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1-福建省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81-福建省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福建省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李 晴1 李延风2
(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 要:福建省海域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该省的经济建设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海洋资源优势及在开发利用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的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该省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福建省;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开发利用;环境保护

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洋省份之一,海洋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我省的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半个世纪以来,福建省经历了从"重陆轻海"到"陆海并重"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先后实施了"大念山海经"、"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等战略,海洋开发有了长足进步。福建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将把福建建成海洋强省作为福建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是福建省适应新形势而实施的经济发展重点战略性转移。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福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还是从量与质上来看,仍然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有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开发利用的不当,给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本文旨在分析福建省主要海洋资源优势及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并就如何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福建省海洋资源优势显著,是名符其实的海洋资源大省
1、港口资源
全省大陆海岸线3324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优良港湾甚多,且多数港湾岸线可利用率高。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3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金门湾、东山湾等6处。全省可利用建港的自然岸线500公里以上,其中深水岸线长达200公里左右。可供开发的深水泊位约700个,其中大型泊位可达5O万吨级。福建省的港湾口小腹大,湾口或湾外多岛屿庇护,湾内水域宽阔,沿岸广布花岗岩和火山岩,地基坚实,是我国沿海地区建港条件最好的省份。
2、湿地、滩涂资源
福建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海岸线长而曲折,港湾岛屿众多,各种水系交汇,海域地形较复杂,为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福建省海洋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渔场面积达12.15万平方公里,形成了闽东、闽中、闽南和台湾浅滩等4大渔场。
潮间带滩涂是重要的湿地资源,福建省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达2059.16km2,约占

全省湿地面积的1/3左右。福清市的海涂面积最大,有333.84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面积的16.21%。其次是莆田市,有海涂面积276.49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资源面积的13.43%。霞浦县的海涂面积居第三位,达217.80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面积的10.58%。漳浦县的海涂面积为167.53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面积的8.14%。这些市县份是该省海涂面积较大的县。此外,还有惠安、连江、宁德等县海涂面积也都有100平方公里以上。
3、海洋生物资源
福建省拥有海洋生物种类2000多种,其中鱼类750多种,经济鱼类100多种,贝、藻、鱼、虾等15种资源的数量居全国前列,还拥有种类众多的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如牡蛎、缢蛏、花哈、泥蚶的养殖历史悠久,被誉为全国"四大贝类之乡";藻类的人工育苗技术精良,紫菜产量名列全国第一。
4、矿种资源
福建沿海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相当复杂,形成了许多矿种,优势矿种突出,海底油气资源储量较大。目前可供开采利用的矿种有60多种,其中玻璃砂、型砂、标准砂、建筑用砂、石料、高蛉土等都是优势矿产,不但储量大质量优,而且大部分是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紧缺物资,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此外,在福建海域已圈定多个含油气的构造,如厦澎凹陷、乌丘屿凹陷、澎北隆起、福州凹陷、澎湖隆起和台湾浅滩隆起等。这些潜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缺少能源的福建来说意义深远。
5、能源资源
福建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潮汐能和热能资源。风能资源潜力居全国前列,风速达6m/s以上时间年累计5000 h,有效风能年发电量可达1000万kw。沿海平均潮差4.2m,潮汐能资源丰富,可装机容量1 033万kW,年发电量284亿kwh。另外,本区还拥有地热能1.09x10J, 相当于3.72亿t标准煤。
6、旅游资源
福建省海域辽阔,海岛众多,拥有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构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海峡西岸的泥质海滩和沙质海滩并存,泥质海滩有成片红树林分布,沙质海滩往往有滨海森林带作为后盾,黄沙绿树相映生辉,其陆生、水生动物和鸟类丰富,生机勃勃,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海上花园"鼓浪屿、"海蚀地貌博物馆"平潭岛、"海上绿洲"东山岛、"东方麦加"湄洲岛以及闽南海滩的古森林硅化木保护区等均名扬海内外。福建沿海地区名胜古迹遍布,富有宗教、历史、文化、军事、航海等地方特色,极具旅游吸引力。
二、福建省在利用开发海洋资源过程中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
1、港口船舶污染严重
福建省沿海港口较多,港口吞吐量达万吨以上有54个,根据2002年统计资料,全省沿海主要港口货物的

吞吐量为10200.62万吨,内河机动船舶1079艘,总吨位18.74万吨,海洋货物运输量3960万吨。据粗略估算,全省船舶的年排废水约25000万吨,年排油量约为6200吨,沿海各主要码头油污的年排放量约为150吨;同时,随着海上养殖业、捕捞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船舶污染和港口作业污染使海域油污染加重,尤其是事故性的石油泄漏事故给海洋带来了长期的难以消除的污染。海洋环境质量日益恶劣,致使赤潮年年发生,海洋珍稀品种资源濒于绝迹。
2、沿海地区的围垦、筑坝等工程致使滩涂湿地面积锐减,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建国以来,福建省曾几次掀起了围海造田、发展养虾业等大规模围海热潮,使沿海自然滩涂湿地总面积约缩了近9万公顷,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的能力。
近些年来,大规模的围海造地、修堤建闸、堵湾截流以及港口工业、港区的建设等海岸工程建设,致使滩涂湿地面积继续减少。全省完成围垦工程973处,围垦面积868万公顷,约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46%。被围垦后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灭性损害,导致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的场所锐减,致使许多优良的产卵场、采苗场、育肥场和增养殖场所功能丧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海洋鱼、虾、贝、蟹资源严重衰减。如:平潭幸福洋围垦破坏了中国鲎地产卵场;同安湾东坑、西柯围垦破坏了文昌鱼栖息环境,使全国仅有文昌鱼渔场受到破坏;杏林湾、马銮湾是锯缘青蟹、扶毛对虾产卵场和幼体生长场所,也因围垦受到破坏。
滩涂围垦导致海洋水动力改变,使纳潮量减少,航道淤浅,污染物累积,港口水深条件变化,影响防洪排涝。厦门西海域围海填海工程共26处,使海域面积从110平方公里下降到48平方公里,减少56.4%,纳潮量减少3亿立方米,导致港道淤浅,每年要投入数十万元清理航道;水质污染物含量达到3类、4类海水水质标准。泉州后诸港、福清融侨港、莆田三江口港情况也类似。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大规模围海造地的情况还在持续。
3、海产养殖业迅速发展造成近岸海域新污染
福建省近几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水产开发居全国沿海省份的前列,在海洋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局部海域养殖密度过大,布局不合理,加上残饵、排泄废物、有机碎屑等富集养殖场基底,导致底质环境恶化,养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病害和赤潮灾害日趋频繁,出现了各种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在局部水域特别是福建海水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养殖自身污染已成为近岸海

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据《2006年福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海洋环境污染主要问题仍然是海水富营养化和氮磷比例失衡、海洋赤潮时有发生、海水养殖产品微生物超标、部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等。如诏安湾、三都湾等网箱养殖海区水质和底质的污染指标与非养殖区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网箱养殖业的发展,自身污染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将呈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4、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福建省近海海湾属于海洋生物生产力较高的海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丰富,历史上近海海湾捕捞一直在渔业生产中占很大比重。但渔业资源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过度利用,加上水域污染的影响,一些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开始不同程度的衰退。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滥捕,海湾内传统经济渔业种类资源,有的严重衰退,有的已经枯竭,主要表现在渔业资源量下降,主要经济种类产量锐减,渔获质量下降,种间更替频繁,已经无法形成渔汛。加之,由于大规模的开发、围垦、建设,可能造成海洋资源开发不当、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我省海洋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继续减少,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危险。如目前,中国鲎等原来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的物种也日趋减少;大黄鱼等已经不成渔汛;文昌鱼渔场已经消失;中华白海豚的数量不足百头,红树林面积减少一半以上,候鸟数量也随之减少。今后海洋资源的占用和开发建设带来的污染,仍可能对其他珍稀物种和它们的栖息地构成威胁。
5、长期无度、无序、无偿滥采矿产资源致使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近年来,由于滥采砂石,盲目筑坝、乱挖珊瑚礁等,使福建省许多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福建省的矿产开采总体规模小、资金不足、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落后、装备较差;如海滨砂矿的采选场规模一般为中小型,以土法和半机械化开采为主,开采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工业矿物回收率较低。虽然,福建省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正经历从没有充分开发到部分资源开发、从单一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的过渡,但长期的"无度、无序、无偿"用海,以及粗放式的、无序的开发,使海洋环境污染逐渐加剧;如在福建省海滨砂矿开发中,一直延续着无偿使用制度,在开采生产中,普遍存在着采富弃贫现象,加之技术水平不高,只能采选其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矿物,砂矿床中其他有用的矿物多被废弃,这种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情况比比皆是。此外,我省海洋基础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勘探还比较落后,海洋开发前期基础工作不

足,给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造成诸多不便,给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
6、掠夺式地开发海洋旅游资源造成的海滨海岛环境恶化
近年来,福建省十分重视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但是在开发过程中有些部门与个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只开发不保护,或边开发边破坏;在海滨、岛屿上兴建酒店、宾馆、度假村、居民点的过程中,乱砍乱伐、乱搭乱建、取石挖沙现象严重,导致环境恶化;同时宾馆企业缺乏有效有序的管理,将未经处理的生活、生产污水直排入海,各游船燃油泄漏污染常有发生;这种掠夺式的开发对海洋环境的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
三 、福建省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
1996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是606亿元,到2006年达1887亿元,年均增长达12.2%,是10年前的三倍多;海洋经济增加值1996年是272个亿,2006年达到837亿元,年均增长达11.8%,也是10年前的三倍多,占全省GDP的比重达11.15%。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海水产品加工、船舶修造等五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呈现新的态势。多项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水产品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稳居全国第一位。我省海洋经济在全国第一个方阵中已走在前列,与广东、山东、浙江三个省比较接近,海洋经济已越来越成为我省在全国争创新优势的重要领域。2006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历史上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全省海洋工作会议,对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进行全面部署。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又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海洋经济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要求。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兴起了海洋开发热潮,营造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有利氛围。
在加大对我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福建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对海洋环境保护与建设。2001年,福建省、沿海六地市向社会发布了每年的省、市两级《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02年,福建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要求,率先在全国出台并实施了《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对涉海建设项目实施严格的海洋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环境污染治理。随后又先后颁发了《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规划》、《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等10多部涉海地方性法规,50多个涉海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海域实行了使用证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为依法治海提供法律法规依据,使福建的海洋环保管理配套制度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时,福建省还完成了《福建省

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福建省养殖容量和渔业资源可捕量的调查研究》等十多项海洋综合性科学调查研究,基本查明了福建省沿海及海域资源环境的概况,为进一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我省还组建了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和海洋环境监测站,使我省海洋监察、资源环境保护、海域使用、防灾减灾等海洋综合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轨道,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保护和管理海洋环境的新格局,对海洋环境保护起了积极作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宁德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全省现已建立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数十处;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陆源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监测,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自2003年以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洋经济总量、水产品总产值、主导产品数量等经济指标居全国第三位,海洋环境质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连续三次被国家海洋局授予"全国海洋综合管理特等奖", 成为全国唯一三度获此殊荣的省份。
四、福建省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原则及对策
1、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的内在依存关系决定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发展与治理并举,开发与整治结合
由于海洋环境与资源内在的不可分性和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为了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需要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大力进行资源的整治恢复和建设工作。各国各省的实践经验也说明,海洋资源管理注重控制开发的合理、适度是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要坚持发展与治理并举,开发与整治相结合。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通过一切措施、办法,预防海洋的污染和其他损害事件的发生,防止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生态与自然平衡的破坏,基于能力(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的限制而不可避免的环境冲击,也要控制在维持海洋环境的基本正常的范围内,特别是维持人体健康容许的限度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工作思想,是人类海洋环境利用的实践经验总结。
(2)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海洋开发与保护是对矛盾统一体。不论是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是环境的利用,都要构成对海洋环境的干扰与破坏,甚至打破自然系统的平衡。因此,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必须对海洋环境保护作出安排。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

赔偿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就是要让开发海洋的一切单位与个人,既拥有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权利,也应承担起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义务和责任。执行这一原则能够加重开发利用海洋的单位和个人的行为责任,能够唤起开发利用者自觉或强制性的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的意识。
(3)坚持环境有偿使用原则。环境是一类资源,对其开发利用不应该是无偿的,特别是有损害的环境利用,更应该是有代价的。执行环境有偿使用,将所收经费用在管辖海域环境伤害的治理上,不仅有利于海洋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积累海洋环境保护的资金,更好地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管理,最大限度地维护海洋生态的健康。
2、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福建省应针对近年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以建设海洋经济为目标,大力实施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兴海的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海洋环境。
(1)提高海洋资源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环境伦理观
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作为有助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我国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也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作为重要的行动方案之一。因此,在海洋资源开发中,福建省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海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大力主张人与海洋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环境伦理观,增强社会各界和公众自觉维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为开展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从而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真正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
(2)继续健全和完善海洋管理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海洋资源法律、法规是海洋资源管理中最具权威的手段;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也是21世纪从事海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涉海的地方性法规及各类规章制度与文件,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与管理。目前,福建省应在现有的单项涉海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法规体系,同时要加强海上执法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与执法力度。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福建省海洋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海洋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理顺海洋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建立协调、控制、监督和引导综合管理

体制,以确立地方主管部门的地位和权威,协调、平衡各涉海产业部门利益。同时要加快福建省海洋法规与国际海洋法规的接轨,扩大海洋立法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我省海洋法律体系。
(3)完善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建立健全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福建省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绝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必须加强对各种海洋资源储量、分布的勘测勘探,调查了解海洋环境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合理使用海洋资源。我省应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协调的原则,进行整个海洋国土的多功能规划,为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建立健全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在进行海洋开发活动时,要做到事先评价,通过不同规格的现场调查和室内研究类比,充分掌握进行开发活动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实现海洋环境保护的理性管理奠定科学的基础。
(4)加大海洋环保资金投入,加强海洋管理的基础建设
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是一项公益事业,而环保工作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因此,福建省政府应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将海洋环境保护所需的经费纳入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以政府名义建立海洋环境保护专用资金。此项资金应以政府拨款为主,并开辟其他资金筹集渠道,建立灵活的资金筹集机制,可以积极争取全球环境积金、海洋油污染防备基金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援助。
另一方面,福建省应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整体的效益出发,加强海洋管理的基础建设、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建设,特别是建设与完善海洋污染监测、监视系统和海上溢油清除系统,建立海洋生态监控区和赤潮监控区,如建立东山湾、泉州湾、罗源湾、三都湾海洋生态监控区,开展高时空、高频率的生态监测,及时掌控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以调整和控制海洋开发利用强度,使海洋生态能够及时得到修整和恢复;建立三都湾、闽江口、平潭沿岸、厦门近岸海域赤潮监控区,实施高频率、高密度的定时定点监测,及早发现赤潮,有效防灾减灾,同时开展赤潮灾害预测预报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对现有的11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和3个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监督与管理,完善现有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建立保护区工作档案;并进一步建成一批国家级和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形成全省海洋保护区管理体系,形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保护区

网络,从而有效地保护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海洋渔业资源及其生境。
(5)修复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加强海岛生态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福建省应对滩涂围垦进行科学论证和严格的审批。对于己开发的围垦区,增加投入,通过科技进步,调整养殖结构、翻耕、清淤、修堤等措施,逐步修复已被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福建省应对所拥有1546个海岛开展海岛生态调查,制定海岛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保护海岛周围的海洋生物资源、珍稀濒危生物资源。加强海岛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通过保护森林以维护海岛生态平衡。
(6)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倡导科技创新,大力加强科学研究
福建省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家、省、市级海洋科研、教育机构,包括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州市水产研究所、厦门市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和航海学院、集美水产学校等;省内高级海洋科技人才数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这些为区内海洋研究、开发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保障。因此,福建省应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优势,不断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海洋地质研究、勘查和开发技术研究以及海洋环境演化与生态系统影响、污染治理方案、灾害防治等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资源使用观念,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倡导科技创新与工艺革新,利用高新科技成果,增加海洋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高新科技含量,大力加强高新科技在海洋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尽量避免高投入低产出的资源浪费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低下等现象的再度发生。同时,针对本省的实际情况,一是加大实用性、关键性技术的引进力度;二是加快培育技术创新主体,促进企业和个人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并鼓励龙头企业、大户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让;三是建立生态经济系统,实施海洋"绿化工程",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海洋产业,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总之,要大力推动高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在海洋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推广应用,维持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玉国.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刍议[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
[2]寇丽丽,孙向红.海洋资源的

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2(2).
[3]陆州舜,等.浙江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海洋环保,2003(6).
[4]陈传明.福建省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Study of the Recent Fujian Provincial Ocea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 Qing1,Li Yanfeng2
(1.Fuzhou Polytechnic,Fuzhou,Fujian,350108;2.Fujian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Fuzhou,Fujian,350003)
Abstract:Fujian Province has a very large ocean area and rich ocean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and usage of ocean resourc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the provi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of ocean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hich were produced with oce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sage and their original causes, the article provides the resolution of the ocean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view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Fujian Province,ocean resource,development and usag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


[收稿日期] 2008-11-06
[基金项目] 此文为2007年民进省委福建省委A类调研课题成果。主持人:李晴;课题组成员:李延风。
[作者简介] 李晴(1972- ),女,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李延风(1963- ),男,福建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