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二、三单元 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二、三单元 导学案

第二单元民族政权竞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辽宋夏金元

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学习目标:1.掌握五代、辽、宋、夏、各政权的基本情况

2.总结这一时期并立的各政权之间关系的特点,认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

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契丹与北宋的关系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北宋的建立

年,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就是宋太祖。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年,北宋被所灭。

辽和北宋

二、契丹族的兴起与辽宋和战

1. 10世纪初,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称),都城在。就是辽太祖。

2. 北宋与辽──之盟

背景:北宋建立后,对辽采取防御政策。辽军攻宋,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双方议和。

内容:辽朝退兵,宋给辽。

影响: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

三、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1.西夏的建立:

11世纪前期,族首领建国,定都,史称西夏。

2.西夏和北宋的和战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西夏向北宋,宋给西夏。

此后宋夏贸易兴旺。西夏设太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学力提升:

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2.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A.契丹——阿保机——北宋 B.党项——元昊——西夏

C.女真——阿骨打——金 D.蒙古——忽必烈——元

3.下列关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北宋与辽签订和约后,保持长期的和平局面 B. 北宋时,西夏向北宋称臣,并给北宋岁币

C .金建立后先后灭掉辽和北宋 D. 南宋与金议和后,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4.相传岳飞所作《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

指的是

A.女真统治者

B.匈奴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5.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下列各政权,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

①北宋②辽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6.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澶渊之盟反映了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

B.澶渊之盟使辽得到了大量岁币,可以说收入颇丰

C.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使其劳动人民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D.澶渊之盟使宋辽对峙,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毫无积极意义

7.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废掉后周皇帝,建立北宋政权。历史上称这次兵变事件为。

8.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的诗句,其中“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

9.阅读下列材料: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回答:

⑴文中的“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朝廷”指的是哪一政权?

⑵哪一事件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第9课南宋和金的对峙

学习目标:

1.了解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2.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

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

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 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 金轻而易举地灭掉北宋但未能很快灭掉南宋的原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金的兴起

1.金的建立

12世纪初期,族杰出首领在称帝,建立。

2. 1125年,金灭,又于1127年灭。

二、“靖康之变”

1.北宋主战派大臣的领导下,展开了保卫战,打退了金军的进攻。

2.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虏了北宋皇帝、父子和后妃、宗室、官员等3000人,以及大批工匠、艺人等,北宋灭亡。1127年是宋钦宗靖康二年,因此史称这次事变为“”。

三、南宋的建立:

1. 年登上皇位,定都(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2. 金和南宋的对峙

(1)南宋抗金名将——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高宗和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解除兵权,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2)宋金和议:

①内容:南宋向称臣,并给金,双方以至一线划定分界线。

②影响;形成。

③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

学力提升:

1.宋与辽、夏、金议和的相同点是

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C.划定双方的边界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

2.对比课本40、46页两幅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主流是什么?

⑵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列举它们关系的事例各一个。

⑶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宋与金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

3.你读过岳飞的《满江红》一词吗?

⑴词中的“靖康耻”指的是金灭北宋,此事发生在年。

⑵岳飞抗金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这是为什么?你怎样看待岳飞?

4.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战争与后来的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是同一类性质的战争吗?你如何看待本课所学习的民族之间的战争的性质?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目标: 1.掌握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明确我

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理解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和表现。

3.正确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关注当今经济的发展。

学习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学习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①南方战乱少,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和;

②自然条件的变化,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③从越南引进在江南推广;

④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2.表现:①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北宋丝织业非常发达,、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2.棉织业:业成为宋代产棉区主要的农村副业。

3.制瓷业: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兴起的,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宋朝的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和是最大的商业都市。

2.海外贸易: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1)外贸港口:、和等地设有,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2)贸易范围: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管理机构: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

3.纸币

(1)产生:前期,地区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发展:南宋时,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影响: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从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最后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学力提升:

1.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B.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C.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发展

D.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苏湖熟,天下足”这种现象最早应出现于我国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宋代商业的发展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宋朝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D.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北宋时期纸币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铸造钱币的金属紧缺

B.商业活动频繁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造纸技术成熟

5.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苏湖熟,天下足。”

D.“无徽不成镇。”

6.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7.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汉朝时,我国就有了纸币——交子

C.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D.我国古代统治者大多强调以农为本,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8.阅读下列材料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朝廷故都时,实仰东南赋。”——南宋诗人陆游

请回答:

⑴材料中的“苏湖”“故都”分别指今天的哪儿?

⑵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史实?

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什么时候开始?何时完成?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9. 想一想,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得到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我国古代自唐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

得以持续发展,超过北方,又具备了哪些因素?你觉得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第11课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1.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以及娱乐活动、节庆风俗

2.分析宋代社会风貌出现万千气象的原因

3.认识经济繁荣发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学习重点:衣食住行的变化、瓦子的含义

学习难点:瓦子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官员贵族由节俭到奢侈

衣衣劳动者多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多穿短衣

食妇女的陋习逐渐传开

住种类繁多:北方人以粟麦为主,南方人以稻米为主

行食北方以为主,其次是猪肉

的南方人多吃鱼。茶和酒是当时最重要的饮料

变农村:百姓多住草房,富裕的以茅屋和瓦房结合

化住城市平民住房以瓦房为主

富裕的有四合院,贵族官僚宅地相当宏丽

行多用牛车、驴车、乘轿;交通比较发达;兴旺

前提:城市繁荣,阶层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瓦子含义:东京城内兼营商业的场所,内有“勾栏”

娱乐和节日作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节日:今天传统的节日宋代都有。

宋代称春节为。

学力提升:

1.如果你生活在宋代普通百姓家,所穿衣服的颜色应该是

A.蓝色B.红色C.黑白色D.自己喜欢的颜色

2.两宋时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主要是

A.政府做出了严格的规定B.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C.便于从事生产劳动D.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3.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是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4.列关于宋朝饮食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东京夜市有许多小吃B.南方肉食以羊肉为主

C.北方肉食以羊肉为主D.夏季集市上有冷饮卖

5.宋朝时普通百姓的住房主要是

A.茅屋B.四合院C.楼房D.别墅

6.宋诗里“数辰竞一夕,邸店如云屯”反映的是哪一行业的兴旺

A.饮食业B.建筑业C.旅店业D.运输业

7.宋朝时达官贵人出门普遍乘坐的是

A.马车B.牛车C.驴车D.轿子

8.宋代社会风貌出现万千气象的根源是

A.各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B.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繁荣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9.下列叙述不符合北宋初期服饰特点的是:

A.崇尚节俭,衣帽不得缀饰珠玉

B.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

C.对各级官员衣服颜色都有严格规定

D.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衣饰相当华丽

10.穿越时光隧道,假如你是宋代的一名市民,下面哪些社会风貌是可以看到的

①在当时商业都市里你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其中就有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②夏天,在夜市上、瓦子里你可以喝到冷饮

③四川地区的人们可使用“交子”

④城市平民都住在四合院里,客商住宿可到邸店去

⑤士大夫出行一般都骑马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1.关于“瓦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 B.出现在宋朝时期

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D.散布于广大农村

1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

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元旦

13.上海世博会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其“城市,让生

活更美好”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不朽作品?描绘了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

(2)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

(3)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政府在广州等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14. 阅读下列材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回答:

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反映了人们正在欢庆什么节日?当时的人们称它为什么?

⑵这首诗反映了我国古代过这个节日的哪些风俗习惯?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

学习目标:1.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忽必烈建立元朝、水陆交通的发展、中外交往等基本史实际。2.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概括元朝在历史上的贡献。

3.探讨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行省制度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蒙古族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统一蒙古。年,蒙古贵族在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建立蒙古国。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

1.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形势:蒙古军队相继灭亡了西夏和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就是元世祖。

(2)年元军占领临安,灭亡。后来统一全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抗元英雄)

2.元世祖时期的经济发展

(1)重视发展农业,禁止圈占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种植;

(2)为了,开凿两段新运河,使粮船从直通;还开辟规模空前的,粮食运输逐步以为主。

(3)商业繁荣——大都

元朝,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意大利旅行家在元世祖时来华,在《》中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元朝——制度

1.目的:

2.内容:元世祖在中央设,地方设,简称“”。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朝。)

3.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中央设宣政院,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今台湾)。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1)表现

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④族(信奉伊斯兰教)开始形成;

(2)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

学力提升:

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业绩的是

①统一蒙古②建立蒙古政权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下列历史人物实现国家统一的是

A.赵匡胤

B.元昊

C.铁木真

D.忽必烈

3.元朝商业繁荣,其中国际性商业大都市是

A.长安

B.泉州

C.大都

D.杭州

4.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5. 我国历史上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是在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元朝

6. 一位生活在元朝大都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到江南贩运棉布

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从刘家港海运大米到直沽

D.到西藏经商受到驻藏大臣的热情接待

7.“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首诗写于元末,反映了元朝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文化事业发展

C.中外交往频繁

D.民族融合发展

8.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

A.忽必烈

B.铁木真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9.下列属于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是

A.建立蒙古政权

B.建立南宋政权

C.建立西夏

D.建立元朝政权

10.“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一史书记载的内容与有关。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11.下列事件按发生先后顺序,正确是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②南宋灭亡③元朝建立④西夏,金灭亡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12.“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疆域空前辽

阔,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主要实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4.回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最早生活在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5.下列关于我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排序,正确的一组为

A.隋-西晋-秦-元 B.西晋-隋-元-秦 C.秦-隋-西晋-元 D.秦-西晋-隋-元

16. 读课本第4页和第63页两幅运河图,回答:

⑴两朝的运河有何不同?

⑵两朝开通运河的目的各是什么?在位的皇帝是谁?

⑶两朝运河的开通有什么积极作用?

⑷大运河要古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你认为今天还有利用价值吗?举例说明

第13课宋元的科学技术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巨大,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学习难点: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与

三大发明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被广泛应用到印刷业、航海业和军事上。

一、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朝代:

2.地位:比欧洲早约四百年

3.影响:

二、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和西传

(一)指南针(时期制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1.出现:时,制成了,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2.传播: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影响:为后来创造了条件

(二)火药的使用(火药是我国古代发明的)

1.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2.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3.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加上,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

三、沈括和郭守敬

1.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代表作《梦溪笔谈》,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石油”这个名称,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同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也在这一本书记载下来。沈括还创制“十二气历”。

2.元朝时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他还主持开凿了通惠河。

学力提升:

1.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

A.300年

B.400年

C.800年

D.1000年

2.我国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是在()

A.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唐朝时期

D.北宋时期

3.推测一下谁最有可能使用突火枪()

A.蒙恬

B.孙武

C.卫青

D.岳飞

4.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其标志性的成就是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西方学者谢和耐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古代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6.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

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三种”指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指东西方向)。”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应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材料四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用它来看风水。”

读后请回答:

(1)我国古代所奉献于人类的四大发明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南和指南针所发挥的作用。

(3)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材料中提到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在宋元时期的发展状况怎样?

(4)材料四中鲁迅先生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第14课宋元的文化艺术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元时期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等的相关知识。

2.通过对“阅读广场”、插图的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了解相关历史并理解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宋代文学美在关怀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感,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

学习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

学习难点: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文化现象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1.史学:北宋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

3

学力提升:

1.宋朝文学最主要的成就是()

A.诗

B.散文

C.词

D.小说

2.两宋绘画的特色是()

A.山水画开始出现

B.宗教画占主导地位

C.人物、花鸟画占主导地位

D.风俗画的出现日益增多

3.下列宋朝词人中,风格豪放的是①苏轼②辛弃疾③李清照④柳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张择端

B.吴道子

C.苏轼

D.米芾

5.全书网络“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为主

要内容,这是我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该著作是

A.《史记》 B.《金刚经》 C.《资治通鉴》 D.《窦娥冤》

6.《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

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7.下列各项中,属于北宋苏轼词作的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D.“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8.两宋之交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最强音是

A.歌颂祖国壮美的山河 B.揭露统治者的腐朽

C.同情人民的痛苦生活 D.渴望祖国的统一

9.在词中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一直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南宋词人是

A.岳飞

B.辛弃疾

C.李清照

D.文天祥

10.“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故事情节和“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的台词都出自哪一戏剧?作者是谁?

A.屈原《离骚》

B.关汉卿《窦娥冤.》

C.罗贯中《三国演义》

D.施耐庵《水浒传》

11.有一幅著名的风俗画反映了宋代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生活丰富等现象,这幅画及作者是

A.【唐】阎立本——《步辇图》

B.【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元】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12.在某校组织的一次历史人物竞猜活动中,当主持人说道:“元代著名的书画家、书法‘劲秀雄健,

功力深厚’、画作被誉为‘神品’。”茗茗同学立即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A.阎立本

B.吴道子

C.张择端

D.赵孟頫

13.阅读下列材料:

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年的历史,将近300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了写这部书,作者前后用了19年,仅采用的资料就达到300种,连草稿也没有一个字写的潦草。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部书?谁主持编写的?哪个朝代的人?

(2)该书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历史著作?根据材料,说一说该书的内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该书作者的哪些品质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4)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该书作者和谁被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他写有哪部史学巨著?

14.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摘自哪首词?作者是谁?他词的特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与材料词风相同的南宋词人是谁?

(3)“三国周郎赤壁”指什么事件?

第三单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学习目标:

1. 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分析明朝加强君权的目的,并认清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3. 从概念上理解何为“八股文”并正确分析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

学习重点: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目的,分析归纳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文”概念的理解,对社会的影响。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明朝建立: 年初,(明太祖)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建立明朝。

同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 明太祖朱元璋

①在中央,废除,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废除,设直属中央的,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②设立特务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直接指挥。

③在思想文化上,实行“”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答卷的文体必须是“”。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 明成祖朱棣

建文帝看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下令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

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获胜后称帝,他就是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

①迁都,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继续执行政策;

③增设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学力提升:

1. 下列措施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关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锦衣卫

C.执行削藩政策

D.废行省,设三司

2.明朝建立是在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3.“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4.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5.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什么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 D.厂卫特务机构

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卷分成八个部分

7.右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评价,你认为八股取士与

焚书坑儒的相同之处是①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②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③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该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

么?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哪一朝首创的什么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突出

加强对哪两处边疆地区的管辖?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16课明朝经营边疆与中外交流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答:①明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③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④郑和个人的知识和才能。

1.目的:为了,派遣下。

2.时间:──年,郑和下西洋。

3.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4.意义:

(1)郑和的远航,促进了,加强了。

(2)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2.背景: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等抗倭。

3.概况:戚继光组建“”,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的英雄。

(补充)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

学力提升:

1.“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应该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2.郑和下西洋时所携带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甘薯 B.瓷器 C.玉米 D.马铃薯

3.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上述国家以“三宝”为地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历史上

A.鉴真东渡日本 B.戚继光抗倭 C.华侨开发南洋 D.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4.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是

A.荡平倭寇 B.赶走荷兰殖民者 C.击退沙俄侵略者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6.下列属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 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7.从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到澳门回归祖国,经历了

A.444年 B.446年 C.440年 D.450年

8.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鉴真图二:玄奘图三:郑和下西洋请回答:

(1)图一、图二中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

(2)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3)图一、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通过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学习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学习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与弊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 建立后金

(1) 明朝后期,的杰出首领统一了女真各部。

(2)年,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

(3)起兵攻打明朝,迁都沈阳,改称。

2. 建立清朝

(1)改女真族名为

(2)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

3. 年,清军入关,迁都,清朝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为了,帝设立,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记,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

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三、“”的政策——严格对外贸易

1.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政策;

②清朝前期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

进行经济交流;

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受到,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

及。

2.表现:

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②后来,清政府下令只开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

①正面:。

②反面: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发展,也不能及时地向西方学习,使中国逐

渐。

学力提升:

1.下列历史时期,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隋唐时期②秦汉时期③夏商西周时期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⑤春秋战国时期⑥明清时期⑦辽宋夏金元时期

A.③②⑤①④⑦⑥ B.③⑤①④②⑦⑥ C.③⑤②④①⑦⑥ D.③⑤②①④⑦⑥

2.下列关于满洲兴起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B.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帝,定都沈阳

C.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D.1644,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3.“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这里的“执政之府”是A.市舶司 8.中书省 C.锦衣卫 D.军机处

4.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清初实行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6.

5.明清时期君主集权空前强化,下列不利于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是

A.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B.实行八股取士

C.设立军机处

D.分封藩王

6.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

7.封建统治者的下列措施,严重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

①焚书坑儒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八股取士④文字狱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8.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此漫画反映的是

A.专制统治加强

B.对外“闭关锁国”

C.频遭列强入侵

D.政治腐败

9.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

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武汉

10.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一概排斥西方商品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11.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给英王的敕谕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往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请回答: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2)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惟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么?

(3)这一政策实行了多少年?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4)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你认为这段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18课清朝对边疆的经营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

2.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胜利的原因;归纳总结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学习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学习难点: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的掌握;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的理解。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清朝前期,康熙帝平定准葛尔部葛尔丹的版乱。

二、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1.确立册封制度:

(1)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喇嘛”封号。

(2)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3)从此,历代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帝时(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与达赖、班禅共同。

3.影响: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1.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

2.帝时下令调兵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的叛乱。

3.清朝在新疆设置,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四、回归祖国:

1.明朝末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

2.清朝年间,不堪忍受沙俄迫害的土尔扈特部众在领导下,万里东归。

3.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学力提升Array

1.右表反映了我国中央政府有效管辖的地区是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海南

2.下列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中,配搭正确的是:

A.顺治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B.康熙帝——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雍正帝——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D.乾隆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3.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西域都护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

D.驻藏大臣

4..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措施是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宣政院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伊犁将军

5.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

A.元、清 B.金、元 C.辽、清 D.元、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