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我国呈加速度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多所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逐步介入不同社会服务领域,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渐次展开,上海相继建立资格考试制度、注册制度和专业社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的国家职业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如何继续推动专业化和职业化?如何进一步确立学科地位和学术认同?在探索如何回应这样的挑战之时,了解当代西方社会工作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无疑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为此,本论文介绍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的十大趋势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实践方法的嬗变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传统实践方法(traditional practice methods)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工作发展的早期,这些工作方法对很多社工而言是各自分立的,他们往往容易偏好某种方法而对其它方法熟视无睹。很多社会工作者就自称个案工作者,对社区工作少有涉及。尽管1951年全美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提出要进行多方法实践取向(multi-method practice)的社会工作教育,但这一提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60年代以降,社会工作实践方法在若干层面出现变化。首先,综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generalist practice approach)出现。这一模式认为社工应以全方位的观点看待案主的问题,包括个人、家庭到组织、社区和更大的社会环境。该模式宣称,案主的问题决定社工的实践方法,而非反之。然而,综合取向的实践模式因其似乎过于简单而遭受批评,针对不同实践领域、问题领域、高危人群的高级综合模式或专门实践取向(specialist practice approach)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应地,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的传统分类受到挑战,新的分类方式出现。一种分类方法是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划分为针对个人的社会工作、针对小组的社会工作、针对家庭的社会工作、针对组织的社会工作、针对社区的社会工作。另外一种分类方式是将社会工作实践区分为微观实践(个人、家庭、小组及个案管理)和宏观实践(组织、社区和政策),也有人将小组归类为中观实践。其中,个案工作这一提法渐次式微,一个标志性事件是《social casework》于1990年改名为《families in societ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临床社会工作和个案管理取而代之成为针对个人的社会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宏观层面的实践影响日增。宏观实践旨在实现组织、社区和政策层面的有计划改变。社工不仅要在组织和社区层面促进改变,而且要在政策层面推动改革或改良,倡导作为一个宏观的介入方式日益受到重视。由此,社会工作的宏观理论得以长足进展:反压迫实践、女性主义视角、赋权视角、激进视角和社会发展视角都直面社会问题的结构性因素或推动有计划的变迁。

从传统的三大方法到今天的宏观和微观之分表明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在不断发展变化:个案、小组和社区已经难以概括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全貌,临床社会工作、个案管理、家庭服务和政策倡导作为新兴的实践方法正不断扩大影响。

二、认识论的多元化

认识论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为这种认识不断争论的基础,这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演进的哲学背景。自《社会诊断》以降,社会工作就一直高举科学大旗,而认识论基础正是实证主义。然而,19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的认识论从过去的实证主义一元论转型至实证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女性主义多元共存之局面。不同的认识论基础就决定了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会从相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实证主义作为主流认识论基础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尤为深刻。实证主义的理论观包括: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东西才能称作为知识;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观所指,而且这个“客观所指”与“事物”必须是我们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价值不是知识,因为它无从证明;科学方法是实证主义者唯一接受的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按照实证主义的逻辑,社会工作理论就是对真实世界的高度概括,这样的概括需要科学方法收集的证据所支持。实证主义者相信经由科学研究能够发现什么介入方式对案主有效,并坚持认为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具有同样问题的其他案主。但,实证主义遭遇来自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的挑战和批判,从而揭橥社会工作的认识论之争。

社会建构主义否认存在客观事实,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人造的”,由此人们形成不同版本的“事实”,这些只有置于其情景和关系才能理解。人们要考虑价值、意义和意图对于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相应地,理论和知识也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它们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所以社会建构主义警示我们要怀疑日常生活世界所呈现的面貌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立场或隐含的价值取向,尤其要关注所谓的共识背后隐匿的权力关系。叙事治疗、寻解导向治疗和优势模式都深受社会建构注意的影响。它们不再拘泥于缺陷、问题和障碍,而是试图关注案主的优势、意义、故事和能动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帮助案主改变境遇。以寻解导向模式为例,该视角的发问方式是“我们如何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假设是:肯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不止一种方法;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被建构;助人者和被助者都参与这一建构过程;“建构”一词意味着解决方法可以被创建或组合。所以,社工和案主应该聚焦于“此时此刻”共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明显不同于实证主义旗帜下的传统实践模式。

女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影响不断深入。女性主义者试图以女性自身的经验和价值观来理解女性的生活和经历由此避免男子中心主义,因为女性和男性对自我的理解和评价方式不同且有着相异的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方式,然而,女性的“声音”被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实证主义观念所压迫而“沉默”。所以女性主义认为应重新定义社会工作并凸现下列重要理论前提:强调社会情境的重要性,尤其是性别权力关系;确认个人的即为政治的;以包容的立场试图重新平衡正常与异常之认知;采取解构的立场去颠覆以男权为中心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强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相应地,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实践聚焦于性别、关注性别为本的权力动态、避免性别歧视的语言、洞察影响女性的经济和社会议题的负面因素、促进女性赋权、倡导支持女性赋权的公共议题。

可见,社会工作正进入一个认识论的多元并存时期,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受惠于这一论争,这使得社会工作的研究者、教育者和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哲学前提、澄清自己的理论立场和实践模式,这有利于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

社会工作在何处介入?个人抑或社会?尽管从社会工作的字面意义来看,社会工作的介入点是“社会”,而非“个人”。早期的社会工作主要以心理动力学派或心理分析为基础,实践是以个人取向为主。然而,随着客体关系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和自身心理学的发展并引入社会工作,社会工作逐步在个案工作之中关注案主的关系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介入的纬度。然而在1960年代社区组织风靡一时之后,以改变社区、组织或政策为目标的宏观社会工作迅速衰落,社会工作的主要关注点再次定格为以个人为中心,临床社会工作盛极一时。美国的社会工作毕业生更是乐意在私人执业机构从事心理咨询服务,这无疑对社会工作的宗旨构成了挑战,因此有学者发出“我们失去了神圣的目标”之警示。这促使社会工作者去反思自己的价值立场和专业宗旨。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面对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1970年以来,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妇女和移民自主意识增强,对现有的权力体系有诸多不满,包括批评社会工作者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社会工作实施着重个人问题的解决和治疗性服务的提供,弱势群体关心的结构问题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如此不满对现存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构成了挑战,激进视角、赋权实践、反压迫和反歧视实践都试图回应案主遭遇的结构性因素。尽管宏观的、具有激进意味的模式尚未被社工广泛采用,但其影响力不断增强。

这些模式的出现亦折射出社会工作背后隐匿的持续的意识形态之争,尤其是社会工作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和反思性——治疗性理论之间的歧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工作需要努力寻求合作与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获得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所以社会工作应增强人们的学习和合作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其中的体制。但现存体制下,精英们为自身利益占有权力和资源从而维持一种具有压迫性、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社会工作要消除之且代以更为平等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论者批评反思性——治疗性理论所追求的个人实现和社会实现是不可行的,因为它们接受现存社会秩序的实质即为支持和增进精英们的利益,从而扼杀了被压迫者的机会结构,而他们恰恰应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受益人。

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旨在改变人们生于其间的结构情境从从而整体性地改善案主群体境遇的社会工作理论将会不断涌现。

对结构性因素的关注和激进模式的兴起体现了社会工作致力于将介入焦点重新带回“社会”的努力,这既是现实背景的驱动所致,亦是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结果。这有助于社会工作宏观实践的拓展和理论思考的深入。

四、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

社会工作一直致力于将自己的实践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并以不同的概念建构来指称科学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的方式——从经验临床实践、经验证实的治疗到最近风靡一时的证据为本的实践。证据为本的实践是关于社会工作实践要立足于科学研究的结果并从众多证据中找出最佳实践的一整套基本理念和操作架构。它基于以下三个原则:实践者要了解如何阐释和和运用研究发现;实践者要学会在其职业生涯中以科学研究指导实践;研究发现要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传递到实践者手中。这三个原则给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和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社会工作领域已经掀起一场推行证据为本的实践的潮流。

证据为本的实践是呈现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的重要策略,它的出现替代了权威为本的实践——这一传统上提供服务或助人的基本模式。

权威为本的实践以他人的意见、权威的宣示、未曾反思的直觉、先辈经验以及流行观念为依归。尽管流行观念与权威意见很重要,但它没有为科学研究所证实或证伪。再者,经验并没有提供如何为案主服务的系统陈述。此外,来自权威、经验与直觉的知识是否提升了专业服务表现尚需进一步证实。社工遵循权威为本的实践模式并难以改变这一做法的现状导致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受到质疑。所以,“证据为本的实践”队员体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证据为本的实践如今已成为社会工作的主要共识之一。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明确指出专业实践包括经验为本的知识、项目和干预的评估,社会工作要密切关注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知识进展并在其专业实践中充分使用评估和研究证据。尽管证据为本的实践在认识论、价值观和可能性等方面受到众多的批评,但即便证据为本的实践的批评者也希望自己的理论架构与实践模式能够“证据为本”并有意无意地遵循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基本逻辑,这足以说明证据为本的实践尽管富有争议性,但身处这一浪潮之中的社会工作都无法绕开这一重要的实践理念,

无论是支持、反对、抑或是观望。

五、介入聚焦的转移

过去15年左右,社会工作领域一个具有范式革命意义的变化就是优势视角的兴起。这一模式的兴起彻底改变了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系统的看法及其适用的基本助人原则。尽管优势或能力向来为社会工作的一般实践理论所强调,但以往对优势的强调只是零散的、片断的。优势视角则透过调整介入聚焦而实现对社会工作过程的重构,甚至影响社会工作的课程设置。在以缺陷或弱点作为介入聚焦的模式下,社会工作关注案主的问题或病态,如精神障碍、高危青少年。强化案主的问题会导致一系列对案主、案主的环境、案主应付环境的能力的悲观期望和预测,因为他们可能会认同自己被贴上的标签,从而强化弱势地位。缺陷模式自以为是地以线性的因果关系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认识到问题的状况或根源并不必然可以解决之。在缺陷模式中,社会工作与受助人之间可能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即便这种不平等关系是非常隐晦的。

优势视角则以赋权、成员资格、治疗、整全和悬置怀疑为核心而提出了不同于缺陷模式的基本实践原则:每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创伤、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亦是挑战和机遇;要与案主合作从而更好地服务案主;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强调关怀、照顾和脉络。

优势视角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英雄主义色彩。在优势为本的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的关注点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而非其诊断、缺陷和症状。在优势视角看来,人在逆境之中可看到抗逆力和优势,在与逆境和可怕事件的抗争之中,人们可以发现新的意义或修正以前的意义。“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是现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人生齿轮的存在性转换。

灵性因素进入社会工作是较为晚近的进展,它代表了社会工作对人类优势之探索的进一步努力。社会工作的灵性视角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某种与上帝(或神、或终极关怀)相关联的观念,这是一种确立意义、目标和德性的普遍的人类体验,反映了我们对生命的神秘性和复杂多变的敬畏。这样的观念体现了寻找生命的意义所作的努力,可以成为实现个人改变和成长的动力,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都成为社会工作介入聚焦之要素。

诚然,社会工作要全面实现介入聚焦从缺点到优势的转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改变过去习以为常的基于缺陷和弱点的实践模式并非易事;优势视角这一实践模式本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专业关系的重构

尽管在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中,案主被认为是具有内在价值和尊严的个体并且具有自决能力。但实践中,社工往往会以诊断、评估和帮助的名义将案主处于一个不利或无权的地位。社工希望改变与案主的关系以建立一种新型的伙伴式专业关系。这一转型的背景包括:强调心理变态的精神分析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基于对案主的乐观判断的问题聚焦、精要治疗和心理教育的兴起;案主倡导组织自助运动的兴起;若干挑战以前错误认识的研究结果的公布;对案主的优势和赋权的强调;第三方付费和管理型照顾体系下的顾客意识以及后现代视角对专业知识和霸权的挑战。

“使用者参与”(user involvement)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成为社会服务的正式指导原则,这体尤其现于服务市场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管理体系之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传统视角下

治疗僵局被视为案主抵抗,但在新型的伙伴关系之中,这可能被视为实践者对案主的需要、愿望不甚了了。在证据为本的实践中,案主是临床决定的积极参与者,这包括:(1)案主是否愿意接受某一干预模式的决定;(2)案主要至少知道两种模式的研究发现所显示的成效与后果(如结果、风险与收益);(3)案主为最后的决策形成投入程度高。因此,社会工作要将与临床决定的文献检索的结果告诉案主以便共同作出决定。如果社工发现自己推荐的介入方法并没有“证据”支撑就有必要向案主解释推荐该介入方法的理论前提。

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影响下的干预模式中,社工致力于对案主进行脱病态化、转而强调其优势,他们以平等的术语来指称服务接受者。此外,在消费者倡导运动下,服务使用者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强调,服务使用者的知识也逐步为专业人士所重视。尽管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削弱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或专业权威,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读为一种反专业化趋势,这一趋势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努力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凸现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内在冲突,但这或许正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张力。重建社工和案主的伙伴关系的另一挑战是,社会工作可能要面对一些非自愿进入服务体系的人士(如违法者),社会工作在这样的关系中可能赋予了某种权威地位,实现如此专业关系的转型有一定的难度。

七、短期治疗和折衷模式的盛行

仔细检视社会工作领域最近兴起的诸多实践模式,可以发现短期治疗和折衷模式被广泛应用,这两者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发展方向。

短期治疗是指那些在有限的面谈次数(20次或以下)内或有限的时间内(通常少于半年)实现治疗目标的干预模式,精要治疗、寻解取向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叙事治疗都是比较典型的短期治疗模式。在一系列的研究之中,不少短期治疗模式的效果得以证实。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治疗的时间跨度无疑很符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因为尽管人们认为长期治疗可以消除问题之根源,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对无时间限制的治疗计划的成效的质疑从另一个侧面为短期治疗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在社会工作的外部情境方面,减少获得服务的等候时间、成本控制都成为短期治疗模式盛行的重要因素。此外,对短期治疗具有推波助澜作用的是美国的管理型照顾体系,第三方付费势必要求服务提供者能够在最少的时间内提供最有效的服务。但到底可以“短期”到何种程度且不影响干预效果确实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议题。

社会工作的晚近进展衍生出众多的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模式的折衷或整合就成为另一潮流。折衷模式的兴起是基于两个主要原因:其一,社会工作在理论反思的过程之中注意到单一理论模式的不足之处,因为任何单一理论模式都只能聚焦于社会现象的某一层面而忽视另一层面,但案主的问题或情景错综复杂且无法忽视。这迫使社工折衷地选择理论方法,而不是偏重其一。也就是说,它们可能需要将很多不同理论的不同层面放置在一起,综合使用。其二,社工综合应用不同的实践模式确实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刺激人们试图将不同的理论架构融合进一个新的体系之中从而吸收不同的理论架构的优点和长处。折衷和整合的途经亦多有不同:有的以问题为中心,将围绕该问题的不同视角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效果更好的干预模式,例如将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治疗整合起来治疗妇女的抑郁症;有的以某一实践模式为中心将其他相关的理论或技巧吸纳进来,例如在认知行为治疗中加入优势视角。

无论是折衷还是整合,其目的都在于适应外界对社会工作服务不断变化的要求,尤其是人们希望社会工作介入效果好、时间短。所以有理由相信,短期、折衷的模式将会不断出现以回应上述挑战。

八、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如前所述,实践要立足于研究所得的证据,那么研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尤其是实践取向的研究。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了确立自己的专业地位和建构自己的专业理论需要知识贡献和理论建构,研究不可或缺。在美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工学院相继建立研究中心整合学术资源以提升研究水平,不少研究中心更是获得来自政府和民间基金的大量资助。社会工作的研究(尤其是实践为本的研究)水平得以提高并且回击了外界对社会工作缺乏学术性的质疑。

实践取向的研究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不断强化。一个重要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临床实践的效果受到质疑,其中费舍(Fischer)的研究显示,评估结果比较负面,大多数社会工作的效果差强人意。

这促使整个社会工作界高度重视结果研究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其后,社会工作界认为结果研究还不足以把握社工作实践的动态过程,由此,过程-结果研究兴起,它旨在揭示促成正面的临床结果的临床过程。

在证据为本的实践兴起之后,社会工作者从事研究的热情更是受到极大的鼓舞,以评估干预效果为主的临床研究一时成为热点,这样的研究很容易得到研究资助,新的专业期刊更是不断涌现。不仅如此,社会工作还在不断加强对社会问题、案主系统、社会政策和服务输送的研究以促进专业介入的效果。

在前述认识论多元化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具体研究方法也日趋多元化:不仅包括传统的定量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单系统研究和试验法),而且包括不同类型的质性研究。不同的研究方法都为学界所接受,尽管实证主义是主流范式。然而,实践和研究之间依然存在隔膜和冲突,为了消除实践与研究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提高研究结果的利用率,社会工作学界要求研究结果应该与社会工作实践相联系;研究报告中应该包含应用于实践的具体方法,研究人员应该有效地散播他们的研究结果;社会工作研究人员应该根据研究知识来评估和改变实践行为。只有这样,社会工作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工作实践并进而提高社会工作在学术界的专业地位。

九、社会服务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

过去二十多年,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福利体系出现了众多变化:财政拨款减少、混合福利体系、服务外判、管理型照顾和整笔拨款体制。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不得不重构其管理体制以应对新的外部环境。这要求社会服务机构重视效率、绩效和经济原则且能够满足服务使用者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管理主义成为重组架构的理论基础,它提倡以管理的方式去达成组织目标,因为人们坚信良好的管理可以解决社会服务组织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其效益和效率。在新管理主义的影响下,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跟企业逐步接近,很多社会服务机构从企业机构寻找管理人员或者直接聘用工商管理硕士。不少非赢利机构为获得更多的收入正向商业企业的运作方式靠拢。正如我们所见到的,新管理主义确实能够从效率提高、成本控制和服务顾客等多个层面改善社会服务机构的运行。

新管理主义取向改变了社会服务机构内部包括人际关系、员工晋升在内的组织文化。过去社工可以从初级职位晋升管理层,但现在管理层的位置可能为专业的管理人士占据,换句话说,社工并不必然因为专业出色而成为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这一改变显然打击社工的士气。与此同时,如果社会服务机构没有有效地提供服务,从新管理主义的角度,其原因一定在于管理出现问题,这样就会重组管理架构,社会工作由此不得不面对一个变化莫测的组织体系,难以适应。此外,新管理主义取向被批评可能因过分重视效率和效益而忽视社会工作的专业

价值和职业宗旨,有舍本逐末之虞。对顾客的意见的强调和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挑战了社工的权威,前线社工的声音可能被淹没。为了应付“问责”所需的大量文字档案材料社工疲于奔命。女性主义批评这一制度设计强化了男性作为管理者的角色,迫使大量的女性社会工作去执行那些由男性制订的政策。

尽管如此,社会服务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似乎并没有显示出改变的迹象,因为它毕竟提高了效率和效益,这正是服务机构在变动不居的外部环境之下生存的重要基础。

十、社会工作课程的不断革新

西方各国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多层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社会工作教育体制,修读社会工作的人数非常可观。美国不少大学都有专门的社工学院(属于professional school,与法学院、商学院并列),而英国、澳大利亚等各国大学设立社会工作系,欧洲大陆不少国家则有独立建制的社工学院,它们都从早期依附的社会学或心理学系独立出来。社会工作课程一直处于变革之中以试图回应前述发生在社会工作各个领域的诸多变化。

社会工作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为了加深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以及不同人群的结构性境遇的理解,社会工作课程中增加了关于文化特殊性、族群特殊性的内容。针对以往社会工作课程过分集中于临床社会工作这一偏好,社工学院正重新将宏观实践列为教学的重点。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和对研究的日益重视促使社工学院培养学生如何利用研究结果且进行实践为本的研究的能力,为此,研究方法课程所占学分越来越多,论文写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回应新管理主义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要求,社工学院(学系)要教授学生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质量保证和项目申请等相关的课程。随着社会工作领域的细化,社会工作的课程越来越复杂并逐步在研究生阶段针对不同的服务领域提供更为专业的教学,儿童福利、社会服务管理、精神健康(或行为健康)和家庭服务是比较热门的服务领域,修读人数众多。此外,若干社工学院试图以新的理论视角重构整个课程架构,比如,以优势视角为本重构课程体系。在具体教学方式上,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和体验式学习也开始应用于社会工作教学中。

因应社会工作领域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市场对复合性人才的需要,社工学院(系)积极致力于继续教育且开设不同的联合学位课程。前线社工要不断接触最新知识和把握最新的实践技巧就要参加不同的培训课程和继续教育,各个社工学院(系)都会举办不同的课程以满足这一需要,专门实践模式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技巧工作坊是最常见的形式。为了培养复合性人才,不少大学提供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的双学位课程,多伦多大学的社工学院和法学院的双学位旨在联合培养熟知法律和社会工作的人才,南加州大学的MSW(社会工作硕士)和MBA 双学位,密西根大学社工学院则在博士课程阶段与社会学系、人类学系等进行合作培养。双学位拓展了毕业生的知识基础、增进了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它可能代表了社会工作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结语

正如前述所及,当代西方社会工作在理论、实践、研究和教育等不同层面出现若干变化,这是为了回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提升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专业地位的需要。这表明,社会工作在专业体制上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调整以完善自身,尽管某些变化可能带来一些未曾预期的负面影响。作为社会工作的后发展国家,汲取西方经验、瞄准国际前沿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在构筑中国的社会工作制度之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在熟知国际前沿的基础上确立遵循国际规范的专业制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社会工作要紧跟西方亦步亦趋,而是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立

足本土并凸现自己的特色。如果中国的社会工作在理论、实践、研究和教育等不同层面形成一些有别于西方的特色,它就能够为西方的同行提供借镜,这一点背后所隐匿的重要意义对于任何一个学术共同体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心得.doc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心得 一眨眼,在玖久实习三周的时间就结束了。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感触还是不少,也收获了很多东西。这次实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第一周,主要是留在玖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机构那边实习,简单了解了些机构的宗旨、理念、组织运营状况、以及已经开发过的项目。第二阶段:也就是第二、三周,转移到金水区金色港湾社区金夕阳托老服务中心实习,除了做些简单的日常工作外,主要协助托老中心驻岗社工策划了两次活动,学到些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体会到了实务和理论知识间的不同。 实习是我们石老师统筹安排的,但实习单位是自己选择的,我在结合学姐学长和老师意见后,就果断选择了在玖久实习,因为玖久在咱们郑州发展早,做实务也比较专业。来玖久实习后发现果真是这样,第一天见到孙主任就被她的人文关怀深深打动了,感谢玖久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实习机会,感谢玖久给我们实习成长的平台! 下面谈谈自己的实习心得: 首先,在机构运营上,切实感受到在内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不易,虽然政府在社会工作机构运营上给予了支持,但是支持力度有限,重视程度也有待提升。不过我相信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工作机构也会在郑州不断地发展强大起来。同时,看到孙主任带领玖久的社工们勇于开拓、扎实进取所做的努力,在这样一群可爱的人的共同努力下,希望玖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能够越办越专业,越来越强大!

其次,要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灵活变通。转移到金色港湾社区金夕阳托老服务中心后,参与策划并组织了两次活动,收获还是挺多的。先是为社区老人们举办了一场“元旦联欢会”,从筹备工作到最后“元旦联欢会”结束,我体会到,任何一个活动,要想办的成功是需要各个方面都做好准备工作的,并且有备选方案和应急措施。从宣传通知老人们参与活动到最后的总结,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注意和反思的细节,我认识到信息反馈是很必要的,在活动后听听老人的意见和看法,听取下老人的建议对以后开展工作大有裨益。然后,在托老中心驻岗社工张秀娟的带领下,我们的“金夕阳托老站老人建档活动”也如期开始,这次活动通过入户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虽然我们还没有完成全部调查问卷实习时间就结束了,但还是收获了入户访谈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以及一些注意事项,体会到做实务是件不简单的事儿,里面有很多学问的,要学会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逐步积累经验,扎实工作。 最后,要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起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学会灵活运用身边的人力资源。在托老中心的实习中发现,社区社会工作真的是要挖掘并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与进来,共同做好服务工作。这让我切实体会到不论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还是在以后自己的发展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学会灵活运用是很重要的。当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有许多要学习的技巧和值得注意的细节,这就要求我们社工要动用自己所学,秉承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品质。

老年社会工作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老年社会工作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1.0分,共15.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国外学者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总结了个人在接受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或他人的死亡时会经历的心路历程,其中不包括( )。 A 否认期 B 愤怒期 C 讨价还价期 D 抑郁期 E 逃离期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国外学者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总结了个人在接受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或他人的死亡时会经历一个由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接受期组成的心路历程。所以选E。 第2题 老年个案工作的特点不包括( )。 A 在接案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与老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B 在介入阶段要定期追踪进展情况 C 在制订计划阶段要充分吸收老人参与 D 在预估阶段要特别注意老人身体、心理、社会方面的功能状况 E 因为老年人的判断力有限,工作者可以代替老年人做决定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老年个案工作的特点包括:在接案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与老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预估阶段要特别注意老人身体、心理、社会方面的功能状况;在制订计划阶段要充分吸收老人参与,即便是身体孱弱的老人,也希望能尽量掌控自己的事情;在介入阶段要定期追踪进展情况;在评估阶段要重视老人的主观评价。所以选E。 第3题 老年期是疾病多发期,( )是老年人最为关注和渴望满足的需要。 A 经济保障 B 就业休闲 C 健康维护 D 居家安全 E 婚姻家庭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老年期是疾病多发期,健康维护是老年人最为关注和渴望满足的需要。所以选C。 第4题 在下列老人服务中,( )往往是老人最后选择的服务方式。 A 生活自理 B 居家养老 C 机构照顾 D 社区照顾 E 生活照顾小组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在所有老人服务中,机构照顾往往是老人最后选择的服务方式,所以选C。 第5题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常用理论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二、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

社工实习心得体会

社工实习心得体会 篇一:社工实习感想 姓名: 学号: 题目:《南都-----参观实习报告》 作业性质:参观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 分数: 南都-----参观实习报告 社会工作是一门务实的学科,它强调的是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他们来说,或许简单的帮助就是最大的恩赐,助人自助的精神始终贯穿着社工服务的整个过程,同时这一精髓也为社工的工作蒙上一份天使的外衣,为社会上最底层的人士带去了一丝生活的温暖,让他们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社工因此也变的伟大而卑微。实务是社工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而实务之前,进行必要的参观是很有价值的,参观能形成一种自己对社工的看法,理解社工,从而为更好地进行社工实务打下基础,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社工世界,属于自己的社工舞台。 在春和日丽的周三下午,我们一行随着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北京南都基金会,刚进入社工办公室,就感到环境的温馨,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小幸福,接着,在工作人员详细的

讲解下,我知道了南都是干什么的,是什么类型的基金会,以及南都的一些最近的活动,虽然自己没有能亲自参与南都的活动,但从照片中就能感受到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快乐与充实,我知道了南都基金会是一家经民政部批准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成立于XX年。原始基金1亿元人民币,来源于上海南都集团有限公司。 南都基金会在举行的活动是建立“新公民学校”。新公民学校”是南都基金会资助的重点项目。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难、融入城市难。新公民学校旨在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帮助农民工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公民。目前,已在温州、北京、成都等地建立起9所新公民学校。打算用5至10年时间捐建100所公益学校。 南都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基金会,正在以他薄弱的力量来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教育问题,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石,农民工的数量在中国这个转型时期正在不断的增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入学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教育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南都基金会的新公民计划是为这样的一群特殊的群体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并为他们提供必需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孩子们的成长有了南都以后,他们的发展就有了保障。 在听完南都工作人员的讲解之后,我明白了一个基金会

--2《老年社会工作》期末考查试题(精选、)

2013 - 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查 《老年社会工作》试卷 评阅人 : __________ 总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 写在括号内。本大题共 16题,每小题 1分,共计 16 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 ( ) 号 学 ) 线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名 姓 A. 生命回顾 B. 善于发现老年人的潜能 C. 怀旧 D. 给予老年人物质帮助 2.“去机构化”是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在( )产生的、对照顾方式谋求改革的 运动。 A. 中国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3. 1987 年民政部第一次提出了 ( ) A. 社区照顾 B. C. 社区服务 D. 4.老年人格类型理论认为, ( ) ①成熟型 ②摇椅型 ③防卫型 A. ① B. ①② C. 的概念来代替“社区福利服务网 络 社区管理 社区福利 是人格调适良好的类型。 ④愤怒型 ⑤自怨自艾型 5. 社会脱离理论属于( )的观点,是 1961 年由卡明和亨利提出的,也是在老 答卷说明 : 1、本试卷共 7页, 6个大题,满分 100 分,100 分钟完卷。 2 、开卷考试。 3 2011 封 ) 密 (

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6.1999 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 A. 实现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目标 B. “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的口号 C. “应当教育普通大众消除对于老龄化的消极看法、 各种不正确的说法和陈旧观 念” 的观点 D. “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草案 11.1966 年,霍恩和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人的智力包含了两个主要因素,其中 ( )是一个人生下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A . 晶态智力 B. 固态智力 C. 液态智力 D. 气态智力 12. 相互作用理论主要包括( ) ①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②标志理论 ③社会损害理论 ④社会重建理论 A .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3. 衡量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指标体系通常可以划分为( ) ( )为主要内容的团体辅导活动。 A. 座谈会 B. 社会交往 C. 健康讲座 D. 游戏活动 8. 下列哪项不是属于“由社区照顾”的类 型。 () A. 非正式照顾 B. 机构照顾 C. 居家照顾 D. 日托照顾 9. 老年人再婚,首先是 ( ) A. 物质上的需要 B. 精神上的需要 C. 互相照顾的需要 D. 生理上的需要 10. 基本养老金是由( )构成 7. 老年小组工作在针对相对健康且具有活动能力的社区中的老年 人时, ①基础养老金 ②补充养老金 ③个人账户养老金 ④医疗保健养老金 A. 功能派 B. 互动派 C. 批判派 D. 冲突派 主要是以开展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社工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 张华,女,44岁,有一个正在本地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女儿幼年时就因病去世。张华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靠做临时工作维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扫员、家政员等。去年3月份,由于一次车祸,张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她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至今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生活变迁,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对女儿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她的情绪好一点,但她还是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有时甚至想自杀,但又觉得不能让女儿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现在,她几乎不出门,不愿意和健全人说话,也不乐意和残疾人交往。 问题: 1.请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2.针对张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残疾人社会工作是要通过处理残疾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障碍,让残疾人因把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2.社会工作者采取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借助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张华取得合适的医疗康复服务。 (2)对张华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勇敢接受现实。 (3)帮助张华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张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为其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她联系力所能及的工作。 (5)评估张华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取得社区的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 (6)鼓励张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残疾人之间以及残疾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刘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在经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有着丰厚的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母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也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和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待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经历了这次创伤之后,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妻子看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你分析刘先生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案: 解析:本案例适合采用社会康复模式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本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生态环境改善模式,它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个人,二是关注个人和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三是关注个人环境系统。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教育、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和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和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和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社会工作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社会工作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社会工作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社会工作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社会工作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社会工作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社会工作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社会工作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社会工作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一、案例 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 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情绪问题。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社会工作者心得体会

社会工作者心得体会 社会工作者心得体会 暑假,我到我所在的社区居委会帮忙,进行社区服务。从8.10到8.17,一个七天,我每日都去居委会服务,帮那里的工作人员整理资料和文件,走访人民群众,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情况。 刚开始,我并不适应那里的工作,觉得很无聊,很没用。但是,通过与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的接触,我逐渐了解到了这个社区服务的乐趣。我知道了如何整理资料,如何照顾老人,如何体贴他人,也知道了成年人的艰辛、努力——这一切的一切,若是没有走出家门,参与服务,就不会体会到的。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我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扩大了视野,对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不仅发现了自己知识结构中欠缺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比如说,居委会的资料总是井井有条,分类整齐,通过居委会大妈的言传身受,我知道了学习应该也像整理资料一样,每天都应该按门按科地把知识梳理一遍,这样,不仅有利于查找,而且还有利于记忆。不只是学习,家里的一切也应当是这样,书籍、衣服、玩具等等。 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到社区里的老人那里慰问。腊月寒冬,刘爷爷的孩子都去外地打工了。刘爷爷年轻的时候喝酒喝得太多,导致了中风,现在,每天他都会推着婴儿车在院子里练习走动。我和王大叔到他家帮他收拾完家之后,就和他一起去散步。一般的老人上了年纪都不会

像他这样日日不停,风雨不住地锻炼,可见他的毅力有多么坚韧了。我以前曾经问过他,为什么要天天锻炼,他告诉我说,这是必须的,如果不天天锻炼的话,就永远走不动了。他还告诉我说,自己年轻时贪杯好饮才导致了现在这个结果,现在社会上,好多小孩13。4岁就开始吸烟、喝酒。他们的这些做法都是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希望我不要重蹈他的.覆辙,要健健康康的成长。听了这些话,我受益匪浅。 参加社区服务,对我是种锻炼,也是种磨砺。虽然今后的学业会加重,但是在节假日,我一定会抽出时间参加这些服务。 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半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

《老年社会工作》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试卷评分标准

《老年社会工作》试卷 (A ) 第 1 页 共 13 页 学年- 学年第 学期期末考试 《老年社会工作》试卷 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7页,6个大题,满分100分,100分钟完卷。 2、开卷考试。 评阅人:_____________ 总分人: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括号内。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1 分,共计16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 ) A.生命回顾 B.善于发现老年人的潜能 C.怀旧 D.给予老年人物质帮助 2.“去机构化”是20世纪60年代早期在( )产生的、对照顾方式谋求改革的运动。 A.中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3.1987年民政部第一次提出了( )的概念来代替“社区福利服务网络”。 A.社区照顾 B.社区管理 C.社区服务 D.社区福利 4.老年人格类型理论认为,( )是人格调适良好的类型。 ①成熟型 ②摇椅型 ③防卫型 ④愤怒型 ⑤自怨自艾型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社会脱离理论属于( )的观点,是1961年由卡明和亨利提出的,也是在老 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____ ___ __ __ ___ __ __ 系_ __ __ ___ __专业_ __ __ ___ __ _班级 姓名_ __ ___ __ __ ___ __ 学号__ ___ __ __ ___ __ _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社会工作实习报告总结

致我的观众: 7月9-8月21,我的40多天的社工实习结束了。收获多多自然是不用说的,但是并不是什么都能真正得说清楚,有些东西,还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其实,当初我说到暑假去阳光社工站实习的时候,的确让不少人觉得有点惊奇,大一,一个专业学习没深入多少的学生,居然像大三学生一样做着实习。这种惊奇也在所难免,其实,与其说这40天的实习是实习,还不如说是一种对社工这种职业的真实体验,不管是从观察角度,还是做的角度,老师多次说过,人在情境中,我就在这种情境中去感受,这也算是实习,不过是体验式的实习。 实习的大致经历的一些事情,我已经在文章开头列出来了,单凭这些文字,大家几乎看不懂我做到了些什么,也许到了些什么?总结地来说,我得到了以下一些成长和感悟: no.1 也许有些事情你可以独自地用最快时间完成,但是用一个合适数量的同事一同组成的小组一起来完成,会有更多意外的收获,和有更大成就感; 这个感受是源自我对社工站五位同工多次工作的一些情景中有感而发的,或许他们的合作没有那么完美和谐,但是却引发我这种对团队合作的向往,因为一个人能做完的事情,那是他自己和自己的事情在互动,但是当一个人和多个人一起合作的时候,则

是人和人,人和事情,人和自己三种互动,交叉就会产生一定量的智慧火花,哪怕带不来真正有益的创造,但是在互动过程中,一些偶尔开玩笑的合作伙伴能让工作变得不那么单调和乏味;因为团队的合作,是有着友谊,共同努力,患难与共的感觉会让你在完成一件事情之后会感到很有成就感; no.2 什么是专业社工,最根本在于用心,不具备社工的心,不管你有多好的手段,你都不是一个真正的社工; 香港社工思源在7月14日来访社工站,我也有幸在阳光社工与思源互动中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以上就是我自己认识之后的体会;一个真正社工,关键在于拥有社工心,我觉得用心做和不用心做很不同的;同工胖哥告诉我,如果你事先对这次小组活动充分尊重,不管你做得是否有预期那么好,但是参与者是能感受到你那份对自己工作的尊重,因此他们也会尊重你并认可你,但假如我们本身都蔑视了这次活动,那么我们的结局也会是被人蔑视;这多少有那个道理,人如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no.3 社工不是老好人,社工是智慧的人; 这是我听到同工嘉超的感想之后我的简略认识,其实老师也曾经说过我们是智慧社工;是的,这也算是我们区别于非社工和社区老大妈的角色,我们不是老好人,我们对待复杂社会情况和很多意外的事情和人的举动时候,我们并不能因为我们是社工,就是要以一种老实,温柔礼貌,苦口婆心,单纯的作风去应对,否则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 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 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答题要点: 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

社会工作实习心得体会

社会工作实习心得体会 我本科是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阶段也是学这个专业。近七年的社工学习,自认为对社会工作有很深的认识,熟练的掌握了社工技巧能力并轻松的应对实务活动。但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在访谈时面对服务对象竟然脑子里忘记了所有的实务活动技巧、理论,一片空白,语言变得羞涩,无话可说,一度使访谈陷入尴尬的处境,最后只能通过“尬聊”结束自己的访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你会发现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和技巧远远滞后于实务活动的发展,而相比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社工,由于一线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不定期的学习,可能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远超过自己。所以要放下自己的骄傲,从一线虚心学习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断地修正和补充已有的知识,这样不久的将来你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社会工作者。 因此,我通过自己的实习经历和切身感受,认为我们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识你自己。在实习的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争取在实习期间弥补不足,强化长处。 第二,提升自我效能感。实习作为一种体验式的学习,不仅能获得工作经验,而且通过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学习,能够增强我们面对服务处境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因此,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挖掘自身潜质。 第三,要有批判性。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为了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绝不能固守自己所学和所了解的知识,更多的是要面对现实的不同挑战,这就要求工作者在对服务对象采取行动前,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第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课堂学习到的理念和理论具有滞后性,更不要说有些知识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日益多变且复杂,“理论”往往不好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敢于通过实务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敢于创新。 第五,深化专业认识,促进专业成长。通过书本学习到的社会工作专业、专业活动的开展过程及活动阶段,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然而,在不同的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都会显示出不同的专业本土化,所以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实务活动开展的文化背景,转变自己的认识,填充自己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进行自我训练,追求专业成长。

《社会工作概论》期末上机考试复习题

《社会工作概论》期末上机考试复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 1、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B) A.个人行为方面有问题的人 B.弱势群体 C.日常生活方面有问题的人 D.就业方面有问题的人 2、睦邻组织运动的发起人是(C) A.汤恩比 B.里士满 C.巴涅特 D.弗洛伊德 3、“人在情境”是(D)派别个案规划工作的中心概念。 A.功能派 B.行为修正派 C.问题解决派 D.心理暨社会派 4、1917年玛丽。里士满在(B)中首次把助人的工作加以专门研究和讲授。 A.《莱恩报告》 B.《社会诊断》 C.《贝弗里奇报告》 D.《济贫法》 5、以下哪个不是社区工作的功能(A) A.社区参与自治 B. 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 C.社会教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 D.社区互动与服务 6、“危机调适”一词(C)于1944年提出,它是一种处于生活危机状态中 的人施以短期性治疗的办法。 A.开普朗 B.雷波 C.艾瑞〃林德门 D.巴瑞 7、除了三大传统的社会工作方法,儿童社会工作领域的特殊实务方法是(C) A.诊断治疗 B.心理治疗 C.游戏治疗 D.家庭服务 8、以下哪项不是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C) A.老年社会救助 B. 老年生活服努 C.老年社会关系处理 D.老年心理辅导

9、以下哪项不属于医疗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C) A.医院照顾工作 B.社区照顾工作 C.康复训练 D. 疾病预防 10、美国学者(A)提出“贫困文化”的概念 A.奥斯卡〃刘易斯 B.赫伯特〃丁〃甘斯 C.奥斯卡〃辛普森 D.戴维斯 11、1922年第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国际组织(A)成立。 A.国际康复会 B.残疾人之家 C.残疾人国际 D.残疾人服务社 12、医疗社会工作者对病人提供的服务不包括(C) A.就业方面的帮助 B.经济方面的协助 C.体质方面的咨询 D.法律问题的转介服务 13、(D)于1853年创立了第一个专业的儿童社会工作机构一一纽约“儿童救助会社”。 A.贝蒂〃弗里丹 B.罗斯福 C.罗杰斯 D.查尔斯〃罗林〃布雷斯14、美国学者(D)1979年将美国社 区工作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出社区工作三大模式。 A.罗伯特〃莱恩 B.滕尼斯 C.DN托马斯 D.杰克〃罗斯曼 15、(A)认为,如果一个老人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就会晚 年幸福。 A.连续性理论 B.符号互动论 C.社会撤离理论 D.社会交换论 16、妇女的服务的出发点是“(C)”,注重协助妇女个体的自我成长,致力 于两性平等和消除对女性一切形式的歧视。 A.还妇女平等的社会地位 B.让妇女同归社会 C.以妇女为服务本位 D. 妇女终生发展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丫丫,女,17岁,1米56,高二学生就读于某高级中学,爱好英语,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丫丫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家境良好。目前丫丫跟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住在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 三、主要问题: 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丫丫家庭优越,父母宠溺,自我要求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其余时间总是不说话。 2)家庭问题:望女成凤,期待和现实产生的差距让父母有所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对丫丫的态度阴晴不定。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看到案主玩电脑,经常对丫丫冷暴力,严重则打骂。母亲比较宠溺丫丫,只是希望丫丫要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对丫丫期待很高。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的

待人接物的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和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的样子。 四、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境优越,没有生活压力。,父母给予丫丫的总是最好的,有求必应。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 2)社区层面 丫丫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丫丫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4)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重新认识和看待学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光光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兴趣。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丫丫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

社会工作实习心得

实践出真知 ——xx街道之居家养老实习心得只有通过实习,我们才能发现现实世界和理论世界的不同。平时在课堂上讲的概念,讲的理论,对于初入社区的我们,很难找到现实世界中与之相对应的契合点。居委会的影响力并不像课堂上说的那么大;老人们并不是像课本里说得那么凄凉;社工在他们的世界里可有可无;老人的需求都是隐形需求,对于社工的服务,他们持无所谓的态度……虽然如此,但是通过实地考察,我还是有所收益的。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只要我们这些“可有可无”的社工用心去服务,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就能给老人们平淡无奇的晚年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就能让老人们越活越精彩,就能让老人们认同我们的工作。 下面,我想讲一下此次实习的一些具体感想。 首先,虽然我们这门社区工作以理论为主,实习为辅,但是我们在实习方面做的不是很充足。首当其冲的就是时间的安排,从开始计划实习到实际操作的短短4周内,由于亚运会志愿者值班、组员时间难以协调、实习基地难以联系等种种原因,我们小组只去了一次xx街道。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我们只去了一次,但是由于我们人多力量大,脸皮又足够厚,了解到了许多我们需要的信息。例如,在一间康复中心,我们的组员就大胆地进去与老人聊天,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询问他们对生活的需求;又如,一位门卫在我们进入社区时以拒绝无关外人来访为由,将我们的小组挡在门外,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门卫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才得以进入社区,才得以实地考察。 接着是我们的实习内容。由于我们这次实习的周期短,联系渠道也不是非常正规,只能依附于师兄师姐的实习项目,所以并不能真真正正地开展什么服务为老人做什么实事,只能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了解社区,了解老人的需求。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初期,我们悲哀地发现,老人们对于社工“没有什么盼头”,社工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外来客”。可是,到了后期,随着我们采样范围的扩大和话题的深入,我们发现,虽然老人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是隐形需求,但是只要我们把它刺激出来,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社工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他们自然就会认同社工。这也是我们小组得以提出服务方案的主要原因。 然后是小组的实习报告。就我以前的经验而言,如果一个团队去完成一项工作,经常是某几个精英分子挑大梁,大部分组员很少或几乎不干活。在这次完成实习报告的过程中,由于分工得当,这种现象或许仅在极小的一个范围内存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把实习报告分为了报告书和PPT展示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把报告书切成了三大部分,通过尽可能细的分工,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当然,细碎的分工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麻烦,由于这份报告书凝聚了每一位同学的心血,自然也有每一个同学的风格,把不同的行文风格和板式排好是一件令人异常痛苦的事。我花了整整8个小时,才把不通顺的句子理顺,把杂乱的逻辑理清,把不同的格式整合成一种风格,让它在整体上尽量给人一种一体化的感觉。 最后,我想说的是,就这次社区工作的实习而言,也许花在它上面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超过72小时,但是它真的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如果挖掘一个团队的战斗力,让我懂得了如何挖掘需求,如何实际联系理论……总的来说,我们的社工路还漫长,我相信,未来的征途一定会令我们的思想更加成熟,羽翼更加丰满,天空更加辽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