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解读教学

(完整版)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解读教学

(完整版)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解读教学
(完整版)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解读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解读教学

石文莉曹会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照搬教参“定论”,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教师、学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

语文大多具有文学性。文学语言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往往有“烟笼寒水月笼纱”的朦胧意蕴,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由于读者时代、经历、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成多元的解读。有人说“文学是狡黠的情人,话不说透,让你自个猜测,他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多元解读教学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人才观、学生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是用反思和质疑的眼光和心态来与语文教学作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学术精神,这种精神意味着关怀,意味着责任感,也意味着发展。多元解读不限于纯粹的形式,而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多元解读具体包括五种内涵:民主平等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多元解读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革命,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伦理、教学思维等方面均有革

命的建树。虽然多元解读教学成为普遍的教学形式还为时尚早,但作为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新的教学精神应是无可争议的。多元解读教学是一次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化,是师生关系的人性化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展开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对话中,无论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任何一方都应积极地时刻保持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本文主要想谈谈如何用多元解读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教材处理中的多元解读。

老师不是知识的占有者,而是组织者、促进者、评判者、牵线人,教材处理也是如此。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教材处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艺,是一门学问。在教材处理时,不要静态地、机械地对课文进行肢解似的处理,而是要用动态的、机智的、艺术的眼光巧妙灵活地提炼和组合教材,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并实现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在阅读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从以下角度对教材进行处理:1、就课文某个方面的内容,用规定的句式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纭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2、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层次的教学问题,在逐层深入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欣赏课文;

3、用探究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在探究、交流、讨论中解读文本。

例:《我的信念》——-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居里夫人的科学贡献,理解“信念”的真正内涵领略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我采用多元解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1、初读,大声读课文,搜集、筛选信息,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多填少填不限)

2、研读,画出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体会,在书上做好批注。

3、交流共享,把你认为学的最好的一个方面说给大家听听。如果汇报初读所得,可用这样的句式:“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或者也许你有更丰富更生动的表达方式。如果汇报研读所得,请先有感情地朗读原文的语句,然后谈谈体会。

4、拓展阅读。先自己阅读一下材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材料,联系课文,讨论:我们从居里夫人的故事里能获得哪些启示?选取一个角度重点领悟,并就此准备一份演讲提纲(限时),选派一位代表参加演讲。(材料略)

演讲提纲:

题目《自拟》

5、演讲会。

为每一个演讲者喝彩,并从他们的演讲中领略真知。

6学后回顾。

回顾这堂课你的学习经历,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慨?还有哪

些疑惑?不妨记录下来。

二、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多元解读: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巧提问。分析人物形象。这几个人物形象你喜欢谁?最讨厌谁?其中有一个女生说最喜欢刘兰芝的哥哥。理由是:1、关心妹妹是尽兄长之职,说明兰芝的哥哥是个称职的兄长。

2、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后来刘兰芝要嫁的太守家是有钱优势,如“便嫁令郎君”依据说明此人人品也不错,这样的好男人何嫁而不为呢?针对此种理解我设计了“刘兰芝被弃的原因”这一思考题,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课文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究原因:1、长的不漂亮?(耳著明月铛,口若含朱丹,指如削葱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2、懒惰?(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勤心养公姥)

3、没有才?(十三诵诗书,十四弹箜篌,十五学裁衣)

4、对爱不忠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磐石方且后,蒲苇韧如丝,黄泉下相见,举手常劳劳,两情同依依——几多情怀,几多浪漫,几多忠贞,几多温馨,几多缠绵悱恻)

5、第三者插足?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从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人文精神层面对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作了深入透辟的剖析。学生的心灵之水确实激起了千层思维浪花,课堂上呈现出一种星河灿烂的奇观景象。

《风筝》提问设计。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从文章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理解,有人从亲情的角度理解,,有人从其他角度理解,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课文及当时

的背景,谈谈你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可以是多角度。1、从亲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通过兄弟间的冲突来吹奏人情美德赞歌。我毁坏弟弟的风筝,但我的动机是善良的——那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希望弟弟有出息。弟弟虽受了我的“精神虐杀”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一个善良真诚,一个宽容大度;一个自省自责,一个幼稚纯真。是是非非总关情。2、从自我解剖角度去理解。作者忆儿时往事,心情沉重地解剖自己,体现了“我”敢于正视自己缺点的高尚品质。3、从儿童教育理念改革的角度去理解。作者通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宣扬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反对精神虐杀的做法。4、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理解,作者回忆故乡“温和”的春天,惊异“悲哀”“肃杀”的冬天,热切地表现出对春天、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追求。4、从伦理道德角度解剖民族的劣根性。兄长粗暴地干涉小第却还傲然得意,作者为此心情沉重,含蓄地批判了传统的老幼尊卑观念,包含着作者对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心。

三、研究性学习方式中的多元解读。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兼容性。我们积极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转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二,转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状态,培养学习交流能力;第三转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状态,培养探究实践能力。课堂上我们从冗繁的知识点解析,转变为自

主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可以采用辩论式;教《皇帝的新装》采用表演式;教《在山的那边》、《理想》、《古代诗词五首》、《绿》等采用朗读式,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录音朗读比赛,并聘请班上的科任老师当评委,评出最佳朗读之星。发动同桌、四人小组交流合作或进行小老师互教互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不包办代替,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生的个性,把交流与成功的机会交给学生。过去教师就是师生学习活动的整个世界,如今,整个世界都是我们师生学习活动的教材。

“多元解读”是目前教学研究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真实,导致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与误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批文入情”,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的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出于对以往强制性的一元解读的反叛,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及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别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甚至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二是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即在多元解读的幌子下语文课上的阅读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跑马场”。这样的曲解与误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解读”的本意,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语文课程所承载的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和熏陶感染作用也大打折扣。对此,

作为语文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这种曲解和误解现象要大声说“不”,并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影响学生。

假如把文本的价值取向比作一个靶子,那么多元理解如同靶子上大小不同的圆环。打中靶心的就是准确理解了作者与编者的价值取向;打在靶心的外围,不论是七环、八环,还是三环、四环都可以肯定。如果脱了靶,那就不对了,就是曲解和误解了,老师就要讲就要引,就要纠偏,因为多元解读必须在求对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怎么讲亦没有固定的模式,更不是要重走繁琐分析的老路,而是要继承语文教学的一些本质的东西,摒弃形式主义的做法。作文教师,应根据课文教学规律与语文特点。学情实际,结合课堂动态,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设计“讲点”。不能不管学生会不会就满堂讲,要讲究“讲”的方法、分寸、火候,讲究实效,严防“过”与“不及”。

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解读教学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本文主要从教材处理中的多元解读、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多元解读、研究性学习方式中的多元解读三个方面谈如何用多元解读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最后对多元解读教学中出现的两种错误倾向作了简要的分析。

天津市北闸口中学

石文莉曹会英

2005年11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