增加至10种,1800年增至100种,1850年为1 000种,1900年为10 000种,目前已近10万种,几乎是每50年增加10倍。其次,根据《化学文摘》、《生物学文摘》、《科学文摘》近几十年的数据,也可发现同样的增长趋势。如果我们以文献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把各不同年代的文献量在坐标图上逐点描绘出来,然后以一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则可十分近似地表征文献随时间增长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普赖斯曲线。

二、逐渐过时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价值会逐渐衰减乃至失效。

三、文献老化

1、文化老化的四种情形

(1)文献中所含信息仍有用,但现在已经被包含在更新的其他论著中;

(2)文献中信息仍旧有用,但现在正处于一个人们对其兴趣下降的学科;

(3)文献中的信息仍旧有用,但为后来的著作所超越;

(4)信息不再有用。

2、文献半衰期:是指某学科领域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3、文献信息老化的影响

(1)文献增长

(2)学科差异

(3)学科发展阶段的差异

(4)信息环境和需求

第四章信息获取

【本节考点】

1、信息源的类型

2、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3、信息评价的方法

4、信息的经济性评价指标

5、信息的综合评价指标

【本节重难点】

1、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2、信息的经济性评价指标

3、信息的综合评价指标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相关名词解释概念

1、5W1H:是指任何信息都包含六个要素:内容(what)、原因(why)、时间(when)、地点(where)、人(who)、方法

途径状况(how)

2、记录型信息源:是指由传统介质和各种现代介质记录和存贮的知识信息。

3、实物信息源:是由实物携带和存贮的知识信息。

4、智力型信息源:主要指由人脑存贮的知识信息,包括人们掌握的各类知识、诀窍、技能和经验。难以用语言

和文字记录和表达的那部分称为“隐性知识”。

5、零次信息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

6、零次信息:是人们通过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是信息客体的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的结果。

7、一次信息:是指在科研、生产、经营、文化及其他各类活动中生产的原始信息。

8、二次信息:是对一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信息。

9、三次信息:是在一、二次信息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而产生的信息。

10、直接评价法:就是按照有价值的信息应当具备的一般条件或标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信息源的价值给予评

分评价。

11、间接评价法:以信息表的方式调查用户对信息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然后由信息工作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和对比,对信息源的价值作出评价。

二、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具备及时性、准确性、综合性、获取简易性、经济性等特征,具体包括:

1、能够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依据

2、信息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

3、信息的可依赖度高

4、信息具有综合性

5、信息容易获取

6、信息的费用与目标吻合

三、信息准确度的比较评价

(一)交叉检验的信息准确度评价

1、从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同一性质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

2、定期地、系统地搜集信息,调查过去同种信息是否出现并和新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3、从多种信息源搜集、分析同种信息和相关信息,与切题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二)信息六要素信息准确度评价

1、信息六要素的内容(“5W1H”)

(1)内容(What)

(2)原因(Why)

(3)时间(When)

(4)地点(Where)

(5)人(Who)

(6)方法、途径、状况(How)

2、信息六要素的评价步骤

(1)把信息分成六个要素,按要素分成不同的组;

(2)分析各组中有无共同点,把具有共同点的信息抽出来;

(3)只用被抽出来的、具有共同点的信息要素构成信息形态;

(4)把组成信息形态的要素分别同原信息进行比较;

(5)根据比较结果,对于被认为最有共同点的原信息作进一步调查检验,分析它与其他信息的相关程度、相关的交接点等。

3、零次信息对经济活动和科技活动的作用

(1)科技日新月异,新的知识和信息常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以零次信息的形式传播,获取零次信息可以补充记录信息和正规渠道的不足。

(2)如果组织机构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工作者水平低,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者信息渠道不畅,也可以通过捕捉零次信息加以弥补。

(3)在市场环境中,零次信息占有较大比例,它反映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状态的变化,是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依据。

(4)在现代咨询服务中,零次具有特殊的意义,用户的需求通过零次信息反映出来,咨询服务人员所提供的知识经验正是他们携带的零次信息。

(5)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零次信息的传递超越了时空限制,传播量、速度和影响面越来越大。

四、信息的经济性评价指标

1、所需信息存在率的评价

2、所需信息适合率的评价

3、所需信息可靠性的评价

第三节信息获取的途径

一、信息获取的效率指标

二、信息搜集的原则

(一)针对性

(二)系统性

(三)预见性

(四)科学性

(五)计划性

三、信息搜集的方法与途径

1、采购

2、调查

3、交换

4、索取

5、检索

第五章信息组织

【本章考点】

1、信息组织的概念与内容

2、信息组织的类型与特征

3、信息组织的原则

【知识点详细讲解】

第一节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

一、信息组织的概念与内容

1、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2、信息组织的基本内容包括:

(1)信息选择:就是从采集到的、处于无序状态的信息流中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剔除无用的信息。

(2)信息分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语义、语用和语法上对选择过的信息内、外表特征进行细化、挖掘、加工整理并归类的信息活动。

(3)信息描述与揭示:亦称信息资源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4)信息存贮:是将经过加工整理序化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与顺序存贮在特定的载体中的一种信息活动。

二、信息组织的特征

1、信息组织的渗透性:是指信息组织存在于各种信息揭示、存贮和检索活动之中。

2、信息组织的依附性:是指信息组织无法独立存在,它要以信息的识别、揭示等活动为前提。

3、信息组织的增效性:是指信息组织可以增加信息传播、检索、利用的效率,是其他信息加工活动和利用信息的保障。

三、信息组织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目的性原则

(四)现代化原则

第二节信息的描述与揭示

1、元数据:是专门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也是描述和组织信息资源、发现信息资源的语言和工具。

2、元数据的作用

(1)识别:确认并对要进行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个别化描述,使用户能识别被组织的资源对象

(2)定位:提供信息资源的信息,以便用户访问时使用。

(3)检索:通过在描述数据中提供检索点,便于用户对资源的检索和利用。

(4)选择:通过记录信息资源的特征,诸如主题、作者、类型、物理形式、层次和日期等,供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进行判断,决定是否使用该资源。

3、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挖掘知识关联,最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或知识的过程或行为。

4、知识地图:用图标来标示出知识生产和创造过程中的关键数据之间的联系与结构,实现知识的有序化。

5、知识表示: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表示出来,以便人们识别和理解知识。

第三节信息组织的技术与方法

一、文献型信息组织方法

1、分类组织法:是根据文献所反映的内容性质、形式体裁和用户用途,分门别类地系统组织文献的一种方法。

2、主题组织法:也称词汇控制组织法,是以语言为基础,用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来揭示文献内容的一种方法。

3、引用组织法:即利用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的规律组织信息的方法。

4、文献型信息的宏观组织:把文献信息看作一个特定的整体,从大量的统计资料分析综合,来寻求文献信息的

概率分布和利用规律的科学组织方法。

二、网络信息组织技术与方法

1、网络信息组织的特点

(1)信息组织的对象从各种类型的数据发展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信息链,甚至知识;(2)信息组织的范围从文献内外部特征深入到信息单元、知识单元;

(3)信息组织的结果从静态的文本格式发展到动态的多模式的链接;

(4)信息组织的形式从数据结构发展到知识表示,即要求信息组织的透明化、易用性;

(5)信息组织的技术从手工单一发展到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即要求信息组织的标准化、兼容化。

2、网络信息组织的方法

(1)文件方式:优点是简单方便,是存贮非结构化信息的天然单位。缺点是难以平衡网络负载与文件数量的关系,对结构化信息组织显得软弱无力,文件本身可看作信息单元,需要作为对象来处理。

(2)数据库方式:是将所有已获得的网络信息资源加以固定的记录格式存贮,用户通过关键词及其组配查询,找到所需的信息线索,并通过信息线索直接连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3)主题树方式:就是将信息资源按照某种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结构,分门别类地逐层加以组织,用户通过浏览的方式逐层加以选择,层层遍历,直到找到所需线索并找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优点在于简单易用,按照一定的范畴分类,目的性强,查准率高,采用树形目录结构组织信息资源,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严密的系统性。缺点在于必须事先建立完整的范畴体系,要保证主题树的结构清晰性和资源可用性。

(4)超媒体方式:是超文本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使人们可以在高度链接的网络结构中自由航行。

第六章信息检索

【本章考点】

1、信息检索的发展历程

2、信息检索的程序

【知识点详细讲解】

第一节信息检索的沿革与发展

一、信息检索的涵义

(一)信息检索的概念

1、穆尔斯的定义

1950年,穆尔斯(Calvin N.Mooers)首次提出了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概念。他认为可以把信息检索看作是“一种时间性的通讯形式”,即通过信息检索得到了一些文献资料,从而使得著者与读者(信息检索的用户)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通讯。

2、其他学者的定义

俄罗斯的切尔内(чернъIǔ)、英国的维克利(Vickery)、美国的兰卡斯特(Lancaster)从信息查找的角度来定义,认为信息检索是从信息集合中查找出含有用户所需信息的过程。

3、本书的定义

我们认为信息检索是根据特定的需求,运用某种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从大量文献中查出所需的资料或信息的过程。

(二)信息检索系统

将满足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而建立的、存贮经过加工了的信息集合,拥有特定的存贮、检索与传送的技术装备,提供一定存贮与检索方法及检索服务功能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服务实体(包括人和检索工作单位),统称为信息检索系统(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简称IRS)。

二、信息检索的特性

1、信息检索的相关性:是指信息检索时规定的一篇正文与表示信息提问的另一篇正文的符合程度。

2、信息检索的不确定性:不直接处理原始信息和原始用户需求,它提供的只是信息表示和查询表示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标引和检索词选用的准确度问题。

3、信息检索的逻辑性

三、信息检索的发展历程

1、手工信息检索阶段

2、机械信息检索阶段

3、计算机信息检索阶段

四、信息检索的模型

1、布尔逻辑检索模型:是一种比较成熟、较为流行的检索技术,其基础是逻辑运算。

2、概率检索模型:建立在相关性理论基础上,当文件相关概率递减原则排列时可以获得最大的检索性能。

3、向量空间检索模型:将文献和查询用向量来表示,将文献与查询的匹配问题转化为关于向量空间的计算问题。

4、模糊检索模型:它是建立在模糊集合论、模糊逻辑及可能性理论基础上来处理各种不确定性的一类模型。

第二节信息检索的职能与程序

一、信息检索语言的职能

二、信息检索策略

三、信息检索效率的评价

(一)理想检索

信息检索系统从理论上讲,应检索出与需要查找的内容有关的所有信息,同时过滤掉所有的非相关信息。这种状态称为“理想检索”。但事实上,理想检索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有必要对检索效率进行评价。

(二)检索效率

1、检索效率的概念

检索效率是指全、准、快、便、省(检全率、检准率、检索速度、检索方便性、检索成本与效益),最主要的是全和准。所以,在评价信息检索效率过程中,主要通过检全率、检准率、漏检率和误检率四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其中重点是检全率和检准率。

2、检全率和检准率

检全率、检准率与我们在第4章介绍的采全率、采准率是一致的,只是特别针对信息检索系统而已。

3、漏检率和误检率

漏检率为检出的相关信息量与检索系统中全部相关信息量之比,误检率为检出的无关信息量与检出的全部信息量之比。

4、检全率与检准率的互逆相关曲线

英国学者克列维尔顿(C.W.Cleverdon)发现信息检索系统中检全率与检准率相互之间呈现如图6-2所示的曲线关系,该曲线被称为检全率与检准率的互逆相关曲线

四、信息检索的程序

1、分析研究信息检索课题

2、选择信息检索工具

3、确定信息检索方法

4、掌握获取原始信息的线索

5、获取原始信息

第三节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引言

一、手工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二、机械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三、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第七章信息服务

【本章考点】

1、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2、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内容

3、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评价

【本节重难点】

1、信息服务的原则

2、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意义

【知识点详细讲解】

第一节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一、信息服务的含义及内容

信息服务的内涵:

(一)从信息服务的内容上看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信息都是信息服务的原材料,而人类需求的各类信息也都是信息提供的对象。(二)从信息服务的形式上看

既有主动的信息提供,又有被动的信息索取;既有多向信息发布,又有单向信息传递。

(三)从信息服务的载体来看

既有传统的印刷文献型载体,又有新型的电子载体和网络载体。

(四)从信息提供的渠道来看

既有正规渠道,又有非正规渠道;既有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又有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渠道。

(五)从信息提供主体来看

既有专职信息服务机构和专职信息工作者,又有非专业信息机构和非专职信息工作者。

(六)从信息服务的层次和深度来看

既有传统意义上的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服务,更有直接帮助解决问题的知识型服务。

二、信息服务的原则

信息服务活动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满足特定用户在特定时间的特定需求是信息服务的基本出发点。

(二)及时性原则

信息具有时效性,即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才能发挥其效用。一般是在用户作出决策和选择需求信息之前。(三)易用性原则

实践表明,用户利用信息受到可获得性和易用性的影响。因此,信息服务机构应为用户获取利用信息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

(四)成本/效益原则

信息服务既要讲求社会效益,又要讲求经济效益。

三、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内容

一、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的内容,同时也对科学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实践意义

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研究将对信息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可以达到下述目的:

1、调查和研究用户及其信息需求是信息机构开展服务工作的依据,是提供优化信息服务的条件。

2、调查和研究信息用户及其需求是设计和建立新的信息机构或信息系统的基本依据。

通常采用两种办法将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情况反映到信息系统或信息机构的设计和建立中去:一是让用户直接参加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立工作,二是以各种方法调查和搜集有关用户及其需求的情况。

3、调查和研究用户及其信息需求,可以争取更多的用户更全面地利用信息服务,扩大信息机构的服务对象和范围。

4、调查和研究用户及其信息需求,有助于发挥信息交流的非正规渠道传递信息的效能。

二、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任务与内容

(一)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研究的两项基本任务

1、调查掌握该信息机构或系统所服务的和可以提供服务的用户结构的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2、研究各类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

(二)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主要内容

1、用户构成及分类研究

大工15春《SQL数据库课程设计》模板及要求(最新)

大工15春《SQL数据库课程设计》模板及要求网络教育学院 《SQL数据库课程设计》 题目:XX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学习中心: 专业: 年级:年春/秋季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SQL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 《SQL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纽带和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该课程设计要求如下:1.要求学生以SQL Server 2008或其他版本为后台数据库,以VB、VC 或其他开发工具作为前台开发工具,围绕自己选定的某一个具体的系统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例如《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书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其课程设计具体内容包括项目概况、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等,详见课程离线作业中上传的《SQL数据库课程设计模板》。 注意:禁止撰写《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2.要求学生必须按照《SQL数据库课程设计模板》提供的格式和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完成课程设计模板提供的全部课程设计内容,字数要求达到3000字以上。 3.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参考辅导教师在导学资料中上传的

文献资料,有问题可通过课程论坛答疑。 4.2015年春季学期学生提交本课程设计形式及截止时间 学生需要以WORD附件形式(附件的大小限制在10M以内)将完成的课程设计以"离线作业"形式上传至课程平台中的"离线作业"模块,通过选择已完成的课程设计,点"上交"即可,如下图所示。 截止时间:2015年9月1日。在此之前,学生可随时提交课程设计,如需修改,可直接上传新文件,平台会自动覆盖原有文件。 5.课程设计批阅 老师会在离线作业关闭后集中批阅课程设计,在离线作业截止时间前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批阅。 注意: 本课程设计应该独立完成,不准抄袭他人或者请人代做,如有雷同作业,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 整版

HUNAN CITY UNIVERSITY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宿舍管理信息系统姓名: 学号: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指导教师:

20年 12月1日 目录 引言3 一、人员分配 4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4 三、课程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 1.1应用背景 5 1.2需求分析目标5 1.3系统设计概要5 1.4软件处理对象 6 1.5系统可行性分析6 1.6系统设计目标及意义7 1.7系统业务流程及具体功能 7

1.8.1数据流程图8 2.系统的数据字典11 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13 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5 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18 6.数据库实施 18 7.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8 7.1 解决问题方法 19 7.2 系统维护 19 7.3 数据库性能评价 19 四、课程设计心得. 20参考文献 20 引言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好多学校还停留在宿舍管理人员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手工记录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来说还勉强能够接受,但对于学生信息量比较庞大,需要记录存档的数据比较多的高校来说,人工记录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查找某条记录时,由于数据量庞大,还只能靠人工去一条一条的查找,这样不但麻烦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效率也比较低。当今社会是飞速进步的世界,原始的记录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计算机化管理正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信息世界永远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种技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取代旧技术。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占着主流地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得到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针对如此,设计了一套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做的尽量人性化,使用者会感到操作非常方便,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去。由于数据库存储容量相当大,而且比较稳定,适合较长时间的保存,也不容易丢失。这无疑是为信息存储量比较大的学校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本系统具有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优点,而且具备修改功能,能够快速的查询学校所需的住宿信息。 面对当前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经过实地调研之后,对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做了一个详细的概述。

(完整版)8255练习题及答案

8255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8255A端口C按位置位复位控制字的_________位用来指定要置位或复位的端口C1的具体位置。 答案:D3、D2和D1 2、8255A端口C按位置位复位控制字中的________位决定对端口C的某一位置位或复位。答案:D0 3、8255A端口A工作在方式2时,使用端口C的________作为与CPU和外部设备的联络信号。 答案:PC7~PC3 4、8255A的每个端口的数据寄存器的长度为____位。 答案:8 5、Intel 8255A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口芯片。 答案:可编程的通用并行输入输出 6、了般I/O接口的编址方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式。 答案:I/O接口单独编,与存储器统一编址 7、8255A的端口C按位置位复位控制字的_________位用来指定置位或复位的端口C的具体位置. 答案:D3,D2和D1 8、8255A的端口C按位置位复位控制字中的________位决定对端口C的某一位置位或复位。答案:D0 9、8255A的端口A工作在方式2时,使用端口C的_________作为与CPU和外部设备的联络信号。 答案:PC7~PC3 10、8255A与CPU连接时,地址线一般与CPU的地址总线的_________连接。 答案:A0和Al 11、8255A控制字的最高位D7=_________时,表示该控制字为方式控制字。 答案:1 12、8255A的端口A的工作方式是由方式控制字的____位决定。 答案:D6和D5 13、8255A的端口B的工作方式由方式控制字的________位决定。 答案:D2 14、8255A的端口C的按位置位复位功能是由控制字中的D7=______来决定的。 答案:0 15、8255A内部具有_____个输入输出接口。 答案:3 16、8255A内部具有_______个输入输出端口。 答案:3 17、8255A的三个端口中只有端口____没有输入锁存功能。 答案:C 18、Intel8255A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接口芯片。 答案:可编程的通用并行输入输出 19、8255A与CPU连接时,地址线一般与CPU的地址总线的__________连接。

基于FPGA的喷墨打印机控制系统

基于FPGA的喷墨打印机控制系统 发表时间:2016-04-29T16:05:40.400Z 来源:《电力设备》2015年第11期供稿作者:陈广接 [导读] 皇剑数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本文重点分析了FPGA的喷墨打印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要点,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皇剑数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1705)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FPGA的喷墨打印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要点,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FPGA;喷墨打印机系统;原理;设计 一、前言 喷墨打印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打印技术,从体积上、可操作性方面、控制噪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是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打印技术。 二、喷墨印刷技术的原理 喷墨印刷控制墨滴沉积,将微小的墨滴喷射到承印材料上,通过密度与颜色的变化,最后成像,形成印刷制品。喷墨印刷技术是以设定的速度喷射油墨到承印物上,喷嘴的直径为 40um 左右,油墨与承印物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图像。而成像的质量与多个方面的因素是相关的,如干燥速度、分辨率、印刷密度等,要求油墨中的溶剂可以快速的渗透进承印物,油墨中的燃料能迅速的固定在承印物的表面。为了确保良好的成像质量,一般的喷墨印刷系统都必须使用专配的承印材料和油墨。由于喷墨印刷技术成像的速度快,墨滴每秒产生的速度范围非常广,可以从几千滴到几十万滴的范围变化,但是其打印的质量还取决于扫描的机构。如采用独立喷头往返动作成像的速度慢,但在大幅面成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论文研究的喷墨印刷技术的原理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连续式喷墨和间歇式喷墨,以下做简要的分析。 1、连续式喷墨原理 顾名思义,连续式喷墨就是在印刷过程中,持续性的喷射墨滴,然后分流,在承印物上显示出相应的图像,而非图文部分则在喷墨时喷射方向偏转。在压力的作用下,液体油墨由喷嘴喷出,产生连续性的墨流,墨流会被分流,成为若干个单元墨滴,墨滴上有静电,附着于承印物上,显示出相应的图像信息。系统主机控制器接受原稿信息,然后主机控制喷墨和承印驱动器。喷墨控制器将连续性的墨流分离成单元式的墨滴,由于喷嘴处设置了充电电极,能够感应墨滴,使单个墨滴根据图文信息变化带有静电,墨滴在偏转电极的作用下,高速冲击承印物成像。 2、间歇式喷墨印刷原理 间歇式喷墨印刷也称为随机喷墨或按需喷墨,墨滴从喷嘴喷出,根据图文信号迅速冲击承印物,墨滴在有需要时附着在承印物上,间歇式喷墨主要有两种技术,分别是压电式和热喷式,以下做简要的分析。 (1)压电喷墨技术:压电式喷墨技术是通过晶体振动作用形成墨滴,压电晶体有脉冲作用,给油墨施加了压力,形成了墨滴,墨滴的冲击速度快,由于墨滴上没有施加静电,可以直接冲击承印物,形成图像。图文信号可以控制压电晶体的振动作用,从而控制喷嘴挤压墨滴,然后成像。 (2)热喷墨技术:热喷墨技术在间歇式喷墨技术中应用最为常见,油墨受到热脉冲的作用,形成墨滴。墨水腔中有加热装置,打印头的油墨经过加热由喷孔喷出,受图文信号的电流作用,油墨受热直接形成气泡,由喷嘴喷出,直接作用于承印物成像。一次喷射完成之后,加热装置停止工作,冷却后油墨由恢复为液态,墨水腔重新储存油墨,达到重复利用的效果。 三、喷墨打印控制系统设计 系统总体框图如图 1 所示,主要包括 SDRAM 模块、RJ45 网口通信模块、FPGA 核心模块、墨滴观测闪频灯驱动模块、RS485 通信模块、SPI 通信模块、模数转换模块、供墨系统与开关量控制模块。 1、SDRAM 模块 SDRAM 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 FPGA 读写 MT48LC32M16A2 芯片来缓存和校验待打印图片数据。 SDRAM 需要正确的上电逻辑和模式设置来进入期望的工作模式。访问特定的逻辑单元必须先激活相应的存储块,并锁定对应的行列地址。另外,必须有定时的刷新逻辑保持数据不丢失,SDRAM有多种操作模式,由引脚CS#、RAS#、CAS #、WE #和地址信号的不同状态来决定,SDRAM 控制器必须为 SDRAM 提供满足时序要求的这些控制信号,以准确地控制 SDRAM 的各种不同操作。 2、RJ45 网口通信模块 RJ45 网口通信模块采用W5100作为控制芯片,主要功能是传输脉冲波形数据、二通电磁阀控制指令、打印相关参数、待打印图像数据等信息。设计中采用 TCP/IP 协议,并设置本地 IP 地址为192.168.3.114,设置接收存储器配置寄存器 RMSR 为 0x55,发送存储器配置寄存器TMSR为0x55,即W5100一次最多可接收或发送2KB数据;具体调试中发现网口的25MHz 晶振不起振,原因有:网口芯片

SQL数据库课程设计,火车票

SQL上机实验项目设计列车信息查询数据库 学号:24110121 姓名:王若龙

1、实验项目名称:数据模型的建立过程与方法 2、实验项目编号:ab0822420305 3、实验性质:必做 4、实验类型:设计 5、实验目的:熟练掌握数据模型的设计、建立的过程与方法。 6、实验内容: 设计一个数据库,实现列车车次信息和车站信息的基本管理,为列车运行时刻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与统计等功能提供数据库支撑。 要求: (1)设计该数据库E-R图 (2)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并规范化 (3)用SQL语句定义并建立数据库表结构 (4)提供以下SQL语句,并加以说明。 查询某车站火车到站出站信息。 查询某列火车沿途经过站点信息 查询从某站点上车,到达某站点,共有哪些列车可供乘坐。 统计某段时间经过某站点的列车共有多少。

(1)设计E-R 图 (2)将E-R 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并规范化 车站信息(车站号,车站名) 列车信息(车次,始发站,终点站,出发时间,到达时间) 乘务人员(车次,姓名,职务) 经由信息(车次,车站名,到站时间,出站时间) (3)用SQL 语句定义并建立数据库表结构 车站信息表(station ),采用命令行创建方式。 字段名 代码 类型 约束 车站号 sno char (5) 主键 车站名 sname char (20) 列车信息表(train ),采用命令行创建方式。 字段名 代码 类型 约束 车次 tno char (5) 主键 始发站 sf char(20) Not null 终点站 zd char(20) Not null 出发时间 cf time 到达时间 dd time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HUNAN CITY UNIVERSITY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宿舍管理信息系统 姓名: 学号: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指导教师: 20年 12月1日 目录 引言 3 一、人员分配 4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4 三、课程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 1.1应用背景 5 1.2需求分析目标5 1.3系统设计概要 5 1.4软件处理对象 6 1.5系统可行性分析 6 1.6系统设计目标及意义7

1.7系统业务流程及具体功能 7 8 2.系统的数据字典11 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13 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5 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18 6.数据库实施 18 7.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8 7.1 解决问题方法 19 7.2 系统维护 19 7.3 数据库性能评价 19 四、课程设计心得. 20 参考文献 20 引言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好多学校还停留在宿舍管理人员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手工记录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来说还勉强可以接受,但对于学生信息量比较庞大,需要记录存档的数据比较多的高校来说,人工记录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查找某条记录时,由于数据量庞大,还只能靠人工去一条一条的查找,这样不但麻烦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效率也比较低。当今社会是飞速进步的世界,原始的记录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计算机化管理正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信息世界永远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种技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取代旧技术。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占着主流地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得到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针对如此,设计了一套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做的尽量人性化,使用者会感到操作非常方便,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去。由于数据库存储容量相当大,而且比较稳定,适合较长时间的保存,也不容易丢失。这无疑是为信息存储量比较大的学校提供了

8255控制打印机完整版

一、设计基本原理说明及系统资源分配 1. 工作原理说明 本次设计采用8255A工作方式0,其A口充当打印机数据线,C口的PC0接打印机选通信号线,C口的PC4接打印机“忙”线BUSY,B口不用,8255A的初始化可以通过74LS138译码器来实现。为了用键盘来设定打印容,可以先定义一个数据段,然后调用DOS的1号功能完成数据存储。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CPU现将打印容依次送到8255A,然后再送到打印机打印,数据全部传送并打印完毕后退出程序。 2. 资源分配 ⑴A端口作为传输字符的通道,工作于方式0,输出方式。 ⑵B端口不用。 ⑶C口的PC0接打印机选通信号线,PC4接打印机“忙”线BUSY。 ⑷设CPU为8086,8255A的端口地址为: A端口: 00D0H C端口: 00D4H B端口: 00D2H 控制口:00D6H

二、程序流程图 三、设计方案 采用查询方式传输数据实现对打印机控制:(自定义打印字符串)参考程序: PRT_DATA EQU 5FFFH

PRT_STRO EQU P1.5 PRT_BUSY EQU P1.7 ORG 0000H LJMP START ORG 0040H START: MOV SP,#60H SETB PRT_STRO SETB PRT_BUSY MOV DPTR,#PRT_TAB MOV R0, #00H PR_STR: MOV A, R0 MOVC A,A+DPTR CJNE A,#0FFH,PRINT SJMP $ PRINT: LCALL PRT_CHAR INC R0 AJMP PR_STR PRT_CHAR: PUSH PSW PUSH DPH PUSH DPL

打印机是各种计算机系统的主要输出设备

第十章打印机 打印机是各种计算机系统的主要输出设备,它将计算机输出的信息以单色和彩色的字符、汉字、表格、图象等形式印刷在纸上。 目前的打印机可以分为击打式和非击打式两大类。击打式打印机可分为字模式打印机和针式打印机,针式打印机是利用打印钢针撞击色带和纸打印出点阵组成的字符和图形。非击打式打印机的印字是利用各种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印刷字符和图形。非击打式打印机按照其打字原理分为喷墨式、激光式、热传递式、发光二极管式、液晶式、荧光式、磁式、离子式等等。 10.1 喷墨打印机 印字技术是利用一个压纸卷筒和输纸进给系统,当纸通过喷墨头时,让墨水通过细喷嘴,在强电场作用下以高速墨水束喷到纸上,形成点阵组成的字符和图形。 特点:结构简单、工作噪音低、设备体积小,价格便宜。 10.1.1 喷墨打印机的分类 按颜色:分彩色和单色 按幅面:分为A3、A4和大幅面,常用的是A4 按文字:分为汉字和西文打印机 按用途:分为台式和便携式 按精度:即按分辨率来分: 10.1.2 喷墨打印机的特征 优点:(1)具有高分辨率 (2)噪音低 (3)印字机构可动部件少,可靠性高 (4)印字速度快 (5)整机功耗低,成本低 (6)容易实现彩色印字,印字质量高 (7)印字头无磨损或很少存在磨损现象 (8)可实现大幅面印字输出 (9)整机设备规模小,占用空间小。 缺点: (1)不具备拷贝能力 (2)打印质量与打印速度有关,墨滴喷到纸面上有浸润现象。 10.1.3 喷墨打印机的适用范围 应用范围很大 10.1.4 喷墨打印机的印字原理 属于了解内容

10.1.5 喷墨打印机的消耗品 对所用的墨水和打印纸都有严格的规格要求。尤其是墨水,不能随意更换不同规格的墨水。 10.1.6 喷墨打印机的安装与使用 安装包括打印机与计算机相连,打印机与电源相连,墨盒的安装。 注意非USB接口,打印机与计算机相连,打印机与电源相连时要确认打印机和计算机都已关闭。 10.1.7 喷墨打印机的日常维护和常见故障处理 1.正确使用 (1)正确的操作方式 (2)选用质量较好的打印纸 (3)打印纸的正确使用 (4)正确设置打印纸张幅面 (5)正确调整纸介质调整杆和纸张厚度调整杆的位置 (6)打印墨水的选择及正确使用 (7)不得随便拆卸墨盒 (8)必须确认打印机有一个稳固的工作平台,不要在打印机顶端放置任何物品。 (9)确保使用环境清洁 (10)墨盒未使用完,最好不要取下,以免造成墨水浪费或打印机对墨水的计量失误。 (11)关机前,让打印机回到初试位置 (12)部分打印机在初始位置时处于机械锁定。注意不要强行用力移动打印头,否则将造成造成打印机机械部分的损坏 (13)换墨盒时一定要按照操作手册中的步骤进行,特别注意要在电源打开的状态下进行上述操作。2.打印头清洗及更换墨盒的方法 在清洗打印头和更换墨盒前,应确认“暂停”灯处于亮的状态。 在清洗打印头和更换墨盒后的充墨过程中,“暂停”灯不再闪烁,在此过程中不能关机或重新启动打印机。 在对打印质量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为节省墨水,可以选择“省墨”方式打印 3.喷墨打印机的降耗措施 (1)减少纸张的浪费 大多数纸张都可以两面打印,但并非两面都具有相同的打印效果,打印时要注意观察。普通纸要打印在光面。 对半透明胶片应打印在毛面。 使用吸墨并非很好的纸打印时,或打印页上有许多图形导致纸上墨水稠密而潮湿时,要注意将打印好的纸张及时移走,分开凉干,待干后再收叠。 打印纸不能过薄、过厚、残缺、皱折或潮湿。 (2)选择最合适的纸张 (3)避免墨水干涸,喷泉头堵塞 喷墨打印机的墨水消耗一般要占打印成本的大半,打印中减少墨水用量,杜绝墨水的浪费很重要。而规范操作,避免墨水干涸、喷头堵塞是其中关键。 如果打印时发现打印效果模糊、有条纹、残缺,不要轻易更换墨盒,因为这些现象有时是由于喷墨头堵塞造成的,这时启动打印机上的清洗功能,清洗后再作决定。 在装墨盒时,切不要将不同颜色墨盒的位置装错。 (4)减少喷墨比例 1)进行纯黑白打印,就应使用黑色墨盒 2)在打印图表时,将填入的图案设置为彩色图案来代替固定彩色 3)使用较浅的色彩或较多的空白;

Sql_server数据库课程设计_图书馆管理系统

序言 (1)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E-R 图 (2)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功能实现示意图 (3) 三、图书馆管理系统功能图例 (4) 3.1 读者借阅图书 (4) 3.2 读者归还图书 (4) 3.3 读者续借图书 (5) 3.4 读者查询借阅图书情况 (5) 3.5 读者检索图书信息 (6) 四、图书馆管理系统附加功能 (7) 4.1 往学生表中插入列"系部",其值等于学号中代表系部的位的 值,再插入列"专业号",其值等于学号中代表专业的位的值 . 7 4.2 查询每个学生对书本的借阅数量 (9) 4.3 查询各个专业的学生借阅书本的数量 (11) 五、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库、数据表源代码.........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库"源代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表"源代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图书馆管理系统存储过程源代码.....................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读者借阅图书存储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读者还书存储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读者续借图书存储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 读者查询借阅图书情况存储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5 读者检索的图书信息存储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图书馆管理系统触发器源代码.........................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借书要求(书本没有库存,则无法进行借书操作)错误!未定 义书签。 7.2 借书要求(读者最多借阅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 续借次数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 读者还书信息插入RDeleted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喷墨打印机

4.4 喷墨打印机 喷墨打印机,顾名思义就是当纸通过喷头时,墨水通过细小的喷嘴,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将墨水高速地喷射到纸上,形成点阵字符或图像。 喷墨打印机是近年来发展得最快的一个机种。也是市场上所有打印机种类中使用率和普及率最高的一种,它的优点比较突出,印字机构简单、可动部件少、工作噪声低、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印字头几乎无磨损现象,操作简单方便,还有价格低(价格低于或接近针式打印机),而印字质量高。 近似于激光打印机,使用专用纸张时可以打出和照片相媲美的图片等等。它不仅适用于办公自动化系统,如事务处理及文字处理领域,而且逐步向桌面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应用领域拓展。 喷墨打印机的打印质量比针式打印机要好得多,色调也愈加细腻,由于性价比的提高,喷墨打印机在办公中使用越来越多,并且喷墨打印也走进家庭,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喷墨打印机对打印纸张有一些特别的要求,且打印后的字迹遇水会褪色。 图2-15为目前较为常见的喷墨打印机。 图2-15喷墨打印机 4.4.1喷墨打印机的工作原理是: 打印机在联机状态中,通过接口接收计算机发送的打印控制命令,通过打印机(CPU)处理后将图文信息转换成打印数据信号,送往打印头控制与驱动电路,来操控打印头上的喷嘴孔,让喷嘴孔能够依照使用者需求,驱动喷嘴喷出定量的墨滴,通过字车往复运动,形成一行行字符,从而完成打印过程。 喷墨打印技术分为连续式和随机式两大类。早期的喷墨打印机以及目前的大幅面喷墨打印机采用连续式喷墨技术,目前,国内外市场流行的喷墨打印机大多采用随机式喷墨技术。这两种喷墨技术在原理上有很大差别。随机式又主要分为气泡式和压电式。佳能和惠普喷墨打印机采用的是气泡式,爱普生喷墨打印机则采用压电式。 (1)连续式喷墨打印机 连续式喷墨打印机的墨滴是连续喷射的。该类打印机以电荷控制式喷墨打印机为代表。电荷控制式喷墨打印机主要由喷墨头、充电电板、偏转电极、墨水供应与过滤系统(包括墨水泵、墨水槽、过滤器、收集槽、回收器管道等)以及相应的控制电路及电源所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2—16所示。

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设计论文

宁夏大学物理电气信息学院综合性实验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库应用 实验学期 2011 至 2012 学年第二学期学生所在系物理电气信息学院电气系 年级 09级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1)班 学生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实验成绩 任课教师制 2012 年 6 月 10 日

实验题目小型超市商品进销存管理系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组织和实施。 2、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SQL语言编辑能力,并能独立完成一般小系统的结构设计、调试运行等工作。 3、提高学生实践使用SQL语言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并能求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 本次实验主要选用数据库软件设计语言SQL Server 2008版本进行该系统设计。 三、实验内容 1、需求分析 本软件对超市的采购、销售、仓库、资金、帐务等实际运作流程均实现了动态的计算管理,使得超市经营者能够迅速的掌控该超市的实际运作状况、合理做出超市的战略决策。软件提供的商品入库流水账、商品销售流水账、商品台账、会计账及各种报表在提高超市工作效率、减少人为的差错、最大限度堵塞漏洞的基础上很好的减轻了采购、销售、仓库、财务等环节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全面体现了现代小中型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工作高效、环境轻松的氛围。并且本系统的开发,为超市的工作效率带来了一个质的飞跃,为此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系统的运行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许多繁杂的劳动; 第二,本系统的运行可以节省许多资源; 第三,本系统的运行可以大大的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第四,本系统可以使敏感文档更加安全,等等。 本产品的开发所需的设备在现有条件下,只需要少量的投入资金就可以实现。因此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2、数据库设计 (1)系统要求实现:基本资料、进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自动编制记帐凭证等管理功能。系统总设计图如下所示:

8086cpu 8255 打印机接口

与打印机接口 在某一8086cpu系统中接有一台打印机,8255A作为输出接口,工作在方式0下。编写一程序将缓冲区BUFF内的400H个字节的ASSC11码送打印机打印。 工作过程如下: 数据线D7~D0出现有效数据。 STB有效,通知打印机,接口给打印机一个数据,数据从数据线进入打印机。 BUSY有效,告诉接口,打印机正在打印数据。打印完毕,BUSY变为无效,表示打印结束 转步骤1 相关打印程序比较简单,过程如下: 1首先检测BUSY是否有效,是,则循环检测;否则执行第2步。 cpu写有效数据到A口,发STB(应上划线)信号,把A口数据输出给打印机。 A_PORT EQU 80H B_PORT EQU 82H C_PORT EQU 84H CTRL_PORT EQU 86H ....... MOV AL,10001010B OUT CTRL)PORT,AL MOV AL,00000001B OUT CTRL_PORT,AL MOV CX,400 MOV BX,OFFSET BUFF LOOP1:MOV DL,[BX] CALL PRINT_DATE INC BX LOOP LOOP1 ...... PRINT_DATA PROC PRINT1:IN AL,C_PORT TEST AL,00010000B JNZ PRINT1 MOV AL,DL OUT A_PORT,AL MOV AL,00000000B OUT CTRL_PORT,AL MOV AL,00000001B OUT CTRL_PORT,AL RET PRINT_DATA ENDP 可以看出,上述程序通过对C口的无条件读取方式,也就是测试打印机的状态线BUSY,实现把A口的数据有条件传输给打印机。 现有一个高精密晶体振荡电路,输出信号时脉冲波,频率为1MHz。要求利用8253做一个秒信号发生器,其输出接一个发光二级管,以0.5秒点亮、0.5秒熄灭的方法闪烁指示。设8253的通道地址为80H~86H(偶地址)。相关程序如下:MOV AL,00110101B OUT 86H,AL MOV AL,00 OUT 80H,AL MOV AL,10H OUT 80H,AL MOV AL,01110110B OUT 86H,AL MOV AL,0E8H OUT 82H,AL MOV AL,03H OUT 82H,AL ........ 计件系统。计件系统的功能就是记录脉冲的个数。一个脉冲代表一个事件,如交通道路检测系统中通过检测点的车辆,工业控制系统中流水线上的加工好的工件。要求在计件过程中,PC可以显示当前计数器的内容,当完成10000个工件记录后,系统发出1kHz信号推动喇叭发音,通知用户。 设8253地址为300H~306H,程序如下: MOV DX,306H MOV AL,01110111B OUT DX,AL MOV DX,302H MOV AL,00 OUT DX,AL MOV AL,10H OUT DX,AL MOV DX,306H MOV AL,00110000B OUT DX,AL MOV DX,300H MOV AL,10H OUT DX,AL MOV AL,27H OUT DX,AL GETDA T:CALL DELAY MOV DX,306H MOV AL.00110000B OUT DX,AL MOV DX,300H IN AL,DX MOV CL,AL IN AL,DX MOV CH,AL CALL DISPLAY CMP CX,0 JNZ GETDA T ....... 关于显示程序DISPLAY,入口参数是CX,他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把CX 中的二进制转化为十进制及ASSC11码,另一个功能就是把ASSC11码通过系统调用显示出来。延时程序DEPAY的作用是使cpu对CRT操作不要太频繁。

简单实用――喷墨打印机之色彩校正打印机校正

简单实用――喷墨打印机之色彩校正(二、打印机校正) 通常情况下,对于显示器的校正,即使不用硬件也有一定的办法,但对于打印机来说,一般人没什么好的办法对打印机进行全面的校正。因为对打印机来说,涉及到的面太多了,喷头、驱动程序、RIP软件、墨水、纸张等等,一个地方出错,色彩就不对了,对于色彩要求较高的客户来说,要想获得一种理想的色彩,难度就高了。在这种情况下,色彩管理也就应用而生了。 对于色彩管理,我想从下面的方面来说: 一、为什么需要色彩管理 二、哪些人需要色彩管理 三、怎么做色彩管理 四、怎么选择色彩管理设备 一、为什么需要色彩管理 我在和一些影像和图文输出公司的接触过程中,经常碰到被问这样那样的关于色彩的问题,归纳起来有4点:1、整个图像的某个颜色准确,但其他的不准确,或者偏差较大(影楼的肤色问题:肤色准确,但背景不准;或者红色准确,但绿色不准,等等)。2、打印出的图像偏灰,不透。3、都不准确。4、机器打出的颜色不稳定。 碰到这些问题确实够头痛的,经常是反复的打样,浪费不少纸张和墨水。有些人有些办法能解决部分的问题,如影楼的用户,因为他们的客户关注于肤色的问题,只要肤色准确了,对背景色的关注在其次,这种情况下,可以打张样片,然后对照显示器调整显卡或者调整GAMA值,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但对要求高的客户来说,就比较困难了,你可能需要单独调整背景色,工作量就增加了。还有,如果你的机器打印的颜色不稳定就更头痛了,碰到长期的客户,如果出现连续的图像输出,不能保证色彩的一致,的确不太能留住客户。 其实,出现这些问题,对打印机来说是正常的。打印机在出厂时都是调整到最佳的设置,线性,墨水和纸张的设置,可以打出很好的图像。但实际我们的生成过程中,墨水和纸张都发生了变化,但打印机驱动里的出厂设置却没有变化,打出的色彩当然不匹配了。可以这样来理解,打印机的喷头是根据数码文件里的010*********……这些二进制的数值来控制喷头出墨和不出墨,由于不同墨水的成色属性不一样,所以打印机添加了一些线性,在出墨过程中控制打印头在CMYK的值上进行微调。那现在我们使用了同样的微调,但墨水的属性不一样,所以成色也就不一样了。随着打印头的老化,有些喷嘴也会堵塞,这样也影想了颜色,就造成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偏色和不稳定。 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厂家是不会返厂来重修他们的打印机的(代价太高,还不如直接再买台打印机好了),但其实打印机还是好使的,我们可以借助于色彩管理来提高我们的打印质量,其实就相当于你又拥有了一台好的打印机。 打印机的偏色:打印机和数码相机、扫描仪、显示器,都有一个色域空间,而且是统一的标准,SRGB。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SRGB的标准,就谈不上色彩。但显示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的色域空间比打印机的色域空间广阔的多,使得很多在显示器上看到的色彩,在打印机上不能被复制,就造成了偏色。举个例子,同一个CMYK值,在显示器上是用电子枪模拟出的CMYK值,但在打印机中,这个CMYK值是用的打印机的喷头的出墨控制它的颜色。这两种颜色通过两个色域图中的位置来一一对应,但色域的不一样决定了不能很好的对应。在此情况下,国际色彩管理委员会制定了ICC规范,以LAB色域空间来作为一个中间的参照空间。如图:

SQLserver2008数据库课程设计范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报告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 12 月 22 日 一概述 1.1目的与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本上所有的具有一定数量数据的机构都开始使用计算机数据库来做管理。几乎所有学校也都已经在使用计算机管理数据的机制,大大减少了学校学生成绩管理的工作量。该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学生成绩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中要求包含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科基本信息,以及学生所学课程的考试成绩。要方便学生进行成绩查询,通过该课程设计,应该达到把数据库理论知识更加的巩固加深,加强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学以致用,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充分的结合起来。 1.2设计环境 ①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② Microsoft Visual C++ 6.0 二需求分析 2.1 系统功能要求设计 此系统实现如下系统功能: (1)使得学生的成绩管理工作更加清晰、条理化、自动化。 (2)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查询课程基本资料,学生所选课程成绩,修改用户密码等功能。容易地完成学生信息的查询操作。 (3) 设计人机友好界面,功能安排合理,操作使用方便,并且进一步考虑系统在安全性,完 整性,并发控制,备份和恢复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2 系统模块设计 成绩管理系统大体可以分成二大模块如,一是学生的基本信息模块,里面应该包含学生的各方面的基本信息;再者便是课程管理模块,在该模块中应该包含有对学生成绩信息的查询和处理,如平均成绩、最好成绩、最差成绩以及不及格学生的统计等功能模块;再其次还有教师、课程等相关信息的模块;可以得到系统流程图: 登陆失败 用户 验证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HUNAN CITY UNIVERSITY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宿舍管理信息系统 姓名: 学号: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指导教师: 20年 12月1日

目录 引言 3 一、人员分配 4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4 三、课程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 1.1应用背景 5 1.2需求分析目标5 1.3系统设计概要 5 1.4软件处理对象 6 1.5系统可行性分析 6 1.6系统设计目标及意义7 1.7系统业务流程及具体功能 7 1.8.1数据流程图8 2.系统的数据字典11 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13 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5 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18 6.数据库实施 18 7.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8 7.1 解决问题方法 19 7.2 系统维护 19 7.3 数据库性能评价 19 四、课程设计心得. 20参考文献 20

引言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好多学校还停留在宿舍管理人员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手工记录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来说还勉强可以接受,但对于学生信息量比较庞大,需要记录存档的数据比较多的高校来说,人工记录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查找某条记录时,由于数据量庞大,还只能靠人工去一条一条的查找,这样不但麻烦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效率也比较低。当今社会是飞速进步的世界,原始的记录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计算机化管理正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信息世界永远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种技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取代旧技术。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占着主流地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得到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针对如此,设计了一套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做的尽量人性化,使用者会感到操作非常方便,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去。由于数据库存储容量相当大,而且比较稳定,适合较长时间的保存,也不容易丢失。这无疑是为信息存储量比较大的学校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本系统具有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并且具备修改功能,能够快速的查询学校所需的住宿信息。 面对目前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之后,对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做了一个详细的概述。

喷墨打印机色彩 校准

喷墨打印机色彩校准 照片在显示器上显示时明亮娇艳,但是打印出来的照片却黯淡无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怎样才能让照片不再“黯然失色”呢? 打印出来的照片不是偏红就是偏黄,每次都收获一大堆报废照片。明明拍摄的是面色红润的少女,打印出来的照片看着却面色蜡黄像个病人,遇到这种情况估计每个人都会觉得郁闷。打印照片最关键的就是“色彩还原准确”,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所见即所得”。为了不让我们打印的照片“黯然失色”,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色彩管理”。 以最标准的色彩管理操作为例,即从拍摄照片到电脑设置再到打印输出,这个过程涉及到了数码相机、电脑显示器和喷墨打印机三种设备。色彩管理在这些不同设备的转换过程中,要尽量保证色彩在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中始终保持一致。 在不进行色彩管理的情况下照片在不同设备上的显示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喷墨打印机输出照片偏色的原因,主要有“显示器偏色、打印头堵塞、墨水偏色”三个原因。作为源头,校正电脑显示器色彩是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在确保电脑显示器色彩准确的前提下,还要确保打印机喷嘴测试正常没有堵塞。如果打印头堵塞,需要执行清洗打印头,使喷嘴完整无缺。如果电脑显示器色彩准确,打印机喷头状态也正常,打印的照片仍有偏色,就可能是墨水和照片纸配合后本身色彩还原不够准确,此时就需要我们进行更进一步的色彩管理了。

抓住源头:电脑显示器的色彩管理 显示器是用户浏览照片的首选工具,但是使用一段时间后它的对比度、亮度、色彩等都会有所衰减,导致显示器显色不准。在显示器上看到的颜色与打印出的颜色很容易有很大差别,给用户造成了很大不便,因此对显示器进行校准是必要的准备工作。 使用Adobe Gamma实用程序进行基本校准 目前大多数主流显示器都支持sRGB色彩校准功能,在电脑操作系统中可以通过Adobe Gamma实用程序进行显示器色彩校准。Adobe Gamma实用程序可以校准显示器的对比度、亮度、灰度、色彩平衡和白场,消除显示时的色偏,使显示器的灰色尽可能成为中性色,将不同显示器上的图像显示标准化。Adobe Gamma实用程序校准的标准使用步骤如下: 1.打开Adobe Gamma实用程序,根据介绍选择不同版本[建议选择“逐步(精灵)”]。

大工秋《SQL数据库课程设计》答案

网络教育学院《SQL数据库课程设计》 题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学习中心:奥鹏学习中心 专业: 年级:年 /秋季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龙珠

1 项目概况 1.1 SQL 数据库简介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是Microsoft 公司继SQL Server 6.5和SQL Server 7.0以后,在新千年推出的又一改进的新版关系型数据管理系统。它能使用户快捷地管理数据库和开发应用程序。SQL Server 2000 使用了了先进的数据库结构,与Windows DNA紧密集成,具有强大的Web 功能,它可以利用高端硬件平台以及最新网络和存储技术,可以为最大的Web站点和企业应用提供优良的扩展性和可靠性,使用户能够在Internet 领域快速建立服务系统,为占领市场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SQL Server 2000 还为用户提供了重要的安全性功能的增强,为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外,SQL Server 2000还为用户提供了重要的安全性功能的增强,为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外,SQL Server 2000 在数据库服务器自动管理技术方面处于数据库领域的领先地位,它可以使用户免去繁琐复杂的工作量,从而有精力处理更重要的问题,使用系统在商业战略上占得先机。 SQL Server 2000 的特性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的特性包括: 1、Internet 集成。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引擎提供完整的XML 支持。它还具有构成最大的Web 站点的数据存储组件所需的可用性、可伸缩性和安全功能。 2、可伸缩性和可用性。同一个数据库引擎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使用,从运行 Microsoft Windows® 98 的便携式电脑到运行 Microsoft Windows 2000 数据中心版的大型多处理器服务器。 3、业级数据库功能。SQL Server 2000 关系数据库引擎支持当今苛刻的数据处理环境所需的功能。数据库引擎充分保护数据完整性,同时将管理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