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4古诗两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4古诗两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4古诗两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4古诗两首-

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了解古诗大意,诵读古诗。

3、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了解古诗大意,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感情诵读,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出示杜甫画像,认识诗人。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课件),认识吗?他就是谁?(板书:杜甫)

2、你对杜甫的了解有多少?

杜甫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古诗两首》中的第二

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齐读课题,

活动2【活动】初步感知

1、解题。“闻”是什么意思?谁听?他听到什么?“官军“指什么?“河南河北”什么意思?“收”字怎么理解?

理解题目的意思。指导朗读课题。

2、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诗人携家带子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梓州,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再读课题。

活动3【活动】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1、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反馈。谁能提示大家诗中那些字的音容易读错?(涕、子、裳)指名读。生评。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显然,同学们刚才的朗读还不够味,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还不完全理解诗句意思。学习古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得理解诗句。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由词到句理解诗意。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妻子、青春、白天、漫卷)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歌的意思。生评。

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老师!

活动4【导入】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1、这首诗曾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你认为诗中那个词语最能描绘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喜欲狂”怎么理解?

2、你还能从那些词语体会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呢?

(1)“涕泪满衣裳”

诗人仅仅因为高兴而哭吗?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听!(师配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诗人在逃难的路上,被叛军所虏时所作。诗人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叫也伤心,诗人流的是悲愤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那么此时听到胜利喜讯的杜甫,再一次流泪了,这次诗人流的是一种怎样的泪?(喜悦、高兴、悲喜交集、喜极而泣……)(板书:悲喜交集)为什么高兴的流泪了?

教师引读诗句1、2句,这是一种喜悦的泪……这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泪……这是一种喜极而泣的泪……

(2)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妻子儿女的心情怎样?诗人看到这些,又是怎样的心情?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像一下诗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样子。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3、4句,生评,齐读。

(3)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板书:放歌纵酒)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到极致,忘乎所以了。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5、6句,练读,全班读。

(4)听到胜利喜讯,诗人想到了什么?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现在诗人已经归心似箭了,(板书:归心似箭)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请大家迅速找到诗中六个表示地名的词。这些地名有什么联系呢?杜甫将从哪里出发,经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里? (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四川剑外出发放舟从巴峡南下,穿越那

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跨越了三个省份,在作者看来却如此轻松,为什么?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

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教师引读7、8句),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女生齐读7、8句(到巫峡了),男生齐读(到襄阳了),全班齐读(洛阳到了)。

(5)升华情感。那么大家想一想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胜利了,想回故乡的只有杜甫一家吗?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板书:人民)诗人杜甫被称为人民诗人,正因为他与人民同悲同喜,诗人只是为能重返故里而欣喜若狂吗?(板书:爱国)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同学们,现在杜甫看到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息了,他和所有的老百姓一样,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其他背井离乡的老百姓也能回到家乡了。这位爱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他能不喜欲狂吗?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忧民的诗人的无比崇敬再来读诗!(配乐齐读)

活动5【活动】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2、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人教旧版)

古诗两首(人教旧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四年级上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时:两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3)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6)背诵优秀诗文50篇。 2、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3、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把古诗读正确,背诵古诗对学生来说没任何难度,理解诗意,体会道理,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有难度,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学习目标: 1、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通过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中通过指名读诗的方式落实,认识3个生字。通过课堂中分析认识字形、指导书写、默写等,正确读写“莫、腊、浑”等词语。 2、通过课堂中的师范读、指名朗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在品味诗句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生能正确地读准字音,正确默写生字词。 任务二: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读出诗人的心境,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 任务三: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从中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背诵古诗,引入课文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江西庐山),引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别诗)

20《古诗两首》 长沙市芙蓉区燕山二小杨欣 教学目标: 1、明白诗歌中“送别诗”的概念。 2、通过想象诗句中关键词背后所蕴含的画面,体会诗歌中的情感,领会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古诗的含蓄美。 3、通过比较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了解“送别诗”中存在“同样的送别,不一样的别情。” 4、激发孩子们搜集、了解、积累更多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课时设置: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读熟古诗,并且释疑解难。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有节奏地读读这两首诗。 2、复习易错字:朝、舍,给多音字组词。 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分别讲述。两首诗都是讲述送别的,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把这样的诗称作——“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4、谁愿意试试有感情地读读这两首诗。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诗中的离情别绪、浓浓的友情) 世间最打动人的莫过于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两首诗中有“情”这个字吗?却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情,“情”藏在哪些字眼中?让我们今天来找找藏在诗歌中那份深情厚谊。 二、悟读《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借景抒情”的写法。 1、让我们先来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诗中动人的情谊。 自己反复读,边读边抓住关键词语发挥想象,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 给一个句式:

读到这个词语时,我联想到。(预设,孩子们会提到“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等) 2、老师发现你们提到的这些关键词语,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景物的词语(板书“景”字)。作者意在言情,却着力写景,让景中有请,情景交融,这种写法,我们叫做“借景抒情”(补充板书为“借景抒情”)。语言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李白为什么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情呢?他为什么不直接在诗中说明:孟浩然,我舍不得你,孟浩然,我祝福你,孟浩然,我希望你早点回来,……为什么,你们懂吗?是的,这就是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讲究的含蓄之美,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隐约朦胧中,你却更能感受到那份言说不尽的深情,那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厚谊,这样的情,美得醉心,美得深沉。 4、要读出这份情,就要读着文字,想象“景”所呈现的画面,突出画面的意味深长,来,试试朗读中突出景,来突出那份情,那份美。学生试读,指名读,评议,师范读。 三、比较《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合作学习,感悟不同诗作中,相同的离情,不同的别意。 1、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是了解诗人情感的一座桥。《送元二使安西》也表达了诗人王维对元二依依不舍的离情,那么这两首同为送别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请各小组同学,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表来思考、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测评4古诗两首_苏教版

字词模块 4古诗两首 课时测评方案 忽传(chu an zhu a n) 蓟北(j in j i) 涕泪(t i d i ) 漫卷(ju an ju a n) 好还乡(h ao h a o) 即卩从(j i j i) 祭祀(j i j i ) 衣裳(sh a n g ch a n g 二、看拼音,写词语。 ji a j i t i l e i lu o y a n g x i y u ku a n g 三、多音字组词。 w u xi a 1 ?初闻涕泪满衣裳。 A.有名望的。 ( B. ) 听见。 C. 用鼻子嗅。 2?漫卷诗书喜欲狂。 ( ) A.水过满,向外流。 B. 到处都是;遍。 C .不受约束; 3 .家祭无忘告乃翁。 ( ) A.是;就是。 B. 于是。 C. 你;你的。 青春: 万事空: 但: 北定: 同: 元知: 初: 涕泪: 乃: 放歌: 妻子: 漫卷: 句子模块 六、默写古诗。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填序 四、给带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随 便。 五、解释下列词语。

o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_____________ 代诗人_____________ ■勺诗,他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他 。 2 .诗中“喜欲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意思;诗中 _”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这种行为表现了诗人情感。 3. ____________________ 《示儿》是__________ 代诗人 ______ 在寸写的诗,此时 他最感到遗憾的一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想法充分体现了他的。 八、判断正误。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仙”。 ( ) 2 ?《示儿》的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他是我国古代诗人中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 )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 ) 读写模块 九、课外阅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

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理解题目意思: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过渡: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中“无遗力”“老始成”“躬行”“鉴”“徘徊”等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及插图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诗人对读书的感想,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成语、名言等进行交流,感悟“无遗力”、“老始成”所蕴涵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1. 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及体会诗人陆游对小儿子子聿所寄予的一片深情。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意境,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看图、想象、讨论、交流、吟诵、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古诗意思从而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3.借助拓展练习,训练学生读写结合、模仿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及诗人相关资料 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背诵古诗导入 1.导入:大家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习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请同学们背诵一首自己最喜爱的古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利用所学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学生无限热情。] 2.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诗人呢 (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理解题意,读熟古诗 1、理解题意。 ①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交流) 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冬天的深夜。 这首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聿的。 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的一些感想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 ②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再指导多角度读好诗歌题目。 过渡: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让我们一起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古诗。 ①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之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

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诗句,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以读促悟,悟中品读,读中悟情,品悟诗人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心情。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读出感悟。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读中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积累有关杜甫的生平和诗词,了解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激发兴趣,读懂题意 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诗歌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优秀的诗作灿 若星河。说道唐朝诗人,不得不提的有谁? 2、是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咱们不说李白,就说杜甫。大家对杜甫有什么 了解? 3、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诗歌。(师生合作读) 4、出示: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5、我们读出了怎样的杜甫? 6、出示杜甫的画像及简介。 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 8、齐读课题。

9、“闻”是什么意思? 10、谁听? 11、他听到什么? 12、“官军”指什么? 13、“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 14、这里的河是特指黄河,那么“河南”是指?“河北”是指? 15、“收”怎么理解? 16、那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把句子说完整。 17、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走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示课题),去 感受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把握节奏,读中明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的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 时候,注意生字,快把这首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注意念通顺。开 始。 2、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3、读得不错。 4、在这里就读“裳(cháng)”,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请同学们一起把 这句话读一遍。 5、生:(齐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6、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听:“却看妻子 ..(qīz 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7、“妻子”现在 .....读(qīzī)古诗中读的是(qīzǐ)。 8、现在生活中妻子 ..(qīz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 ..(qīzī)指老婆。古诗中的妻子 9、我想可能指老婆和孩子。 10、你真聪明,请你把这句诗再读一遍。(生读) 11、生齐读。 12、很好,谁再来读一读。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在诗歌当中出现的几个地名。 13、生读。 14、“剑外”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15、指剑门关外,在现在的四川剑南一带。 16、诗中除了“剑外”,还出现了其它地名,找出来,说说它们所处的省份。 17、(生边说课件边出示地理位置)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18、很好。同学们,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尽可能的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来。来我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来。 19、生自由练读。 20、谁来读? 2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怎么停顿的? 22、出示停顿,指导。

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第 2 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会认 7个生字,会写 9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 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 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课件。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预习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 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 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初读古诗,解决生字字音 生字学习》,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 字,根据实际情况使用, 使学生掌握 字音。 课件没有的生字另外详细讲解。 1、 学生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 播放动画课件《古诗两首

重点字音: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 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1、巩固音、形。 本课 9 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烧、荣;平舌 音:菜、宿。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 9 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 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 如,离—— 篱 味——未

2019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古诗两首(闻军官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出示“橙黄橘绿”的课件。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拓展说话,欣赏课件。

四年级上册5课古诗两首教案

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古诗二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词解析素材冀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古诗二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词解析素材冀教版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1)僵卧:直挺挺躺着。此指无所作为。 (2)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3)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4)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5)思:想着,想到。 (6)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7)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shù),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8)夜阑:夜将尽。阑(lán):残尽。 (9)卧听:躺着听。 (10)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11)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12)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译文: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倾听那风雨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 赏析: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四篇课文。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语文园地二》中“口语交际”要求观察三幅图,然后交流图上所见,培养从多角度来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进一步培养观察与发现的能力。“我的发现”中有一些对课文中句子仔细探究后的发现。“日积月累”中是一首12个月花名歌谣。“成语故事”中讲述了一则关于“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原指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一幅竹子的形象,现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铺”等,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致、有序地观察事物的兴趣,同时增强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学习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够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1.突出重点,简化程序。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渠道。 3.分层次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培优辅差,整体提高。 《古诗两首》2课时 《爬山虎的脚》2课时 《蟋蟀的住宅》2课时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 《语文园地二》3课时 5古诗两首 知识与能力 1.会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 理解古诗大意,揣摩古诗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意境 教学准备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一)出示整首诗,读通。 1、师: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2、朗读全诗,背诵。 四、拓展延伸 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五、课堂检测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 古诗两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 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补充要求: 1.观察课本插 图,图文对 照,揣摩诗 意。 2.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大 意。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