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翰转让定价税刊2011年第9期

中翰转让定价税刊2011年第9期

思路决定成败 心态决定状态 目标就是方向

思威瑞特联合(北京)

咨询有限公司

Swift (Beijing) Consultancy Co., Ltd.

https://www.doczj.com/doc/ce17748967.html,transferpricing .com

更多讯息

请联络我们当地的合伙人

Issue 09 Year 2011

中翰转让定价税刊 TP China Journal

? 消息

享受协定优惠,近亿元多缴税款从西班牙退回中国

2 江苏国税反避税工作最新动向

3 深圳龙岗地税成功追缴一笔股权转让所得税

4 苏州首笔间接转让股权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入库

5 济南入库首笔境外企业股息分红预提所得税

6 上海市税务机关加大转让定价同期资料的管理力度

7 东莞地区反避税新趋势:珠三角的样本

8 ? 案例

寻找中国对非居民自然人间接转让征税第一案的逻辑

9 ? 法规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

1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税收协定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有关问题的公告

15

消 息

享受协定优惠,近亿元多缴税款从西班牙退回中国

2 011年8月22日,一笔近400万欧元的款项从西班牙汇至中国联通红筹公司。至此,联通红筹累计收到从西班牙汇来的款项总

计达到106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9828万元。据了解,这是西班牙税务当局向联通红筹公司退还的多征税款。

中国联通红筹公司实际名称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联通集团旗下在香港上市的一家公司。2009年,联通红筹公司和西班牙电信相互持有对方股份,互相投资10亿美元。2009年至2011年5月,西班牙电信方面共向联通红筹公司进行了4次分红。按照西班牙税法的规定,西班牙电信向联通红筹分红时,由西班牙电信代扣代缴税款,2009年12月31日以前税率为18%,之后为19%。西班牙电信共代扣代缴税款2264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

联通红筹公司总部和实际管理机构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自2008年1月1日起被认定为中国居民企业,享受中西税收协定待遇。根据中国和西班牙双边税收协定,所征税款不应超过股息总额的10%。据此,2011年4月起,北京市西城区国税局和联通红筹公司与西班牙税务当局进行了多次沟通,申请享受中国与西班牙税收协定待遇。最终,双方认定联通红筹公司可退回从2009年至2011年度多缴的税款。(摘自《中国税务报》)

我们的观点

截止2011年5月底,我国已对外正式签署96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不断发布的文件背景进行判断,在现阶段,可能滥用协定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外商投资企业正在面临协定“受益所有人”的挑战,而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正在进行较大范围的中国居民企业的认定(国税发(2009)82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5号)。非居民企业的管理和反避税工具,已经严重冲击了原有的海外投资法律构架,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企业,都需要在国外税收法律、国内税收法和税收协定之间做出有利于自身的税务选择。

我们认为,为“走出去”企业做好宣传、协定解读和服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应该聘请专业税务中介机构来为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税收协定方面的系统的、定期的培训和案例分享,这样,才能系统、稳健地控制海内外税收风险。

*注:提醒各类企业注重被认定为中国居民身份的风险和节税机会,请重点参考国税函(2008)82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开具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9)8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依据实际管理机构标准认定为居民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5号《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详见本期“法规”部分)(中翰上海 高源)

消 息

日,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在全省反避税工作人员中选取21名业务骨干人员,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反避税高级研修班。在研修班结业典礼上,江苏省国税局介绍了未来江苏省反避税工作的方向:

一是加强转让定价理论知识培训,增进地区间交流。江苏国税将继续投入相关的后续教育,以组成一支高质量的反避税专业队伍;期望反避税专业人员将其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并向其他反避税工作人员传授相关知识;要求各地市税务局为反避税专业人员跨地区工作与交流提供便利通道;将增进与国际事务所之间的信息沟通,跟踪中国境内外的最新转让定价研究进展;鼓励反避税专业人员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转让定价理论。

二是加大行业联查力度,拓展调查范围。江苏国税表示,在今后的反避税调查中不仅要调查重点户,还要对行业进行全面分析,寻求不同的解决途径,以解决包括税收征管等多方面问题。具体操作上,将由省国税局牵头,进行省内跨地区合作,推行专业小组集体会审制度。江苏国税还表示,将关注境内关联交易规模较大企业、“走出去”企业、股权转让企业的转让定价问题,以及行业供应链中的利润分配情况。

三是审阅同期资料,展开功能风险专项调查。江苏国税将对省内2000多户企业的转让定价同期资料进行审阅,重点关注企业在关联交易中的功能风险定位问题;将对同期资料中功能风险定位与企业自身描述出现矛盾的问题企业进行约谈,给予警告甚至展开反避税调查;同时,也将关注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前后的功能变化情况。

四是愿意接受行政复议。江苏国税希望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转让定价问题,其中包括接受企业提出的行政复议。江苏国税表示,他们将秉持公正、透明的原则来处理企业提出的行政复议。(摘自江苏国税网 )

江苏国税反避税工作最新动向

我们的观点

跟着搞“避税”的人学习“反避税”,这也是江苏国税的一种有益探索。虽然其利益诉求是否可以获得满足,我们无从知晓,但他们的这种努力依旧令人钦佩。江苏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反避税工作的“先进”地区,一方面,跟他们在战场培育英才密切相关。正是在一场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避税与反避税的较量中,江苏国税的反避税部门和反避税人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锻炼空间,培养出了业内知名的反避税群体。另一方面,江苏国税的反避税成就也与其反避税部门敢于承担责任密不可分。江苏国税愿意接受行政复议、干预接受行政复议,这对提高转让定价反避税事业的公信度不无裨益。

此外,江苏国税表示要关注境内关联交易规模较大企业、“走出去”企业、股权转让企业的转让定价问题,将对省内2000多户企业的转让定价同期资料进行审阅等,应该引起相关企业的密切关注。我们建议相关企业未雨绸缪,早做应对。(中翰北京 王骏)

深圳龙岗地税成功追缴一笔股权转让所得税深圳龙岗区地税局经一年多艰苦努力,成功追缴了一笔2400万元的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税税款。

据悉,该项股权转让由国外的一家公司将其持有的中国境内子公司100%股权于2008年6月转让,涉及转让收入5189.45万美元。鉴于交易隐蔽、过程不可控等特点,该局及时获取股权转让信息,取得了2008年、2009年辖区内外资企业的全部股权转让信息,及时获知该项股权转让的交易双方、交易价格、支付方式等信息,并从外资审批部门了解到交易双方和被转让企业属关联企业,其最终控股母公司为上市公司。

同时,该局周密开展外围调查。从数据库中调取了被转让企业近三年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并登录转让方控股公司网站,掌握其中国内地的生产布局,下载相关资料,为开展税务约谈做了充足准备。针对转让方控股公司对适用法律法规提出不了解的情况,该局从《企业所得税法》立法精神、财产转让所得表述差异等角度,向该公司及其代理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解释,最终使该公司董事会成员了解到中国的企业所得税法律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企业所得税法》下该项股权转让所得需要纳税,从而确保了国家税款及时入库。(摘自《深圳商报》)

我们的观点

非居民股权转让被课税几乎已经不再新鲜,但是这个案例中深圳龙岗地税从数据库中调取被转让企业的有关信息,对我们却是一种提示:能不能借助国际公认的数据库,对纳税人股权转让定价的合理性做一个税务角度的评估?这种评估并不是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资产评估,而应更多地借助转让定价可比性分析的方法。有关各方不妨从这个角度进行探索,前期我们已经有北京、上海、深圳及苏州等地的客户涉及类似案例。(中翰北京 喻术兰)消 息

苏州首笔间接转让股权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入库

近日,毛里求斯某环球控股公司受托向昆山市国税局一分局申报入库非居民股权转让所得税4400万元。这是苏州地区入库的首笔境外投资方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所得税。

昆山某公司是毛里求斯某环球控股公司在昆山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毛里求斯某环球控股公司则是由美国某集团公司下的A公司和台湾某集团公司下的B公司分别出资50%投资成立的。2011年初,台湾B公司将持有的毛里求斯某环球控股公司50%的股权转让给美国A公司,即台湾B公司间接转让了昆山某公司的股权,涉及金额1.16亿美元。 (摘自 中新江苏网)

我们的观点

为贯彻“穿透”原则,一般反避税条款已经在短时间内被多次启用。“穿透”原则及其对股权转让价格的挑战已经使从事重组业务的律师的工作充满了风险。无论是集团内重组安排抑或是非关联企业的并购重组,风暴般的对非居民企业转让股权征税的运动正在全国兴起。直接或间接转让境内居民企业股权的价格正受到普遍的挑战。

从企业所得税一般纳税调整来讲,股权转让价格受到挑战主要来源于计算公式的变化;从企业所得税特别纳税调整的角度来讲,股权转让价格受到的挑战源于一般反避税条款,确定存在滥用的前提。公式变化的争论由来已久,而股权转让价格是否因为“滥用”被挑战,则应该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不能以中国式“运动”的方式进行。因为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行为,多属于股东与股东间为自身利益、在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交易,虽然存在关联的“work in concert(协同工作)”,但是否违背了独立交易原则,则不能轻易做出结论。如转让一个正常经营的契约生产商的价格,是集团内股权成本价?是会计上的公允价值?是否加上报表外的无形资产?还是可比公司的市场价值?股东间的交易涉及重要的私人利益,天然存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基因,因而在特别纳税调整中用一般反避税条款进行防范,但现有的个人所得税相关文件中“不能低于净资产”的价格判断明显跨越了独立交易原则。我们期待税务机关重视类似条款扭曲市场交易的水平。(中翰北京 刘嘉)

济南入库首笔境外企业股息分红预提所得税

近日,随着890万元预提所得税划款成功,山东省济南市国税局成功入库了山东省首笔境外企业股息分红预提所得税,并避免了207万港元的税款损失。

据了解,中国某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简称“A香港公司”)属于依照香港地区法律设立的中资控股企业。A香港公司的集团公司为济南市国税局管辖企业,为明确对A香港公司的管理权,济南市国税局专门请示了国家税务总局,认定A香港公司为中国居民企业。

持有A香港公司25%+1股(26%)股权的卢森堡M公司向济南市国税局提出,其在A香港公司获得的股息,不应适用税法规定的10%税率,而应按5%计算。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相关文件规定,如果减按5%的税率征收,需要M公司“在取得股息前连续12个月以内任何时候均符合税收协定规定的比例”。而当时M公司不符合这一条件。经过与A香港公司及M公司多次沟通,对方最终同意执行10%的税率。因税率的变化,M公司应缴企业所得税增加了207万港元。经过4个月的协调,共计890万元的预提所得税税款已全部入库。(摘自《中国税务报》)

我们的观点

这家企业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重汽。此前,中国重汽香港公司已经被认定为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获得认定后,其享受的税收权利和待遇都和境内注册常规居民企业完全一致,利益和责任对等。过去类似企业关注权益似乎更多,以后,绝不应该疏忽对相关义务的管理。另外,这些企业和其控股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和中国税务机关的沟通似乎并不通畅,这对公开上市公司的形象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中翰北京 王骏)

上海市税务机关加大转让定价同期资料的管理力度

作为构建“管理——服务——调查”三位一体的反避税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转让定价同期资料的检查和管理一直是税务机关的工作重点。根据我们的观察和了解,上海市各级税务机关自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了一轮集中的同期资料收集和检查工作。上海市税务局此次检查包括2008年至2010年三个纳税年度的同期资料。此外,本次税务机关对达到上述门槛的纳税企业进行检查的覆盖面基本达到100%。相比2010年同期资料检查通知中“每个年度抽取样本数量不低于总体的10%”的要求而言,此次上海市税务局将进行的是地毯式检查,力度大大加强。因此,2008和2009年度达到同期资料准备门槛,但是没有被税务局要求递交的企业都将在此次检查的范围之内。(摘自 王骏新浪博客)

我们的观点

全国性的转让定价同期资料检查已经在2010年下半年展开,但迄今为止,检查的结果并未以官方形式予以发布,但是通过中翰转让定价服务联盟和各地税务机关的接触,我们发现同期资料质量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次上海拟安排全面开花的“地毯式轰炸”,说明基层税务机关对同期资料工作已经非常重视,相关企业有必要及早动手。对有一定实力和人才的企业,可以自力更生、自己准备;不过,对于多数企业而言,恐怕还需要借助外力。

由于2号文缺乏信息披露程度的描述,同期资料的质量参差不齐,但也有报告完全忽略了一些重要法律条款的要求:比如,有的地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企业在同期资料报告中回避了重要的法律合同的内容。对此,税务机关可能认为,这样的同期资料报告即使提供了,也是一个不合格“产品”,与未提供同期资料并无二致。企业如果因此引致反避税调查调整的话,可能需要面临额外加收利息的后果。(中翰北京 王骏)

于代工企业的广泛存在,东莞地区的转让定价反避税一直在珠三角地区独树一帜。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东莞每年的转让定价调查案例不断增加,2010年共对10起案例进行调查调整,2011年截止8月底已经正式立案5起。

东莞国税在进行同期资料抽查的同时,已经对部分企业进行过质疑,同时要求这些企业按同期资料报告的结果自行调整补税。特别是,对一些亏损规模较小的企业,东莞国税在按国税函[2009]363号文件要求企业提交同期资料报告时就责令该类亏损企业自行进行特别纳税调整补税。

在我们和东莞国税的接触中,我们发现东莞地区的反避税部门偏好于从规模较大但利润长期比较低或利润每年处于“波动”的企业中选取调查对象,调查调整年度一般是5个年度。由于国税部门从2002年开始才负责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所以,东莞国税对企业的调查往往会从开业年度或正式营业年度开始,从而造成对企业获利年度进行调整。调查调整的目标利润率会因调查调整的企业所处的行业、调查的年度的不同而高低不同,甚至相差幅度较大。 (摘自 本机构中国转让定价网)

东莞地区反避税新趋势:珠三角的样本

我们的观点

目前关于特别纳税调整调查的税务机关内部规范性程序文件《特别纳税调整工作制度》及《特别纳税调整重大案件会审制度》并没有正式出台。因此,东莞国税可能存在不按常规进行转让定价调查的可能性,但是一般会将案件上报到广东省国税局,并联合组织专家团进行会审。

2011年8月底,我们转让定价服务联盟东莞机构已与东莞某日资电子生产制造企业签署协议,我们的转让定价专业顾问团队已经开始协助该公司进行转让定价反避税调查的抗辩。(中翰深圳 张学斌)

据多家媒体披露,深圳地税跨境追缴1368万元税款使得中国内地对非居民个人间接转让中国境内企业股权征税取

得突破。

重磅案例:实践上的突破

一位香港商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一家典型“壳公司”,注册资本仅1万港元。2000年,该公司作为投资方在深圳注册一家法人企业,专门从事物流运输,同时置办大量仓储设施。经过近10年的经营,深圳子公司已经是品牌企业,经营前景看好,而且由于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公司存量物业市场溢价很大。2010年,该港商在境外将香港公司转让给新加坡某公司,深圳子公司一并转让,转让价格2亿多元。

对于港商个人取得的股权转让收益是否应征税,税企之间存在很大分歧。经过反复调查和多次取证,深圳市地税局认为,本案转让标的为香港公司和深圳子公司,标的物业为深圳子公司的资产,转让价格基础是深圳子公司资产的市场估价。鉴于香港公司在香港无实质性经营业务,其转让溢价应大部分归属深圳子公司资产增值。这种形式上直接转让香港公司股权、实质上间接转让深圳子公司股权的行为,存在重大避税嫌疑。经请示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地税局决定对其追征税款。

深圳毗邻香港,非居民以个人身份在香港注册公司获得法人企业身份转投内地企业的现象很多。这些在香港公司本身并无经营业务,实质经营活动基本由境内子公司承担,香港公司基本属于“壳公司”或“导管公司”。对于这种直接转让香港公司股权而间接转让境内子公司股权的行为,如果香港公司股东是法人企业,税务机关可以依据国家税务总局相关文件,认定其滥用组织形式,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穿透其中间公司直接界定为转让境内公司股权进行征税。而如果是非法人企业,属于自然人股权转让,对其股权转让所得进行征税目前存在法律适用问题。因此,本案在实践上的率先突破,将有利于推动国家税收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打通反避税理念和手段在相关税种之间的瓶颈,对公平税负和捍卫国家税收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关于反避税的规定尚未完善,深圳市地税局向国家税务总局请示。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复确认,该案股权转让协议中的标的包括香港公司和深圳子公司的资产,该股权转让中涉及转让深圳子公司部分的所得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从而为本案征税提供了有力依据,为顺利追征税款提供了有效保障。

法律依据:内地个人所得税法付之阙如

在本案中,该港商并非内地税收居民,一般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内地的所得向中国税务当局完税。中国在2008年2月1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下列所得,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一)因任职、受雇、履约等而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取得的所得;(二)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三)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或者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四)许可各种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五)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在这里,如果对本案中的港商征税,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三)项中“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或者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的规定。单就字面来看,该法条对本案的适用似乎有点牵强,因为该港商没有直接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也没有直接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而是在不适用中国内地税法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转让香港公司股权,该香港公司本身也不适用中国内地法律。

因此,如果没有征税理念上的重大突破,本案也根本无法成为现实。

但值得关注的是:第一、本案发生在中国反避税的先锋城市深圳经济特区。2011年是发源于深圳的中国反避税事业前进中的第25个年头,是值得浓墨重彩纪念的日子。目前,深圳的转让定价反避税一直领跑全国。但是,自2008年以来,以非居民股权转让为代表的中国一般反避税事件中,深圳却身影模糊。值得提及的中国非居民企业间接股权转让第一案——重庆渝中案、中国非居民企业间接股权转让单笔税款最大案——江苏扬州江都案、中国非居民企业直接转让股权单笔最高税款案——沃达丰转让中国移动股票案、中国内地第一笔多层非居民间接股权转让案——广东汕头案都与深圳无关,深圳需要在反避税方面重新赢得关注。凭借厚重的反避税和国际税收功底,加之毗邻港澳的特殊背景,由深圳地税来领导这场突破势在必行。

寻找中国对非居民自然人间接转让征税第一案的逻辑

第二、本案请示了国家税务总局并得到了批复,意味着中国最高税务当局会非常审慎地考量该案例的处理结果对中国吸引外资和反避税事业发展的影响。本案发生后,各界质疑声不断,但是国家税务总局却处之泰然,以不变应万变。作为局外人,我们猜测,国家税务总局对此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准备。

两次穿透:寻找逻辑的方向

本案的关键是按照中国国内法有没有充分的依据来征税。如果中国内地税法无权征税,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考虑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税收安排,深圳地税需要放弃课税机会。如果中国内地税法对其有权征税,内地与香港的税收安排也不对其予以豁免,那么本案就可以获得突破,办成“铁案”!

第一次穿透:转让香港公司股权=转让深圳子公司股权

该港商所转让的香港公司的注册资本仅有1万港元。后来,该香港公司作为投资方在深圳注册了一家子公司,深圳子公司置办了大量仓储设施。从表面上来看,仓储设施的产权归属于深圳子公司,深圳子公司又系香港公司投资设立,但是,香港公司注册成立深圳子公司并购买仓储设施所需要的资金到底是来自于香港公司,还是来自于该港商的个人资金?人们有理由怀疑一家注册资本只有1万港元的公司有没有足够的实力靠自有资金以法人出资设立公司的形式去购置价值是其几十倍的仓储设施,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仓储设施又办在法人公司的名下,而并未办在终极出资者的名下,这就意味着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有限责任的面纱就可能被刺破,股东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具体信息去对香港公司的真实面目一探究竟,但是我们可以就此寻找中国税务当局对其课税的合理线索:如果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中国税务部门有理由认定其滥用组织形式,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穿透其中间公司直接界定为转让境内公司股权进行征税。这就是我们推衍的第一次穿透。

第二次穿透:转让深圳子公司股权=转让位于深圳的不动产

仅仅有第一次穿透还不够,因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三)项,香港自然人转让内地公司股权是否需要在内地课税的依据还不够充分:首先,“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里边的“等”是否包含内地深圳公司股权,并没有确定答案。

其次,“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在香港转让香港公司股权被推定为在香港转让深圳子公司股权后,能不能算在中国境内转让财产,至少在纸面上没有落实。

按照内地和香港签订的税收安排第十三条第四款,转让一个公司股份取得的收益,而该公司的财产主要直接或者间接由位于一方的不动产所组成,可以在该一方征税。按照这个条文,一个香港居民,不论其转让香港公司股权还是中国内地公司股权,只要该公司的财产主要由位于内地的不动产所组成,就可以在中国一方征税。在本案中,该港商所转让的香港公司财产恰恰主要由位于内地的不动产所组成。虽然案例没有提及具体的比例,但在逻辑上这个比例不会低。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认定该港商转让深圳子公司股权实质上就是转让位于深圳的不动产,那么对港商课税就顺理成章了!

辩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由于受到信息来源限制,我们无法获得完整的信息,更不知道官方明确的判定思路。因此,中国非居民股权转让第一案,只能说是一个案例,而不是一个判例。官方没有给出明示的判定理由,本案也没有进入诉讼程序。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对这个案例“指手划脚”和“品头论足”。但是,任何评判都要去考虑税务部门是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思路去考虑问题的,这样的思路是不是具备足够的法理基础,这样的思路有没有违背税法起码的公平与正义,这样,即使最终给不出一个YES或NO的答案,对于今后的国际税收和反避税实践也大有裨益。税法不是僵化,更不是静止的。中国税务部门对税法的理解也是丰富多彩的,需要去审视和评判其价值判断的归属,需要弄清楚其逻辑。如果逻辑是不成立的,那么再大的突破都是南辕北辙;如果逻辑是成立的,那么这样的突破,才是真正的突破。(中翰北京 王骏)

法规文号法规原文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

第4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

为规范和加强对依据实际管理机构标准被认定为居民企业的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的所得税管理,

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现予以发布,自

2011年9月1

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附件:1.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居民身份认定书(略);

2.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情况汇总表(略)。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的所得税税收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国政府对外签署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的税收安排,以下简称税收协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依据实际管理机构标准认定为居民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2号,以下简称《通知》)和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中资企业)是指由中国内地企业或者企业集团作为主要控股投资者,在中国内地以外国家或地区(含香港、澳门、台湾)注册成立的企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以下简称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是指因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而被认定为中国居民企业的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

第四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管理规定的要求,履行居民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并在向非居民企业支付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款项时,依法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主管税务机关包括:

(一)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的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与境内主要控股投资者所在地一致的,为境内主要控股投资者的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

(二)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的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与境内主要控股投资者所在地不一致的,为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的国税局主管机关;经共同的上级税务机关批准,企业也可以选择境内主要控股投资者的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为其主管税务机关。

法规文号法规总结

(三)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存在多个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的,由相关税务机关报共同的上级税务

机关确定。

主管税务机关确定后,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层报税务总局批准。

第二章居民身份认定管理

第六条境外中资企业居民身份的认定,采用企业自行判定提请税务机关认定和税务机关调查发现

予以认定两种形式。

第七条境外中资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实际情况,自行判定实际管理机构是否设立在中

国境内。如其判定符合《通知》第二条规定的居民企业条件,应当向其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提出居民

身份认定申请,同时提供以下资料:

(一)企业法律身份证明文件;

(二)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说明及生产经营概况;

(三)企业上一个纳税年度的公证会计师审计报告;

(四)负责企业生产经营等事项的高层管理机构履行职责场所的地址证明;

(五)企业上一年度及当年度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在中国境内居住的记录;

(六)企业上一年度及当年度重大事项的董事会决议及会议记录;

(七)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八条主管税务机关发现境外中资企业符合《通知》第二条规定但未申请成为中国居民企业的,

可以对该境外中资企业的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情况进行调查,并要求境外中资企业提供本办法第

七条规定的资料。调查过程中,主管税务机关有权要求该企业的境内投资者提供相关资料。

第九条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对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提出初步认定意见,将据以做出初步

认定的相关事实(资料)、认定理由和结果层报税务总局确认。

税务总局认定境外中资企业居民身份的,应当将相关认定结果同时书面告知境内投资者、境内被

投资者的主管税务机关。

第十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收到税务总局关于境外中资企业居民身份的认定结果

后,应当在10日内向该企业下达《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居民身份认定书》(见附件1),通知其

从企业居民身份确认年度开始按照我国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规定及本办法规定办理有关税收事

项。

第十一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发生下列重大变化情形之一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15日内报告主管

税务机关,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层报税务总局确定是否取消其居民身份。

(一)企业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变更为中国境外的;

(二)中方控股投资者转让企业股权,导致中资控股地位发生变化的。

法规文号法规总结

第十二条税务总局认定终止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居民身份的,应当将相关认定结果同时书面告知

境内投资者、境内被投资者的主管税务机关。企业应当自主管税务机关书面告知之日起停止履行

中国居民企业的所得税纳税义务与扣缴义务,同时停止享受中国居民企业税收待遇。上述主管税

务机关应当依法做好减免税款追缴等后续管理工作。

第三章税务登记管理

第十三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自收到居民身份认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以下

资料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主管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一)居民身份认定书;

(二)境外注册登记证件;

(三)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四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经税务总局确认终止居民身份的,应当自收到主管税务机关书面通

知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第十五条发生本办法第四条扣缴义务的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

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第四章账簿凭证管理

第十六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按照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

定,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并在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

务会计、处理办法及有关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第十七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存放在中国境内的会计账簿和境内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报表等资

料,应当使用中文。

第十八条发生扣缴义务的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设立代扣代缴税款账簿和合同资料档案,准确

记录扣缴企业所得税情况。

第十九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与境内单位或者个人发生交易的,应当按照发票管理办法规定使用

发票,发票存根应当保存在中国境内,以备税务机关查验

第五章申报征收管理

第二十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按照分季预缴、年度汇算清缴方法申报缴纳所得税。

第二十一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发生终止生产经营或者居民身份变化情形的,应当自停止生产经

营之日或者税务总局取消其居民企业之日起60日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

清缴。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需要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的,应在注销税务登记前,就其清算所得向主管

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法规文号法规总结

第二十二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以人民币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所得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计

算的,应当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二十三条对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未依法履行居民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主管税务机关应依据

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结束后两个月内,判定其构成居民

身份的条件是否发生实质性变化。对实际管理机构转移至境外或者企业中资控股地位发生变化

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层报税务总局终止其居民身份。

对于境外中资企业频繁转换企业身份,又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层报国家税务总局核准

后追回其已按居民企业享受的股息免税待遇。

第二十四条主管税务机关应按季度核查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向非居民企业支付股息、利息、租

金、特许权使用费、转让财产收入及其他收入依法扣缴企业所得税的情况,发现该企业未依法履

行相关扣缴义务的,应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对

其进行处罚,并向非居民企业追缴税款。

第六章特定事项管理

第二十五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

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以及其他所得,应当向相关支付方出具本企业的《境外注

册中资控股企业居民身份认定书》复印件。

相关支付方凭上述复印件不予履行该所得的税款扣缴义务,并在对外支付上述外汇资金时凭该复

印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相关税务证明。其中涉及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其他税种纳税事项

的,仍按对外支付税务证明开具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非居民企业转让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股权所得,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被转让的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自股权转让协议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并提供股权

转让合同及相关资料。

第二十七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

法(试行)》(国税发[2009]2号)的相关规定,履行关联申报及同期资料准备等义务。

第二十八条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同时被我国与其注册所在国家(地区)税务当局确认为税收居民

的,应当按照双方签订的税收协定的有关规定确定其居民身份;如经确认为我国税收居民,可适

用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签订的税收协定,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享受税收协定优惠待遇手续;

需要证明其中国税收居民身份的,可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主

管税务机关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结。

第二十九条境外税务当局拒绝给予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税收协定待遇,或者将其认定为所在国家

(地区)税收居民的,该企业可按有关规定书面申请启动税务相互协商程序。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企业提请协商的申请后,应当及时将申请及有关资料层报税务总局,由税务总

局与有关国家(地区)税务当局进行协商。

第七章附则

法规文号法规总结

第三十条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做好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情况汇总统计工作,于每年8月15

日前向税务总局层报《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情况汇总表》(见附件2)。税务总

局不定期对各地相关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通报各地。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由税务总局负责解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

务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操作规程。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此前根据《通知》规定已经被认定为非境内注册居民企

业的,适用本办法相关规定处理。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税收协定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有关问题的公告

中国政府对外签署的一些双边税收协定或安排(以下统称税收协定)列有专门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按照税收协定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规定,来自缔约对方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在中国享受规定期限的免税待遇。现将执行税收协定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除税收协定另有明确规定外,税收协定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仅适用于与中国境内的学校或研究机构(简称境内机构)有聘用关系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聘用关系是指相关教师或研究人员与境内机构间签有聘用合同,或虽未有明确的聘用合同,但其在境内机构担任职务并且实际从事的教学、讲学或研究活动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均由境内机构安排或控制的情况。

凡与境内机构没有上述聘用关系,而以独立身份或者以非境内机构的雇员身份在中国境内从事教学、讲学或研究活动的人员,以及受境外教育机构的指派为该境外教育机构与境内机构的合作项目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人员,不适用税收协定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的规定。上述合作项目指境外教育机构与境内机构以各自名义合作开展的相关教学活动项目,不包括中外教育机构联合在中国境内成立的独立教育机构。

二、税收协定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规定的教学、讲学或研究包括按照聘用单位要求在境内外进行的各种教学、讲学或研究活动,以及在承担教学、讲学或研究活动的同时,承担的相关规划、咨询和行政管理等活动。但不包括仅从事规划、咨询和行政管理的活动。在承担此类规划、咨询和行政管理活动中偶尔从事的讲座活动不应视为承担了教学、讲学或研究活动。

三、上述境内机构应限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我国对外签订税收协定中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适用范围的通知》(国税函[1999]37号)规定的范围。

四、除双方主管当局通过相互协商达成的共同意见另有规定外,税收协定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规定的停留期或免税期仍应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对来自同我国签订税收协定国家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86]财税协字第030号)的规定计算。

五、来自缔约对方的税收居民需要享受税收协定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规定待遇的,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124号)及其相关规定办理备案报告手续。不能适用税收协定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规定的所得,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适用税收协定其他条款(如独立个人劳务条款、非独立个人劳务条款等)。

六、本公告自所涉及税收协定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生效执行之日起施行,对公告生效前已做处理的事项不予追溯。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中翰转让定价服务联盟由中国各地多家事务所的合伙人组成,其中有些合伙人为转让定价信息、新知、经验坚守了十余年。我

们拥有位于全球且专业的转让定价专家网络,旨在为您提供多一个本国公司的选择。

如需进一步了解本期更多信息和细节,请联系编辑和我们的合伙人:

合伙人/编辑地域总/分支机构电话方式邮箱方式张培森 北京联合服务总部86-010-******** zhps433@https://www.doczj.com/doc/ce17748967.html,

张学斌 深圳联合服务总部86-0755-******** szsmart@https://www.doczj.com/doc/ce17748967.html,

陈双专北京联合服务总部(特邀)86-010-******** csz75@https://www.doczj.com/doc/ce17748967.html,

刘嘉 北京联合服务总部86-010-********/3 leo@https://www.doczj.com/doc/ce17748967.html,

王骏 北京联合服务总部86-010-******** 163wj@https://www.doczj.com/doc/ce17748967.html,

胡世良 东莞中翰同信86-769-81767648 tongxincta@https://www.doczj.com/doc/ce17748967.html,

王蓓 上海中翰海阳86-021-******** wangbei578@https://www.doczj.com/doc/ce17748967.html,

编委会主任:张培森、张学斌

主 编:刘嘉

副主编: 陈双专、王骏

设 计:喻术兰

关于我们观点的阐述,仅应被视为通常的理解或相关可能性分析,

并非代表我们对税收法律作出评价。虽然相关的讯息业已经我们必要的

审慎性评估程序而提出,但实际业务之应用,必要时仍需垂询本机构或

其他确认方式,以就实施方案进行合规性的、恰当的实务安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